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4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第一篇: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做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重点围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问题作出专门的战略部署。从这一点来看,文化“三自”已然从“云杉”的思考上升为中央的战略。这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和默契。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更是“文化自强”的题中应有之意和着重提出的一个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也是文化“三自”一文颇具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传世文明古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世文明古国在近代却沦落为一个积贫积弱、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的国家。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就要“站”起来;甩掉“积贫”帽子就要“富”起来;根治“积弱”的毛病就要“强”起来。要建设一个经济强国,要建设一个军事强国,还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这就是中国人的强国梦。

建设文化强国,就要重视文化工作,懂得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文化是干什么的呢?搞不清文化内涵,就抓不到文化精髓,就建不成文化强国。在笔者看来,文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一是文化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本是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人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需要灌输也需要引导,就是说既要强化理论武装又要强化思想引领,既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培养又要注重伦理道德的规范。说到底是一种国民性人格的长期培养和根本塑造。

二是文化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是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人,从其根本属性来讲,是物质性、精神性和政治性的有机统一体,有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需求,相应我们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过程中对人从精神上加以安顿。

三是文化的对外功能,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根本是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对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的一切战争,形式上都是生存空间即利益的争夺,而究其根本还是文明的冲突,即不同文化间的同化和异化现象。哪种文化强大,就会表现为民族的优越性和民众的自豪感上,最终要看其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是文化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文化的生产力,根本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能够从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这要归功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贡献。特别是在当代,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科学发展之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经济崛起之后是否会自然出现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潮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朝的时候,我们强大,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来学我们;近代的时候,日本明治维新强大了,我们又去学日本。后来美国强大了,我们又去学美国。现在中国逐渐强大了,别的国家也应该来学中国。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似乎就是这样的征兆。在我们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好像一个文化强国也将横空出世一样。说实话,这样的论断不免有些太理想化了。

试问当代中国有多少可以像孔子和《论语》那样传世的巨匠和巨著呢?如今的文化盛世有多少含金量?文化的天空上星星闪耀,总抵不上一个火红的太阳。我们现在不缺星星,只是缺一个红太阳。所以还需要一个艰辛的沉淀和结晶的过程。而文化上的奇迹最终还是得靠人去完成,靠天才一样的人物去实现。这样的天才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但至少一点是不能缺乏落差性、震撼型那样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有赖于社会重大变迁的影响,至少是人生经历的坎坷造成的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灵感触动。而我们现在的人几乎被物质的盛世已经平庸化了,这对于创意性的文化而言是致命的软肋。所以,从传统的模式中很难有这样的奇迹,除非打破常规,包括打破常规的思维和方式,从更大视野、更大范围去寻找和发现这样的天才。说实话,这样的天才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专门培养出来的,只能由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去造就出来。

最后说一点文化强国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绝对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强不起来。一个是绝对的有力。包括实力、活力、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创造力。没有这些力的支撑和作用也强不起来。一个是超凡的魅力。文化强国应该有这样一种气度和品质,不能一味地让人怕,让人感觉是文化霸权,或者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要让人觉得崇敬、向往。而这些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文化的巨人。一个文化强国没有一个文化巨匠,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天才是这个文化强国的旗帜、灵魂和标志。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未必是为了造就这样一个文化的巨人,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代表的符号,总归是一个缺乏灵气的庞然大物而已。从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和进发,没有天才人物的薪火相传,总觉是是有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让人难以释怀和动容。

本文来自学习网(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建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

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力量。全会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文化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在新形势下,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只有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

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辉前景。综观国内外形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让我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资料

在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文化部要把全会确定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落到实处,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项目,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积极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和当代文化发展问题研究,开展文化艺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要把主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的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的支出预算。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提高对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加强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促进大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开展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和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继续做好清史纂修工作。

——发布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会展、艺术创意、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等优势产业,引导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民族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会展节庆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完善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文化展会。

——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加快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设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系统。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组建,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

——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改进文化出口奖励机制,扶持文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到境外兴办实体,开展文化各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

第四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模版]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全文)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五个闪光的关键词

编者的话: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见本报10月26日第一、二、三版)。这个《决定》,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为帮助海内外读者深刻理解《决定》精神,我们从《决定》中选取了5个关键词,用专家的文章加以解读。敬请关注。

关键词一 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决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奋斗任务和目标。

《决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宏观方面的要求。要把宏观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各个部门应密切配合,根据现实国情和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全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这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形成文化的自觉。

关键词二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

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体制

从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近5年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不同。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同时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不必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对于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经历长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从改革的路径选择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了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应该说是符合国情的做法。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改革目标,推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如何使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三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

文化不再单纯搭台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这对矛盾中,供给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受到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既要保护好,也要引导好。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和贸易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对于提升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应当尊重文化贸易规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的规模较小,国内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在一定时期内,文化贸易的重点仍然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但从现在就应当积极谋划,在海外进行文化传播渠道布点,通过控股、参股以及并购等多种方式经营影院、剧场、书店甚至电台电视台,一方面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文化对外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提升软实力 赢得话语权

