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大纲
《设计基础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作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与研究形态的基本形式法则、形式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这个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学到规律,是艺术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方法的学习愉快结合,为从事“艺术设计”打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形式:教学形式采用讲授一堂基础设计美学形势法则的理论课起步,是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述。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展示给学生一些生动的二维的与形、色、质有关的素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学生作业案例,也有与形、色、质相关的人文、自然的图片,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品位。
方法:希望在课程中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寻找感觉、研究逻辑、掌握方法”,并且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像做游戏一样在“玩”中学到所需的知识。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教学年限:第一学年 学时:90学时 学分:5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部分平面 18学时×2周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点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4、图形与肌理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5、构图
对画面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决策。
6、骨骼
对设计中常用的如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基本骨骼进行了解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第二部分 色彩 18学时×2周
1、色面积
用准备好的色块进行分割与重组,寻找新的色彩搭配、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2、色彩调性
寻找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3、色相
色彩的相貌关系 [同类、临近、对比、互补]。
4、艳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 [高、中、低艳度,艳灰]。
5、明度
色彩的明暗关系 [高、中、低明,调性]。第三部分 综合排版 18学时
利用形、色、质等要素的特质,进一步领会点、线、面的关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游戏。
五、考试与考察
此课程采用课题作业的形式进行,可以手绘也可用电脑制作,并使学生体会创作中的过程美。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学生为作业而做作业、无法将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
第二篇: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在学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是时候是绝对不可以怠慢的,一定要认真对待,就如同小学,中学是大学的基础,要跑步一定要先会走,虽然说法是土了一点,但是多看多做是累积经验的一种方法,经验是从其他万家的作品于一身的一个总结,如此一来自己所做的作品就会,多多少少受其他风格影响.其实所谓构成,就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语言.其中含义就是将 点 线 面 色 等各种单元组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其中,立体构成是厚度造型,平面构成是以轮廓造型,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态按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图案。
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是指造型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 大小 色彩 位置 方向 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骼以及空间 空心 虚实 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骼,是可见的,其他如空间,则是以感觉去体现。上面是平面构成的简单概念和介绍但是平面设计中除了平面构成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就是色彩构成,色彩构成也是平面设计的必须基本知识之一,其实配色方面也是很多人的问题,有人会认为色彩的话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我个人觉得舒服其实只是感觉中的一种,而色彩可以传达的不单单是让人舒服而已,简单来说色彩是一种语言 是一种信息 是一种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到人脑中直接刺激人的大脑而对作品产生的一种对作品的共鸣。
色彩有冷暖 有远近有大小 甚至是可以直接传达信号给观看者。
就象是埃及的图腾中红色就是太阳,生活中紫色的花朵看了就有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土黄色一看就很古典等等等~~
但同时在色彩构成中不同的行业对色彩运用也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就是不同的行业对色彩使用的要求也有不同想网页设计和书报设计是不同的,网页设计在网页上的色彩除了符合自己风格以外还有就是不用考虑印刷方面的问题。因为在书报设计中要考虑印刷方法,和印刷出来的效果。
