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培训心得体会
修水县第一小学樊刚强
2017年10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修水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的教师培训,在为期一天的时间里,我收获颇多,首先观看了教材主编郁波老师的视频讲座和六小樊芳芳老师的优质录像课《观察植物》,最后听取了教研室李修生老师的《分享理念、学习课标、落实标准》的讲座,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获得以下学习体会:
一、从小培养,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原来的科学启蒙从三年级开始,现从一年级开始,并将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一个机遇,也更是一个挑战,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更高。1-2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科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他们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仍处于懵懂的状态,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游戏或故事为主导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中高年级应逐渐过渡到以观察、对比、实验等学习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在不同的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内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概念统筹,设定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物质科学(6)、生命科学(6)、地球与宇宙科学(3)、技术与工程(3)四大领域中一共设置18个主要概念,18个主要概念又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即以主要概念来统筹课程内容架构,以学习进阶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这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从了解到深入,采用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加深理解科学知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层层递进,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培养也相应地不同,例如达到“记忆”层面,教师呈现知识让学生熟记即可;达到“理解”层面,教师要采用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质疑等方法;达到“运用”层面,教师要在“理解”层面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前概念、教学内容等,设定合理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达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的目标。
三、技术领域,联系生活
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四大领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同等重要。技术与工程领域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了解事物的特性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团队合作制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例如“建高塔”在了解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基础上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建高塔,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亲自感受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珍惜社会财物和保护人类的发明。
四、观念转变,共同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科学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师教”转换成“学生学”。科学教师要学会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当抛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要扼杀学生发言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应只局限在三尺讲台,也不应局限在课堂,而要多带学生在校园、在社区、在课外等体验科学,如认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观察建筑桥梁思考相应的原理等等;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小学科学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并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来保护学生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了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摒弃“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的观点,在科学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时会有很新颖特别的观点,教师不要全盘否定,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科学课程越来越受重视,科学教师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一些学校的科学设备不足、专职教师不足等,使得科学教师开展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困难,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教学,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搞好科学教育事业。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城西小学 张艳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应投入更大精力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笔者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了提问的七个技巧。
一、问得有理
设计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做到与教学进程同步,而且要做到比进程超前。必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认真挖掘教材特点,研究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问得有味(科学味、生活味)
虽然问题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都讲究遵循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但教师提问掌握的分寸十分重要。既不能始终围着学生已经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几个问题“炒冷饭”,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但也不能刻意上难度,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积极地思考,挫伤积极性甚至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三、问得有底
特别是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知识点到与之关联的知识点,把对理论的理解到实践的支撑都准备全面、准备清楚。
比如备课《磁铁》这一单元时,不仅要准备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还要准备磁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吸铁;不仅要准备到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够被吸引的代表性物体,还要准备到自然的磁铁是怎么样的,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磁铁;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磁铁的磁力大小会改变吗?如何改变等等。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特别在第一节《我们知道的磁铁》,让学生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有十个、二十个问题像炮弹一样“打过来”。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把握以下原则:凡是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要准备好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凡是自己把握不准的或者容易造成学生理解错误的尽量不问;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归纳整理,能够当场作答的当场作答,由于时间关系或是自身准备不充分或是超出本堂课的范畴,必须在下课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时间交待,或是下一堂课、或是几天后专门讲解该知识点时。千万不能回避或搪塞!既然学生提了问题,就是想知道答案,这是求知欲的表现,如果常常忽视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会形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就会降低。但也不能完全由着孩子兴趣走,甲生要向东、乙生要向西,使课堂教学脱节教学计划,既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四、问得有心(有价值)
主要指教师对问题的反映要有耐心,即要保证充足的候答时间。候答时间大致分为两种,即教师提问后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和学生回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再继续授课的时间间隔。现实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表现在要么一看几秒钟过后大家都没有反应,时间来不及就再“抛砖引玉”或干脆自己解答;要么一个学生答不出来换一个成绩更好的学生。同时在学生回答后,更不注重其他学生对其答案的肯定或否定过程,自己匆忙下“对或错”的结论后即进入下一授课环节。实际上,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3秒以上等待时间,将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产生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
五、问得有爱
“问得有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时刻感到教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全程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通过提问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二是不能进行惩罚式提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老师带着惩罚的意图突然把这个学生叫起来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三是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回答。刻意制造课堂效果而只提问少数学生、先点名后提问,以及按学生座位或学生名册顺序轮流提问等,均不能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要么使课堂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要么使学生心里成了机械地等待,多数学生将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
第四篇: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点评
小学生学习科学要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xx年8月15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x州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活动,在这10天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树立“三敢”的意识
“敢想”是要求学生敢于推测、敢于设计、敢于怀疑、敢于想象;“敢说”是要求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示众、敢于创造。这里突出的一个“敢”字,因为只有“敢”才有可能创新。我认为儿童在上学前敢想、敢问,提出的问题最多,上学后提的问题就越来越少,甚至不问或不敢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慢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所扮演的“权威”角色使学生逐渐习惯于“认真听讲”了!这种状况,决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创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须彻底予以改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三敢意识。
