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时间:2019-05-12 16:4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第一篇: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本章主要内容

从传统的教学内容布置来看,秦汉帝国当包括秦朝、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朝代,但本课程将新朝和东汉移到下一章。因此本章述是秦朝和西汉的历史,从前221年到公元8年二百来年的历史。

秦朝享国十五年,历史虽短,地位却重要,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王朝的基本体制。文字的统一,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也为历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开了先河。秦始皇一系列拓边政策取得巨大效果之后所确立的王朝版图,奠定了历代王朝的疆域基础。秦末所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也开辟了民众反抗暴政的武装斗争形式。

西汉延续着秦朝的诸多规制,而皇权专制继续加强,具体表现在:武帝时期的内外朝之分立、尚书机构的扩大、察举征辟制度的确立和监察制度的完善,主导意识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观念的形成等等。

西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等等,都是本章极为重要的内容。本章重点与难点

对秦朝所创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理解,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分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内涵、西汉政治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社会主导意识的嬗变、中央与关系的关系、中朝制以及外戚专权的形成等等,皆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拟采用的技术手段

一以文献说明制度的演变;二以考古发现证明秦汉某些措施的施行情况;以视频方式大信息地介绍相关的历史。

第一节 “大一统” 帝制的确立

六国统一固然成于嬴政之手,决非一人之功。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愈东愈富庶,愈西愈贫穷。制度变革更给秦国士卒带来由物质刺激引发的活力。

各种综合的努力结出硕果。

统一交通。“令黔首自实田”。

继续推行军功爵。

统一思想,确立意识形态的权威。

加强军事扩展和防御。灵渠。

后世史家多指斥秦的横暴无道,不能公正评价秦统一的历史功绩。太史公在《六国年表》:“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帝在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第二节 秦的暴政与第一次农民起义

一、秦何以短促而亡?

秦始皇自称帝第二年起,几乎年年在外巡游。

秦之速亡,并非仅“残暴”二字所能概括。大抵行事太急,超越社会所能负荷的程度,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

十余年间大兴土木,修筑宫殿、陵墓规模之大,常为后世史家所诟病。咸阳宫。阿房宫、骊山陵。

秦统一后防匈奴、戌长城30万人、戌守五岭50万人,修骊山墓70万人,修馳道、军事运输估计也近50万。以上数项合计动用壮丁200万人。是时秦全国人口估计为2000余万。征发劳动力竟达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男子(未成丁者亦计在内)总数的五分之一。如此不惜民力的频繁征发,时间高度集中,超出社会负荷程度之高是显而易见的。

六国势力与统一的反复。

以法家为主流意识为秦国历史种下统治素质低劣的恶果,在秦灭亡过程中暴露得淋漓尽致。赵高、胡亥乃至李斯在始皇帝死后发动政变,以及尔后一系列的应对中,都表现出私心至上,不惜为一己之私利,闹出杀亲内斗的丑剧,自坏长城,自掘坟墓。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统一六国后,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为所欲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迅速激化。

亲信以侍中、尚书、中书等名义参与决策,不受丞相节制。天下奏章改由尚书直达皇帝,皇帝旨意亦由尚书下达丞相,开始形成以“内朝”牵制外朝的格局。君权与相权的消长变革,由此而渐成趋势,直至隋唐又成一中央政府新格局。

二、重农抑商,确立帝国经济格局

重农抑商政策也是由“封建”转为帝制的一大历史曲折。

三、武帝“有为”,西汉由盛转衰

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不在高祖,也不在文、景,而要到武帝执政,是时已距开国七十余年。

不论在西汉,还是整个两汉,武帝都是生命力最强的皇帝精力旺盛,富野心。在位长达54年,占西汉二百年的1/4,有足够的时间施展他的雄心。武帝所起的作用对西汉帝国非同小可。他既创造出了帝国极盛的辉煌,也把王朝几乎推向灭亡的边缘。集权帝制使帝王个人的作用往往可以发挥到历史所能达到的极致。

70余年休养生息造成了经济的富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秦亡汉兴,意识形态随历史转折必发生变化。大有为的武帝。

政治上,裁抑相权,加强皇权,其亲近侍从逐渐形成“中朝”,成为实际上决策机关。

行推恩令,析分侯国,削弱诸王势力;颁布“左官律”和“附益阿党之法”,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为十三州(部),派刺史考察吏治,检举不法官吏和强宗豪右。

