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

时间:2019-05-12 15: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

第一篇: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

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④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与现实既对立有统一。其统一性表现在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3、理想的类型:①、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②、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③、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整理

思修复习

Q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①都是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②内容互相渗透,互相补充。③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④目标一致。]

Q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Q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Q4: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Q5: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Q6: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持久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Q7: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如何实现理想]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①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② 了解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③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①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②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① 立志当高远 ② 立志做大事 ③ 立志须躬行

Q8: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Q9: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Q1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价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Q1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须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 a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

①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b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

c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Q12: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Q13:如何做爱国者

一、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Q1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真正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前提积极投身实践-关键。

Q1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了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进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二、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要严肃思考人生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2.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

3.人生应乐观。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人生要进取。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在贡献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三、人生价值

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Q16: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的矛盾统一体。标准: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评价: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Q17: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Q18:大学生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同学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Q19: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Q20: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正确认识竞争。正确认识合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Q2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Q2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Q2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现实意义: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Q24: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Q25: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自律他律的统一,坚持知荣与明耻的统一,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参加志愿活动和学雷锋活动。大学生应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多关注特殊群体、偏远地区,广泛参与帮扶行动,志愿服务,为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作出贡献,努力传播文明、引领风尚、营造和谐的时代先锋。

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大学生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原则,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参与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大力倡导节约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中。

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时时处处以他们为榜样,多做举手之劳的好事,多办惠及他人的实事,在不同的场合做到遵德守礼、遵规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Q26: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Q27: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观。

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活动不仅是人们陌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也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则也准备。尽早确定就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通未来择业紧密联系,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

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红粉,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恋爱观:三原则: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五不能: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Q28:如何加强个人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其次,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约束、激励;最后,应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Q29: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特征: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Q30: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实质内容看,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Q31: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Q3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和内容

意义: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内容: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Q33: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Q3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的特征: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的特征: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也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平等的。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答题重点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9.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A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10什么是友谊,它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 11竞争与合作是什么关系12简要说明合作的意义是什么13.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14什么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有哪些主要内容

1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修

16、简述“贵在立志17.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着手18.什么是真正的爱情。1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2什么是违法?它的构成条件有哪些种类23.什么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24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5.我国诉讼法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26.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27.什么是合伙企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哪些条件28.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民事行为能力有哪几种29.我国法定继承的概念和顺序是什么 30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31.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2.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33.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宣告死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4.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哪些35什么是法人?法人成立的条件有哪些36.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37.什么是共同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8.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及犯罪构成的要素39.简述民法基本原则和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40.简述我国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41.社会主语“四有”新人要求的内涵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1.是人生的指路明灯2.是人生的精神支柱。3.是人生的力量源泉4.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1.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2.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3.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2.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3.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4.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9.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A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1正直无私2忠诚守信3仁爱互助4勇敢进取5敬业好学6勤劳节俭7 谦虚谨慎8遵纪守法9文明礼貌。10什么是友谊,它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友谊有以下三个特征:1友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间爱的给予2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人类美德化为情感的无偿赠予,它能沟通心灵、美化生活、稳定和巩固社会。3友谊是需要平等、互助、互尊、互爱的心灵默契。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和发展友谊,应做到:1与人为善,以心换心2学会宽容,善于原谅。3严于律己,谨慎交友。11竞争与合作是什么关系。竞争和合作的辨证统一。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1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12简要说明合作的意义是什么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1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2合作是人生力理的源泉。3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13.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14什么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有哪些主要内容自我修养是指一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的工夫,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修养,心理修养。

1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修。自我修养主要是靠个人自己的努力,修身养性,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为:(1)认真学习,把握自我。(2)勤于实践,塑造自我。(3)严格要求,完善自我。

进行自我修养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1)常思己过,有则改之。(2)自觉锻炼,陶冶情操。(3)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16、简述“贵在立志”。1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生命的去和、精神支柱。青年是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2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分不开的。3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着手1改善认识模式。A、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会与人相处和协调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B、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平等地与人交往。2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其中包括:A、正确的人生观;B、高尚的品德修养;C、良好的心理品质; D、智慧和才能3掌握交往的艺术。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主要有:A、注意自我形象;B、与人交谈;C、注意动作行为;D、把握对方心境。18.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现代社会生活中,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好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情感。因此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爱恋中的男女双方平等互爱、排他专

