第一篇:读《微笑不止一个角度》有感
读《微笑不止一个角度》有感
衡阳市下横街小学
刘洁旻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清洗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霭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微笑不仅可以使学生与老师的心灵更加的靠近,也可以使胆小的同学勇于表现自己,突破自己。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微笑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
微笑不仅是一种表情,还是一种行动,一种力量。就像朱英校长所说:“微笑是人世间最美的表情,是开启儿童心灵之门的钥匙;微笑是人们之间最简易的沟通方式,犹如阳光般温暖,又如春雨般滋润;微笑如盛开的茉莉,能让孩子感受悠远的清香,感受成长的快乐。”当教师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时,学生感受到的是关爱、尊重、理解和赞许。“微笑”改变了课堂气质,改变了师生的成长轨迹,于是,我们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智慧;不一样的生活”;于是,我们才有了“微笑不止一个角度”的顿悟„„
假期我看了《微笑不止一个角度》一书。书中记录了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28名教师的教学智慧,读着这些文章,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讲课,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教学智慧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28位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一
线教师,却都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每一位老师都在“微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如:“温暖语文”、“秀一秀教学法”、“自能数学”、“反刍语文”、“美趣语文”、“零距离英语”等,这些主张,看似朴素,却那么真诚,看似简单,却那么灵动。不一样的主张,不一样的智慧,却都带给学生灿烂的微笑。微笑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出无限的能量。一个个教学主张,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开朗,教师变得更加从容快乐,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语文教材情感性极强,包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潜在力量,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注重这情感的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在浓郁的教学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训练思维,体验感悟。回忆我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确实有较好地收获。如在教《火烧云》一文中,我就运用了“引入正向气场——搭设正向平台——体验正向情感——提升正向品质”教学模式。引导孩子们进入一个集“趣味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世界,在情感共鸣中完成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
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体现着不同的角度,“微笑不止一个角度”。我们在教育的田地里,辛勤耕耘,收获幸福。绽
放在脸上的微笑,是我们幸福的语言,写在微笑里的欣慰,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第二篇:《微笑不止一个角度》读后感
主编朱英校长在前言中说到:微笑是人世间最美的表情,是开启儿童心灵之门的钥匙;微笑是人们之间最简易的沟通方式,犹如阳光般温暖,又如春雨般滋润;微笑如盛开的茉莉,能让孩子感受悠远的清香,感受成长的快乐。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西方也有句谚语:“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当教师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时,学生感受到的是关爱、尊重、理解和赞许。“微笑”改变了课堂气质,改变了师生的成长轨迹,于是,我们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智慧;不一样的生活;于是,我们才有了“微笑不止一个角度”的顿悟。。。
书中收编了28位老师的教学智慧,每一位老师都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既教学主张、教学建模、教学设计。比如有“正向语文”、“动感数学”、“人文课堂”、“自能数学”、“享受英语”、“梦想课堂”等几十种教学主张。其中陈燕老师的“自能数学”教学主张,引起了我的共鸣。“自能”既学生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本质,更指明了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近我研究的微型课题——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唱歌谱的好习惯,运用的正是这种自能教学模式。前些年,我教学生唱歌谱,总是先教歌曲,等会唱歌了,再一句一句地教歌谱,学生也一句一句地模仿,一首歌曲学会了,换一首歌曲,学生就又不会了。其实,学生从根本上讲,还是在一味地模仿,没有动脑思考。他们看到3,并不能迅速地反应出“mi”,看到5,也唱不出“sol”,这让我觉得太头痛了。