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学习心得
党性修养培训心得
X月底有幸参加了市局组织的为期五天的党性修养培训班,通过在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的培训学习,习了弘扬和发展愚公移山精神、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等课程,观看了《激情岁月树丰碑》纪录片,参观了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济源市廉政教育基地和愚公渠,重走了朱德出太行小道,收获颇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是见于《列子〃汤问》的一则古老寓言。这则寓言传承了上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也传承了上千年。培训中学对愚公移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丹青难写是精神”,精神是如此弥足珍贵。一个人、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精神容易垮掉,一个国家没有精神经不起风浪。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时时补足“精神之钙”。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攻坚期,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勇气破思想观念之束缚、利益固化之藩篱,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立下愚公志,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我们就能排除万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矢志不移、至死不渝,子孙相继、久久为功,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任何奋斗目的标实现,过程都不会顺风顺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充满曲折和艰辛,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越是曲折和艰辛,越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立下愚公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宏伟目标就能成为美好现实。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务实重干、勇于担当。愚公之“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愚公移山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干,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力排众议、一干到底。我们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有问题敢面对,有责任不推脱,敢于触及矛盾、迎接挑战,承担风险、破解难题,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有了愚公移山精神,才能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中的各种陷阱,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第二篇:干部学院学习心得
学习心 得 体 会
蟠龙采油厂 薛荣
按照油田公司干部培训计划的安排,我作为蟠龙采油厂的副厂长,2010年12月6日至12月10日有幸参加了延安干部学院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宏观经济走向、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学习,以及观看《延安时代》、《群体性事件警示录》等专题活动,我从内心深处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警示。本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感受深刻,现将本人在这次培训学习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丰富理论知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 1 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觉得,“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还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做好本职工作,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扎实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以实际的行动,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对促进我厂的工作和经济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十二五工作会议和工作,提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认真领会“延安精神”内涵,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延
安精神”。
通过课堂讲授和观看《延安时代》音像,使我重温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真实感受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风貌,深刻领悟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强烈激发了“奋发有为,务实为民,敢于担当,干净干事”的工作热情。
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红军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宣告两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走向全国革命的胜利。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从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到胜利的重要时期。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创造了辉煌的功绩: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臶,推动实现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使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面对敢不敢进行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作出正确决择,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坚实基础;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一大批革命的领导人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住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方向;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党全面走向成熟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累了执 3 政为民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启示,主要为:
1、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面对的艰难险阻在常人看来是无法克服的。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来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始终坚持革命的崇高理想,以“以一当
十、当百、当千”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强信念,大力倡导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正因为党中央高举革命的大旗,致使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千万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奔向延安,呈现“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动人情景,创造“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历史。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强大敌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强大敌人。
