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

时间:2019-05-12 15:5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

第一篇: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

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

生动叙述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梁家河》一书出版了。读后引起了我深深思索。习近平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总书记的人格魅力。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寻求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从个体行为的差异中,理解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许多理论家认为,要研究人格应首先对个体差异进行科学的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做出不同反应,及怎样做出这些反应。”(美.里赫曼,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P3)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15名北京知青来到了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当时的延安,自然环境艰苦,物质匮乏,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他们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如何对待生活,成为考验知青的一道难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个体“他坚信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个体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所引导,他对改进大多数人的生活的兴趣也是如此。” “在阿德勒看来只有理解了个体的目标,才有可能理解其个性。”而习近平的目标是什么?他说“作为一个人们的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个永恒的目标,激励着习近平,使他战胜了政治和生活的苦难,勇敢的生活,顽强地生存。这就是阿德勒的个体目的论。“即目前的行为是受未来目标导引的。人们在生活中有一个目标——追求完美,这一目标有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它而奋斗。”

(美.里赫曼,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P63)

爱民,以民为本,为民办实事就是习近平人格中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他要实现的完美目标。当他当过一回“逃兵”以后,习近平下决心在梁家河扎下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他要做一个“北京娃,山里娃”。他从父辈的教诲中,知道了要想扎根山里,就要有一个团结观。团结乡亲,理解乡亲,多考虑别人。“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带风格之一”(《梁家河》P56)特别是他当上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以后,为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现状,做出来突出的贡献。“习近平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想法,他的话题就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P82)梁家河多山,耕地面积少,他当上党支部书记,为了增加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决定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就是修坝拦下淤泥,在梁家河沟口形成一块新的土地。但是这件事,老辈人敢想不敢做;还有就是在修坝的地方有十二户人家的坟墓,被认为是风水宝地,不愿迁坟。习近平给他们讲科学规划,破除迷信观念,以情感人,大家感受到习近平一个外来户,却愿意给大家办事受苦。人们的疑虑打消了,很快修坝的事情就开始动工了。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坝修好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使习近平当大队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富的财富。”(P96)在梁家河习近平做的另外一件轰动一时事就是给大家修沼气。梁家河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做饭烧火的材料太少,而砍伐树木烧火做饭,造成了水土流失。习近平知道了四川省农村用沼气做饭的报道后,决定在梁家河也要修沼气。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很难一下接受。习近平先到四川去调查研究,然后进行试验,在根据梁家河的实际状况,就地取材,减低成本。克服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难题,终于在1974年7月中旬,建成了延川县,乃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延川县做饭烧火的问题。习近平的行为,体现的是为了实现完美目标进行的一种社会创造性。它既体现对人的一种激励,暗含了对人类的的尊敬和关心。

习近平从小爱读书,立大志,知行合一,这使他能够成为农民信任的人,成为一位好领导的根本原因。也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人格魅力。当年一起当知青的黑荫贵说:“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P105)2013年3月习近平说:“我爱读书,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当年来延安时,习近平就带了两大箱子书籍。在繁重地劳动之后的夜晚,他就着煤油灯读书,常常早晨起来,脸都被熏黑了。因为“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P73)他读的书范围很广。“有古代的,现代的,由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P71)中国的有:《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林海雪原》《野火春风逗古城》《中国通史简编》;外国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怎么办》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等。习近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P70)其实,习近平更多的在思考人生问题,在为治国积累治世之才。他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P40)习近平把读书与求知紧密联系,用来思考许多现实问题。他读了《当代英雄》后,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读了《怎么办》,也学着书中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睡光板床、雨天淋雨、雪天搓雪、洗冷水澡。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做一个革命者。他在后来驳斥西方国家污蔑中国,说中国是魔鬼,是一个“墨菲斯托”。对此,他用自己的读书知识,指出西方人这样说中国,一是就连德国人也没有理解《浮士德》;一是“证明了偏见往往难以消除”。当然他特别欣赏莎士比亚的艺术才华……这一切,证明了习近平在阅读中思考成长,不断关心现实问题。即是修身,也是为平天下,为了远大目标积累才华。