一、强烈持久、纯洁严肃的感情。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的精神。1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2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原则。2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和谐同意起来;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国家2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行政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监督制度,有着高素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崇尚法治意识的人民群众的国家。3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司法,公民依法活动,国家权力受法律的可靠保障和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有充分和切实保障的国家。

22什么是违法?它的构成条件有哪些种类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由下列条件构成: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或罪过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23.什么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 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会、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3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4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24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2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秘密投票的原则5从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6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25.我国诉讼法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4两审终审制。5公开审 26.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此外,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应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27.什么是合伙企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合伙企业是指由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工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28.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民事行为能力有哪几种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 1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即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理其民事活动。29.我国法定继承的概念和顺序是什么法定继承人是指按法律规定有资格继承遗产的人。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我国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一顺序中的继承人的权利是相等的。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法律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30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四种: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31.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3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4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32.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原则是:(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33.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宣告死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宣告死亡,是指我国《通则》规定的,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1)下落不明满四年的;(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两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34.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哪些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35什么是法人?法人成立的条件有哪些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1)依法成立(2)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6.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直系血亲,是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的亲属。如生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这以下的直系晚辈。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如同胞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为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37.什么是共同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条件:1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形为;3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38.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及犯罪构成的要素。基本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惩罚性 要素

1、犯罪客体

2、犯罪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39.简述民法基本原则和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民法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守信原则

5、禁止权益滥用原则。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2、行为违法

3、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4、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0.简述我国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行政诉讼法律制度2民事诉讼法律制度3刑事诉讼法律制度4我国的仲裁和法律制度。

41.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要求的内涵。1有理想就是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2有道德就是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风险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有文化就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4有纪律就是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纪律和学校纪律。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P12-35

理想: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具有4个特点:①现实性 ②科学性 ③崇高性 ④健全性

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根据人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将理想信念大体划分为四个类型:

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 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2、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 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P36-58

什么是爱国主义?

答: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3、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互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华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大学生应履行的爱国义务

1、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2、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P59-84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人生价值: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大学生应终身尊奉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③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①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 ②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③能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3、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④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P85-119

道德的主要功能:①调节②认识

道德的社会作用:①道德能够直接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道德有利于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交往

⑤道德能够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冶统治

道德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想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已任

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③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④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⑤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①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冶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③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基本内涵: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④发扬融入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最高层次 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达到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较高层次 具有较高道德觉悟的人们应达到的目标(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基本要求 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荣辱观 是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②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③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第五章:格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120-163

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公共生活的特点: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④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社会公德的特点:①基础性②全民性③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最起码、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

①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② 遵守社会公德是作为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③ 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展示精神文明发展形象的“窗口”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每个公民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①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② 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公益事业等

③ 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

事中培养。

职业道德的特点:①规范性和专业性 ②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③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爱情的特征:爱情具有平等互爱性、专一性和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严肃性

良好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正直无私、忠诚守信、友爱善良、勇敢进取、敬业好学、勤劳节俭、谦虚谨慎、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个人品德的形成:个人品德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和经过长时期的行为积累,并受个体心理的影响才能完成。

①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②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③ 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①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②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道德修养的途径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②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P165-183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①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③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树立法律权威的要求:①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

③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①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②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的范畴

③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①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⑤结合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①依法治国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核心内容

②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本质要求

③公平正义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根本保证

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立法精神和法律原则,分析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证据的特征: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①权利义务相统一②重证据③讲程序(重要特征)

国家安全的概念: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体和政体的稳固、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涉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全新国家安全观: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P184-208

法的概念、法律规范的概念: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体现统冶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本质和特征是:①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法的作用:社会作用(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规范作用(反映了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制裁作用)

法的基本构成要素可分为 规范、原则、概念和技术(法律规范是法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

法律规范的种类:①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②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①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②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我国 法的渊源的特点:

