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价值观平等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使学生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含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的正确理解。3.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这节课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观。
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说(PPT演示):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个人层面)
三、重点理解“平等”。
1、出示名言,齐读名言。所有得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美国)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康有为(中国)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古希腊)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 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 步的机会.---习近平
2.什么是平等? 讲述《元帅的故事》
《元帅的故事》我们同学并不陌生,这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那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事呢?(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故事中的朱德和彭德怀元帅是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朱德元帅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彭德怀元帅拒绝闭园接待首长,与人民群众平等。
点评:人与人之间有智力 能力和职务上的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让百姓们感受到了平等 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在现代中国,平等的观念更是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结论:平等就是消除歧视,同等对待他人;平等就是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平等就是要反对特权;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平等是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实现了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四、同学谈体会(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
(1)思考一下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来维护平等?(2)讨论一下特权观念会给社会风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五、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平等观在生活中的实践。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平等的涵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够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自傲或自卑。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格的平等及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运用美国总统林肯、大文豪萧伯纳、俄国作家图格涅夫三组事例,说明尊重平等的人格、平等待人的重要性。2.讲解平等人格的定义。3.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结合著名诗人马德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得出结论)4.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陈旧观念不可能一扫而光。现实中还存在不平等的思想和表现,请你说一说。
5.讨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等)6.你愿意被不平等的对待吗?怎样改变这种现象,自由讨论。7.我国政府为解决不公平现象采取的措施
(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取消农业税;增加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大学生绿色通道)
五、活动总结:
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迫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能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也能使自己获得尊重与肯定,反之,歧视和不尊重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敌意,恶化人际关系;社会不平等则会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冲突。为追寻平等,人类的脚步匆匆;为实现平等,人类克服困难重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实现平等,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真正实现平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平等现象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为实现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坚信太阳的光辉温暖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会让平等的雨露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平等
古今中外,对平等的追求是每个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理想。从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的“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法国大革命平等的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在现实中,人人是注定生而不等的,也是绝对不会平等的。随着诞生便存在的影响因素,如基因,家境,地域,以致于时代,都是千差万别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同时,也正是这种不平等,塑造了我们多样,而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就像一个鱼缸,有的鱼在上层游,有的鱼附在底层,这个鱼缸才会多姿多彩。所以,在客观上,差异是注定的,也是必需的。那么,我们追求的平等又是什么呢?
正像《世界人权宣言》所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也就是说,不论你生在鱼缸的哪块石块下,追求幸福的权利,赢得尊重的权利,以及回报这个鱼缸的义务等,都应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社会制度与人格的平等。
在社会层面上,平等,是对每个人生存的权利与状态的保障,是一种制度上的平等。比如九年义务教育,他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权力。若没有他,也许在偏远贫穷的地方,教育仍将是贵族的特权,贫者永世贫穷。而我们的父辈,又有多少不是从外地,从一个村镇里通过常人不及的努力通过高考而来北京的呢?这也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制度是保证平等的客观要素。客观的差异是完全可以为自身的努力所填补的。
而人格的平等,应该是不被外界和客观因素所影响的。它是不分地域,不论朝代更迭的人性的终极追求。“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世代传颂的友谊佳话。伯牙官任上大夫,在江边抚琴偶遇砍柴而归的樵夫子期,“巍巍高山,洋洋流水”。音乐,驱使两个素未谋面身份相差巨大的人,刚一相遇便向那渺渺乐音一般,在云上相知。直忘却了这世俗的贵贱。只有平等的人格,才铸就了这段纯粹的友谊,才让灵魂最真诚的交流。
人格的平等,建立在尊重之上。即要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了传统社会中人们为了保全人格的平等宁愿挨饿,也不接受嗟来之食,哪怕危及自己的生命。也正是伯牙对人格的尊重,才留下“千古知音”的传说,留下了心灵交往中最动人的一曲。在交往之中,我们首先要怀着尊重的情感;有了尊重,才有平等的交流,才可以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体会每个人带给自己的感动,相知相惜,完善自己。
