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脱贫攻坚》读本心得体会
读《脱贫攻坚》读本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读到《脱贫攻坚》这本书后,深受启发,总结了读本中的一些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可行的经验,为我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对《脱贫攻坚》读本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通过细致阅读:综合施策脱贫、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抓党建促脱贫章节,让我们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目前,各地的脱贫形势仍比较严峻。虽然大部分地区没列入深度贫困地区,但我们在贫困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众多的贫困人口还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如何干好扶贫解困工作,通过研读《脱贫攻坚》读本,我们从众多的鲜活事例中,获得启迪、学得可行经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需要不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脱贫攻坚之利器。
一、强化政治站位认识,是打好脱贫攻坚硬仗的首要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作为乡镇扶贫工作者要切实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各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对脱贫攻坚政治站位认识,以身作则突出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把脱贫攻坚工作当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心用情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是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强保障。基层是脱贫攻坚工作主战场、第一线,村级组织更是脱贫攻坚工作最前沿,基层组织带头人直接关系甚至制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好与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落实到田间地头,党的各项任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干。一是加强基层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抓好党组织规范化运行,重点抓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及形式多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增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识和责任感,确保村支两委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有一个长期性的正确航向,能更好的为脱贫攻坚工作掌舵,能更好的为人民谋福祉。二是将农村现有的先进分子吸纳发展到党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农村中先进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武装先进分子的思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后备村干部,将村干部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新农村带头人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和重要举措,从而推动党建促脱贫。
三、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脱贫攻取得实效的有力抓手。一是紧紧抓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工作的有利时机,牢牢抓住深化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充分尊重村民选择,调动村民积极性,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鼓励群众参社入股,发挥村级合作组织的集中合力,盘活农村土地、水塘、林地、房屋等资源,发挥党组织、村委、经营主体、村民的积极性,让更多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深化农村改革中来,得到更多实惠,最终实现抱团发展,使改革具有内生动力。同时注重教育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树立农村新风尚。结合道好德讲堂,身边好人好事等,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自尊自强、文明进步等新观念。深入开展文明办酒树新风,将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到底。同时,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掌握致贫原因,因人因地施策,保证“两率一度”,实事求是,精准下药,提高扶贫实效。二是学好用活“塘约经验”,将“塘约经验”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学习载体,结合“三会一课”,认真学习充分吸收,把“塘约经验”因地制宜推广到各地;通过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社以及“大数据”及电商平台促进全镇产业升级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充分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提振他们的脱贫精气神,实现自主脱贫,自主发展。最大程度的帮助群众致富。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团结一切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社区学习《脱贫攻坚》读本心得体会
社区学习《脱贫攻坚》读本心得体会
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作为社区的总支书记,我经常性地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疾苦,解决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村基层工作感悟颇深,真正体会到:只要把真心掏给农民,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江社区是三江镇政府所在地,原有土地稀少,特别是针对207省道沿线的群众来说。所以在这的老百姓有一句说法“寸土寸金”。土地少,发展传统农业没有收入,所以大多数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幼。三江社区经过数次的考察学习县城其余几个乡镇的产业成功经验和因地制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集中性运营生产,引进大户田伟到三江社区马坪土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花椒,成立专业合作社,这些土地一旦全部流转,农户生活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村民顾虑不少,这也是我们三江社区所顾虑的问题。如何做到使每位村民都满意,不埋怨,让他们对政府的工作有信心,这是我们这次流转工作的宗旨。
说服村民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对于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与保障群众生活问题是重点工作。我们社区通过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利用晚上开各小组群众会,院坝会。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400元,花椒挂果后,按每年每亩10%的产值分红,若遇特殊情况,产值分红低于每亩400元,则向农户支付每年每亩400元的租金),贫困户以“特惠贷”入股(三年内可获利9000元,三年后由合作社统一全额归还贷款),并且组织农民就近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根据劳动力实际按每天80元至100元不等支付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这一系列的工作的背后,都是经过我们无数次的与农户恳谈,解说方针政策,消除农民后顾之忧,才确保了流转工作的无障碍进行。
三江社区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构建这个大难题总算攻下来了,从中我深刻体会:“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须知自己也是百姓。”我们只有真正换位为“百姓”,身去联,心去驻,驻到“百姓”中去“察民情、解民忧”,才能真正了解、理解、依靠群众,帮助和引导群众。最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让群众得益,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得当,都能办成;最尖锐的矛盾,只要走下去,坐下来,也都能解决好。党员干部要学会听群众说话,这样才能知群众的想和盼、缺和忧、怕和怨,才能真正办好群众拥护的事情。我认识到作为社区总支书记必须明确的以下几点意识:
一、服务基层是我们基层干部始终要树立的意识。通过与基层党员干部交流,与群众座谈,使我更加了解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助解决什么,而这些都是我们指导和改进工作的客观依据。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班子成员,切实通过干部下基层,联心结对送服务等活动的开展,来推进基层的创业创新。
二、改善民生是我们基层干部始终要做好的命题。在下乡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农村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方面所做工作的肯定,村民建房、关心低保弱势群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精准扶贫、路灯的安装、通组公路的硬化等,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他们期盼着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始终做好的改善民生问题。
三、破解难题是我们基层干部始终要交好的答卷。通过下乡、走访,社区项目建设推进难、新农村规划建设难和各类历史遗留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化解难等一系列问题更加凸显在我们面前。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身为基层干部唯有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破解难题为己任,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群众才能生活的更加幸福。