①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 ②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③习惯法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意义很小 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以我国宪法为基础,由各个部门法组成的有机联系的、和谐统一的整体,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① 实体法主要包括:宪法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

② 程序法是规定保障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

法律适用:①主体是司法机关 ②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③法律适用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P209-259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居于中国政冶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核心。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的特征:

① 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它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最大的权威性,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③ 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领导原则。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政冶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人的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依法纳税

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商法:民法和商法的简称

知识产权法: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刑法:统冶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与刑罚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第五篇: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观

1、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总的看法。

1)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Ø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之间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本质,需要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性论。

2)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a)

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其作用在于: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b)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相互影响

c)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Ÿ

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Ÿ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d)

人生态度、目的和价值的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3)

人生观和世界观

a)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

2、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成员素质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态度: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人生态度:

1)

人生需认真: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清醒地看待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

2)

人生当务实:从人生地实际出发,以科学地态度看待人生,以舞是地精神创造人生。

3)

人生应乐观: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

4)

人生要进取: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1)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坚持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2)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要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如何转变为现实)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首先,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个人利益的的是只能部分地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不要满足于一是的得;再次,不要惧怕一时得失

3)

树立正确得苦乐观: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

树立正确得顺逆观:善于利用顺境,勇于证是逆境和战胜逆境

5)

梳理正确的生死观: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性应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人生应有的光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价值是无限的,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高度,大学生应服务任命,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6)

梳理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融入问题的总的看法。坚持八荣八耻。

2、反对错误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与历史通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

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a)

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b)

特征:超越性:产生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实现;时代性:受时代条件制约,虽时代发展而发展。

2)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a)

含义:信念同理想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一只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b)

特征:执着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多样性:不同的信念,不同层次的信念,科学的和盲目的信念

3)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而折是母标和追求、向往的关系。

2、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1)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2)

理想信念提供前进的动力

3)

理性信念提高精神境界:衡量人们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同时又能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精神境界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特共同理想

1、为什么要信马克思:

1)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以人类解放为己任。

2)

马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的解释世界,还要积极的改变世界。

3)

马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发展完善

Ø

背弃马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和掌握马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梳理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的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2、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

地位:共同理想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联系,把各个阶层、群体的共同愿望集中到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2)

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

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和中特主义道路,中特主义制度和中特主义文化相结合的。

4)

中共的领导是中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

1)

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共产主义是飘渺的理想”是错的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辛努力。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a)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b)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指引我们前进、发展和完善中特共同理想的前进动力;

c)

大学生要增强中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做远大理想和中特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

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由理想转变为

现实的条件。一定条件下,现实必然要转变为理想;一定条件下,理想也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1)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从根本上说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2)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之上

3、为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民族精神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

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独到理解

2)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

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4)

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重视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

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事件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我i潍坊市、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事件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b)

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Ø

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先进事例,道德楷模等等,都是中国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价值追求、职业品格、科学精神、英雄情怀,都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精神品格,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b)

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改革是破除社会障碍,技法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a)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都曾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都必将融入民族精神

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

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

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

1)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精神引领,凝聚力量)

2)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中创新的内涵)

3)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四个自信)

二、核心: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政权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1)

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做忠诚的爱国者(怎么做)

1)

维护祖国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Ÿ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

Ÿ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Ÿ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Ÿ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反分裂国家法》

2)

促进民族团结:认清藏独疆独的险恶用心,不信谣不传谣

3)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管(内外,国土国民,传统非传统,发展安全);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1、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古代、近代、建国后,正反面举例

2、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原因):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如何创新):

1)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Ÿ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使命感);

Ÿ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质疑定论,打破……,开拓……);

Ÿ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Ÿ

夯实创新基础(专业知识的积淀和积累,前人成果)

Ÿ

培养创新思维(不同于收旧思维,求异,不落窠臼,发现问题,异想天开。

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投身创新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

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

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主义指导思想、中特社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时间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特社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c)

推进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凝聚精神力量,形成精神纽带,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中国道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中特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的体现,有利于坚持价值立场,坚持四个自信,为社会提供有序运行、良性发展的价值准

