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心得体会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舍弃那些三流的“下品”,选择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机)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有?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想这好书就应该是经典。
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第三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三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有句古话叫作“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只能算得上是传话筒录音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做报告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句话,而有的人做报告,对于我们的耳朵和神经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只会“把别人的东西罗列了一下”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显得死气沉沉,没有色彩。假期中我们听了几十场报告,这种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和酝酿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维度,寻找生活的乐趣。
第二篇:做一个幸福老师心得体会
读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而坐在这里发言,我真的感觉特别荣幸。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是,我很惭愧的告诉大家,其实我平时基本不读书,说不喜欢也可以,说心里浮躁也行。总之,从平时的表现大家都能看出来,是一个语言匮乏,表达能力欠缺的人。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呀,看平时说话也和大家一样呀。可是,我从内心真的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课堂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有时候你急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就是一时从大脑里面搜索不到合适的词语。当然,这只是我教学生活中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例子。所以,我平时也会对自己说,我要多看书,不能把语文课上的那么呆板,不能拿着那么多学生宝贵的青春开玩笑。可是,我却总是苦于不会选择书,等真的抽出空想看书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手头只有一些生活杂志,里面都是一些爱恨情仇,有时候,我看一会儿,我也烦,因为我意识到看那些书只会是看着别人的故事,悲哀着自己人生,看后不但不能上进,反而会让自己更郁闷。
我真的很感谢咱们学校的领导,这一本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可能就是我读书的开始。这本书虽然我没看多少,可我亦能感觉到,读书真的能开阔眼界,不再让自己是井底之蛙。其实,诚实一点儿的说,我一开始也并不是带着多么高的兴致,多么崇拜的心情去看这本书,只是那天在电脑前坐时间长了,眼睛有些不舒服,我就随手拿起它翻了一会儿。我就突然感觉,教育类的书也不是很枯燥很无趣,我发现自己会有去翻看的冲动,而不是感觉被逼无奈才去看的。
到现在,我看的只是第一部分的前五讲,说的是读书在教师生命成长中独有的重要意义。看着一些教育大家的例子,我真的有在想我自己的行为。在“自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看完这句话,我再想想自己有时候会拿着教参给学生念文章的分析,真的很汗颜,自己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语,而实际上有时候自己都不理解,那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们听老师念一遍就能理解呢?
本书举了很多语文名师的例子,这对我启发很大。比如,当有人问陶老师为什么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时,陶先生只是简单地说,不妨先通读一遍《莎士比亚全集》,看到这儿,我真的意识到学生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学生的内质、自身的积淀很重要,我也知道自己总觉得语言匮乏的原因所在了。当然,这些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沙漠中的一粒。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当我看到真的有一些教师能疏离浮躁、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心如止水时,我也真的惊呆了,因为他们把教学当做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个饭碗,他们乐在其中,而在他们不争名夺利的时候,名誉却能不期而至;当我看到语文老师读过多少多少书,能背多少多少文章、多少多少诗歌的时候,我除了汗颜就是无地自容,觉得自己真的太无知了;当看到苏静老师交出的小学生背诗、作诗的水平时,我会感觉自己连个小学生也不如,等等等等。
一本书,我只看了五分之一,却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感触。我看到别人成就的时候,除了羡慕和崇拜,我还有一种心理,那就是争取向他们学习。虽然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可是,我就学习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酷爱读书背书。也许终我一生也不会有他们成绩中的十分之一,可是我还是愿意一试,愿意今生与好书为伴,与知识为伍,争取达到“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境界。
第三篇:做一个幸福老师心得体会
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幸福就是你的时候有可以填饱肚子的馒头。有人说,幸福就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拔刀相助伸出援助之手。有人说,幸福就是能够和心爱的人平平淡淡走完一生。我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让自己开心的能力,这种心态和能力能让你每天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斗志昂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就是修炼这种能力和心态。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首先要少抱怨。抱怨最无益。首先,经常抱怨的人常常是充满怨气,总认为外在因素为自己设置了障碍,阻碍了自己的成功,每天一副苦大仇深、怨天尤人的表情。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这样的面孔下,怀着一颗抱怨的心能够理智的面对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其次,抱怨的情绪会传染。一个人抱怨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心态,随着这种不良情绪的蔓延整个大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压抑、不满的状态。作为一名教师,这种抱怨的心态会带给同事、带给无辜学生,进而牵连学生的学习。因此,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远离抱怨,试着与抱怨绝缘,实现与抱怨再见。
做一名幸福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变革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开拓创新,打破成规,勇于探索,不断进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但是我认为教师应该有的是“活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抓住一切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活水不断与学生互动,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三,做一名幸福教师还要有敬业精神。教师是一项辛苦的差事,需要从业者具有认真、负责、恭敬的工作态度。我国《札记.学记》中明确提出“敬业乐群”。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长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真心真意对待自己的学生。
第四,做一名幸福教师还要爱自己的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当孩子学习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鼓励他,当孩子学习下降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他,当孩子失去学习信心时我们要关心他,为他量身打造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他共度难关,当孩子犯错时,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让他重新振作,做一个健康的孩子。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怀着一颗博大的胸怀与孩子相处,那你一定会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你一定会发现生活的幸福!
