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素琴“巧”设计,“妙”生成——探寻“非指导性”教学的提问策略
“巧”设计,“妙”生成
——探寻“非指导性”教学的提问策略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庄素琴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专家名师,他们的课如春风化雨,那么自然,那么让人陶醉,真正达到了人课合一的境界。坐下来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们独巨匠心的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提问充满艺术,彰显智慧,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体会着思考的成功、快乐和满足,课堂的生成也丰富多彩,常常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上的氛围是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这就是非指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无痕,更有艺术性,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觉得从提问入手,无非是实践非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精心设问,学品词。
小学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有其典范性,老师总是想在一节课中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总想把所有的精华都讲给学生,到最后,发现这里也要讲,那里也要讲,可是一堂课仅仅四十分钟,要讲的地方实在太多,怎么办?我想,教师只有在重点、难点、亮点、细节等关键点上设计问题,其他细枝末节不妨忽略不计。在王菘舟的教学的《鸬鹚》一课中,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轻轻的、小心翼翼的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喜爱和体贴啊!这潇洒的、熟练的一抹,又体现了渔人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一抹,就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这一抹,又像是一次潇洒地指挥。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读读课文,体会体会。思考片刻,学生纷纷回答,但他们的回答始终都是围绕着鸬鹚来说的。关键时刻,老师点拨了一下: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什么?这个问题呀,立即使学生转移了思维的角度,他们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高兴。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笑容。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还有的说:抹出了渔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活。老师小结道:我也说一句,这一抹,抹出了一派欢腾喜悦、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啊!
评析:
1、创设情境,引导对话。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 “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如果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文眼,创设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学生收获多多。
2、巧引慧导,拨歧归正。教《鸬鹚》一文,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偏差:是主次颠倒,将鸬鹚当作景中主角,渔人则屈居配角,在此案例中,“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什么?老师及时的巧引慧导,使学生最终抓 2 住了这”一抹”,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了学生的语感。
感悟:
以上案例中,老师紧紧抓住“一抹”这个“文眼“,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揭开词语表面的面纱,一步步走进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意蕴,学生理解了“一抹”,也就理解了全文的精神内涵。在非指导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将出现“卡壳”,经常这样,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问题又不能太简单,像这样抓住课文的文眼来品析,不失为一种妙招。
二、旁敲侧击,善争论。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有辩论的课堂,只要教师善于引导,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点。教师要激发学生辩论的精神,营造便于辩论的条件,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善于辩论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高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
在《三袋麦子》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个小动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了土地爷爷给它们的麦子,也得到了土地爷爷不同的评价。谁来说说看,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因为它很节俭。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因为它最聪明,知道把麦子种在地里,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有的说,我喜欢小猪,因为我觉得小猪能把麦子作成各种各样的点心,它的手很巧„„就在大家为自己的想法而沾沾自喜时,老师总结道,其实,这三个小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作一个人生的规划,让他们能实现自我价值,小猪贪吃手巧,可以让他做点心师,而小牛这么勤劳节俭,可以让他做仓库保管员,而小猴有远见,可以做一个团队的领导。
评析:
1、展开辩论,培养思维。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鼓励聪明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声音,迸发出新的火花,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2、当机立断,理性总结。
在每一次辩论中,其实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那么最完美的答案是什么?这时老师及时摆出自己的观点,对小猪、小牛和小猴作了一个人生的规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情感也得以升华。
【评析】: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有时思维过于简单化,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文本,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引导,设置问题引起他们换个角度思考,让他们在新的交流中碰撞中智慧的浪花。就在他们不同的声音中,老师适时表明的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学生心明如镜。非指导教学引导学生从辩论入手,必将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立足学情,能提问。