则,保证中特社想正确方向前进,是中特社的铸魂工程。

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建设的重点。当今世界,文化成为综合国力……,国际对中国的理解,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形象,意识形态的竞争力话语权主动权,打破西方垄断。

3)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的额价值目标,凝聚社会的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二、坚定价值观自信

1、价值观自信的地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2、鉴定价值观自信的理由: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Ø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弘扬时代精神,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核心价值观同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具有建时的现实基础,即,中特社建设实践。

Ø

中特社实践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依据。价值观建设要立足于伟大实践,同当代的时代主题相适应。

Ø

价值观的反作用:促进我国额度改革发展稳定,对我国综合国力、民生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又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a)

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制度,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特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最先进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代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b)

人民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阴道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

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c)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使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真切、具体和广泛的现实。

3、坚持价值观自信怎么做:

Ÿ

充分认识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及其在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自觉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接力前行;

Ÿ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马主义辩证分析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实质,增强低于错误价值观侵蚀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

Ÿ

在发展的进程中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不能数典忘祖,不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更不收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三、做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大学生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扣好人生的扣子(把握好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由易到

难,由近到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为日常行为的准则。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3、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笃实以为功。勤学,勤奋学习;修德,培养道德;明辨:明辨是非,知其黑守其白,辨明善恶美丑;笃实:

立足时间,迈稳步子,久久为功。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什么是道德: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一行阶段的必然产物。

1)

道德的起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或者精神生活的过程。

a)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道德根植于社会分工和逐渐确定下来的社会关系

b)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分工导致利益冲突,需要道德加以规范,道德陈盛于条节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需要。

c)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一是奥自我和他人的不同利益关系,才得以产生道德。

Ø

马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道德的本质:

a)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Ÿ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Ÿ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Ÿ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反映一定阶级的利

益;同时也有普遍性,即不同阶级的到的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

Ÿ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的独立性:既表现为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能动的反作用。

b)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c)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本质上知行合一的精神。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

道德的功能:

a)

认识功能:反映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从道德关系从中揭示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势,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选择建立在明辨善恶的基础上。

b)

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c)

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使个人、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d)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2)

道德的作用

a)

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

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重大的影响

c)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d)

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e)

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Ø

反对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Ø

注意道德作用的多种性质

3、道德的发展变化

五种社会,五种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产主义道德。每个社会都有于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以及不同阶级和不同人群的道德。

Ø

总趋势:曲折向上,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Ø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所用越来越重要,积极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范围不断扩大,手段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Ø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新型道德,是对人类传统道德的批判和继承,并随着社会进步和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中华传统美德:

1)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重视整体利益,强调奉献责任;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到的践履。

2)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去粗存精,结合现代生活赋予时代内

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

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

反对错误思潮:复古论和虚无论(历史虚无主义)

2、中国革命道德

1)

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略

2)

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a)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d)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e)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

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1)

人类道德的多样性

2)

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鉴别,批判利用。

三、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

核心:为人民服务

a)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每个劳动者同时都在为自己、他人和社会服务

b)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他人的服务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

c)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病废高不可攀远不可及。

2)

原则:集体主义

a)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几种主体不可分,几种利益不可分,故几种道德不可分。

b)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说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也是未来维护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c)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和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是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任何性质的个人利益。

Ø

为什么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讲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因为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有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Ø

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最高层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共产党员、先进分子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

2、社会公德

1)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a)

公共生活:相对于私生活而言的,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开放性和透明性

b)

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c)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a)

文明礼貌

b)

助人为乐

c)

爱护公物

d)

保护环境

e)

遵纪守法

3)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职业道德

1)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a)

职业: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依次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生活则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务,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

b)

劳动:劳动创造了任何社会,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义务,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高低贵贱之分。

2)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最能为人类而工作)、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的充分的择业准备(素质、技能)、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4)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怎么做)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4、家庭美德

1)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2)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a)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Ÿ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b)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Ÿ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Ÿ

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Ÿ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Ÿ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Ÿ

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Ÿ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Ÿ

此外,还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Ø

在校大学生符合婚姻法规定条件,且双方都有成家的强烈愿望,可以结婚。但是也要对结婚成家持谨慎、理性的态度。

5、个人品德

1)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Ÿ

作用:对道德和法律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2)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3)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Ÿ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正确认识

