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后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4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后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后心得体会》。

第一篇: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后心得体会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始于1976年,终于2008年。唐山地震让方登一家生死两重,汶川地震救灾中却让她家人破镜重圆。如果没有那23秒的地震,他们会如同所有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在年华中成长、年华中老去。这故事结构是戏剧、是命运、更是一个轮回,轮回中映照的是中国草头百姓辛苦、挣扎、寻找、回归的32年。

欣赏过该电影的观众,带着哭红肿的眼睛,用沙哑的嗓音谈论了影片所带来内心的感受。他们称:除去开场10分钟的惊心动魄和结尾10分钟的感天动地,电影叙事中间的部分几乎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恸哭。可是他们的眼泪却是不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一致认为该影片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听觉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震撼。每一个中国人都该静下心,接受电影《唐山大地震》带来的心灵冲撞。

观众不仅在影院洒下了泪水,还在影片的100分钟内收获了人生真谛。有观众称,没有什么比和亲人在一起是幸福的了。虽然人命在自然面前不如草芥,但是我们只要珍惜这份情,没有什么可以分离我们。影片带给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死者的怀念,对死者的致敬,是为了生者可以活的更好,可以懂得活着的意义。

影评人刘邦邦评价了电影的情感基调,“不矫情不煽情,是《唐山大地震》难为可贵的情绪基调,它勾画了清晰却又高明的情感脉络。其间融汇了各种情,而导演高明之处则在于,没有将他们熬成一锅浓烈的汤,而是有节制地慢慢勾兑。

第二篇:观唐山大地震后感

很多姐妹看了都很有感触,报纸电视也介绍这部片票房研究5个多亿了

今天我也看了,心里一直很疼很疼。。

不记录点什么好想就留不到什么。

母亲---元妮

我求求你,俩个都救行吗?这个是徐帆配演的母亲,在地震时候不停对救助人员说的。。

当必须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她选择了儿子-方达。

看似简单的3个字,救弟弟。。

妈妈心碎了,女儿(方登)心死了。。

试想让我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候,我也会选择儿子,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有儿才是根。。

这个是作大局着想,知道丈夫没有了,,方家的顶梁柱没有了,必须为老方家留下什么。。

丈夫用自己的命换回自己的命,,自己的命就是为了老方家而活。。

当选择了儿子的时候,,妈妈的心 碎了。为了儿子牺牲了自己的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心是多么的疼啊

老太太32年了,守着内疚过日子,活着跟死人没两样,只是为了儿子而活着。。

儿子---方达

母亲给料自己3次生命,这个是方达一直说的。。

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肺炎,第三次就是地震。

方达知道自己欠妈妈一辈子的,虽然自己没有了一只手,但是为了爸爸,为了姐姐,更为了妈妈。

一个身残志不残的青年开始奋斗,一切都是为了母亲。。他要报答母亲的不容易。。

女儿---方登

当听到母亲说救弟弟的时候,登登流泪了,心死了

幸运的活下来,留下了地震的阴影和对母亲的仇恨。。

一直不能忘怀,一直恨着

有着唐山人的倔强,,即使未婚怀孕了,也要坚持生下孩子

只有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不能轻易扼杀一个生命

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哦,多么的坚强。。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事件,看到一个妈妈为了救女儿为了大家,舍弃了女儿的腿。

终于跟弟弟妈妈相认了,这个时候才真的明白妈妈的抉择。

不光折磨了自己32年,也折磨了自己的母亲32年。

母亲的日子比他更难过。。

自己做母亲后才能体会这样的心情。。

看着这片子,一次,又一次,心很酸,很疼。。

再大的灾难我们都不要害怕,我们要挺住。

人心的坚强比什么都重要。。

爱情:

两姐弟的父母的坚贞爱情,爸爸推开了妈妈,自己奔向屋子去救孩子,楼塌了,爸爸大强死了

妈妈元妮不停的用手去刨,一直说着,大强,坚持。。。

地震再次来料。。燕妮只有无助的看着天。。

留我一个人干啥。。这是燕妮无助的哭喊。。

一辈子这个女人没有再婚,虽然他很年轻,没有听从婆婆的改嫁,没有去济南,只是守在唐山,守着屋子,,为的就是大强的魂回来,能有个家。。

儿子方达让他找个伴,,他却说哪个男人能用命对她好,用命去换她的命,这辈子给他当媳妇,一点不亏。。

爱情不是山盟海誓,不是甜言蜜语,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在你需要的时候困难的时候为你付出一切。

爱情不是惊天动地,有的只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承诺。

亲情:

