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完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对完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在高校艺术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平面设计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然而通过对整个教学进行审视后则会发现,教学评价环节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教学评价的含义和重要性谈起,并对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完善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教学评价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实施者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甄选作用。诊断作用是教师根据教学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审视,判断教学的质量、成效和缺陷。导向作用是指通过评价结果,能够自然体现出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方式和方法等,引导学生自觉、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激励功能是指评价结果能够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心理作用,如果评价结果较好,则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果评价结果不理想,则更像是给学生敲响了警钟,需要在学习态度、方法等方面做出有效的调整,方能达到要求。甄选作用是指评价结果能够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供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选拔、评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有着独具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完善与革新,但是唯独对教学评价环节没有足够的关注,仍然存有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即教师是惟一的评价者,难以保证评价的准确和客观;其次是评价理念的形式化,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出一个分数并进行成绩评定,没有体现出评价所具有导向、激励等作用。再次是评价方式的片面化。一些学校和教师,都采用量化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殊不知一个简单的分数,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如果结果和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那么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应该对该环节予以全面和彻底的变革,使之真正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对完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1.树立正确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变革和完善教学评价,首先要对以下几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如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当下的教学评价存有哪些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改进等。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教学评价的目标。结合平面设计的专业特点来看,整个目标应该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评价实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是等级划分目标。虽然量化制评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其便捷性还是显而易见的。要通过量化评价,直观反映出当前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此有及时的认识,一方面也方便教师根据结果进行一些甄别、选拨活动。其次是信息反馈目标。作为教师来说,实施评价的目的并不是打出一个分数,而是要将教学评价视为是一面镜子,以此获得对整个教学情况的了解,并做出积极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及时巩固教学成果,使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最后是激励目标。从大学生的年纪特点来看,他们对评价结果是较为看重的,而且很多选拨活动也是以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助推器。所以说,要转变之前对于教学评价的简单认识,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给出一个分数,而是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目标的树立,为后续评价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评价主体
长期以来,教师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自然也就成为了评价的主体。虽然教师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但是仍然是存有一定的不足。这种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更适合于有着标准答案的一般学科,而不是适用于平面设计这一个性化、创造化的艺术创作。作为学生来说,他们在每一次的创作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每个人都想获得一个准确和客观的评价,且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评价与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那么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平面设计学科的特有属性,都要求尽快引入新的评价主体。如学生自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独有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运用的结晶。要想更好的欣赏作品,需要设计者给与一定的补充和说明。而引入学生自评,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能够详细阐明他的设计理念、构思和风格等,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要求,也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继而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又如企业评价。学生毕业后都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作品质量将会对今后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如果学校能够经常邀请一些企业的一线设计人员,从行业和市场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那么则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并按照市场需要进行调整,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来说是大有益处的。所以要打破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传统,尽快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多元化。
3.改变评价标准
平面设计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活动,其本身的评价角度是十分多元化的。在以往的评价中,多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从自身的审美习惯和经验出发,对作品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因素和个性因素,则很容易因为和教师评价标准的不一致,而难以获得好的成绩。这对于学生的主动性、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求教师和其它评价者,能够跳出个人主观感觉的层面,从更加全面的视角进行评价。如创意方面。创意是平面设计的灵魂,也是学生最宝贵的创作思维。但是一个创意的形成,是需要一个长时间准备和表现过程的。很多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想法后,满怀欢喜的表现在了作品中,但是因为还不够成熟,所以未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也就没有信心继续探索下去了。反之,如果教师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用心观察学生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每一个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和支持,那么则会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沿着当前的道路继续探索下去,直至创新的最终实现。又如审美方面。每一个的审美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由此才形成了艺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如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审美理解来看待学生的作品,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所以教师应该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只要学生的审美表现是符合艺术本质规律的,而不是过于极端的,都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丰富评价方式
