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全最实用学习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
学习体会写作方法
学习体会的写作方法非常灵活,每种写作方法呈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学习体会的写作方法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一是“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学习体会重在“体会”,是由特定的“学习”产生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体会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如《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这篇学习体会中,第二段写道:“‘愚婆’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称颂的呢?先来看看原文: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在这里,作者引用学习的原文,为全文做了铺垫。二是“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亮明基本观点。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而对寓意深的材料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学习体会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一文在“引”之后接着作出“议”:“
一、‘愚婆’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的态度值得我们肯定„„
二、愚婆勤于思考、诚恳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愚婆献疑’的精神可以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通过展开的议论,文章得出了自己的论点,亮出了全文观点句:“愚婆为什么有勤于思考的态度、诚恳务实的作风、积极献疑的行动,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的滚烫红心。”
三是“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学习体会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而要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文章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的部分,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是对基本观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在亮明观点之后,《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一文进入了“联”的环节,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待工作要么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就是冷嘲热讽、讥笑责难。关键时刻不出力、不奉献;工作还没开展就泼冷水、唱反调。归根结底是逆反、妒忌心理在作怪。这种工作态度对事业百害而无一益。当一项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多学学愚婆。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工作,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其次,工作要求真务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要空喊口号;最后,无论你的建议有没有被采纳,始终要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热忱,始终要保持宽容理解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工作,有助于进步。不要像智叟一样,目光短浅、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他的行为,只可能造成工作中的不和谐,造成同事关系紧张化,给工作带来阻力。”
四是“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学习体会始终要受“学习”的约束,开头要引“ 学习”,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学习”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呼应“学习”的内容进行升华。
第二篇:心得体会写作方法
心得体会写作方法
1、写作方法
I、标题;II、正文
(一)开头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二)主体
(1)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2)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意义内涵,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3)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4)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5)将读过的内容,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2、注意事项(1)避免混淆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文章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篇:学习总结写作方法
学习总结写作方法
1、开头部分可以简要说一下时间过的很快之类的话,以及就整体而言学到哪些东西。
2、具体写你的学习进步历程,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注意,要强调一下老师的作用和同学间合作的精神。
3、然后写一下课余生活如何,可以具体写一下参加过什么比赛,获得什么奖,心情如何等等。
4、最后写打算今后该怎么做,简单做一个新的构想,几笔带过就行。文笔要做到详略得当,行云流水却不失主次,给人感觉会大不一样。
2重要性