理想信念是一面旗臶、一座灯塔,可以形成不可战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名共产党员,没有理想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面对新一轮发展的挑战和难题,包括资源环境瓶颈、发展成本增加、城乡发展差别、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基础设施有待优化、各项体制需要完善等,我们必须树立一定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 4 心,绝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气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敢于挑战,敢于胜利。长远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近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不息的理想信念。
2、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执政思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能够创造一系列的辉煌功绩,很关键一条就是有一套明确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领导思路。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中央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臶,有力地推动国共合作,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一致抗日。针对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端困难,有些地方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没有被盖的情况,党中央组织开展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开辟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针对党内出现的左倾和右倾思想,党中央组织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的整风运动,统一了党的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执政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成果,历史和事实证明,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执政思路。
3、促进各项事业的进步必须要开拓创新。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处处体现党的创新精神。从抗日军政大学的边学习边行军,边学习边战斗,“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特殊教学模式,到南泥湾开荒,战士们在旱地上种水稻;从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到《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都体现了党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上的创新。面对究竟怎样才能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这一最迫切性最根本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既用宽阔的眼光观察世界,又对自己的国情进行透彻分析,从而正确地解决了怎样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
创新是发展之源、进步之力。做事缺乏创新,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完成,而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党员干部如果缺乏创新精神,那他所在的部门、单位或地区的工作就会停滞不前。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做到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营造创新环境。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才有活力和生命力。
4、凝聚发展合力必须要执政为民。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赢得了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爱戴和拥护。从为60岁以上的老人祝寿,送肥皂、毛巾的拥政爱民到为减轻群众负担的减租减息;从毛泽东关心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婚姻问题到全军战士为老百姓做家务、干农活等,无一不体现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的军民之情、鱼水之情。
为什么党要加强基层建设,提出改善党群关系?为什么现阶段社会矛盾不断凸现?为什么群众仇官、仇富?这在于我们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从局部利益出发,甚至从个人利益出发,把“群众”这两个字抛在脑后,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延安时期毛泽东说,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没有资格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权利,没有对人民发号施令的权利,原因很简单,你手中的权力不是你的,而是人民的。在实际的发展和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牢记“群众”这一根本,想问题、出政策、做工作、干事业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和做法,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得益、群众是否满意、群众是否改善生活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坚持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情为民所系的民生观、利 7 为民所谋的利益观。一句话,王朝兴衰、历史更替的周期率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的“清醒剂”与“警示器”。
5、做好各项工作必须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与实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根据抗日战争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党中央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实行了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在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中央就采取不同的斗争方针和斗争策略;在形势对我不利与形势对我有利的不同情况下,或敌强我弱与敌弱我强的不同条件下,党中央就制定了不同的战略策略,运用不同的斗争手段,使党始终掌握着革命斗争的主动权。
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因地制宜、因势而变”,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发展方略、工作举措等。
6、实现个人提升必须要塑造崇高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的领导、国家的领袖,除了他们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超凡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毛泽东深夜为警卫员送棉被,亲自教身边的工作人员识字,动员自己的儿子到农民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周恩来将国民党军政部发的 8 津贴以党费缴公,赶路住骡马店等;朱德下马为农民老汉背粮食,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都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民爱民的民生情怀;位高无傲气,权重有清风的高风亮节;公正无私、博大包容的人生品格;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舍弃家庭、亲情的世界观人生观;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等。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锤炼崇高的人格魅力。加强个人的党性修养,做到“以德为前、以诚为根、以善为贵做人,以谋为基、以实为重、以智为要做事,以民为本、以正为先、以纪为则做官”,忠诚刚正、谦虚谨慎、包容豁达、善与人同、求真务实、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支撑延安十三年革命斗争的理想信念、传统、作风,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已经塑造、凝聚成为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解放思想尊重实践的思想路线为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标志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永远成为跨越时空的我们民族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要牢记党的历史,增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国家机关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内化于自己的人格之中;把延安精神见之于行,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之中。
