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感
再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感
——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随着对《实践论》和《矛盾论》阅读的深入,这些以往生硬的文字变得越加的鲜活起来,似乎更多的暗合了我生活与工作中的境遇,我也对以往完全无法理解的内容有了新的感受,这一切让我心生敬畏,而又不免想到自己的稚嫩与矛盾种种:
一.
寒窗十二年后我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也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开始了校园的群居生活。起初由于新鲜感,所以乐在流动的上课模式,乐在形式多样的校内活动,乐在既群体又独立的寝室生活,后来这些乐在其中的实物却成了促使我离开的导体。同时大学生的冲动性与不理智性在我的身上完全得以体现。在大学二年级之后我离开了这个安逸的群体,这个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进入的群体,奔向了我梦想的另一个集体。
二.
怀着对军营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在离开校园后我步入了军旅生涯。严格的管理和每天早餐之后开始的几乎没有喘息机会的操练和上课,让我学会了忍耐与自律。军队的核心是纪律,而纪律的实质是服从,但这种东西不是有独立意志和理性的人能自然而然就具备的,必须经过训练,养成服从的习惯,因为有朝一日成千上万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可能就取决于它。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战友情,它将存在于我的整个余生;也有一种特殊的离别——复员,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永远离不开的离别。
三.
似乎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于是步入社会开始了工作,成为了两点一线的“上班族”。一切该是新的开始,可却又仿佛回到了从前。想完成好工作并不轻松,作为客户接待员该是做事、接人、待物面面俱到的,积极主动是对自己也是对工作的负责。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充满机会与挑战的社会。受大环境影响,我们的企业环境也总处于困难和竞争之中,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时刻以增长为目标才能生存,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作为企业的一员,我必须积极主动进取。
无论从前上学还是当兵,限于心智还不够成熟,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实践论》和《矛盾论》更多的只是在做记忆的工作,此次或许是更深入的理解。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来源于时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自身的感官而产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我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工作就是实践,生活就是实践。
认识矛盾并用矛盾的方式分析问题及开展工作,使我们在工作进行中不被动。而产生新的思想、创新的工作思维就必须有矛盾,矛盾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存在的,且矛盾能帮助我们顺利的开展工作。“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天空郁郁地降雪,开始是小星雪,东西不定,试探着落在路上、屋顶,落在我脸上甚至凝不成一滴露水,因为它是这寒冷天气、是这冬季的产物,就像我,工作在燃气行业,工作在客户接待岗位,就该专注自己的工作领域。
李婷 哈尔滨香坊区第一营业分公司 个人简历:
本人李婷,女性,出生于1986年3月25日,祖籍黑龙江省肇东市,汉族人。2005年12月应征入伍至2007年12月,服役于武警云南省总队,是一名通讯兵。2008年5月19日至6月4日“四川大地震”后到达四川.汉旺,为尽微薄之力当了一名志愿者。2009年4月至今工作在“哈尔滨市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岗位是客户接待员。
人生格言:
生活总是疼痛中夹杂喜乐,忧患中存有希望,接受或拒绝现实中的种种选 择,无论怎样感恩于点点滴滴。
照片
李婷 哈尔滨香坊区第一营业分公司
第二篇: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
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 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认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是事务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毛泽东文选》的矛盾论深刻的向我们阐释了形而上学论和唯物论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特殊统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辩证法与行而上学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为世界是一个在不断运动着各种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最后再运动中达到某种平衡。人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势。运动是可以无限的,事物也就可以无限的划分,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对这一事物如此定义的标准,所以矛盾有其特殊性,同时每个特殊的运动之间又相互作用,这样直接导致矛盾普遍性,矛盾直接存在特殊的运动中也普遍支配这所有运动。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有能够相互转换到相反的方面去.运动的不间断决定了
矛盾的不间断,不论矛盾的双方是在共居的时候还是在相互转换的时候都在相互作用,矛盾只有缓和与激化,它只有一个动态的平衡。辩证法就是依据我们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运动中调和各个方面。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
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感想
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感想
《关子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今天,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我们可以读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这些,对于今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发展与复兴的伟大实践,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是极为必要的。
认真重读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矛盾论,从中收获良多,对我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解疑答惑的方法,真是从中受益匪浅。
矛盾论发表时,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大革命, 面临着新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矛盾论的发表正处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在当时的历史矛盾论的发表,有着重大的意义。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革命, 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光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 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中国从事革命领导革命的政党面前,就存在着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本世纪三十年代前期, 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掌握了中央的领导权, 执行了一条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他们不懂中国革命、不懂中国社会矛盾非常复杂的实际情况只会生搬硬套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以后,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向题,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写了许多重要著作, 从哲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矛盾论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矛盾论的发表使得全党的理论水平大有提高, 不仅知道左、右倾机会主义是错误的而且知道错在哪里, 为什么是错误的, 从而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它同实践论一起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且也为以后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
理指导下,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把它的具体矛盾揭露出来, 找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具体方法。所以, 具体分析, 既不是离开普遍原理就事论事, 也不是离开具体事物抽象议论一般原理, 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又是我党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它对一切实际工作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一贯教导的“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一定要抓好典型” 等等, 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只有掌握好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的道理, 才能理解和自觉运用这些科学的工作方法,把各项工作做好。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 也是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原则, 否认它就不能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共性个性是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也是认识的辩证法。既然任何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 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那么, 要正确认识事物和矛盾,我们就必须用力实现这两方面及其相互的联系。我们不能离开个性去抽象地找它的共性,也不能离开共性孤立地看它的个性, 而应当善于在特殊性中看出普遍性, 又善于在普追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 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 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而每一次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因此, 否认了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也就是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也即是普遍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原则。不把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 不在普遍原理指导下研究具体情况, 就不可能实事求是。
