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李老心得

时间:2019-05-12 15: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跟师李老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跟师李老心得》。

第一篇:跟师李老心得

跟师李老心得

广东省中医院 雒晓东

体会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无(但欲寐)

亢奋

疲乏

高亢

低弱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三: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特重阳气――元阳、真气。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简方重剂,大辛大热,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六: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之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太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体会七: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则诸证生矣。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之,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体会九:师列书单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郑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医宗金鉴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老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体会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之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中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先天皆赖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体会11:体悟仲景时时顾护胃气

仲景禀《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言,在六经用药中处处皆能体现。

1.太阳――桂枝汤以姜枣和营卫。亦以姜枣和胃气也,炙甘草和诸药,亦和胃气也。啜粥以滋胃气,以助汗之源也。

2.阳明――白虎汤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气也。

3.少阳――小柴胡汤之用姜枣参草皆助胃气之剂。

4.太阴――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强脾胃之正局也,为万世不易之法,后世诸家皆禀之。

5.少阴――炙草、干姜也温中之剂也。

6.厥阴――乌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顾胃气也。

体会12: 拾穗集

1.吴氏回阳饮

熟附子50-100-300 少阴之阳药

干姜30-60

太阴之阳药,以辅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阴之阳药,可以吴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砂仁、半夏――开中焦之痞气,中焦乃天地气交之所

3.细辛――交表里阴阳之气(太阳之表和少阴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细辛的作用――交内外之阴阳

4.敛厥阴之气――山萸、乌梅、五味子,气血阴阳欲脱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龙汤以五味子――顾护卫气

6.交心肾上下之水火――葱白

引心之真阴下交于肾

启少阴之阳上交于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轻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汤中)―――伏少阴之火―――护火之神剂也!

9.清震汤―――治暑湿头重不解者。

苍术100 升麻60 荷叶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汤+清震汤

治头重不解者。体会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经之阳

六经阳气亏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汤以助之,六经本是一经,六气乃是一气,皆人体坎中阳气也。

一、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心悸证,不愈者或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助心阳,四逆、附子、理中类可助之。可与桂枝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互参。

二、甘草干姜汤可治虚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阴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黄甘草汤可治水,开腠发汗,若阳虚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汤,或麻附草汤。

四、附子甘草汤可治阳虚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汤也。

五、吴茱萸汤治厥阴脏寒犯胃证,若剧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类以治之。

六、当归四逆汤以治厥阴经证,不愈者加吴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六经阳衰皆可加附子、理中、四逆,以上可证之。七、五苓散证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体会14: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1.栀子豉汤

栀子―――清热(郁热)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从太阳而出也

2.栀子枳实汤――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胸膈郁热――栀子

痞满食滞――枳实

3.栀子干姜汤

兼脾气虚寒――便溏者――加干姜 4.栀子厚朴汤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枳实――消痞(滞塞)

厚朴――除满(胀)体会15:三阳病机,重在经气转输失常――失开、失枢、失阖

1.天之大宝唯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2.人之一身,凡阳气不到即是病。

3.救治阳气,治病之总则。

4.三阳病机――重在开阖枢失用!

⑴太阳――失开!故治疗太阳经病重在开腠疏表

⑵少阳――失枢!故治疗重在枢三焦之气液,通畅上下内外,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也”。

⑶阳明――失阖!――失于通降!三阳统于阳明,六府以通为顺!六府皆借阳明为出路!

白虎、承气皆为阖剂,潜镇阳气,通降六府也。体会16:三阴病机

第一个问题:重在本气失化――湿盛!热少!风大!

⑴少阴病机―――阳衰――热少――四逆辈

⑵太阴病机―――阴寒――湿盛――理中类

⑶厥阴病机―――风大或风小――气散或气闭(疏泄太过或不及)经证―――当归四逆汤; 脏证―――乌梅丸加减。

三阴乃阴盛之地,更以阳气为用,但人之真阳乃一阳生于二阴之中,阳本不足,阴盛阳亏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阴病机重在本气失化,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乃坎中一点真阳。坎阳乃命火也,为一身之生机所在,故少阴病机重在阳气衰虚。第二个问题:1.少阴失枢。2.太阴失开。3.厥阴失阖(气散)。

阴阳本为一体,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从生理上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即元阳也。人之元阳,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则更亏易损。故人身之阳有亏而无满。人身之病皆阳气为病也,阳气一处不在,则一处即病,阳气一处有亏,则一处阴凝,多寒湿并至也。故阳气乃人生之本。但阳气易温不宜补,温则阳气通达,补则阳气凝滞。人之一身阳气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也。少阴病则阳衰阳亏,太阴病则湿阻饮停,厥阴病则风气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乌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汤乃三阴并治之剂,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姜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气。

厥阴主要是风气失治,疏泄失常。风大气散――来复汤。风小气郁――四逆散。

三阴病机,总括概之,也可以曰:

阳衰――少阴病机是热少 寒湿――太阴主要是湿盛

寒凝――厥阴主要是风大或气厥

此皆以本气病为主。

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

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赖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乌梅、山茱萸之类。

来复汤乃收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阳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三阴合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干姜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阳之剂也

重在挽垂绝之阳!