1、2、3、4、5、6、7,在任何歌曲中,都唱“do、re、mi、fa、sol、la、ti”,可学生为什么就是不会呢?于是,我总是抱怨学生基础差,每次都把自己气得不行,脸上总是充满怒气的在上课。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也不断地在丰富。最近几年,我就运用了这种自能教学模式,它让我的音乐课堂越来越轻松,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我的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不会因为觉得学音乐难,而产生厌学的情绪。音乐课上最难的是唱好歌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唱歌谱就更加难。很多老师认为一、二年级学生唱不像歌谱,所以就不教歌谱,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低年级音乐教材上的歌曲——节奏简单、旋律简短,非常适合开始学习歌谱。我在每学期的前两个月,会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牢固掌握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ti与1234567的关系,让学生能迅速的看到数字就能反映出唱名,再结合一些节奏练习、听音练习,培养学生喜欢唱歌谱的兴趣。现在,每学一首新歌,我都是先教歌谱,我只范唱一遍,难点乐句重点讲解一下,学生就可以通过拍出歌曲的节奏谱,再跟着钢琴伴奏模唱几遍曲谱的方式,自主学会歌曲,根本不用一句一句地教唱了。由于不教唱,学生只能自己专注地去辨识唱名,久而久之,唱名就牢固地掌握了,换另一首歌学生也能快速地跟着钢琴伴奏,准确地唱歌谱了。“教是为了不教”。其实,学习歌谱的过程就是熟悉旋律的过程,几遍歌谱唱完,歌词也不用教,学生就完全可以自己跟伴奏唱出歌词,这种能力的获得就取决于歌谱教学的扎实有效,学生很享受这种自能教学方式,每学会一首新歌,他们都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所以,绝大部分同学上课都非常专心、认真,因为他知道老师不再一句一句地教了,没有依靠了,只能随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自己用心去思考,去实践。这样一来,学生没有闲暇的机会,自[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然而然就会全身心投入。我指挥操控学生的学习步骤,我的思路不断,学生就没有玩闹的机会,他们和我一起歌唱、一起欢跳、一起陶醉。很多时候我放眼课堂,常常被学生们安静认真的模样所感动,微笑自然荡漾在脸上,幸福自然流淌于心田。
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体现着不同的角度,“微笑不止一个角度”。我们在教育的田地里,辛勤耕耘,收获幸福。绽放在脸上的微笑,是我们幸福的语言,写在微笑里的欣慰,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第三篇:读《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有感
读《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而感
时常会想,幸福是什么?蜡烛告诉我,幸福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自己的一点热来温暖人们,尽自己的一点光来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骏马告诉我,幸福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地奔跑。雄鹰告诉我,幸福就是展翅高飞博击长空,朝着自己的梦想一点点地飞近。时光告诉我,父母健在,身体健康,和我们餐后聊天,开怀一笑。或许,真的幸福就是奉献,就是自由,就是健康,就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在《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中一位老人在回答一个身处困惑中的年轻人的提问时,说:“我可以坦然地回答你我什么时候是最幸福的。我年幼的时候被父母抛弃,但在孤儿院里我却得到了无数的朋友,那时的我是最幸福的;年轻的时候失去工作,却靠自己的力量开创出一番事业;那时的我是最幸福的;现在的我失去青春,却拥有深受我的妻子,因此,现在的我是最幸福的!
为什么老人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那是因为他从来都不对已经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在他眼里,拥有的东西才是珍贵的。
蜡烛拥有的是悲壮的幸福,骏马拥有的是豪放的幸福,雄鹰拥有的是拼搏的幸福,而我们所拥有的是什么样的幸福呢?而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人不可百命于世,但是需要用心呵护。
小时候的我们,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现在的我们,能和好朋友一起谈天说地,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幸福。成年的我们,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我的母亲常说,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滋味年轻时并不能体味,失去时方显可贵。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幸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是一种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幸福,我的文章或许很拙朴,或许这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幸福。既然我们不能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幸福,那就让我们张开双手拥抱一个个平平淡淡的幸福吧!