亲民,不忘本,有情有义,伟大中见真情,体现了习近平人性美的人格魅力。“我是陕北汉子”“我就是一个农民”。他日理万机,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大事,但他绝不会忘记乡亲们。2015年2月习近平回来看望乡亲们,他记得迎儿、向前、春娃、迎春、成儿、随娃、张卫庞、石春阳……这些小时候的伙伴。给他们送来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无论在福建、在浙江、在上海、在北京,他心里永远惦记着乡亲们。他为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1994年吕侯生生病,习近平给他寄路费500元,请他去福州治病。回去的时候,习近平有给他买了机票,送了2000元路费。村民梁耀才妻子病重,习近平寄来1000元。他学会了陕北话,他最爱吃陕北的搅团和酸菜,他把婆姨带回来,介绍给大家。他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当时的知青王翠玉说:“在习近平的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是梁家河的村里娃。平凡中见伟大,苦难中立大志,身为领袖不忘百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就是习近平身上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习近平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习近平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习近平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习近平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习近平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习近平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习近平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是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于此,获于此。”是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启承点,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都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心系梁家河的每一个人,他一直要为百姓办实事,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坚持不懈,入团入党之路都是十分的艰辛,申请书一份一份的递上去,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总是被搁置,但是他不忘初心,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先后两次来到这个他曾经奋斗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身感受这个陕北小村庄的巨大变化,无疑是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梁家河是习近平心中挥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感受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学习习近平那饱经风霜仍然坚守正道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艰苦奋斗,更好地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斗。青年还需不断前行。

篇四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因为某些方向性的问题而陷入了混乱之中,各个地方的经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的倾向。可在陕北的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之中,它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景。一位下乡知青的到来,使这个小山村仍然能在全国混乱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发展。而这位知青,就是我们亲爱的“***”。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们了解了习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也学习到了总书记身上真正伟大的地方。

热爱读书

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它能给我们力量,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可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够真正热爱读书的却没有多少人。当年习总书记下乡插队,从北京到陕北随身带了两个皮箱,这皮箱中不是吃的,不是玩的,而是满满的两箱书啊。白天书籍与沉重的农活相伴,到了夜里,整个村子都是一片漆黑,只有总书记的房间透着一丝光亮,那是总书记在挑着夜灯看书,由于条件艰苦,灯很小,煤油的气息也很重,到了第二天起床时,吐出的痰也都变成了黑色。自己带的书看完了怎么办,只有四处找书。当看到党支部仅有的两本破烂不堪的杂志时,仿佛就像发展了新大陆一般,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它;当知道其他山村的知青有俄国的小说时,就算隔着三十里山路,也要立马去问他借到这本书。虽然借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的是看完就还,可后来却是书的主人再三催促才依依不舍的还了书。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总书记想尽一切办法看了他几乎所有能看到的书。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着自己对书籍热爱,是我们多少当代学生而望尘莫及的啊。

吃苦耐劳

以前的我,简单的认为习总书记的父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新中国领导人之一。那么他的儿子应该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并不会吃多少苦。但看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习总书记中学毕业之后,由于父亲遭人陷害入狱,自己也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一个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习总书记不得已去到了陕北下乡插队。下乡时习总书记也才十五六岁,根据当时村民的说法,第一次看到习总书记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白白的又瘦又高的书生。可当同行的知青都在抱怨陕北恶劣的环境时,他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看似弱不禁风的他却总是干活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脏活累活从不嫌弃,只管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完成。当梁家河小山村建造第一口沼气池的时候,他从没嫌过脏,就算实践时粪便喷在他的脸上,也只记得要把这口沼气池打通。渐渐的村民心中的总书记也变成了能干活的一把“好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中生活了七年,这七年总书记所吃的苦似乎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蜜罐”的人无法想象的。以前的我但凡有一点小困难,最先有的并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却是满嘴的埋怨,埋怨这世间的不公,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幼稚了。我的这些困难,这些苦和总书记相比根本什么都不是啊。而最让人钦佩的是,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从在梁家河养成后就再没有变过,始终如一。