学习语文,不仅要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读进去,而且还要启发他们 放开眼读出来,不仅关注文本自身,还要关注跟文本相关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经历等,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以下是《江雪》的教学案例: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生: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这时,老师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有的说,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说,他可能在想鸟儿都飞走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有的说:老翁可能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有的说,我想他非常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还有的说,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这时老师提出,你们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和贫穷?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此时老师出示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看完后,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现在,我知道了柳宗元是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评析;
1、积极评价,保护兴趣。
不了解学生,你就无法教育好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冷不丁,但提这个问题的孩子内心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不然,他的学习兴趣会锐减,说不定从此会“破罐子破摔”,这位老师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给予肯定。“真是一个好 问题!”使学生依然保持提问的热情。
2、启发思维,渗透学法。
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你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和贫穷?”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老师不是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引导孩子们将“诗境”与“心境”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从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
感悟:
上述案例,教师依据学情,因势利导,给学生以新的启发。那么在非指导教学中,老师就是要注重让学生经历语文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面对生成,老师更要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保护童心,运筹帷幄。
古人云:“问则疑”、“疑则思”、“思则通”。可见一个好的提问在课堂中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显然,老师的引导指引着学生的方向。老师在教学中从提问入手,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把握好“导”的契机。也就是说,当学生迷茫时,教师能帮助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走入歧路时,教师能把他们自然地引入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为他们一座桥梁。那么这时,你就走进了非指导教学。
第二篇:巧激趣 妙体验 悟生成——苏教版第二册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巧激趣 妙体验 悟生成——苏教版第二册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
计)
巧激趣
妙体验
悟生成——苏教版第二册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0 355000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阮悦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评价:真聪明,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评价:你心中的小松树真小,你心中的大松树真大!]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学在初始阶段就充分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猜谜语,调动好奇心,求知欲。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谜语创设浓厚的学习情境是个巧招。】
二、对比朗读,巧揭课题。、师: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爱和你们交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八课。板书:8小松树和大松树,来读读课题。“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怎么记住它?看老师把松字送回田字格,认真观察。
2、指导书写。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写的小一些,捺要变成点,不和右边打架。右边写得宽一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过渡: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呢?
三、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打开课文46面,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动脑筋记住它。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
3、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四、演练结合,体验生成。
(一)贴图找位置,学习第一段。
师:生字新词,长句子都会读了。读起课文来一定更有信心!自己再读读,看能不能把课文读的更流利通顺。
师:孩子们都会读了吗?会读了,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它们找到家。出示大山的贴画。瞧,这是一座高山,谁来摆一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
师引读:瞧,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师:一起捧起书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尊重朗读体验,注重生成,学习第二段。
过渡:小朋友读书可认真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有一个导演要把《小松树和大松树》拍成一部电影。他们要招聘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演员,想参加吗?想参加可要听好了,要演好电影先要读好剧本,剧本就是我们的课文。先报名演小松树,要演好它,先找一找小松树这个角色都说了那些话?拿出笔读读课文找一找,画下来。
【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低年级孩子明显的爱表现自己,当明星这么好的机会相信谁也不愿意错过。自然对于学习课文更感兴趣了。这时候老师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找出小松树说的话。】
师:找到请举手。把你画的读给大家听,你们和他一样吗?
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在第二自然段中。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师:谁来当小松树,来演一演。要演好它可要读好小松树的话,想一想小松树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和表情怎样?自己先试一试吧!
【设计朗读指导方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A、方案:请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朗读。
.师:你觉得这个小演员把台词说的怎样?
2.师:我也觉得她读的特别好,再听听她那些地方读的特别好?
3.师:老师也听出来了,“多高呀!”读得可真好!现在老师来当小记者来采访你,你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小松树你感觉自己怎样?
4.师:“现在你就是小松树,站在这高高的山上感觉怎么样?站在山上朝别人说话,可以加上什么动作,来再演一演。”
站在这么高的山上,你感觉自己怎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讲体验,抒发感受。】
(孩子们回答不一,有的说:“我觉得自己好得意,站这么高。”有的说:“我觉得自己特别舒服站得高看的远。”还有的孩子说:“自己觉得很骄傲,原来我这么高!”)
