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端午节课程
民俗端午节课程
课程目标:
1.通过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2.通过活动体会端午节全民健身、倡导健康的节日主题内涵,促使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树立健身心的意识,促进快乐成长。
3.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共圆中国梦的热情。课程内容:
1.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并动手制作和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
2.开展赛龙舟、品粽香活动。3.开展义卖活动。课程实施:
1.活动引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引培活动,各班以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观看龙舟比赛视频,玩顶蛋游戏,制作和端午有关的海报或手抄报,制作悬挂的葫芦,香包等。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2.活动开展。
①龙舟比赛。全校分成红、黄、蓝、紫四组,以年组为单位,进行龙舟竞技—50米往返跑接力。对积分最多的队颁发优胜旗。此项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习俗带给大家的快乐,懂得拼搏向前,团结互助的深刻含义。
②家长和学生在班级内包粽,品尝粽香,共话传统,了解屈原忧国忧民,放眼天下,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要立志成才,争做国家栋梁,报效祖国的决心。
③浓情端午“续爱心·行善举”义卖活动。商品都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端午节纪念品。以班级为单位布置义卖场,每个卖场的商品都要有定价,商品悬挂或者摆放整齐。每个卖场的商品要有明细,注明商品名称和价钱(单价最高不需超过5元),卖出商品要有记录。活动结束后班级所卖商品要进行合计汇总。卖的多的班级学校颁发奖状。班级安排3至5名售货员,售货员采取轮换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售卖体验,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成果给他人带来的愉悦。
3.活动延培。
义卖的善款将由德育处带领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前往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捐献给小朋友们。义卖活动,旨在弘扬国奥人的雷锋精神,彰显国奥小学的优良传统:以人文彰显情怀,用公益传递价值。使国奥小学的“爱心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让敬孺之河川流不息,让爱心之树四季常青。课程评价:
通过制作手工作品、包粽子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赛龙舟等活动,对学生参与度、团结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通过义卖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行评价。
第二篇:端午节民俗
现国家法定休假的中国传统节日有4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此之外,元宵节、重阳节、冬至、腊
八、除夕等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它还可叫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等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节起源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等习俗源于记念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自沉汨罗江。
传屈原投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以楝树叶包饭,外缠五色丝投于水中,以驱蛟龙。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流传至今的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马上驾舟奋力营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还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屈原投江之后,老郎中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鱼龙,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再用雄黄酒抹七窍。
据说这就是日后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我们为何要纪念屈原?因为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我们纪念屈原,因为他无论身处何境,对普通民众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深切的同情,其心忧天下,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值得永世流芳。还因为他坚韧顽强的求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坚持真理的人格精神值得永世流芳。纪念屈原,所以过端午,但过端午并不仅仅因为此。端午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5.除五毒
端午节的第五个传说,恶日禁忌。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6.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苏州粽子
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如猪油夹沙粽子,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夹有一块肥肉,煮熟后晶亮甜美,油润清香。
嘉兴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鲜美,肥而不腻。许多海内外朋友皆因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方知浙江嘉兴的地名。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
山东粽子
在诸多品种的粽子里,辈份最大,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汨罗粽子
湖南汨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国际龙舟节期间共推出传统和新开发的粽子数十种,并采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装和罐头包装,无菌卫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则更有风味。
台湾粽子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烧肉粽最为流行,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有猪肉、干贝、芋头、蛤干、鸭蛋等,成了终年可见的传统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都很有名气。八宝粽也是代表品种,它选料多样,将猪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萝卜干、鱿鱼分别切成丁,锅烧热,先下洋葱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酱油、麻油炒匀,与糯米拌匀后,裹扎蒸熟,香味浓郁。著名歌星邓丽君以一首台语“烧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欢迎,由此可见台湾粽子在台湾饮食文化的地位。
此外,著名的粽子还有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厦门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等各具特色。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但中医专家和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应该鄙弃,因为雄黄酒里含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并上演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中,端午节当天白蛇误喝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也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等。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船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上海从2001年9月至今,2013年苏州河龙舟赛首次“升级”成为国际顶级龙舟赛事,吸引了包括匈牙利、俄罗斯、德国、肯尼亚等国家的龙舟队伍前来一展身手。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一般喜欢戴菊花、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榕枝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民谚: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端午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人们也把艾编成老虎形置于门前,取虎为吉祥瑞兽,保护全家平安之意。
端午插艾不仅是节日中的点缀,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它还可入药,具有理气血、祛湿寒的功能。
避五毒
端午习俗避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便以各种方法以防其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这是一种辟邪术遗俗。含驱毒防病之意。
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五色丝线取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代表色,火色为红,土色为黄,木色为蓝,金色为白,水色为黑,合五色线系为一条线缕。
五色丝的传说:
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悬钟馗像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钟馗像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诗词作品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第三篇:关于端午节民俗作文[范文模版]
关于端午节民俗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端午节民俗作文1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啦!真的是太开心啦!yes!我想对你们说,平时过的端午节是在快快乐乐的包粽子,赛龙舟,而我却过着不一样的,端午节!
