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周记

时间:2019-05-12 15: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跟师周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跟师周记》。

第一篇:中医跟师周记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

跟师笔记

带教单位 安溪县中医院 指导老师 林金宝主任 跟师日期 2016年5月14日

继承人 史秋实 跟师地点 内二科病房

随诊(操作)记录:

资料:患者,李某,男,53岁,2016年5月14日门诊。主诉:失眠10余年

病史:失眠10余年,多次就诊效果不佳,辰下症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干结,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

辩证:不寐-心脾两虚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黄芪15g 党参20g 酸枣仁20g 茯苓10g 当归8g 白术15g 肉苁蓉15g木香6g 炙甘草6g远志3g大枣4枚。*7贴

林主任分析:患者以“失眠”为主症,属中医“不寐”范畴。患者梦多易醒,心悸健忘;②晕目眩,胸脘满闷,纳食无味,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符合不寐心脾两虚表现,归脾汤补益气血,甘麦大枣汤安神处理。

第二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精彩内容

规培基地:钦州市中医医院导师:林佳明规培学员:刘敏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位中医师都肩负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师承。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明代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诸家私淑李杲;赵献可又私淑薛己、并传学于高鼓峰等人;张璐对薛己和张介宾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等等,即为后世所说的易水学派发展概况,也是中医师承发展的模式。为使现代中医可持续发展,各大中医院校均设有中医师承类专业,在校的中医学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跟师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成为知书达理、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中医师。通过这差不多一年多的跟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背后是我导师教会了我坚持,带领我走上中医路,让我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非常遗憾没有自行选择老师跟诊,自己自行学习中医好像总也不得法。听闻规培期间可以选择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临床等各方面经验,感到非常庆幸。经过双向选择,我终于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可以跟随导师学习。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09月03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林佳明老师。

林佳明老师是副主任医师,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善于运用六经辨证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治疗过程中能够针药并用,内外兼顾,注重疾病背后的成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情绪管理。林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有力量。他说我们规培这三年要有规划,要从经典入手,再实践临床。即“读经典做临床”。而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确实是按照规划在学习成长。

夯实基础,学习伤寒

从2016年09月起,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每天背诵1条《伤寒论》条文,通过微信语音背诵打卡,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原文2—3条;从2017年02月起,我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中医人生;从2017年06月起,我们每周四下午于脑病科病房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

截止到2017年06月22日,我们《伤寒论》条文背诵到227条,《伤寒论》条文讨论到49条,记录中医人生134篇;中医经典教学查房4次。另外林老师建立了中医经方临证微信群,邀请了其大学老师给我们讲课分享他们中医人生路上的所得、所获、所思。

让我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感受到了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一开始我认为这些事非常简单,可是每天每周坚持都做这样简单的事情就非常不简单,有时甚至会觉得坚持不下去。可是林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持的力量。在中医路上,或者说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遇见很大的困难及有时会经常困惑这条路到底要如何走下去。

那么我们要有梦想,有细致的规划,聚焦目标,分解目标,一步步达到自己的规划,让梦想更近一步。通过这差不多一年来的学习,从一开始对《伤寒论》一知半解到逐渐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一开始任务式的背诵学习到现在的慢慢成为习惯。回首从前,竟开始佩服那个坚持的自己,那个努力的自己,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更感谢那个让我们不断坚持下去的林老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通过林老师给我们规划的《伤寒论》学习任务,让我们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临床实践做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实践临床,六经辨证

理论若脱离临床,将是空谈。林老师常将理论联系临床给我们讲解分析,例如患者特点:望诊第一印象如何,患者体质如何,发病诱因为何,疾病特点为何,腹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多少等等。方药选择:为何要选择这首方,这首方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及其适应症及禁忌症等等。

另外林老师通过临床带教给我们总结了六经辨证问诊思路,从六经的提纲入手,判断患者是阴病还是阳病,根据六经的不同临床表现,从太阳病问到厥阴病,逐一分析排除确定患者是何经病变或者有无合并他经病变等等,让我觉得豁然开朗且用于临床简易方便。