5.师:带上自己的体验来读小松树的话,请表情动作来帮忙。
【尊重朗读中,孩子的个人体验不同。同样的对话,却有不同的感受。多种体验,让朗读走向生活,走进孩子心灵】
B、方案:请朗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朗读。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师:指名读。你读的比较通顺流利,你还愿意更努力的读好吗?老师来帮助你,朗读指导。
2.师:小松树你站在那儿?你觉得自己高吗?恩,你长得真高啊!现在你就是长得很高的小松树,来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再读一读这句话。
3.师:有进步,高多了。站得那么高,所以你能看到(学生回答“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往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看到公路上汽车和蚂蚁一样,有的说看到行人也像蚂蚁一样。山脚的房子树木都变的很小了„„)
【登高远望,借助生活体验,由生活中体验,触动对课文的理解与品悟。使语文生活化】
4.师:小松树你站得高看得可真远啊!来读一读“很远很远”(出示词语)评价:这才叫读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师: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感觉怎样?
师范读:老师也想来当一回小松树可以吗?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在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低年级孩子善于模仿,老师的范读在教学中处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孩子听说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6.师:谁还想来演一演小松树。指名演。全班演。大家都来当回小松树。注意看这两句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和疑问的语气。我们知道朗读要读好还要请谁来帮忙?(表情和动作来帮忙)
(三)自学品悟,学习第三段。
过渡:小松树演得这么好,大家都有资格当小松树。大松树该怎样表演呢?大松树(学生回答“没有回答”)它会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孩子明白大松树没有回答是因为心胸宽阔不和小松树斤斤计较。)
(出示小松树得意洋洋的表情。)
师:大松树不和小松树计较,我们来看看小松树的表情变化。(表情由得意到惭愧的低下头)出示词语“惭愧”,理解“惭愧”。可以换词理解,联系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中词语“难为情”理解。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时候你觉得惭愧?
师:小松树刚才还很得意,可现在惭愧的低下了头,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风伯伯教育了它)
师:自己读读风伯伯的话,看看读懂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尊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自己先读品悟,再同桌互谈感受,交流阅读感受】
师:孩子你们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理解“托”的意思,加动作理解。
师:哦,老师也明白了,原来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你还想对小松树说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延伸:风伯伯的话说得这么有道理,难怪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送给你们。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习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使学习所得进行延伸,这时候的学习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习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甚至品德。】
师:来演一演风伯伯。风伯伯说这些话是教育小松树,注意加上动作“摸”(联系生活实际,长辈们对你们说话时候很亲切,和蔼可亲,边说边抚摸着你们的头,找感觉,边读边演。)
五、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出示flash动画)孩子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男生当风伯伯,女生当小松树。
师:真棒!你们都是小小配音师。
延伸:小松树惭愧的低下头,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咱们下节课还得接着往下编故事,演课本剧呢!
六、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松、托、孩、呢”,出示生字,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自己想办法识记:“松”字可以编故事: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托”字提手旁加毛字少一横;“孩”字换偏旁识记;“呢”换偏旁识记。
3,师范写,生输空,再描红。
七、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贴图
山顶小松树贴图
得意
惭愧
大松树
大山贴图
【教学反思】:
一、注重“以学生为本”。针对低年级孩子好表演,对直观事物兴趣浓厚的特点。巧妙的设计了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松树大山贴图等,调动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化难为易。
二、注重“尊重个性化朗读体验”。针对不同朗读能力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案(AB)方案。体现朗读指导的差异性,层次性。因材施教,把握住不同孩子的阅读感受进行朗读的指导。将阅读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注重“老师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激励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的所思所想。让思维在老师激励下插上飞翔的翅膀。
四、注重“语文与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注重语文与品德之间的联系。寓教于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方式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