二、要营造发展“三敢”的环境
学习需要宽松、民主的环境,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学课,要使学生活跃在宽松、民主的环境里,使他们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与“权威”角色决裂,像学生一样参与他们学习的全过程。
(2)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3)保障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
(4)倾听、观察并鼓励,决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教学。
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比作种子的话,那么这样宽松的环境便是它们破土而出的条件。
三、要给予表现“三敢”的机会
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或推测、或设计、或怀疑、或想象、或发问、或辩论,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去发现,他们一定能在探究、研讨中恍然大悟,从而实现或表达、或举例、或示众的愿望。
四、要突出落实“三敢”的环节
例如教《磁铁的性质》,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性质,鼓励学生利用器材(小磁铁、小汽车等)大胆地设计实验,动手玩磁铁,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玩法最新颖、探究的知识(性质)最准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无拘无束地玩磁铁。活动中的现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反复做、仔细看、认真想,最后学生从探究中归纳出“磁铁能指南北方向;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自
行探究”是个性发挥、思维发散、创新表现的重要环节。开放教学、让学生大胆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培训之后我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终将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假设,探究等等,这就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科学教师的科技引领作用。为科学课美好的明天继续加油。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xx同志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三至六年级的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表明《标准》强调的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读科学”“听科学”“看科学”。
怎样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做法,突出科学探究呢?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开拓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先让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比如说用秤称、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设计出方案后教师发给学生器材,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为取得成功而兴奋不已,也有为失败而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最后认识到量液体方便又准确的仪器量筒。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更深奥的科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 “ 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应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课标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必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认识:“教育是科学,但更是艺术”。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为了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
1、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3、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4、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第五篇: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20xx年4月21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十六门学科的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其中科学学科基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概念,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科学教育最核心的是课程。课程规定了科学教育特别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培养什么人,同时也给出了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即怎样培养人,以及培养的人如何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
一、素养立意,实现科学育人
要应验素养,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征来讲需要考虑基础性和发展性;从素养的内容来讲需要考虑时代性与综合性;从研究的过程来讲需要考虑科学性与政策性。基于素养的立意,在本次课标中,着重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注重综合,培养迁移能力
整合科学技术与工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此次新课程标准取消维度界限,强调综合能力,例如科学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打通了四大维度的界限。同时突破学科桎梏,建构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对比学科概念来讲还有更大的迁移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创新。
三、强调进阶,配合学生发展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再根据学生思维的进阶设计课程,完成学生素养的进阶。第一,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第二,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存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相应的学习活动要从简单的探究活动到综合的探究和实践活动。第三,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第四,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第五,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
四、思维探究,促进深度学习
关于教学的'思想,教师需要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各种教育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实践。在科学里面最核心的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也是科学教学的主导方式。从探究式教学发展阶段来看,表面上提的是探究,实际上关注的是思维。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维为目标,改变了以往以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更加关注学生本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20xx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继承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0xx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这里所说的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可以理解为科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了解课程性质,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
基础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特点。基础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的属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由于在课程性质部分还没有涉及核心素养的表述,因此,这里没有直接写这四个维度。20xx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态度责任维度),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科学观念维度),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科学观念维度),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包括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两个维度),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态度责任维度),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重视个人发展价值);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强调社会价值)。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发展,世界创新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加强科学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能够支撑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性质部分,提出了科学教育具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功能。20xx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部分,都特别考虑了服务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实践性
一方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性。科学课程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学习方式,加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另一方面,实践性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科学课程把探究与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导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与实践活动学习科学。
强调实践性,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过去,教育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纸笔考试,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如今,加强实践性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它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其中,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抓手,其地位在《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得到了强化。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20xx年版)》强调的内容,它针对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设置了最低要求,目的是促进我国实验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