跟随林老师学习,让我感受到中医六经辨证的魅力,根据综合分析,大力体现了伤寒论整体性,全局性的辨证思维过程。

如一门诊病人韦某,女性,47岁。就诊于2017年05月22日。整体情况: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表情忧郁,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主诉:情绪低落、失眠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因邻里关系不和谐后出现情绪的低落,对事情不感兴趣,失眠,难以入睡,睡而易惊醒,心烦,胸闷,耳鸣,纳差,头晕,口干,咽喉有异物感,无口苦,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鼻塞流鼻涕,无咳嗽及咽喉疼痛,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诊断:郁症—邪犯少阳,太阴,枢纽不利,湿阻中焦,运化不利。投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同时林老师与其“话疗”,理清楚疾病成因,将其把情绪释放出来,并嘱其坚持导引。服用三剂后复诊,患者诉能入睡,情绪好转,惊恐减轻,咽部无异物感,无头晕,耳鸣轻,纳较前改善,无口苦,舌苔三焦厚腻。能够看见其有了笑容,她爱人说,她能够开始坚持走路锻炼,叮嘱继续做导引。

治疗有效,症状好转,守上方,加佩兰,藿香,草果,祛三焦之湿,化痰湿。很多抑郁的患者,都具有柴胡汤的主症,但也需要辨证的分析,是否有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少阳太阴等,患者当下的自我感受,特别的重要,也是我们的辨证的眼目及灵魂。小柴胡疏解少阳之枢,枢机调,上焦得通,胃气因和,下焦得畅,扶正祛邪,使用的是和法。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专方,在焦虑,抑郁失眠的患者中,使用的机会是很大的,表现为全身的不适,其中咽部的不适感很多,痰气交阻,有些表现出典型的症状,这是常证,有些是不典型的症状,这需要我们用变法的思维去看到症候之间的关系,半夏厚朴汤也是一首高效方,从临证的体会来看,很多患者服用后主观的症状会明显的改善很多。

在治疗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话疗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分析疾病的过程中,耐心的倾听,及时给予支持就会特别的关键,在行为方式上,林老师选用患者能够简单坚持做到的运动方法,导引为第一要义,让患者去体验,感触。慢走,是林老师要求的第二要义,情绪的障碍,需要去疏导,其往往会给患者分析,建议患者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项运动,坚持去做,令自我的生活方式重新构建后,疾病,症状就会慢慢好转。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是林老师临床常用的小方,看着简单,却也治疗了很多患者,调整减轻了躯体化症状,让我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及在这个时代,作为医者,应该具备内在稳定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需要磨练及自我成长,有正见,中,正,和的人生。

努力总结,自信前行

我认为在跟师过程中要一定常总结,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自己的跟诊思考。一定要坚持,坚持中医自信,坚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持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

多问些为什么:多问老师为什么,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多问自己为什么: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多问患者为什么: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对临床用方有深刻的认识,举一反三。

多看书籍文献: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的知识有限,难以靠自己攀登高峰,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可不断向上攀登。翻阅老师常提及的前贤的医论、医著、文献,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也要常看老师所写的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多记录医案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到、看到能给自己带来收获与思考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不然过后有可能会忘记,这样会错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不断思考,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多用于实践: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能力会迅速提高。

多总结分析:经过提问、看书、记录、实践,即可总结分析。《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导师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导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从2016年09月到2017年06月,是林佳明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到逐渐建立中医自信的规培生,是林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中医学习新天地。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人,每个不同的人都教会我们成长。何其有幸,我可以跟随林佳明老师学习。非常感动,中医路上有林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携手前行。默默感恩,他们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

总而言之,经过这差不多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无论在临床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收获颇丰,并且成长了很多。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支持、指点、提携。非常感谢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愿我等在中医之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最后用张载的一句话,与君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期一药

每期一药,同道们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一个月答对的最多的前五名同道,将会由佳明送一本书。

