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第二篇:白杨礼赞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莲河中学 叶明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2、感知白杨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白杨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1、歌曲《小白杨》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与朗读:(2)作者简介
4、活动一:观察白杨
看图片,用20-50字写一写你眼中或心中的白杨形象。
5、活动二:感知白杨
(1)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美?
(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6、活动三:领悟白杨
(1)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出示课文的写作背景
7、活动四:象征手法的学习与运用(1)认识象征手法
文章《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学习象征手法
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呢?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如:我由蜡烛想到了_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它象征着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提示:梅、兰、竹、菊、松、蜡烛、砖、等)
①、写出象征物的特点。②、揭示象征物的精神。③、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
8、课后作业
(1)、积累描写树的诗句三句以上。(2)、有感情地朗诵第七小节并背诵。(3)、推荐阅读《美丽的白桦林》《西风胡杨》。
(4)、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楠木、翠竹、梅花、荷花、热水瓶……
第三篇:白杨礼赞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第四篇: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把握散文的特点;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4、领会、感悟课文赞美的北方抗日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讲解课文,引导把握白杨树的象征精神,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原因,把握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教学重点、难点: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
3、理解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排比和反问的运用;
4、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白杨礼赞》,为什么用“礼赞”这个词语呢?作者又是如何“礼赞”的呢?文章的标题可否换成“白杨赞”“颂白杨”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茅盾的《白杨礼赞》。
一、课前反馈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1.注音
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íu)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2.词语解释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秀颀:美而高。颀,高。3.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作者简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自主探究: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概括文章每节的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读课文、用笔勾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
3.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4.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四、合作交流
五、课堂展示
1.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读课文、用笔勾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
『学生活动』直接读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用课文中的语句』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重点研读第5节
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分:
干:丈把高„„ 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叶:向上„„
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讨论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六、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倔强(jué qiáng)
恹恹欲睡(yān)B.外壳(kě)
无边无垠(yín)C.参天(cān)
坦荡如砥(dǐ)
D.秀颀(qí)
错综(zōng)
虬枝(zhā)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C.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4.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
七、教学反思
第二教时(总第2课时)
一、学前反馈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排比、反问的运用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2、品味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三、自主探究
1、第1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2自然段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景色的?看似与白杨树无关,它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4、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5、归纳本文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合作交流
五、课堂展示
1、第一节: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领全文。
独句成段,从内容上讲,首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结构上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第二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本节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景色的?看似与白杨树无关,它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中心?
从高原的外形、色彩、给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来写。
外形特点是——大、平、高;色彩特点是——黄绿错综;给人的感觉是——“雄壮”“伟大”
这样写的目的有二:⑴展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⑵暗写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铺垫。
3、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4、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5、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课堂检测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4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5.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6.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7.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8.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9.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答:_____________ 10.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1)____;(2)_____。11.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5.茅盾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7.(1)扑(2)翻(3)涌 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5.无边无垠坦荡如砥6.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绿错综7.强调(着重指出)8.C 这样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9.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10.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11.A
教学后记:
第五篇:白杨礼赞1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运用。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题解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在这篇散文里,它把视线投向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作者是怎么写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他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三、品读文本探讨写法
1、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和段落。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2)请观察这些句子,你们觉得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那么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虽-却
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中,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战斗精神及不平凡)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和它的内在的气质(精神)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一读第5个自然段找出重要的词语来品一品。
(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作者是怎么写白杨树的外形的?你从中感受到它怎样的内在气质? 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进取)皮:光滑、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质朴)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师小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树,它的外部的形象是美的,但它决不是不平凡的树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受其质朴正直、倔强挺立、团结进取不折不挠的内在的气质。
3、作者仅仅是在写白杨树赞美白杨树吗?不是,由树联想到人。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请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1)第七段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了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了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点明了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由形到神揭示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白杨树象征意义。
这四个“难道”(反问)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相对于一般句式有怎样的优势?(由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连贯紧凑,气势恢宏,由外向内,思想层层深入,语气更肯定强烈的写出它的象征意。
(2)第7自然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段文字的意思?(在树中,白杨树外形并不美,但它适应能力强,富有顽强的生命力。)采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扬即欲扬先抑手法)。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充分赞美了白杨树的内在精神。(神美)
4、同学生们再读第8段,这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跟北方的农民相似。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5、读到这儿,你觉得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使文章含蓄隽永,与当时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合作探究
1、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2、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使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附: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