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一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一
星期三上午,从老干部活动中心领到纪实文学《梁家河》。这天正下着中雨,于是我就坐在窗户边仔细阅读。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大量方言展现了习总书记当年在陕北的生活场景。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
从《梁家河》中汲取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在“上三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他自制煤油灯,在窑洞里读书求知,“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他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从北京到陕北的行李也是只背了两箱书,还留下“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贯穿习总书记的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苦是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苦困难,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挑粪,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学会了做饭、缝补、耕作,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使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从《梁家河》中汲取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情怀。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茫、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当年他从梁家河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带领乡亲们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上山劳动时他把自己的白面馍分给老乡吃,自己却饿着肚子,这正是他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走出梁家河几十年的习近平自己掏钱为当年农村的小伙伴治病,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也不忘到梁家河看望昔日的父老乡亲。一桩桩事例,体现了习近平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更诠释了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和胸怀。
从《梁家河》中汲取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就是一个陕北汉子的真实写照,认准的事就要办成。为了报考清华,他在报考志愿栏只填写清华大学,这种不屈的意志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和历史的伟人。总书记正是用这种不屈的意志带领着全国人民向“中国梦”前进。
我们要从习总书记成长历程中汲取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学习和宣传他勤奋好学,酷爱读书的励志故事,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学习宣传他不怕吃苦、克难攻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宣传他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明辨是非曲直,传播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二篇:梁家河心得体会一
《梁家河》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实”字。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税务基层,在查处案件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真心实意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一书主要讲述了总书记从1869年1月至1975年5月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及其深刻感悟。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习近平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梁家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启蒙地,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更是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精神洗礼的圣地。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品读了这本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感同身受,感到特别亲切。这是一部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
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品读《梁家河》,就是要从中感悟书中梁家河精神,也就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梁家河的点点滴滴蕴含总书记为民造福、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梁家河》全篇贯穿“初心”、“为民”、“奋斗”、“实干”四个关键词,对于新形势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体现到认真学习上。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常看书,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也在看,这种爱学习、爱读书的知识品格不仅是习近平的人生写照,也是他的追求,是他服务梁家河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好学精神,沉下心来,消除浮躁心理,加强学习,读书修身,厚积薄发,聚沙城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服务群众,搞好工作守好学习的耐力和定力。另一方面,要体现到推动追赶超越上。习近平当选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凭着实干苦干的精神,带领村民修大坝,挖水井,建立沼气池,种植蔬菜,干了梁家河乡亲们几十年想干却没有干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习近平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正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新时代,新征程,当前处处回响追赶超越的奋进足音,在落实“五新”、“三区四化”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转化为推动日常工作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担当作为,创先争优。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每一个中国人要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习近平说:“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为民做事,就要公道。在梁家河为村民分配救济粮时,为了公平公正,习近平带领全体村民挨家挨户查看存粮情况,根据存粮多少进行分配。这样做不仅让群众接受、信服,还影响身边一批人做事多动脑经、不能有私心,不仅要把水端平,还要让碗里有水,从注重公平到提高效率。立足当下,当梁家河成为一种精神,少年习近平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实干担当、一心为民”的品质跨越时空,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
第四篇: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是对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生活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反映了梁家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缩影的变化。
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了七年,可以说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一个“北京娃”,怎么样适应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学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那可真的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
初到梁家河,知青们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劳动强度,还有无处不在的跳蚤,露天的厕所,洗澡的不便。而对习近平来说困难还不止这些,村民的议论偏见,“黑帮子弟”的帽子,都是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但是这些重担都不能压垮他,甚至他在成长中变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向上都深深的震撼到了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水坠坝一事。习近平在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为梁家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习近平有心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通过这项新技术让梁家河人不再挨饿。但是打水坠坝,阻力不仅仅来源于技术的空白,更来源于农村人民宗族思想,因为王家的祖坟正在堤坝位置。
习近平面对这些困难并没有退缩,因为他深知这是在为农民办好事。同时他做事也讲求方式方法,在技术问题上,他查阅当地水文资料,请教水利部门专业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而在劝解乡亲的问题上,他一直以来的“团结观”帮了他。他请王宪平帮忙,王宪平在听了他的详细计划之后,愿意替他出面劝说自己的叔伯们。打破壁垒不容易,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中,人们看到了他们的诚意,也感念于习近平平常的为人处事,终于放下了芥蒂。
打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但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之后并不是就能高枕无忧,后续的工作如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也会前功尽弃。习近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主动承担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的工作,苦活累活抢着干。终于坝打成了,现在这块坝地仍然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
这也让我想到了来延长阿青的那些北京知青的事迹。延长作为陕北的贫困地区,粮食短缺严重,尽管有乡亲们的关照,知青们还是填不饱肚子,再加上对农村环境不熟悉,甚至出现了误食“猪尾巴草”中毒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农村,男女老幼都要下地干活,知青们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就算是在垫着布,手、肩膀还是磨破了皮,甚至是血肉模糊的。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停下来,直到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而现在,当这些知青们再次返回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无不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我们在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们的身上,不仅仅学到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进取,修身持己的品格,更学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为这个世界做好事。
第五篇: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详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要从梁家河汲取精神力量,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坚定自己的内心。
青年时期的总书记是一名勇于开拓的拓荒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总书记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这里山山卯卯,滚滚黄尘,就像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有几分壮美,但更多的是满目的苍凉。而习总书记在这里一扎根,便是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其中的个中滋味不是现在的我们能体会得到的,苦,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但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干农活,不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五关”的重重困难,还帮梁家河打坝、办铁业社、缝纫社、修磨房。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到16岁的习近平在逃离北京后,来到梁家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有这样的信念,在任何选择面前,都要不忘初心,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作为第一价值判断。
二、加强学习,不断锤炼。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服务人民的本领。
三、扎根农村,勇于担当。
总书记扎根衣村,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无不体现了一个干部的担当。作为干部,担当是第一价值,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不断学习,为把彬州市建设成为“陕甘宁毗邻区域中心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