1、总结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不仅会讲到知识点,还会涉及到许多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往往在考试中是不会考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提取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以及书本上的考点,难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为复习,掌握知识打好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2、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知识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优秀的总结就必然要求学生要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结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查阅书籍,课堂笔记。这样在无形之中又进行了一次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3、总结可以承上启下,为后续内容做好准备工作。
知识都是连贯的,在考试中一道题往往可以考到书本上好几章的内容。所以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接受下一步要学的知识,便于理解。众所周知,理解以后的记忆要比死记硬背牢固的多。
4、总结可以帮助记忆。
学习完新东西以后再总结一下,就相当于重新回顾复习了一遍,又加深了印象;而且总结往往是有总结笔记的,就算忘记了,再捡起来也很容易。总结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整体和细节上的认识,有了这层认识,在加上把它放到我们大脑的知识框架中,他就真正属于我们了。怎么算是属于我们呢?就是以后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说起他,我们要知道它是什么,他的本质是什么,他的核心有哪些。要切记的一点是,看过的东西,哪怕理解多深刻,不总结,那也不是我们的东西。
3学习类型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但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尝试错误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顿悟学习、潜伏学习、右脑学习、观察学习等。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产生学习的情境不同的复杂程度作另外的分类(见学习类型、学习分类学说)。按内容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技能的三大类,其中,认知学习又可分为言语信息、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种;按学习过程可分为试误式学习与顿悟式学习;按理解程度,可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又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与有意义活动学习等;按学生互动的情况可分为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按学习的载体可以分为书本学习与项目学习,等等。这些分类的方法往往与分类者的目的有关。最典型的是有意义接受学习与有意义活动学习。
第四篇:心得体会写作方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后发表见解。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第五篇:写作方法
公文写作笔法新探 作者:马增芳
格式化的公文,最容易写得平板乏味,但熟谙写作笔法的优秀作者,却能长袖善舞,在限制中显身手,写出具有规范美、可读性的公文佳作。他们常用哪些笔法呢?现从一些成功的公文作品中归纳概括出如下几种,供参阅借鉴。
一、抑笔与扬笔
抑笔与扬笔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写作笔法,在公文中,抑笔一般是否定之笔,扬笔一般是肯定之笔。运用抑笔与扬笔能使公文在文气上有起伏,在节奏上有顿挫,章法上有变化,内容上有重点,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抑笔、扬笔成了公文中一种常用的写作笔法。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快发展,今年以来,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我国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证券市场的操作经验不足,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一些地方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发展证券市场存在着一哄而上的倾向,加之证券市场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和管理薄弱,使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
****年以来,由于经济紧缩,社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而七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就业年龄,加上前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多,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尖锐。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劳动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三年中在城镇安排了ニ千一百七十万人就业,将待业率控制在3%以下,同时妥善解决了企业停工待工问题,保证了社会稳定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一九九二年劳动部关于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的报告)
这两段文字都是用抑扬笔法写成的,第一段是先扬后抑:第一句用的是扬笔,第二句转为抑笔。第二段文字是先抑后扬:用抑笔谈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矛盾,用扬笔谈矛盾的缓解。可见,抑扬笔法是有不同形式的。但不管用何种形式,都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运用抑、扬笔法应是先抑还是先扬?要依据语段所强调的重点来确定。一般说,在运用抑笔、扬笔的语段中,所强调的重点往往在后半部分,因此,如果整个语段重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就先扬后抑,如上面第一段;如果重在肯定成绩,就先抑后扬,如上面第二段。