其液欲脱者,加人参以救暴脱之阴!

阳气欲散者,加山萸、乌梅、三石以敛欲散之气!体会17:归来兮,中医之魂!近日,师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复仲景之道!

仲景为医圣!

伤寒论乃中医之魂!

感目今之状,中医无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归仲景之六经辨证,六经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归仲景之药量,非仲景之药量,难起重疾沉疴也。

仲景之方药理法,中医之瑰宝也。六经内通于五脏,外应于六气,是站在天地人这一层面上的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六经本于阴阳,根于太极,实天地氤氲之一气所化。无极――太极(太极图乃阴阳之模型)――阴阳――四象――八卦。

明六经才得知天地气化之理!

明六经才得以仲景方药之用!

六经是中医的时空宇宙,六经是中医的相对论。仲景是中医之圣,六经乃中医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经气化,仲景之方成经验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经气化,仲景之药乃是对症之药,乃是“死药”。六经气化乃伤寒论一书之灵魂!

同道诸君,不可不知也。

几多中医已成西医,几多中药已成西药,同道诸君可鉴矣。此中医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经气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经气化,不可用李可方。无有驾照,不得驾车!

六经气化,乃天地之气化,客主加临,司天在泉...六经气化,乃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开阖枢及六经气血多少、阴阳盛微之理。

挽兮,中医之魂!

归兮,中医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读经之声!

昼有据经之诊!

夕有歧黄之辨!

于兹,朝夕励练,几番春风夏雨,大中医之氛围可创矣!“中医学术站在前沿可望矣!”

体会18:大疾沉疴,师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锤百炼之“经方”,指征明确,疗效卓著,渊源悠远。多经千锤百炼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为小方重剂,小方则减少相互牵掣,重剂则疗效卓著。中医之药,量效关系肯定,多呈正相关也。麻黄少则4两,多则六两,大黄少则2-4两,多则六两。

三、仲景之方,多用药峻烈,青龙白虎、承气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硝黄巴豆,麻桂姜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吴茱萸、半夏用至两升,细辛常用3两,乌头多则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枣仁用2升,今确切考之,东汉一两乃今之13.92g,一升约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项背者,经方之效差乃经方之量差矣,回归仲景,时不我待!体会19:论仲景华佗之学

分证体系

张仲景六经

华佗五脏

总纲

先分阴阳,总体把握

先分五脏,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脉神气声色便

心肝脾肺肾

论理

以六经六气,标本开阖

以五行生克,分别罗列

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别罗列,容易导致迷惑。理念

阴阳一体,重视阳气。

治疗方法:

重在调节开阖枢,标本从化,据于理而明于法

五脏补泻,补气血阴阳,治本脏或隔治之。

总的原则:

1.调开阖枢;2.补阳;3.除湿;4.疏泄(风气治之)

1.补某一脏腑的气血阴阳;2.泻其邪气二者均以人体生理为基础来治疗疾病,但张失要在调六经,张氏更具整体性,华氏主要在调五脏,华氏局限性较大。

方药特点:

太阳:麻桂;阳明白虎承气;少阳大小柴胡;太阴理中;少阴四逆;厥阴乌梅吴茱萸。

泻心汤、补心汤、温脾汤、补肝汤。

体会20:灵枢经脉篇有感

是动――脏腑之证――本经自病(包括本经脏腑)

所生――经络之病――他经传来(包括他经诸证)

五脏气绝证: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不振)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急引舌于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阳明大肠―――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阳小肠―――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阳三焦―――主气之所生病

足太阳膀胱―――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阳胆经―――主骨之所生病

足阳明胃经―――主血之所生病体会21:人迎寸口辨

1.左为人迎,以候外感

右为寸口,以候内伤

2.气口

五脏属阴,以寸口候五脏阳气盛衰,寸口盛则阳气盛,寸口衰则阳气衰,与人迎相比较,三阴经病,主候寸口。

人迎

寸口

手太阴肺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手厥阴心包

3.人迎

六腑属阳,以人迎候六腑强弱。人迎盛则阳气盛,人迎衰则阳气衰,或三阳经病,主要候人迎。

阳经

人迎

寸口

足太阳膀胱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手阳明大肠

足少阳胆

手少阳三焦

三阳之枢机:

1.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2.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萎疾起矣。3.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

三阴之枢机:

1.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膈洞。

2.阖折--则气绝而喜悲。

3.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可以明确,仲景六经,十二经,或仲景所说的经脉,已脏腑而活也,已或仲景或可疏也。体会22:六经之终,十二经之所终也

1.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魄汗乃出,出则死矣。

2.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

3.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4.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也。

5.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呕则逆...6.厥阴终者,中热咽干,善尿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也。

历代以来,重视五行远胜过重视六经,中医界以五脏五行独揽天下!仲景方药仍用而六经之道已晦矣!仲景之道晦,乃舍本逐末,是废理而存方。废理而药,仲景之悲,中医之悲也。

回归仲景,回归六经!体会23:人身一小宇宙

人类是先认识外界然后才认识自身的,而且认识自身的难度更大,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生产和生活,就应该顺应自然的气候变化,寒暑风雨是我们始祖最早认识的对象,阴阳、五行,把这些认识的思想方法拿来认识人体。

取类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阴阳――人体亦有阴阳

自然界六气―――人体亦有六气(六经)

自然界五行―――人体亦有五行(五脏)

六气六经―――张仲景―――伤寒论

五脏五行―――华佗―――中藏经体会体会24:谈辨证论治之难

中医治病,有两难之境。

辨证,一难也,辨证难在何处?

1.是阴证还是阳证?可以从辨证大要来考察――舌脉神气声色便也。

2.真证还是假证?纵观20余年之经历,临床假症颇多,水极似火,阴极似阳,处处可见假证!阳虚可见面赤如妆,可见咽部化脓,可见舌红无苔,可见脉数、脉实,可见便结尿赤,甚者可见高热不退。皆假象也,不识假像,药必增病,辨假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见。

3.寒湿证十之八九。

二、论治,二难也

西医重在诊断,诊断一旦明确,即可据可查之现成治疗方案,中医违矣,即使辨证明确,遣方用药仍难矣。

同是气血亏,是用八珍还是归脾?

同是阳衰,是用四逆还是通脉?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还是后世法?

用量之差,天渊之别也,疗效之差,亦天渊也。即使是同一病证,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时刻,不同的医生,即或是高明之医,方药肯定也大不同也。千人千方,万人万方,一人一方!后学诸君,有何可师可法?

论治之难,难于上青天。

医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体会25:论三焦之阳

三焦者,人体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气(元气、谷气、清气),乃气化之枢纽,乃人身最关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阳,上焦以心肺统之,中焦以脾胃统之,下焦以肝肾统之。虽言三焦,其实一焦而已。其气化相呼应。上焦阳衰,心肺之阳衰也。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姜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阳虚,脾胃之阳衰也。中焦者上下阳气交通之枢纽也。中焦阳衰则寒湿水饮痞膈之证作矣。上之真阴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于心。阴阳不交,心肾不交也。故郑氏理中汤最佳。理中温中焦之阳,法夏去其湿浊水饮,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滞塞也。下焦之阳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统下焦之关窍精血,遗尿、滑精、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阴乃是一阴。六气乃是一气,其阳衰甚则皆可于先后两天着眼,以四逆、理中、回阳以救之、助之、挽之。没有天地一统的思想,不可以为医也。体会26:六经用药之理

内经、仲景皆首重阳气,阳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生气也。六经本为一经,六气本为一气,三焦本为一焦,皆坎中真阳流行其间也。

阳气为一身之本,只求阳气充裕流畅,则万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为常备之药。三阴病多阳气衰,皆以少阴阳气为其根本,故三阴病多合病,并病,故三阴阳药多合而用之,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为三阴并治万全之剂。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故太阴要兼治其湿,苓夏为常用之品。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多寒凝、血气凝或阳气凝滞或阳气散乱。可以当归四逆或乌梅丸,来复汤之类增损以治之。

三阳经病多以开阖枢之经气转输失常为主,故治以疏表开腠,清凉开泄为主,太阳重在疏表以开之,少阳则重在转输三焦之气液,阳明以清下为主,以助其阖。麻桂柴芩、白虎承气为其正局。三阳在经之邪,必以太阳为出路,故三阳经证皆要疏表,三阳腑证必以阳明为出路。故太阳有桃核抵挡,少阳有大黄芒硝。正局乃阳明三承气也。六经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其间。六经之阳衰,四逆类皆可加减用之。如太阳之桂枝加附子汤,太少两感之麻附细辛汤,即使胃寒、胆寒、三焦之寒证,皆可加减用之。三阴重证,无论何经,吴氏回阳饮均为正剂,以奠其基。

