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宣部理论局每年推出一本《理论热点面对面》,已成为向大众宣传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分析重大问题,用最新素材和鲜活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释疑解惑、析事明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应大众需求,富有时代气息。《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做出了深入浅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废止劳教制度、出台防范冤假错案制度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重头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引领司法体制改革朝公正高效权威迈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彰显了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进步。近年来,我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司法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司法行政化问题突出,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还要靠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一次次会议,一项项部署,努力把蓝图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执法司法公开全面推进„„随着一系列带有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司法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的举措,从纸面一步步走进现实生活,细微之处成果显现。河北阜平县的袁某某在丈夫被人伤害致死后,不相信法院能够解决问题,不停地奔走于各级各部门,甚至拦截领导的车队,试图用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最终在省联合接访服务中心的引导和跟踪督办下,法院依法对她的案件做出公正判决。袁某某从极端上访转为依法诉讼,感受到了法律公平公正的阳光。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推进以来,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经过一年多深入推进,政法机关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政法机关从一项项具体改革举措做起,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今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改革,今年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改革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9月,最高检、司法部部署在北京等10省(区、市)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每一项具体改革任务的有序推进,都向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更进了一步。试点探路可复制可推广深化司法改革,需要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下发后,中央决定这4项改革在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实现司法公正,关键是要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办案责任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今年9月,上海召开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任命大会,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接受任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的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这项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举措是上海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工作的重要一步。
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新的历史时期下,各级政法机关将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二篇:思想汇报——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
思想汇报
——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
近两个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学习,让我对于08年国家的重大事件、政策有了具体的了解。有“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奥运之年话契机”、“西藏的明天会更好”等22个专题,通过这次相互学习的机会,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所负责的是关于《透视湖北省博物馆“爆棚”现象》的学习。在对于这个方面的PPT准备的过程中,让我对于人们的文化权益方面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和产品,具有认知、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位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饿肚子时,只有一个烦恼,就是生存的烦恼;一旦吃饱饭后,就会生出无数个烦恼,这就是发展的烦恼。解决生存的烦恼主要靠经济,解决发展的烦恼,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便越来越关心如何生活得更好,这种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更有精神文化生活。今天,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逐步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我们党强调要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获得丰富与提升。可以说,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切实保障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公民各项基本权益,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在文化权益享受上不均衡,将严重制约社会的协调共进。只有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和谐相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将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民权益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像重视经济发展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人民经济权益那样重视维护人民文化权益,从而使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等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理论热点面对面就是一本贯穿了十七大精神的红线,推动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成功之作。该书紧紧跟踪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勇敢地直面和回答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贴近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心灵。理论要真正走向社会生活、走向人民大众,必须坚持走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
作为一个预备党员,不仅通过这些党员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要时刻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使自己向党员的标准靠拢。自知自己在理论学习方面还不够全面不够积极,在以后的日子,我要时刻督促自己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全面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篇:学习《改革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在近期的理论学习中,我们集中学习了《改革热点面对面》的相关内容。此次学习共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生态文明制度建构、司法体制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等10个方面进行,对于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改革的热点问题,了解了最新的理论政策,也让我们对于十八大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密切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十二个字也集中体现了我们作为公民应遵循的一些道德文明方面的标准。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道德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很多人似乎渐渐将原本被我们视为基本道德的东西看做腐朽落后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而现在,为了加强对于道德建设,国家更是借助法律手段,如为使尊老养老能有法律保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人心的重视。总书记关于对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于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世风日益浮躁的今天更要踏实做人,谨记习总书记对于我们的要求,在大学生中模范带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另一个令我感触格外深的,就是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问题。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应试教育下的考生招生制度有诸多争议,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作为经历了中考、高考等考试的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以往招生制度的弊端。此次改革措施,一改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制度模式,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从中也看出了国家此次改革的决心,以及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国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在学习过程中,学院党总支书记林书记还为我们做了“以实际行动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林书记主要从为什么要入党、从思想上入党等方面,教导我们应端正入党动机,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并将理想信念化为自己的行动,这也让我对于自己的入党动机进行了反思。
总的来说,此次学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于人民热切关心的,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户籍问题、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改革的决心,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所坚持的群众路线。而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经过此次的学习后,不仅对于我党的最新政策有了详细的了解,更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改革的决心。我们更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生活、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争取做一名更加合格的党员。
2014年11月12日
