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心得体会大全
领导干部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领导干部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一】
做政治的明白人,是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所提四点要求中的第一条。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循循教诲,也是对党员干部为人修身、为事创业、为官用权的谆谆告诫。
做政治的明白人,对党绝对忠诚是根本。对于共产党员来讲,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最起码的政治品格和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忠诚是一种立场,始终听党话,坚决听党指挥,永远跟党走。忠诚是一种情感,感恩党的培养,感激人民的信任,融入生命,注入血脉。忠诚也是一种信念,誓言在口,宗旨在心,咬定青山,无悔奉献。忠诚更是一种锤炼,大是大非不含糊、风浪考验无畏惧、歪风邪气敢亮剑。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归根结底是靠党的培养。我们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党员意识和自觉的政治担当,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方面各环节,以“三严三实”的精神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做政治的明白人,坚定理想信念是前提。理想信念是人生坐标、精神动力,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人生的意义和拒腐防变的思想武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党员干部一旦丧失理想信念,政治上就靠不住,思想上就空虚,行动上就懈怠,道德上就容易放松自我约束,最终走入歧途、滑出底线,违反党纪国法。坚定理想信念不是空谈,贵在行动,在于始终保持“三个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在于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党风、转政风、带社风、促民风;在于践行宗旨、服务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保持鱼水深情、血肉联系。作为基层的党组织书记,要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毫不放松地抓理想信念教育,真正使理想信念成为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正气之魂、动力之源,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
做政治的明白人,严守纪律规矩是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纪律守规矩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治党之要和优良传统、政治优势,也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和党员干部正确履职用权、干事创业的必然要求。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从严从实的态度、严抓真管的韧劲,搞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总书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的要求,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做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的“明白人”、政治坚定的“清醒人”和遵纪守法的“带头人”。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驰而不息狠抓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持之以恒反对“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
【二】
总书记强调,县委书记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必须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领好路、开好路、走新路。
勇于担当,保持奋发有为精气神。有多大担当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有多大成就。县委书记主政一方,身处重要岗位、关键岗位,肩负组织重托、人民期待,责任重、压力大,必须切实强化职责担当,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县委书记要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豁得出去,面对困难敢说“跟我来”,面对挑战敢喊“跟我上”,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推动发展。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看到风险不挂免战牌,带头坚守做人做事原则,锻造作风、维护形象,树立威信、赢得支持。坚持忠诚于党我带头、服务人民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廉洁自律我带头,带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进取,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树新风,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坚守底线,谱写后发赶超新篇章。总书记今年6月视察贵州时强调,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县委书记要当好发展的开路人,必须坚持多学习、勤调研,提升运用底线思维、辩证思维谋划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对于贵州这样的后发省份,县委书记尤其要在守住底线上心无旁骛、坚如磐石。只有坚守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才能为走新路、奔小康奠定扎实基础,引领好经济发展新常态,回应好人民群众新期待。结合实际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弯道超车、鼓足干劲,把后发赶超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实。
改革创新,啃掉阻碍发展硬骨头。改革才有出路,创新才能跨越。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县委书记要当改革急先锋,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需求导向,深化经济体制、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为发展添动力、增后劲、强支撑。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造福群众、有利于促进和谐,就大胆闯、大胆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靠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精准推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扶贫脱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紧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牢牢把住扶贫攻坚冲刺期,按照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着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大力气、下实功夫,不让一个老乡在全面小康中掉队。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政策措施的重要标准,统筹算好民生账,区分轻重缓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打实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服务、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业有所从、困有所济、劳有所得。目前,遵义县有103万人口,86万在农村,8.52万贫困人口中90%是农民,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必须在精准上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多见真效,让老区人民生活更美好、笑容更灿烂。
【三】
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指出,县委书记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党在藏区的最大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农牧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群众的贴心人,既是做好藏区群众工作的要求,也是做实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
只有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就必须真正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重大的人生和政治问题。“为了谁?”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为民所用。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淡泊个人名利,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靠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不竭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是谁?”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政治身份,光荣而崇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以“结对认亲、同心同向、爱心帮扶、宣传教育、共建共创、幸福工程”六大活动为载体,组织甘孜县2952名干部职工与12870户农牧民结对子、认亲戚。广大党员干部走基层、访农家,送温暖、办实事,与农牧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把“群众是亲人、干部是公仆”的思想深深植根于脑海中,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有多亲”。只有“知心、用心、真心”,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想群众之所想就要知心,与群众感同身受;急群众之所急就要用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忧群众之所忧就要真心,以强烈的担当精神积极作为。群众看干部怎么样,不是听他讲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做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动真情、做实事、求实效,抓住加快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定不移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做群众的贴心人,就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吃住行、教育、医疗等困难入手,解决好柴米油盐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善于抓细办实,让群众看到身边的变化,让群众感到有盼头有奔头。
只有善于“发现群众需求、引导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求”,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回应群众关切、实现群众需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愿望、群众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尤其是藏区长期特殊矛盾与主要矛盾交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精确把握“发现、引导、满足”三个环节。发现群众需求,就是要随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所盼所愿,把村寨农家作为“栖息地”,把田间地头作为“办公室”,与群众交朋友,深入了解实际,把农牧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前提。引导群众需求,就是要引导群众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搞生产、抓发展,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办事、以诚取胜,既要考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又要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满足群众需求,就是要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以守土有责、担子在肩的使命感,维护好广大群众合法利益。
