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象棋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象棋学习心得体会
象棋具有丰富的变化和内涵,要想学好象棋,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倘若学习内容安排合理,方法得当,取得迅速进步或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可能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学习什么最有实效?怎样学效果最好?这些问题想必是最为关心也是迫切需要了解的。如果从不会学起,建议按下列安排的阶段和内容顺序学习,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也可以参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补上相关的内容再继续学习。
1、初学阶段
一、先大致了解象棋的发展史,学习并掌握棋子的走法、吃子、胜负和的判定、行棋记录、简单规则和基本常识。
二、学习象棋的基本杀法和较简明浅显的残局例胜例和基本定式,了解杀王和残局的推理分析方法和技巧。
三、了解布局种类,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常见布局基本变化,了解布局基本理论、基本战术以及实用的杀法。
四、由中局杀法入手,学习中局的战略战术,进而了解中局的战术原则等基本理论。
五、观摩或打谱学习名手对局,并通过对局评注和分析,学习名手战略战术的运用。
六、结合所学布局,适当穿插进行实战练习,形式主要有车轮战、一对一模拟比赛或多局对抗赛等等,了解比赛形式和要求。有条件的要适当安排计时比赛,体会实战并做好记录,逐步练习复盘能力。
巩固提高阶段
一、深入学习稍复杂的杀法,以独立猜解古谱胜局为主,逐步锻炼心算能力;学习并整理实战杀局,熟悉做杀条件和攻杀次序,培养杀棋感觉。
二、进一步深入学习残局,以小专题研究的形式学习稍复杂且实用的例胜例和定式,适当学习名手实战残局,逐步系统化。
三、根据自身特点、条件和喜好,有选择地系统学习三至五种先手和后手布局类型,由模仿逐步过渡到形成独自的布局体系,并深入了解布局特点、布阵原理和常见的实用战术。
四、深入学习中局稍复杂的各种战术,结合实战体会中局理论、审局决策与计算方法,重点解决布局到中局和中局到残局的过渡问题,逐步培养战略思想与战术意识的结合能力。
五、结合布局学习过程,适当安排有针对性的模拟实战,有条件的要严格按照比赛的要求进行,比赛形式可安排分组循环、大循环、积分编排、多局对抗或淘汰制等等,也可适当进行快棋练习。要求通过比赛加深了解规则和赛制特点,赛后复盘交流,逐步实行独立默记和总结(包括战略战术、心理、实战技巧等内容)。
六、尽量多学习一些名手实战对局,体会对局心理、战略构思与战术手段的实施。
以上是我们为初学者安排的阶段学棋的大致进程,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安排,但一定要贯彻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注重基础、先阶段后全局的原则。按照上述进程学习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向高深水平发展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保证了。
第二篇:中国象棋的学习益处
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一项集智力、趣味、竞技、修养为一身的高雅运动,自古以来,“琴、棋、书、画”既作为我国传统的四大文化艺术,又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标准之一。象棋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总的来说,下棋有如下好处:
连续系统的棋类训练能显著提高少儿的思维的深度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孩子能够事半功倍的面对未来的学习他工作,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一、下象棋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培养心静能力。
通过下棋让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避免听课、做作业时三心二意。
二、下象棋能培养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认真程度。
通过下棋纠正孩子学习中敷衍、马虎、粗心大意的习惯。
二、下象棋能提高人的智力,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下棋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考及逻辑推理和准确判断。
四、培养记忆能力。
通过复盘、背记定式等记忆训练后,可以显著提高记忆能力。
五、培养计算能力。
通过下棋进行趣味性计算训练,能提高计算能力。
六、培养竞争意识。
通过对弈,尤其是比赛,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七、下象棋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态,特别能锻炼一个人的顽强意志,培养抗挫折意识。
通过对弈,可以培养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培养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八、下象棋可以激起人学习知识的欲望。
通过对弈,输棋就要找原因,就要去学习理论。
九、下象棋可以培养人的大局观念,下象棋可以培养人的团队意识。
十、下象棋能养成人遵规守纪、懂礼貌的良好品质。具体来说有以下好处:
1、下象棋能提高人的智力,我们所说的智力是指学生能自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下象棋正好适应了这个过程。下象棋从吃亏和得利开始,要下好棋必须得学会数学计算,学会逻辑分析,并预知其后几步的情况,并有严密的计划性作保证。所以自然提高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势判断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因此正如列宁所说:“象棋是智慧的体操!”歌德也说过:“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也有人说,象棋是一种只有聪明人才可以从事的游戏。没有睿智的分析判断,不能很好地审时度势很难把握取胜的机会。下棋输赢很正常,但第二盘棋依然同样方法输棋,不加分析总结,不能吸取教训是不能原谅的,这样的棋手棋龄多长都不会进步。
2、下象棋可以培养人的大局观念。善下棋者有时候为了赢得全局胜利会主动放弃局部利益(弃子),但如果计算不精密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有些贪图小利者见有便宜就捞,目光短浅,缺乏远大发展眼光和志向,无大局观念,结果等到大势已去的被动挨打状态时才明白被人牵着鼻子走路,生不如死。平时做事也是如此,分辨不清陷阱与机遇,那将一事无成!
