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

时间:2019-05-12 15:0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

第一篇: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

读书心得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读书心得体会

人无信不立

空闲时间 ,我看完了《影 响 孩 子 一 生 的 36种 好习惯》这本书,看后不禁沉思:作为一个一年级班主任,同时作为一个母亲,自己又何尝拥有那些良好的习惯呢?“人无信不立”,当自己无法做到的时候,又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呢?记得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我想: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多捡一些卵石呢?教育孩子同样是这个道理: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让孩子的明天多一些高兴,少一些后悔。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诚信的教育。诚信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信赖吗?只有诚信的人才值得信赖。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能让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我想: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诚信的习惯,作为老师,我自己更是讨厌我的学生撒谎。但是,许多学生却是说的一个样,做的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另一个样。在我们面前痛哭流涕,保证能完成作业,可第二天回来照样不完成„„面对孩子类似的种种行为,真是既生气又着急,但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别的老师的班上老师的话学生可以当作圣旨一样来对待,但对待我这个老师的话有些学生却把它当作耳旁风呢?

正像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其实孩子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由于儿童认识水平跟不上道德行为,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们说话不算数,答应人家的事却又不做。” 要培养孩子诚信的习惯。首先要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以诚信培养诚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谎,就用针把他的嘴缝起来。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回想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也常常出现要“缝嘴”的情况吗?在工作中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或者违纪之类的情况出现,就用一种自认为是非常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到明天早上你如果还不交作业,就写十遍。”但事后如果学生真的不写,我又能怎么样呢?我能真的让他写十遍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我想:天长日久,在学生心目中我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说大话的老师,说话不算数的老师,学生才会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当孩子做了错事以后,他理当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错误,然后进行惩罚,而且这种惩罚一定要进行到底,如果半途而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我想: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迪。

读书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茶余饭后,竟也习惯了捧上一本书如痴如醉地读上一段时间,从原先的应付了事到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书!从这些名校长的事例中,我更加懂得教育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期的业务副校长更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和提高,在实践中借鉴和创新,从中汲取营养,增长管理智慧。走进这些名校长,他们先进的管理思想、独到的管理智慧、显著的管理成绩,无不为我打一幅幅管理的画卷。

作为业务副校长兼有教导主任职责,把学校教学管理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但我却常常会困惑于不知如何将管理思想付之于管理实践,在管理的外围徘徊,年复一年的在重复着“同一首歌”,也曾出现管理倦怠现象。

当我翻开《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中国著名校长管理智慧经典解读》一书时,行走在这些名校长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中,感动于他们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感叹于他们对工作的殚精竭虑,透过这些管理智慧经典,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管理在于你能否把平凡的事情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一、万事德为先

做领导要品德高尚,无私心杂念,则给人以榜样,给人以力量,使人以模仿,给人以希望。领导德才兼备,教师就尊重你佩服你,就愿意追随在你周围学习你,协助你并任你差遣,久而久之则与你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为你出谋献策共绘蓝图。校长严于律己,宽容他人、品行端庄、处事公正,使人心悦诚服,即使有几个落后分子,面对你一身正气也难成气候。如果校长的德能以给人称道,则给人以高尚、给人以胆识、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召唤,带给教工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校上下就会形成和谐、团结、向上的教师团队,人心齐泰山移,任何困难也抵挡不了学校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管理体现人文精神

作为教导处主任兼副校长,每天都周旋在学校与教育局、教研室之间,周旋于各兄弟学校之间,还要和来自社会上的各方面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时就像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各种类型人的办法非常重要,否则工作很难开。在日常教学教育管理中发现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孩子出了任何事都是学校或老师的责任,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总找老师的麻烦,甚至恐吓老师要怎样曝光,面对不依不饶大有鱼死网破的家长,校长要用委婉的语气、恰到好处的表情、不温不火的态度幽他一默,让家长脸红。事后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教师能体会到:校长为我们撑腰的同时又给了尊严。校长很多时候处理问题会以委婉的方式切入主题,让人在和风细雨中受到教育,达到感化的功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杭州二中的叶翠微校长,她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二中成立了学生维权委员会、纪律仲裁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把本该属于学生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把握,教师成为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在学生满意率的基础上教师竞聘上岗、提升教师层次的国内外研修制、给有影响力的教师休假制度、敢于重奖教师等等措施,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管理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土壤,当我们总是抱怨外界环境造成的学校发展困难时,这些名校长们用他们的管理科学和智慧告诉我,回避现实如“升学率”是不可能的,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升学率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怎样做到轻负担、高效率才是我们可以思考和勇于做到的。正如冯恩洪校长说的那样:“学校教育改革是根植于西安市土壤的改革,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学校管理者要学会“妥协”,要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不寡”。”