第三篇:中医跟师心得

范伏元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 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 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背痛、肌腱端炎和不 对称外周大关节炎为临床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 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我国的患 病率约为 0.3%,男女患病比例为 2~3∶1,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根治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古人又称之为“历节”、“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腰尻痛”、“腰痛”等,近年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 了“大偻”之名,使本病的中医病名逐渐趋于统一,使中医临床研究得以广泛开展、深入。

范伏元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治30余载,精于医理,专于实践,治学严谨,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我有幸跟师学习2年余,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范伏元主任医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治疗披陈如下,以飨同道。病因病机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曰: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 摇”;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即详细 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 活动受限、驼背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又云:

“骨 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 虚则腰痛,肾旺则骨健脊强。《难经·二十九难》云督 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 强而厥„„贯脊属肾”。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背而 行于身后,与脊柱关系密切,督脉亏虚,则腰骶、脊 柱易受邪为病,由此可见,肾及督脉亏虚是强直性 脊柱炎发病的内因。《素问》指出: “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说明风寒湿热等外邪为强直

性脊柱炎发病的外因。综上所述,范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本虚标实 证,正如《医宗必读》云: “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肾督亏虚、气血不足之人,或因饮食不节、冒雨涉 水、久坐湿地、起居失调,而致督脉受邪,肝肾受累,痹阻经络,气血不通,邪气乘虚深入,留着于肌肉、关节、脊柱、经络,而致腰背部僵硬疼痛,脊背弯曲 甚至强直。

辨证论治 《内经》云: “治病必求于本”,“知标本者万事万 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范老师指出:肾亏督虚、外 感风寒湿热邪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治疗应 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型辨证论治。

2.1 肾虚督寒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畏寒喜暖,得热则舒,腰腿部酸软无力,腰部活动不利,甚则腰 背僵直或驼背,或见男子阴囊潮湿寒冷,女子白带 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方药:狗脊 15g、鹿角胶 3g、骨碎补 20g、独活 15g、羌活 10g、桂枝 12g、威灵 仙 15g、制附片 10g、续断 12g、防风 10g、川牛膝 12g、醋山甲 15g、熟地 15g、杜仲 15g、淫羊藿 15g、白 芍 12g、知母 10g。方中狗脊入督脉,强脊骨利关节; 鹿角胶入督脉,补肾强骨壮腰膝,共为君药。骨碎补可祛骨风,疗骨痿,治瘀补肾;熟地、淫羊藿、独活、羌活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对成纤维细胞成骨 型标志物的影响而达到抑制成纤维细胞进一步向 成骨型的分化;桂枝辛温和营卫通经散寒;威灵仙 活血通络行痹;制附子补肾助阳、逐风寒湿,并治脊 强拘挛;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防风祛风胜湿,善治脊痛项强;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痛;共为臣 药。佐以白芍和血脉、缓筋急;知母滋阴补肾,以防 桂枝、附子之燥热。醋山甲通经化瘀,引药直达病所 为使药。诸药相伍,使脊壮督强,风寒湿邪俱除,气 血充足,痹证得除。

2.2 肾虚湿热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粘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 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 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 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利湿。方药:黄柏 12g、苍术 12g、牛膝 12g、秦艽 15g、防己 15g、忍冬藤 15g、桑寄 生 15g、桑枝 12g、络石藤 15g、薏苡仁 30g、白蔻仁 9g、藿香 9g、萆薢 10g、泽泻 10g、醋山甲 15g。方中黄 柏味苦燥湿,性寒清热,与苍术相配增强清热除湿 之力;共为君药。牛膝补肝肾,祛风湿,引药下行;秦 艽、防己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止痹痛;忍冬藤味甘性 寒,既能清热又能祛风湿除痹;桑寄生补肾壮腰,强 健筋骨;桑枝祛风湿、利关节;络石藤祛风通络,凉 血消肿;共为臣药。佐以白蔻仁、藿香芳香化湿;薏 苡仁、萆薢、泽泻清热利水渗湿。醋山甲通经化瘀,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补肾强督、清 热利湿之功。