只有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把群众参与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最大限度地倾听民声、体现民意、集纳民智,才能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经常“三问群众”,才能防止盲目决策,杜绝好大喜功,避免脱离群众。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时刻与群众心贴心,才能有效推进我们的工作。
【四】
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指出,县委书记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并提出“七带头”的具体要求。县委书记要当好“领头雁”,必须把信仰铸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做到政治上引领、工作上带领、班子上率领。
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对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县委书记只有时时处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讲责任、强党性,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怀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对党负责、为民尽责、自觉守责中经受党性的锤炼和考验。要严修身、实做人,带头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严”的精神和“实”的品格修身做人、为官谋事、创新创业;坚持正派为人、公正做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严以律己、慎独慎微,实实在在做人做事,不搞假大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以高尚追求树立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要走在前、作表率,敢于喊出“向我看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带领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和“四有”要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
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县委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要把班子带好,就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锤炼好班子。要在政治上坚定坚强,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学深悟透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在组织上统率统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主动担责、推功揽过,不当单干班长、和事班长,统一班子的思想和行动,提升整体效能。要在团结上同心同力,在班子中倡导以诚待人、公正处事,勤勉敬业、廉洁从政,互相关心、及时补台,理解包容、休戚与共,团结干事、和谐共事。要在作风上担当担责,具有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正气,敢抓敢管、勇于担当的锐气;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对有不良苗头的党员、干部,经常扯袖子提领子,早纠正、早查处,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对歪风邪气和违纪违法行为,敢于亮剑、勇于斗争,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环境。
带头依法办事。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县委书记作为法治建设的“关键少数”,要带头树立法治思维,善于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坚决杜绝以权压法、以权代法,不乱为、不妄为。要带头推动各级各部门严格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自身权益,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带头廉洁自律。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县委书记要始终坚守这个底线,倍加珍惜组织的重托,倍加珍惜群众的期望。要强化廉政意识,把廉洁自律当作必修课认真对待,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用权力、拒绝诱惑,始终保持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神,始终保持克勤克俭、艰苦朴素作风,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经常对照规定进行自查,对照焦裕禄等先进典型自省,检点自己的言行,特别是严把选人用人关、重大项目决策关、生活情趣关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经济上的干净人、作风上的正派人。要自觉接受纪律与法律的监督、党内与党外的监督、组织与群众的监督,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净化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和娱乐圈,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第二篇:领导干部心得体会 文档
新时期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改革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14.18亿元,比2000年增长207.6%,年平均增长10.7%,高于全省平均1.2个百分点。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市与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2001年至2006年,云南经济发展处于第一位的昆明市,GDP年均增速达11%,虽然我市发展很快,但仍低于昆明市的增长水平,加之我市的经济总量较小,说明临沧与全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3元,与农民人均纯收入927元的比为6.8:1,到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16元,与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的比仍高达5.5:1;从农村消费上看,农村消费仅为城市的八分之一左右,落后城市10年。三是城乡享有公共服务不平等。全市占总人口17.7%的城镇人口拥有70%左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配置,而占83.3%的农村人口仅占有30%左右。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保障才刚刚起步,与城镇享有的资源及不平等。越是落后和贫困的农村地区,享有的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资源程度越低。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不平等,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四是贫富两级分化趋势加重。2006年,我市还有贫困人口66.4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0.45万人,低收入人口46.03万人。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年收入低于693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1.7倍。五是农民因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1999年,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72.06万亩,到2006年减少到351.94亩,8年减少20.12万亩,人均耕地由1.69亩减少到1.49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水利、电力、公路、城镇等建设力度加大,因农村土地被征用而造成失地的农民在不断增多。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本而失去了生计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目前由于移民安置存在政策不配套、补偿标准低甚至一些地方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兑付、安置地条件普遍与移民的愿望和要求差距大等问题而引发的茅盾也不断增多。新时期“三农”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目前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仍未找到,地区间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仍在扩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并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新时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面对新时期仍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
当前许多领导干部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忙于一般性事务多、开会多、应酬多,静下心来学习的少。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各级领导干部都不同程度地肩负着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必须加强对和谐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新时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理论要精、要管用;学业务要钻、要精通;知识面要宽,理论和政策水平要高,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也才能把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要提高领导经济发展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积极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要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和公路、农田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带动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决策水平,决策前要搞好可行性研究和前瞻性论证,使决策符合客观需要,符合客观实际,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做到科学决策,正确决策,努力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使当地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得到有效开发,农村工业得到加快发展,农村城镇建设得到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村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以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要提高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能力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各级领导干部仍面临着城乡居民就业难、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不好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有可能转化为不稳定因素,就会直接影响社会和谐。新的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面对复杂局面和紧急情况,领导干部既要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临机决断,快速有效地控制局面,解决问题,还要能够做到方法得当、有效,大多数人民群众满意。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处理土地纠纷、群众上访等问题中,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得不深不透,这会更加引起群众的不满,有时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化。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种种新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