前文中提到,在当下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多数学校和教师都采用量化制形式,虽然量化制有着便捷性、直观性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简单的分数,信息量少之又少,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的反映,所以要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对学习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又能够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档案袋评价法。这是一种尤其适合于平面设计的评价方式。其主张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材料放置到档案袋中。包含学生的自评、教师评价和该阶段的作品等。一方面,其能够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出了评价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袋还是学期末评价的重要参考,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又如网络评价法。学校可以利用院系的网站,开辟专门的栏目,将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网上,面向所有人。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所以评价往往是更加中肯定和真实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还有展览法、比赛法等多种评价方式,都是值得探索和运用的新型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有着独具的价值和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该环节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积极实施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使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因为该环节的变革和完善,而迎来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
第二篇:对“五环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科:思想品德
题目: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思想品德课“互动式”教学探微
单位:湖南省醴陵市王仙中学
姓名:陆金山
电话号码:073123270217
邮政编码:412211
对“五环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推动教育思想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路是对的,“五环节”课堂教学也确实是不错的教学模式,但对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棒子打死,是不理智的,且是有害的。
关键词: 五环节 课堂教学 改革
我市从2006年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从山东汤乐二中引入“五环节”课堂教学,在2008年下学期在各学校强力推行。可以说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我觉得后来有点变味,现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我的几点思考,愿研讨。
一、“五环节”课堂教学的含义
学校于2008年9月发布《“五环节”教学改革管理制度>>,规定课堂教学原则上应当完成下述五个环节,即“五环节”教学: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含预习和教师要求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以弄懂基础知识和完成学案中的基础部分为主要目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巡视,收集、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新发现的问题,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组织小组或组间的讨论、交流,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分析、释疑和讲解。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或组间完成,通过学生之间互动、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难度较大、有一定综合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的问题,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又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
3、展示与交流
展示与交流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完成,其内容包括提出合作探究未解决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解答。通过展示与交流,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严谨、科学、规范的良好习惯。展示与交流应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多次循环使用。
4、点评与小结
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阻碍时,教师应予引导,出了错误应引导学生查找并予纠正,展示完毕应予点评,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通过展示,交流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再予讲述。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当小结,以便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5、课堂检测
课堂教学内容应当当堂检测,检测题要批改,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应当提交学生讨论,并用变形题再度检测。优秀的解题方法应予展示。
二、“五环节”课堂教学给数学课堂带来的几点变化
1、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
从近几届学生情况来看,因受小学、初中阶段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无论学生的想象能力、预习习惯、作业完成情况、复习巩固等,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均不强,更不用说拓宽学科知识面。课堂上、课外相关的知识,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70%的学生才能完成,而30%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更严重,更不用讲学生观念的更新。目前,“五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行,学校规定每节课教师只能最多讲10分钟,用监控的方式强力推行,这样教师的想讲不能,那怕学生要讲也不行了。这逐步让学生意识到,要弄明白课本的内容,提高学习成绩,教师是指望不了的,只有自主地看书做题,否则,什么也学不到,何谈考入理想大学?逼迫学生自主地看书做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让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觉得能提出问题才是好学生,证明他有认真思考。“五环节”课堂教学有展示与交流环节,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
质疑、解疑,让学生在“问”中学,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这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每一节课都要留下最后一些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这使得教师在备课时可能忽视了的问题,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这时有了查漏补缺的大好时机。
三、对“五环节”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五环节”课堂教学能强力推行吗?
学校为推行“五环节”课堂教学,在全体老师会议上进行了宣传发动,并进行了培训,方法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但不久,学校制定了有关强行推动“五环节”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规定,其中《课堂教学检查及评价》中有:
(1)学校办公会议成员、学校职能部门,每月对任课老师执行“五环节”教学改革制度的情况进行抽查(随机听课、班级教学情况反馈日志和学生问卷调查),对消极对待改革或执行不力,效果较差者每人次扣1分。
(2)由学校教科室对老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考评,考评结果与期目标管理挂钩。
于是我的疑惑来了:“五环节”课堂教学理念不错,模式可行,但能强行推广吗?
大教育家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因材施教!何谓因材施教?我的理解是:因不同的学生,学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所教的内容不同而教法不同;因教师的不同特点与擅长而采用不同的教法。
单从学生角度看,“五环节”课堂教学固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但上进心强的学生会主动预习、练习和复习,其他呢?小孩子不懂事,来到学校要不要让他学点东西?再有,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对某些课程的某些章节能看得懂,学得通,但对数学学科而言,较多的同学听老师讲一次也似懂非懂,还能指望他以自学为主弄明白?“五环节”课堂教学强力推广的我校,起步早,措施完善,但在2008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中,数学总分100分校平75.4,有163位同学数学在95分以上,但918位学生中,不及格的同学近400,还有94位同学数学在40分以下,更有31位同学数学在20分以下,严重的两极分化,看似偶然,但应当引起深思。
2、课堂教学改革要从改革座位摆放方法开始吗?
学校在宣传、推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时,是否依要求摆好学生座位,当成老师思想是否认识到位的一把尺子,有点搞笑的味道。试想:没依要求摆好学生座位就不能进行“五环节”教学? 依要求摆好学生座位,而其他一切照旧,咋就变成了“五环节”课堂教学?座位围成一圈,讨论是方便了,但学生讲小话也方便了,背对黑板的同学的脖子也扭酸了。
3、强行规定每节课最多讲10分钟,合理吗?
学校在推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时,在全体教师会上强调每节课最多讲10分钟,通过随机听课、学生问卷调查来检查,后来发展到用多媒体监控来督查。我想,一刀切,合理吗?