心系群众

总书记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人民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你不依靠人民那你还能依靠什么?当总书记走进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的时候,他就明确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彻彻底底的扎根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之中,总书记无不想着要造福百姓。心里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提高百姓的生活。打大坝,建沼气池,铺淤泥地来增加土壤肥力等等,这所有所有的都是总书记为了让梁家河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所做的努力。当总书记离开山村后,也从未忘记这的每一个百姓。当村民生了大病时,总书记就寄钱给他们让他们能尽快得到治疗并恢复健康。当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好伙伴“侯生”得了骨髓炎的时候,总书记立马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把他安排到最好的医院进行医治,尽管总书记整日有很多政事要处理,但到了晚上他都会到医院去陪侯生去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当他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他所心系的更是全国人民,每日也在为了造福全国百姓而奋斗。总书记那种心系群众的信念也从未改变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热爱读书,吃苦耐劳,心系群众。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亲爱的习总书记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去改变它。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他才能成为人民真正爱戴的总书记。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更应该学习与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为社会,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五

《梁家河》一书讲述了总书记在1969年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三最”令我印象深刻,即总书记当知情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时间最长”。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然的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到陕西梁家河去当知青。到最苦难的地方磨练了自己。同时也是到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习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字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农村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是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中,七年的宝贵实践经历中,让习近平知道了中国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总书记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气度与非凡智慧,解决了很多过去想办却没有办的事,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读完这本书,视野,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仰与足够的担当,能够将国之重任抗在肩上,而不是一安逸苟且作为个人之所求。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去探索真理。检验真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加觉得本书对我们学业工作有巨大的指导价值。首先,青年人要广泛读书,涉猎知识。书中曾经提过,在习近平前往延安时,只带了两件行李箱,而箱子里并不是从北京带来的好吃的,好用的,而全是书。并且习近平每次在干活时,睡觉前都不忘看书。而且一看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即使在如此境况下也保持强大的求知欲。通过深入的思考研究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打坝修田,一直为群众考虑,一直在与群众交流。读书与思考,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进而是在工作上肯吃苦,肯奉献。“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我们农村的壮劳动力一样的活,习近平在劳动的时候,干的比我们社员还要多。这样的人当干部,能让大家信服”。这是社员群众对总书记的评价,真挚朴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大环境讲,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都不能在应奋斗的时候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句话,“年青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吾辈当自强,愿所有当代大学生都能将国之兴衰同个人命运精密相连,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艰苦奋斗。篇六

拿起《梁家河》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和那些乡亲们的笑脸,那么自然,也那么舒心。耐着性子,一页页的细读,看到极致的时候,便好像是整个人都钻进了书里,坐在习近平身旁,听他讲他的那些梁家河岁月。我承认在我们的一生中,你和某些事情某些人,真的只有那一次机会,一起受苦,一起担当。

梁家河成就了习近平,习近平造福了梁家河,他们相互陪伴的时光足足有七年,我想习近平所说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真真实实的,是这里赋予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我看到了那个与乡亲们一起打坝造田,即使手被磨破到流血,也从不撒奸儿,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的习近平,也看到了他一次、两次、十次的去说服随娃当生产队长,只为了能让赵家河的人儿能提高粮食产量,生活越来越幸福,还看到他为推动梁家河的发展,而努力大办沼气。他的心里装着每一个人,对他们的感情深刻而又实在,这是一段值得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习近平确实是一个榜样,不管是时刻为人民着想的高度思想,还是在自我修身方面,他都是最好的实践者。在梁家河,他除了劳动、融入群众,就是到处的找书看,当整个梁家河早早的进入了梦乡,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为了凑近那光亮,脸都被熏黑了,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他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大概当时人们都不太能理解习近平爱书的痴迷感,以至于还有学生笑习近平因为不放心,硬是专门走了30里路去取书。看到这些,我眼睛竟然湿润了,一个人到底可以有多坚定的意志才能在那样的环境里读书,且不受任何影响。支撑他走过泥泞、穿过荆棘的怕是他那担负重量的灵魂了,他的灵魂里有人民的寄托,也有福天下的抱负。我开始能理解他为什么深受全世界的人喜欢,我骄傲有这样的人物领导国家,一步步让国家愈加强大起来。不管多少年过去了,他留下的总是让人受益终生的东西。