第四篇: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由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 理 论热点面对面,从2003年 至今已 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 七个“怎么看” —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时代发展,世事变化之快如白驹过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产生种种疑问和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什么产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说明和解答。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敢于直面理论难题,敢于剖析社会矛盾,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正面引导,用最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拐弯抹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七个“怎么看”紧扣社会热点,选题精当,直面难点,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认真梳理而成的七个“怎么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十分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像一块磁铁,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灵。如开篇第一看,讲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书的总起,这是一个长期来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几个怎么看的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编者还通过大量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谜团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又有解疑释惑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思路清晰,又紧扣时代脉络,抓住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惑,充分体现了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又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正面解读,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合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的学习思考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二、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论读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就难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读物要通俗化,为人们群众所乐于接受,必须在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明白的道理复杂化,那是故弄玄虚。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难题,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是愚弄群众。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深,当浅不浅,使人云里雾里,难以接受,那是不负责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语录,全是人家讲过的东西,那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理论读物和宣传形式,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宣传教育的预期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的感觉,难免“望而生畏”,渐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理论之树变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论著述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用时髦的“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写文章,搞宣传总喜欢摆弄几个新词儿,把时髦当作标签到处乱贴,本来可以用很明白简单的文字说清楚的话,偏偏要用艰涩之词,本来并不难懂的意思,却偏偏拐个大弯,结果使人难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是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总结;二是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诚然,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就看不懂,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同广大群众交流思想,它需要我们与群众交流,化为百姓实践的语言。多说群众熟悉的话、能懂的话,这不光是一个文风的问题,也是理论宣传工作做到“三贴近” 的基本要求。“三贴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普通群众说话,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这除了要有笔下的张力和文字的功夫外,关键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七个“怎么看” 一书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看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性、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用农村群众的话来说:“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又如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用人民群众的俗语加以说明:“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寥寥数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谈到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时,书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好,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群众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理论就在自己身边。这些栩栩如生的语言和事例,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很亲切,有一种作者和读者“面对面” 拉家常的感觉,收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现理论大众化,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必须注意文风,就当前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宣传方面不必繁文缛节,不必文过饰非,而要实事求是。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文风,不仅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还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事关党的性质、宗旨,事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进文风作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新鲜活泼、清新朴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清新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地开展理论宣传,正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通俗” 之处,因此,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作者能以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彻明白地把理论知识传递给他们。在此,无须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证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让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说话。(七个“怎么看” 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之作。
第五篇:《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心得体会
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心得体会
近日,根据委局安排部署与要求,通过电子阅读方式学习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读物,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的内容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比如物价、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一些腐败问题等。它用清新亲切的姿态,满足着群众的理论需求。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既分析‚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深入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对群众的相关利益安排,对八个方面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上级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奋斗上来。通过学习,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点特点:
第一、对问题和矛盾不回避、不遮掩,勇于面对热点焦点。
一是鲜明地体现了直面现实的特点。这本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等这8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经历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难点的出现难以避免,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如何破解,在我们实际解决问题时,如信访投诉等,做到‚莲发藕生,必定有根‛,从最基层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去解决问题。关注现实、服务群众,既是理论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理论的生命所在。该书在问题面前不绕开,在矛盾面前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思想认识上的难点,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反映,充分展现了理论的自信。
二是细细看这本书的目录,还会发现每一个题目下都有五六个小题目,如‚调控持续加力、分配不公仍凸显‛、‚‘问诊’看病难:症状缓解还需治疗‛、‚实现‘有学上’,公平问题仍突出‛、‚成效问题并存:反腐不可松劲‛等等,《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对成绩不夸大,对问题也不回避,问题原因剖析也非常深刻,充分展示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第二、以清新亲切、通俗易懂的姿态,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等等用语,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华丽的词语,更没有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用词亲切,贴近百姓,非常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老百姓关注的一些问题,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理论关注现实,才能展现其魅力;理论贴近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接受。该书中的8个问题都是难点问题,能够讲清楚、说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本书把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够看得懂、摸得着、见得到的例子。
流行语和网络用语时不时出现,如看到‚给力‛、‚裸婚‛、‚蒜你狠‛、‚豆你玩‛等,这种贴近百姓的表达方式让这本书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很强,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它努力以群众熟悉的语言和事例来解释理论、讲述理论,使理论生活化、大众化,让群众感到亲切,引起群众共鸣。这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回避问题,是一本反映民生、贴近民意、打动民心的好书。它不是从抽象到抽象地说理,也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泛泛而谈,而是将理论以活泼轻快、清新朴实的面貌展示出来。摆事实与讲道理内在统一,逻辑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相互交融,更能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
第三、走近人民群众,展现理论魅力
本书讲的都是百姓身边的事儿,还专门针对现实问题谈谈相关政策法规,其它权威声音的呼唤,专家的经典子,让人觉得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我们中华这个大家庭中,没有什么问题是无法解决。这本书紧扣热点问题,解开了我们思想上的很多困惑‛、‚书中涉及的都是热点焦点问题,但却没有一味地去讲高深的道理,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等等,网络上的许多留言也证明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魅力。
让群众看到理论的活力,领略理论的魅力,感受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认为,做为一名纪检干部,更应该走近老百姓,更应该了解老百姓生活中所存在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将成为我们认知社会一种途经。
通过学习,我建议,该书还需要补充完善一些内容。比如:第一、关于对‚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问题,对‚想干事的人没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没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没有地位‛应该怎么看?这些人应该怎么办?第二、关于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问题,上级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落实,应该怎么看?方针政策的落实问题,争取落空后,应该怎么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