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新鲜,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不新奇,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德治国等等,其实都是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理念确确实实对于我们先进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理念本身都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想真正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就应当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去做。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同样也适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总体来看,我们的传统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充满着很多的智慧,有些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对于传统当中毕竟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丰富今天的文化。

关键词五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理论家仲呈祥——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决定》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这是学习全会《决定》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

《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价值取向这个顺势去丰富、深化和发展它。要防止那种逆向地去解构、颠覆、拆卸它。否则,就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同时,包括我们很多优秀作品,满腔热忱地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唱颂歌、写赞歌,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其实我们有大量优秀作品,都是讴歌了一种时代的主旋律,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黏合剂,也是强大的思想能源和精神动力。而那些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和文学艺术规律的东西,是不符合文化建设规律的,是不利于我们贯彻执行好六中全会精神的。

六中全会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广大文化工作者,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文化强国要走中国道路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坚持这条道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归结起来,这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走这条发展道路,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

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也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应该怎么走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扎实作风落实各项任务,以有力措施推动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全会《决定》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突出强调了文化自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开辟,唯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文化强国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改革创新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动力。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文化建设需要更加扎实的作风去落实各项任务,文化发展需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取得新的突破。

破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首先需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其次是需要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另外还需完善市场体系,改革不合理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分配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此外,还需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链 接】

十六大以来

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和论述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从多个侧面阐述了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形成“两个格局”,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等目标。

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努力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魂”与“体”辩证关系刍议

永 春

2011年10月26日07: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学习领会全会《决定》这一精神,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就难以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层次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一个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引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魂”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不管以什么形态承载、传播,都必须保持崇高的精神价值,不存在商品化的问题。

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这些“体”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都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因此,只有把“体”做大做强,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廓清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思想性知识性与艺术性观赏性等一些重要关系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培育、大力提升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动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涌现更多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强文化传播力,使当代中华文化之“魂”广为传扬、影响深远。特别是要深刻领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更加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做到形神兼备、强“魂”健“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员:确保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0月31日0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行动指南。

90年光辉岁月、60多年执政兴国、30多年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一个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政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五个坚持”凝结了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基本经验,凝聚了全党智慧,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体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六中全会为我们绘制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蓝图,需要牢牢把握好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五个坚持”正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从本质上说,“五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事关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从内容上看,“五个坚持”既相互联系,又有机统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当今社会,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经过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文化建设成就巨大,但文化发展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尚不相称。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更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五个坚持”重要方针为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将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1年10月15日)

李长春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召开一次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很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关于《决定》起草过程

《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央要求,《决定》起草要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好文件,4月下旬,中央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共反馈意见121份。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赞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主题。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为1498条。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予以认真研究。文件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都仔细研究,对每一条意见都认真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并尽量压缩《决定》篇幅。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对《决定》进行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稿子。

三、关于《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务,《决定》对这些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同时注重突出重点。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为此,《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着力点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上,努力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综合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决定》重点围绕上述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四、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第一部分重点讲这个问题,从我们党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作了3个层次的论述。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强调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全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

《决定》第二部分重点讲这些内容,突出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

《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段话,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大家一致赞同这个目标。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决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决定》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决定》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在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创作生产中存在低俗、一切向钱看等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要牢牢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定》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关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决定》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关于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决定》强调,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抵制低俗之风。针对互联网等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重点就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出工作部署。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在网络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发展普及快、信息扩散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要。《决定》抓住“建设和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作出工作部署,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提出,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取得突破,《决定》就此作出工作部署。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决定》提出,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决定》提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四是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决定》提出,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决定》提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要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决定》提出,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决定》提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决定》提出,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决定》提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要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七、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决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决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决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点——关于《决定》的说明的延伸阅读——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第五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 文化在战略层面意义凸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于今日闭幕。有分析指出,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文化建设在战略层面意义凸显

分析人士指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但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9月26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据分析,提交此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料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部署“文化兴国”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如何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专家对此作出分析。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认为,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文化发展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民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表示,要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的市场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培育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使之成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体制改革亮点频现成果丰硕

一场影响深远、波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路。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

中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近5%。

近年来,中国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今年3月,中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将“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设为一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

高层为文化体制改革“吹风鼓劲”

近期,中共高层不断为文化体制改革“吹风鼓劲”。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讲话时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9月初,胡锦涛在北京观看了讲述一位公路管理员爱岗敬业故事的话剧《郭明义》,勉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则在近期先后赴吉林、北京等地考察文化传媒发展等事宜。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直指“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李长春说,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的任务要求。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近日亦频频发表长篇论述,呼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专家指出,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相关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历次党代会反复寻求破解文化问题

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历次党代会召开的十五年间,中央反复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十五大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中央已对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对独立关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下载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一、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讨论研究文化复兴的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一件大喜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十七届六中......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从建党90年的角度......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的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推进我市“文化与......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张彩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