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论语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第一篇: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胆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找个快乐的一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老师利用她独特的个性视角,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记得于丹老师说记住《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恕”,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恕”,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快乐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快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新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 1 自己心灵的家园。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己的心灵安个家。

在当今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时候,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在论语学习中的体会:

一、学为先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上起,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逐渐地完善自我。学习不仅是指在课本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积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就像臵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了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二、做为上

《论语》中提到,不在其职,不谋其政,其中就隐含着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是我们在这个位臵上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将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是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载体,当然也只有快乐地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才能 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更多机会锻炼成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业。工作意味着责任,岗位意味着任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情趣,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我想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三、和为贵

《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从容,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仁者爱人。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快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虽然自己只写了感悟深刻的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庆幸有这本书伴随我成长、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着我。

第二篇: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15篇

论语心得体会1

去年“十一”黄金周,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主讲《论语》,一炮而红。由讲稿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更以60万册的首印量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人气已有超易中天之势。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丹及《于丹〈论语〉心得》的评论与争鸣如潮水般席卷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借势跟风也好,炒作“造星”也罢,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它不但展示出文化内部的活跃与创新,而且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大关注。于丹及她的“《论语》心得”,同其他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教授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国学热”的持续升温。

《百家讲坛》选定《论语》这个题目不是偶然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介绍说:“当初我们在确定开讲《论语》的题目时,就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社会风气一片浮躁、人心充满困惑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古人那里汲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于丹也是抱着“半部《论语》修自身”的观点,意在通过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给迷茫、焦虑重压下的人们做一番“心理按摩”。效果是很明显的,有人盛赞于丹用《论语》煮出热气氤氲的“心灵鸡汤”,有的读者很直白:“通过她的讲解,我们明白了做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并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在思考的是:在对《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捧之中,有多少人能将其所读运用并且坚持运用于自我、运用于生活?就像于丹所提到的,国际上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读《于丹〈论语〉心得》,不是为了获取对热点话题的谈资,而是为了养护快乐、健康的心灵。也有许多人批评甚至贬斥《于丹〈论语〉心得》,但少有人批评贬斥《论语》;而那些批评贬斥《论语》的人,也没有谁否定修养身心、强健精神之重要。如果我们在对《于丹〈论语〉心得》争鸣的同时,坚持实践着修养身心、强健精神之道,进而在更阔大的背景下,坚固我们民族的精神与信仰,岂不是令每一个人都振奋的快事?

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争议最大的恐怕是她个性化的解读。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认为这正是于丹的高明之处,“她讲《论语》从个性的情感出发,像老朋友一样,将阅读《论语》的心得参合自己的经历向你娓娓道来”。对此,也有人嗤之以鼻,说《于丹〈论语〉心得》是给那些仅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更有些代表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痛心怒斥:这是对《论语》的糟蹋!对此,于丹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我觉得于丹在此表现的平和与谦逊是令人敬佩的。任何阅读都是个性化的,经典更不是一副僵化的面孔,它能亲近到每个人的生命中给人抚慰与启示。所以,每个人阅读,都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心得,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心得。当年在柏林大学任教的叔本华,一心想与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选择与黑格尔同一时间举行讲座。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叔本华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今天来看两位哲学大师的对决,没有失败者,而且最大的赢家还是哲学,是诸多等待召唤与启迪的人们。于是就想到《百家讲坛》,在请于丹讲《论语》时,可不可以同时请风格不同的“李丹”或者“张丹”来讲呢?让我们在近两百年后也有幸感受一回精彩的学术pk。“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给我们描述了理想中的民主社会公民实现自己话语权的自然状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其实不存在捍卫别人说话权利的问题,所以,那些有能力捍卫别人说话权的人或组织,可不可以给更多的声音表达的权利呢?