亲人,就是亲人。。

这个是方登养父母一直说的,确实啊。血浓与水啊,割不断的情。。

方凳爱母亲,所以才会在母亲选择弟弟的后,那么恨母亲。

方登爱养父母,所以才能在自己觉得给养父丢脸后,不再回去,才会在自己幸福后,回去找养父。

方凳爱祖国,在得知汶川地震后,马上赶回国,尽自己的一番心意。

方达爱母亲,才会那么努力的奋斗,就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才会在把孩子留给母亲,为了母亲跟妻子翻脸。。

妈妈爱孩子,爱方达

才会在老公和女儿都不在了后,独自一个人带着儿子过活,才会那么坚强的生活下去。

妈妈爱方登,才会一直那么纠结,那么心疼,一直折磨着自己的内心。。

有时间就看看这部片子吧,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但是一定都会被那震撼的场面所感染。。

我们都应该坚强的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那些死去的同胞们。。。

整个暑期电影的7月档,全部让路给《唐山大地震》,居高不下的票房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受关注程度。对过往伤痕的追忆与凭吊,这样的电影题材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观影人群,更多的80、90后一族,备足了

纸巾,准备大哭一场,稀释现实社会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中老年影迷则寄希望于电影的每一个桥段与物件,将思绪牵引至此去经年。

在开场震撼的大地震场面中,我忍住了泪水,但在震后主人公的平实对话和生活剪影的默默冲击下,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走出影院,阳光打在脸上,脑海中瞬时闪现出媒体人江艺平女士写在《南方周末》上的语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当我们静下心来,借电影情节感受存于内心深处的感动,借电影情节唤醒沉睡已久的本能的爱,这种力量,足以让我们泪流满面。当解放军继父对着出走多年的女儿怒发冲冠地说出那句“我每天都在担心!”时,我流下了眼泪;当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母亲说出那句“没了,才知道啥是没了”时,我流下了眼泪;当重回家中的女儿拿起那个迟了32年的红番茄时,我流下了眼泪„„我的内心是纯粹的,只为那天地之间最纯最真的亲情。

从亲情放眼开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在为稻粱谋的间歇,对自身的精神家园做一番深刻的自省。面对每一篇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心怀悲戚;或者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不仁?时代在前进,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家园更是不可荒芜。当我们一次次面对近在咫尺的劫杀、爆炸、矿难、坠机,当我们一次次面对百年难遇的洪水、干旱、地震、雪灾,当我们一次次被新闻中突发事件的场面所震撼,一次次祈求上苍、叩问大地,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灾难,这四个字已然成为遭遇逆境时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心灵追求,它会汇成一股惊人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免于被纷乱的尘世所吞噬,让我们的心灵回归最纯真的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 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其实一直很少写影评。因为工作的关系,更多的评论都由别人来陈述,我只是做一个收集和整理者。这些评论无论是中肯的、偏执的、客观的、主观的,都是代表了某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对影片的感受和看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向喜欢大家自由言论,以期得到百家争鸣的结果,最后让听者按照自我的立场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把这视为一种“平等与自由”。

前日去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说实话在看片之前我还是有一份期待,期待着他能够把张翎的原著改编的更好。同时为了保有对死难者的敬意,我还特地穿了一身黑衣前去观影。但是待到影片结束的时候内心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来自于与期待值的距离,也可能来自与该片中某

些让人感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后的发布会上,冯小刚导演在受访期间的某些言论着实令人感到不适,所以我决定这一次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真实的感受。

在我进入电影评论这个行业的时候,做的第一期节目选题就是灾难片。为之我搜罗了一堆灾难片来看,最后的感觉就是与天灾相比,人其实是灾难中最大的主角。这也好比某位影评人的那句话“其实没有真正的天灾,因为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祸”。

对于冯小刚为什么要选取拍摄《唐山大地震》,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想去进行探讨。因为在对于电影的态度上,我一向不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而是一个文化产品,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电影的投资方与制作人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正常的、合乎情理的举措,当然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大家只要知道冯小刚是一名商业片导演就足够了。

在看片之前,我已经看过张翎的小说《余震》。这部短片小说没有多么好的文笔和描写,只是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关于灾难中人的选择、亲情的背叛与误解,灾难后内心伤痕的折磨与弥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如果改编得当的话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但是影片的编剧却磨去了原著的棱角,把它改变(注意,我在这用的是改变这个词)成了一部没有棱角、平淡的、和谐的家庭温情戏。其中最令人失望的张静初所饰演的女儿方登这个角色,这个原著中的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戏份,不但因为徐帆、李晨、陈道明等角色的大幅度提升被削弱,同时对于她在灾难中被“抛弃”后的内心阴影,以至于她对后来整个人生走向的影响都被过滤得杳无踪迹。影片中你会发现当时间通过字幕转换到1986年的时候,这个人是一个全新的人,原著中贯穿始终的那种个人气脉有种被割裂的感觉。

