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延安—我心中的的圣地
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常常经过延安,总是在火车里仰视一下宝塔山,耳熟能详的一串串名字,杨家岭、枣园、宝塔山、延河---,如今在我的眼中变得越发清晰而真切。脚踏着结实的黄土,行走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闻着细雨轻风送来的高原泥土的气息,我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向往,感受到她是那么亲近而自然。
延安精神为什么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她之于当代中国,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指导意义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思。
延安精神的胜利首先是政治路线的胜利。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统一了党内的思想,营造出同心同德、团结向上的政治局面,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合力;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她写入党章,在其光辉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新时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延安精神的胜利同时也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延安时期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和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使我们党摆脱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赢得了革命的成功。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延安精神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我们党正是因为赢得了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信任与支持,才取得了人民战争的最终胜利,并被历史地推上了领导者的岗位。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延安精神的胜利是艰苦奋斗的胜利。《国际歌》中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新时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参观中,我们能够深刻得感受到在当时的战争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报废汽车座椅改制成的“沙发”成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周总理、朱老总家中朴素得甚至简陋的陈设让人一阵阵地鼻子发酸。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的窑洞是那么地低矮,他老人家当年还要亲自动手浇水种菜。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杨家岭的早晨》,说得就是当年毛主席在杨家岭亲自下地劳作的情景。文章结尾的那句话我一直念念不忘—“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我们在延安参观学习的那天,虽然天空下着雨,但我的心中却同样是“一片金色的阳光”。因为,我已深深地懂得:艰苦奋斗不是为了艰苦而艰苦,而是要珍惜今天来之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劲头,奋发有为的动力,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树立环保低碳的意识。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较之从前确实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但要知道这是建国后数十年和平建设的成果啊!而如果没有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哪有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平建设又从何谈起呢?“道不远人”,延安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节约每张纸、每一度电做起,从珍惜每一秒钟的时间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珍惜当下,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子孙。
延安精神的胜利是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胜利。在抵御外侮,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迸发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是深植于每个华夏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民族魂,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她如宝塔巍巍,耸立云端,她如延河绵绵,源远流长,直到永远。
延安精神的胜利是群众路线及思想方法的胜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我看到最多的是群众的智慧和群众的参与:建机场、搞支前、驮盐巴、大生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和组织群众,依靠和为了群众,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中贯穿始终。
延安精神的胜利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胜利。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新时代新的内涵。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延安时期,当边区受到国民党的封锁出现粮食短缺时,边区政府不得不加大了粮食的征收量,额度计划从原先的每年不足5万担猛增到20万担,加重了陕甘宁边区百姓的负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开明绅士李鼎铭向我党提出“精兵减政”的建议,引起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分析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我党积极从主观上寻求新的思路和办法,纠正错误,解决难题,决定先将征收任务削减到10万担,同时发动开展了以南泥湾三五九旅为模范典型,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旨的大生产运动,全党全民参与,终于战胜了困难,度过了难关。这件事在毛主席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中也有所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态度,这种修养,这个能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延水悠悠,千年不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有了“精神”这个法宝,人才变得有“精神”,事业才会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此次延安红色教育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却远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我们,为了寻找一种精神而来,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
第二篇: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本单位组织去党史馆参观学习。此次参观或懂让我有很多感触,了解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辛,学习了党发展的伟大历程。
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一件件物品、照片背后的故事,红军当年穿的草鞋很简单却记载着沉重的历史,他们当年忍受着饥饿、寒冷,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国民可以吃饱春暖,可以活的有尊严。毛主席的语录记载的不只是话语,更是党智慧的结晶,是穿越时空仍包含磅礴生命力的伟大思想体系,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道路。
与党曾经面对过的艰难相比,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要学习革命先辈,有信心、有恒心,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通过这次学习,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对吃苦耐劳有了更多的体会,要学会求真务实,不骄不躁,为社会主义是现代化事业尽一份力量。曾经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相信希望,心向光明,要追随那道光,努力奋斗。
第三篇: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XX年xx月xx日,政府组织我们全镇的党员到盘县二小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间楼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感受红色教育,我感觉突然之间经历了许多事情,有的转瞬即逝,有的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而且时间过得越久,印象就愈加深刻。在这里地方,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见了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