网上不少文章谈到的“《论语》心得”中的硬伤,实在是令人遗憾。有消息说于丹接下来还要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希望不仅仅是于丹,还有登上《百家讲坛》的每个学者都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状况才好。严谨,应该是学者永远不变的风范。

论语心得体会2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对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解开我们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有兄弟,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他说: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就要学会承认。但有些事情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比如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虚有礼。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就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现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种遗憾,在现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放得很大很大,也可以放得很小很小,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和素养。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永远是最简单、最普通、最生动的道理。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论语》,认识它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论语心得体会3

近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书《论语》。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动时,我把其中一些感动的句子画了下来。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老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于丹老师用《论语》来感受、解读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每一个读者看了之后,如沐春风,心灵获得了一次清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对人生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天地人之道”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深刻:“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能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让每个人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这是一种多么清亮的欢乐!“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的确,在竞争激烈的现在,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不仅遇事要拿的起放下,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在很多时候,很多事,自己想到了,却想等一会儿再做,“明日复明日”到头来着急、后悔。

“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 《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只写了自己感悟深刻的两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用明亮的双眸的去世界万物的变迁,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许多人还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只是在付诸于行动的时候好像很难把握,有计划、有责任、有理想的人先将自己的人生座标定位好,然后按照座标一步步的付诸于行动,只可惜有时候付出的努力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理想的轨迹,需要调整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论语心得体会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平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习老师教的知识。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早在20xx年前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讲的就是同样道理。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习,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能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已就算是一个勤奋的人了。他的一生便可以丰衣足食,必不会铸成大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论语心得体会5

国学讲堂带领大家重温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至圣先师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采,再次认识到经典作品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作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整理,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内容精华很多,意蕴深长,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wg时期受到批判。今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部经典,应该采取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论语》的绝度部分内容光彩夺目,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和永恒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作为教师,孔子是我们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元和发展的,他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人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过好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当时教育技术手段落后、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道统观念,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时代感。第四,孔子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更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汇集整理了当时的经典和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作为经典,《论语》是我们思想的宝库。《论语》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对后世子孙起到很大的教诲和指导意义。比如关于治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关于交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括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鬼神的态度,对待义利的态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特别在这个多元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摇摆,心态浮躁功利,读《论语》无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剂和压舱石。

在一个建设学习强国的时代,在一个强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时代,重温经典文化既能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从中汲取心灵的养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在现代科技与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读美文,诵经典,含英咀华,消化吸收,浸润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胸襟多了一种敞亮豁达,眼光多了一种敏锐深邃,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从《论语》开始,走进经典,亲近母语,照亮人生。“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阅读,让我们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程果)

论语心得体会6

逐字逐句读《论语》似一汪清泉滋润着我的思绪。它向我们传达了许多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文学的魅力由此呈现。读着它,就仿佛是一位哲人在对着你孜孜不倦地教诲,又仿佛是一面镜子在映射自己的不足,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悟出了许多道理,改正了许多不足,受益颇为深远。

首先,它教会我“怎么获得心灵的快乐”,就是说如何去寻找内心的安宁。第一,做人要“恕”,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做人要“宽”,就是不想过去的事,要容人;第三,要“仁”要“智”,就是要爱别人,了解别人,要明白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儿不能拖延。

第二,书中谈到“心灵之道”,即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但我们要以这样两个态度来对待。一、正面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下来。二、尽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来弥补这个遗憾,要充满自信地面对一切。如何做真正勇敢的人呢?一、要有高远的志向,干一行爱一行,力争做到最好。二、要心态平和而且安定,面对强敌仍然能够保持从容、笃定的气势。

第三,所谓“处世之道”,对不太欣赏自己的人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坦然面对,与人相处要有分寸,否则,“过犹不及”,退一步往往是海阔天空,做任何事要少说多做,留有余地,有疑问多请教,多思、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她还让我懂了如何为君子,简单来说,要高尚、善良、好相处,要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它还告诉我们如何交友,并且对朋友应具有的资质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对我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书中提到的“益者三友”为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知识面宽的朋友。“损者三友”为溜须拍马、献媚逢迎的朋友,两面派的、巧言令色的朋友以及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朋友。很明显,我们应当选择益友来相处。但怎样去鉴别呢?全凭意愿和自己的能力去体会,交到好的朋友还要做有心人,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最后,是“理想之道”,从中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但是理想很高远,却缺乏通向志愿的道路,那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以修身为起点,逐渐建立自己通向理想的道路。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7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于丹教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让本以为莫测高深的《论语》变得通俗易懂。每读一遍,总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论中最精髓的东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恕,就是宽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对于教师,就是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关爱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上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身体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关心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爱学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与理解,体谅他们的烦恼与苦闷,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长,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天接触各种性格鲜明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分的苛责或训斥,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它远不及宽恕的力量那么恒久伟大。学会了宽恕,我们才能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同时,宽恕别人才能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安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歧视和误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寻找“快乐”