任用酷吏,锄诛奸人。

军事上,为平衡南北两军力量,先后设置期门和羽林军,加强中央常备力量,开后代“内重外轻”兵制之始。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铁之地设盐官30多处,铁官40余处;实行均输平准法,运输和贸易实行官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推行算缗与告缗,向商人和商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发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有奖。改革币制,废半两钱,更铸三铢。后又更铸五铢钱,前113年(元鼎四年),统一币权于中央,禁止郡国铸钱。

当由“封建”转变为帝制,由秦转而为汉,各种学术就有一个不断被重新选择、重新解释的意识形态改造。西汉的经学就是这一过程中被选定,并开后世经学源流的先河。西汉经学正因为关系帝国意识形态重建的方向,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西汉还有一个亮点,便是史学。史学的辉煌当然要归功于司马迁私人修史所创造的《史记》。在帝制时代,史学也避免不了像诸子之学为官方牢笼的命运,但毕竟因为有《史记》的影响,终得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留下秉笔直书的传统。以史学作为西汉文化的一大成就,一个代表,于理于事都可以成立。

一、经学与今古文经学的分途

后世之人都把儒家的成立归于得秦亡教训之助,又把儒学的独尊看作是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其实自战国至秦汉学术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如此简单。

诸子之学分裂对峙,各派主张都有得有失,既不排斥相互间有渗透,更会有人试走另一条路,取长补短搞综汇合流。

湖北荆门郭店竹简。吕不韦集之《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之《淮南子》。

学术思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异同互包。出土的秦简揭出了一个过去不知道的事实,就是在秦始皇时代,法家之外兼采阴阳家是很明显的,儒家思想也并非完全被排斥。

秦亡汉兴,百废而待兴,最紧要的是与民休息,所以道家之学兴盛一时。帝王表饰经术,以利禄为诱饵,儒生便把经学看作进身之阶,两汉经学的发达,这方面的因素无法否认。

董仲舒的儒学不纯,突出表现在援用阴阳五行说。

汉代到武帝时,政治稳定、经济富足,使得董仲舒这一班儒生很容易把稳定现有社会秩序看作为经世致用的前提,内里不能不包含有“进身之阶”的私利意图。所以他就提出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辉映政治“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后来儒学的发展不期然地朝着这一方向走去,原因也在于儒者日益官方化,

第二篇: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十 夕阳西下:清帝国(-1840年)教案

专题十 夕阳西下:清帝国(-1840年)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其大一统帝国体制基本承袭明朝,但不同的是,除以满族官员为主导外,则力革明末弊政,明末以来恶浊混乱的政局为之洗涤刷新。而正当中国处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交织的内乱之时,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揭开帷幕冉冉上升,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距第一次被明显的拉开。清中期后的一系列屈辱,其根源却深植于国初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清前期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努力,清中央政府对蒙、疆、藏等地区管理的加强,以及对该地区少数族贵族叛乱的平定,都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行动。中国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在清代取得了前朝所不能比拟的成就。

本章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对元、清两个同是外族入主中原的帝国在经济、文化与社会诸方面异同的关注,讨论中华帝国晚期强大的疆域控制与不同的社会特质,说明清代前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具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一节 治道的回光返照

一、顺康奠定国基

明开国后,女真族始终以一种传统的羁縻关系臣属于大明。及至皇太极继汗位,效法汉制,进行君主中央集权体制改革,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袭父位登基,时年仅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从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明年改年号为顺治。

整个局势的重大转折发生在自成占领北京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的降清,入关击败自成东征,于顺治元年(1644)五月兵不血刃地占取北京。京城官民初以为明太子来归,后始知京都已为清人所有。顺治帝于九月至北京,十月正式即皇帝位,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在进兵江南后,实行了严格的剃发令和“圈地法”,曾激起江南士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

顺治一朝政绩实与顺治帝无与。相反,清开国诸亲王中明智者颇能承继太宗遗志,信用汉族官僚,“以汉制汉”,说明清之有天下,亦非偶然。

康熙亲政后,很快就有“平定三藩”之举。他重视从中国历代治乱兴亡史实中汲取治政经验,勤于政事,六下江南,四巡边外,四幸五台山。

第三节 西风进逼下的帝国

从世界大背景来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横跨了17至18两个世纪,历时134年,加上嘉庆朝正好满一个半世纪。康、雍、乾史称“盛世”,到乾隆年代达至极盛。统治高层全完全沉浸于花团锦簇、脂浓粉香之中,自足则陶醉,自大则目中无人。不知日中则昝、盛极易衰的“天理”,更不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方别有一种风景。西风越逼越近,飓风将至。大厦哗啦啦倒塌为时已不远。