色彩是很微妙的东西,它们本身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用来产生出一种刺激人们大脑中对某种形式存在的物体的共鸣,展现出其对待生活中的新的看法与态度,扩大了我们创作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创作的新的不定性。
其实在一个具体的设计稿样上,形态的组织 色彩的构成等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整体的视觉效果,在我们抛开其他形态组织不谈,先简单的分歧一下设计稿件上在色彩上如何是形成一个同意和谐的整体的。
第三篇:平面色彩构成教案
《动画图形基础》教案 学时数: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动画设计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画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解决学生基本造型与色彩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点线面,表达对物体造型及色彩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平面构成(3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1、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
2、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平面构成要素
1、包豪斯——永恒的影响。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基本形的创造
形的概念(形体,形象,形态)形 :概念的形(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
基本形: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形象的相遇:两种以上的形相遇,可产生八种形式。
1)分离:面与面之间互补接触,始终保持若干距离。2)接触: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边缘发生接触。
3)覆叠:面与面靠近时,由接触更近一步,成为覆叠,有前后之分。4)差叠:面与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5)透叠:面与免交叠时,交叠部分产生透明感觉,形象前后之分并不明显。6)联合: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7)减缺:面与面覆叠时,在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8)重叠:面与面完全重叠,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
3、骨格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骨格的定义:任何平面设计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进行编排组合构成,这种管辖形象的方式称为骨格。
骨格的功能:是将形象在空间或框架里作各种不同的编排,使形象有秩序地排列,构成不同的形状与气氛。骨格既起管辖编排形象的作用,也给形象以空间阔窄的功能。骨格的结构方式: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
规律性骨格:以严谨的数字方式构成精确的骨格线。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构成。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个主要元素。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自由生动。如密集、渐变、近似构成。
4、(1)点
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作用,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点的视觉特性: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它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
点的构成形式: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点的线化: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点的面化: 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2)线
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线的视觉特性: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曲线优雅、动感;曲折线不安定;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线的错视 线的构成形式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造型要素—点
线
面
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立体化的线 不规则的线
线可以构成面(只要线出现了封闭,就是一个面了)线可以突出形,勾线具有美化作用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3)面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1)面的构成形式 :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2)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3)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4)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5)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6)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点、线、面命题组合构成(以表现情感、感觉、音乐、心理状态、视觉因素、抽象因素为主,如以喜悦、悲伤、热恋、心神不定、温柔、烦躁、乡间音乐之旋律、爵士乐等为题)注重点、线、面构成表达主题的形式效果和主次关系。第三节 形式美法则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1、对称与平衡