于丹教授写到,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能力的。一个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心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于内心相连,对此我深有同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打拼。作为教师,我们能否抵抗各种物质的诱惑、安贫乐道,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充分地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那豁然开朗的表情,每当看到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当听到学生金榜题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在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为此终生努力。虽然在物质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个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能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能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灵之道》中于丹教授说,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远活在阴影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难,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为教师,我们生活、工作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烦恼、苦闷和压力每天都伴随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烦心事和缺憾,心态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我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课时多,要求高,班里学生基础差,每天备课批作业头昏眼花,身体疲惫不堪。但我告诉自己:备课既是为了教好学生,又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批作业工作量虽然大,但能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学生出问题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有耐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阴霾不散,否则会影响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质量。

再比如,每次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学校都会做成绩分析,老师们对此倍感压力和烦恼。有的老师会因为成绩不佳而寝食难安,有的老师对学生良莠不齐而抱怨,有的会为成绩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乐。总之,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们内心苦闷又无处诉说。其实,我们应该像《论语》教给我们的那样,放开心态,正确看待成绩。有些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要埋怨学生懒惰,不要抱怨领导不近人情。而是应以积极地心态去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同时更应看到,班级有很多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说明我们的教学并非完全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找寻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说,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缺憾的态度。也正如人们常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每次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我都会产生很多的共鸣,也总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谢于丹教授,感谢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论语心得体会8

在中学学过《论语》的几个篇章,在高中学过,大学没学过,日常生活中也知道《论语》虽短,但博大精深。这个学期认真详细学习了《论语》后才感觉到以前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皮毛而已。当然,通过学习研读,也感觉到《论语》的精神,真的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甚至于一生去解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阳货篇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过《论语》后,我个人最大感受的还是《论语》中关于诚信的重视及其论述,《论语》共20篇,有13篇出现“信”字。其中,《学而》6次,《子张》5次,《公冶长》、《颜渊》各4次,《泰伯》、《宪问》、《卫灵公》、《阳货》各3次,《述而》、《子路》各2次,《为政》、《子罕》、《尧日》各1次。可见《论语》中“信”字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

《论语》共出现“信”字38次,属“子曰”的“信”字25次,其含义极少虚词的成分,主要是诚信、信誉、信用、信实、信赖、信任、相信、忠信的意思。子曰:“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语〃弟子行》)信,是德行厚积而成的。信者,必是诚的典范,是诚的归宿。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诚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子曰:“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道理应该是相同的。如何做到“诚信” ,“诚信社会”从哪做起?尤其是面对今日生活中的一些不诚信现象,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学习《论语》,感悟论语,主要有以下感想和知识所得。

首先,我学到:诚信为一切道德之基石。

中国是一个诚信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诚实信用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品质。孟子认为,客观真实是自然的法则,努力使自己做到客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没有极端真诚而不能感动别人的事情,也没有虚伪欺诈而能感动别人的事情。《中庸》对诚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论述,建立了一个以诚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君子诚之为贵”的命题,认为有诚方有德,无诚则无德。一切道德行为莫不以诚为本,离开了诚,所谓道德就沦为空伪。北宋初年的周敦颐不仅把诚作为万物的本体,与天等同起来,认为万物从天那里获得“诚之源”,而且赋予作为天道的诚以道德意义,赋予作为人道的诚以宇宙本体的意义,为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本体论或形上学的基础。他从“乾元”是“诚之源”出发,导出“诚”是人所受于天的本然之性,进而推出“诚”是一切道德的本原。这样,背离了“诚”,不仅意味着违背了人性,而且意

味着悖逆了天道。“诚”不仅是构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而且也是孝悌忠顺等“百行之源”。“五常百行”假若离开了“诚”,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坚持“诚”,才能使各种道德相应地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与天下太平。可见,在我们的先哲看来,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信”与“诚”是相联的。孔子贵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把信当作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如果人人都能讲求诚信,则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使社会稳定而有秩序,而且还可以使人内心世界充实,拥有最健康的心态和精神生活,获得人生的幸福。

