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心得体会:推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学习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心得体会:推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
居之都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近日胜利闭幕。此次会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深刻把握北京发展大势和当前重大机遇,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为主线,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明确北京发展的新定位,科学描绘首都发展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统一了认识,凝聚了力量,提振了信心,体现了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历史担当。
回顾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北京发展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五年。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为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城市发展形成新骨架,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
具体而言,要使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全面退出,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统一了步调、指明了方向。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务实思想作风、真挚为民情怀,深刻把握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厚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机遇,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绿色生态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改善民生和保护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为推进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题记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发展全局、把握时代潮流,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新的历史使命,更是全市人民热切期盼的美好明天。我们要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准确把握首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解放思想、矢志奋斗,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京布局,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
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2.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
推进中关村大街提升改造,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把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世界级原始创新的承载区。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搞活未来科学城。
3.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坚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服务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在京创新型企业总部发展。
4.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整治环境,促进用地集约、产业升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人口管理有序。
5.驰而不息深化改革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构建高效、规范、透明、简便的服务体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营改增”政策,加强财政预决算公开。
6.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
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集团。
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1.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社会作用相结合,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2.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
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毫不动摇,铁腕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突出问题歼灭战。
3.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建设,持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大力建设森林城市、海绵城市。
4.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用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坚持国际一流、城乡一体原则,提高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和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
5.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6.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首都安全体制机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方平安。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1.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巩固和拓展“北京榜样”“百姓宣讲”“中国梦365个故事”等宣传品牌,发挥好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作用。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3.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有效参与,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4.传承保护历史文脉
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好世界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5.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深化对首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强化国民教育、民间传承、史志编修、经典普及,弘扬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推进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增强人大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监督的有效性。
2.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充分发挥首都统一战线成员来源广、层次高、影响大的优势,扩大统战工作覆盖面,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立法协商、立项论证、预案研究、立法后评估等工作机制,提高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4.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认真贯彻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有效实施对各个领域的领导。
第三篇: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用法治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用法治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6月1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蔡奇书记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不仅向市民展示了过去五年北京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同时也就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进行了展望。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虽然篇幅不长,但认为十分重要。依法治国不单纯是法制建设领域的内容,它更是政府推进各领域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全面建成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和保障。
紧跟时代步伐,完善法律体系。经过法律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可以说北京市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且能较好促进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在各类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政府各项管理工作稳步推进,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平稳有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不断有新鲜事物诞生,新的交通模式、新的行业、新的社会现象,这些全新事物的出现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导致政府管理的缺位,不仅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其自身的不完善也会被人利用从而损害大众利益,甚至为社会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作为立法部门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新生事物保持敏感,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和风险进行提前研判,尽早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其发展行为,不能等到不良后果发生再亡羊补牢。
