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2 15:5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

第一篇:学习《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

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心得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一、实践论指导实践

《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实践论》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二、矛盾论,事物的两面性

《矛盾论》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是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三是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四是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五是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第二篇:《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

《实践论》读书心得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实践论》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获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矛盾论》读书心得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第三篇: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

学习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心得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我读的并不多,这次因为在党校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学习,才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分别在1937年7月写的文章《实践论》和8月写的文章《矛盾论》,不禁被毛泽东的伟大人格、雄韬伟略和杰出文才所折服。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分析了人的特性和本质,讲了社会和人的改造。《矛盾论》指导了如何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改变社会结构、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两论”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读后有透彻淋漓感。

我在学习《实践论》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是实践的高度概括。学习理论,掌握理论,乃是为了运用,为了更正确更有力地指导实践。在学习《矛盾论》中,感触最深的就是, 要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和认识诉诸笔端,以期达到进一步提升自己思想境界,提高自己各种素质和推动本职工作发展的能力。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市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对国有企业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改组改制,1998年至2002年大范围全面改制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后自主权扩大,干部职工大锅饭被打破,内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职工收入有了增加,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这些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转换了机制、增强了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经济效益,使企业真正走向了市场。当时市政府出台了***【98】53号文作为指导国有企业改制的依据,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操作依据仍然是***【98】53号文。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和完善,这就与当初制定的政策有些不衔接;加之改制后的企业,由于物价上涨和现行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经营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因,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引发了群体性上访不断发生。

为使今后企业改制与现行政策接轨,2006年我们针对“回头看”清查的问题起草了“关于《****企业改组改制若干意见》的补充意见”,对职工关注的医保、取暖费标准、退休职工遗属生活补助、内退职工的待遇、退休职工独生子女奖励政策等都作了重新规定,并提交市委、市政府领导,但最终此文件没有出台执行。

根据***【98】53号文件规定:取暖费500元/采暖季/

人,根据***【2008】163号、***【2009】162号文件规定: 取暖费补贴标准694元/采暖季/人;根据***【98】53号文件规定:职工医药补贴500元/年,而现行社保职能部门的测算,医保费现已核到每人1970元/年。这些差异的存在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改制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不重视实际,只有参加变革的现实实践,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同时在改制操作过程中,所有的企业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据法律法规,制定一些参数标准,而不能统一一个标准执行,才不会造成职工情绪的波动,影响到社会稳定。例如:2006年改制的***大理石厂的2名自愿解除劳动合同者,领取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标准是800元/年;2007年破产的***公司二百余名自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是2300元/年;2009年被兼并的***公司20名自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领取的经济补偿金标准是1200元/年;2011年注销的*****公司1名自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领取的补偿标准是1300元/年。纵观这些有差异的数据,都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测算出的补偿标准,已经最大程度的考虑到了职工的利益。

运用“知行统一观”和“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推动事业发展,就是我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最大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都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矛盾

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第四篇:《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最终版

《实践论》读书心得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但是坚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当然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发展,学业要进步,要能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学识才能发展。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 2 深对事物的认识。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做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包括: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观察手段、观察事物内在联系、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技术方法、大胆假设。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实践论》还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感觉是对现象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对本质问题的解决,两者都离不开实践。简言之,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感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前提性作用,是理性思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直接观念,就没有进一步思维的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没有感性向理性的那一次飞跃,思维的深度只能限于直观的浅层次阶段,从而断绝了思想深刻以至于深刻的可能,乃至于关闭通达真理的大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是永放光芒的伟大著作,它永远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永远是照耀我们事业前进的光辉理论灯塔。认识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把握,就要用现实客观的方法。在解决感觉的真实性方面,在解决理论的真理性方面。

《矛盾论》读书心得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 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 6 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各方面的相互对立、排斥、否定,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普遍地无条件地贯串于失误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时,这是指矛盾斗争性的抽象方面,即强调一切矛盾各方都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一般性方面,而不是指矛盾斗争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方面。就具体事务的矛盾斗争情形来说,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矛盾双方的统一、联结,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意义。同一性的第一种含义,就是指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 7 的每一方都依赖于对方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即不能存在。这就是说明,凡矛盾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总之,‚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有没有统一的、根本的意义呢?我们可以把‚互相联系‛或‚互相联结‛看作是矛盾联系、联结的不同表现。《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矛盾同一性的条件性,说明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矛盾同一性的暂时性、变动性,即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课变动的。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时候,这是指矛盾同一性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任何具体的矛盾,其矛盾双方的具体的同一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动的。如果就同一性的抽象意义而言,即仅顾及这些矛盾和矛盾的不同过程中的同一性的具体条件、具体差别,那么,也可以说这种同一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那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特性。它们的联结表现在:第一,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没有特殊性即五普遍性,当然,没有普遍性也无所谓特殊性。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 8 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概括了全部矛盾问题的根本道理。不仅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的道理,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而且矛盾各方的斗争性、同一性及其相互联结的道理,也就是皮鞭特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矛盾的斗争性是共性、普遍性、无条件性、绝对性,它们也都是矛盾的抽象性,而矛盾的同一性即是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条件性、相对性,它们都是矛盾的具体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在具体性中存在着抽象性,在条件性中存在着无条件性,在暂时性中存在着永恒性,在有限性中存在着无限性等等,‚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样,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概括了矛盾问题的所有各种关系,抓住了这个道理就抓住了矛盾问题的根本和精髓,就从根本上懂得了辩证法。《矛盾论》往后所讲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条件性、相对性问题的神话;对抗问题也是矛盾斗争性的特殊情形。它们都没有超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 9 切”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王道。这一观点同样可以为我们所运用。正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矛盾,我们存在与这个世界,必然要适应世界的矛盾,接受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句不可忽视的话。正如,我们从小有很大梦想,当上音乐家、科学家等等很伟大的职业。但随我们慢慢长大,不难发现,有些梦想会与我们愈行愈远。实践与理想的矛盾也就在这时展露无疑。在这个时刻,摒弃死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能力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付诸努力拼搏,成功那只是早晚的事。另外,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心存羡慕,更不用嫉妒,一切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差异性,适合他的方式或者机遇并不一定正是你所需要的,只有不断的领悟事物所存在的矛盾,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一种状态,才能适宜地解决矛盾,获得人生的进步。或许,进步只是一点点,但在不断遇到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总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读完这本书,或许我所感悟的毛泽东“矛盾论”思想并不全面,或许还很是肤浅。我领悟到或许尚且与别人不同,与毛泽东同志的初衷相背,但我所想表达的是,只要我的认识对与我的发展有所帮助,我就没有白读这本书。《矛盾论》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矛盾论实践论心得

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学习了有关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让我对毛泽东从革命初期到抗战胜利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体会到了当时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写作背景。

这两部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通过学习《矛盾论》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矛盾论》中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作为一名教师,要运用两论的哲学观点处理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兢兢业业干好的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效地开展工作。

下载学习《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实践论》、《矛盾论》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于1937年先后写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收获感悟提纲体会一:“两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体会二:“两论”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典范体会三:“两论”是推动工作科学化的典范(一)《实践......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5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马......

    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心得体会

    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李洪国 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

    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心得体会

    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都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为了揭露当时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在当......

    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心得体会(5篇)

    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心得体会近日,根据支部的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两篇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融会贯通文章......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两篇篇一《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总感觉名人著作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这次老师要求读《实践论》,开始心里确实有些小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