第四篇: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有感
自从读了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之后,最近一有空我就品读一下这本书。陶继新老师那朴素中蕴含着睿智的话语如同暮鼓晨钟地敲响在我的心头,使我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向。
“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说到读书自己觉得十分羞愧,自从大学毕业三年以来,就没有看过几本像样的书籍,并且自己还堂而皇之地找个借口:没时间读书。确实平时的教学工作十分辛苦,可供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扪心自问:有没有真正地想过读书,把读书当作一回事呢?答案是没有。正如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课件十分钟,改完作业之后,星期
六、星期天,暑假以及寒假……现在想起来,时间真的很多,只要稍微地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文化上的大餐,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
为什么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呢?其一,比较形象地说,金钱是我们物质上的财富,那么书籍就是我们精神上的财富。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且需要用精神上的这种食粮去涵养学生,使学生也能得到一笔精神上的财富。其二,“读书破万卷,教学也‘如有神’”,陶继新老师说的这点,我感同身受,平时在备课时总是得花很长的时间,而且对于自己的教学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与其说是“备”课,还不如说是抄袭别人的教学思路,因为教材上的教学思路并不是自己的,所以在教学中总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没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以前总是找不到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解决,读了陶继新的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书读得多了,就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学生学得快乐,自己也教得幸福。其三,“读书与思考同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时候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比如学生不做作业,不爱背书,字写得很潦草,上课不认真思考……碰到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很头疼,如果阅读了相关书籍,借鉴别人的处理经验,再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读书真的能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位幸福的老师吗?读了这本书后,我想说:是的。有很多人在不断追寻幸福的足迹时,其实我们未曾发现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天早晨起来朗读一些精美的诗句,这就是幸福;每天下班后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这就是幸福;寒暑假,仔细地品读一本本中外名著,这也是幸福。也许改不完的作业常常让自己感到非常地烦恼,静下心来读一读书吧!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也许学生的调皮捣蛋常常会弄得你焦头烂额,坐下来读读书,你就会发现小孩子们是多么地可爱;也许在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学生的成绩并不见起色,静下心来读读书吧!你就会发现教学是一钟慢的教育,急是急不来的。读书就是发展自身的一条有力的途径,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你也不自觉地感受到了幸福,同时也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丘吉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国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是因为他有着永不言弃的精神;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是因为他面对实验的成百上千次失败而执着研究的精神等等,这些名人故事带给我震撼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读书的幸福。
看了陶继新老师的见解,我不再迷惑,虽然我不能改变现实,但是我可以为了我的理想,可以让我的梦做得更美,我有方向可以努力。
第五篇: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有感
——陶继新教育演讲录
寒假里,我读了陶继新老师的教育演讲录《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一书,感触很多。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书是何等的重要,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读完此书,让我感觉真正走进了一个高尚的灵魂,陶老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源于自身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功,来源于教育智慧。如果我们把健康当作1的话,那么,就有了幸福的基础。其他的呢,都是0。有了健康之后再有爱情,幸福指数就成了10;再有了成功的事业,就成了100;再有了财富,就成了1000。如此等等,可以依次推展下去。但是,如果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也无济于事,归根到底都是0。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陶老师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幸福的一生要有身体的健康、精神的高贵、心灵的丰盈。其实幸福离我们这么近,可是谁遮挡住
了我们寻找幸福的眼睛?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情不自禁的陷入了思索,是呀,是什么呢?是那总是觉得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不满足,还是为班上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当我们每天在抱怨累死了,气死了的时候,幸福已如肥皂泡般无奈的破灭了。在我看来,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这就够了。
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有了幸福的学生,才会有一个民族幸福的未来。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来自和学生们在一起的享受。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种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就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我也会慢慢去体会,并为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怀着一颗平常之心,宽容之心,感恩之心,背起幸福的行囊上路,去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生活,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