同时在叙事结构上,本片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线性推进模式,从1978到1986,再到1995,再到2008。是一部流水账式的电视剧叙事方式。同时为了让影片“语言”丰富化,人物关系的多样化,影片不但大幅度提升了诸多角色的戏份,同时添置了很多辅助角色。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在戏剧结构上主要人物不突出、主要线索不明晰。

而且本片过于煽情,我不否认煽情是一种有效的戏剧手法。但是本片的最大败笔就是其在媒体上一再标榜的“多达28处的泪点”。可以想象120分钟的电影二十多处泪点与高潮、小高潮,平均4-5分钟一次,结果是让这个影片在结构上失去了一个整体的起承转合,成为无数个散点的拼凑与排列,大大削弱了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因为一部戏如果处处是高潮的话,结果就是等于没有了高潮。

在镜头上,本片的摄影十分中规中矩,非常模式化,没有那种跳出台本之外的有灵动性和表现力的镜头,让人感觉完全是为了完成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而拍摄。好的摄影是用镜头在对着演员说话,不好的摄影是演员在对着镜头说话,毫无疑问的是本片的摄影属于后者。难怪有很多人在看完之后感觉这就是一部“电视电影”。

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感动人往往是对于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还原的不单单是历史的风貌、语境、人物的气质等,更多是一个年代的情怀。诚然本片在服化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曾向唐山当地人征集了很多的老物件,但是在很多的场景里我们还是看到了明显的疏漏与不符,尤其是从片中的1986年开始,有着太多的陈设与细节让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感到匪夷所思,比如1986年女生宿舍里不会有片中那样的布娃娃和泰迪熊,普通百姓家里是不会有组合家具的,比如1995年的新建楼盘是没有塑钢门窗的等等。同时在演员的妆容上,后期的年龄感明显不足,尤其当2008年母女重逢的时候,按照逻辑推理张静初应该是38岁左右的母亲,徐帆则是花甲之年的奶奶,可是她们俩的妆容却与1986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变化。

最后是关于本片的情怀。冯小刚一再以本片的感人为最大的宣传点,确实在放映过程中有无数人会流泪。我想当一个年迈的母亲突然跪在女儿面前说对不起的时候,这样的桥段放在任何一部戏剧作品中都会让观众流泪,因为向来以家庭尤其是母爱至上的中国观众最认的就是这一套。不过引江小鱼的一句话“如果一部影片只是为了让你感动流泪,其实是最低级的手段”,无论此话是否偏颇,它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对于情怀的处理上,凄凄切切的小情怀显然是最简单、讨巧和省事的方法。但是,更大的情怀是一种对于内心无声的触动与震撼。这种震撼或许不要声嘶力竭的语言,不需要感天动地的呼喊,只是一种平常的流露。我看过《奔腾年代》,看过《完美世界》,看过《驯龙高手》...这些影片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

影片中关于加入汶川地震的段落和引用汶川地震遇难孩子照片的做法,我个人坚定地持反感和不赞成的态度。因为一个对哀者持有一丝尊敬的人,都不会用这样的手法为自己的商品服务。911过去这么多年了,好莱坞至今都没有一部正面直击这场灾难的影片,除了那部以消防员为视角、通过飞机巨大阴影划过立交桥来侧面交待撞机场面的《世贸中心》。因为他们懂得,一个承载了太多人苦难的集体记忆不应该被影像作品再次复制,对于哀者最大的安慰其实就是四个字——节哀顺变。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修为、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爱,缺乏的是对爱的真正的解读。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中的经典台词

1、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2、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

3、考不上大学不要紧,大学中都有少许废物。

4、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

5、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6、谁的福谁享,谁的罪谁受。

7、老天爷,你王八蛋!

8、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

9、解放军对唐山有恩呐!

10、我不找,你也不找吗?

11、亲人,永远是亲人。

12、我这一辈子就做他的媳妇,我一点也不吃亏。

13、哪个男人能用命来爱我!