从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来说,我认为诚信也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和规范,集聚了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精华,是一切道德所赖以维系的基石。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还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与遵循,无论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规范的落实还是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都需要以诚实信用为基础和前提,都应当以诚心诚意的道德精神作为内在的基质。舍弃了诚信的德性和规范,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就会流于形式,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就会演变为假公济私,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也很难落到实处。综观今日世界,许多企业或组织的挫败和个人的悲剧都是导因于诚信美德的缺乏。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企业或组织是注定要垮台或自行倒闭的,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获得并拥有真正的成功。

道德建设重在培养真诚的品德,遵奉信用的规范,只有真诚品德的挺立和形成才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只有信用规范的形成和推广才能真正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

作为一个教师,我想跟大学生说几句:当代大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就应当懂得人无诚信而不立,社会无诚信而人人自危,道德无诚信而势必流于空伪的道理,从心灵深处树立起万善诚为先、众德信为基的观念,并以讲求诚信为光荣、不讲诚信为可耻,自觉地按诚信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将诚信的品质和精神贯彻到对其他道德原则规范的信守中去,为纠正和改变社会的假冒虚伪风气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在大学中开展诚信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广大学生明了诚信与道德的关系,通过诚信教育,使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其次、我学到:诚信为个人自我实现之要方。

一个不诚的人怎么会有身心统一的自我?只有讲求诚信并不断地修养诚信,才能够形成统一健全的自我,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达到自我完善。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至诚不但能知性尽性,使人们很好地实现自身的进德修业,而且还能赞天地之化育并与天地参,得出了“至诚如神”的断语。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在朱熹看来,只有自我修养的人在动机和意念上诚心诚意,“使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才能真正使自身的修养有所进步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实现和完善自我。如果在动机和意念上不能做到诚心诚意,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朱熹又说:“致知、诚意,是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恶与善之关。透得致知之关

则觉,不然则梦;透得诚意之关则善,不然则恶。……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朱熹虽然讲两个关,但他将诚意视为善与恶、人与贼的分水岭,显然在他心目中诚意比致知更为根本。这是因为,只有诚意修养才能真诚向善而成为人。

论语心得体会9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看《于丹〈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和追求的。

寒假期间在家闲得无聊,本来打算找本小说来看看,但寻觅好久还是没找到可以一读的感兴趣的书,于是便找同学去借。到他那里一眼就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记得以前在网上无意看到了网友对这本书的看法,当时就感觉这本书应该不错,再者于丹教授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算是个名人,所以便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受颇深,真可谓受益匪浅,虽然谈不上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上也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说起《论语》,相信每一个人都比较熟悉。它是我在念中学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不过那时的我只是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么会想得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阅读和给以理解,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这的确是极具创新意识和吸引力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更多的人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认为他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却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使我们更易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其实,简单说来,《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通过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心得体会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单位吧。在这个集体里,就有体育课上的猛将、美术课的绘画巧匠、书法好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心得体会11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论语心得体会1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内容的,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从小就被耳濡目染,即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论语》带来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也不断滚动,唯一不变的是孔子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注入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因此,可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它的影响力远不止在中国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我们可能没有那些古今的那些文豪对论语有着独特的见地,但是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群有着我们自己独到的且对我们以后的人生路有影响的见解。读论语其实同时也似乎是在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寻求答案。《论语》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个人心态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在《论语》的下我们的思想变化的。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老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这是对于读书方面的一些分享。当然,读书时我们不免要去思索人生,总是习惯性的想去拿自己和书中人物去作比较的,其实这些比较都是必要的,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会去选择比经历,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比一下对人生的态度,儒家的思想里面有太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恰恰相反,而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大动肝火,也还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去悲伤。试问若我们摆正我们的心态会如何呢,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美好或不美好的事情,可能都只是我们所必需要经历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变得更加的强大。其实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一段话

一样。“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品古今之往来,能人将相有多少不是这样的呢,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不要在意这些外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漫漫历程中,到中年之时,我们再来品调我们的人生往事之时也许会发现,随遇而安可能是一种极佳之心境。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现如今儒家思想正影响着世界人民的思想,它正带领着中国的文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读《论语》而明了睿智。