一方面,综合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科学课程强调体现综合性,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课程,这是区分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大特点。在20xx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用核心概念呈现课程内容,综合发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育人功能,通过对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在理解这些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4个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三是注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四是注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五是注重理解自然现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六是注重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其他课程相互渗透。
强调综合性,就要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间的联系,整合学科知识,统筹设计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而科学课程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世界,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综合的。这是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3、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20xx年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
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学校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笔者以为: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就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天性与符合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真正“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实践与探索。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我校紧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科研专家大讲堂”、“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台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校园布置气象观测设备,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台,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1、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3、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5、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6、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尊敬的贵校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拔冗阅读我的求职信,应聘教师职位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扬帆远航,赖您东风助力!我是xx师范学院20xx届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应届本科。即将面临就业的选择,我十分想到贵单位供职。希望与贵单位的同事们携手并肩,共扬希望之帆,共创事业辉煌。
现在的我大学毕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工作虽然好找,但是真正的适合自己的并不是很多。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迷惘与挫折之后,我终于感觉到,做一名教师才是真正的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再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次我决定,努力做好一名教师,这才是我这么多年学习的目的!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现在的我已豪情满怀、信心十足。事业上的成功需要知识、毅力、汗水、机会的`完美结合。同样,一个单位的荣誉需要承载她的载体——人的无私奉献。我恳请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有幸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我将以百倍的热情和勤奋踏实的工作来回报您的知遇之恩,自荐信《应聘教师职位大学毕业生求职信》。经过四年多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的磨炼,进校时天真、幼稚的我现已变得沉着和冷静。为了立足社会,为了自己的事业成功,四年中我不断努力学习,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期间获得20xx院单项奖学金,达到国家四级水平,计算机过国家一级,并通过了全国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同时在课余,我还注意不断扩大知识面,辅修了教师职业技能(中学数学教育),熟练掌握了从师的基本技能。
学习固然重要,但能力培养也必不可少。四年多来,为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积累教育经验,从大二开始,我在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家教实践活动,为多名数学跛腿的初中和小学学生进行数学补习,使他们的数学成绩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和好评。为进一步积累系统的数学教育经验,我到xx一中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初中数学教育实习工作,在两个月的实习时间,我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注意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表达技巧,力争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并举。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教学实践,我已具备一名优秀教师,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地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使我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不断的努力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都挺过来了,眼前的这点小困难是难不倒我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自己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请相信我的自信!最后祝愿贵校桃李满天下!期盼能得到您的回音!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科学三至的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表明《标准》强调的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读科学”“听科学”“看科学”。
怎样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做法,突出科学探究呢?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开拓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先让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比如说用秤称、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设计出方案后教师发给学生器材,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为取得成功而兴奋不已,也有为失败而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最后认识到量液体方便又准确的仪器量筒。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更深奥的科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应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课标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必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认识:“教育是科学,但更是艺术”。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跟着李霞老师关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讲座,翻开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新课标给我呈现出的亮点:
“立意”——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
“整合”——体现了学习进阶和跨学科整合;
“一体”——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立意”——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
20xx年版课标中,从四个维度凝炼了核心素养。基于素养的立意,以关注人的视角定位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思维方法,建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精神层面的整体提升。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整合”——体现了学习进阶和跨学科整合
从20x'x年版课标中提出的18个核心概念减到13个核心概念。20xx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忽略了四个领域严格的领域分界,突出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一方面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兴趣特点,完善学习进阶来配合学生发展。比如低段关注的是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外在特征的观察、描述、分类等;到了中段要求学生要在关注具体事物和外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现象,重点训练归纳和推理;高段关注事物的结构、功能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体现出老师在学段之间采用教学方式应该遵循从指导——引导——组织的进阶,来帮助学生思维发展。
以第一个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例。学习内容为:(1-2年级)让学生知道物质有不同形式,颜色等;(3-4年级)认识物质可以由较小部分组成;(5-6年级)学生能够意识到物质可能是由一些看不见微粒构成;(7-9年级)理解物质由多种微粒构成;认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微粒表征。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内容从对物质的宏观描述到微观探究。
另一方面精简内容、跨学科整合部分内容,反映了科技进展和专题教育要求,配合”双减“政策,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例如:
(1)科学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新课标忽略了四个领域严格的领域分界,提出了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四个跨学科概念,进一步实施综合性改革。
(2)与修订前相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加强了综合性,减少了概念和知识点的数目。核心概念由18个减少为13个,学习内容由75个减少为54个,知识点由207个减少为161个。
三、“一体”——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20xx年版课标强化了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指导,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建议,以及针对每个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教学策略建议及学习活动建议内容。老师在课堂中灵活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可以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提问、观察、作业、讨论、展示、日志、调查等方法;在解释过程中采用核查表、量规、反思日志、自我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在结果呈现和交流过程中采用评语、档案袋、成绩报告等方式;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开展嵌入表现性评价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做,运用知识的技能,借助评价工具,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新课标真正告诉我们:
(1)“教”——教师如何把握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达到育人目标;
(2)“学”——学生如何学,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
(3)“评”——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点评
