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经过将近两个多星期的学习,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锅炉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对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好比吃饭的筷子一样!同时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我未来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更正作用!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学习,我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课本上角落里的知识也被带入我的理解中,此次我们主要进行校核计算,但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时还好,不需要校核,但进行到锅炉受热面校核计算时感觉计算量巨大,对原理的掌握不够透彻,导致很多计算不知缘由,不知此公式如何得来,从何处得来,这是万万不行的,每次校核失败后,都要重新估计出口烟气温度,以计算出新的对流吸热量,然后结合传热方程式进行校核,此过程进行时间较长,涉及数据较多,但也是最锻炼能力的地方。通过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具体了解到了某些受热面大致的漏风系数,了解到了如何计算炉膛表面积,如何计算炉膛的体积,记得在查表是不知道如何计算壁面温度,还好及时请教了老师,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再次表达感谢!
由于我们用的是徐州烟煤,此煤种含碳量高,导致了着火推迟,所需着火热过大,所以炉膛出口温度会比其他煤种高一些,对于高温辐射受热面和高温对流受热面的挑战极大,最终通过合理分配减温水流量叫问题化解。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只想说,我知道的太少了,我了解的太少了,我的能力还太差了,在锅炉学习的漫漫长路中,我连大门都没打开
通过锅炉课程设计,不仅对我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习,我在知识上永远都是只走出一小步,永远不要认为任何问题的简单。任何的问题都要细致的分析,任何问题都要精确!
与此同时,我还学会如何和自己的组员如何配合。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
第二篇: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聆听烧锅炉之声
——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当我在大二上学期上《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时候,曾听华永明老师说了很多次大四短学期锅炉设计很让人头疼,而且会让我们对整个大学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锅炉,我依然对华永明老师的这席话印象深刻!整整三周,我聆听了“锅炉之声”。
当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刚从赵老师那里拿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和参考书,当时单纯地想着:锅炉课程设计,就是把大三下学期锅炉的作业重新做一遍,感觉工作量也还不是很大嘛。(其实后来发现我错了„„)考虑中,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计算锅炉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谢赵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给力的煤种——神府东胜煤,我甚至不知道这煤产自哪里,写下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它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发热量是同煤种的全国之最(不能肯定这句话的准确性)。同时,很幸运,这种煤和例题的煤种是一样的,无形中减少了一些假设后的计算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可以偷懒的地方,但是其实我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偷懒,还是一步一步算下来的,还出了点小问题。)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一遍作业,煤种和例题一样,所以计算热平衡的时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
然而,困难还在后头,当第三天的时候在教室算“前屏过热器”的参数时候,我发现了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地计算公式,这对我真是个挑战!算了一半后,实在算不下去了,于是到了赵老师办公室答疑,赵老师的指点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瞬间让我明白了许多计算流程,并且使我把大三下学期学习的《锅炉原理》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回忆并且串连了起来,然后很高兴地回到教室,“废寝忘食”地将前屏过热器部分算完了,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左右的时间,但是还是很开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会儿,开始了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过程,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高温再热器计算开始,第一悬吊管,高温过热器,第二悬吊管,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转向室,低温再热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来是越算越快,以至于一整天都算锅炉,算锅炉变成了能使我很兴奋的一项“工作”。而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稍微缓了一天,查了书本的一些资料,然后整体对照书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来,再到后来的总校和汇总,都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麻烦。第二遍检验的时候,将误差降到了理想的范围。
而后,我又找赵老师答疑了一次,发现低温再热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热器垂直段的进口温度相差过大,大约有8°C,而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分析,相差应该在5°以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当天中午,我又开始了核算,发现只能动尺寸才可以将误差降下来,所以我对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数进行了修改(原来各有110片,后增加为113片),效果还不错,而且截距变化也很小(0.003m左右),最终定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这些计算过程中主要学习和深化的锅炉知识。1 排烟温度
书中例题的排烟温度是125°,而我的题目是120°,排烟温度下降了5°之后,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提高(通过反平衡计算),锅炉实际消耗燃料量减少,从而计算燃料量减少。热空气温度
书中例题的热空气温度是20°,而我的题目是30°,相当于我设计的锅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使用,而书中例题设计的锅炉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此外,因为热空气温度较高(高了10°),空气带入的炉内的热量较多,炉膛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高(较例题高了17°)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较高,所以在整个锅炉中,对流换热增多,从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与1推出的结论相同。
在完成了锅炉部分的计算后,我用CAD进行了绘图,虽然每张图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接触CAD软件的我来说,俨然是个挑战。在多次请教了我们学院6班建环的同学CAD的操作方法之后,我将每张图纸都按要求画了出来,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期间使我对CAD软件由陌生至较为熟悉以至于熟练,让我对这个画图软件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增强了我用电脑绘图的能力。
在写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当我提到锅炉之时,我的脑海里就感觉自己设计的锅炉正在源源不断地送着煤,流动着蒸汽,发着人们需要使用的电力。那机器的轰隆隆之声和那燃料的燃尽的噼里啪啦之声,难道不正是我内心里听到的“锅炉之声”么?这声音更甚那音乐厅里的交响乐、那舞台广场的明星的歌!