(四)要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推动科学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因领导干部不科学执政、不民主执政、不依法执政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不少见,值得引起高度重视。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和方法,领导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民群众,推进各项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办事,增强法律观念,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标实现。
(五)要提高引导舆论能力
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是拥护和支持的,对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也是拥护和支持,但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许多群众意见大甚至群体上访的问题,有的不是人民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而是人民群众不了解、不掌握政策。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也在加快提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引导舆论能力。领导干部要增强宣传意识,要重视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把体现党的主涨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学会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的有效引导,让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各项改革和各项工程建设。要力求通过领导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不断增强,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以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效处理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心得体会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首先,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反映个人的品德操守,而且关系党的形象和威信。生活作风是政治品格和思想道德最直接的外在表现,集中反映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不仅要看其工作作风,而且要看其生活方面的所作所为。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示范作用,其生活作风是衡量领导干部威信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往往从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交际圈”、“生活圈”、“娱乐圈”中去观察领导干部的人格和品行,往往从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来看待和评价我们党。其次,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出问题往往是领导干部蜕化变质的开始。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形象不好,同他们的道德操守不佳、人格力量不强直接相关。少数领导干部走向堕落,也往往是因为不注意小节,首先是从生活作风上打开缺口的。从查处的少数领导干部看,在其有严重经济问题的同时,很多都伴随着生活作风问题。这就充分表明:凡是在生活作风上不严肃、不检点,小节不保、大节动摇的人,必然经受不住政治风浪的考验,经受不住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样的人当了领导干部,执政政必受损,管党党必受害。因此,必须把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思想教育、作风制度建设、强化领导干部作风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作风建设。
一要加强学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领导干部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做到“政者正也”。政治上要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要正,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品行上要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作风上要正,讲政治、讲纪律、讲正气,处事公道正派,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敢于抵制不正之风。
二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升官德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是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的前提,也是保持高尚道德水准的基础。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是高尚的、文明的,还是低劣的、粗俗的,这是衡量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的试金石。领导干部不仅要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工作上勤勤恳恳,而且在生活情趣上也要健康向上,生活作风上严肃认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豁达乐观的生活襟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受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要做到慎独慎微,严格廉洁自律。领导干部加强个人修养和品质锤炼,要做到慎独慎微,这既是领导干部的为政做官之要,也是立身做人之本。要自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尤其在独处时能够谨慎不苟,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握住自己。领导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政风,家风连着党风,原则高于亲情,一家不治者,不足以治天下。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事业与家庭、原则与亲情的关系,才能以清廉形象言传身教,以严正的家风影响周围。
四要建立健全作风制度,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制度不健全,是导致领导干部行为失范和对领导干部监督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作风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建立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准则及考评制度,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特别是要真正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向不良倾向作斗争;建立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作风制度,对评议出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促进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建立领导干部自律机制,按照党内监督条例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考核考察干部的基础依据;建立健全纠举机制,畅通和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使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建立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领导干部出了问题,不管是什么人,都要依纪依法处理;涉及其上级领导责任的,要依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严格追究领导责任。
五要加强监督,及时解决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监管,加强对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本人及其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监督。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监督方面,特别要注重发挥党委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班子成员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相互之间接触最多,最了解,最知情,如果能开展相互之间的监督,最有可能把一些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单位“一把手”掌握情况最多,对下属最知情,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该打招呼打招呼,班子成员对“一把手”提出的批评,一般是能够听得进去的。舆论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方式,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什么都不怕,就怕被曝光。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就能及时发现、纠正问题,总比视而不见、知情不举,导致领导干部小错铸大错,最后堕落成腐败分子要好。要积极探索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有效做法,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生活行为的监督。
第四篇: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心得体会
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工作作风
十八大指出:“当前,世情、党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