三、加强对全球经济形势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 题学习、分析和认识,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宏观经济走向。
从世界范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轨迹,研判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变化趋势,可以引发的思考与启示有:
1、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必由之路,而且已刻不容缓。无论是先行国家发展方式演变的历史轨迹,还是近年新的变动趋势,都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竞争中成为“赢家”的一条必由之路,别无选择。这种转变是很艰巨的,我们推动多年,取得一些成效,但并未根本突破。客观上,“九五”时期提出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干扰;“十五”时期提出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受到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急剧扩大的影响;“十一五”时期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目前,世界经济正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国内经济正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我们必须正视原有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的现实,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后10年,在“加快”两字上下功夫,只争朝夕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2、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而且要把握阶段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不能“画地为牢”,而应该把握时代的潮流趋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但必须注意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方式的转变或调整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上,发展方式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推进“三个转变”,是“冲关”、“过坎”,就是使服务业成为主要带动力、消费成为主要拉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主要贡献率。
而那些服务业、消费的比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都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方式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也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发展,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但这种发展阶段上的调整,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再平衡”可以使储蓄率、投资率上升几个点,但不会改变消费主导的大局;“再工业化”会使制造业比重由16%→19%,但也不会使“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退回到“二三一”;它们只是改善协调性的调整。
同样,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基本的理念都是相同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低碳经济强调的是全球气候,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资源效率,绿色经济强调的是关爱生命。我们和美国 11 的发展阶段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美国的历史人均碳排放量是1100吨,中国的历史人均碳排放量是66吨。2009年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19.6吨,在18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而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4.6吨,在18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44。况且,我们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资源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低碳经济作为增长的一种新引擎,当然要积极发展;但不能简单地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来取代“十一五”提出的“循环经济”和“两型社会”。应充分考虑阶段性特点,采取“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举、“两型社会”与“低碳社会”并重的方针;将它们统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框架之中。
3、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要公平协调利益关系。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但在结构问题的背后,有大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因此,经济转型期往往成为矛盾多发期。国际经验表明,协调不好这些“背后”的利益关系,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难以顺利实现。一些国家在创造“拉美奇迹”之后,因经济社会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激化、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等问题而跌入“拉美陷阱”,即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公平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例如,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蛋糕”分好。要强化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逐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问题。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都有基本医疗保障,等等。
当然,创新体制机制,不仅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越来越有赖于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只有全面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并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不断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四、创新思维和管理模式,通过对领导科学与艺术的学习,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在认真学习了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讲座后,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但要做好官用好权,创新思维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包括领导水平和艺术。领导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组合。作为领导者,应当讲我们手中都有大大小小不等的权力,但权力的基础是责任和义务。所以,首先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 把握方向不动摇;二是勤学善思, 13 切实加强能力素质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确保在最佳的时机作出最优的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提高驾驭复杂形势的本领;三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 集中制,使党内生活更加规范化、民主化,既能勇于决断,又能集思广益;四是认真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树立当官为民着想的理念,端正工作作风;五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建立重视抓落实、善于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我认为在基层工作中,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上级的政策,落实到位,执行有力,执行有法。基层主 要是政策的执行者,对于集体决定的事,正确的要不折不扣的全力全心贯彻,并且主动、开创性的执行;对于自己有意见的事,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一旦形成决议,就要坚决执行,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执行决策要不遗余力,不可以降低标准打折扣;不可自以为是玩小聪明,想蒙混过关;不可拖拖拉拉,行动迟缓;也不可自作主张,超前行动做无用功。执行要有力度,雷厉风行,不能偷工减料,要在执行的方法方式上多动脑筋,要把活干漂亮,要让群众满意,领导高兴。基层作为上级的得力助手,要与领导保持一致,做好群众工作,使领导的意图变成现实。有的基层不能够深刻理解政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执行不力,贯彻不到位。要么是不愿意执行,怕困难,怕麻烦,有意推脱,故意缩水。既 14 然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就要为领导分忧解难,不能把问题都推给上级,让上级穷于应付,自己一边凉快,袖手旁观。当然,想凉快的可能会永远凉快。不与上级保持一致,不站在全局看问题,不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只是利用群众的狭隘,用损害工作来获得群众暂时的认可,是不能长久的。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官本位思想,懒惰无知,不能履行职责,总要靠上级的督促,工作缺乏自觉主动,没有创造力,这都是影响基层执行力的大碍。