承载了习近平七年生活的梁家河,是他努力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他造福乡亲们的实践地,他的理想信念观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生活观、团结观值得我们去借鉴,他的学习观、实践观、做人观更应该被我们深刻的印在心里。他被借去了青春的岁月,却也换来了一个更完美的自己,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岁月,才有今天中国如此繁荣的景象。习近平,一个终生应被提及的名字。

篇七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的纲领,是一个民族前行的灯塔,是一个团体聚力协作的准则,是万千学子锐意进取的动力。新时期下,针对广大青少年学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总体时代要求,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梁家河,黄土高原上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曾几何时还不为众人所知;梁家河,是知青地,更是习总书记的青春地;梁家河,是孕育习总书记青年梦想的地方,成就了当下伟大的中国梦。作为习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无论他在任何地方任职还是担任国家领袖,始终心系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忘梁家河对他的恩情,梁家河的故事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间,扎根老区,立足人民所需,带领村民们搞发展谋幸福。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珍贵的梁家河精神: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这是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知青们所创造的精神,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这些精神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行动指南,成为青年学子学习工作的拼搏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总的来说,梁家河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塑造知识品格,坚定党性信仰,强化责任担当。

塑造知识品格

知识青年是那个时代上山下乡的标志。实际、农村和城市的思想碰撞,传播知识和文化,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集。

习近平喜爱读书,致力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储备自身的知识积累。古今中外,先贤著作,他涉猎极广,尤其钟情于各种马列经典著作,为日后更好地成为国家领导者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意义,他还努力啃《资本论》,光笔记就记了18本有余。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因此,他大力号召青年领导干部“好读书,读好书,善好书”。多次呼吁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追溯中外历史渊源。这些都是他对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和学习方面的经验之谈以及自身的深刻理解。

当初,青年习近平拿着装满书籍的大箱子来到梁家河插队,给梁家河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至今日,梁家河的村民一提到习总书记时,依旧称习总书记当年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后生,在梁家河村父老乡亲的记忆中,他从来书不离手,每次干完农活和高强度劳动后都会看见他一个人安静地读书。

良好知识品格一经养成,受益终生。他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求知若渴,博闻强识,最终将一箱箱的书卷化为胸中无尽的知识财富。他喜欢与当地的文学青年交流学术问题,谈论文学,谈论民生,谈论理想,谈论国家。话题广泛,饱含激情与渴望。

大学生应塑造其良好的知识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思想上烙下知识的印记,在理想中加入知识的信条,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游历书山,泛舟学海,勇攀高峰。

坚定党性信仰习近平是当时最年轻的知青,去的是最难去的地方,也是插队最久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留下了七年最珍贵的时光。七年来,知青的艰难困苦奠定了习近平承担责任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到延川县的梁家河去排队。经历了四次困苦关: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和习俗关。艰难困苦对青年时的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思想和精神境界没有升华,党性信仰不够坚定,日后难免听见怨言。当其他同志从零开始的时候,习近平从负数开始。