2.3 肾虚痹阻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甚则腰背 部僵硬,弯曲、活动不利,舌质暗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或细弱。治法:益肾活血,通络除痹。方药:独活 寄生汤加减。组成:独活 15g、寄生 15g、杜仲 12g、川 断 12g、牛膝 12g、防风 9g、秦艽 12g、细辛 3g、肉桂 6g、川芎 9g、当归 9g、白芍

9g、熟地 12g、木瓜 15g、茯 苓 12g、甘草 9g。方中独活辛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 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佐以寄生、杜仲、川断、熟地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牛膝活血祛瘀通络,又可以引诸药下行;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之意;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既能温散风湿,又能补阴津,使筋有所养。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 助正气,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诸药相伍,使风 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健,腰痛得以缓解。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现代研 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明显 改善微循环以及调节免疫功能。范伏元教授运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收效显著。运法求变

3.1 注重关节功能锻炼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易累及胸椎、腰椎、颈椎、髋部等中轴关节,严重者可致 脊柱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因此,配合关节的功能锻炼是十分重要的。范老师在临证时 常指导患者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可选择游泳、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并进行坐位、站立、髋(分腿,后伸、膝-胸运动)、颈椎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止脊柱畸形。

3.2 中衷参西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诸多 方法,一些轻症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通过单纯中 药治疗病情即可缓解,但对于一些急剧进展型强直 性脊柱炎患者,单纯中药治疗并不能控制病情的发 展,故范老师“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将中医 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在西医西药规范诊治 的基础上,予中药改善症状,或治疗兼证,针对病程 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问题适时参与、有机 配合,共同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而不拘 泥于一法。典型案例 王某,男,25 岁,汉族,职员,未婚,于 2015 年 1月 20 日以“腰背部僵硬疼痛间作 3 年加重 1 月”就 诊。患者自诉 3 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僵 硬疼痛,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未重视,此后症情 时有反复,曾在私人门诊就诊,考虑“腰椎间盘突出 症?”予中药口服及膏药外敷,症情时好时坏。近1月来,腰背部疼痛明显,伴双髋部疼痛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起床困难,翻身困难,就诊于外院 风湿科,查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炎(II 级 改变),HLA-B27(+),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症情略好 转,但停药后反复,目前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诊,症见:腰背部僵硬疼痛,伴双髋部疼痛不适,晨起明 显,活动后减轻,腰部活动不利,起床困难,翻身困 难,畏寒喜暖,得热则舒,腰膝酸软无力,阴囊潮湿寒冷,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稀溏,舌暗红,苔白 厚,脉沉弦细。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治以补 肾强督,祛寒除湿。处方:狗脊 15g、鹿角胶 3g、骨碎 补 20g、独活 15g、羌活 10g、桂枝 12g、威灵仙 15g、制附片 10g、续断 12g、防风 10g、川牛膝 12g、醋山甲 15g、熟地 15g、杜仲 15g、淫羊藿 15g、白芍 12g、知母 10g。水煎服 7 剂,每日 2 次。另外,继续服用塞来昔 布胶囊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2014 年 4 月 29 日再 次就诊,感腰背部僵硬疼痛减轻,畏寒乏力减轻,随 证加减治疗半年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双 髋部无疼痛,腰部活动正常,畏寒乏力明显改善。遂停药。

心得2 跟师临诊,俗称“抄方”,是年轻中医师成长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中医人才培养及学术传承的经典模式之一。我在门诊上常可看到很多学生随老中医出诊学习时,其兴致和精 力皆在老师的处方本身,老师每开出一张处方,学生们便如获至宝,记录者有之,拍照者有之,似乎如此便可掌握老中医的学术精华,达到抄方的目的。其实,抄方的意义远不在此,老师的处方固然要抄,但重点在于通过抄方而学到辨证施治 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我跟师临诊抄方日久,自以为小有所得,现整理一二,以飨同道。跟师抄方是中医传承的捷径 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细致入微的临证思

