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之历史——二战 的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却又常常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定为:历史——二战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小组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多彩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组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对于这次研究性学习,个人感觉还是偏向于书本,偏向于个人。没有按照计划去进行采访老兵,在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有一些想法还是不敢去尝试,缺乏社会实践的勇气,团队协作的机会少,时间短,合作地不够紧密。都是这次研究性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毕竟是第一次去做研究性学习,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争取下一次可以解决。此外,在课题的选择上,分工以及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上小组成员都做得很好,服从指挥,发扬了团结精神。
下来具体说说这次研究性学习。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收获很大,首先是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另外,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撰写最后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时候,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是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我对战争、政治、文化、经济、人性以及当今世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于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使我懂得了世界上各民族只有在团结友爱,互助互惠的前提下,才能各自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主流,战争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铭记历史。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珍爱和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至此,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个和我一起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以及我们的历史李老师。谢谢你们对我在研究性学习上的帮助与支持。
第二篇: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过去性、思维性等特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以往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根据历史学科的功能与特点,开展历史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力,应有自身的特色。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内容:历史知识范围广泛,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跨学科综合内容开展研究。
2、问题性。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认识与阐释。史实需要不断丰富、鉴别,历史认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这就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3、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存在着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研究性课程“历史与旅游”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提出的。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⑴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
⑵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⑶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章、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做出评价。
⑷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历史是由历史人物构成的。对历史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⑸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
⑹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为出发点,创作历史剧本,使发生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重现。根据编写的历史剧本,排演历史剧并公演,可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体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得到启示。
四、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
1、准备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指导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指导者)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2、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材料,加工整理研究资料,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研究成果。
⑴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确定课题一定要慎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历史学科中大家普遍关心、正在思考、有所争议、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因为选择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对于初次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太难了容易使学生望而生怯,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要考虑课题的陈述。陈述课题时既可以采用叙述式,也可以采用问题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者要做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大家可以从课题的题目很清楚地了解到你研究的焦点和研究的方向。
⑵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后,紧接着就是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学习陷于无序状态,可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研究计划必须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研究计划越祥细越好。在具体实施研究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
⑶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历史追寻的是真实,研究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是前提。收集资料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首先要分析研究课题,弄清课题所包括或涉及的学科范围;其次确定课题涉及的时间界限,是从古到今,还是某一历史时期。
②利用各种书目和有关工具书,获得研究课题的一般资料,了解该课题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影响作用于它的诸因素。
③利用检索工具进一步弄清楚该课题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哪些
进展,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证的角度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等等。
④根据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历史研究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局限于文献资料往往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素材。
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整理历史研究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类、校勘、注释和翻译的过程。经过整理的资料就可以在研究中使用了。
⑷提出观点或假设
在历史研究中提出观点或假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大家所熟悉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发现历史文献的新功能;用新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典型、具体和严密;在数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正面与反面、主证与参证的论据。
⑸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最通常的形式是论文。论文的正文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前有题目,正文后有注释或参考文献,有的在题目后面正文前面还有内容提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级,学生要写好研究活动笔记,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包括每一阶段的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制展板、撰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及至更大范围发表。
此外,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教师是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扮演着类似“导演”的角色,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慎重 学习时的伙伴。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陷入泥潭,是学生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第三篇: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篇一: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几部分内容:问题的缘起、选题理由、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6、正文: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2)研究内容