在梁家河,习近平是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为了帮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绞尽脑汁”提出了很多想法;为了真正意义上解决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他想尽一切办法,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当他接受了很多锻炼和磨砺后,向他所信仰的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时,却并没有顺利地被接收。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组织终于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梁家河农民党员梁玉明说,“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他表现良好,踏实务实,能团结群众团结干部。”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读书求知、完成升华,践行党性信仰,提升自身境界。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他亲自率领梁家河群众改变了面貌。冬季,他与群众共同建设农田,平整土地,从公社把煤拉到村里,解决了群众做饭、取暖的问题。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坚定党性信仰对其而言至关重要、必不可少。薄一波说过,如果把生活比作杠杆,信念就像它的支点。有了这个恰当的支点,它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权势的人。面对社会中物质财富的诱惑,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往往会深陷泥沼;坚定党性信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坚定的信念,武装了思想,才能在真理路上披荆斩棘,直抵彼岸。

强化责任担当

习近平说:“当我离开梁家河时,我有一种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来,习近平同志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群众融在一起,铡草、挑粪、放羊修地,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改变贫困山区、传播知识文化的责任驱使着他。他不仅十分投入地将个人融进梁家河,而且始终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那时起,他告诉自己自己的肩上扛的是整个村的发展使命。从报纸上,他看到了四川办沼气的报告。得知沼气的好处后,他请假前往绵阳地区调查沼气池的建设技术。当时,延安还没有通过火车。他要坐两天的公共汽车去西安,然后乘火车去四川。回到村子里,习近平告诉成员们甲烷的好处;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沼气是什么样的。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个新事物。他决定建造第一个沼气池,为社会服务。他亲自建造,在陕西,1974年8月梁家河建好了第一个沼气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时代周恩来总理如是说。而今不少大学生在“象牙塔”中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没有担当精神,没有责任意识;这些精神的缺乏不容忽视,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责任担当,不忘时代使命才能勇立潮头,绽放青春。

梁家河的七年是意义非凡的七年,是习近平触摸乡土农村的七年;是他读书养志、志存高远的七年。他始终坚持如一,热爱读书养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知识青年的楷模,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梁家河精神是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知青岁月是鲜活灵动的,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引人深思的。梁家河精神需要怀揣信仰传播,需要落实实践传播,需要一代代青年继承传播,更需要在新时期下结合新思想传播。梁家河正如一位伟大的母亲般哺育着那个时代的青年,孕育出好知青好故事,而梁家河精神作为丰沛的源泉将滋养万千学子,作为明亮的灯塔将照亮有志青年前行的道路。

篇八

受到极大的触动,深切感受到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和励志奋斗的使命。

近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就是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地方,从1969年开始,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峥嵘岁月。197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建磨坊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当年在梁家河,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习近平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那个年代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锻铸了筋骨和灵魂。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不经风吹雨打的洗礼,就看不到最美丽的风景。总书记曾深情地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青年时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容易迷失的时期,陕北七年,习近平从那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一路走来,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也曾有过迷茫,但心中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朴素理想,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仍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所向,跋涉前行,沉淀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最终谱写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华章,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但不要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虽然艰难困苦,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群众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从此,梁家河不再只是生命中一段曾经的过往,更是他为民谋福祉的初心萌芽,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这段经历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个大学问,是忠诚、是担当,是不忘初心,是求真苦干,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想要在尘嚣烦躁、物欲横流的冗繁时代坚守本心,不迷失自我,就要时刻牢记心中的梁家河,矢志不渝传承好党的奋斗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的理论精髓都来源于他在实践中对真理的求索。《梁家河》的小故事中,蕴藏着无限的大学问,我们每个人都要向梁家河学习,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岗位上建功当代,筑梦未来!