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在审证上,有重视望诊而善于见微知著者,有详于脉诊而做到洞晓 五脏者;在用药上,有方小量薄讲究轻可去实者,有方大量宏 推崇重剂起沉疴者。这些都是医者临证多年智慧的结晶。而若想领悟其中之奥妙所在,非侍诊左右、耳濡目染不能体会。通过跟师临诊抄方,直接观察老师的临证思路与用药规 律,无疑可以最直观、最便捷地体悟和掌握其临床经验与学 术特点。所以,在跟师抄方过程中通过亲身观摩、口传心授、直觉领悟等途径来继承老师的中医药经验,是年轻中医师成才的捷径和必要环节。走出低头 “抄方”的误区 我本科实习时在门诊跟老中医抄方,成天就是低着头 奋笔疾书,忙着往自己本子上把老师开的处方一字不落地记 录下来。但抄了一段时日后,便发现其实多数老师的处方或 源于经方,或源于《方剂学》等教材中,并无新奇特别之处,用 药也绝无“原配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甘蔗”之类炫奇之品。有的老师尽管习惯自己组方,但用药也都平淡无奇,基本上是中药教材中的常用药,无需费神去抄去记。但就是这些平常方、寻常药,经老师之手一用,却如同点石成金,有桴鼓相 应之妙。而当自己临证时,牢记在脑子里的那些方药,却常常 不知该何时用,怎么用?有时简单地据病处方,得到的效果却 常常难以令人满意。诚如药王孙思邈所言: “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 坐地反思,我逐渐悟出跟师抄方的目的,其真谛本不 在于“方”,而在于如何“选方”、“用方”。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目不识证,即便胸中藏有千家名方,却也是毫无用武 之地。同时,“抄方”的目的还在于“识方”、“懂方”,通过抄方 进而明确方剂的功用主治。古人讲“用药如用兵”,其实用方似“布阵”,只有明了阵式的架构,才可准确出击,收获效验。因此,跟师临诊时,不应一味低头“抄方”,而应常常抬头“看方”,看如何辨证选方,看如何据证调方,看如何活用成方 跟师抄方 “抄”什么? 跟师临诊抄方,不应一味纠结于处方本身,而应视抄方为系统的学习过程。老中医临诊的思路,辨证的技巧,识病的规律,以及处方、用药特点,无不闪耀着医者智慧的火花,足以使后学者受用不尽。具体来讲,我认为跟师抄方有以下4 个方面需要着重注意。

3.1 学习辨证技巧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辨证为紧要。名老中医经过长年临证体悟,于辨证自有独到见解。跟师抄方时,应用心观察老师望、闻、问、切,细细品读,抓住辨证线索,学习辨证技巧。如对于失眠一症,临床四诊不仅要重视其病 史的长短,关注其相伴随的症状,即便失眠本身,也要详细辨析,以求见微知著。如失眠不易入睡者,多为阳不入阴之故,病在阳分;寐后易醒者,则多系阴不敛阳所致,病在阴分。而 寐后兼多梦者,多夹有实邪;寐浅易惊者,多兼精血不足。再如同为外感热病,有的医家喜欢使用六经辨证,有的则擅取 卫气营血辨证,还有的长于三焦辨证,但临床均可辨证识机,直指病窠。总之,学习掌握老师的辨证技巧既需要详观察、细 揣摩、勤总结,更需要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