(3)研究步骤、过程如何(4)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篇二:《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想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我们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实实在在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操作的层面,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形成校本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有声有色地开展,使我校师生共同成长。行动研究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近三年研究,我们对“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并对操作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策略和经验。我们主要尝试和形成了两种操作流程:“学生自我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通过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历史的方式有了改进,历史学科成绩也不断提高。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基本达到,形成的选题策略、交流平台、操作流程、成果展示形式和评价策略等成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及时而又实际可操作的经验,制作的课件、网页和网站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宝贵资源,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行动研究法 教学流程 学习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基层教师和学生向往已久的学习和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必然要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化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体制都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而发生较大的转变。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他不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的。探讨如何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国内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比较早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也有一大批热心教改的教育工作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各自工作阵地探讨、实践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一些探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网站也相继出现,如惟存教育网、习客、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回归教育学习网等。上海是我国较早大规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地区。他们的改革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上海教育督导室尹后庆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不够这个问题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他说,现代教学手段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情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也认为,到一定阶段,网络资源必然会成为上海开展研究(探究)型课程的主要手段。上海是如此,我们更应研究如何把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环境结合起来。但是上述院校的研究层次大多比较高,理论性成果多而实际可操作的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别人的经验与我校的实际结合起来,能真正指导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初中新课程已于2002年秋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也即将在2005年秋到来。21世纪初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对中考和高考分数的追求也愈演愈烈,于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光环的掩护下大行应试教育成为不争的事实,素质教育成了点缀品。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我们想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我们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实实在在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当然,我们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操作的层面,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形成校本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有声有色地开展,使我校师生共同成长。我校历史教研组是我区先进教研组,应走在学校的前列。自从2000年9月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试验修订本教材以来,我校历史教师就按照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从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学习对“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演变”、“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宗教问题”、“伊拉克战争”、“评价拿破仑”、“认识联合国”、“乡土历史”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活动形式单调,信息资料来源有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等,而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定会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本课题首先在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结题后再在全校推广。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⑴.网络环境——指互联网(internet)和校园局域网的总称。
⑵.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指南》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学习方式。”我认为这两种理解只是问题形成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规模大小上的区别,从本质是来讲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就从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来开始研究。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即将网络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资源主要来自网络,在网络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网上发布。在此过程中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2、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⑵.生成性教学理论也认为,从广义知识观来看,教育实质上就是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与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化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到“客观性”,以此不断丰富人类的认识成果;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从人类知识成果中获取知识,从而纳入个人知识的结构之中。这样,个人知识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教育正是在个人与环境、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生成个人知识的过程,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其价值也得以突显。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设和提供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为学生知识的生成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完全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形成具体的操作流程,对确定课题、研究交流、成果展示、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具体的认识,为江苏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与外校,甚至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研究内容:
1、学习和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运用行动研究法,学习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资料和经验总结。
2、研究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了解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通过辅导、培训或自学逐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素养。
3、研究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策略。
对高中一年级新生在初中时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所在初中历史学科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参考来确定如何和选择什么时机引入研究性学习课题。
对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历史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提供参考意见。
4、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具体操作流程,学生观点如何交流,研究成果如何呈现,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进行尝试。
五、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对问题的界定与分析;行动研究应该包含有对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价,并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2、结合其它方法:调查法、问卷法、文献法、试验法。
六、研究过程:(含流程图)㈠课题准备阶段(2003.6-12)
1、课题申报立项成功以后,我们立即成立课题组,尽快召开课题组会议,落实人员分工,进行课题方案的学习和讨论,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还借鉴别人经验,制订了课题研究规章制度,要求每一位成员自觉遵守。