篇九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阅读《梁家河》这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阅读《梁家河》这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15岁的习近平,孤身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火车要开动的时候,车上车下的人都都哭了,唯独我在笑。”习主席在这样苦闷的日子里还能笑,需要具有忍人所不能忍,受人之不能受的气度和博大心胸。当时,“他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下被流放,姐姐去了内蒙古……‘生存还是毁灭?’”我读到此时眼里也浸满了泪水,可他在“笑”中蕴藏着伟大。习主席面对众叛亲离的困境都能从容坦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总是埋怨上天不公,抱怨时运不济……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习近平常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满16岁的他,来到那被群山阻隔、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梁家河。他不畏艰难,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池等一件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难事他都办成了。在《团结关》这篇文章中,“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他面对困难还能一心为民,大公无私,正如陈子昂的诗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只有他这样的圣人,才能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一心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做群众的领路人。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梁家河的七年,是总书记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历练了艰苦奋斗的决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能梅花扑鼻香。”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在苦难中《修身》,卓尔不群。《修身》一文中有这一段话“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习主席常常看书至深夜,有时脸都被熏黑了,连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我被他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佩。他常对自己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阅读“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等广泛的阅读,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正因为在苦难中勤奋好学,不畏困难低头的毅力,总书记当领导讲话时,常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充满自信,使观众越听越越爱听,越听想听。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在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也是很重要的。

反观现在的青年,条件好、日子顺,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窗明几净,屋内空调风扇应有尽有,可他们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不去读书;现在的官员,家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时间被各种应酬占据,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像习主席那样,见缝插针地读书,我国的人文素养和年人均阅读量会大大提升,社会也更加文明!

从古到今,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拥有顽强的毅力。司马迁著作《史记》时,遭受了腐刑,仍然发愤继续撰写《史记》,最终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他的成功,最终还是靠坚持。在生活中,我们面临困难,不像他们把困难当垫脚石,而是当成放弃的借口。《梁家河》精神和习主席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陕北七年正是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起点。

苦难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但在这所学校里可以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请相信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篇十

时至今日,总书记一直记着当年去梁家河插队时的日子,记挂着梁家河的老乡,在1993年、2015年他曾两次回去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包括曾经的“伙伴”,曾经住过的地方,用过的东西,他都能一一认出来、指出来,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他也永远忘不了沉淀在这里的那一份感情。

那时的生活和现在是完全不能比的,那时的梁家河,贫困,落后,可当时的总书记也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得到了成长。他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干活也从来不偷懒,这无疑告诉我们年轻人,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

总书记告诉我们,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去插队时,装了一皮箱书;村里有书的地方,他就想方设法去借,与朋友交换着看,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读书。对我们来说,更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的条件要比那时更便利,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更何况,读书是获取新知识,修身养性的过程,总书记也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在造福着梁家河人,总书记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就一直想打造一所水坠坝,老几辈人不敢想的事情,他想了,并且还干成了。包括修沼气池、去四川学习等等,在总书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并且为实现目标不断的努力;我们有时候不是不敢想,而是不敢做,只会提出空想而不会去努力、去实践,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乡亲们来说,即使已经40多年没见总书记,但是他还是和当年一样,他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小名,用当地话和他们交谈,丝毫没有隔阂,总书记虽然离开梁家河,但他的心一直和乡亲们在一起。乡亲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他们给他写信,他都会回,即使身在高位。也许是真正融入过他们,但也和他本身的品质分不开。“苟富贵,勿相忘”,他做到了这一点,他也实现了当年的承诺,梁家河富起来了!

这些年来,梁家河发展迅速,不止是梁家河,还有许多的农村,他们通上了公路,盖上了新楼房,生病有合疗,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粮囤满了,装不下了,刘瑞莲就把粮食装进化肥袋子垒在空窑里。”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为了未来。这是《梁家河》教给我们的。

第二篇:学习《梁家河》心得

学习《梁家河》感悟人生路

梁家河,陕北延川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这里是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插队落户的地方。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习近平同志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好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正是有了梁家河这段经风雨、见世面、斗急流、战险滩的宝贵经历,习近平同志才会始终居高位而思基层、揽全局而更懂细节。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生涯的第一站、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学习《梁家河》一书,感受老区农村四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追忆当年知青接受“再教育”的点滴往事,探寻习近平同志“初心”形成的革命轨迹,深受触动和洗礼,深感震撼和启示。春秋七载,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时时处处彰显为民情怀、担当精神、奉献意识、实干作风和表率作用。学习和感悟梁家河精神,作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