2、分清抑扬笔法的轻重。运用抑笔、扬笔不能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区别轻重,把力量用在重点上,这样才能把要强调的问题突出出来。那么在具体运用时,孰重孰轻?这就首先需要明确重点,即所强调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重在指出问题,就要在抑笔上加重笔墨,以扬笔为衬笔;反之,就要在扬笔上多做文章,以抑笔为衬笔。如上面第一段文字,重点是指出证券市场存在的“混乱现象”,为下面提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所以,在肯定证券市场的发展时只用了“较快”、“进一步”加以概括,而在揭示“混乱现象”时,不惜笔墨,从立法、思想、行为、动向、管理等多方面剖析原因,查找根源,以此说明“混乱现象”的深刻性、严重性和不可忽视性,从而得出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的必然结论。
3、抑笔、扬笔间要有较强的对比性。运用抑笔、扬笔的目的之一,就是借用抑、扬的对比以突出重点。因此,运用抑笔、扬笔时,要使抑、扬间有较大的反差,形成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表现效果,这样才能达到用笔的目的。上面第二段文字在这方面就很成功。前半部分,分析了城市劳动就业的现状,说明了劳动就业矛盾的尖锐,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抑得如“山雨欲来”,让人惊心动魄。后半部分的扬笔,既有定性、定量的说明,又有令人振奋的结果,扬得阳光灿烂,柳暗花明。由于抑笔、扬笔对比度强,有力地显示了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的正确。
二、领笔与绕笔
领笔,就是把一句有震撼力的话置于公文的开端,以振起全篇,抓住读者。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同志写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就成功地运用了领笔。正文起笔就写:“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这一笔如异峰突起,石破天惊,立即激起读者的义愤和关注。我们知道,国内和平协议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由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历时半个月艰难谈判的结果,来之不易,意义非凡,实现这个协议就会使中国避免一场战争的灾难,全国人民正在翘首以盼。但南京国民党政府置人民痛苦于不顾,悍然拒绝了这个协议。他们为什么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意欲何为?下面接着就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罪恶用心、企图和本性一一戳穿,昭示于天下,最后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个领起句在全文中举足轻重,使命令极具煽动性和鼓动力。
领笔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但领笔一定要领好,领句既要有震撼力,又要紧扣题旨,绝不可攻奇饰说,故弄玄虚。
绕笔,就是旋绕之笔,其特点是,先故意绕过本意,舍近说远,然后把笔收缩,步步逼近本
意,最后推出本意。正如林纾所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绕笔的确有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央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如废弃领导干部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吸收坚定执行党的路线、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而又年富力强的同志参加各级领导工作,实行党政分开,恢复和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决定重大问题时注意听取有学问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等。毫无疑问,为了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制度,还要逐步采取许多必要的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
显然,这里强调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问题,但起笔却绕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然后又写采取的“许多必要的措施”,最后才用“就是”点出本题。这种从面到点,由一般到个别的旋绕之笔,把具体问题放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使读者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去认识了“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可见,绕笔不是闲笔,绕笔是引导之笔,是扩展之笔,是深化之笔。
三、简笔与繁笔
毫无疑问,公文写作要以简为主,写得简明扼要。但为了表述充分,突出重点,有时也不惜泼墨,使用繁笔。实践证明,好的公文往往是简笔与繁笔的珠联璧合,这样才能使公文疏密有致,主次有别,详略得当,轻重分明。如下面这段文字: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广大群众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改革的形势很好。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新的不正之风。一些国家机关、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钻改革的空子,利用职权为小集团和个人谋私利,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给改革增加和制造困难。有的机关干部做买卖,成立各种形式的公司,买空卖空;有的任意涨价,扰乱市场,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搞突击提级提职,扰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有的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搞浮夸,欺上瞒下;有的制发服装成风,违犯财经纪律等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坚决纠正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的通知)
这段文字气势凌厉,笔端振风,其艺术效果就得益于简笔与繁笔的精当运用。前半部分用简
笔,只用“很好”二字来概括改革形势,为后面的展开留下了空间。到了后半部分的重点,便笔墨淋漓,极力排比,不惜罗列,把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暴露无遗,充分说明纠正不正之风的必要性。“繁”得好,不繁不足以尽其意,不繁不足以出精神。倘若仍用简笔,就会有轻描淡写、有气无力之感。
公文写作须有繁简之笔,不过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该简则简,该繁则繁,简处写繁,就成了啰嗦,繁处写简,就取消了重点。