2、从书店和网上搜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和分散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关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理论资料、先行学校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以及行动研究法的运用(进行文献研究)。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定期内写一篇学习的体会,并用行动研究法写一个教学案例,以确保学习的实际开展,也为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做准备。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掌握网络技术的现状,了解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和感兴趣程度是我们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为了解师生掌握网络技术的真实情况,我们决定开展调查研究。首先是对教师的情况,我们通过交流了解,发现年轻教师技术水平较高,中年教师网络技术水平较低,只会用用word。
对学生,我们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历史感不感兴趣,以前是怎样学历史的,喜欢怎样的历史课,对历史研究性学习感不感兴趣;二是对网络技术感不感兴趣,网络技术掌握的程度,认为网络技术对历史教育有用吗,是否有信心学会,等待。
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近80%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初中历史学科的不受重视程度让人震惊,有的学校让其他学科的科任老师兼职教历史,甚至根本不开设历史课,而会考也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也有相当多同学对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不感兴趣。多数学生认为网络资料丰富,对学习历史和其它学科很有用,但存在担忧,或怕经常上网会影响到考试成绩;62%的学生网络技术不过关,但81%的人对掌握它有信心。
反思:学生的现状是由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造成的,是由于社会、学校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但也提供了契机,只要我们让学生尝到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的甜头,其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于是我们决定先开展网络技术培训。
4、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
200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校大多教师配上了电脑,我们利用江苏省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的契机,让教师进行自学,不懂的向信息技术教师请教。对学生的培训,我们跟信息技术课教师协商,进行集体备课,调整教学进度,对相关网络技术提前进行培训,让学生掌握internet explorer网页的浏览、搜索和资料的下载、上传、e-male的收发、frontpage、powerpoint等等技术。培训首先在高二选修历史的学生中进行,因为他们在一定的基础,高二也要信息技术会考,为我们在高二学生中进行先期试验创造条件。然后在高一学生中进行培训,为下一学期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做准备。
培训时学生很热情,电脑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培训一阶段下来进行考试,检查网络技术掌握的情况,76.5%的学生成绩合格,12%的学生成绩优秀,但23.5%的学生不合格。通过与不合格学生的谈话、询问了解,考试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对网络技术不重视、不感兴趣,怕影响到主科的学习成绩,个别学生认为网络技术难于掌握,这一类主要是女生;男生中也有一些不合格,经了解主要是在培训时没有好好学,而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是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站,看一些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反思:前一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学习成绩等因素长期的影响而形成,目前社会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非常浓厚,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心的引导;网络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虽不能直接或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是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长远来看对学习和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后一种情况也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不良倾向,即不能合理和健康的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料浩瀚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而学生处在身心的发展期,好奇心重、自制力弱。也跟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有关,他们以前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和对电脑的熟练度,让学生玩游戏。所以在网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新理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重视对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研究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利用的管理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方面我们要跟班主任协商,争取得到班主任的配合。
5、对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再论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使之切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否则,如果把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化,到头来无法实现,不但影响到课题的结题,也会影响到课题组成员的信心和积极性。㈡实践研究阶段(2004.3-2005.6)第一阶段(2004.3-6):我们主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如何组织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具体步骤如下:
1、计划: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首先在完成培训的高一学生和高二选修班学生中进行研究试验(这一学期高三正全力备战高考)。如何选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根据生成性教育理论,课题不应该是老师以任务的形式布置或强加给学生的,它不一定能激发学生,尤其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动机,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生成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我们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研究,100份抽样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三类:课本中涉及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历史之迷、社会热点问题。第一类中支持率在10人以上的有成吉思汗、毛泽东、拿破仑、希特勒;第二类与我们书本联系不多;第三类支持率高的有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九一一”事件、台湾问题、中东战争等。我们根据学生的意见,最后确定在高一学生中开展“对伊拉克问题的研究”,在高二学生中开展“对如何评价拿破仑的研究”。
2、行动:我们根据计划分五步来实施:第一步,先对这两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作介绍,让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了解两课题的相关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第二步,师生交流对伊拉克战争和对拿破仑的不同认识、不同评价,观点一致的可以合作研究,也可以单个研究,确定研究课题(问题或观点),制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计划;第三步,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一步查找搜集资料,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作适当的指导;第四步,让各种观点的代表发言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指导学生课后整理资料形成书面成果;最后是成果交流会,老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作必要的、合理的评价。
3、观察: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很感兴趣,研究过程中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努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也有学生对研究不知所措,有的反映对所定问题不感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基本上是学生单个进行,很少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水平较低,基本上是资料的归类,成果展示的形式过于单调。当然,也有创造性的成果和展示形式,如高二(8)班学生除了对拿破仑有自己的评价外,他们还自己创作了许多散文和诗词,并整理出版了报纸《秋宿》。第二阶段(2004.9-12):吸取前一阶段的教训,主要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形成基本的网络环境下历史研究性的操作流程。
1、计划:针对前一阶段的反思,我们计划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在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时要进一步改进,扩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增强选择的自主性;并重点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平台的构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的探索。研究试验对象是高
二、高三学生(高一要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我们借鉴他人经验,把研究性学习流程初步设计为四步: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上网学习、研究、交流→整理、展示研究结果,进行试验。
2、实施:根据计划,让高二学生在世界史范围内任选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高三学生在中国史范围内任选课题。并指导每个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让学生在我校校园网的历史学科论坛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篇三: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 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