论语心得体会13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简短朴实的语句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可能还不能完全领悟孔子说的那些治国的大道理。但自从朱老师教了《论语》开始,我便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慢慢喜欢上了《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学第一天,朱老师便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论语》。他站在黑板前眉飞色舞地讲着,而我们却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听他讲,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慢慢地,我们在朱老师的指点下有了全新的领悟,想想孔子老人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他对社会生活独具一格的想法,令我茅塞顿开、赞叹不已。

就如上面说的那句,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但对于第一句我便疑惑不解:学习时常温习,哪里快乐了?放到生活经验中,应该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孔子老人家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呢?朱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露出笑意耐心地解释道:“这句话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就比如说复习之后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是很快乐吗?”我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脑海呈现出一个新想法:温故而知新,学习后温习便能学到新知识,达到新领域,这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渐渐地,似乎懂了……

我记忆犹新的另一句话,子曰:“君子不器。”器的意思是东西、器皿。按字面解释应该是:君子不是东西。但是这个解释总觉得很奇怪。其实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有一种用途,换句话说,君子不能只会一门才艺,要多才多艺。哈哈,没想到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论语》中古人用的语言和我们现在不大一样,书中所写的句子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懂得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悟出许多哲理、道理。经常读《论语》,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做人、做事。《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好好琢磨!

论语心得体会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脆悦耳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一转眼,我参加论语读书会已经两个学期了。

坦白说,在我第一次听老师讲《论语》的时候,我以为只要会读,知晓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我发现不仅要把它学会,学好,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做人的“礼”,体会到孔子的教学理念,体会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对学生的期盼。

每次读书会何老师会让我们轮流主讲,令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主讲那一次,讲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讲,要先做好功课,——查字音、理解句意。在准备的时候,遇到了历史故事,我就会去查它的背景和相应的资料,在一次次奋笔疾书中,我理解了那些难懂的文字。到了主讲的那一天,在朗朗的书声里,我自信地把准备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讲给大家听,我把人物的资料、生平……生动有趣地讲出来,使得论语的文字更易懂。在讲给大家听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着、改变着,同时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

读书会结尾,何老师都会让我们讲讲本周的收获,以及下周的目标。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个星期我们的实践是日行一善,我感觉自己的心静了一些,因为能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论语》是一本蕴含着生活道理的书,它是千百年来思想的荟萃。感谢老师,感谢同学,能让我在《论语》读书会上遇见中华文化的至宝!

论语心得体会15

《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第三篇:《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1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心得体会2

听说《论语》是一本语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因为不太喜欢古文,从没认真学习过。当学校发给我这本书,我曾经压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还看这些没用的玩意浪费时间,心里在想学校也不怕花钱,在开教研活动前李艳艳老师还依依不舍的拿着《论语》在看,并说这本书很好看,之后有时间我就看一看,通过学习,我才开始走进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本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于丹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如果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那么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在《论语通译》中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寻求答案而又寻求不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几个方面作出反应,我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在很多篇章都论述了有关于教与学,但我对孔子的这两段话记忆犹新,可能这让我想起了现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上课内容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吸收进去,并且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知识能举一反三。但是我们又不能回避看到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板,人却不知已神游何处。学习的时候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把里面的整理、题目当成救命丹,公式怕记不下来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张纸上,临考前再强迫记忆。平时考试时可能结果不错,不过真要他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孔子一句“不复也”道出心中无限“悲凉”,但现实中我们的老师能那么轻易放弃吗?不能。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教给他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

《论语》心得体会3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心得体会4

清朝末年,中国仿佛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伤痕累累,苟延残喘,慈禧太后专权,她挪用了海军的一半来重建颐和园,并在后来将光绪皇帝囚禁在此园内。

行走在这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内,帝都遗存的斑驳在脚下掠过,一寸又一寸地被磨平。宫殿浮雕大都有些褪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累于在人群中穿梭,我在昆明湖边找了块石头歇脚。湖边很是热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还有湖上不知名的鸟儿。享受着迎着湖面吹来的暖风,远处山上的佛香阁在朦胧的雾气和树木的掩映中,给人似近非近的神秘感。环顾湖周,大小楼阁林立,配合着横跨水面的玉带桥和游船轻拍水花的声响,给人以一种美感。

不远处林荫大道的尽头,便是当年囚禁光绪皇帝的“玉澜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此,不得与外界有所往来。迈过高大的门槛,能看到屋内极少的家具,可悲可叹一代帝王竟然被囚禁于此,哪还有一丝皇帝的威严,仅存的只有荒凉,如此,怎能不叫外国人轻视我国呢?小小的玉澜堂虽然禁锢了皇帝的脚步,但怎能阻挡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强不屈?