3、下象棋能提高人的注意力,棋盘上千变万化,常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战胜对手,必须全神贯注。
4、下象棋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如处下风时的紧张感,占优势时的兴奋感,赢下来的成就感,大好的局面下有赢变输的懊丧感,棋局不断变化的焦虑感等时时冲击他们,以及要求他们有胜不骄、败不馁,沉着冷静、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所以说:“象棋不仅是智慧的比赛,更是双方心理上的较量。”象棋是一种非常公平的智力竞技,又是一种脑力体操,不存在手气的好坏和运气的成分,开局子力及位置完全一致,也不存在看不见的暗地操作,但变化万千,魅力无穷。输棋只能说明技不如人,找任何客观原因都显得理由不硬。临场发挥只是棋力的一个体现,平时棋力一般的棋手绝不会赛场上连出妙手,平时棋力很高的棋手比赛时昏招连连首先对手水平很高,是被对手逼的,其次说明心理素质不好,没进入佳境。要想下好棋,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最忌讳的就是急噪。“要做到认真,心静如水,看淡胜负。”
第三篇:浅谈中国象棋
浅谈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块瑰丽的奇葩。
在战国时期,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它在当时的贵族广泛流传。但这种六博与中国象棋只是曾有同种称呼,实则并非同一种游戏。象棋游戏最早称为象戏,此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戏。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据考究,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但是现代象棋的型式,是在宋代时才确定下来的。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小象戏有 32 枚棋子,盤大小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它比大象戏更为广泛流传,且更贴近现代象棋形式。至南宋时,小象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成为现在象棋的形式。
象棋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娱乐活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且还得到长期发展,有几个重要原因。
一、象棋是很难得的雅俗共赏的游戏。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很多东西都有明确的等级限制。比如音乐与舞蹈,不同的等级人使用乐器的数量和观赏舞蹈的排场都是不同的。在北宋时期,象棋主要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后来也开始走向平民生活。到南宋,它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百姓很好消遣物。不少文人雅士为之着迷,在红楼梦当中就提到,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除了吟诗作赋外,还会下象棋来玩乐。另外,大户人家深闺庭院的小姐也必须会琴棋书画才能算是贤惠。著名词人李清照就很会下象棋,据考究,她的棋艺甚至比她的相公赵明诚还厉害。在两人的幸福的夫妻生活中,博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时候,棋艺好的人甚至能凭借这项技能获得很不错的职业。在宫廷中设有“棋待诏”,象棋手在当中占一半以上。
二、象棋的博弈理论被应用到各式各样的斗争当中。比方说后宫的争宠、朝廷中的斗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两个妃子在下棋,表面上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实则是暗地里斗得你死我活,句句话都指桑骂槐,极度讽刺,让人心寒。在朝廷的斗争中,位高权重着通常都是博弈者,属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臣子,就好比他们的棋子。能否在保住自己棋子的前提下,扩张自己的势力,就要看他们的棋艺的高低。国家的争霸中,博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参透整个局面,洞悉对手的心理,像下棋一样步步为营,是胜利的重要原则。
三、象棋当中有很深的奥妙,同时也不乏趣味性。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象棋招数的称谓都很有意思,而且蕴含着浓烈的中国文化气息。有一招叫“仙人指路”,它是指在开局时,第一步走的是兵三进一或者兵七进一,因一子当先,意向莫测,有试探对方棋路的意图而得名。还有一招叫海底捞月,指车炮或车兵在对方底线逼使对方将帅离开中路的一种战术。