题目: 聊城历史名人,聊城,了解聊城历史
摘要: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 杰、志士仁人,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搜寻、整 理和探究聊城历史文化名人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其辉煌的成就,使聊城人民了 解聊城的历史和文化,培养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将来建设 家乡,报效祖国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查阅历史典籍,上网搜寻资料,走访老人。前人研究几乎详尽。
研究方法与过程:借鉴已有资料,利用假期时间在聊城附近走访老人。需要的材 料有纸笔,历史典籍。结果: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
“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毖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毖城传言为伏羲城。伏 羲或谓毖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 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 开辟了人类 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 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 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仓颉,上古时期黄帝史官。5000年前,他作为黄帝史官,伴驾南巡。在一
次古远山林里展开的狩猎活动中,他看到猎人们匍匐在地,仔细观察散落的蹄痕 印迹,用以确定野兽的行踪。他由此得到启发,突生灵感,以鸟纹兽迹为蓝图创 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从此,祖先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年代,开始了契木为文的 文明。
从此,世代传承发展,生生不息。钟鼎陶泥,甲骨汗青,铅火枣梨,刀笔毫 宣。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积墨于今。这位补天浴日彪柄千秋的老 人,被后人虔诚地尊称为文字始祖。去世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东阿县志》载“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圯。道光五 年知县李贤书捐俸重建。”仓颉墓原有高大的墓冢,墓前有古碑数幢,祠堂三间,二层。此地尚存仓颉墓碑、仓圣桥等遗迹。军圣孙膑
军圣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孙膑早年与魏人庞涓共同习艺于战国时隐士鬼谷子。庞涓忌孙膑之才,借故施以 “膑”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其后齐国使者暗中将孙膑载回,威王任孙 膑为军师。孙膑先为田忌设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庞涓势穷自杀,孙膑因此而名显天下。后隐居,著《孙膑兵法》。但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旧时阳谷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及大、小迷魂阵,莘县有马陵之战古迹等多处。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文学家,太和三年封东阿王,期间“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世”(《法华玄赞》),世称“鱼山梵呗”或“鱼山呗”。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就是从曹魏时代开始的,曹植就是“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曲--梵呗之音创始者。作为最早的中国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旧志将“鱼山闻梵”列东阿古八景。今东阿县鱼山麓有曹植之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榛清代名臣(1495—1575年),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履山人,临清人。“后七子”之一,明朝著名文学家。谢榛初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以他为首,倡导为诗摹似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襄精华。”后为李攀龙等排斥。晚年客游诸藩王间。其诗以律、绝见长,内容多为对家乡眷恋之情及政治上的抑郁不平,形式古雅玲珑,功力深厚。其诗论,主张“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但仍未脱离拟古主义。著有《四溟集》十卷,《四溟诗话》四卷。傅以渐(1609—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为清代开国状元。初任弘文院修撰,后任国史院侍读学士、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四年加封太子太保,次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曾奉旨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载,又奉命屯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还曾奉旨总编《通鉴全书》、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傅以渐在政治、文化上多有建树,深得顺治帝器重。后因病辞仕归家,曾主持编撰《聊城县志》。康熙四年病故,葬于聊城傅家。
张自忠(1891—1940年),字荩忱,临清唐园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14年投笔从戎。曾率部重创日军,取得喜峰口之役大捷。1938年任27集团军团长。率部在鲁南重创日军,为台儿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6月又率部在信阳得胜关一带阻击日军西进,并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5月10日两次重创日军,取得“鄂北第2次大捷”,荣获“宝鼎勋章”,晋升为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1940年5月在日军10万重兵三路进攻下,坚决迎击日军,重创敌人,后因寡不敌众,率部撤至南瓜店附近杏仁山。16日,日军进攻,最后伤亡殆尽,张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这是抗战时期牺牲在疆场的唯一一位集团军总司令。重庆和延安分别举行盛大隆重的葬礼和追悼大会。1982年4月16日,国家民政部追任为“革命烈士”光荣称号。李苦禅(1899—1983年)原名李英杰,号超三,聊城市高唐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幼年受民间艺术启蒙。1922年考入徐悲鸿主持的北平艺专,学习西画。1923年,拜师齐白石,学习国画。师古又不泥古,独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风范。为白石老人生平最得意门生和尊友,曾为之题“弟子苦禅画,白石门下只此人也”。1939年,因“抗日爱国罪”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49年,被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专教授,当年并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83年6月11日病逝。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通才”。一生著述丰厚,对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有卓越的贡献。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今临清)官庄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建树颇多。主要著作有《1957-1959印度民族起义》、《天竺心影》、《牛棚杂记》、散文《月是故乡明》、译品《大唐西域记今译》等。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内涵底蕴非常丰厚,其历史上出现的文化名人谓是灿若星河,不胜枚举,是聊城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亮丽品牌,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中的最有力武器,也是每个聊城人都应熟知的历史文化,是每个聊城人热爱这方热土的体现。
第四篇: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1、就某个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人物、事件、风俗、建筑等进行研究如:武则天的皇帝之路探究
对李鸿章(或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服饰变迁(或某个朝代的官服规定、头饰规定)金字塔密室之谜
2、就汕头、自己乡村某个历史遗存等进行探究
如: ① 对汕头宗祠、名人故居(隆都陈慈黉故居)的探访与思考② 汕头人的过番史(华侨),可以通过对人物访谈等形式探究③ 潮汕话、各地的迎神赛会、潮汕歌仔……
④ 红头船的相关历史
⑤ 潮汕社会风俗的变化(注意限定时间范围),比如女人发型、服饰、婚姻观念的变化……
⑥ 潮剧、功夫茶、骑楼(这些是老课题,要找新角度,注意不要重复前人研究的,要有新发现和突破)
第五篇: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汪娟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以历史活动课为出发点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过程:
1.组织形式:个人学习(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准备论证材料)——全班活动(展示、交流成果)
2.学习途径:阅读有关书籍、音像报刊资料、访问因特网、参观关于辛亥革命的博物馆、考察地方史迹等。
3.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个人学习阶段,学生带着自己活动小组布置的任务,搜集和整理资料。教师进行提示、指导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整的资料下注明出处,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网站及作者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探究愿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长组织本活动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筛选、提取、策划等分工合作工作,小组根据自己本组实际和优势进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能力出发,自由选择各种活动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对问题开始实质性的探究活动,产生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的探索、求知精神。
第三阶段:全班活动阶段,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活动成果,形式多样,如资料汇编、历史文物仿制、历史剧编演、历史人物评析、历史幻灯片制作、历史小报编辑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着意于自我宣示聪明才智,焕发创造的光彩,体现了初中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心理特点。学生从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培养群体合作精神,并提高讲演、表演等艺术水平。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激发同学们关心家乡,爱护家乡的高涨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