亡。新一届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党内外面临的现实的基础上,直面问题,提出了“八项规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定了方针并指明了方向,八项规定更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提出了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要求。必须始终牢记党的性质与宗旨,以“八项规定”的落实为契机,以正确思想为指导,惩防并举、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发挥教育、制度、监督的综合作用,根据形势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积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教育,发挥教育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教育对领导干部的思想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领导干部良好作风的养成发挥着导向作用,是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根本途径。一是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两个务必”、党性修养、反腐倡廉等为内容的教育,通过内容丰富的教育,重点强化领导干部的三种意识,即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提高素质的竞争意识、为民服务的使命意识。二是严格调训制度。细化制度设计,针对“忙人不训,闲人常训”的现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台帐,实行点名调训;针对少数单位“能人不愿来”、对教育培训缺乏兴趣和热情的现象,实行“重、优、普、特”的分类调训;针对少数单位领导怕耽误工作,不愿让重要岗位的干部、业务骨干去培训,致使出现“该训的不来、不该训的次次来”的现象,实行提前沟通协调的制度;针对单位不重视现象,把干部调训工作作为组织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制度。
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时刻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关键。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就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力量,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提升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做到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群众的忧乐为忧乐,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党的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通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慨做好事,“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行动和执政成效上,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强化选拔、管理、考核制度,发挥制度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一是完善干部选拔制度,发挥干部任用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在选人用人上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坚持做到公道正派,严格按照政策和程序办事,自觉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干部管理制度的正功能。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完整严密、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为提升干部工作作风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从考核制度上激励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工作,树立好的风气,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使其作风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加强监督,发挥监督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权力靠制约才不被滥用,作风有监督才不至于因放纵而败坏,监督是党风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一是发扬党内民主,完善党内监督制度。重点从完善议事规则、选举制度、举报机制入手,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自觉推进党内民主,主动接受监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着力推动形成齐心协力、气正劲足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群众监督,扩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范
围。要以群众监督促进党内监督,以党内监督带动群众监督、人民群众是不正之风和腐败的直接受害者,有强烈的反腐愿望,要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规范完善有关公开制度,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工作,增加透明度,并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开,使群众能够监督。要保障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利,对打击报复的要严肃处理,使群众敢于监督,要鼓励和支持群众批评、举报,对群众来信要认真受理,及时核查,使群众踊跃监督;要保证新闻媒体依法享有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新闻媒体继续成为反腐倡廉的利器。三是加强参政党的监督,发挥民主党派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作用。要重视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其成员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民主监督的使命。
第五篇:A科级领导干部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自全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参加全局教育活动大讨论、认真学习上级相关文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下面我结合自身实际,谈一下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审计工作人员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个人心得。
一、加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理论来自实践,科学的理论一旦被掌握,就会成为无穷的力量源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学习理论、思想武装摆在首位,贯穿始终。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的精神动力,是精神家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因素,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支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会中央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熟读《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等学习材料,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做到在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本色、政治纪律上不变、不移、不偏、不松。
二是要坚持活学活用。要讲究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充分汲取群众的智慧,齐心协力为各项事业贡献力量。要深入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命题,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时时刻刻用廉政理念约束自己。要从万众一心实现跨越、奋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伟大实践中吸取经验,提升正能量。三是要提高学习实效。要根据审计工作实际,通过参加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理论研讨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每次学习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
二、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只有带着真心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让职工群众体会到党的温暖,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要主动贴近群众,虚怀若谷倾听民意。与群众距离越近,群众对我们就越亲,赢得的信任和支持就越大。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推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广泛吸收“地气”,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掌握新形势下基层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深入地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需,为党委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用情维系群众,立足实际解决难题。接地气,就是要针对实际找准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要下大气力为群众解决好那些长期困扰他们而没得到落实的现实问题,真正让基层满意,让群众欢迎。在审计工作中要结合党区委、管委会的要求,积极搞好对接,把推动发展、促进民生的实事一件一件地做好、一项一项地落实。三是要紧密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创新发展。要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广泛联系不同群体,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不走偏、不走样、底气足。
三、严格要求,带头根除“四风”。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四风”现象。特别是近期查处2.27事件,足以引起我们反思和警醒,我们必须从中深刻吸取教训,不搞形式主义、杜绝官僚主义。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按照党工委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为民之心、务实之行、清廉之举,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推动高新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抓住“为民”这个根本,提高执政能力。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二是要抓住“务实”这个关键,谋求发展实效。坚持思想上求实、工作上务实、行动上落实,继承、巩固和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思想与工作作风,正所谓“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跟踪审计,切
实防止和杜绝不切实际的“花架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等形式主义现象。三是要抓住“清廉”这个基础,营造清风净土。转作风不能坐等,惟有想在前、做在前,才能以作风的切实转变赢得群众的真正信任。作为领导干部,搞一次特殊,就会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点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及党工委各项规定,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坚持言与行、做官与做人、修身与立业相统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民生上,用在发展上。带头降低“三公”经费,在思想上清晰红线、坚守底线、筑牢防线,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率先垂范,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从严律己,在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