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二篇

时间:2019-05-12 16: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二篇》。

第一篇: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二篇

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1

中央的正确决定大快人心,孙政才的严重违纪不得人心。孙政才严重违纪案令人触目惊心,是一起特别严重的党的高级干部违纪案。重庆是孙政才案件主要发生地,要把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的教训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深刻认识严重危害,彻底肃清恶劣影响。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孙政才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离心离德。孙政才“六大纪律”项项违反、“十个必须”条条触犯、“七个有之”样样皆占,是腐败分子的典型,是名副其实的“两面人”。孙政才的严重违纪行为,完全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腐蚀了党的肌体,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十分恶劣,教训极其深刻。对重庆而言,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彻底肃清孙政才的恶劣影响,总体上讲必须按照中央提出“五个必须”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三是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净化党内风气,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四是必须坚持为政以德,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五是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步不松,半步不退。

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彻底肃清孙政才的恶劣影响,要着重从思想政治上入手,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巩固对党的忠诚,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要不断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守住精神家园,经得住权力、利益的诱惑和执政的考验。要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修身修心。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彻底肃清孙政才的恶劣影响,要坚持问题导向,联系重庆工作实际,从发展思路、民生保障、选人用人、作风纪律等方面入手,及时进行有效纠偏整改。要切实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绝不能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捞取政绩;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幸福工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绝不能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导向关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绝不能任人唯亲唯利、拉帮结派搞小圈子;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勤政务实、尽职尽力,真抓实干,绝不能作风飘浮、庸懒无为;要切实把肃清孙政才的恶劣影响与清除“薄、王”思想遗毒结合起来,一体推进,确保全面、干净、彻底肃清。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我们要时时处处事事从政治和大局上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以坚定的决心、无畏的气概,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刷新吏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让重庆的政治生态山清水秀、风清气正。

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2 中央对李嘉严重违纪案处理决定,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和鲜明态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将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李嘉严重违纪案处理决定 ,切实把 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李嘉严重违纪案深刻吸取 教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 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要深刻认识全面坚决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坚决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 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一 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要坚决防范和纠正 人民群众所反对、痛恨的事情。李嘉、万庆良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 织纪律、廉洁纪律和工作纪律的情况,就是人民群众最反对和痛恨的事情。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求我 们必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我们在政治上、组织上与严重 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 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影响。

要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市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总书记的全党核心地位,真正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 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维护总书记核心 地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口号上,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历史、党的历史 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历史意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中国和世界四个相结合,深刻认识确立习近平同 志为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 性和必要性。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自觉树立和 坚持“四个意识”。要坚决反对和防止在党内搞团团伙伙、拉帮结伙、结党 营私,坚决反对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与党离心离德,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两 面性行为。每位党员干部要牢记入党誓词,坚守理想信念,自觉防止政治底 线失守、理想信念坍塌现象。坚决杜绝小圈子行为,坚决防止拉帮结派、搞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要从李嘉、万庆良的违法违纪行为中间 ,认真的 吸取教训,时刻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

要努力营造和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使我们能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 聚气、齐心协力推动改革创新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清远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的最重要保 障。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实际行动巩固和发展风清气

正的政治生态。要严格按照省委的要求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切实做好全面肃清李 嘉、万庆良流毒影响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筹备工作,确保专题民主 生活会开出质量。全体党员干部要从思想认识上提高政治站位 ,严格对照 中央、省委有关要求,认真查摆自身存在问题,杜绝出现苗头性问题,真正把 自身摆进去,深挖思想根源,确保苗头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孙政才案

《人民日报》评孙政才案

谁都不能藐视法纪

下载论文网

《人民日报》刊文?Q:7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孙政才同志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这一决定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充分体现我们党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充分说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明党的纪律,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关键就在一个“严”字。对***、***、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决不允许党内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深、贡献多大,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对此,任何人都不要心存侥幸,谁都不能藐视法纪。

第三篇:及衡阳破坏选举案和李亿龙严重违纪案进行深刻反思

及衡阳破坏选举案和李亿龙严重违纪案进行深刻反思,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进行剖析、对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纪律意识等方面深挖根源,从对照意见检查,扎实整改落实;强化学习教育,增强党性修养;加强班子整改,夯实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整改措施。

班子成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依次作自我批评,其他班子成员逐一对其开展批评。大家既指出了彼此的问题和不足,又有针对性地帮助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衡阳两案反思对照检查材料1】

通过自我剖析、与同事交心谈心等方式,认真地审视自己在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现做自我剖析如下,恳请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一、自我剖析