四、叙笔与议笔
叙笔,就是叙事之笔,议笔,就是议论说理之笔。叙笔和议笔是公文用得最多最广的笔法。但公文既不是纯粹的记叙文,也不是纯粹的议论文,运用叙笔、议笔必须要适应公文的特点,写出公文的风格。一般地说,公文写作叙笔、议笔要紧密结合,做到叙中有议,边叙边议,不能脱节。公文中的叙是交代,议是点化,因此,叙要叙得简捷概括,议要议得准确精当,一言穷理,不能拖泥带水。《国务院对民航王仪轩机组的嘉奖令》中就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叙议文字,这就是在开头交代了劫机事件发生后的那一段:“当出现严重危害旅客和飞机安全的险情时,机组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多次化险为夷。在暴徒以武力相威胁而又与地面失去联系等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机毁人亡,机组沉着冷静,以高超的技术,使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不适宜降落大型飞机的南朝鲜春川机场。飞机落地后,机组人员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立场坚定,组织旅客团结战斗,争取返回祖国。在这次事件中,机组人员表现出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气节,表现出一心确保旅客安全的崇高职业道德,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立了功。”公文的作者没有陷于繁琐的过程交代,而是巧妙地将事件划分为三种情况,用不多的文字,把复杂的反劫机斗争,通过叙、议的精妙结合,交代得既有条不紊,又充满紧张的气氛,把机组人员的英勇、机智和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得相当充分。
五、顺笔与逆笔
讲究平实的公文,在大多情况下是用顺笔的,即按事物的自然顺序和正向逻辑关系陈事述理。顺笔会使公文有条有理,清楚明白。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点,需要打破常规,变顺为逆。这样写不仅不会出现逻辑错误,反而会显得顺理成章,自然得体,焕发色彩。因此,公文写作不忌讳逆笔。如《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开头一段就是顺笔并兼用逆笔的:
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渤海湾内翻
沉,造成船上职工七十二人死亡和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这是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我国石油工业史上最重大的责任事故。经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天津市劳动局、天津市经委、天津市公安局、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天津市总工会、塘沽区劳动局、塘沽区公安分局、塘沽区人民检察院共同组成的检查组查明,海洋石油勘探局在接受石油部命令„渤海二号‟紧急迁移井位的难于完成的任务以后,采取了违反拖航安全的错误做法,冒险降船、拖航,是造成这次惨痛事故的主要原因。
文字的前半部分,用顺笔交代了沉船的时间、结果,而后面就转换了笔法,改用逆笔,即首先揭示性质:“这是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我国石油工业史上最重大的责任事故”,再反过来写查明的原因。这逆笔,非同一般,成了整段文字的精彩之处,它不仅为“决定”创造出了严肃的气氛,也增强了文字的份量和力度。如果改用顺笔,就会因平淡而黯然失色了。公文写作既要用好顺笔,又要用好逆笔。
总之,公文写作的笔法多种多样,只要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就能写出不同凡响的精品。
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提炼
作者:张雪梅
总结是对以前工作的系统回顾和思考,其目的是用以指导未来。因此,总结中最难写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体会”的归纳提升。
所谓经验体会,是指在工作实践中领会和得到的知识,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概括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它能够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经验体会是总结的“精华”部分,总结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看经验体会提炼得好不好。有的人写总结,列举了大量成绩,却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人写了成绩收获,写了所做的大量工作,却散乱无章,东一下西一下,没有归纳提升,对实践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还有的是成绩与经验不对应,总结的经验无法概括成绩,或者成绩无法归纳推理出经验。
成绩收获是感性的东西,而经验体会是理性认识。经验是从相应的成绩中总结而来,因此必须善于从各种材料中提炼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其具有指导意义。这一过程虽然难度很大,但也有某些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步法”:第一步,从收集到的大量材料中抓主题,确定方向;第二步,找到共同的成绩、做法,进行综合;第三步,列出观点,真正反映该项工作的某种规律和指导意义,通常使用判断句,如“在公务员招聘工作中实行严格的纪律监督,是保证公务员质量的有力措施”;或者使用表达因果、条件、假设关系的关联句,如“要使训练和管理在基层落实,必须特别注重坚持教养一致的原则”,“只有坚持为基层办实事,才能使后勤工作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让我们来看一看如何运用“三步法”从材料中提炼经验。
党委专门召开扩大会议,分析安全工作形势,××主任主持全库性组织纪律整顿动员大会。机关三处重新修定了贯彻条令,落实“二十项”的规划,并组织实施第一个“百日无事故”竞赛活动,对检查内容、评比条件和实施办法作了周密部署。各业务分队针对本单位组织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从政治思想工作、发挥骨干作用、落实规章制度上分析原因,勤务连组织相关知识竞赛,请先进典型作报告……通过整改,作风涣散现象大大改变,三、四月份请假探亲的38人,无一人超假。艰苦奋斗的作风得到发扬。过去不少战士经常向家里要钱花,整顿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库战士个人储蓄已达××××元。安全工作也有了很大提高,全库共收发油料×××吨,油罐除漆××
个,保养油罐、橡胶罐××个,无一例安全隐患。
第一步,抓主题。这一段文字讲的是什么——某油库组织纪律整顿问题。第二步,找做法、成绩进行综合。做法就是材料里的“党委……机关三处……各业务分队、勤务连……”,成绩体现为“组织纪律……艰苦奋斗作风……安全工作……”这些说的是什么——怎样进行组织纪律整顿,以及整顿后出现的新面貌。第三步,列观点,上升到理论高度——整顿组织纪律,促进全面工作。