2、努力学习,学会工作,提高修养。作为基层干部,路还很长,想做事情,就要谦虚好学,努力上进。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自己的经历中反思,从他人的经验中感悟。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标。干一件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有督导检查评比,有整改总结。要把职责和创新结合起来,要把群众利益和领导需要结合起来,要把实际和理论结合起来,要把局部和全局结合起来。工作要讲方法方式,要善于工作,做人当直,做事当曲。要提高境界,要胸怀广阔,多修身养性。要有全局观念,而不是本位主义;要有长远眼光,不要只注意眼前利益;要通盘考虑,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以德服人,不要睚眦必报。只要工作能开展起来,自己甘做幕后英雄;宠辱不惊,只求事业有成。提高自身修养,先做人,后做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既然做了领导,就 15 要想做一番事业,要有事业心。我们是为了做事而当上领导,而不是为了当领导而做事。当上领导,就有了做事的平台;如果不想做事,这领导也当不好,不如让想做事的人来当。想做大事、正事,不要做歪事、坏事。想做的事必须是符合三个代表思想,为人民服务。要敢于做事,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大胆闯出新路子,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敢做事还要能做事,要有做事的能力。要善于学习,获得经验,提高能力和能量。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只有多做事,才有锻炼的机会;不做事,就提升不了素质和才能。不能做事或者做事能力低的人,是做不成事的。再好的过程,也是为了好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做不成事的,都愿意做成事,做出成绩来。不要自毁长城,不要蓄意破坏,不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努力工作,把事做好。前面讲的许多,都是为了做成事。我们要多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也要摆好心态,事情成与不成,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有机缘,所以当时机没到的时候,努力而不强求。但有志者事竟成,贵在锲而不舍,创造机会,抓住机遇。想做事是做事的基础,做成事是做事的目标,敢做事是做事的有力保证,能做事是做事的重要条件,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五、学习观看《群体性事件警示录》后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认为,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要正 16 确处理好维护社会稳定与加快发展的关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各种复杂局面,不断提高预防和依法处臵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要坚持把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根本依据,扎扎实实地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维护我厂和谐稳定。
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不断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同时,随着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加大,矛盾越来越多,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统一认识,增强本领,及时化解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靠发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让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三是要以法制促和谐,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及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四是要用公正保和诣,要善于疏导,尊重职工权益、关心职工生计,以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五是要提高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和 17 服务群众的本领。六是要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处臵群体性事件预案。七是要善于引导社会舆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主动掌握话语权,发挥舆论宣传在理顺职工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职工群众的知情需要和利益关切。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培训学习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2010年12月11日
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蟠龙采油厂
薛 荣
第三篇:济源建设愚公移山精神教学基地的优势和条件
济源建设愚公移山精神教学基地的优势和条件 1.济源有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实践
济源地域小、人口少,资源能源相对比较缺乏,山区、丘陵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0%以上,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济源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愚公精神的生动实践。一是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建国之后,济源大力弘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50、60年代就以“五小工业”闻名全国,在奠定济源工业发展基础的同时,60、70年代的高山水利建设高潮,形成了济源今日水系建设的雏形。二是改开后的翻天覆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济源坚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现代化建设总方针,以搞活企业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工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走过了80年代的“经济要翻番,关键抓住山”,到90年代的“十八罗汉闹中原”、“创百亿、争百强”一系列艰辛辉煌之路。三是新时期建设的日新月异。进入新世纪,济源人民继续弘扬“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愚公精神,镇镇通高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面貌、朝气蓬勃的产业集聚区、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等,处处都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实践。
2.济源有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良好基础