总之,阳气为一身之本,无论何处,无论何病皆阳气之病,六经无论何经,五脏无论何脏,皆要调其阳气,治其阳气。阳气旺则人旺,阳气衰则人衰,阳气亡则人亡。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万病不生!体会27:万病皆要首分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不惑,治之不至于大错也。伤寒以阴阳统六经,万世之法备矣。与阴阳相比,五行乃末节也。

治病先明阴阳纲领,以六经为纬,分清三阴三阳,在脏在腑,阴阳之气何盛何衰。经气开阖枢转何乖,标本中之三气何化何从,循经,过经,合病,并病,越经,两感何如,黎清阴阳之纲,寻出六经之结,得病之真情,乃敢问治。

治气者,循六经之大法而治,三阳经重在顺其开阖枢转之情,因势而利导之,重在除邪。三阴者务要察清标本之变,中气之化,合病并病。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乃少阴坎中真阳也。故少阴以阳衰为正局,少阴之阳即一身之阳,故三阴阳衰,皆及少阴,少阴阳衰,即一身之阳衰矣!故太阳有麻、附、细,有桂加附,以少阴助太阳也。太阴有四逆辈,厥阴乌梅丸有附姜椒桂,以四逆助三阴也。治病必以六经之正局为纲,以六经之宗法为变,仲景之心明矣。

不可习用经方,随意增减,不循六经之理,昧于仲景之心,不记经方比例剂量,医之道危矣!体会28:运用经方的三个境界

一、方症相应境界――我诵六经

谨记仲景条文,方症相符者用之,不通六经,不问理法,以症候群与方药相应,以常规剂量,随意用之,不行加减或随症加减,此第一境界。是应用仲景经方的最低境界,也是应用仲景经方的最起码境界,此境界不能达到,则属于境界之外,不可以运用经方,慎之!(日本人境界。)一、六经方证相应境界

明六经之布局,通六经之理法,以六经开阖枢、标本中气、阴阳盛微之理而用方,辨证无乖六经之理,用药谨守煎服、消息、禁忌之法,明药性药毒,知服药几剂可以相应,无违于大毒、常毒、小毒、无毒、食养之道。知麻桂之表实表虚,明少阴之格阳戴阳,可通少阳少阴二枢,厥阴阳明从中之化,知六经乃一气贯之,真阳乃立命之本。

二、神游于六经之外

通天地之变,察古今之化,与六经气化相应,乃天地人,时空宇,与仲景六经――神游之境,神游则无方!无定法,无定方。精通中国文化,融儒道佛于一体,其大无外,但循天地之理,无代化!无伐时!以天地之子自居。其小无内,明六经气化之理,洞晰解剖生理,细胞基因之学。神游于仲景六经之外,可创新法,可立新方,剂量方药应时应人应地而变。知医易之同源。知易乃尽天地之理,医者以意合阴阳消长之机。

体会29:大疾沉疴,阳衰已回,调养善后

第一步:大疾沉疴,阳衰欲脱,服四逆类回阳之后,脉渐缓和,必须改用附子理中汤以阴中求阳,先后天并治,元气元精并补。

第二步:病势已稳定,阴寒之邪大势已去,以扶正化瘀为主。以培元固本散加减。

在五味培元固本散基础上加减,有肝风,有痛,有凝结积聚之症加止痉散。

有肺肾两虚,喘咳欲脱加蛤蚧、沉香。

有顽疾死血,攻之不去者,加甲麝、水土。

第三步:大病初愈,阳气未固,养生三忌。

1、绝对杜绝房事,以护坎中真阳。

2、心情愉悦,以使气机调畅。

3、杜绝生冷粘腻,以防损伤阳气。

4、慎起居,顺四时以养生气。

5、大疾沉疴,不遵戒者不治!!体会30:中医立法,切矣!

仲景为医圣,仲景之理法方药历千年而不衰,但仲景方药之量晦矣!目前国内仲景方药之剂大多在原方用量的1/3---1/5,甚至1/10,即使辨证用方精确,望之效亦难矣。或全然无效,或1/3---1/5,甚至1/10之效。故经方之道晦矣。仲景之名侮矣。看如今之国家药典,各种教材,大家之作,其仲景之用量也不过如此。有回归仲景之量者,如李可,如吴佩衡,如卢崇汉等,其效著矣!但峻毒之药近十倍于药典之剂量,岂非法之徒乎!仲景如若在世,亦非法之徒乎!医圣已是罪人,吾辈何敢望其前途!