一、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视梁家河为自己的故乡。他与这里的山山水水、与这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缘。他在回忆中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因为对黄土地用情深、用心专,“梁家河”成为习近平同志真挚为民情怀的重要源头。把群众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建沼气池,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 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面对困难敢闯会干,面对问题敢抓善管,敢挑最重的担子,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在杂音噪声干扰中勇往直前,扛起自己该扛的那片天。

三、埋头苦干的奉献意识。当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梁家河一干就是7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梁家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活都干,“一满帮间”。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梁家河村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坚持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付出在前,当好干部、人才、党员的“娘家人”,用为民奉献的真心、真抓实干的用心、以民为本的爱心,在实际的够工作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四、心无旁鹜的实干作风。当年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学习《梁家河》,就要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五、向我看齐的表率作用。在打淤地坝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儿,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干部形象怎么树?群众威信从哪里来?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好法可寻,只能是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做出样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结合“两学一做”,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党员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做表率,凝聚起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攻克难关的强大合力。

梁家河,是一个留有壮丽诗篇的圣地、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进行传统教育的课堂,更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我们心中都要常怀“梁家河”、常回“梁家河”、常浴“梁家河”,不忘根、不忘本、不忘民,用坚强的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第三篇:大学生《梁家河》读后感心得3篇

《梁家河》读后感

15级1班 汪庆怡

19世纪60年代的梁家河村,跟全中国所有普通的农村一样~村民们靠劳动吃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艰苦而宁静。1969年毛主席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梁家河村来了北京知青,其中有一位好后生,正是这个人让“梁家河”这三个字远近闻名~他就是习近平。

在梁家河村一待就是7年,农村的一切让他快速成长起来。他在这里与村民一起劳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多方学习并学以致用,为梁家河修建沼气池。他带领乡亲们打连环坝,让村里有了几百亩的川水地,解决了村民吃饭喝水的困难。梁家河是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与梁家河融为了一体。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地感受到正能量的热度。“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当选第一年的国家主席对广大青年的“五四讲话”,也是自己的“青春总结”.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必将激励无数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激情报国。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之于广大青年固然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之于中国~其意义则远远超越“励志”.多年以后,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格。与领航人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锤炼而成的意志品格交相辉映。革故鼎新。体察民情; 重塑执政伦理,整饬官风;吹响改革号角,夙夜在公;永远目光坚毅。时刻笑容可掬;讲话胸有成竹,思考深邃磅礴……正给共和国打开一片更加灿烂的天空。

这片灿烂的天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深情描绘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衞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用大白话,谈大问题“,对人民梦想感同身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此有温度的”执政宣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倍感温暖。正是因为梁家河记忆刻骨铭心,对基层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知民情、体民忧、解民怨、想民愿,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中国梦激荡中华儿女的心,回望梁家河,我们更能读懂中国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道理,亘古不变。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民心是我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重温的梁家河记忆,帮助我们铭记中国梦的出发点。更深刻地认识到”勿忘人民“始终是执政党须臾不可忘记的立党之本,更加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坚决彻底转作风、扫”四风“.如果说。梁家河体现了”从群众中来“,教育实践活动则是落实”到群众中去“.人们不会忘记,顶风踏雪到太行,在村民家察看有无电灯电视电话。揭开锅盖察看吃什么,脱鞋上炕盘腿坐下,鼓励村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甘肃贫困地区考察时向全党发出号召:”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如今作为,他更是牵挂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梁家河“.中国梦不会遗忘每个人,梁家河作证。

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苦干实干才能圆梦。”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当年在梁家河,经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的考验~带领村民冰水里打坝、建沼气池点亮穷山。多年以后,成为的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梁家河观后感_观看梁家河观后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的实干,除了在各行各业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以过”五关“的精神气概,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坚决推进改革大业才能实现中国梦。