掩卷而思,好的学校管理需要校长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丰富自己的人格修养,具有广博的专业素质,完善自己的管理艺术,具有科学管理的能力,为了学校的发展精心策划每一个管理细节。真的很感谢这次读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体会

近日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教师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说出了我们老师想说而又未能说出的心里话。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他的随笔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的随笔也会带给你无限的灵感,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了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劳凯声在序里也给了美好的评价。“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回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第二篇:事非经过不知难(2011记者节从业感言)

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闻工作,首先从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陆游这副对联。

二零零五年三月,我结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闻事业。当上记者,伴随强烈新鲜感的是知识面狭窄的窘迫。

想要干好一项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准备的行动必然导致手忙脚乱。我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事后在领导帮助下完成了这篇通讯报道,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总结教训,是自己采访前案头准备不足。那位企业家的背景、企业产品及其在全市产业中的位置、企业文化等等一概没搞清楚,贸然采访,只能一头雾水。稿件写好了,发表了,看着报纸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头涌上一丝甜、一丝苦、一丝酸。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有时候,做足了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可真正采访时却发现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甚至采访对象与内容都得临时调整。这时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开动脑筋,找准新闻点,设计问题,完成采访。采访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采访后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来写作时才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即使找准了新闻点,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决了“写什么”,构思成文的时候还会遇到“怎么写”的问题。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合适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那都是常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

《仪征信息》的记者跟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不一样,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这对记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报道重要领导领导活动时,记者同时操作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兼顾文字与图片而能不顾此失彼,确非易事。做记者的时候,我多负责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其中的甘苦比别人体会得更深。现在,我做编辑,轻易不枪毙记者的稿件,稿件质量不过关,哪怕让记者一改再改。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干过,真的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艰辛。

从一线记者退居幕后做编辑,工作节奏放缓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编辑工作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周日到周五,每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企业、项目„„熟悉的东西看多了,大脑便会抑制神经兴奋,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读成正确的东西,一些错误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前些时候把温家宝总理的名字弄成了“温家室”,我想,做过编辑的人恐怕都能“理解”这样的错误。编辑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处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问题,我就一直强迫自己始终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小心翼翼地绕过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陷阱。

记者节到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多少有些感触,对自己这份工作取得的成绩多少有些自豪。但是,想一想范长江、邹韬奋这些前辈,对比当今为和

平、发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洒战场的杰出同仁,我们才算什么?

用“忝列其中”描述我与新闻记者行业的关系是恰当的,这绝不是谦虚。(洪亚东)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第三篇:《校长只做校长的事》读书体会

读了《校长只做校长的事》这篇文章深有体会,愿与大家分享个人的见解。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接触了众多的校长,感觉“集权式”管理的校长颇多,所谓“集权式”也就是校长一杆插到底,什么事都得通过校长,可以说校长真的很辛苦,可效果不是很理想。这种管理方式导致人人眼睛都盯着校长,校长在一个样,校长不在又一个样,校长面前人人表现得很出色,校长也比较喜欢会干面子活的人,这样的人也都是校长心目中的红人。希望校长们能慧眼识人呢!