又如某综合性大学写教育管理工作的总结,收集到的资料有:
卫生处的体会是:只有对职工深入了解,才能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在工作实际中,有些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只重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重点部门的职工工作,对一般职工,不关心他们想什么、干什么,针对这种倾向……我们体会到,只有早知道、早预防,真正掌握职工的心态,我们才能掌握基层工作的主动权,从而推动医院的全面工作。
后勤处的经验是:基层工作中,有的干部喜欢所谓的“倾斜政策”,这是思想方法上存在的一种片面性。实践告诉我们,对后进职工,要严格管理、耐心教育;对平时表现好的职工也要多鼓励和教育。我们还提倡那句老话:工作中要一碗水端平。
汽车队的体会是:管理工作中,对骨干放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管理教育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太放心的人往往做出容易使人担心的事。因此,我们在管理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杜绝“空档”,消灭“死角”,对平时最放心的人也不应忽视教育和严格要求。
首先,它们讲的都是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体会。卫生处说的是管理教育工作要全面深入,后勤处说的是防止片面性,汽车队说的是杜绝“空档”、“死角”。其次,我们进行综合。在管理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把目光盯着一些一般部门后进的职工,要全方位地管理,才能不出现漏洞。就此提炼出观点:既要重点设防,又要全面管理、全面教育。
在实际写作中,经验的提炼应该先于具体的写作,也就是说在预先构思时,就要从收集到的材料中把规律找出来。因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成绩也可能很多很杂,因此需要预先分类,一是按大的工作项目分,把所取得的成绩列出一些比较主要的、独立的项目放在一类里,这种分类对应关系相对单纯一些。另一种是按同类项合并的方法分,就是把同类性质的工作放在一起,比如,上例中写教育管理工作的总结,虽然各单位不同,但工作中都涉及管理问题,把这方面的内容归为一类,再进行总结提炼。有了基本的分类,规律就比较好找。至于具体的落笔,可以按照总结写作的模块要求,先写成绩收获,再顺势推出“我们的经验是……”,或者将成绩和经验结合在一起,先摆出经验、认识,上升到某一高度,再谈具体的做法、所取得的效果。
公文文种错用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起草公文,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文种。那么,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公文文种呢?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公文文种的选择根据有三:一是“根据行文目的”,二是根据“发文机关的职权”,三是根据“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来确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公文文种使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公文质量和机关的正常工作,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请看下列几例:
1.《××市关于提高粮食销售价格的通知》;
2.《关于解决××水库超标运行及副坝溢洪造成损失问题的报告》;
3.××县教育局给该县财政局的《关于解决民办教师经费问题的请示》;
4.《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报告》;
5.《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规定》。
以上数例反映了机关公文文种错用问题的几种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在相近文种的使用上,应尽量选择最佳文种
例1属于公文文种用得不准。当前,各级机关在行文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滥用“通知”文种。尽管公文文种有十几个,但“通知”的使用率占80%到90%,甚至更多。当然“通知”这一文种应用是最广泛的,用量比较大也属正常情况。但一些相似内容的文件,如用其他文种,如“决定”、“意见”等也是可以的。这就有个最佳公文文种的选择问题。在例1中,笔者认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据发文内容要求,用“决定”更合适一些,而不该用“通知”。在《办法》中明确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关于粮食销售价格的确定,肯定是经政府讨论做出决定的事项,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用“决定”这个文种就比“通知”更合适,效力更大,用“通知”则显然影响了它的效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恐怕是觉得使用“通知”这一文种比较有把握,而对与它相近的文种不大会用,甚至不太敢用,生怕用错。在公文制发中,除了“决定”与“通知”常出现这类问题
之外,还有“公告”与“通告”错用,“通报”与“通知”错用等问题。这一点在行文中都应引起重视,应努力选择与内容最匹配的最佳文种。
二、“报告”与“请示”使用范围要分清,以免贻误工作
例2《关于解决××水库超标运行及副坝溢洪造成损失问题的报告》,从其内容看,是个典型的“请求解决”的内容。所以应该用“请示”,不应用“报告”。当然,既然请求上级机关解决问题,也需要把问题报告清楚,但是,行文的目的是请求上级帮助解决,所以不能用“报告”,而必须用“请示”文种。不然,根据“报告”“不要求上级回复”的特点,上级机关就可能将此“报告”存案备查,岂不耽误了工作!
为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就必须把握住“报告”和“请示”各自的行文目的。“报告”的目的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答上级机关询问,以便上级机关了解本单位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而“请示”的目的,是要解决某一问题,请求上级机关作出指示或予以批准。所以,“报告”是陈述性公文,“请示”则是承批性公文。
三、选择文种要依“法”,不应感情用事
例3中的问题是不应该用“请示”文种,而应该用“函”。在《办法》中明确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这两条规定明确告诉我们,只有相隶属的上下级之间,下级才可以向上级用“请示”文种;而平行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行文,则应该用“函”这一文种,而不可以用“请示”。由此可见,教育局和财政局是并列的行政机关,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教育局向县财政局请求拨款,纯属向有关部门“请求批准”的内容,完全符合用“函”的规定。所以,这个文件使用“请示”是错误的。