乾隆、嘉庆父子两代,命运迥异。乾隆承祖、父两代艰辛创业的成果,尽情享受“太平”之乐,而嘉庆则必须承受三代“盛世”下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结下的恶果。内乱接踵而至。内乱平定之后,外患随之而来。内乱外患将永久困扰他们的子孙。“盛世”犹落日前的余晖,迅即一抹而过。

一、乾嘉两朝的日中则昝

二、中西冲突的前哨战

第三篇: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

本章的主要内容:

经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短暂的隋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经前期的曲折与磨难,渐趋辉煌。隋唐时期,统治阶层的构成出现了重要变化,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而门阀势力终于在中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两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之潮,至隋唐形成了一次总结,从而为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提供了腴土沃壤。在北方经济得以恢复,重振雄风的同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渐呈后来居上之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也说明,此时的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保持着相当开放的心态。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在隋唐时期出现的深刻变化;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重大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向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本章教学的技术手段:

以揭示大势结合深入分析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尽可能多采用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材料,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有直观而形像的感受,从而加强理性认识。

第一节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

一.国祚短促的隋王朝 1.北周末年的局势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继位的宣帝荒淫而短命,未能巩固武帝的基业。其后年仅8岁的静帝即位,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2.杨坚建隋,统一全国

杨坚(541-604)之父杨忠为北周六大柱国之一,爵封隋国公,父死,杨坚袭爵,其女为宣帝皇后。

静帝继位后,杨坚以外戚身份总知天下兵马事,任大丞相,进爵为王。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逼禅”手段,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即位后,任用高颖、苏威、李德林、贺若弼、韩擒虎等谋臣武将,于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陈,重建统一局面。

3.隋文帝的立国举措

政治上:废北周官制,创置三省六部制;并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废地方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任免权归中央吏部,并实行回避制和三年任期制,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开创50岁以上可以纳绢代役的“输庸”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法,故仅20余年,国库号称“富庶”。

军事上:改革府兵制,罢坊府,军人户籍隶归州县管辖,“垦田藉帐,一与民同”。隋文帝以勤政、躬俭著称,然晚年多刻薄、猜疑,且为政精于搜刮,以此增加国家财赋收入,故隋朝短期而亡的根子实自文帝时已种下。

4.隋炀帝杨广的统治

炀帝杨广(569~618)在位时继续推行文帝的立国政策,且有多项大规模的举动: 四出巡游,足迹遍及榆林、五原、河右、太原、涿郡及辽东,前后三次下江都; 征发大量民夫,开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与江南运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连接; 命宇文恺营筑东都洛阳。从长安到江都,筑离宫40余所,穷极奢丽; 自大业七年(611)起,三征高丽,致使天下骚动,爆发农民起义。

隋炀帝虽有文武之才,但负其富强之资,恃才傲物,奢侈靡丽,最终促使隋短暂而亡。5.隋朝在历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二.大唐王朝开创新局面 1.李渊起兵,建立唐朝

李渊为隋文帝姻亲,袭爵为唐国公。

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618年五月,李渊得知炀帝被杀,遂正式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唐朝初期的统一战争

李渊即位后,即派兵平定因隋末战乱而形成的各地武装割据势力,624年,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已尽归唐所有。

至唐太宗在位的628年,朔方的梁师都被灭,全国再次实现统一。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太子,掌握了朝廷实权。当年八月,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高祖在位时已颁定三省六部制,修订均田制、租庸调法,唐太宗继续推行。

唐太宗位20余年,君臣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居安思危,终于成就了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贞观之治”。

先后击退吐蕃、契丹等族的边防侵扰,重振唐朝国威。

开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唐朝推进到极盛的顶峰。

但开元后期也埋下政治隐患,其后终于导致“天宝之乱”。唐代从此由盛而转衰。

第二节 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一.“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 1.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作用