衰矣!目今中医执业环境之惨淡。

仲景仍是医圣,仲景之量明矣。

起大疾沉疴,仲景之方甚效!

不以仲景之量为法,其方药之效难矣。

以药典之量为法,仲圣已是罪人!

故吾侪乃罪人之徒孙乎?

回归仲景之量,仲景才可洗雪!回归仲景之量,才可免囹圄之忧!

体会31:治病之法要在四辨四定 一、四辨:

1、辨病:外感、内伤

2、辨证:首辨虚实 正气虚――五脏六府、气血阴阳

邪气实――寒暑燥湿风火

3、辨症:呕吐、呃逆、头痛、咳嗽

4、辨因:内、外、不内外 二、四定

1、定位:脏腑经络、五体九窍、四肢百骸

2、定性: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积毒

3、定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顺传、逆传、越经、直中、合病、并病

4、定量:三阴三阳,气血多少,阴阳盛微

三、辨析系统(怎样认识)

总括――八纲、六因、六经

外感――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内伤――脏腑经络、气血津精液

体会32:病机十九条的意义――创建了定性定位诊断模式

一、定位――五脏、上下

二、定性――风寒暑湿燥火

三、特点――开列了定性定位诊断先河

四、不足――定位定性分列,无有融合

体会33:假象之症,十之八九

凡病几乎均有假象,或假于舌,或假于脉,或假于症,或假于上,或假于下。凡假者众,实吾侪之难料,辨假者,医之难矣!初学者惑,即有识之医,不惑者寡,或惑于一时,医之难免,或惑于一世,害人者众,“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即是此类。

惑于舌者,阳衰而见红舌,剥舌、光舌,阳气外泄也。惑于脉者,气虚而有盛候。但弦、但代、但毛、但钩,无胃者也。惑于上者,面赤如妆,惑于外者,阳衰而身反热也,格阳戴阳之类也。

世之俗医,惑于假者多矣。

辨假之法,犹悟空有火眼金睛,授之要害,务请牢记:

一、要在阴阳总纲上把握,勿在五行细节上纠缠。二、七纲上定阴阳:舌脉神气声色便。

三、仍惑者,以小剂试之!

雒晓东跟师笔记

(二)35.论中医的差异性

一.

病的差异性――

二.

症的差异性――

三.

舌的差异性:同一病证,舌脉同一吗?

四.

脉的差异性:现一病证,舌脉同一吗?

五.

方的差异性:即或同用一方,量会一致?

六.

药的差异性:同一药品,一个医院同一个医院的差异,一批有一批的差异。七.

煎服法的差异性

八.

因的差异性:即或同一内伤外感,因也有异!

九.

时的差异性:

十.

地的差异性:

十一.

体的差异性

十二.

医的差异性

十三.

证的差异性

怎样看待中医的差异性?要不要解决?能不能够解决?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是值的我们各位同道思考的问题?因为他关系到我们对证的准确把握,对方药的准确把握,最终关系到我们的最终疗效。

36.论中医之内涵

总则:以中为医之目标!

即谐和、平衡的机状态。

即《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7.论中医补法

一、定性:补什么?——气血阴阳(气、血、精、津、液)。

二、定位:补哪里?脏腑经脉五体九窍(气、血、精、津、液)。

三,定量:1.补多少?(250-500-1000-2000ml)

2.补多久?3天-(周,日,月,年)

四、定方药:

1.定方:

四君,四物,八珍,归脾,六味,八味

同是气虚,用四君还是补中益气?

同是血虚,用四物还是归脾?

同是阳虚,用四逆还是八味?

同是阴虚,用六味还是左归?

2.定药:

1)

同时血虚:用归芎还是阿胶、寄生?

2)

同时气虚:用人参还北芪。生晒参,红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

3)

同时阳虚:用附子,还是肉桂、鹿茸?

4)

同时阴虚:用熟地还是山萸?

五、定时:

1.时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时间差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间差异:日年月。

六、药补和食补的特征

1.内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2.1)治疗则以药,预防则以食

2)治疗则以药,善后调理以食!

3)药食同进问题

a.川芎 天麻,白芷 炖鱼头

b.山药粥、莲子百合粥

38.治病大法

以中为医之目标!

一,补!

二,泻!