但是,上述情况在工作中为什么屡禁不止,甚至有的是明知故犯呢?不仅平行机关在要钱这个问题上存在这类问题,而且在要编制、物资等时,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对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学习不够,理解不透,但更主要的很可能是这个机关觉得请对方机关帮助办这类事情,用“请示”好像是体现对对方的尊重,用“函”则自认为对人家不够尊重;用“请示”好像事情就好办一些,而用“函”就怕能办的事情也办不成。反过来,一些权力部门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掌握实权的部门,比如财政、编办,在同样条件下,用“请示”件要钱、要编,-9-
就比较痛快,愿意帮助解决。要写个“函”来,心里就觉得别扭,似乎对自己不太尊重,甚至有个别人说让他“寒(函)”着去吧,而不给解决。所以,这类文种的错用问题,不仅有个对公文文种如何理解、使用的问题,还有个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不应感情用事的问题。
四、文种使用范围要把握准
例4《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报告》,就行文方向而言,是上行文,用“报告”不算错。但就内容而言,是属于“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内容。在1993年发布的《办法》中,“报告”有“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功能,那时用“报告”是对的。但根据2000年发布、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办法》,“报告”已无此功能。这个功能已由“意见”承担。所以,例4应该改成《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意见》。
这一例证告诉我们,参与公文起草和办理的同志,必须认真学习《办法》,特别是新《办法》施行后,应该把新《办法》与原《办法》对照,尤其要注意把握新《办法》较原《办法》已经修改的部分,进行仔细分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五、联合行文中,必须使用双方都允许使用的文种
在例5中,是以市委和市政府党政两家名义共同制发的公文,这篇公文使用“规定”文种是错误的。这类问题在市、县的公文中出现次数很多,甚至在有些省一级的公文中也有出现。乍看起来,党政部门联合发个“规定”无何不可,但是,对照《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办法》就可以发现它的问题所在。
《条例》中规定了14个文种,“规定”是其中的一个文种,“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条例”一样,用于制定党内法规、规章。所以,党的系统用“规定”这一文种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办法》中规定的13个文种中却没有“规定”这个文种。所以,在行政机关的文件中,直接用“规定”这一文种发文显然是错误的。行政机关是否绝对不可以使用“规定”呢?也不是的。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省政府和有立法权的市一级政府,在制定法规或行政规章时可以用“规定”这一文种。所以,行政机关使用“规定”这一文种,和“条例”、“办法”一样,是用来制定行政规章的。如果党政两家联合用“规定”行文,那么就表明此“规定”既是党内规章,同时也是行政规章,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只由市委发,因为党的文件,对于政府而言,是同样具有效力的。二是如果不是规章性文件,可以选择党政两个机关能够共同使用的文种,比如“决定”、“通知”、“意见”等,均在可以选择的范围之内。
当然,公文文种错用问题不止上述几种。但上述几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是比较突出的,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公文写作“三字经”
公文是党政机关常用文体,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公文好写,写好也难。只有热爱公文,掌握了技巧,肯下功夫的人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也就是说,想要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必须念好“爱、巧、功”公文写作的“三字经”。
一、爱
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缺乏热情的人,是成就不了任何事情的。公文写作也不例外,要想写好公文,首先要热爱公文写作,钟情公文写作,要真正了解公文写作的魅力,体会公文写作对一个人素质提高、事业成功的作用和意义。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发展对每个人的知识构成和素质提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势迫使领导干部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果离开学习,今日的饱学之士可能会成为明日的落伍之人。然而,天下成事者,一半是因兴趣所使、名利所趋,一半出于形势所逼、责任所迫。公文写作的任务和压力,往往要求从事公文写作的人不断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工作压力
的长期存在,会使人逐渐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阶段性学习到经常性学习的转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们
常知其利,不知其弊。世上任何事情,如果只是旁观议论,永远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不得真谛不得要领。只有躬身人局,亲自实践,才会乐在其中,精于其道。机关公文种类繁杂,涉及机关工作方方面面,这既增加了公文写作的难度,但也创造并提供了公文写作者熟悉情况、了解问题的条件和机会,锻炼了“爬格子”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使人更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是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也是长期从事公文写作的必然结果。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全局观念和把握形势的能力。与文学写作不同的是,公文写作决不是个人观点、私人情绪的自然流露和倾吐,而是众人智慧和领导意图的科学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文的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一件事情、一项工作的决策过程。