这种作风长此以往,会导致实干工作的人看不到希望,工作开始涣散,工作热情消沉,最终整体教学成绩下滑,工作态度变成顺其自然。由于校长一杆插到底,导致中层领导在教师中地位下降,使得中间执行层的职能萎缩,照成管理中的许多漏洞和缺位,看来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是有很大的弊端的。读了《校长只做校长的事》这篇文章,感觉解决这个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思路,转变方法,变“集权式管理”为“分层式管理”。所谓“分层式管理”就是确定明确的岗位职责,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给任何人特权,执行制度一视同仁。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校长根本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事事过问,校长只做校长的事,做校长该做的事。且不可丢了西瓜捡芝麻,校长的兴奋点要始终抓住教学不放松,忽视了教学的校长会给孩子们留下终身的遗憾。校长只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充分授权让下属,让中层去做,事情一样可以完成,而且会做得更好,更出色。

第四篇:个人教育档案资料(教案、体会、试题、读书征文等五项资料)

活动目录

参加的活动

材料

1、长清区小学数学素质大赛

教案《异分母分数加减

法》

2、长清区小学数学优秀试题评选活动

试题

3、长清区读书征文

4、长清区连片教研活动

5、长清区教师研修磨课

读书征文

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

及自评

教案《鸡兔同笼》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卡片口算

2、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

1、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

2、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三>总结计算方法

1、教师:我们已经计算出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了,你们考虑过没有,我们计算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呢?(通分)结合以上的计算,同学们能试着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这个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齐读一遍。<四>、阅读课本

教师: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课本110页和11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阅读一下这两页,再回顾反思一下新知识,如果有什么疑问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练习

1、计算-= +=(黑板)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黑板上的2道例题,总结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同学们能把这两道题又对又快的算出来吗? 集体订正。请学生讲一讲算法。

提醒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2、验算-=()+=()教师:小明也运用今天学的新知识计算了两道题(课件出示),但他没有检查就跑出去踢球了,他计算得正确吗?同学们能帮他验算一下吗?在练习本上写出验算过程。

交流验算方法和结果。引导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用新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张爷爷家后园有一块菜地,种豆角用了总面积的,种黄瓜用了总面积的。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请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展示。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和互相的合作交流,自己找到了计算的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都非常不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检测

本试卷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主的特点,所考内容深入浅出地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展现在学生的试卷中,并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数学能力。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验。同时使学生在答卷中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自然数中,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2、60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如果675□4能被3整除,那么□里最小能填(),最大能填()

4、一个长方体,三条棱的长分别是5分米、4分米和3分米。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放在地面上,最大占地面积是()平方分米,最小占地面积是()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所占的空间是()立方分米。

5、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大正方体,至少需要()个小正方体。

6、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它的体积是()立方米。

7、同学们植树,一共植了50棵树,有49棵成活,成活率是()。8、1.2L=()ml 75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一组数:41、61、31、41、41、51,其中众数是(),中位数是()。10、50L的牛奶分装在容积为L的小盒内出售可以装()盒。

21本题包括了公因数,公倍数、分数、众数、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基础知识,通过填空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本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把18分解质因数是:18=l×2×3×3。()

2、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3、长方体的棱长扩大4倍,它的体积扩大8倍。()4、3千克的1/5和1千克的3/5同样重。()5.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它的。()

716.一个棱长8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7.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4倍。()8.五年级99人全部出勤,出勤率为99%。()通过不同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三、选择题(14分)

1、一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大约为500()。A.毫升 B.升 C.立方米

2、把一个正方体分割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A、不变; B、比原来大了; C、比原来小了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扩大()倍。A、3; B、6; C、9; D、27

4、棱长是5厘米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平方厘米。A、10; B、25; C、50; D、125

5、用一根长()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长6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A、26; B、117; C、52; D、60

6、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三次,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A、1/3; B、1/4; C、1/6; D、1/8 7、4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9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A、1/4; B、1/9; C、4/9; D、1/36 灵活多样的题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题型的多变性,但万变不离其中,数学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细致思考。

四、计算(18分)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3112+14)×12 ×

8356×

1÷(÷8178)

114×+

31114×

2、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6分。)

(1)从1里减去1/5与1/6的和,差是多少?

(2)从7/10里减去2/15,然后加上1/2,和是多少?

通过要求能简算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加强学生的简算意识。五.解决问题(前5题每题5分,最后一题7分,共32分)

1、学校买来各种球,其中足球占总数的,篮球占总数的83114,其余的是排球,排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油桶,长3米,宽2米,高15分米,这个邮箱的容积是多少升?要在这个邮箱的四周喷上油漆,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正方体玻璃缸,棱长6分米,用它装满水再把水全部倒入一个底面积18平方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槽里的水高多少分米?