三周,让我更加了解了锅炉,更加深入地学习了锅炉,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使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每次答疑时赵伶玲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我的室友孙伟同学矢志不渝地和我一起
曾骥敏 03009427 2012.9.12 “迈着同样的步伐”进行着锅炉的设计与计算!
第三篇: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下面小编收集了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当我在大二上学期上《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时候,曾听华永明老师说了很多次大四短学期锅炉设计很让人头疼,而且会让我们对整个大学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锅炉,我依然对华永明老师的这席话印象深刻!整整三周,我聆听了“锅炉之声”。
当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刚从赵老师那里拿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和参考书,当时单纯地想着:锅炉课程设计,就是把大三下学期锅炉的作业重新做一遍,感觉工作量也还不是很大嘛。(其实后来发现我错了??)考虑中,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计算锅炉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谢赵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给力的煤种――神府东胜煤,我甚至不知道这煤产自哪里,写下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它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发热量是同煤种的全国之最(不能肯定这句话的准确性)。同时,很幸运,这种煤和例题的煤种是一样的,无形中减少了一些假设后的计算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可以偷懒的地方,但是其实我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偷懒,还是一步一步算下来的,还出了点小问题。)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一遍作业,煤种和例题一样,所以计算热平衡的时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
然而,困难还在后头,当第三天的时候在教室算“前屏过热器”的参数时候,我发现了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地计算公式,这对我真是个挑战!算了一半后,实在算不下去了,于是到了赵老师办公室答疑,赵老师的指点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瞬间让我明白了许多计算流程,并且使我把大三下学期学习的《锅炉原理》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回忆并且串连了起来,然后很高兴地回到教室,“废寝忘食”地将前屏过热器部分算完了,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左右的时间,但是还是很开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会儿,开始了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过程,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高温再热器计算开始,第一悬吊管,高温过热器,第二悬吊管,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转向室,低温再热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来是越算越快,以至于一整天都算锅炉,算锅炉变成了能使我很兴奋的一项“工作”。而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稍微缓了一天,查了书本的一些资料,然后整体对照书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来,再到后来的总校和汇总,都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麻烦。第二遍检验的时候,将误差降到了理想的范围。
而后,我又找赵老师答疑了一次,发现低温再热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热器垂直段的进口温度相差过大,大约有8°C,而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分析,相差应该在5°以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当天中午,我又开始了核算,发现只能动尺寸才可以将误差降下来,所以我对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数进行了修改(原来各有110片,后增加为113片),效果还不错,而且截距变化也很小(0。003m左右),最终定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这些计算过程中主要学习和深化的锅炉知识。排烟温度
书中例题的排烟温度是125°,而我的题目是120°,排烟温度下降了5°之后,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提高(通过反平衡计算),锅炉实际消耗燃料量减少,从而计算燃料量减少。热空气温度
书中例题的热空气温度是20°,而我的题目是30°,相当于我设计的锅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使用,而书中例题设计的锅炉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此外,因为热空气温度较高(高了10°),空气带入的炉内的热量较多,炉膛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高(较例题高了17°)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较高,所以在整个锅炉中,对流换热增多,从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与1推出的结论相同。
在完成了锅炉部分的计算后,我用CAD进行了绘图,虽然每张图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接触CAD软件的我来说,俨然是个挑战。在多次请教了我们学院6班建环的同学CAD的操作方法之后,我将每张图纸都按要求画了出来,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期间使我对CAD软件由陌生至较为熟悉以至于熟练,让我对这个画图软件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增强了我用电脑绘图的能力。
在写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当我提到锅炉之时,我的脑海里就感觉自己设计的锅炉正在源源不断地送着煤,流动着蒸汽,发着人们需要使用的电力。那机器的轰隆隆之声和那燃料的燃尽的噼里啪啦之声,难道不正是我内心里听到的“锅炉之声”么?这声音更甚那音乐厅里的交响乐、那舞台广场的明星的歌!