3.2 体会病机规律 名老中医论治疾病的思路,蕴含于病机 推导之中。临诊抄方,应着重思考老师立法的依据,明晰疾病的病因、病程、传变及预后,把握疾病的病理因素,从而推导 病机,总结规律,以便日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对于恶性 肿瘤的诊治,有人认为肿瘤系在正气亏虚、脏腑失调的基础上,外邪与机体内部的病理产物如痰、瘀等互结,导致癌症的 发生,肿瘤的本质为痰凝、瘀结或痰热瘀互结,治宜“扶正御邪”;有人则提出癌毒是贯穿恶性肿瘤始终的核心病机,将其定义为已经形成和不断新生的癌细胞或以癌细胞为主体形 成的积块,主张“祛邪安正”。其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交争的发病观是中医对发病机制的基本认识,扶正 祛邪也是诊治的优势所在。在肿瘤预防上(预防产生或术后 防复发),扶正御邪无疑是一种积极诊疗思路,而当癌毒炽张、耗伤机体正气之时,祛邪安正则成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手 段,待肿瘤后期,癌毒无制、正气衰微,扶正御邪又成为一种 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无奈之选。因此,通过学习老师的诊治思路,可以不断深化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病机规律。

3.3 熟悉方药特性 方药的价值,在于临床的合理运用和疗效观察。名老中医临证时的遣方用药,在诊疗的全过程中尤其精彩,也是很多同学抄方时最感兴趣之处。学习老师对方

药的运用经验,掌握方药特长、组方原则、药物用量、煎煮特点等,可以不断增进对方药的理解,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如我临床跟师抄方时,发现老师将黄连温胆汤广泛用于抑郁症、胆囊炎、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多种疾患,逐渐体会出临床只要见到痰热(火)内蕴、气机不畅之证,皆可放胆用之。但老师在方中黄连运用上,又有自身的体会,如用黄连清心安神,多用较小剂量;用其清胆泻热,则多 用中等剂量;用其清热燥湿降糖,则用多用较大剂量。

3.4 总结学术特点 名老中医的学术特点,并非皆由其亲口 字字传授而来,实际上多是其门人通过跟师抄方、医案整理等临诊工作,不断挖掘、归纳总结得出。因此,跟师临诊抄方 之余,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的四诊特色、辨证技巧和方药运用,还要学会从宏观上有意识地分析归纳各种临证资料,且不断积累,逐渐管窥老师的学术特点乃至学术思想,从更高 的层次上把握其学术精髓。跟师抄方的注意事项 跟师抄方,作为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的实现手段之一,意味着抄方者在抄方的前前后后应有所注重,我结合自身的 经历,认为跟师抄方需注意以下3点。

4.1 准备工作 跟师抄方,首要在于端正学习态度。抄方,应本着学习收获的态度,而不应流于形式或是完成任务。抄方前对老师的基本学术观点可做好一定程度的了解,以避免临 证时无法共鸣、无所适从。除此之外,准备工作尚包括准备好 一本专用的抄方本,随身带本方剂、中药的歌诀或口诀书,先 于老师到达诊室,打扫干净诊室的卫生环境等。

4.2 做到“三到” 跟师抄方的过程中,需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所谓眼到,指抄方时注重观察,观察患者的疾 病相关症状和体征,观察老师诊疗时的顺序和重点,观察老 师临诊时的态度和风采;所谓手到,指抄方时注重行动,临诊 时的切诊及查体自然是必不可少,患者的病史需详实记录,老师的言语教诲和点拨尤应着重记录;所谓心到,指抄方时注重思考,思考乃是跟师抄方以提高中医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老师的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等均应多疑 问、反复思考,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4.3 温习总结 跟师抄方,绝非门诊上的了了片刻。门诊之余,抽出时间温习抄方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中医医案,需知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 及思维活动。如此抄方才是踏实认真,获益良多。

第四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2

跟师心得

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

---学中医养生学 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压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休闲型按摩则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在针灸中,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穴位),使该部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要有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针灸科选择相应的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学习中,我认识了人体部位上的穴位和经脉,一种对中华医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中医学如果此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去学习和研究。

第五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

跟师心得

---汗 症

汗之由来:早在【黃帝内经】中,对汗的生理,病理就有了认识,“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五液受水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五液。”(汗为心液,泪为肝液,涕为肺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溢)。由于天热、衣厚、劳作而汗出为正常生理现象。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或出汗时间及顔色异常等的一种病证,多归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汗之种类