4、小明跑操场一圈要6分钟,爸爸跑一圈要3分钟,妈妈跑一圈4分钟。如果小明和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小明、妈妈分别跑了多少圈?

5、一堆煤100吨,第一次运走它的1/5,第二次运走它的1/4,第三次运走的与第二次运走的同样多,剩下的煤是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6、在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放入一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这时水深20厘米。若把这个铁块从缸中取出,缸中的水面是多少厘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试题答案:

一、填空

(1)4、1、2.(2)

12、180(3)

2、8(4)20、12、60(5)8(6)8(7)98℅(8)1200、0.75(9)

41、41(10)100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三、选择

1、A

2、B

3、D

4、C

5、C

6、D

7、B、C

四、计算

(1)13 5/24 7 1/14(2)19/30 16/15

五、解决问题

(1)31/56(2)9升 15平方米(3)12分米(4)12分钟 小明跑2圈,妈妈跑3圈。(5)3/10(6)19.5cm

做一名理想的数学老师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时间也就这么浪费了。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教学程序的落实性,老师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启发等等。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我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理想的教师是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教师,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的教师。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学,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2.我要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的书写顺序。

3.我要和小组同学合作,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个。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个。

“平均分”就是()。

二、合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填一填: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也就是它的()分之一。

请你用彩笔涂出它的二分之一。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3)练一练: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对的打√,错的打×。2.认识几分之一

(1)做一做:你能试着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吗?有几种折法,并用彩笔画出它的1/4。

(2)想一想:你能说一说1/

5、1/

3、1/8的含义吗?(3)写一写:你会写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学生在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质疑、解疑,教师点拨指导。

三、我来闯关

1、写出下面的分数。

五分之一 写作: 十分之一 写作: 八分之一 写作: 百分之一 写作:

2、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3、下图都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能用分数表示的打√,不能用分数表示的打×。

4、在下面的()填上合适的数,表示每个小图形各是大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订正,分析错例错因。

四、自学收获:

通过今天的自学,我的收获是:

我认为自己的表现()A一般 B全班交流收获,评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良好 C优秀 《分数的初步认识》自评

9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长清区文昌、五峰、崮云湖的连片教研活动,展示了一节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就本次的教学展示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浅见: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利用导学案来组织教学,首先课前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导学案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一、复习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三、我来闯关

四、自学收获。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交流导学案,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问题,然后是全班交流,展示汇报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补充和质疑,然后遇到问题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点拨和指导。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上,学生能初步运用这种模式来学习,小组汇报,组间质疑,小组评价等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只是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我觉得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讲话,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汇报,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做到: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长清区文昌中心小学 王倩

设计理念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趣题,教材借助这个问题向学生提供了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2—114页。学情与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适当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比较中弄清“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策略,经历多样化解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在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用具: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课题)

二、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师:“鸡兔同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呀?

2.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猜想验证,初步感知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学生猜测,完成表格,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

3、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麻烦,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 多时,越不容易找出答案。)那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三)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1、师:除了刚才列表的方法还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解决吗?下面就发挥小组的力量,群策群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2、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学生小组汇报,展示解题方法。A、假设全是鸡: 8×2=16(只)26-16=10(条)4-2=2 10÷2=5(只)兔 8-5=3(只)鸡

B假设全是兔(方法同上)

师:你们组的研究不简单,能试着给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起个名字吗?这就是我们数学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假设法。C、用方程做

①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2X+4(8-X)=26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设鸡为X只,因为鸡和兔共8只,所以兔就可以表示成(8-X)只。一只鸡有2只脚,X只鸡就有2X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8-X)只兔就有4(8-X)只脚。又因为鸡和兔共有26只脚,所以2X+4(8-X)=26 ②解:设有兔X只,鸡有(8-X)只。4X+2(8-X)=26 同样学生说出自己想法。

4、师小结: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解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能说说理由吗?生答。

师:看来不同的解法各有各的特点,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用。

三、方法应用,拓展新知

1、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做。

出示《孙子算经》中原题学生解答并集体讲评。

2、问题: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时就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3、看来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的方法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大船乘坐6人,小船乘坐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你知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又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请同学们自学P114页下面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留到下节课进行讲解。

下载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