三周,让我更加了解了锅炉,更加深入地学习了锅炉,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使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每次答疑时赵伶玲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我的室友孙伟同学矢志不渝地和我一起
篇二: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大三开始上锅炉原理的时候,我们的作业包括部分锅炉设计计算。老师提到这算是为了大四短学期的课程设计——锅炉设计做准备。从当时大量的数据计算就可以预见到短学期的工程有多庞大,然而真正接触到才发现,当初的自己还是太天真了。据华永明老师说,由于我们这次的计算是600MW机组的大锅炉,所以工作量比往届的学长学姐少了一半。然而即使这样,锅炉设计还是花了我整整两周的时间。
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们从华老师那里拿到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华老师先给我们打了预防针:先给我们放了一首往届妹子录的“放弃啦不干啦算个锅炉累死啦”,后表示每年锅炉不算崩溃几个人就太没有成就感啦。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回去之后就开始了锅炉的计算。
首先,我要感谢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完整的EXCEL表,还为我们加上了查错校核,这省去了很大的工作量。我拿到的煤种是无烟煤,而室友都是听起来很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认识)的神华煤。但是正是因为这个煤种,让我甫一计算就遇到了困难。在最开始计算的煤种判别中,我的高低位发热量就超限了,并且检查不出错误。幸好有同样煤种的同学在群里询问老师,得知这是无烟煤的普遍BUG,计算才得以继续进行下去。同时,这件事也让我养成了有问题先去浏览锅炉计算群里的聊天记录的习惯。
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作业,从焓温表到热平衡的计算在那时候就已经做过一遍了。然而,做到前屏的时候困难就来了。首先,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就是个大挑战。其次,前屏中需要假设校核的值有四个,改动其中一个所有的误差都会发生变化,这让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经过艰难的修改,最后还是暂时成功把误差控制在了范围内,虽然后来查错证明其实计算还是有错误的,但是在当时成功的那一刻是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的。刚开始我的计划是一天算一个工作表,但是在前屏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我产生了紧迫感,而且算锅炉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沉浸进去。做完前屏之后我一鼓作气把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也做完了,可能是因为假设有了经验的原因,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了许多,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完成了。
接下来的高温再热器和第一悬吊管都十分顺利,再一次让我卡住的地方是高温对流过热器。由于我前面没有发现的错误,对流传热量的误差和烟气对受热面辐射换热热流的误差无法同时控制在范围内。最后在无法从高温对流过热器中找到错误的情况下,我修改了辐射热有效系数的选取值。事实证明像华老师说的那样,改选取值确实容易掩盖错误的事实。最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找到方法调整高度比例之后,也顺利完成了。但是到了查错部分,前面的错误就暴露出来了,虽然空气预热器的误差在范围内,但是过热区和再热去工质焓的误差都高达几百。
一个庞大的工程一开始一定要打好基础,和同学们多讨论讨论,否则就会成为“比萨斜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前面基础没有打好的我,这才真正开始了最痛苦的部分,前屏开始一项一项地排查。要在十几个工作表中找出微小的错误部分,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三个表下来眼睛都花了。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室友徐屹蓝同学,她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抽出自己考研复习的宝贵时间帮助我一起进行排查,最后发现错误竟然在我根本没有排查的炉膛!我过量空气系数代错了,这才导致后面全盘出错,出口烟温整体高了几十。发现错误并不代表终结,在每一部分的计算过程中发现我们一直是在假设值与实际计算值之间纠结,努力的将他们之间的误差最小,而每一部分都是关联的,经常会出现这一部分已经校核通过了,但是当修改了另一部分的参数时,这一部分的校核反而不通过了,这才是真正让人崩溃的地方,这意味着每修改一次,就要将这一部分之后的各部分再检查一次。在反复代入修改并且把辐射热有效系数改回了案例中的取值,最后的计算终于通过了。
第四篇: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热门2篇)
篇1: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当我在大二上学期上《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时候,曾听华永明老师说了很多次大四短学期锅炉设计很让人头疼,而且会让我们对整个大学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锅炉,我依然对华永明老师的这席话印象深刻!整整三周,我聆听了“锅炉之声”。