1,自汗: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不因劳作,衣厚或发热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为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

2,盗汗:“睡而出,觉出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即睡眠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病证。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多泄所致。

盗汗,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于阳气虚,盗汗必属于阴虚。

3,大汗:指出汗过多,即如大汗淋漓,汗如雨下。可因热盛迫汗多泄或发表太过,病后气虚等因。如伤津元气欲脱,可导致‘亡阴,亡阳。

4脱汗:又称绝汗,5,漏汗:指表证发表太过,以致阳气受损,卫气不固汗液漏出不止,津液耗伤,出现尿少、肢冷、拘急等症状。

6,战汗: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多为外感热病,如疟疾、伤寒等。

7,热汗:指发热时出汗,并有口渴、面红、烦燥、目赤、小便短黄,苔黄、多为外感热病。

8,冷汗: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不发热、口不渴,常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9,局部出汗:有额汗、鼻汗、腋汗、手汗、心汗、阴汗等。其中额汗较复杂,系额头出汗而身上无汗的症状。除外感病,常见于病后或老人气喘,气逆于上致额头多汗,属于虚证。如重病后期,神倦肢冷,突然额汗大出是虚阳浮越,阴无所附,阴液随气而脱。此外,肝阳上亢亦可出额汗。

二、汗证辨治:其中大汗,战汗,热汗多属于外感病按外感治疗,其他辨治如下。

1、自汗:多为气虚,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以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加党参、五味子、麻黄根、锻龙牡、三角麦、炙甘草、白芍等。阳虚者(包括脱汗、漏汗、冷汗)加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以温阳补肾,达到阴平阳秘而汗自止。

2,盗汗:一般而言盗汗多属于阴虚,当以养阴敛汗为主。常以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等量,黄芪加倍)加浮小麦共凑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3,气郁出汗:多伴有陣热、烦燥、胁肋脹痛等。常与情志有关,以更年期妇女多见。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加浮小麦、郁金、香附。有热加丹皮、栀子。气虚加党参、黄芪。阳虚加巴戟天、仙灵脾、仙茅等。

4,血瘀出汗:若气血瘀阻,运行不暢,津无出路,溢于肌肤,多见局部出汗。如半身或右或左,或上或下。治宜调和气血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药用柴胡、赤芍、枳壳、当归、川芎、熟地、桃仁、红花、桔梗、牛

七、甘草。再隨证加减。5其他局部出汗:

鼻汗: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调理补气,提高免疫力。选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按压双腿外侧以疏通调理肺经。

颈汗:颈部汗腺分布稀少,很少有人会出汗。如果颈部常常出汗可能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请到医院全面检查内分泌情况,以采取针对性治疗。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入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质、多喝水;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科学的生活规律,不经常熬夜,以免造成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起疾病;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劳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尽量不用塑料制品,避免环境因素的危害。

腋汗: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过甚且气味很大,可能是日常饮食味道过重,吃过多葱、蒜、洋葱等食品。可以到医院做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果蔬。

胸(心)汗: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畅。所以,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用生黄茋、红枣泡水喝,可缓解症状。

手、足心汗: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足心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可以按摩腹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避免吃生冷食物等。

一般汗症大致这些,遇复杂汗症请就医。

下载中医跟师周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跟师周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8

    跟师心得 中医师带徒之道,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近距离、亲密地学习老师为人、做事、行医继世为人的一切,我心理无比激动,收获破多,由衷产生了心得,如下分享学习强化中医之体会。......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3

    跟师心得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4

    跟师心得 ---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有类似冠心病的证候记载,如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卒心痛等证则很早......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1[范文]

    跟师心得 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6

    跟师心得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0

    跟师心得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身边,饮食与健康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总要吃喝,那怎样吃得健康喝得合理,都是营养学的范畴。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很重要。因......

    中医师承学习人员跟师合同书

    附件3 中医师承学习人员跟师合同书 指 导 师 承 签 订 公 证 老 师人 员日 期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