九间楼位于盘县城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盘县时的总指挥部驻地。因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于1982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盘水盘县九间楼,红二六军团曾在这里召开过重要的会议,史称“盘县会议”。1935年3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盘县,在九间楼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坚持北上,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对扭转当时的革命形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在盘县会师,两个军团会师时,总兵力不足八千,弹少药缺,人疲粮尽,是两支各自经历极其困难之后会合的疲惫之师。然而,在会师之后的近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展开了六次规模颇大的战斗,消灭了敌军三个师共二十几个团,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长江以南之后,惟一在江南与敌进行战斗并取得伟大胜利、开辟广阔苏区的一支主力红军。这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上是独特的,具有很大意义的。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短短一天,却使我们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建立,有无数的热血儿女铺路。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当时贫困的生活和险峻的军事环境:我们看到了当时用于运输物资的二十四道拐是如此的险峻,当时红军用来战斗的兵器是如此的简陋却却在如此险峻的战役中取得大胜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红军就是在这里度过艰苦的日子,忍受严寒酷暑,保卫红色政权。在九间楼诸多图片,简介及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多数人殒命于战场,但更多的人前仆后继,在挫折、失败、流血面前,革命前辈对胜利仍然充满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次红色之旅,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九间楼别具一格的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我们参观的景点都与那段红色历史有关,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紧密团结在以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努力实践 “xxxx ”,始终坚持两个 “ 务必 ”。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自己的教育岗位矜矜业业,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了解这段历史,让他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第四篇: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感动,行动
2012年6月29日在国家创新园信息通信管委会党委组织下,作为企业团委代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红色之旅。
顶着蒙蒙细雨,在解说员带领下,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一句句又一次铭记在心头。紧接着我们参观了革命教育展厅,这里保存了中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村党支部之一。一幅幅照片、一幕幕惟妙惟肖的雕塑、一件件革命先烈的珍贵遗物,又让我们回到那段峥嵘而又艰辛的战争岁月。正是有刘子久、刘良才等一位位革命先驱,不畏艰难,勇于与敌人斗争的精神,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纪念馆和郁郁葱葱的小院了,当然还有那不远处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大王镇的人们。在胡主席“让刘集村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的号召下,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项项突破。我想刘集人正是继承了先烈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才成就了如今经济欣欣向荣,村民富裕,精神生活富有的新刘集新大王新广饶。如今已回到工作岗位,每每想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付出,内心总有深深的感动,总有抑制不住的澎湃的激情。作为一名党务工作人员,我深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意义。恰逢党中央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年”的号召,于是,回来的第二天公司就召集党的领导班子商讨下半年党建活动计划。作为七一党建的一部分,公司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唱新红歌,忆往昔光辉岁月”、优秀党员评选表彰、党员积极分子结对子等活动,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精神进行弘扬。
红色教育收获的是感动,但光有感动还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党员群众共同为实现公司的愿景贡献力量。
第五篇:红色教育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
(二):
李大钊烈士陵园观后感
金秋十月,迎来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诞辰xx周年(1889-2008)纪念日。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那里松柏掩映、庄严肃穆。烈士的碑文铭记着: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听陵园里工作的老爷爷讲,每逢李大钊烈士诞辰日、就义日和“五四”青年节,很多学校都组织师生们来到那里举行纪念活动。李大钊为什么受到如此敬仰老爷爷告诉我们:“李大钊光明磊落,心地无私,生活俭朴,诲人不倦,是中国人的光辉榜样。”100多年前,16岁的李大钊在中学里就立下了“为理想中华而奋斗”的决心。青年时期,他留学日本,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取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甘心舍弃一切,投身革命,立志为中国摆脱压迫,为人民解放寻求一条出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动派百般迫害,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返顾的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钊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上,年仅38岁。他短暂的一生中,撰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和文章,其中,《青春》和他写下的不朽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为当时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激励自我的名篇、名言。他的英雄本色铸就的“大钊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难忘的岁月,坚定的信念”。多少像李大钊一样的仁人志士,在为夺取新中国政权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少传承“大钊精神”的英雄模范在为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贡献着毕生的才智。这天,带着虔诚的敬意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我听到了阵阵松涛里有烈士们血脉奔流的豪迈的声音,有他们对新中国的完美礼赞,有他们对之后的人真诚祝愿,有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他们用生命铸成的信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变革的春风吹佛着神州大地,一幅和谐、幸福、完美的生活画卷正呈此刻我们的面前。在百年名校西什库小学,书香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在知识的殿堂里,在成长的道路上,亲爱的老师们正引导我们以李大钊等革命先辈为榜样,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要时刻铭记烈士,珍惜这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长大后报效祖国。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期望,不仅仅要学习好、身体好,更要知晓“八荣八耻”,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我们年满18岁时,期望能在成人仪式上以激情高昂的声音诵读李大钊烈士震撼世人的“青春宣言”,庄严地宣誓:“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秋风徐徐吹来,游人缓缓移动,烈士陵园空气中弥漫着庄严崇敬的气氛。英雄的江山是如此的壮观,烈士的天空是如此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