中国象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张阶段。1956 年,它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而现在,网络中设有象棋游戏,像QQ象棋游戏,为广大的象棋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这个平台,玩家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各个层次的棋手切磋,这样,对于象棋的普及是很有利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利的因素也有不少。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游戏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商家也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娱乐游戏的活动日益增多,甚至冗杂,就意味着中国象棋的发张更多的挑战。而且中国象棋是极需耐心与毅力的游戏,这与现
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有些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慢节奏”的中国象棋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很多现代人都是走在路上像赶集,一日三餐点快餐,文化阅读也是选择便捷式的阅读途径。他们为了工作为了前途而争分夺秒,就连吃饭也要节省时间,而下象棋少则要十几二十分钟,长则要几个小时,对于“现代人”来说,象棋是一件“奢侈品”
二、象棋并不能迎合现代的教育方式。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商家抓住家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而且这些班主要以学科补习为主。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就会让他们学乐器和舞蹈类的,极少人会投资在学象棋方面。在很多人眼里,象棋只是充当着一项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甚至,很多年轻人就根本不会下象棋。
三、现在的生活,很多功利性的因素会阻碍象棋的发展。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如今,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象棋似乎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虽然现在设置了很多的象棋电子游戏,但这不一定就能促使象棋的发展。手机电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随时随地的玩。可是,也因为手机电脑的普及,其他跟类型游戏也得到广泛传播
第四篇:中国象棋教学计划
中国象棋教学计划
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2015年3月1日
中国象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开展教学工作。
二、基本情况:
本期中国象棋兴趣班由一至三年级学生混合组成,水平不一。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没有多少中国象棋知识,只是开始了认识棋子,对棋的知识缺少系统性认识,在课外有点对局知识,知识结构散乱。
三、基本措施:
1、2、对学生进行象棋理论知识系统教育,全面掌握象棋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残局、开局、中局教学。提高打“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提高全局拼杀能力做准备。
3、4、针对学生好战、好胜心理开展对杀和解棋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参与实战,积累实战经验。
四、教学安排: 第二周象棋教学准备工作。
第三周象棋理论知识教学:棋盘、棋子、棋规、摆棋。第四周走子和吃子(将帅、士、相象、马、单马杀棋)。第五周走子和吃子(车、炮、兵卒;单车、单兵、双兵杀棋)。第六周基本杀法教学;对面笑,马后炮,闷宫,天地炮,重炮,第七周基本杀法教学;二鬼拍门,卧槽马,挂角马,列马车,双马饮泉,第八周基本杀法教学;铁门拴,大刀剜心,海底捞月,弃车挂玉,三车闹士,第九周一步杀残局教学; 第十周期中复习考试。第十一周二步杀残局教学; 第十二周三步杀残局教学;
第十三周开局知识教学;(中炮、五七炮、五八炮、士角炮、过宫炮、)第十四周开局知识教学;(巡河炮、直横车、仙人指路、边马、马盘河)
第十五周开局知识教学;(飞相、盘头马、穿宫马)第十六周中局知识(封锁、牵制、兑换、逼兑)第十七周中局知识(闪击、抽子、腾挪、弃子)
第十八周期末举行全校师生象棋比赛(以学生为主,邀请部分教师参加)。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考试。第二十周期末复习考试
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2015年3月1日
第五篇:中国象棋顺口溜
中国象棋顺口溜
将帅田中横竖走,被吃便成输棋手;
士在两旁斜线走,保护将帅不远走; 相象田间对角走,田中有子不得走;
小马日字对角走,直前有子不得走;
老車横竖任你走,遇谁吃谁称勇首;
大炮横竖也任走,隔子方能吃对手;
兵卒只能往前走,过河方能左右走。
各子路上遇对手,吃时要防对手走;
吃人将帅喊 “将军”,输棋不气是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