平等的社会往往可以塑造平等的人格,而只有平等的人格才会形成一个平等的社会。而这一切平等的追求,都是建立在修身之上的。我们不应再抱怨差距,要做的是相信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跨上更高的平等的台阶。让我们,从今天起,怀着尊重的态度看世界,秉着平等的心与人交往。我们的内心将处处万物生长,百花齐放,像司马光所说的:“平而后清,清而后明”的和谐大同,清明太平的盛世,也就真正的到来了。文章来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篇
核心提示
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地举起平等的旗帜,将平等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平等不是一蹴而就的,平等理念的张扬、平等规则的完善、平等行为的规范、平等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既不是重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观,而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价值观。
平等: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平等,顾名思义是公平等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平等”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表达了我们党在理论凝练与创新上的与时俱进,又反映了我们党在实践拓展与推进上的人文价值追求。平等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深入细致地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牢牢把握平等的价值导向,使整个社会向着平等、公正的目标不断前进。
平等:人类永恒追求的权利
如果说自由是人的生存权利,那么平等就是兄弟般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人都是父母所生,行动于天地之间,要求与他人一样有公平的待遇,享受等同的权利,实在是很正常、很正当、很普通、很自然的事,说不上半点的过分和一丝的非理。对于平等,人类很早就期望着、争取着,可惜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回望人类的发展史,在人类还没有完成自身进化的年代,并没有诞生出平等的观念。动物时代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大自然没有把它的赐予平等地分给每一个动物,人也不能在恐龙、老虎、猎豹等强大的动物面前享受同等的尊严和自由。当人类进入个体能够独立生存的年代之后,人与人的不平等现象更是表现得异常突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就是最典型的不平等存在,正是这种不平等,激发了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斯巴达克起义吹响了奴隶追求平等自由的号角。奴隶社会是人类平等精神的真正启蒙,也是人类追求平等的真正开始。
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前,人类生存纯粹依赖的是天地恩赐,那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所表现的创造力和许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则打破了对神的迷信崇拜,走上了自己主宰生活的道路。人类对使用工具的发明创造,使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资本积累也迅速增加。但是资本的富有并没有给人带来真正的平等。如果说封建社会表现的不平等是土地占有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的不平等就是金钱占有的不平等,人也由土地的直接奴役变成了金钱的间接奴役。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对生存条件的占有或掌控上的不平等。生存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决定了人在地位、权力、生活起居等条件上的不平等。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充盈着“人之为人”的人性意蕴,在凸显人的价值上具有社会的共识性、普世性和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首先要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一个平等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的公平正义,也是个平等的问题。他在报告中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其中一点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更进一步讲,平等对于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多元价值冲突以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核心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出发,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平等: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
苏轼在《赤壁赋》中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说的清风、明月,确实是人人享有的平等。由此推断,平等是有条件的,譬如清风、明月,譬如在连日的阴霾过后温暖的阳光。太阳是无私的,无法把太阳的温暖据为己有,或者说人还没有具备把阳光据为己有的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人具备了把阳光据为己有的能力后,平等享有阳光的时代恐怕就难以为继了。所以据此推断,只有世上人人都像太阳一样没有私心杂念,都乐于奉献、不求索取,而且这公正之心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候,人间才会出现真正的平等。但人类要达到这样高的道德水准,又实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平等永远是相对的。
吃、穿、住、行、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天性。它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私欲永远不会消失,私欲的无法消失决定了绝对平等的无法存在。所以人类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只能把绝对平等当做我们永恒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类一直在宣扬平等,期望平等。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要求在行为准则上获得平等的表现。虽然从理论层面来说,世间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人类的一切行为规则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之下,才会被人们乐意遵守。尽管人类还有众多不平等的现象存在,但人类仍然希望营造一个平等的世界,而不愿放弃对平等的追求。
人们都在追求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蕴藏着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在人类解放史上,追求平等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第一,在量的方面,他们各自得到的劳动回报可能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制度上要保证他们的劳动所得没有受到不合理的剥夺;第二,要保证每个人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利,而且使每个人的平等追求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并能得到法律的制度性保护;第三,政府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不会因为家庭收入差别而受到影响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四,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通过调整税收制度等方式对贫富差距进行政策性调整;第五,根除因非法收入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总之,平等是人们的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要使社会保持稳定,需要政府进行同样无止境的努力。但是,马克思曾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他的读者,在他们所讲的那个“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平等只是在于用同一种尺度——劳动来计量人们的劳动报酬,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及其家庭背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的富裕程度也是不同的。