第三篇:关于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关于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关于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中国梦,是近***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第四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后“精准扶贫”的内容在总书记的几次调研走访中得到丰富与发展,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虽然我来到这个岗位的时间并不长,真正接触到精准扶贫工作也不过短短的几个月,但是就这段时间的工作与学习,我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做到精细准确,不搞形式主义。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是与粗放扶贫相对应。在扶贫的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扶贫的工作中要细致化。就拿最基本的信息采集而言,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对群众的基本信息做到准确,就会直接影响到之后扶贫措施的开展和一系列的信息管理,增加后续的工作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形式主义在扶贫工作中更是要不得,不能为了扶贫而去扶贫,却不考虑实际问题。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真正的工作中,有时却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完成“作业”过程。它犯的不是技术病,而是作风病。所以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摸清贫困底数,切实把“家底”摸清摸透。理清扶贫思路,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攻坚工作精准到位。二、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旨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贫困户成了大家争相抢夺的指标,没有被评选上的不满,评选上的四处炫耀,仿佛成为贫困户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还有一些被选上的贫困户,面对国家给予的扶贫政策,不思进取,不是思考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而是抱着等、靠、要的想法,等着政府送来慰问金和物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有了这些思想,他们就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这种消极、懒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政府必须要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加强宣传,做好动员,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让群众明白靠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才能过上幸福新生活。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
就结果而言,贫困户的现状是一样的,但是致贫的原因却各有不同。面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要采取相对应的扶贫措施。就地域而言,每个县、乡、村的贫困原因也不尽相同。当地政府在引导群众脱贫的道路上,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脱贫。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的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扶贫之策。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条件有限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对症下药。四、创新思路,开拓发展新方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精准扶贫当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扶贫措施与方法上开拓创新。例如有些地区通过种植、养殖发展的产业,前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却在最后的销售渠道上找不到方法,致使前期的成果大打折扣。面对这种问题,政府要提供条件扩宽销售渠道,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电商平台,与网络接轨。我县也专门开设了电商培训课程,免费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当然诸如此类的创新开发措施还有很多,只有扩宽了发展新思路,才能使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五、保护环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习总书记曾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所以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发展,同时还要兼顾环境的保护。不能一味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而是要做好规划,平衡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与党和国家的最终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既是压力也是我们的目标。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只有沉下身子,用真情用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更好地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光荣而伟大的战略任务。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我深知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按照领导的要求,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方法,为脱贫攻坚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早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第五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山,是外地人眼中的壮美风光,却是本地人眼中发财致富的拦路虎;水,是外地人眼中的涓涓细流,却是本地人眼中鬼哭狼嚎的危险源泉。千百年来,贵州人民一直坐于山水困局中,无路可走,远离中原文明的核心,无力追赶,饱受贫穷与苦难的侵袭,无计可施。面对着自古以来棘手的难题,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党和国家没有放弃,坐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当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贵州人民在脱贫攻坚这条羊肠小道上,走到了星汉灿烂的结局。2020年11月,贵州宣布全省的贫困县全部实现“脱帽”,这是贵州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世界各地受困于地理条件的穷苦人民的公开课。从补助扶贫到自主扶贫,从全面扶贫到精准扶贫,从经验扶贫到创新扶贫,贵州,自古以来的贫瘠之地,由中国共产党和贵州人民一同改天换地,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密切配合,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倾力合作,指导思想和亲力实践的交织协同。
纪录片中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再次力证了,中国共产党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正确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必然会过上富强的生活。亲自去田间劳动,身体力行向农民推荐农作物新种植方法的宋冰;徒手开天地,修路迎小康的石门乡;因痛失爱子而决定打开山门的邓迎香,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缩影,是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号召的建设者,是引领贵州人民迈向小康社会的引路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承诺,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冲在脱贫攻坚第一战线的,总是共产党员,走在山间水旁实地探访的,总是基层干部,在这一场全球瞩目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再次证明了他们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领导者,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谱写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最美华章。正如石门乡人民在纪录片中轻声哼唱的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贵州,自古以来的穷山恶水,也没有阻挡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钢铁般决心。
然而,科学和准确的指导,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脱贫攻坚的顺利实现,贵州人民的富裕生活,终究是由贵州人民亲手创造。海雀村两任书记的铮铮铁语,牢牢种在山间的土壤里,“我们不能光靠国家扶持,要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这是贵州劳动人民最宝贵的宣言。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发扬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不向自然条件下的恶劣环境妥协,用自己的双手,开天辟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入小康社会。从种植到销售,从修路到创业,从出山到返乡,脱贫攻坚,是属于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胜利篇章,贵州人民面对的局面,不可谓不是最凶险之地,而交出的答案,也不能说不是最嘹亮的回声。勤劳的贵州人民,是每个走向小康的那“一”个,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那“一”个,美好的生活,从自己手中创造。面对易地脱贫、创业初始和新冠疫情的艰难困苦,他们没有临阵退缩,没有半途言弃,没有怨天尤人,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鼓舞,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每个贵州人都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执行者和见证者。
脱贫攻坚,走到了尾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却还在路上,远去的往事,前路可鉴。中国共产党仍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带领中华民族拼荆斩棘,创造一部又一部新的历史。而每一个中国人民,也将坚定不移地围绕中国共产党,听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书写一页又一页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