三,通:二便,食,血,气

四,调

五,病种

六,对症

39.论火神派之内涵

(一)火者,阳气之谓也!气化之谓也!

中西汇通学派有论言:西医泥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气化者,由气而化,亦由化而为气者也。人身有形,五脏六府,五体九窍,皆由气而化也,由化而成形也。人身有形,由气化也,生长发育,亦由气化也!精血津液,无不由气化而成。气化谐和,气化恰当,无太过不及之差,则人身生机旺盛;若气化不及或阴邪凝聚,或血瘀气滞,或痰浊水饮留滞,有形之阴邪生也。若气化太过则虚阳外浮,亢奋烦热之象作矣!

气化于精,以阴血为基,阴血不足,则气不足以化,此阴不化气也。

气化:由气助化的过程。

化气:由阴化气,有形变气的过程。

人身之病,皆气化之病也,或气不化阴,或阴不化气,或气化不及,或气化太过。

气化不及者,补其火也,在上则以君火为主,助心肺上焦之阳气也。在下则以命火为主,助下焦肝肾少阴之阳气,在中则助太阴脾胃之阳气。君火居上以明,相火居下以位,二火往来熏蒸以成中焦之阳气。君火主神明,为一身之统领,命火为一身之根,为君火之基,中阳为后天之本。君相之火均以之为基,中医气化疗法乃火神派之基也。有郑附子,吴附子,有卢附子,有祝附子,皆以重用附子以助气化也。温阳、回阳、救阳,皆助阳气之火也。火神者,阳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温阳药,化生阳气也。火神派,助中医气化之学派也。

助化命火之阳,以附子为第一;助中焦太阴之阳,以干姜为第一;助上焦君火之阳,以桂为第一。

气不化津则口干口渴,姜附可致津液通气化也。气不化水则三焦水泛,真武、苓桂之属也。血气凝滞,痰於互结,阴气内聚,助阳可以化阴也,李可老用理中、四逆,温阳以治糖尿病、治高血压、治肿瘤,助阳以化阴也。

温阳补火,可以治数百成千的疾病,乃中医气化疗法之功也。

补阳可以旺盛神气,故四逆辈可以治少阴但欲寐也。

40.论火神派之内涵

(二)一、以阳气为重的思想

1.阳主阴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多数情况)

3.生理:存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阳气乃生命的象征!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二、阳气的作用无所不能

可行一切善!

可戒一切恶!

可助一切正!

可攻一切邪!

可治一切病!(万病不治,可助其阳!)

气化乃中医学的灵魂!

阳气是气化的源泉!

阳气可以化津、化液、化精、化气,化生一切有形之体。

阳气可以攻痰、逐瘀、化湿、利水、行气,改善一切新陈代谢!三.

仲景六经体系是以阳气为重,气化为用的最佳体系!

助六经之阳气:

太阳——麻桂

少阳——小柴胡

阳明——良姜吴萸

太阴——理中

少阴——附子

厥阴——肉桂

四.

气化要点:

1.阳主阴随

2.阳与气的关系:气之峻者为阳!

3.气化 -- 阳气是可以化的

1)生化:化生精、血、津、液

2)化解:痰饮瘀血徵瘕积聚

3)转化

4.气化疗法是中医学术的最高境界。

a.可助一切正!

b.可攻一切邪!

c.可治一切病!

41.李老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学术创新

一、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二、李可老学术创新点:

1.六经伏寒;

2.三阴同病;

3.统杂病于六经;

4.培源固本;

5.创立新方;

6.破格用药;

7.注重煎服法。

三、李可老学术思想的内涵:

阳气不化!!――凡一切有形之邪皆阳气不化所致!凡一切阴血之亏皆可以阳化阴!

阳虚可助阳!阴虚也可以助阳!

阳气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气化!

助阳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证!

附子万岁!

第二篇:跟师李可老心得0

-跟师李可老心得0(2)2008-05-20 09:22:18

归档在 医海拾贝 | 浏览 1417 次 | 评论 0 条

李老破格救心汤乃三阴并治之剂,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姜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气。

厥阴主要是风气失治,疏泄失常。风大气散――来复汤。风小气郁――四逆散。

三阴病机,总括概之,也可以曰:

阳衰――少阴病机是热少

寒湿――太阴主要是湿盛

寒凝――厥阴主要是风大或气厥

此皆以本气病为主。

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

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赖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乌梅、山茱萸之类。

来复汤乃收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阳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三阴合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干姜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阳之剂也

重在挽垂绝之阳!

其液欲脱者,加人参以救暴脱之阴!

