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西柏坡
读《感受西柏坡》心得体会
今天我读了《感受西柏坡》这本书后感到收获很多。西柏坡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我党曾经在此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描绘出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对于我们这批党员来说,对西柏坡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影像资料,并没有太多切身体会。大家都很想通过此次活动,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当我们看着周恩来使用过的马灯、朱德从解放前一直使用到去世前的小铁桌……这些包含丰富历史意义的展品,让大家心中涌动起感动。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两个务必”精神的指导下赢得了中国,赢得了民心。那一件件伟人们的手稿、先烈的遗物,读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倾听着解说声情并茂的解释点评时,我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而艰难的伟大历程后,由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有机传承。“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的教诲。
今天,我们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当今思想文化、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下,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价值观、荣辱观的标准不能变,必须成为社会主旋律。作为党员同志,我们更应该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古训,自觉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正做到人人知荣而为之、个个知耻而不为,使“八荣八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规范,真正使构建和谐社会从自身做起。
变电公司张领军
第二篇:西柏坡学习感受
艰苦奋斗 兢兢业业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感想
为庆祝建党91周年,7月份公司党委决定组织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分批赴西柏坡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爱党爱国、干事创业的热情。我有幸踏上了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革命教育圣地,参观学习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新中国的摇篮,革命的圣地。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西靠层峦叠翠的太行山脉深处,南临滔滔滹沱河,并不引人注目。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农村,我党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有一部关于西柏坡历史纪录的电影——《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是1947-1949年现场拍摄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真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新中国奠基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1947年中共首脑机关入驻西柏坡,使这里一下子引起世人的关注。近年来由于所谓红色旅游的升温而使之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根据导游讲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比我想象中更加简陋的建筑,几间低矮的屋子就是当年领袖们办公的场所了。七届二中全会也是在西柏坡机关一个大食堂里进行召开的,当年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取得了全国的政权,屋子完全按照当时的陈列布局很容易使思绪回到过去的岁月。旧址东面的博物馆,里面记述了共产党的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当时解放区已经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人民群众,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因而获得了大量的兵员,农民知道了翻身解放的好处,在也不用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了……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及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胜利的保证。对于我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要深刻领会这次参观学习西柏坡的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
西柏坡精神,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为人们所淡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意义。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蕴含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道德精神,这对促进我们广大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奋斗目标,懂得了如何做好自身工作的方式方法。作为共产党员要走在发展的前列,在各方面起到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学习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做一个让党放心,让领导满意的合格党员、合格员工,为XXXXX事业尽我一份微薄之力。
第三篇:西柏坡之旅感受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之旅感受西柏坡精神