与玉澜堂相比,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就多了几分祥和与奢华。清漪园内,被称为“败家石”的青芝柚屹立在园内,据说明朝太仆米万钟不惜代价想把这块石头搬入家中,却终落得个败家的下场。清朝乾隆不顾皇太后阻拦,执意将巨石搬入园内,但后来的清朝,不正是走向了衰败没落吗。这一块石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讽刺啊!

昨日的皇家园林,今日的旅游胜地,颐和园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兴衰。每一阵风吹过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苍白无力的过去,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勿忘国耻”。

深吸口气,我踏出了颐和园大门。车行驶了好远却仍心有不舍,因为我在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明天!

《论语》心得体会5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心得体会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作为对此句的解释我们不禁联想到曾子杀猪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着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给杀了,这就是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古时候的故事深刻的教育我们,对现代的影响依然重要。

诚信是我们现今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诚信建设。21世纪的热点话题,遇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青年人的尊老帮助弱势群体的行为,却变成了老人对热心青年的讹诈对象。之后人们对老人过马路扶不扶、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舆论争论的话题。无论孰是孰非,都严重体现了当今的诚信问题。如像这样发展,人们以后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的压力,社会的险恶而逐渐消失。

诚信无论是在古时还是在现代,都该学习孔子宣扬的美德,不知其可的后果对个人、集体、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隐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信每个人自觉维护诚信道德,世界会随着个人的诚信变得越来越好。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切莫小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视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论语》的阅读学习,不能局限于时间、地点。对《论语》的领悟应是一生的,将其吸收,为我所用。现今、未来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论语》中的道理不是一时所能领悟的,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阅读。读到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论对后人的启发指导,也更多的是对孔子本人的了解认识。孔子这个充满人性,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着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一直受世人的尊崇。

《论语》心得体会7

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权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得,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

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孔夫子这个圣人就像盘古一样。

所以这个故事接着讲,说后来天地还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呢,日长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块长,所以长到最后的时候,如此万八千,又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话,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强调一种激情、感性、神秘这样的一些印象;而中国呢是强调了一种庄严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这就是孔夫子这个圣人的姿态。

应该说孔夫子在后世流传的这个形象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戴给他加上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一种传导出来的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孟子夫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话外音:《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的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我们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间,跟动物之间你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有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流露出来的更多的东西是颜色上非常和缓,交给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内心非常的庄严,他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曾经,他的学生子贡问:老是,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只要三条就足矣。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的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论语严渊篇)。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您说去什么,老是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您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的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是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其实,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前几天呢,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估二十一世纪我们各个国家生活好与不好,已经不简简单单是过去的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们国家增长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看每一个老百姓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他在这个社会中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认同吗,他满意吗。而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国际的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点多,到了91年的时候再参加调查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升,当时也是进行了很多改革,这个幸福指数提高了,当时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再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了,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论语》心得体会8

假期中,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我听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从心底讲,很欣赏于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子气质,侃侃而谈间流露着一个学者的聪明睿智,从容自信。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曾以一个空杯子作比喻说明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感悟,给了我很大启发。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为题来谈谈的学习体会,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谈杯子,做人常怀谦虚之心。

就从这只空杯子谈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为它的虚,它的不满。由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应常怀谦虚之心,只有常怀谦虚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学校中资历比我深,能力比我强,学识比我渊博,处事比我练达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谦虚之心,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多反思、多积累。在学校中,我曾担任过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每一段岗位经历,对我而言都是崭新的一段人生体验。就如同这只杯子,它曾经装载过我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如今我要再一次倾空它,为新学期的教学留出空间。