当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刚从赵老师那里拿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和参考书,当时单纯地想着:锅炉课程设计,就是把大三下学期锅炉的作业重新做一遍,感觉工作量也还不是很大嘛。(其实后来发现我错了??)考虑中,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计算锅炉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谢赵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给力的煤种――神府东胜煤,我甚至不知道这煤产自哪里,写下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它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发热量是同煤种的全国之最(不能肯定这句话的准确性)。同时,很幸运,这种煤和例题的煤种是一样的,无形中减少了一些假设后的计算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可以偷懒的地方,但是其实我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偷懒,还是一步一步算下来的,还出了点小问题。)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一遍作业,煤种和例题一样,所以计算热平衡的时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
然而,困难还在后头,当第三天的时候在教室算“前屏过热器”的参数时候,我发现了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地计算公式,这对我真是个挑战!算了一半后,实在算不下去了,于是到了赵老师办公室答疑,赵老师的指点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瞬间让我明白了许多计算流程,并且使我把大三下学期学习的《锅炉原理》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回忆并且串连了起来,然后很高兴地回到教室,“废寝忘食”地将前屏过热器部分算完了,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左右的时间,但是还是很开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会儿,开始了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过程,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高温再热器计算开始,第一悬吊管,高温过热器,第二悬吊管,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转向室,低温再热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来是越算越快,以至于一整天都算锅炉,算锅炉变成了能使我很兴奋的一项“工作”。而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稍微缓了一天,查了书本的一些资料,然后整体对照书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来,再到后来的总校和汇总,都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麻烦。第二遍检验的时候,将误差降到了理想的范围。
而后,我又找赵老师答疑了一次,发现低温再热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热器垂直段的进口温度相差过大,大约有8°C,而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分析,相差应该在5°以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当天中午,我又开始了核算,发现只能动尺寸才可以将误差降下来,所以我对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数进行了修改(原来各有110片,后增加为113片),效果还不错,而且截距变化也很小(0。003m左右),最终定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这些计算过程中主要学习和深化的锅炉知识。
1 排烟温度
书中例题的排烟温度是125°,而我的题目是120°,排烟温度下降了5°之后,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提高(通过反平衡计算),锅炉实际消耗燃料量减少,从而计算燃料量减少。
2 热空气温度
书中例题的热空气温度是20°,而我的题目是30°,相当于我设计的锅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使用,而书中例题设计的锅炉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此外,因为热空气温度较高(高了10°),空气带入的炉内的热量较多,炉膛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高(较例题高了17°)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较高,所以在整个锅炉中,对流换热增多,从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与1推出的结论相同。
在完成了锅炉部分的计算后,我用CAD进行了绘图,虽然每张图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接触CAD软件的我来说,俨然是个挑战。在多次请教了我们学院6班建环的同学CAD的操作方法之后,我将每张图纸都按要求画了出来,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期间使我对CAD软件由陌生至较为熟悉以至于熟练,让我对这个画图软件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增强了我用电脑绘图的能力。
在写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当我提到锅炉之时,我的脑海里就感觉自己设计的锅炉正在源源不断地送着煤,流动着蒸汽,发着人们需要使用的电力。那机器的轰隆隆之声和那燃料的燃尽的噼里啪啦之声,难道不正是我内心里听到的“锅炉之声”么?这声音更甚那音乐厅里的交响乐、那舞台广场的明星的歌!