公文的特点,决定了公文写作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理思路,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取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公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公文写作者必须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定措施、作决策,很好地体现领导集体的看法和思想。如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必定会提高公文写作者的全局意识和决策能力,提高其领导水平和管理素质。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成为催人进步的不竭动力。毋庸讳言,在机关从事公文写作,会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博学之士和事业有成之人,受到不断的启迪与启发,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也会有机会见识更多的事,了解更多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受到更多的激励和鼓舞,从而鞭策自己不断进取,努力奋进,实现由一个台阶向另一个台阶的跨越,争取事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二、巧
仔细琢磨,干部写公文,虽与园丁植树育花工作性质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精通公文写作之法,就得很好地借鉴园丁植树育花之道。
1.确立主干
园丁植树首要的是选苗、择地、栽好幼苗。如果不能科学选苗、因地定植,树苗将难以长好,甚至难以成活;如果最初未能栽直,以后就会歪斜。写公文首要的是“立意”,“立意”不准,文不对题,尽管你费尽心机,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文章“立意”要准,必须掌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好文章的种类。公文种类很多,往往因用途不同、目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公文有领导讲话稿、工作总结、决定、决议、通知、经验材料等等。不同类型文章要求不同,写法各异,一定要准确把握。比如说领导讲话稿的起草,相对来讲,可适当地活脱一些,文字更口语化一些;但决定、决议、通知必须严谨,语言也要用书面语言。又如工作总结与经验材料性质相似,但前者要细,后者要精;前者可长,后者可简,等等。
其次要准确地判断形势,把握好领导、组织和会议的目的和意图。公文是为党务和政务服务的,所以公文的起草不得不考虑国内外、所辖区域内外以及行业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形势和趋向,不能有悖于或落后于形势。公文也是领导与组织体现、表达、宣传其决策、执政、行政意图的重要工具,公文写作者的观念一定要符合领导和组织的观念,公文写作者的思维一定要跟上领导和组织的思维。会议材料要紧扣会议主题,领导讲话稿要充分体现领导的讲话风格。
第三要正确分析听众、读者的身份、阅历、文化及知识构成,要因受众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高层次的公文面向的受众一般文化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文章要求严谨,内涵丰富,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基层的公文面对广大群众,文章要生动简洁、观点明确、文字活泼、好懂易记。
第四是文风及文章的特点要因场所、时机的不同而不同,不能硬搬教条,死守一理。比如同一主题,小会上的讲话要有别于大会上的讲话,现场会上的发言不同于室内会议的发言。文章的长短要因场合的不同和发言者身份、职位的不同甚至天气条件、听众兴趣、情绪的不同而科学取舍,该长则长,该短一定要短。文章要适应环境,若不顾环境,一味地根据个人喜好来强行“灌输”,往往会事与愿违。
2.设计定型
有特色的东西才会有新意,有新意的事物往往令人记忆犹新。为了使自己管理的园林富有特色和新意,园丁们往往把树冠修剪成球形、纺锤形、圆柱形、伞盖形或拟人拟物的各种造型,这些整形后的树木,有了艺术性、充满了活力,不仅当时令游人赏心悦目,过后也难以忘怀。
要使公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层次就必须严谨、清晰、富有特色。
大的段落之间犹如树木的多个主枝结构,要利用时间先后、空间顺序、因果条件、重要程度等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段落内的各个小点,就像是树木主枝上的分枝,也得相互关联、层次分明,形成一个有机的单元结构。同样的树林,不修剪,就会疯长;同样的素材不整理就是“一团乱麻”。所以,要想写好公文,就必须熟悉材料,认真设计“造型”,理顺文章结构。
3.加叶添绿
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多数公文也是如此。公文的枝就是结构和观点,公文的叶就是用来说明观点的事例和数据。公文既要有“骨头”,也得有“肉”,好的公文一般是既有“骨头”又有“肉”。用来说明观点的事例和数据不在多而在精。无论是历史上的事例和数据,还是现今的事例和数据;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要能充分地说明观点。同类型的事例和数据不要全用,要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为我所用。好的公文不在长,而在于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足够多的观点和信息。
4.锦上添花
万木皆有绿,好树花不同。好的文章必须“锦上添花”。文章的花,就是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在最能体现观点的地方,点缀上具有韵律、富有哲理、精彩易记的句子。写作者可以引用前人名言,可以引用有关领导的精确论述,也可以引用群众的鲜活语言,还可以自己独创发明。文章有了“花”,便会进一步加深读者、听众对文章的接受程度。
三、功
熟知公文写作之巧,不等于就能把公文写好。正如懂得驾车理论,不等于你就能开车上路。“要想有收成,需要下功夫”。要想写好公文,除需掌握公文写作要领外,还要从平时做起,从基础做起,养成“勤读、多集、善思、调研、常练”的良好习惯。
1.勤读
勤读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看电视、听新闻的良好习惯。要会利用时间,懂得“人之差距关键在于业余时间”的道理,学习并发扬雷锋挤时间的“钉子精神”。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人的兴趣爱好源于后天培养,并非与生俱来。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对熟知的或者与己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可见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学习的兴趣会越浓,学习也才能更持久。