依法履行职责,严格贯彻落实。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各级执法部门还要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严格执法。法律出台后如果执法部门不能严格执行,那法律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回顾北京过去的发展,众多的社会乱象、城市顽疾都和执法不严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违法现象出现之初没有得到严厉的制止,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效仿,不仅侵害了公众利益,更是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未来五年北京的发展将会涉及多项的改革和创新,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为北京的发展扫清障碍,保证每个惠民政策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强化法律意识,号召全面守法。法治北京不仅要靠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更需要每位北京人,用行动践行法治精神。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要严格依法履职,坚持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工作准则,切实规范自身行为,为广大百姓提供到位不越位的优质公共服务。作为普通市民也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培养守法习惯,强化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感,让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只有全民都依照法律行事,北京的发展才能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稳步推进。
法治建设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更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只有我们所有人都依法办事,我们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才会顺利,我们的城市才能蒸蒸日上,成为真正的和谐宜居之都。
第四篇:学习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心得体会2篇
学习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
心得体会2篇
1.XX年6月29日至7月1日,本人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致公党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的召开正值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刚刚胜利闭幕,全市各级党组织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机,因此,作为代表更加感受到身上责任的重大。
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中共北京市委的党代会精神,本人认真阅读报告原文,聆听宣讲团老师的精彩解读。通过初步学习,深刻体会到,要想真正落实好党代会的精神,必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地深入学习,通过学习加强思考,真正把握精神实质。在实践中,无论是干好本职岗位工作还是党派工作,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时刻保持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要紧紧围绕东城区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工作重点,立足于本职,敢于担当,多参与全区背街小巷治理提升、老旧小区整治建设、完善居民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等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任务的研究和调研。
作为一名致公党员,要牢记致公党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相应大会号召,坚定不移地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指挥,在致公党北京市东城区委的领导下,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好言、献好策,争取在本职岗位和党派工作上取得新的进步。
2.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为首都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共市委党代会的精神,做为民主党派要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四个更加突出”发展要求和“七个新”奋斗目标,找准履职切入点与着力点,我们致公党要秉承“致力为公、侨海报国”传统,结合自身优势,履行好参政党职能,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为建设“ 国际一流 的 和谐 宜居之 区 ”而努力奋斗 _ 在中共 第十二次 代表大会 上的
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而努力奋斗_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XX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区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XX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聚焦“一条主线、四个重点”战略任务,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区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立足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全面完成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等荣誉称号,谱写了东城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机遇,经受住重大考验,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紧抓行政区划调整、重大活动筹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等历史机遇,积极动员全区各方力量,不负重托、全力以赴,确保了中央、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和重大活动的顺利实施。作为APEC第三次高官会、新中国成立6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主战场,我们创新组织领导和指挥运行体系,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圆满完成礼宾接待、环境整治、服务保障等各项任务,实现了以重大机遇带动区域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始终牢记“东城无小事”,深入排查反恐防暴、安全生产等各项隐患,强化矛盾排查化解和社会面防控,发挥党员干部和“东城守望岗”等群防群治作用,实现了安保维稳“四个不发生”的总目标,荣获“全市纪念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履行核心区职责、做好“四个服务”方面向市委交上了满意答卷。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我们坚决摒弃“舍不得”的思想,坚定不移把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调控人口作为全区工作的头等大事。区委明确了“一条主线、四个重点”的战略任务,统一了全区上下思想,形成了社会共识,增强了行动自觉。以人口调控目标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抓重点、求突破,打好人口调控“组合拳”,全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重大“拐点”,2016年底预计实现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3.2万人,超预期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人口调控指标。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在全市率先制定存量产业调整退出目录和“高精尖”产业指导目录。累计调整退出16家工业企业。以市场腾退为抓手,着力推动人口调控,关停天乐玩具、百荣二期和永外城仓储物流等14家市场,腾退市场17.6万平方米;平稳关停东华门夜市、隆福寺早市,同时规范便民菜站,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实现了地区环境的明显改善。以重点街区综合整治为突破,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主动申请取消南锣鼓巷3A级景区资质,主街综合整治初显成效;启动簋街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交通秩序、广告牌匾混乱和市容环境脏乱等现象得到改善,后续整治正在进行中;集中连片开展拆违行动,加大直管公房转租转借、群租房和地下空间清理力度,封堵“开墙打洞”936处,清理地下空间65.7万平方米,打造了青年沟路、东直门等一批无经营类“开墙打洞”示范街区,取缔了一批禁止准入的低端业态,推动安化北里18号院等腾退空间再利用,使更多胡同静下来,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外疏解,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与津冀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协作机制,推动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区域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按照中央和市委确定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突出创新驱动,积极探索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路径,经济始终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73.6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5倍、1.4倍;人均GDP预计达到3.5万美元左右,位列全市各区第二位;第三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96%左右,稳居全市各区之首。
我们瞄准“高精尖”产业方向,明确了符合核心区定位的“二三一”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特色化有了新进展。重点功能区加快发展,构建了“两轴一带两园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中关村东城园完成扩园工作,地均产出居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之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效应不断增强;前门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初具规模,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落户我区;深入实施王府井品牌升级战略,国际品牌中心、嘉德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即将竣工。“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线运行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对外开放交流实现新突破,国际友城增至2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成功举办“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东城的国际影响力。
五年来,我们举全区之力打响城市更新改造攻坚战,古都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我们积极回应平房区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期待和旧城保护发展的现实需要,组建城市更新改造指挥部,实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联系协调、分工负责制。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和群众工作,将党组织建在项目上,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贴身服务、信访维稳等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冲在一线、无私奉献,发挥党的群众路线优势,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制定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非文保区更新改造、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三大行动计划”,建立了“政府主导、有机更新、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多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房,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