2、变化与统一
3、对比与调和
4、节奏与韵律
对称: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的构成。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
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第四节平面构成规律
1、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
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1)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2、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关联:即一组基本形,同属于一个类型,一个品种、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为近似的基本形。
相加相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联合)或相减(减缺),由于加减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获得一系列近似的形。
3、渐变
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极为常见。它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如一天的时间从零时到24时,人从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树木从小苗到参天大树,植物树
叶由大到小的排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等,包括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水纹的运动等都是渐变现象,就像是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都属于有秩序的渐变现象。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
1)从一种形象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渐变。形状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像等。
2)大小和间隔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基本形的间隔渐变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当基本形变大时就感到离我们较近,变小时感到离我们远,这样的大小渐变就产生了远近的深度感。除了使线的间隔有秩序的渐变外,也可以使线的间隔相等,而线的粗细从窄到宽,或同时将线的粗细变化从宽到窄,其间隔则相对的从小到大。
3)方向渐变,基本形的方向,通过平面旋转,发生有规律的逐渐变动.不改变基本形的形状,造成平面空间中的旋转感。
4)位置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格,因为基本形在做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格的部分会被切除掉。基本形在有作用性的骨格中,有规律地作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的平面移动,从而产生位置的渐变。
5)虚实渐变,即正形与负形的渐变,也称“图”与“底”的渐变。是用黑白正负变换的手法,将一个形的虚形渐变为另一个形的实形。这种渐变方式巧妙地利用共用边缘线,完成空间与图形的转换,中间过渡地带有似是而非的特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渐变的速度,“图与底”的渐变速度不宜太快,太快容易引起视觉跳动,应以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转换,构成虚虚实实变化莫测的视觉空间。
(2)渐变的骨格:
1)等差级数数列,又称为算术级数,在编排中等差数列各项之差(公差)必定相等。如1、2、3、4,5,6……,或者10、8、6、4、2……。产生渐增或渐减的变化效果。在构成的秩序上,不会形成急剧的增减现象。
2)等比级数数列,又称为几何级数,用公比依次乘上前项,就可造成等比数列。例如公比为2,即得1、2、4、8、16、32、……。以等比级数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能产生较强的韵律感。
3)植物生长级数数列,也称费波纳齐数列,大自然中植物发芽、抽叶的成长过程,都带有很美的数学级数的规律。它就是后一项等于前二项之和,即l、1、2、3、5、8、13、2l、34……。
4)调和级数数列,调和级数数列为1、1/
2、1/
3、1/……1/n.以调和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产生的节奏较为缓慢。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
4、发射
发射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太阳的光芒、水中的涟漪,盛开的花朵、贝壳的螺纹和蜘蛛网等都形成的是发射状图形。
发射骨格的种类 1)离心式发射
2)向心式发射 3)同心式发射
4)移心式发射 5)多心式发射
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发射骨格内纳入基本形,即把重复或渐变的基本形纳入发射骨格内。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形只能纳入较为简单的发射骨格内。采用有作用或无作用性处理均可,但必须使基本形的排列清晰、有序。
5、特异
特异,就是指在整体有秩序的安排中,出现一些异质形象,有意地打破整体的秩序。这些少数个别的与整体程序不符的形象显得突出,吸引观者的注意。在生活中,这种特异的变化比比皆是,如: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星空中的一轮明月、鲜花丛中的几只蝴蝶、一群年轻学生中的一位老教师等,都是特异现象的例子。
特异产生的条件
1、特异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环境场”(就是画面中强烈的秩序感和规律感)作为其条件,以便衬托出这个突然变化的强音效果。在保证画面构成的绝大部分基本单元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色彩等一致的情况下,使极小部分基本单元形象故意偏离这种秩序。