回望梁家河,为中国梦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成真。

《梁家河》学习心得

15级3班 马娟

我们宿舍这周开展了梁家河精神学习活动,我因此也获益匪浅,感触颇深。我觉得梁家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了”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

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水乳交融。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追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心目中,人民重于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为伟大。”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即将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我觉得人民教师也需要有人民情怀,总书记的经历和梁家河精神告诉我,人民教师应心怀人民,心怀教育,热爱教育。工作后,就应全身心投入学前儿童教育事业中去,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他有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习近平同志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在梁家河,习近平表现突出,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早已打成一片。然而,当习近平向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组织以他“成分不好”、父亲还在接受批斗为由,把他的申请书退了回来。后来,习近平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

党性信仰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共青团员,但是我也一心想着早日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会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会提高我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变得更优秀有能力有资格加入共产党的学生。而且我一直以来也严格要求自己,励志成为一个要成为有理想信仰,有道德情操,有学识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人。

“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他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他从不放松学习,对新知识的追求成为他行动的源泉。也正因此,他与当地的文学青年结成了好朋友。作家路遥就是因此和他认识的。那时,习近平同志去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去梁家河,就会找路遥长谈。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知识,一起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了用知识改变世界的激情。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学习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学习科学的先进的前沿的思想和文化,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提高。丰富自身见识,拓展眼界。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化绚丽多姿。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书声悦耳,天下事关心。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做一个知识青年。

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但是习近平同志以苦为荣,无私奉献。

苦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当经历了苦难,才会觉得生活可以如此甘甜,一帆风顺的人的生活就像死水一般平静,平淡地几乎千年一日。而经历过磨难的人就如惊涛骇浪般令人叹为观止,能吃苦说明过得有价值,幸福感也相对高些。有价值的人才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苦难也是我们的成长路上的礼物。苦难点缀了我们的成长之路。

自强不息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青少年当自立自强,祖国才能更强大。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担当者。祖国明天的蓝图由我们来描绘。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强大。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对梁家河精神的学习后的收获。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更需要实践传播,我会践行我感悟。将感悟落实在行动上,从生活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学习和践行梁家河精神!

学在梁家河

17级3班 贺帅

这周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梁家河》,梁家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里有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它位于陕北高原,这里是我们的习主席的根,是他的家,更是注定了他人生过后轨迹的地方,在这里,习主席决定了自己的方向,而他也让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书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书中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 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 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 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 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 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而不懈努力。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 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 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 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对比梁家河今昔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北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阳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伟大时代,孕育着伟大梦想。

第四篇:《梁家河》读书心得

《梁家河》读后感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

第五篇:读《梁家河》心得

读《梁家河》有感

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从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晚上用煤油灯看书,第二天早上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而我们处在物质条件如此丰富的新中国,对知识的渴望却不如习书记的十分之一,这值得我们反思。

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们要立足现实岗位,切实为民服务,用心倾听基层心声,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的为帮扶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包括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还要把老百姓装心里,拉近干部群众鱼水情。群众是水,干部是鱼,鱼儿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就是这种干群关系。七年的知青生活,总书记同梁家河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玉米面窝头,一起打坝修梯田,当着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把心留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梁家河,锻炼自己意志,找到自己的信仰。

下载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梁家河心得

    《梁家河》阅读心得体会 最近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带领下,一起品读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

    浅谈《梁家河》微感悟(合集5篇)

    浅谈《梁家河》微感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不知所以然中,带着疑惑与一探究竟,翻开了这本不足200页的《梁家河》。当......

    学习梁家河有感

    学习《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小说是一本纪实文学,是一本真实反映文革时期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农村历史著作,是习总书记在人生关键抉择时刻的真实写照,记录了总书记从到梁家河......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一书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869年1月至1975年5月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及其深刻感悟。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习近平......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是对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生活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反映了梁家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缩影的变化。 习......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非常普通的一个小山村,这样的山村在当地非常的多,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村曾插队也就是下乡7年,使梁家河村的......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总书记年青时在梁家......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