首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需精讲是相同的,但精讲是不以时间长短为标尺的。不该讲的地方,多讲一也是啰嗦;该讲的重点和难点,讲20分钟又何妨?有时那怕30分钟也不嫌多。例如《数学必修5》中第一章的“逻辑联结词”一节,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大部分内容能自学完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少讲点,而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部分,单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这一知识点,教师就不得不讲10—15分钟,至于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一个例题的分析讲解示范就可能花上30分钟,这还是精讲!定10分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老师都有自己的擅长,有些老师的讲形成了习惯,一时能改过来吗?更有些老师能讲,学生喜欢听,教学效果还蛮好,让其发挥所长多讲点又何妨?
4、每节课非要制作学案吗?
我校《“五环节”教学改革管理制度》中写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有重大影响,教师要高度负责地做好编写工作。
并有学案编制的程序、学案内容的构成、学案的使用和学案的检查评比等项。其中学案的检查评比项有: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将每次学案交一份到年级部备案,年级部将所有学案按教学内容顺序整理编号,装订成册,并有记录。
学校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学案检查,全期组织两次学案评比,评比出不超过30%的优秀学案。”
从一年的实践来看,有以下问题:
(1)明显加重教师的负担,对人数较少的学科组来说,教师更是不勘重负;(2)学生疲于应付学案,无时间预习和复习,学案当成了教本,造成课本的生疏;
(3)有些章节的课本,本身是很好的导学案,无再编的必要,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还影响了教学效果。
5、每节课必须有讨论吗?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有展示与交流环节,有的教师图热闹,每节课必须有讨论,每个知识点讨论,以致每个题都讨论。课堂是热闹,但实惠吗?数学讲究独立思考,单独演算,如果遇题不独立思考而合作讨论,学生到了高考单兵作战,咋办?只注意解题方法,不演算不写解题过程,这题真解了?面对数学中的解答题咋办?
四、我的观点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推动教育思想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路是对的,“五环节”课堂教学也确实是不错的教学模式,但对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棒子打死,是不理智的,且是有害的。
第三篇:对教学基本环节的思考
“对教学基本环节的思考”的感想
田薪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教学基本环节必须认真思考。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材施教才达到好的效果。上课是最主要的环节,课堂的掌控是一门学问,既不能太沉闷,也不能乱哄哄,同时还要实时监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馈,课堂的艺术需要充分的备课才能体现。提问是顺利推进课堂环节的方式之一,好的提问可以过渡,也能使学生更加自然的理解知识。在“遵守交通安全法”的案例中,提问就起到了衔接、推进进度等作用。另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应该是教师精选的,题目在精不在多。辅导和评价方式都因人、因时而异,但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评价记录卡,可时时对学生进行督促评价,对比学生前后差异。
如今的教学不应该再拘泥于教师讲授,虽然教学基本环节没变,但如今教师应更多的考虑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解题思维,当老师放手的时候,学生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思考;同时,合作精神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比死记考点有意义,这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四篇: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思考与建议
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切实提高违法成本
——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思考与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正式向社会公
布了《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
下简称“草案”),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这
是水污染防治法继1996年修正施行以来
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修改。相比于现行法
律,草案增加了很多新内容,也对已有
制度进行了完善,主要表现在:建立了
水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强化了重点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行
排污许可制度;完善了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管理制度;增强了水污染应急反应能
力等。不过笔者感到,对于地方政府及
有关部门的责任以及违法排污企业的处
罚,草案虽然进行了一些规定,但相对
于我国当前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和长期存
在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
题,草案中的这些规定还应该加以强化
和提高。
明确并强化责任,健全治污机制
政府是社会的综合管理者,水污染
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水污染防
治工作不能仅依靠环保部门,而需要其
他相关政府部门甚至整个社会进行协调
与合作,因此必须由政府行使统一监管
责任,建立健全治污机制,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解决水污染问题。从目前的文本
来看,草案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责任规定的还并不明确。
草案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
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笔者
认为,不仅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防治、跨行政区域
河流断面水质质量等都需要政府负责。
而对水环境质量如何考核、地方政府
未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的法律责任,草案并未
予以规定。草案第五条第二款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
照与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签订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的要
求,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总量控制指
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市、县
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总量控制指
标的要求,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
到排污单位。”而作为与第五条对应的法律责任,草案第六十八条规定:“国
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按照要求
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定期予以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
管部门对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
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定期予以公
布。”对于集体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定期公布名单可以,但涉及到具体责
任人,谁来负责、负什么责、怎样负责,仅靠公布恐怕无法解决。对涉及违反
总量控制要求审批项目、发放许可证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建议草案在对政府责任的规定方面
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污染防治、跨行政
区域河流断面水质质量”的内容并设立
相关考核机制和法律责任;对未完成总
量控制要求的政府具体责任人及其违法
行为,增加相关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制
度。此外,草案还应规定地方政府有定
期发布本地水环境监测信息的义务,还
要采取对企业和公众进行引导支持的激
励措施等。逐步形成“政府统一负责、环
保具体监管、企业依法治理、公众积极
参与”的有效防污治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痼疾”,无论是从