2、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使产生变化的形象从形态、色彩、创意等方面作出令人感到意外的突变。如:平静-骚动、完整--破碎、黑暗--光明、浑浊--鲜艳、秩序--混乱等相互对立的状态。
特异分类(1)特异基本形
a)大小的特异
b)形状的特异 c)编排的特异 d)色彩的特异 e)肌理的特异 f)其他特异构成(2)特异骨格
骨格的特异由下列方法得到: a)规律转移 b)规律破坏
6、聚集
定义:聚散就是利用基本形数量的多少,在排列方式上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聚散的构成方式
(1)在平面构成的设计中,基本形可借助规律性骨格做聚散的安排。(2)
按照视觉判断来斟酌处理,非规律性地编排基本形得到聚散的效果。聚散的基本形
(1)基本形的数量一定要多一些、密一些,使之排列完成后更有聚与散的感觉。(2)基本形的面积要小一些,才能形成疏密、聚散的效果。(3)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重复的(比如都是圆),也可以是近似的。(4)形状以简洁为宜,不可太复杂,以便突出疏密有致的编排特点。(5)基本形大小、方向最好进行调整改变,使画面看上去更灵活多变。(6)在各种规律性的骨格中,应用重复骨格,能造较好的聚散的效果。聚散的编排
(1)当画面中有多个密集中心时,要有主次之分。可从密集面积和密集程度上进行调整。(2)密集中心可以是以点为中心的密集,也可以是以线或面为中心的密集。(3)要使主要密集点与次要密集点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4)密集形象的运动发展趋势,要形成—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第二章 色彩构成(32学时)
第一节 色彩的物理原理
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
美的色彩关系叫色彩构成。颜色是很复杂的物理现象。它的存在是因为有三个实体:光源、物体、观察者。
1、光源分析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太阳的光引进暗室,使其通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结果光线被喜剧性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带。这种色光再通过三棱镜就不能再分解了。牛顿据此推论:太阳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叫做色散。色散现象在自然界中常常可以看到,雨过天晴,空气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起着三棱镜的作用,使阳光色散,形成美丽的彩虹,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
2、色彩的产生
色彩是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物体本身的材质关系,决定了其对光线中的某些色光吸收、反射或穿透,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感觉。
3、构成色彩的因素
光源色 :光源自身呈现色光叫做光源色
标准光三原色:红绿蓝;我们日常见的白光,实际由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组成,物体经光源照射,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红、绿、蓝光,经由人的眼睛,传到大脑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就是它们反射的光的颜色。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是自然界中所有颜色的基础,光谱中的所有颜色都是由这三种光的不同强度构成。把三种基色交互重叠,就产生了次混合色:青、洋红、黄。基色和次混合色是互补色。物体色:物体本身不发光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本身特性不同 表面质感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1)平行反射(2)扩散反射 第二节 色彩的属性
1、色彩的种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或由这2种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从物理学角度看,不在可见光谱中。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有彩色系: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
2、色彩三要素
(1)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辩别色彩的差异,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2)纯度(饱和度)——所谓纯度就是色彩鲜浊、饱和和纯净的程度。同一种颜色,当加入其它的颜色调和后,其纯度就会较原来的颜色低。
(3)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光源来说可以称为光度,对物体色来说,明亮程度。
3、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关系:
(1)任何色彩(色相)在纯度最高时都有特定的明度,假如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
(2)高纯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也提高或降低了该色相的明度
(3)高纯度的色相加与之不同明度的灰色,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近。第三节 色彩的混合
1、原色、间色和复色
(1)原色是混合产生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任何色彩无法调制出来的。也称为一次色。色光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色料三原色:红、黄、蓝。
(2)间色是两种原色的等量混合。在伊顿的十二色相环中,间色处于两种原色之间。间色也称为二次色。橙色处于黄与红之间,系黄与红的等量混合。绿色处于黄与蓝之间,系黄与蓝的等量混合。紫色处于蓝与红之间,系蓝与红的等量混合。
(3)复色在间色的基础上产生,是两种间色或三原色的适当混合。复色也称为再间色或三次色。
2、色彩的混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的混合。