二谈杯子,看人切记一分为二。

当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满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决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肯定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就如同这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当我们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学生时,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调整心态,放正眼光,你就应该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他可能很关爱集体,可能在运动场上是一个很棒的运动员,可能动手制作的能力比同龄人强,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

作为教师,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个老师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长处、短处,要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的优点。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听到老教师们或当面或背后议论我们年轻人什么都不懂时,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轻的老教师了,就发现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卖老”的心态,如今想来,这种心态很是要不得。

三谈杯子,学习力求不断进取。

有一个故事,说老和尚让小和尚把一只杯子填满。小和尚先装进了鹅卵石,老和尚说,不满,还能装;小和尚再装进了小石块,老和尚说,不满,再装;小和尚再装入细沙,可老和尚还是说,不满,说着倒入了清水??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学习。学习,只要你想学,总能挤出时间。担任中层干部以后,我发现自己钻研业务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少了,静下心来写点东西的时间少了。有时也会自己原谅自己:“学校里的事儿太多,忙不过来。”可心里也知道,忙并不是自己原谅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惰性,而离开学校后的学习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还有三只杯子,并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质朴浑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绘上雅致的图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珑。当你要用时,你会选哪一只?

三只杯子取哪只,关键看你派什么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关键要让他发挥己长,即“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伯乐之心,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这个发挥的过程就是一个走近他,了解他,信任他,激励他的过程。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要“时习之”呢?我的体会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景况境遇,会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以此与各位老师共勉。

《论语》心得体会9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心得体会10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11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心得体会12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论语》,个人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许多处事的智慧,更加坚定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学习精神,激励我一直奋力前进。

人生一世,或志于仕,或志于士,或志于市,或无大志,快乐自在,平凡而真实,了过一生。如何为人,为君,为官,为师,为父,为子?无论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立身于世?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应对解决?通过学习,从《论语》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懂得了如何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贤教导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就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会精神疲倦一无所得。

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一定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过改过,遇事善于思考,“不怨天,不忧人”,不盲从,不懈怠,切勿“道听而途说”,学会明辨是非,时刻保持一颗淡定平静的心,沉着应对。

二是学会了当下行动。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总在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空想是没有用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抓住现在,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梦想。

三是明白了尊德守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礼,“礼之用,和为贵”。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礼,知礼,守礼,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这样才能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心灵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四是坚定了诚信待人。

子曰:“民无信不立。”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诚实的人,因为有正义公理作为后盾,所以能无畏地面对世界,大多数人都会信赖他,并取得长久不衰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诚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于世。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五是涵养了仁义道德。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具有强大力量,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有些人追求金钱,有些人追求道德。有些人死后如过眼烟云,转眼即失,有些人死后仍活在人们心中,虽死犹生。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要时刻把政治品德、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胸怀仁爱之心,将仁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私奉献,利益社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依道而行,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掉不好的习惯,化掉自己的脾气,清除心中的怨气,尊德守礼,敬天爱人,孝悌诚信,成己达人,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13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论语》心得体会14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欢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欢乐。别人不理解自我,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当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心得体会15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同的态度去看哪些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

遗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遗憾放大,你就将失去很多。书中讲述了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妈妈去看牙医,这应是很小的事情,她认为妈妈很快就可以跟她回家了。可她们不知道牙痛是可以引发心脏病的',结果女孩的妈妈死在了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里伴随她成长。在她牙痛时只能做到回避,回避,再回避。多年后,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着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劝她请牙医到家里,“有所有的亲人陪着,你还害怕什么?”于是请了牙医。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做手术准备时,意外发生了:牙医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为什么有这种结果?因为在她心里有一层阴影、许多遗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于那一个念头和多份遗憾。

遗憾会影响你什么?它会影响你的生活,你的快乐,你的生命!

遗憾会带来什么?会带来很多痛苦,很多悲伤。

长时间被困于遗憾的人,会对一个人的生命有所损害的。

要做到不遗憾,就要用美好的心灵去面对现实!