矛盾具有客观性,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发,创造性地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每一个事物及其过程中的矛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任何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绝对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场合中,普遍性可以是特殊性,反之亦然。因此,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状态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分析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习惯得出的,“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从具体问题出发的方法论,是毛泽东将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与中国革命的时代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它引领革命取得胜利。同样,这也是今天我们就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基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逻辑经由邓小平运用和发展,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和论断:“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同时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怎样的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走自己的路,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决定的,也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的时代要求,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成功,并向世人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对于近些年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一些国际媒体大肆报道,极尽赞美。还有一些报道则极尽诋毁之意。评价中不乏客观和中肯,但其中更有一些是夸大其词和别有用心。因此,还应清醒地对待各种关于中国道路的赞美之词和批评之声,从本质上解释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和生命力。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之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它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也体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和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具有其他发展模式所没有的内在特质。从哲学层面回答,就是它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了社会有机体的协调统一,实现了制度的有效成长,缩短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同时,它还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为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实践的选择,是对矛盾观点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是全面的,深刻地论述了作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 提出了对于客观事物进行研究的矛盾论系统, 创立了独特的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本人非常看重这个方法。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 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矛盾和统一, 分析和综合, 这叫做方法论, 也叫做辩证法。我们的同志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 常常只看到一面, 而把其他多方面丢掉。要反对主观主义, 提倡唯物主义, 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 看现实的各方面, 就不能只把一面当全面, 而必须找出矛盾的对立, 这就叫分析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扬。著作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哲学的遗产,吸取了当时国内外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积极成果,运用广大群众所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系统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实践论》发表于七十多年前,这七十多年来,世界发生变化,中国也发生变化。类正迈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也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前进。其在七十年以后的现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文中某些具体事例可能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本身就是在分析了当时我国实际情况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寻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的正确性。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实践上创造出新的辉煌,在理论上结出了新的硕果,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些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逐步地指导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明天。
《实践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也是新时期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它的哲学光芒将继续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毛泽东认为: 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的人参加的活动都应属于实践的范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人的社会生活都应是实践。因此, 实践是人的实践, 是社会的实践,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的。人是怎样生产的, 也就决定了人是怎样生活的, 也就决定了人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中。所以, 无论是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 还是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 人类的实践方式是直接由人类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孤立于现实社会关系之外的个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四篇: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阅读完《实践论》《矛盾论》,使我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
《实践论》以认识为主干线,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回归。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倒实践。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善于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就此可以用唯物辩证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依据,进一步作为实践的指南。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文章最后,毛泽东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实践论》《矛盾论》是相对注重“生活公式”的哲学;从哲学功能上看,《实践论》《矛盾论》是注重“前导理念”的哲学;从哲学信念与使命上看,《实践论》《矛盾论》是“为时立言”的哲学;从哲学发展方向上看,《实践论》《矛盾论》关注“中国问题”的哲学。它们间接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是什么的问题,昭示我们:唯有使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生活,大胆探索和解答时代所提出的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并且成为引领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将不断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理论之果。个人主要观点和看法:
1.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
2.正视失败,实事求是。实践有成功,难免也有失败,但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让我们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跨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有其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只有面对具体问题结合所处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读后的主要困惑与问题: 1.对于我们学生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定理,有无必要亲身去实践证明?如果去实践的话,知识不够暂且不说,所得到的收益也是与付出不成比例,那么还有必要吗?
2.对于当代中国,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我想问:到底应该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亦或是两者兼备?依法治国必定会忽略情,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德治国则缺少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徇私枉法,倘若两者兼备,何时前者何时后者? 3.在处理帮扶摔倒老人问题上,是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只在事情发生后通过道德或法律解决,是否应成立公共基金,确保即使被讹也由社会来承担?或者其他办法保证路人的权益?
第五篇: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两篇
篇一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总感觉名人著作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这次老师要求读《实践论》,开始心里确实有些小抵触,但作业终究要完成,还是耐着性子从网上下载下了这篇文章,读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复印店将本文打印出来,才终于读完。
在我读完《实践论》后,发现相对于其他论文的语言,本文的语言还是比较直白、生动的,当然准确度也是有的。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简洁,直白的语言把所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是其高明之处了。
在我们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还能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高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应当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只有实际生活于问题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解决掉这个问题,现在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有在我们生病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问题。当然,对于生活在“上层”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层”的人们是无法了解我们这些“中下层”人们的痛苦的,即使现在出台了各种政策,但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存在,并没有真正解决。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我们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的差而不说,总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条件下去进行某种实践。在本文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经验,选择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实现价值,创造成功。
《矛盾论》读后感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篇二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读矛盾论有感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
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读矛盾论有感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