三周,让我更加了解了锅炉,更加深入地学习了锅炉,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使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每次答疑时赵伶玲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我的室友孙伟同学矢志不渝地和我一起
篇2:锅炉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大三开始上锅炉原理的时候,我们的作业包括部分锅炉设计计算。老师提到这算是为了大四短学期的课程设计——锅炉设计做准备。从当时大量的数据计算就可以预见到短学期的工程有多庞大,然而真正接触到才发现,当初的自己还是太天真了。据华永明老师说,由于我们这次的计算是600MW机组的大锅炉,所以工作量比往届的学长学姐少了一半。然而即使这样,锅炉设计还是花了我整整两周的时间。
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们从华老师那里拿到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华老师先给我们打了预防针:先给我们放了一首往届妹子录的“放弃啦不干啦算个锅炉累死啦”,后表示每年锅炉不算崩溃几个人就太没有成就感啦。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回去之后就开始了锅炉的计算。
首先,我要感谢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完整的EXCEL表,还为我们加上了查错校核,这省去了很大的工作量。我拿到的煤种是无烟煤,而室友都是听起来很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认识)的神华煤。但是正是因为这个煤种,让我甫一计算就遇到了困难。在最开始计算的煤种判别中,我的高低位发热量就超限了,并且检查不出错误。幸好有同样煤种的同学在群里询问老师,得知这是无烟煤的普遍BUG,计算才得以继续进行下去。同时,这件事也让我养成了有问题先去浏览锅炉计算群里的聊天记录的习惯。
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作业,从焓温表到热平衡的计算在那时候就已经做过一遍了。然而,做到前屏的时候困难就来了。首先,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就是个大挑战。其次,前屏中需要假设校核的值有四个,改动其中一个所有的误差都会发生变化,这让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经过艰难的修改,最后还是暂时成功把误差控制在了范围内,虽然后来查错证明其实计算还是有错误的,但是在当时成功的那一刻是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的。刚开始我的计划是一天算一个工作表,但是在前屏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我产生了紧迫感,而且算锅炉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沉浸进去。做完前屏之后我一鼓作气把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也做完了,可能是因为假设有了经验的原因,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了许多,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完成了。
接下来的高温再热器和第一悬吊管都十分顺利,再一次让我卡住的地方是高温对流过热器。由于我前面没有发现的错误,对流传热量的误差和烟气对受热面辐射换热热流的误差无法同时控制在范围内。最后在无法从高温对流过热器中找到错误的情况下,我修改了辐射热有效系数的选取值。事实证明像华老师说的那样,改选取值确实容易掩盖错误的事实。最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找到方法调整高度比例之后,也顺利完成了。但是到了查错部分,前面的错误就暴露出来了,虽然空气预热器的误差在范围内,但是过热区和再热去工质焓的误差都高达几百。
一个庞大的工程一开始一定要打好基础,和同学们多讨论讨论,否则就会成为“比萨斜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前面基础没有打好的我,这才真正开始了最痛苦的部分,前屏开始一项一项地排查。要在十几个工作表中找出微小的错误部分,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三个表下来眼睛都花了。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室友徐屹蓝同学,她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抽出自己考研复习的宝贵时间帮助我一起进行排查,最后发现错误竟然在我根本没有排查的炉膛!我过量空气系数代错了,这才导致后面全盘出错,出口烟温整体高了几十。发现错误并不代表终结,在每一部分的计算过程中发现我们一直是在假设值与实际计算值之间纠结,努力的将他们之间的误差最小,而每一部分都是关联的,经常会出现这一部分已经校核通过了,但是当修改了另一部分的参数时,这一部分的校核反而不通过了,这才是真正让人崩溃的地方,这意味着每修改一次,就要将这一部分之后的各部分再检查一次。在反复代入修改并且把辐射热有效系数改回了案例中的取值,最后的计算终于通过了。
第五篇: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星期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本人在刘贞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该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一、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设计,掌握了什么是编译程序,编译程序工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基本任务,熟悉了编译程序总流程框图,了解了编译程序的生成过程、构造工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师机械的,表面的。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把原来以为很深奥的书本知识变的更为简单,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二、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知道和理解了该理论在计算机中是怎样执行的,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本文转载在www.xiexiebang.com代写之家
通过该课程设计,全面系统的理解了编译原理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学过的计算机编译原理的知识强化,能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通过自己设计的程序表示出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前对与计算机操
copyright
www.chazidian
作系统的认识是模糊的,概念上的,现在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上认识了操作系统是如何处理命令的,如何协调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对计算机编译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课程设计中程序比较复杂,在调试时应该仔细,在程序调试时,注意指针,将不必要的命令去除。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就是按照实验指导的思想来完成。加深了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及内部实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