(1)加色混合法 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的混合,即将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色光。其特点是将相混合的色光的明度相加,混合的色光的成份越多,所得到的新色光的明度越高,将等量的原色色光混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灰色;将所有的色光加到一起(三原色色光都为最大值),就可以得到白色。
(2)减色混合法 减色混合也称为颜料混合,即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可以得到新的颜色。其特点是当混合的颜色越多,或者混合的次数越多,所得到的颜色就越灰暗,将所有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就可以产生黑色。
(3)旋转混合 在圆形的转盘上绘制色块,并使其高速旋转,就会产生色彩混合现象,我们称之为旋转混合。
(4)空间混合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色彩混合称为空间混合。旋转混合和空间混合并不是真正的色彩混合,而是通过人们先看到的颜色的视觉残留,加载到后看到的颜色上所产生的视觉混合,这两种混合方式不会使色彩的明度变亮或者变暗,而是取参与混合的颜色的明度的中间值,所以也被称为中间混合。
第四节 色彩的象征及色彩构成的表现力
一、色彩的心理
我们观看色彩时,除了直接地受到色彩的视觉的刺激外,在思维方面也可能产生对生活经验,环境事物的联想,进而左右我们的心理情绪,这种反应称为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的心理感觉,按照观者之不同而显现出个别的差异,尤其是爱好,厌恶等。
热 是用色相环上完全的纯红来表现。纯红具有最强烈的红度。表现热的色彩会向外辐射,并且引人注目;因此,红色常常用在平面设计上。此种色彩,强烈、积极又具震撼效果,并且似乎不安于规格内,蠢蠢欲动、蓄势待发。所以,此种色彩对人影响很大。例如,可能会使人血压升高、神经紧张等等。
冷是用纯蓝来表现。鲜艳的蓝有命令、强势的意味。表现冷的色彩会让人想起冰和雪。蓝、绿和蓝绿色所激起的情感就和表示热的色彩所激发的情感完全不同。冷冷的蓝抑制新陈代谢,令人冷静沉着。
暖 所有含有红色的颜色都能表现温暖的感觉。此种色彩本质上不同于表现热的色彩,是因为加了不同程度的黄色,像红橙色、橙色和黄橙色都是红、黄二色的混合体,所以,可表达出情感的范围也相对扩大不少。温暖的色彩让人觉得受到欢迎并感到舒适、自然。
凉表现凉爽的色彩是以蓝色为基础。之所以不同于表现冷的色彩,是因为加入了黄色而产生黄绿色、绿色、和蓝绿色。
亮 表现明亮的色彩是最淡的粉彩。此种色彩因为组合成本中缺乏显而易见的“色彩”,所以看起来轻飘飘,透明般似的。当色彩愈轻、愈浅,不同颜色之间的变化也相对减少。
暗 表现暗淡的色彩中带有黑色。此种色彩会吞噬空间,使环境更显局限,带有凝聚效果、严肃的意味。
艳 色彩里纯色的多寡决定该色鲜艳的程度。因为没有灰和黑色,所以鲜艳的色彩都非常的清晰、明了。蓝、红、黄和橙等色彩都是十分鲜艳的颜色。
淡 淡雅的色彩是最柔和的粉彩,组合成分中至少要含有65%的白色,具有松散的效果,经常用来表现柔和浪漫。淡雅的色彩高雅、柔和。
1、冷暖感: 色彩的冷暖感会因明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红色系中的粉红色,其温暖感较鲜红色大为降低,并有转趋凉快的倾向,而暗蓝色则寒冷感比鲜蓝减少,浅蓝比深蓝更具寒意感。色彩的冷暖也常受配色的影响;如小面积的绿色,搭配暖色,则整体感还是暖色调。小面积的绿色搭配冷色,则整体感还是冷色调。
2、进退感: 同一背景、面积相同的物体,由于其色彩的不同有些予人有突出向前的感觉。有的则给人后退深远的感觉。高纯度前进,低纯度后退。其结果暖色前进、膨胀。冷色后退、收缩。明度高前进、膨胀,低的后退、收缩。
3、轻重、软硬 色彩能使人看起来有轻重感,一般来说,明度越高,感觉越轻,明度越低感觉越重。色相方面,暖色黄 橙、红给人的感觉轻,冷色蓝、蓝绿、紫等给人的感觉重。
4、兴奋与沉静感:会引起观者兴奋感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称为(兴奋色);而使人有沉静感的颜色,如蓝、蓝绿„„等色,称为(沉静色)大致来说,亮暖色属于兴奋色,而冷色属于沉静色。就明度而言,明度高的颜色富极积性,为兴奋色,深的颜色较消极,属于沉静色。
6、华丽与朴素感: 从色相讲:暖色给人的感觉华丽,而冷色给人的感觉朴素。从明度讲: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明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从纯度讲:纯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纯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
7、色彩的音感: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明度表示出来,声音越高,如红色表示热情的声音,黄色表示快乐的声音,蓝色则表示悲伤的音符。绘画大师康丁斯基认为:强烈的黄色给人的感觉就像尖锐的小喇叭声音,浅蓝色的感觉像长笛声,深蓝色随着明度的降低,就像低音提琴到大提琴的音响效果。
8、色彩的味觉感 酸:使人联想到未成熟的果实,因此酸色即以绿色为主,从果实的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情形得到概念。因此,黄、橙黄、蓝等色彩,都带有些微酸味的感觉。甜:暖色系的黄色、橙色最能表现甜的味道感。如粉红色、象牙色的冰淇淋比较具有甜味感。苦:以低明度、低纯度带灰色的浊色为主,灰、黑、黑褐等色,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或者中药。辣:由辣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品联想到辣味。因此,以红、黄为主。其他如绿色、黄绿的芥菜色、生姜色也是辣味感的色调。
9、季节感: 春天自然界中的青春焕发、蓬蓬勃勃的生机是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的。黄绿色则是它的强化色。黄色、粉红色和淡紫色是在植物的蓓蕾中常见的。夏天暖调的、饱和的和积极的色彩,秋季的色彩同春季的色彩对比最为强烈。在秋季,草木的绿色已消失,即将衰败而变为阴暗的褐色和紫色。冬季我们需要的色彩就要能暗示退缩、寒冷和内向的光辉、透明和稀薄。
二、色彩的表现力
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常常把这种色彩和我们生活环境,或生活经验中有关的事物联想在一起,这种思维倾向称为色彩的联想.例如一般人见到红色;会想到血、火、消防车或红苹果,看到绿色可能会想到草皮、树木、绿色的蔬菜、水果等。这种色彩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以及化意所影响,也会因年龄、性别、性格、教育、环境、职业、时代与国民性之差异而有所不同。