在快乐时,能让人感到幸福;在悲伤时,更能让人反思幸福。人生时时刻刻都有幸福,需要我们用心体验,人生处处都有幸福,需要我们努力抓住。
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桥,或者翅膀;山与山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路,或者脚步;人与幸福也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爱,或者努力,跋涉沙漠的旅人,攀登高峰雪山的勇者,他们从战胜困难到取得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幸福。
离开了家,能让你了解家;离开了幸福,能让你懂得幸福。也许经过痛苦的洗礼,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幸福是自己去寻找的,而不是上帝施给你的。只有忍受折磨和痛苦,经历艰难的寻找和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今天,你坚韧了吗?因为幸福在路上。
第四篇:观《给世界一个微笑》有感
观《给世界一个微笑》有感
七年八班李梓琪
你给世界一个微笑,世界也会给你无数个微笑,我曾听别人说过“世界的美好不仅源于物质制造,还源于人们的内心的真诚善良”。听了刘德华讲述《给世界一个微笑》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我明白了如何去当好自己,如何正确面对世界。
刘德华是当红的多才多艺的艺人,是著名的影帝,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曾有个心酸的童年,刘德华儿时家中十分贫穷,为了生计,他从小做过多种兼职,直到21岁的时候才被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正式入用,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炙手可热的、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可见在成功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刘德华常常对自己说,做一个真诚而知足的人。他将生活中的磨难与失败,当成是上天给予自己的礼物,失败不算什么,只有一步一步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成功,才能幸福。不要怕输,不争是一种慈悲,不闻是一种智慧。成功时,不要忘记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我们要经过后天的努力改掉缺点,才会成为一个既成功又可爱的人。其实,人真的如刘德华所说的那样,活得不能装腔作势,应该如坦荡的高山,广阔的大海。走自己的路,重视个人品质,不因一时的得意而忘记自己的本质,失意时不放弃自己,不萎靡不振,无须介意别人怎么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成功不止一种方法,要走出自己的路,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完美的教训,给别人一个微笑,让世界充满爱。
第五篇: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有感
题目: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有感
摘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新形势下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在解决香港、澳门行问题中形成、完善并法制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逐步形成的实现祖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由两个基本概念组成的,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有主有次。“一国”是两制的前提,“一国”也是两制的基础。没有对“一国”的认同,“两制”的实行就无从谈起[。“两制”的共存是对“一国”稳定最好的维护,对“一国”发展最好的保障。
(一)前提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二)两制长期并存。
(三)享有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制度五十年不变。
(四)统一方式,和平谈判,平稳过渡。
关键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时代特色 正文:
(一)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1)古代的一国两制
在中国古代史上,就有运用这一思想的朝代——辽朝。
辽,为契丹族所建,辽太宗统治幽云十六州后,为适应两个不同的社会,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即“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以契丹官制统治契丹人,以汉族官制统治汉族人。
辽代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时间长达200年之久,这种统治方式,既有利于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又促进了契丹本族的繁荣。
(2)现代的“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但不承诺放弃武力。中国政府同时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1981.9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打碗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对等谈判,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了对台的基本政策。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於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作为和平统一方针的核心内容,使这一方针更科学化,更加切实可行。“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针,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充分考虑台湾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灵活性。
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概括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统一以后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一国两制”具有如下特点: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动。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在一个统一国家的范围内,对统一后的各项事宜做出安排。台湾被宰割、被殖民的历史将不会重演;违背台湾同胞意愿的专制政权将不会再现。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两岸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它省区市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台湾同胞现有的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凤愿、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他精辟地论述了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给台湾同胞带来的好处:“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广大台湾同胞将越来越多地认同和支持“一国两制”,愿意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4)“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三)邓小平与“一国两制”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邓小平的这个构想,本拟用之于台湾,后则提前用之于港澳。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它完全是可行的,成功的。邓六条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构想(简称“邓六条”)。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2)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自治不能没有限度,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4)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现实。
(6)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自1982年提出“一国两制”以来,“一国两制”的光芒已经照亮了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其影响已扩及全世界。“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国”,“两制”则是要通过 “和平”手段来实现“一国”,没有“一国”,“两制”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两制”,“一国” 就无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一国”与“两制”是一个整体,是并行不悖的。否定了“一国”,国家就会走向分裂;否定了“两制”,国家就会导致战争。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一种新思维,旨在把台港澳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把国际上通用的“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国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对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新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等领土问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后来邓小平及党的其他领导人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类似的解释。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这一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等具体的方针、政策,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一国两制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部两种对立的制度可以长期并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的,但“一国两制”依据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它有利于保 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祖国统一和主权的完整,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到各方面的意愿,考虑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和运用发展。和平共处本来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普遍原则,现在被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创造,为和平共处思想增添了新的内涵。
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我国解决台、港、澳问题,会涉及到有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实行“一国两制”可以避免一些国际争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在1999 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一)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年9月30日)
(二)【邓小平原作: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三)《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1993年8月)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略》王汉昌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五)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79年1月1日
(六)《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00年2月)
(七)《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