愚公精神弘扬在济源有良好基础,环境上有外界认同作支撑,行动上有干部队伍做保障,最终的落实在于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一有促进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近年来的传承和弘扬,从上到下,从省内到省外,从领导到群众,对愚公移山精神都了一定的深知。尤其是通过近年来济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践,为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化和发展提升了有利环境。二有务实重干的干部形象。济源今天的发展局面依靠的是一批继承愚公精神,敢于担当、敢想敢干、敢于碰硬、敢打硬仗的过硬干部队伍。这批队伍在思想上勇于解放、善于创新,在作风上勇于实践、狠抓落实,在机制建设上权责清晰、责任明确,这是新时期愚公精神的传承人,更是愚公精神弘扬的主力军。三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愚公移山故事发祥于济源,从形成这初就在济源广大群众心中,随着数千年的言口相传、发酵加工,愚公移山精神已在全市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形成一致认同。四是有理论研究基础。近几年来无论从文化作品、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制作了《王屋山的传说》等影视文化作品,以及《王屋山下的女人》、《愚公魂》等大型舞台表演,研究出《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神话”》等理论成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课程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3.济源有培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基础
济源市委新党校的建设为愚公移山精神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优良的基本条件。一是硬件设施有保障。济源市委新党校占地61.6亩,建筑面积20148㎡。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语言室、远程网络接收站、图书室和普通教室共32个、多功能报告厅2个、各种规格的会议室6个。能够同时容纳1500余名学员学习,可供200余名学员住宿、500名学员同时就餐。为愚公精神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二是课程体系设置有基础。关于愚公移山精神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上,济源市委党校已先期进行了合理的策划和科学设置,初步形成了“2+3”教学模式(2天室内教学、3天现场教学)。教学形式上室内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上精神理论与故里考察相结合,课程设置灵活而不呆板、充实而不乏味,将愚公精神贯穿整个教学培训过程。三是承接外部培训有经验。近两年来,济源市委党校先后承接了省委组织部、省电力公司、渤海油田、安徽淮南等部门、地市的干部培训多期,有着丰富的接待、承接培训能力。
第四篇: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心得
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为期八天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罗江县党政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望学习内容可以说是“宏观分析到位、微观案例精典;理论深入浅出,实例生动鲜活;教、望、问相结合,形式多内涵厚;回味无穷无尽,牵动无时无刻。”下面我谈谈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所得
(一)善于通过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分析、研判来把握经济走势,从而使地方经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胡云超教授关于《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与走势展望》的讲座,使我明白宏观经济调控着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体现的是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一直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大量投放货币、新增贷款)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一直紧缩的货币政策(指大量减少货币投放、收紧贷款)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严重下滑;一直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当),才是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宏观经济调控执行的工具是利率、存款准备金和有价证券交易的市场公开(如:国债)及政府对银行的直接干预(如:贷款规模)等。二是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变动财政收支来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赤字、发债和减少政府支出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必须有个度,否则会造成政府难以维系或国家债务危机(如:希腊);反之,便是消极的财政政策,将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甚至负增长,会使百姓收入和就业下降。财政政策执行的工具是预算增减、税负调整和国债量。三是国际政策。它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关系,国家通过调整关税来体现贸易政策,通过外资投资政策来体现资本政策,通过汇率来体现外汇政策。
(二)善于把地区经济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这样方可快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王金定教授《上海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一课的分析,使我认识到:1927年上海建市,立市80多年,回顾其发展和定位历程,可以说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大局的层面来思考并取得经济飞跃值得深思和借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接着1990年党中央提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上海市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基础上,按照“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的思路,通过恢复民生银行、建立浦东银行,恢复证劵交易,建立保险公司来搞活金融,获取庞大的开发资金,从而使过去荒凉的浦东成为如今中国发展的“标杆”之一。到2011年浦东的GDP5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0亿元,其人口占上海的1/5,经济总量占上海的1/4。由于浦东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去深入思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从而获得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并取得高速健康发展。浦东的发展为上海逐步成为国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善于找准自己的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定位,这样地方经济才能快速、持续发展。昆山二十多年发展、改革的见证人原市委副书记、现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钱解德告诉我们:昆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都还是一个农业县,面积931平方公里,当时县域经济在苏州六县中排倒数第一,通过2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昆山现在已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2011年GDP达到243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0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0.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昆山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找准自己在长江三角洲的区位特点应该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昆山市区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左右,距苏州市区35公里左右,可以说是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其次是发展之初要素市场(如:土地、劳动力)较上海廉价,根据这些区位特点,昆山确立了“与上海的老企业联合和与上海外迁的三线企业联合”的发展之路,使昆山迈出了“农转工”的重要一步。
(四)善于把握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方可更好的实现地方经济从量到质的转变。钱解德同志讲述的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经济发展的五次飞跃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一次飞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东依上海、西托三线”通过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开放”的格局,实现“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的转变;第三次飞跃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按“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思路,实现“分散的工业发展摸向园区集聚”的转变;第四次飞跃是十六大后,通过培育产业链,实现“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第五次飞跃是十七大以来,通过加快园区的“二次创业”,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大向强”转变。