1、红色表示生命,热情、精神充沛,使人兴奋、引人注民快活的,充满青春气息,最能引起情结活动的颜色,也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红色带黄调时暖感增加,带蓝调时编冷,红橙色浓,不透明,充满厚和暖的感觉。蓝色调的红紫兼有高贵的精神和小家碧玉的姿态。红色放在柠檬黄上面时发暗、无力。如果放在黄绿上面,红色有中了邪的感觉,显得嘈杂而粗俗。红橙和黑色对比时,刺激太大,令人不决,有狂热、恶魔般战栗的感觉。红色保持红本身的表现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2、橙色 一般说的桔色,又称橙色,充满了暖色感,是一种红色中带有黄色的色彩。
看到橙色,就会令人想到炎炎夏日。使人有强烈的印象。而橙黄色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就像盛夏炎炎的阳光。
3、黄色 种类繁多,充满明亮给人以阳光和煦的柔情,太阳、温暖、舒心。在自然界秋天的色彩是黄色,因此,黄色又代表着金秋。明黄在中国帝王时期是禁忌的颜色;尤其是清朝;是天子专用色,表示至高无尚的威严。臣民乱用则定欺君犯上之罪。在古罗马也被作为高贵的色彩。现代僧侣的袈裟也用黄色。而基督教却作为犹大衣服的色,所以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把黄色以为是最下等色。淡黄色系列,容易使人联想到香味可口的食品,故食品包装设计以此为色调。黄色经常使用在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如信号灯、施工中的符号,安全服等,因而称之为安全色。
4、绿色 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所以意味着自然生命和生长,象征和平、安祥、平静、温和。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安全、自然,带给我们内心的平安。在交通信号中又象征着前进与安全。在西方绿色又意味着嫉妒、恶魔。
5、蓝色(青色)蓝给人最直接的联想便是清澈深造的大空,一望无际的大海,蓝色具有吸引人的魔力,并予人寂静、透明的感觉,可展现无限的空间感。蓝色表示希望,在西方表示名门血统,因此蓝色是身份高贵的表示。不过相反,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语,所谓“蓝
色的音乐”实质就是“悲伤的表示”。在美国的恳荒时代,蓝色是劳动服的基本颜色。船员的服装以蓝色为主,因此,蓝色又被称为海军色。世界各国的海军,选择蓝白条纹的海魂衫做军服雅致、和谐、威武、肃穆。是海洋中视觉感受的最佳选择。
6、紫色 紫色是19世纪中叶,英国制造疟疾特效药奎宁的合成色。后来变成合成的染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穿着这种颜色的服装,出席万国博览会的盛会,而引发热门话题。格调高雅的紫色系,因此成为英国王室的传统色系。在西方希腊时代,紫色作为国王的服装色使用,表示着尊贵。在正式的场合或宴会中,也属于非常引人注目的颜色。其特点娇柔、安祥、高尚、艳丽、优雅。第五节 色彩的对比
一、对比的概念
两色并置,有明显的不同称之为对比,当对比达到最大值时,我们称之为直径对比或极地对比。
二、色彩对比的分类
1、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色彩对比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对比,正是这一对比,确立了色彩存在的价值,有了色相,色彩的其它一系列对比才得以展开。色相对比是各色相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色相对比的强弱可以用色彩在色相环上的距离来表示。
邻近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相邻的颜色为邻近色。类似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2~3色的颜色为类似色。中差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4~7色的颜色为中差色。对比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120°~150°的任一两色互为对比色。互补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180°的任一两色互为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的对比为色相弱对比;中差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中对比; 对比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强对比;互补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的极地对比。
2、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
a、明度基调
★ 低明度调——由1—3级的暗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沉静、厚重、忧郁、迟钝、沉闷的感觉; ★ 中明度调——由4—6级的中明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柔和、甜美、稳定的感觉;
★ 高明度调——由7—9级的亮色组成的基调,具有优雅、明亮、轻松、寒冷、软弱的感觉。
b、明度对比的强弱
★ 明度弱对比——相差3级以内的对比,又称为短调,具有含蓄、模糊的特点;
★ 明度中对比——相差4—5级的对比,又称为中调,具有明朗、爽快的特点;
★ 明度强对比——相差6级以上的对比,又称为长调,具有强烈、刺激的特点;
c、明度调性的延展
★ 高长调 ★ 高中调 ★ 高短调★ 中长调 ★ 中中调 ★ 中短调 ★ 低长调 ★ 低中调 ★ 低短调
3、纯度对比 将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因纯度的差异而形成的鲜艳的颜色更鲜艳,浑浊的颜色更浑浊的色彩对比现象,称为色彩的纯度对比。
a、改变色彩纯度的方法
★ 掺合黑色降低纯度
★ 掺合白色降低纯度
★ 掺合灰色降低纯度
★ 掺合互补色降低纯度
b、纯度基调 将纯色与同明度的灰色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建立一个9等级的纯度推移,并以此来划分纯度的基调:
★ 灰调——由1—3级的低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容易产生脏、灰、含混无力的感觉;
★ 中调——由4—6级的中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温和、柔软、沉静的特点;
★ 鲜调——由7—9级的高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具有强烈、鲜明欢快、拥挤、忙碌的感觉;
c、对比
★ 纯度弱对比 ★ 纯度中对比 ★ 纯度强对比
纯度对比通过色彩饱和度的中和,可以使过分跳跃的色彩得到抑制,调整画面的主次关系,低纯度调的色彩搭配容易沉闷、暗淡,但如果把握得当,可以得到非常优雅的画面。