改变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还是从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看,都迫切要求我们在草案修改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制度
措施,加以彻底解决。目前草案中规定的罚款额上限虽然比现行法律有所提
高,但仍不足以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例如,草案第七章法律责任中规定的罚款额上限多为50万元,仅第七十二 条规定为100万元,相比于企业违法排污 所节省的成本和对水体环境所造成的损 害,仍显较低,建议适当提高处罚额度。除此之外,创新处罚方式,按照违法企 业污染排放量、违法行为持续时间、污 染损失等因素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显得十 分必要。其中,在国外已经较成熟的“按 日计罚”方式对连续违法排污行为有很 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严重违法行 为适用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较之现行法律有较大的突破,值得 肯定。但对于其他性质同样十分恶劣的 违法行为建议扩大适用刑法的范围,增 加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更好地起 到震慑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罚款和追究刑事责
任都只是政府行政监管的手段,并不一 定是最有效的方式。从国外经验来看,强的针对性,强烈建议引入草案加以规 定。另外,草案第六十六条、六十七条、七十八条、七十九条、八十三条规定了 真正让违法者胆寒的是一套完善的环境 公益诉讼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即通过 污染损害的司法救济来追究违法者的民 事责任。笔者认为,这是从根本上解决 “违法成本低”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草 案第七条、第八十五条对此均作出了规 定,但诉讼主体仅限于直接受害者,建 议扩大范围,允许环保组织和社会公众 参与,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为污染受害 者提供法律援助。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需要 修改、补充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笔 者认为强化政府责任和提高违法成本 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希望在草案 修改过程中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我们 相信,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下,一部成熟完善的《水污染防治法》 必将为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 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思考建议
现在普通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不容置疑的。看看大、中城市里看病的有多少是本市居民,再看看大医院里看病的有多少是附近的市民,至少都有40%,这就可见一斑。我国的“看病难”,难在区域医疗卫生水平差距较大、难在地方医疗卫生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难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健全。
现在进行“新医改”,必须实
现结构性调整,这是“新医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医改方案”确定的近期五个重点中,就有两个是关于基层卫生服务,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实施主体的重点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农村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城市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健全和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基础,不健全将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缺失和生活方式病等多发。为此,笔者就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转变“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宣传误区,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妇女儿童与老人残疾人保健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医疗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是全科医疗服务。这就是称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而非“社区医院”的缘由。
而现在广为传之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宣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质内涵会产生两方面的误导:一是使广大群众,包括医疗卫生人员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与大医院是一样的,只有医疗功能,不同的是看不了大病,是离家近、规模小、水平低的医院和药店。因而往往拿大医院的医疗水平一项指标来要求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或者是否就职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是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专业、业务技术能力的配备,也不利于医疗卫生人员从治疗模式转到“六位一体”的思维习惯上来,大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和思想意识仍集中在治疗上,缺乏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相应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因而距担负相应职能尚存在较大差距。
正确的功能定位和宣传引导,才能增强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了解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居民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强化其在防病、养老、保健和康复等健康领域中的“守门人”作用。
2.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按现行法律规定,社区卫生的服务方式是不合法的。国家《执业医师法》第14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即法律规定医师执业仅可在注册的机构及地点内行医。而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的服务方式,是“片区医生团队”、家庭医生、24小时呼叫上门等。这些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也是行之有效的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基层服务方式,但却是与法律规定相悖的。
因此要在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法规培训、避免不当医疗行为发生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卫生入户服务也应制定操作规范,细化服务种类、范围、方式和具体要求等,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3.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1)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政府的主导性。但目前是按行政区划由各市县财政负责拨款,许多市县财政安排公共预算执行的零基预算标准中,不包括职工的“四险一金”、取暖费、公费医疗超支款等保障福利性预算;也不包括工会经费、交通费、取暖费、会议费、物业管理费等支出预算,这些支出仍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负担并缴纳。国家给事业单位人员的新增津贴,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无法落实。
基本经费的不足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限制了卫生资源流向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加之受服务人员编制、结构所限,难以承担相应服务职能。卫生资源呈“倒三角”的不合理配置,一直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和升级等投入,但硬件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现状。只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真正使居民留在基层、“流”向社区,减轻居民和大医院的负担。
改革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将人员应有的待遇和专用业务费全部纳入,这是该管理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考核预算执行及工作效率,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应经济责任和奖惩制度。三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