(五)参观上海化学工业区后,我觉得循环经济是工业园区发展之必然。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就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典范,它按照“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安全环保、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按照上游、中游、下游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链,引进中石化、赛科、华胜、巴斯夫、拜耳、德固赛等企业,实现炼油到乙烯裂解、乙烯化学合成物及乙烯化学合成物的循环深加工经济体。同时,通过引进孚宝港务、中法水务、中信物流、热电公司、公共管廊、物业管理等企业为园区企业搞好配套服务。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已建成为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产品深加工和热电供应、物流、物管等相互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典范。2011年上海化学工业区实现销售收入94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70.9亿元。
(六)参观昆山市蒋巷村后,我觉得加快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转移是中国实现城市化之必然。中国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有很大的潜力,李克强同志说“中国城市化可能是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引擎”。然而要启动这一引擎,只有工业化才能创造城市化的供给需求,所加快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转化是中国增加城市化需求的主要动力。昆山市蒋港村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便是有力证明。该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地势低洼、血吸虫横行的农业小村,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该村抓住机遇发展村集体工业,期间虽历濒临破产的绝境,但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到如今以村民股份制形成的民营工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全村大部分农民由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的转移和集镇聚居的转移。2011年该村所属的江苏常盛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全村186户农户都搬进了小别墅,而搬进别墅只须支付12.8万元,不足部分由集团公司补足。由此可见,加快农村产业人向工业产业人的转移是中国实现城市化的基础。
(七)参观昆山市炎武社区后,我觉得强化社会功能是社会管理优化发展之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提高和增多,我们的社会管理不断大量涌现出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近年来,炎武社区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完善,以强化社区的社会功能实现了社会管理优化,解决了群众大量的生活问题和需求,这一经验在许多地区推广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炎武社区的做法是: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六大服务功能不断深化社区功能,立足家庭矛盾的解决,构建了和谐邻里关系,净化了社会风气,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出镇有人代”的良性管理目标。
二、学习感想
通过这次学习可以说是“不比不看心中无憾、一比一看心中愧叹”,应该说西部与东部发展的差距太大了,且仍在加剧。我觉得罗江与昆山比至少落后20年。如何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我认为目前罗江首先应缩小与昆山在思想观念、敬业精神和服务环境上的差距,紧抓住东部产业升级、转移和国家的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紧抓中国城市化快速驱动和欧洲次贷危机之后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围绕“产业罗江、文化罗江和生态罗江”这一次发展目标,树立“敢想、敢干、敢超”的精神。
(一)敢想。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敢想既要想人之所想,又要想人之所未想。想人之所想就是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根据别人需求来开展工作,如:对投资者来说所想的不外乎是安全、愉快的赚到钱,这就包括两个方面,安全度和资本回报率。根据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应在社会管理、优化服务和提升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等方面下狠功夫为投资创造一个好的生态。想人之未想,包括:想人之想不到和不敢想的事。核心是突破一些框框的限制,要敢于创新,率先创新。如:昆山改革之初在国家难以批准的形势下自费搞开发区和上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发展循环化学工业区等就是敢想的典范。就罗江而言距成都市90公里左右,距绵阳市20公里左右,应该说有着与昆山类似的地理优势,我们应该成立课题组总结昆山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缩短我们的发展历程,罗江为何不可建成四川的“小昆山”。
(二)敢干。敢干既要干人之所干,又要干人之所未干。干人之所干,就是别人干得好的,我们应该比别人干得更好,比如说别人干提升政务环境,我们就干优化政务环境,别人做到亲商,我们就要做到爱商,别人做到爱商,我们就要做到护商。干人之所未干,就是我们要敢于突破,善于突破,应该说发展得好的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都会有所突破,而正是这种突破导致了新的体制、机制的形成,如:最早的“包产到户”、最早的“外资引进”都属此类。但这种突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机制、体制已制约科学发展需求下的一种敢干、敢破,这种敢干有很大的风险,要求必须有敢于负责、敢于有位求无位的精神。
(三)敢超。敢超就是既要走别人成功的路快速赶上,又要披荆斩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如:目前都在进行产业机构调整,这种调整是对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一种劣汰,那么我们在引资时就应有所选择,确定我们的标准和主导产业及方向定位,从而避免走回头路和弯路。走一条自己的路,核心是怎样实现自己的跨越发展,不搞大而全小而全,门门有,项项粗。如:在目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三次结构调整中,我们能不能花一部分或大部分精力来研究和引进产业发展的“U”型曲线的两端或一端(“U”型曲线的产业发展规律是“研发设计”占产品价值的30%,生产制造占产品价值的10%,市场营销占产品价值的60%)的现代服务业,从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赶超。
三、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提升服务罗江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在全局上下极力树立罗江经济发展是每一个罗江工商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理念,树立全力服务罗江经济发展的大局观。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工商队伍的素质、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抓好建章、立制,进一步抓好对工作落实的督查和检查。
(二)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对工商部门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再次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前置审批项目坚决取取消。同时,把行政审批权全部下放到政务窗口,减少往还,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推行急事急办的绿色通道;继续推行延时服务,只要企业需要不论上下班,不论节假日;继续推行重大项目的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继续严格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手续齐全的当日必须办结;做到行政审批服务“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努力把罗江工商政务服务水平打造成罗江对优质服务的最佳窗口。