阳气欲散者,加山萸、乌梅、三石以敛欲散之气!

体会17:归来兮,中医之魂!

近日,师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复仲景之道!

仲景为医圣!

伤寒论乃中医之魂!

感目今之状,中医无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归仲景之六经辨证,六经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归仲景之药量,非仲景之药量,难起重疾沉疴也。

仲景之方药理法,中医之瑰宝也。六经内通于五脏,外应于六气,是站在天地人这一层面上的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六经本于阴阳,根于太极,实天地氤氲之一气所化。无极――太极(太极图乃阴阳之模型)――阴阳――四象――八卦。明六经才得知天地气化之理!

明六经才得以仲景方药之用!

六经是中医的时空宇宙,六经是中医的相对论。

仲景是中医之圣,六经乃中医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经气化,仲景之方成经验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经气化,仲景之药乃是对症之药,乃是“死药”。六经气化乃伤寒论一书之灵魂!

同道诸君,不可不知也。

几多中医已成西医,几多中药已成西药,同道诸君可鉴矣。此中医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经气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经气化,不可用李可方。无有驾照,不得驾车!

六经气化,乃天地之气化,客主加临,司天在泉...六经气化,乃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开阖枢及六经气血多少、阴阳盛微之理。

挽兮,中医之魂!

归兮,中医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读经之声!

昼有据经之诊!

夕有歧黄之辨!

于兹,朝夕励练,几番春风夏雨,大中医之氛围可创矣!“中医学术站在前沿可望矣!”

体会18:大疾沉疴,师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锤百炼之“经方”,指征明确,疗效卓著,渊源悠远。多经千锤百炼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为小方重剂,小方则减少相互牵掣,重剂则疗效卓著。中医之药,量效关系肯定,多呈正相关也。麻黄少则4两,多则六两,大黄少则2-4两,多则六两。

三、仲景之方,多用药峻烈,青龙白虎、承气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硝黄巴豆,麻桂姜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吴茱萸、半夏用至两升,细辛常用3两,乌头多则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枣仁用2升,今确切考之,东汉一两乃今之13.92g,一升约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项背者,经方之效差乃经方之量差矣,回归仲景,时不我待!

体会19:论仲景华佗之学

分证体系

张仲景六经

华佗五脏

总纲

先分阴阳,总体把握

先分五脏,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脉神气声色便

心肝脾肺肾

论理

以六经六气,标本开阖

以五行生克,分别罗列

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别罗列,容易导致迷惑。

理念

阴阳一体,重视阳气。

治疗方法:

重在调节开阖枢,标本从化,据于理而明于法

五脏补泻,补气血阴阳,治本脏或隔治之。总的原则:

1.调开阖枢;2.补阳;3.除湿;4.疏泄(风气治之)

1.补某一脏腑的气血阴阳;2.泻其邪气

二者均以人体生理为基础来治疗疾病,但张失要在调六经,张氏更具整体性,华氏主要在调五脏,华氏局限性较大。

方药特点:

太阳:麻桂;阳明白虎承气;少阳大小柴胡;太阴理中;少阴四逆;厥阴乌梅吴茱萸。

泻心汤、补心汤、温脾汤、补肝汤。

体会20:灵枢经脉篇有感

是动――脏腑之证――本经自病(包括本经脏腑)

所生――经络之病――他经传来(包括他经诸证)

五脏气绝证: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不振)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急引舌于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阳明大肠―――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阳小肠―――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阳三焦―――主气之所生病

足太阳膀胱―――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阳胆经―――主骨之所生病

足阳明胃经―――主血之所生病

体会21:人迎寸口辨

1.左为人迎,以候外感

右为寸口,以候内伤

2.气口

五脏属阴,以寸口候五脏阳气盛衰,寸口盛则阳气盛,寸口衰则阳气衰,与人迎相比较,三阴经病,主候寸口。

人迎

寸口

手太阴肺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手厥阴心包

3.人迎

六腑属阳,以人迎候六腑强弱。人迎盛则阳气盛,人迎衰则阳气衰,或三阳经病,主要候人迎。

阳经

人迎

寸口

足太阳膀胱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手阳明大肠

足少阳胆

手少阳三焦

三阳之枢机:

1.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2.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萎疾起矣。

3.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

三阴之枢机:

1.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膈洞。

2.阖折--则气绝而喜悲。

第三篇: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二)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

;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

(三)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

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第四篇: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1月来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孙德霖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孙德霖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孙德霖老师是家传名老中医,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

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骨伤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学生:

2014年2月1日

跟师心得

跟随李熙贵老师一个月以来,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中医诊治疾病讲求“形神合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类比之下,单纯的针刺操作技术就好比是“形”,是具体可见的;而针刺手法则好比是“神”,是无行可征的,就像是中医讲求治神一样,需要医者较高的个人修养和造诣。

对于每个医生来说,掌握单纯的针刺手法技术是不困难的,但是,会扎针并不能等同于会治病,很多时候,即便是我们辩证准确,选穴合理,针刺治疗之后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疗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手上没有真功夫,我们的针刺是有形却无神的。当然,临床中这种针刺可以治愈疾病,可是,多数是简单的疾病或程度较轻的疾病。由此看见,针灸的学问博大精深,远不止会用针、会辨证、会治疗那么简单。真正的针灸是需要手法的。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于针灸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型的针刺疗法不断衍生,其目的无非是丰富针灸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可是,诸多新方法很多没有被我们所真正掌握就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可是会用不等于取得佳效,良好的临床疗效不是诸多疗法作用堆加的结果,相反,这些新疗法的不正当运用却影响了疗效,更加重了病人的负担。新型疗法有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但我们不要忘记,针灸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良性调节技术,过多过频地使用新疗法就是喧宾夺主,没有将针灸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仔细想想,我们连自己手头上的针都用不好,却着眼于穴位注射、电针等新疗法,那样岂不是辜负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这份宝贝?所以,我个人提倡,应该让针灸回归传统。追本溯源,研习古代传统针刺手法才是发展针灸,振兴中医的正确取向。

针灸讲究手法,恰当的运用手法的针刺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针入肌肤,调节人体气机,协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原理,而得气和气至病所是治病的关键。我们用针使针下得气后,却不能让气随意行,气至病所。我们能使针下沉紧,却做不出“烧山火、透天凉”等能使病人感到或热或凉的显著效果,原因就是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传统针刺手法根本就没有掌握,更别提很好的运用了。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正 的针灸不是“插秧疗法”,它是需要手法的。

目前,针灸在国内外医学界备受关注,有人提倡针灸传统针刺手法已经过时了,我认为针灸绝不能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因为它是针灸的精神内涵的精华部分。针灸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而中医的根基便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忽略传统的针灸根本就是躯壳而已。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就是忘本,是与中医发展背道而驰的愚蠢之举。说到传统针刺手法,被誉为“西北针王”的郑魁山老先生(已

故)便是一大代表和传承人。他生于中医针灸世家,从小博览群书,积淀了丰厚的中国古文化,继承了多种传统针刺手法,尽心研习针灸技术,行医数十年,推陈出新,在应用和传播传统针刺手法和家传手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针灸“八法”,穿胛热、温通法、温补法、过眼热等多种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刺手法这一宝库。几十年以来,他提倡传统针刺手法的运用,治愈了无数病人,享誉海内外。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肩负着治病救人,振兴中医的责任。为此,我们要认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打好基础,积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好本专业的操作技术,不断去实践,多临床,多总结,重视我们的传统针刺手法,用心的去研究它,让我们的针灸回归传统,让中医回归传统,让中医针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忘根本,勇于创新,这样才是真正的振兴中医。这样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医医学生,而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掘墓人”。

学生:

2014年2月1日

第五篇: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一)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好的临床经验。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使自己对中医经典理论在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x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她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王 新

下载跟师李老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跟师李老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自2011年开始,参加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

    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一) 2011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医院领导的热情关怀下,我荣幸的参加了本院“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活动,成为了我们医院中医骨伤科名宿沈国海老师的弟子,在将近2月的跟......

    医院跟师心得大全

    跟师心得 时光如梭,转眼跟老师学习已经一年。从以前的有点儿懵懂到现在的思路比较清晰,这一切都要感谢老师和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否则我们基层医生提升自己的业务是很慢的,现在......

    跟师心得1

    跟师心得1 我于2010年10月被南华县中医院确定为任斌副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半年多来,刻苦学习,虚心受教,跟随导师出诊、会诊及查房工作,并坚持独立出诊及临床操作,在临床中不......

    跟师心得(精选5篇)

    跟师娄多峰教授心得体会 娄多峰,男,汉族,1929年1月出生,出身于中医世家,籍贯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生,河南原阳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中医药学会终......

    跟师心得(一)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

    跟师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跟师小结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中医学生从刚迈进校园时的一张白纸变成对中医有一定了解、一定看法、掌握一定临床技能的过程,靠的是在中医药校园和中医院里五年、......

    妇科跟师心得(五篇模版)

    妇科跟师心得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