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心领导为让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发扬革命革命传统,继承红色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实际行动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来。特组织员工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继承西柏坡精神,就要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今日西柏坡,己经变得相当美丽,那么在今后将会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这颗全国人民的掌上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琛绚艳,更加光华四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光辉的成就,瞩目于世界,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感受西柏坡的细节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正在北京热展,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在人们心中,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都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站在展览大厅里,看到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不禁想起前不久到西柏坡参观时让我感动的许多细节。在那片与民居并无二致的土房中,有一处住房很显眼:它是唯一一座陕北窑洞式的建筑,比别的房屋略微宽大,算是其中最“高档”的一处房屋。凭直觉,人们判断这应该是毛泽东同志的住处,实际上却一直是朱德同志居住。解说员告诉我们,这本来是中央考虑到毛主席在陕北多年,住惯了延安的窑洞,特意给他改建的一所窑洞式房屋。毛主席到达西柏坡,却执意让年岁较大的朱老总搬进去住,自己住进了一处由老百姓腾出的普通民房。在毛泽东同志的住处,驻足良久,遐思很多。这是一片狭小的院落,两间正房,一间办公,另一间休息,稍微矮小的偏房住着家人和工作人员。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这些重要事件及其伟大构想、战略决策,就是在这普通院落里孕育成熟的。院子里有一株柿树,讲解员说,毛主席住这儿的时候树已挂果,当柿子熟了的时候,毛主席就与工作人员一起把柿子摘下来,一个不少地给房东送去。毛泽东同志在日理万机之中心里仍然惦记着老百姓,这一直是西柏坡口口相传的美谈。在西柏坡,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大都睡在由四条腿的长板凳支起的木板上。“床”上铺的是普通的绿军被、土布单。西柏坡的冬天十分寒冷,可大家都不生炉子,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毛泽东同志常常彻夜办公,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就倒杯开水,边喝边暖手;倒盆热水,边洗边暖脚。西柏坡还有毛泽东提过的小马灯、坐过的小马扎、推过的石碾子,以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使用过的简易办公用品。细节往往最真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同时也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想想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住的房子,睡的硬板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会自发组成上百万辆支前的独轮车大军,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我们党和军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够打败强敌。这正如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先去重庆再赴延安的感受一样,老先生就是从他在重庆吃的是豪华筵席,而在延安吃的却是小米饭南瓜汤的细节中,得出将来共产党必定胜利的正确结论。在西柏坡那个被群山环抱的一角,有许多令人深受教育的细节,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伟人的工作和生活细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柏坡精神弥足珍贵,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重要力量之源。
第五篇:西柏坡
从西柏坡雕塑到中捷友谊墙
文胜
2012年6月15日,有幸随园区厚德工作队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西柏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驿站,不仅仅是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记载的永恒,它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宽敞的大厅里迎面墙壁上是一幅五大书记及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整个雕像气势宏大,人物栩栩如生,群情激昂,似乎正满怀信心迎接着最后的胜利。纪念馆十几个展厅存列着大量的照片、信电、衣物、武器等记载解放战争历史的见证实物,展厅里那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记录的文字、一架缝纫机、一辆纺车、一支支步枪、一箱箱弹药、一门门大炮„„以珍贵的史料,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那段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再现了三大战役、群众踊跃支前、军民团结、共渡难关及当时一些重要会议的情景。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张张曾经年轻的面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在默默诉说着西柏坡光荣的历史,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随后我们来到了中共中央旧址,这农家小院当年承载着中国历史长河中生死攸关的几百多个日日夜夜,黑黑的木门、土黄色的泥巴墙、平平的房顶、小小的院落、纸糊的小木格窗子,只有门前红红的标志牌提示世人各小院昔日那不平凡的主人及历史,房间中那一件件旧物在默默向人们诉说主人昔日艰苦奋斗、出生入死的日日夜夜。主席那补丁摞补丁的睡衣、总理那洗的泛白的被褥、手摇的纺车、朱老总那破旧的藤椅,无一不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试想,若没有革命前辈们西柏坡艰苦奋斗的多个日日夜夜,怎会有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那长长的、黑黑的、潮湿的防空洞仿佛在向世人述说着当年敌机轰鸣中前辈们坚持斗争的情景。
2012年中捷斯友谊农场,一个由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小城,向主席和总理汇报,建场56年了,西柏坡的精神在“中捷斯”这片热土传承和发扬,形成了艰苦创业的中捷精神,让昔日的农场成为财政收入30亿元的产业园区。
作为青年人,学习西柏坡精神无论是对于践行时代责任还是做好基层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我们一种力量,让我们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它赋予我们一种理念,让我们牢记“两个务必”服务于人民群众。
我喜欢青年这个词汇,更喜欢中捷青年这个称谓。因为它让我记住脚下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美丽,也让我懂得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当我们看到西柏坡博物馆的手推车,是否能想到建场初期的机器?当我们看到西柏坡的纪念碑,是否能想到中捷的友谊墙?从1949到2012,伟大的祖国已傲然立于世界之颠;从1956到2012,神奇的中捷已巍峨起于渤海之滨,孰不为之感动?孰不为之自豪?前辈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份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实现中捷第三次的创业发展。当下每一名中捷青年必须担负起这份重任,发奋学习,努力实践,为家乡的跨越发展而奋斗。
看,西柏坡的雕塑,五大书记和全国人民在迎接新中国的胜利;听,中捷的友谊墙上,周恩来总理和中捷的创业者仿佛在对我们说:中捷的明天要你们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