(三)进一步思考如何服务于企业发展。在如何服务于企业发展上我局要结合国家政策的变化、法律的调整,及时深入企业进行宣传,避免企业无知而深入“红线”,对企业的管理以引导式和预防式管理为主;及时给企业提供一些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支撑,特别是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要坚决用好用足,决不允许有半点隐瞒和保留;要用好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商标权质押,及时为企业融资服好务;利用工商局在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及时为企业化解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涉约纠纷。
(四)进一步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培育力度。一个地方企业的品牌是否知名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体现和标志,罗江建县以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著名和驰名商标,应该说这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称。为此,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商标注册和“三名商标”的培育和引导力度,力争在今年申报评审成功一件著名商标,力争在五年内使全县的著名商标达到3件、弛名商标达到1件,以增强罗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到我们不但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安思进”,既要找准自己的差距又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既要敢于创新,又要苦于实干、巧干,只有这样我们罗江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王世万——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王世万近日,我以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赴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党政干部高级研修班。培训班采取现场教学、参观考察、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围绕十七届四中 全会精神、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公共危机管理、清洁能源开发等专题进行培训。此次培训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针对性强,中浦院其
优美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效果明显、感触颇深,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身心和谐。作为分管政
法和农村工作的领导,针对本次学习培训,我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学习心得。
一、关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是《决定》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全党同志自觉忧党、兴党,把忧党、兴党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党才能保持旺 盛的生命力。
一要有使命意识,做到忧党与忧国忧民相统一。今天,党的事业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里,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常怀忧党之心,善于从承平中 预见危机,从机遇中看到挑战,从有利中发现不利,从成绩中看到差距,时刻保持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始终保持安而不忘危的强烈忧患;常砺复兴之志,时刻铭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常念人民之托,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时刻不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要有执政意识,做到兴党与实干相统一。党的兴衰取决于执政的成效,执政的成效取决于真抓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兴党,领导干部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政 绩观,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显绩和潜绩的关 系,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而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三要有党性意识,做到理想信念与宗旨意识相统一。每一名党员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不懈奋斗;心中装有组织,坚决维护党组织的权威,认真贯彻执 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党的规矩,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是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 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工作全局,坚持抓城镇促农村,抓工业促农业,抓集中促延伸,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市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向全体农民延伸,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及中心村延伸,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工农联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1.扩大城镇规模,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统筹区域总体规划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分类规划。加强空间整合,以市区为核心,以小城镇为节点,向周边延 伸扩散,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功能配套、联动互补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以“一镇十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三十六个中心村为重点,引导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集镇园区聚集,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科学规划和调整乡镇、村庄、社区布局,加快撤村建居步伐,逐步将具备条件的城中村改为城市社区,在镇区村和镇区周边村推行社区化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体现集中原则,合理布局和完善村庄规划,加快建设中心村,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布局。
2.抓城镇促农村,推进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乡村延伸,建立城乡统一、功能配套、承载能力较强的基础设施 网络。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建成全覆盖的农村安全饮水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实施节水示范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和太阳能,加大“一池三改”工作力度,切实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抓好城乡道路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公路网络布局,推进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乡村开通城市公交。大力改善农村市场设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村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引导龙头企业地头收购农产品,推进城市商贸物流向农村延伸。
3.统筹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 “教育资源向上集中,医疗科技、文化体育资源向下延伸”的思路,坚持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城市集中,调整城乡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和文艺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促进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农村全面延伸,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4.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建立城乡共享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广辟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城 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为目标,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着重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农村养老保险、“五保户”集中供养等社保制度机制,巩固扩大合作医疗成果,启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探索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政策,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无差别、均等化。