4、补色对比
互补色的对比会使互补的色彩双方更加鲜明,光彩夺目。
在光谱六色中的三对互补色,在互补色对比的过程中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对比价值:
★ 黄—紫:在明度的极地对比中展开;
★ 橙—蓝:在冷暖的极地对比中展开;
★ 红—绿:在同明度色相的强对比中展开。
5、冷暖对比 色彩的冷暖感觉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因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a、不同色相的冷暖差别:
★ 暖色系:黄、黄橙、橙、红、红橙、红紫等,暖色给人以前进感。
★ 冷色系:黄绿、绿、蓝绿、蓝、蓝紫、紫等,冷色给人以后退感。
b、同色相的冷暖差别:
★ 同一色相的颜色,加白色越多。色彩越明亮,同时也越冷;
★ 同一色相的颜色,加黑色越多。色彩越暗,同时也越暖。
c、纯度对色彩冷暖的影响:
★ 纯度越高的颜色冷暖的感觉越强烈;
★ 纯度越低的颜色冷暖的感觉越微弱。
7、面积与色彩对比
b、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 相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弱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强
★ 不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强烈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弱
9、位置与色彩对比
★、色彩本身的份量感和运动感决定其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效果;
★、颜色相互之间的关系(距离)不同,色彩效果不同;差异越大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张力,对比效果越强;差异越小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亲和力,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
采取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学生实践,出现问题随时指出,并辅导解决。
四、成绩评价方式
考核与课堂出勤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作业占7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姜桦:《平面构成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2.王磊:《色彩构成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第四篇:浅谈设计基础教学--色彩构成
浅谈高中设计基础教学——色彩构成
禹城市第一中学 朱兴亮 2010年7月21日 22:50 设计有别于其他的美术门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构成设计,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类。但是,高中设计基础的教学,又必须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设计模块时间短,学生基础低,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在构成的三大类中,选择一类学习。考虑到应用的广泛性和课程的难易度,建议在平面构成或色彩构成两者中,选择一个开设。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色彩构成的主要知识点。
色彩构成
1、概念: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2、色彩与光的关系。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物体吸收光线中的部分色光,反射不能吸收的光线,这就是物体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3、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1)色相: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黄、绿、蓝,青等。
(2)明度: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3)纯度: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
4、三原色:不能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的,红、黄、蓝。三间色:三原色两两调配而产生的颜色叫间色,橙、绿、紫。
还有同类色、互补色、对比色
4、色彩的性格: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2)橙色,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3)黄色,所有色相中明度很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
5、色彩的冷暖:冷色和暖色是一种色彩感觉,冷色和暖色没有绝对,色彩在比较中生存。但通常情况下,红黄橙被认为暖色,蓝绿紫被认为冷色。
6、色调的变化: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于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注释:由于文中用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定义,不敢乱写,故在网上引用了规范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来自百度百科,但思路绝对原创。在此处说明,以免被人误解(当然也有点心虚)。
第五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平面构成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这些就是我在立体构成课程期间所学的知识以及我自己的作品。虽然还有很大的欠缺,我想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让我的作品更有创造力,更美观,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甚至超越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