小学生学习科学要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科学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挠有兴趣又缺少学习方法经验。如何让他们既爱学又能学好这门功课呢?近一年来,我认真地阅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并不时摘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学这门课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要参加和经历观察活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性,从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注重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持久性的关键。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眼里的世界绽放异彩。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探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其次,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调动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第三,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探究的兴趣。第四,教师也要设计富有情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五,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所做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消除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这个想象力必须是立足客观依据,富于想象力绝不是凭的乱想和幻想。要有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尊重事实、追求真实,不仅对科学研究,对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断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第四,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很多不是专业出身,而小学科学课堂的课程的综合性又很强,教师自己也要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科学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深化科学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教研,不断积累。大力提倡丰富多样的校内间、校级间的集体研讨,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论坛等形式丰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
4月21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颁布。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自身成长,提升教学能力,我读了新课标,也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胡卫平教授的解读下认真理解了课标。
我主要从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核心内涵谈谈自身理解。
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与其他所有课程一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曾经,假探究的现象出现比较多,特别是没有考核要求的1—5年级,将科学课变成了“阅读课”、“朗读课”,从而忽视科学的本身;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出现多个探究活动,以至于每一个活动都没能够深入,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思维拓展不够开阔,质量当然也就不言而喻。而现在新课标强调立足素养,聚焦核心内容,加强探究实践,建构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来说有了更好的方向。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这对于科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我认为需要通过平时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学生理解小学阶段基本的科学规律,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我认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学习的所有课程加以融合,科学是数学的皇后,科学与数学、语文甚至音乐美术都存在着联系,培养科学思维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能够正确的进行推理,有一点的逻辑能力。在平时的课程中,可以加以训练。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创新。通过学校科技节的展演,让我感受到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作为一名教师,稍加以引导,或许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渗透;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相结合,能迸发出火花,科学教学中也需要这样的火花。
4、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责任,它要求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总言之,科学课程需要我们理解并充分培养核心素养,注重综合实践、实践探究的能力。
以上就是目前我对于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不够“精”,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常“看”、常“学”、常“思”。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
为了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3
近期,认真的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
还有要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理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因此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是我读了新课标的最大感受。
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开拓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先让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比如说用秤称、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设计出方案后教师发给学生器材,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为取得成功而兴奋不已,也有为失败而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最后认识到量液体方便又准确的仪器量筒。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更深奥的科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 “ 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应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认识:“教育是科学,但更是艺术”。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南昌市的“科学线上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科学系统的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也明白了科学课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天培训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物质科学领域里,能让学生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等;在生命科学里,学生能了解到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细胞组织而成。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每天都在工作,器官工作需要输送能量,而能量可以是氧气,水,也可以是各种食物。食物的材料来自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氧气也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保护人类和动植物能够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宇宙科学领域里,学生通过学习能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等,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等。在这个版块里,学生还会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地球绕地轴自转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昼夜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没有地心引力,人类在月球上不能生存等等内容,我觉得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13个跨学科概念的学习,我也领悟了当今的科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课程,它是一个整体,它不但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它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形成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品行。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
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树立“三敢”的意识
“敢想”是要求学生敢于推测、敢于设计、敢于怀疑、敢于想象;“敢说”是要求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示众、敢于创造。这里突出的一个“敢”字,因为只有“敢”才有可能创新。我认为儿童在上学前敢想、敢问,提出的问题最多,上学后提的问题就越来越少,甚至不问或不敢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慢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所扮演的“权威”角色使学生逐渐习惯于“认真听讲”了!这种状况,决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创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须彻底予以改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三敢意识。
二、要营造发展“三敢”的环境
学习需要宽松、民主的环境,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学课,要使学生活跃在宽松、民主的'环境里,使他们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与“权威”角色决裂,像学生一样参与他们学习的全过程。
(2)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3)保障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
(4)倾听、观察并鼓励,决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教学。
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比作种子的话,那么这样宽松的环境便是它们破土而出的条件。
三、要给予表现“三敢”的机会
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或推测、或设计、或怀疑、或想象、或发问、或辩论,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去发现,他们一定能在探究、研讨中恍然大悟,从而实现或表达、或举例、或示众的愿望。
四、要突出落实“三敢”的环节
例如教《磁铁的性质》,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文章转贴自实用工档栏目)性质,鼓励学生利用器材(小磁铁、小汽车等)大胆地设计实验,动手玩磁铁,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玩法最新颖、探究的知识(性质)最准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无拘无束地玩磁铁。活动中的现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反复做、仔细看、认真想,最后学生从探究中归纳出“磁铁能指南北方向;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自
行探究”是个性发挥、思维发散、创新表现的重要环节。开放教学、让学生大胆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