三、关于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规模农业的问题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项政策性恨强的工作,必须固势利导,顺势而为,本着积极稳妥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有序推进。
一要搞好宣传引导工作。应针对当前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土地流转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引 导他们破除小富即满的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理念,破除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流转土地是以稳定和长久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为基础,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从而形成一个鼓励、支持和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
PDF: R8Z8682LMDUAKHW FLASH8:WPD800-53933-19632-12307 PS:1045-0502-9715-8471-5218-7925
第五篇: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学院学习心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学院学习心得
根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共高邮市委组织部的培训计划安排,我参加了“高邮市第三期党政干部能力提升专题研究班”,有幸成为一名学员。这个专题培训,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干部队伍理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实施跨越发展战略的有力举措。
一、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我在市科技局工作,平时比较忙,上班时间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网络培训学习时间非常灵活,我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8小时以外的时间,足不出户就可聆听各方面高水平的讲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二、较好地解决了“学需”矛盾
干部培训网络学院设有11大类,800多门课程,内容非常宽泛,除少部分必修课程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员选择,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学习,实现所学课程与自身知识的良性互补。课程都由名家学者、专家教授、部门领导等授课,思路超前,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分析深刻,浓缩的都是知识精华,短短的1小时左右就可学到许多知识点,深感“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三、较好地解决了“学用”矛盾
大家普遍有“知识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明显感觉积累的知识量增加,在处理一些具体事情时,考虑的比较细、比较全,尤其是写材料时,思路更加清晰,词汇更加丰富,论证更加充分。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是负担与付出,而是快乐与收获,知识可以使人聪慧,知识可以使国强盛,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从职能责任出发,归纳起来至少要学好六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学哲学,辩证唯物。哲学是智慧的学说,是让人聪明的学说。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学点哲学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学习《整理掌握我们》、《学习哲学与领导干部政治思想的提高》等必修课程后,在工作中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较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二是多学政治,头脑清醒。政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学习角度谈政治,主要就是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这是党的纪律,也是党的原则,是我们党实现统一领导,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完成各项任务的保障。党政建设专栏:重温了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共产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毛主席战略智慧、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党课,系统地的学习了中国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南方谈话、三个代表等重要内容。
三是多学历史,心静眼明。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知识是历史的总结。学习不能不学历史。毛主席说过,“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让“智慧指导冲动”,就能少干点傻事蠢事。“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现实的经验可以说服人,历史的经验同样可以说服人,历史里有可供今天人们借鉴的经验。在战略管理专栏中学习了大国之路:世纪美国、法兰西的崛起等;盛世中国: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忽必烈与元帝国等;改革变革启示录:商鞅变法、张居正变革等;民国人物:孙中山、蒋介石等,例如,唐太宗“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是多学法律,知规守正。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作为社会管理者,首先要知法、守法,然后才能做到更好地执法。不知法、不懂法的人是执不好法的。必修课程《行政案例分析》讲了“天津诚通公司诉天津客管办案”、“大连华运产业开发公司诉大连市房地产开发领导组办公室案”等民告官案,以及解读《劳动合同法》、江平透视《物权法》、《中国宪法新思维》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真案”透视了领导干部要慎用、善用手中的权力,权力好比双
刃剑,用好了造福百姓,用不好祸害一方,只有弄懂法与理、法与情、法与人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办事公正、正义、正人、正己,才有可能把这个社会管理好、建设好,群众才能信服。
五是多学科技,自觉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美撞击事件发生后,美国用了30分钟就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50分钟后美国驻华大使找中方进行谈判,而我国在一个半小时后才得知具体情况,从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来看,我国在科技信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异,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把住大势、掌握主动。
六、是多学文学,修身养性。
六是多学文学,修身养性。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而且是社会的写照、历史的反映、情感的宣泄、意志的升腾。一部《三国演义》,使忠义的思想道德流传千古,并使众多历史人物活跃至今,并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一堂《文化与和谐社会》课,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以,读书不可不读文学作品。我们做好工作,提高水平,也需要丰富的文艺滋养。
学习是手段,用才是目的,“学以致用”就是要实现从学习到实践的完美转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本身就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很好途径。因此,我们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让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