当然,这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于平等的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决定》对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作了非常具体的制度安排,从而为平等和公平的实现作了制度性的准备。
平等: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获得“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的“平等的权利”,再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后,进入到一个实质上平等的社会形态。用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作指导,社会主义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人们平等地享有政治、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相应的政治、法律义务;
二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人们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
三是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平等只能是按劳分配,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我们今天要求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再强调,要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三十年来,党和政府把执政的理念放在“以人为本”上面来,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等价值观正逐渐上升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力求做到全社会都平等,即公平正义,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说,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这三个“机会”的强调,阐述的是一种关于机会平等的政治伦理愿景。机会平等作为通往社会正义的路径和原则,在政治伦理的框架当中占有基石般的重要地位。三个“机会”的共享,交叠描述了关乎“分配正义”、“政治参与的机会平等”、“创造制度文明的机会平等”三个维度的社会正义诉求。
由追求平等而引发的分配正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尤其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积累,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实现分配正义,在当下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提出改革开放重大政治举措,因为它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成果如何转化为社会正义的政治文明。如果不能直面分配正义,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成果过度集中在利益集团手里,将影响社会群体的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中国梦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今天,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机会的平等”而不是一味迷信“结果的平等”?政治哲学家们也许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但“共同的底线”也许是可以被广为阐述的,那就是程序正义的追求和实现,程序正义在社会正义的价值体系当中扮演的正是路径选择的角色。
而“程序正义”又是什么?程序正义在分配正义的实现过程中,是一套制度安排的框架,它应当涵盖一部正义的政治宪法和一种正义的经济、社会制度,它是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法理依据和现实途径,也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一套“明规则”。
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该怎么做?李克强同志指出的路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更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公开承诺的“约法三章”:政府楼堂馆所一律不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是一个务实的态度。现阶段,只有政府的“紧日子”来了,人民的“好日子”才有盼头。这就是分配正义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最通俗描述。这的确更像是一个两难选择,但终究应当作出这样的利益协调。在一个追求“明规则”最大化的社会里,不可能满足人人想要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因此,社会的共同善乃是由局部的妥协来达成的。而究竟哪个局部妥协?哪个局部获益?这应当由程序的正义来裁判和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建设一套由法律法规构成的社会“明规则”体系,才能实现这一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
“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厘清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说的正是达成一个民族的中国梦所迫切需要的社会土壤和制度环境。
对于平等的追求我们从未停止过,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名人名言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马克思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胡锦涛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第五篇:核心价值观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
稷山县职业中学 王新东
教学目标: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
(板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 法制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问题情境
1:三十年发展的严峻问题 :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民族意识淡化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是指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意义: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交流发言,宣读《倡议书》
(1)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应付;考试不作弊,独立完成;
(2)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即使考试考得不好,也不用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
(3)当做了错事或者违反了纪律,要敢于面对现实,不隐瞒真相,要主动承认错误,不编造谎言。
(4)捡到了钱物,要做到拾金不昧,主动上交或寻找失主,不能占为已有。
(5)团结同学,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不求回报。
(6)班委竞选中不拉票、不作假,做到以德服人。
(7)作为班委,要以身作则,班里同学犯了错误要及时指出,不能包庇。
五、总结
不结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结小河,无以成为江河;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操,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文化的结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