14、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

15、你知道我妈这么多年咋儿过来的?心碎的跟渣儿一样,守着废墟过日子……

第四篇:放生狐狸报恩记——唐山大地震中真实故事

放生狐狸报恩记——唐山大地震中真实故事

到唐山出差,一位老者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这位老人告诉我,在1976年以前,他是唐山某水库的管理员,经常一个人驻守在水库边的配电室里。因常常闲来无事,他喜欢上了垂钓,他把钓的鱼存养在一口缸里,这口缸则放在搭建的简易厨房里。

1976年初夏的某个晚上,他还没睡,就听到厨房里有动静,他抄起家伙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只前来偷吃鱼的野狐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也爬不上来了。想到前几次不明就里地鱼就少了,就想弄死这只讨厌的狐狸。当他用强光手电照着狐狸正欲动手时,他看到狐狸的眼里满是惊恐,甚至还有眼泪,他的心又软了……最终还是放了这只野狐。

后来,他的鱼就再没少过。他就感念狐狸这生灵通人性、有良心。更令他意想不到、感慨万端的是,大地震骤来时,这只野狐居然救了他的命。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左右,熟睡中的他,被一种急促的抓挠声和呱呱鸣叫声吵醒,他听出来是那只狐狸,就起身下床打开房门——那只野狐焦躁不安地仰脸望着他,并一次次地就地兜圈子,像一个有紧急事情却无法说的哑巴。他就想,可能狐狸没找到猎物,饿急了,来求援了。可是,就在他想回屋里取吃的东西给它时,那只狐狸忽然咬住了他的凉鞋襻,狠命地往外拉。他忽然有一种预感,于是,随狐狸来到院子里。就在这时,举世皆惊的唐山大地震轰然降临,他居住的配电室瞬间震塌……

直到现在,年迈的老人还念念不忘那只被他放生、又来救他的狐狸,感慨万端地说:地球就是个大家庭,大多数生物、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动物们尽管不会言语,却也有着同样的思维、灵性和良心……

(最近见到很多虐待动物者,于心不忍特转此文,望互相转述,善待生灵。)

第五篇:地服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中心领导给我这次到地面服务部实地学习的机会,作为第一批学员我感到非常地荣幸。两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让我对地服值机的工作环境、操作流程、责任分工、制度规定和经典事例都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会对我今后的客户服务工作有很大帮助。

但让我感受更深的,是地服人员的精神,实习这2周,我所看、所做的事情都紧紧围绕“服务”这个大主题,但具体内容比较分散,抓住其中的3个关键词有助于归纳总结地服精神。它们是:热情又积极、艰辛而乐观、团队凝聚。

一、热情积极

在正式实习之前,我内心是怀有忐忑的,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岗位,在没有详细明确指导的情况下如何顺利打破僵局,以最迅速的方式融入到地服这个集体是我所担心的问题。

但打从实习第一天开始,地服人员的热情就打消了我的顾虑。在中心钱主任和地服领导的细心安排下,旅客服务中心的张经理引领我们熟悉T3环境,叮嘱注意事项,向我们介绍了值机柜台的分布情况和各自功能,同时也借此机会将我们引荐给实习岗位柜台的工作人员。此后,张经理还多次抽出时间与我们谈心,了解实习感受,关心我们的难处。

到了实习柜台,地服人员没有任何保留,全面介绍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并耐心展示讲解的离岗系统。期间,他们还要兼顾离岗数据的监控、旅客值机手续的办理、旅客询问等各项事务,无论旅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都耐心解答。

而面对白金卡高端旅客,他们的工作更加细致入微,不仅从旅客历史乘机选择总结出了很多白金卡客人的乘坐习惯,提前锁定机上座位,更搜索出旅客图像资料,以便进行身份识别,提升高端客人感受。

由于基本都是同龄人,大家从工作也渐渐地谈到生活和社会热点,因此熟络的非常快。通过接触我也发现,地服人员不仅对旅客热情、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热情,对销售、运控乃至机务等相关环节的一些理念和工作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是非常具有朝气、热情向上的群体。

二、艰辛、乐观

都知道地服工作不容易,但在实习之前,我们对此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有切身体会才能理解到地服工作的辛苦。

为确保早班旅客的出行,值机柜台要保证早上5点前开放,要求早班人员4点50到岗准备。晚班则要视航班情况,一切正常的话到晚上9、10点。考虑到交通因素,值机柜台都是一个晚班接一个早班,从第1天中午1点开始,一直工作到第2天中午。休息时间仅从晚10点到早5点,但如果遇到航班不正常,晚班熬到后半夜乃至连轴转也是常有的事儿。实习的最后2天正值“十.一”假期的出港高峰,也让我们对旅客服务工作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悟。

每一位节假日探亲和外出度假的旅客都是“急客”,航班的任何意外变动都会让他们方寸大乱,进而心情急躁乃至激愤,而承担航班不正常旅客后续处理工作的就是这些值机人员。可想而知,在承担上千旅客值机手续任务的同时,还要肩负大量的旅客解释工作,对于已经工作1夜的人是多么大的负荷。