勤读还要会读,就是要掌握读书看报的方法。信息时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呈现给读者和观众,所以我们要勤读,更要有选择地读。要拣重要的内容读,要选好的文章读。什么内容重要?这会因人而异。若从工作的需要出发,那么,与你工作有关的就重要,也就是说,你关心的东西对你来讲就是最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讲,全国性、全省性的报刊、杂志和会议材料,其文章质量普遍较高,内容观点丰富,写文章的人,一定要作为阅读的首选。会读不仅体现在对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方法的选择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读,或者隔行读,或者跳跃着一段一段地读。不太重要的文章,可以只看标题,瞧一瞧每段的开头,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即可。
勤读必须有目的地读,就是要明确读后掌握些什么。首先是看文章的观点,这是读书看报的主要目的;其次了解情况,记住数据,掌握事态的发展动向;第三是研究文章的结构与写法。对那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重要的、好的文章,看见标题后,应先闭书静思,设想如果让自己来写,如何构思取材,如何布局安排,然后再打开来读,这样便能更好地体会“美文”的妙处,更有利于促进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
2.多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不了解情况就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掌握素材除了平时坚持勤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多集。资料积累有三种方法:一是文件袋积累。就是把自己认为重要,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按自己的意图分类装袋集中保管。与装订的方法相比,利用文件袋积累便于随时按需要重新分类,有利于定期、不定期地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淘汰,也便于写作时拿取参阅,或复印使用。二是利用电脑收集。就是将有用的资料通过扫描等办法输入电脑,按类分目,建档保存。三是笔记本记录。主要用来记录有关数据、事例和精美语句,便于用时查找翻阅。
3.善思
好文章是想出来的。好写必先善思,只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思考分三种情形:
一是平时要熟思。就是结合学习和工作对一些重大问题反复思考,形成初步的看法和观点,为写作奠定基础。好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并不是临时在稿纸上“憋”出来的,而是在平时反复思考,床上初醒、闲庭信步时偶然迸发出来的。据有关资料报道,人们在似醒非醒或完全放松的情况之下,是脑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思想的时候。所以,要着意培养“早醒赖床不起,梦中胡思乱想”和“偷闲花前散步,思想信马由缰”的习惯。
二是动笔前要深思。写公文最忌讳的就是一领到任务,拿起笔就写。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本想尽快完成,但往往适得其反,枉费时间和功夫。所以动笔前首先要查阅相关资料,在查阅过程中将重要观点、事例、数据和语句标划出来或者摘录下来,然后在认真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按具体要求列出写作提纲,分出段落层次,选出事例、数据,作出全文和每段的字数安排,待胸有成竹后再动笔分段完成。这一过程,犹如艺术家作画,先勾画出人之轮廓,然后再按照头、胸、腹、腿、脚一步步画下去,如此,既不会走样、跑题,也有利于集中精力分段完成,既减轻了写作压力,又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值得提醒的是,动笔前深思的过程是消化吸收和完善创新的过程,是在总结别人的观点、经验的基础上,按要求重新创作的过程,是“搅乱揉匀,独立塑形”的过程,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看见别人的文章什么都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形不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表现不出自己的语言风格,使文章不伦不类,没有特色,一看就是假冒伪劣之作。
三是成文后要反思。对公文写作者来讲,文章付印并非工作的结束,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得关注人们对文章的评价、反映,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完善写作方法。许多公文,都要提供给同一会议或同一本杂志印发,这是同类型文章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极好机会。只有取长补短、虚心学习、不断反思,才会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
4.调研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调查研究公文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研究是公文写作者的基本功。只有不断地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发现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要善于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开展
调研,即使是随机的访谈、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研方式,不能轻易错过。调研要讲究方法,要用心去做,善于从复杂的事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研时要做好记录,对典型的事例、数据,要搞清来龙去脉;对鲜活的语言要随听随记,以便于今后写作时准确列举使用。
5.常练
公文写作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常写常练,方有提高之可能。首先是端正态度。不把任务当压力,不把写作时的付出当“吃亏”,而要把写作的过程作为提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机遇,这样心态放平了,才能进入“静、定、思、虑、得”的状态,才能以愉悦的心情圆满地完成写作任务。其次是要勤于动手。不仅在有写作任务时按时完成任务,没有任务时,也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把感兴趣的话题随时整理成文,或整理成集,或送出发表,既培养了作文兴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第三是不忘动口。在强调动手的同时,平时还要注重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丰富语言词汇,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