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模版]
法院院长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姓名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这种转型并非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转变,而是涵盖社会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社会整体转变。通过对转型国家现代化的比较研究,美国现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得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突出表现在转型过程中,不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等方面,传统管理模式都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渐行渐远,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日渐销蚀,这为治理理论逐步发展成熟提供了土壤。“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已然成为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
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成为世界性趋势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如同市场经济要把权力还给市场,社会治理首要的任务是把权力还给法治。司法系统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法治现代化,司法机制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法治国家”本质即为“司法国家”、“裁判国家”,以不告不理的被动性自居的司法机制,正是通过司法裁判潜在地实现其不可忽视的社会治理功能。法以权利为本位,权利保护尤其是人权保障理念也成为现代法治和古代法制的重大区别。总书记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任
务,„„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总书记还强调:“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为本。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因此,必须坚持以维护合法权利、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着力点,通过民主之治有效实现司法权的治理功能。
民主之治在审判权运行的场域中集中体现为司法民主的贯彻。历史表明,良性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稳固的经济基础,而且需要稳固并富有活力的社会基础,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建构起相对稳定和谐的新局面。司法民主就是使社会基础稳固并富有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力推进司法民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毋庸讳言,“民主”对于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写”的真理,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凡是被人们所称道的,都被认为是民主内在的或者必然的要求,或者至少与其密切相关。近年来,全国法院系统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区域特色,在司法民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集中体现在人民陪审员的制度实施上、创新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以及依法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
然而,当前司法民主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们对于司法民主的认识远未统一。司法为民的目标固然值得肯定,但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以民主的原则、方法来取代司法,以政治标准和群众情绪来主导司法的观念借机重现还在探索之中。事实上,审判实务中已然存在从司法为民到司法畏民与从程序简化到程序异化两方面的困境。
社会情势表明,我国正经历一个由“直柱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向“漏斗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转变的过程,它多少预示着国家与社会之间在某些区域里开始慢慢分离。因此,司法民主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创新,以回应转型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司法民主的“度”上。
在“广度”上,一是继续探索通过专家证人、法庭之友的形式,为司法机关提供专门的或者一般理性人的认识和智慧,弥补司法人员认识的局限和能力的不足;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媒体渠道对司法机关依法、适度开展舆论监督,丰富司法的大众性;三是基于辩论是重要的民主原则,应当把法庭辩论的充分程度作为衡量司法民主开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深度”上,一要加快观念更新,取得民众支持。美国学者马克·沃伦指出:“如果民主制度没有获得足够深厚的大众支持以渡过困难时期,那么公民们能够轻易地否认民主的存在。”因此,要变被动为主动,为司法公正、司法监督、司法廉洁提供坚实基础。二要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革新与发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助力,也存在于公民参与之中。在参
与过程中,包括当事人在内的公民就像是一首大型赋格曲中的音符,必须致力于一个共同主题的发展并且必须分享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公民的参与对公共治理贡献极大,不但能保证社会治理的合法性,而且也能使其顺利贯彻执行。三要深化制度建设。历史以及逻辑均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现代国家建设的力度越大,它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例如,对于人民陪审员这一相对成熟的制度应着重在关键环节上进行完善:主要包括优化人员结构、建立“预备役”队伍制度、合理的任期制度设计以及考核、激励等机制的建立健全。四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比较优势和连锁效应,达到效力倍增的效果。譬如,在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积极整合“三调”(即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关系,强化制度对接的统筹力度,努力改变功能非均衡发展状况以增强合力。五要注意克服两种动向。其一,摒弃司法领域“政治秀”观念,通过鲜活的、实在的探索促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二,纠正偏重“宏大叙事”的历史惯性,应当认识到民主“细节”比“宏论”更受民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司法民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因此必须坚持司法民主与司法规律的有机统一,坚持扩大参与和有序参与的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创新与立足实际的有机统一。
第二篇:原创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原创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原创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xxxx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xxxx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x全会月15日—17日参加了xxxx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专题讲座(第二期培训班)的培训。聆听了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的讲座和市委党校讲师的讲解后,我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认识更深了,理解更透了,信心更足了,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当下,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都要认认真真地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学习好,学习深,学习透,并积极当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的宣传员和信息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重在认识,贵在落实。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xxxx乃至全疆都处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抢抓机遇,实现大开发、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大力改善民生,我们都必须靠实干推动工作,靠实干落实要求,以实绩取信于民。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三点体会:
一是把认真学习科学理论作为提高工作实绩的首要途径。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应把学习科学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理想信念牢固的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不被一些表面现象和假象所迷惑,做到在思想上坚信不移,在政治上坚定不移。要着力解决学习科学理论的态度问题,带着强烈使命学,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把时间浪费在交往和应酬上,不把精力消耗在细枝末节的事务上,着力解决系统学、深入学问题,增强学习的全面性、深刻性,多读原著、多学经典,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在认识上求深化,在理解上求深入,在落实上求突破。
二是把大力弘真抓实干作风作为提高工作实绩的关键环节。面对现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越来越高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弘扬实干精神。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工作中,始终牢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把实效落在为民上,解决实际问题上。坚决摒弃“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把着力点放在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的贯彻落实上,自觉做到扑下身子抓落实、不达目标不罢休。坚决遏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现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自觉做到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杜绝官气十足、高高在上的恶习,自觉做到服务群众、为民奉献。坚决纠正习惯于坐机关、发指示的做派,大力弘扬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服务群众的作风,自觉做到在一线解决问题、完善措施、推进工作。坚决克服蜻蜓点水、抓而不实,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现象,大力倡导脚踏实地、一抓到底,埋头苦干、创先争优的风尚,自觉做到积极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三是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提高工作实绩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绝不能把当官作为最终目的,而应立足本职,敢于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言必行、行必果,扎扎实实干一番事业,这才是做人之本,为官之道。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不好,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就无从谈起,也更不可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赖。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多是看病、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土地征收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问题,同样也是群众极为敏感、极为困扰的问题。从群众最为关注、最为直接、最为现实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对群众期待的最好回应。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致力于在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体察群众,在与群众打成一片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这就要求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社会发展第一线去,深入到群众最底层去,特别是要深入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把为群众解决难题当成事业来干,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名副其实的人民利益代表者。