第四篇:论语学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伴我健康成长

五.二

吴子昂

《论语》,一本具有我国几千年文明的书籍;一本教我做人的书籍;一本带给我快乐的书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还在跟父母学说话的时候,父母便开始教我读《论语》。但我那时还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而我只是随着父母的尾音读出几个不标准的音,引得爸爸妈妈开怀大笑。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对《论语》的理解也增多了不少,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收获。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我天天认真地学习,可学习成绩也没有上升,我闷闷不乐。在这时,我想到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学习不仅要认真学习,还要喜欢学习,把学习看做一件高兴的事,如果我们不把学习看做快乐,就会出现看似在认真学习,其实在落后的情况。我慢慢的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论语》一直给我启迪。当我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时,我会想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我面对别人的痛苦而感到忧伤时,我会想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当我取得好成绩而自信满满的时候,我会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好心办坏事时,我会想到:“德不孤,必有邻。” 在生活中,《论语》一直给我讲道理;在学习上,《论语》一直使我走向成功。今天,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现在,一切都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你,一个带给我快乐的朋友—《论语》。

第五篇:《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深有所思。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影响而论,没有别的历史人物能和他相比。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借“尊孔”来维护其封建统治;而在前些年,“四人帮 “又借“反孔”来推行他们的封建法西斯主义。时至今日,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时代:“尊孔”固不足以骗取人心;“反孔”亦不足以伪装革命,因而有可能对于孔子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讨论了。

我了解到我七个方面:

第一是天地人之道。通过学习我认为,做事要先会做人,心中充满仁爱、充满智慧。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顺其自然,不能以追求名利来作为人生的目标,应该脚踏实地做好身边的每件事情,以积极地态度去拓展世界,从内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彻底让自己在精神上脱俗。这样对待学生的时候才能向孔子一样循循善诱,让学生倍感亲和。

第二是 心灵之道。我觉得我们人活一世不能有什么遗憾,当然在当今社会存在遗憾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应该力争减少遗憾,当憾事发生以后我们怎么面对呢?首先我们应该心胸坦荡的去面对事实,积极以行动来弥补憾事,正确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很多憾事。

第三是处世之道。我认为结交朋友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人是

很重要的,结交到好的朋友他能帮你在犹豫踌躇的时候作出决定、为人的诚恳态度会使人感到安稳,而他丰富的知识更使人拓宽知识层面,增长见识。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慎交友。自身素质提高,提高辨别能力,自然会结交到高素质的朋友。高素质朋友自然能提升自己的魅力。让人生具有光彩。

第四是 君子之道。我认为君子的力量来自内心的人格力量,君子很容易相处,君子言比行,行必果,使人充满幸福感。小人容易交恶,小人阿谀奉承,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很让人感到心灰意冷,我们还是多结交君子,避免得罪小人为好。

第五是交友之道。我认为结交朋友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人是很重要的,结交到好的朋友他能帮你在犹豫踌躇的时候作出决定、为人的诚恳态度会使人感到安稳,而他丰富的知识更使人拓宽知识层面,增长见识。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慎交友。自身素质提高,提高辨别能力,自然会结交到高素质的朋友。高素质朋友自然能提升自己的魅力。让人生具有光彩。

第六是理想之道 :我认为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理想决定了人的一生发展方向。所以,人不能没有理想,但是理想不能是空、大的。应该是脚踏实地,找到一个相对容易的起点,这样才能切实踏上理想之路。君子不把目标制定在庸俗的名利角色,而是修身养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职场上才能超常发挥,体现自我人生价值。

第七是人生之道 :由于人从初生就开始了学习,所以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生。在学习中成长,边学边用、学为己用、学以致用。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们认识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生活上做到尊重他人,少些抱怨,朴素简约,心静如水。并且保持一个恒定的信念面对外界的变化。

读了《论语》对我来说是丰富的收获,未来的我们能够以孔子为榜样,为人处事,生活快乐。

下载浅谈论语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论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 心得体会(推荐)

    读《论语》心得体会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

    《论语》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孝”,你是否做到? ——《论语》心得体会 何为孝?如何孝?在我的意识里,孝即是尊敬父母、长辈,如果再多一点,那就是当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的时候,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然而,孔子的“......

    论语心得体会

    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读《论语》有感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

    论语心得体会

    读《论语》有感 王家堰小学 徐梦华 《论语》是记录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一生坚持述而不作,所以《论语》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完成。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

    论语心得体会

    读心得体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现传扬并学......

    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只要谈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而这次所写的心得体会是我在通选课的“《论语》与智慧人生”中的感受。《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