我们家今年过端午节啥都没干。待在家里都快要闷死啦!妹妹、妈妈在玩玩跳跳,爸爸一边玩的手机,一边看着电视。看电视也是哪样?嘿嘿,在爸爸玩手机玩的特别起劲时,我拿起遥控换了台我喜欢看的电视,正在这时,爸爸又抬起头来看电视,发现电视被我“调换”了,把我狠狠骂了一顿。唉!时间怎么这么折磨我呀!
没事干,没人陪我,我就走上楼,去看了看有没有什么新玩样,能给我玩儿会儿。这时爸爸可能也觉得家里待烦了,就和妈妈一起带着妹妹出去玩。他们在干嘛我都不知道,我还在楼上呆愣愣的找着东西,后来他们关门时才发现已经丢下了我自己出去玩了。我更加生气。在楼下看电视,抢我的'电视,我什么都没得干。去楼上找东西,哼他们三个又偷偷溜走,也没带上我就我一个人孤零零待在家中。我还以为他们去玩不了多久,没想到从一点出去一玩就玩到了四五点才回来,回来时我问妈妈怎么回事,去了这么久,妈妈竟然跟我讲他们回奶奶家包粽子去啦?真是个,不快乐的端午节!
也不能说是很不快乐,很不快乐,爸爸妈妈晚上还是带我去沙滩逛了一圈,但我觉得还是不快乐呀!又是看电视又是出去玩都是他们做的是最快乐的人了!我待家里,电视电视没得看,他们出去,我又没得干,最容易被欺负的人就是我啊!他们好像就是把我当个傻子一样呀!
多么不快乐的端午节发生在我身上,我真的是一个传说中的“倒霉鬼”啊!唉!
关于端午节民俗作文2一年中的节日,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
每到端午节,我总要起个大早,去感受一年中最香气四溢的一个早晨。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满街都是卖香草的农人,推车的、挑担的……他们带来了许多还沾着露水的香草:艾草、菖蒲、紫苏、薄荷、灯心草、车轮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香花:栀子花、石榴花、玫瑰花、月季花……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这些花草的香味,流连于其间,不光是嗅觉,几乎所有的感官都兴奋起来,让人的心情不能不美好起来。
花上不足一元钱,买上几把香草回来,插在门上,搁在窗台上。再买几枝香花,养在花瓶里,一下子满室清香,神清气爽。家家都是这样,你走在院子里、楼道里,满是浓浓的艾草味、菖蒲味,让人闻不够……
大街小巷卖香囊的小摊也常引人驻足。一个个香囊缝制精巧,造型奇特。你买一个小老鼠的,他买一个小兔子的,挂在孩子的身上,也送给孩子了许多美好的念想。家家粽子飘香。大大小小的粽子、各种口味的粽子一笼一笼出锅,那种香味真是诱人。剥一个沾满蜂蜜,满口满心都流动着甜蜜。
鼻子、耳朵、额头抹上雄黄酒。因为有着特别的意义,那雄黄、独头蒜泡成的酒在这个节日里也不再令人讨厌了,似乎也成了香醇美酒。一切一切,都因为这个节日而美好起来。这是个飘香的节日,不仅仅空气中流动着香气,似乎连带着人和各种事物都“香”了起来。
这是大诗人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那个朝饮晨露、赞美香草、行洁志廉的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一个拒绝邪毒,崇尚高洁的节日。这是一个飘香的节日!
第四篇:端午节饮食民俗
端午节饮食民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第五篇:德育节庆活动课程——端午节
活动主题:
端午节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正逢端午节,学生通过此活动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
活动目的:
组织同学们开展“端午节”的主题活动,通过对端午节起源、来历、活动内容等方面的了解,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切的体悟到端午节的氛围,以及在此节日中的感受。从而接受情操上的熏陶。具体活动:
一、走进端午节
各中队利用午会课时间,在学生事先寻找到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含义、纪念方式、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交流,对中国的这个传统节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步感受端午节。
二、活动表情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体会这个节日的不同之处。学生每人带来一个粽子,边吃边说粽子与端午节之间的联系;做做小诗人,举行古诗吟诵活动;展示自己收集或者制作的香囊作品来感悟端午节。
三、实践中体验
在端午节前后,学生在家学做粽子和香囊谈谈感想。
活动对象:
一(3)班学生
活动时间:
2009年5月
活动过程和安排:
一、了解节日:
5月1-5日: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二、实践活动:(5月5日前后)学生在家里学包粽子、学做香囊。
三、成果汇报:(5月中旬)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
活动效果:
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在端午节节庆教育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和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们收集、整理有关端午节历史的资料,并相互交流。大家在课堂上配上音乐诵读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大家把粽子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品尝到了粽子的美味,有些学生在家还学会了包粽子。
通过端午节节庆教育使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同时明白了自己要担负起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