Ÿ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分辨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

Ÿ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实际行动,规范坚守四、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如何实践)

1、向道德模范学习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引领社会风尚: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Ø

具体要求: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含义:

1)

法律的定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两种方式,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寄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

3)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人口。四种社会形态,四种性质的法律

4)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性,统治阶级自己也要遵守,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才是法律。

2、法律的历史发展: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和消亡而产生和消亡。四种社会,四种法律,前三种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律,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本质:中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的统一。党的领导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在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中共的领导地

位。党的领导体现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法律,自身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2、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马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

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立法水平。

3、中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法的社会作用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的目的来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

1、法律制定: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2、法律执行: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法律遵守: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国家根本法

弦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当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

1949,共同纲领

2)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82-12-04,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4)

2018年一月,党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修宪建议,3月,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

Ø

宪法建设史的结论: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只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

2、我国宪法的地位:

1)

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

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

3)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

2)

人民主权

3)

尊重和保障人权

4)

社会主义法治

5)

民主集中制

4、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1)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2)

基本政治制度(3个)

3)

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

(二)我国法律的实体部门

1、宪法相关法:与宪法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的法律规范

2、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3、行政法: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驶和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4、经济法: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施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不是调整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民事商事关系,而是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的弊

端。

5、社会法: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平等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的原则。

6、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相关法律规范,通过规范国家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和引渡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特社法制体系的重大意义:

1、中特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二)建设中特社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先行,提高立法效率,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2、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宪法、政府、司法、公民

3、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宪法实施和监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多种监督方式、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4、有利的法制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物质保障、法制意识和精神保障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一)坚持中共领导:坚持中共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一句空话,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能够保证人民广泛参与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制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人民充分发表意见,保障人民的程序性权利;用法律保障人民的权利,人民维护法律权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要求:要求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等,平等地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无差别地保护合法权利;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意义:充分地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鲜明的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进行制约;鲜明的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要求人人都严格的依法办事,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的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两者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约束外在行为,德治约束内在精神世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法律是最低底线,道德是最高要求;道德更广,法律更窄。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4、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制度支撑。三是用法制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立足国情,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法治中国,需要从实际出发,同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适应。

2、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话语体系

3、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坚持走中特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必须借鉴和学习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五、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1、法治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制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

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2)

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3)

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4)

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

1)

在依据上,法治思维人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任职思维的本质是主张权大于法、人高于法。

2)

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来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任职思维模式规则的普遍性,按照个人一枝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3)

价值上,法治思维强敌哦集中社会大众的一枝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任职思维则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4)

标准上,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高权力究尽是在法律还是个人。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

法律至上: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2)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3)

公平正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公平的分配和占有、4)

权利保障: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5)

正当程序: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是否有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组别那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六、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特点是: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都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空谈权利的实现;二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存在差异,同样一种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国家法律中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三是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四是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2、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手段。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即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另一种是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法律义务的特点: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律性的方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

2)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3)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4)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以无的具体设定上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权利人按照权利的内容行使权利,义务人按照法律的要求承担义务。)在法律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实际上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5)

大学生要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要求,既珍惜自己的权利又尊重他人的权利,既善于行使权利又善于履行义务。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1、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定权利: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

权),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财产权利(私有财产权,继承权),社会经济权力(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宗教信仰和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等,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

2、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1)

权利行使的目的:不得违反立法意图和精神

2)

权利行使的限度:法律规定的限度

3)

权利行使的方式: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

4)

权利行使的程序:程序正当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

(三)履行法律义务:

1、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荣誉、利益与安全;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2、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补偿性,刑事责任指因犯罪行为必须承担否定性法律后果

下载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每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篇 3.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答:1.学习要求的变化。 2.生活环境的变化 3.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韩德培 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苏如皋人,生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练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练习(一)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小组感想从学习这门课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前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讲课,很羡慕。现在终于可以上台讲课了,很激动。 我们小组是分工进行的,这样加......

    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3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从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在一场关于“网络技术是否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辩论赛中,正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