人类学研究已经昭示,凡流动极强的区域最能产生多种文化交杂共生的变迁,混和化生出充满活力的新文化。大唐文化即是受此恩泽方显出雄浑壮丽的风范。

2.隋唐制度的渊源

隋唐制度渊源于魏晋南北朝,其间变迁化合过程十分复杂。按照陈寅恪的研究,其渊源统而言之,有三支:

一源于北魏、北齐,江南承袭汉魏、西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因王肃北奔而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摹仿采纳,其中也包括东晋至南齐间发展变迁的成份。这一制度文物到北齐成一大结集。旧史都称之为“汉魏制度”,若以社会势力而分,都称之为“山东集团”。

一源于南朝后期即王肃之后,所谓梁陈文物制度变迁部分,旧史一般称之“梁制”。另有一源,即河西文化,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北魏取凉州,河西文化输入于魏,因此北魏、北齐一支中亦有河西文化的加入。至宇文泰入西魏,西魏、北周在河西文化基础上产生关陇文化,内里包含魏晋以来的文物制度,更由胡汉融合而成一系统。此为隋唐皇室所自出的直接文化因缘。

二.三足鼎立的政治制度框架 1.三省六部制

隋唐政治制度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争夺、内朝与外朝制约的成果,在中央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基本精神是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此外,还对地方政制进行改革。

隋文帝开国后即简省三级为二级,罢郡而存州县,焬帝改郡县二级,其义相同。唐沿袭隋制而不改,将地方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后因兵制改革,乃有节度使之设。2.科举制

科举制为帝制中国选举制前后之分水岭,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自此官员录用主要

日本欲借大唐文化以发展,遣唐使不断来华,对唐文化予以大量吸收,从而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一.由“开元”转至“天宝”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玄宗后期的“天宝”年间,皇帝日趋昏庸,权奸相继执政,政治逐渐败坏。

军事态势渐变唐朝前期的“内重外轻”为“外重内轻”,驻守边地的节度使握有重兵,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狡黠的安禄山深受玄宗宠信,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于是扩充军队,密谋叛乱。

2.“安史之乱”的经过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叛乱,挺进中原。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天宝十五载(756),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出逃奔蜀。

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并任儿子广平王李俶(后为太子,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指挥平叛。

其时,唐朝以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长史,召郭子仪、李光弼会讨叛军。757年,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经多次内讧,叛军日益分裂。

762年,肃宗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

其间,唐军与叛军反复交战争夺,并曾向回纥借兵攻打叛军。7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

历经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经此**,唐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毁于战火,国力大损,藩镇将领又乘机崛起,唐王朝由盛迅速转衰。

二.**前后的社会变迁 1.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崩坏

唐朝立国百年后,人丁增长至速,地少人多的社会生态危机日益逼近。

此时,中央政权已日益丧失了统治的能力,处于瘫软无力的状态。三.唐末农民起义 1.王仙芝和黄巢相继而起

僖宗乾符元年(874),濮州(今山东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尚让率众数千起义。次年正月,王仙芝在濮阳发布讨唐檄文,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僖宗乾符二年(875)夏,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响应。义军攻克曹州、濮阳,后转向河南,连破阳翟、郏州,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大败唐军,使东都大震。

876年十月,黄巢为摆脱官军合剿,经汉水南下湖北,年底,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北)。877年起,黄巢率军转战于山东、河南。

878年,王仙芝战败被杀,余部尽归黄巢。黄巢统帅全军,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攻入河南,威胁东都洛阳。

黄巢为避开唐朝重兵,挥师南下,攻取广州后,军队已发展到50多万。2.黄巢的成败

879年九、十月间,黄巢率军北伐。

次年,由湖北进入江西,至十一月,已进至洛阳。

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克潼关,唐僖宗与田令孜等奔蜀,义军迅速进入长安。当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政权重新结集军队,卷土重来后,双方进行了两年多的激战。

884年四月,黄巢被打败,退入山东,六月,于狼虎谷(今山东泰山东南莱芜界)自杀身亡。

唐末农民起义延续7年之久,至此失败。四.唐朝灭亡

黄巢部将朱温降唐后,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东北面都招讨使,委以重兵,与沙陀族李克用等合力镇压黄巢起义军。

黄巢死后,朱温作为新兴割据势力,在众多割据武装力量的争逐角斗中崭露锋芒,挟持昭宗,尽情诛杀朝臣、宦官。

公元906年,朱温诛杀昭宗,旋废宣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定都大梁(亦称汴京)。

唐朝灭亡,自此,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下载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