当数十人围住你要求讨个说法,群情激奋根本无法容你讲完一整句话的时候,当他们指着鼻子问候你家人,拽着你的衣领、拳头在你眼前挥舞的时候,你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把他们当“上帝”一般,耐心地做完劝解工作再冷静地按照流程完成剩下安置工作吗?我自问很可能会崩溃,但地服人员做到了。

他们也会私下发泄、也会抱怨旅客的态度,但他们更理解旅客的无助,更明白旅客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也会喊苦、喊累,但他们更珍惜难得的休息时间。

承担着满负、超负的工作,面对着成千上万的旅客,这份艰辛、这种压力是痛。勤于换位思考、善于自讽自嘲,这种心态、这份洒脱是乐。

三、团队凝聚

地服人员非常抱团儿,这份凝聚力既来自于团队建设工作,更来自于同事之间的“战斗”友情。

由于年轻人居多,所以他们大都爱玩爱闹、爱唱爱跳,因此经常组织各类“官方”、“非官方”的团队活动,踏青、唱K、聚餐,演讲、征文、表演,有文有武方、有动有静。

同时,在工作中,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处理疑难问题;面对航班延误,他们相互打气,共同加班加点,在“与天(天气)斗、与人(旅客)斗”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工作在一起,娱乐生活也在一起,既是同事、更是朋友。这种默契和凝聚也是他们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结束语

虽然无法站上柜台办理业务,但我尽微薄之力从事引导工作,和他们奋斗在一起,感同身受着旅客工作的难、值机工作的苦,这是我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也让我的服务理念得到了升华。

寥寥数笔无法完全概括所感所得,谨再次表达我对地服工作人员的崇敬之情!

编后语

实习的初衷,是要求我们了解地服的工作流程,掌握常规知识,建立与地服的沟通渠道,关注产品、尤其是高端旅客产品在地服这个关键环节的落地保障情况。往小处讲,要提高客户工作的全面性和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往大处讲,是要为接驳服务断点、真正实现全流程打下基础。

惭愧的是,由于个人准备不足和机场证件等主、客观因素,我仅仅对值机这个环节有所了解,对地服的了解不够全面,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中的效果。但我相信通过沟通渠道的建立,在大客户延伸服务方面的优势将会很快显现出来。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向中心内部及Call Center的同事和代理人普及T3航站楼柜台布局方面的信息,提高销售环节解答问题的能力,适度减轻地服压力。

相信通过人员轮番实习,今后我们与地服的沟通将会更有效率,互动也将会越来越深入,重点旅客的服务体验也必将越来越美好。

115422602

下载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后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后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演练心得体会

    地演练心得体会 篇一:地震演练心得体会演练心得体会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会直接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针对突发事件情况下,如何让师生熟悉逃......

    地服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中心领导给我这次到地面服务部实地学习的机会,作为第一批学员我感到非常地荣幸。两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让我对地服值机的工作环境、操作流程、责任分工、制度规定......

    探访最美无人区可可西里——电影《可可西里》拍摄地

    探访最美无人区可可西里——电影《可可西里》拍摄地也许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中,你可以遇到清晨的阳光铺洒在火山山谷的冰河雪地之上;露宿在库赛湖畔,能够享受帐篷缝中漏下来的星光......

    电影《千与千寻》心得体会(大全)

    独立自强,靠自己的努力而不去依赖于他人。影片中千寻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回不去并大哭时,一个名为白龙的少年找到她并鼓励她,之后的故事我看到了千寻的成长,从未放弃,一直独立......

    电影实习心得体会

    电影实习心得体会初到:温馨的“家庭”纪录6月22日,我们简单地背上行李,跟随着队伍向永川双石村出发。虽然一路上晕车,但还是止不住内心的激动—毕竟是第一次跟随老师和同学们一......

    微电影心得体会

    微电影心得体会 微电影心得体会1 面向海内外高校学子的20xx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于20xx年2月28日拉开帷幕,开始面向海内外高校学生征集微电影作品。历时数月筹备的该届华语......

    电影《第一书记》心得体会范文合集

    电影《第一书记》心得体会在新闻媒体上看过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和单位同事一道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第一书记》,未及看完,已然泪眼矇胧,身边的同事亦......

    微电影心得体会

    “微”心得 张媛媛 2012030251006 12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 起初,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报以了很大的兴趣,一直期盼着,可以动手实践实践,拍一部属于我们自己参与的微电影。所以,从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