总之,通过学习,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开拓了思维,增强了党性修养,为今后更好地履行职责,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若干决定的心得体会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应用化学 年级:2011级
姓名:XX 学号:20XX22110XXX00XX
2014年10月20日,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日子,这一天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十八大四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提出:目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求做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要改革不适应法治和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之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的建设、推进和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在 准,对违法行政实施严厉问责,把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考察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确立明确的法治导向。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当下权力滥用事件常有发生。一些涉及巨大公共财政资金和广大公民重要权益的决策往往缺少公开、民主的决策程序。“拍脑袋决定”、“一把手决定”、“一言堂”的决策管理模式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存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决策管理模式,必须做到重大决策公开透明,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公众参与,推进国家政策法规和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国家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决策程序条例,明确要求行政行为、行政决策,未经听证会、论证会、审议会等正当法律程序的不得通过和实施。
三、依法治国是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法治国家之根
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法治新风,对建设法治国家产生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影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全体公民将共同努力形成遵法守法的法治新风尚社会。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巨大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也将迈上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风尚将更好地展现!
第四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谈谈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全会全面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四中全会。”这次会议,确确实实十分迫切,对于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党员,在此简单谈一下我个人对此次全会感想。
中央首次以四中全会研议依法治国,正是要迎难而上,敢于正视突出的矛盾,有胆识,有魄力,真正为国家为人民着想。我想司法体制改革与反腐制度化,将会是这个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会议两大亮点,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在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带领下在全国掀起反腐风暴,深入人心,所打老虎无不让人欢欣鼓舞,由此人们认为预热已久的运动式反腐有望由此进入治本阶段,也体现出人们对中央“打虎”的认可以及对反腐制度化改革的期待:从制度上铲除贪官污吏得以生存的条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司法体制的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的论述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以及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是审理者、裁判者,自然是拥有审判权的各位法官。”我想这正是全社会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大家渴望在依法治国下社会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成功不再“拼爹”,干部用人制度不再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让制度说话!这次会议,是一次让国内外非常关注的全会,更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加期待。作为一名党员,我坚信党在这次全会中公报中对依法治国做出重要的决策将凝聚国人坚实之力,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让人民过得富裕,活的有尊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姓名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提高执政能力熔铸法治国家之魂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必须现代化——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只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
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制度化解决之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必须通过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细化,增强执行力和运行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认为,党的政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后,通过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法律,用宪法法律加以确认、完善和定型。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提升——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要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强调宪法的教育与普及,形成社会共识与凝聚力;强调宪法确立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实现社会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之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统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两翼”。
“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指出。
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
当前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我国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出台“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这将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政府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为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在自查和实地督查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引入
在 马怀德等专家建议,国家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决策程序条例,明确要求行政行为、行政决策未经听证会、论证会、审议会等正当法律程序,不得通过和实施。
“法治政府建设成功与否是衡量法治国家建设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法治国家建设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上。”姜明安希望,随着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能加快推进。
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法治国家之根
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法治新风,对建设法治国家产生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影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遵法、用法的法治风尚值得期盼。
2011年,醉驾被列为犯罪行为,写入刑法;执法与司法“无缝对接”“环环相扣”,让醉驾相关人员说情无门;加大执法、处罚和宣传普法力度„„3年来,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运用法律手段有效治理酒驾、醉驾,证明陋习可以通过法治有效破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说,严格依法办事,违法行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法令行则国治。“喝酒不开车”成为公众的普遍行为准则,这是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实证。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信“访”不信“法”,这是很多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过去对待法律的一个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中央政法机关多措并举,一年来,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政法机关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明显提高,信访群众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总体来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运用法律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
当前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专家指出,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