(一)学风方面:学习不够主动,自觉性不高,紧迫感不强。在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深远意义,也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认真思考自己,虽然自己喜欢学习一些东西,但是没有完全实现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理论把握不准确。自学能力有待加强,要多从书本上、标准上找自己工作上存在的不足,不断改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自己。

(二)思想作风方面:心态还没有完全适应紧迫繁重的工作,工作存在被动应付,主动超前意识较差,争先创优劲头不足,缺乏大胆负责、敢于创新的勇气,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

(三)工作作风方面:工作中的吃苦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严,对环保各项水质标准掌握不够,不能很好掌握水的类型,因此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各类水的超标问题;实验不够细致,存在一些习惯性的小毛病;工作安排有时存在不合理,经常是干了,但是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缺乏总结,以至于有时候在同一问题上会经常出错。

(四)廉洁自律方面:能认真学习党风廉政方面的文件精神,能正确处理自己生活与社交圈问题,从大局出发,努力规范自己的行言。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考虑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着诸多方面的思想根源,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因素造成的。

一是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系统学、深入学、广泛学和联系实际学方面还不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自己在思想修养上做的不够,在工作的开拓进取上也就存在着差距,这是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是工作方法简单,创新意识不够。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把工作作为负担,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习惯用老办法、老经验来处理工作,不能勇于打破老框框、老套路,胆子不够大。思维方式、工作作风还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意识和其他同志相比还有差距,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够开阔。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拓宽思路,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水平。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视为长期任务,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在政治理论学习上,重点抓好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切实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科学促发展;在业务学习上,重点加强对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各类水质标准等的学习,不断发现自身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和破解难题的能力。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工作经验,防止在同一问题上摔跟头,充分合理的安排学习和工作并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不盲目埋头干,学会思考,在着手工作前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想好应对措施,尽可能的节省工作时间,再有限的时间里做完并且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不断加精自己的工作。坚决克服工作中懒散、懈怠、应付的出现,养成主动超前的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培养“想在前干在前”的习惯。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注意维护大局、维护团结,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积极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从思想深处筑牢道德防线,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做到生活简朴,作风严谨。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言行一致,不断向党员看齐。

总之,面对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秉持着“认真学,踏实干”的原则,以对工作、对事业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努力学习各种环境监测知识,不断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战斗力。

第四篇:孙政才《渝政笔谈》

办公室想不明白的事情 到人民群众中找答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也是“传家宝”和“看家本领”。毛泽东同志讲过,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也压不倒我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是真正的力量之源,也是智慧之源。记得当年随国务院领导同志下基层调研林权制度改革问题,江西修水县的一位老村支书说出九个字,叫“山定树,树定权,人定心”,既贴切、又明了,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把一个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下子说明白了。领导同志当即拍板说,这就可以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这样鲜活的观点和提法,坐在办公室里是很难想出来、编出来的。当年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群众把大包干解释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多么形象生动。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许多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首创者都是基层地区、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

现在,不少干部整天浮在上面,在机关的深宅大院里忙乎,而不善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善于总结实践的鲜活经验。想问题、作决策、写文件,习惯于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或者会议来、会议去,坐而论道。这样闭门造车的结果,要么是搜肠刮肚,想不出什么新鲜词句和好的工作思路来;要么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但往往脱离实际、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进步,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1

群众路线是看家本领

人要谋生养家,需掌握基本生产生活技能;政党要生存发展,也必须拥有“看家本领”。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

看家本领关乎存亡,片刻不能离身。古人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毛泽东同志讲“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党的各个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和任务有所不同,但群众路线犹如生命主线,一以贯之,正因为党与群众始终结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从星星之火到夺取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党的92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看家本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这一传家宝。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优秀干部,就是不同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和代表。

但现在,有些干部忽视甚至淡忘了这个“看家本领”。不久前《人民论坛杂志》问卷调查,64.4%的受访者对“密切联系群众”状况表示不满意。这里面分几种情况一是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懂群众心理,说话官气十足,方法简单生硬,引起群众抵触和反感;二是不敢做群众工作,对群众工作发愁犯怵,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三是不愿做群众工作,冷淡漠视群众,甚至颠倒“主仆”关系、凌驾于群众之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这些都会疏远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形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牢牢把握和不断提高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这个“看家本领”。

要诚于心。“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学习,对人民群众心怀感情,对权力心存敬畏,在思想深处解决好权为谁用、情为谁系、利为谁谋的根本问题。

要沉下身。不能像葫芦漂在水面上,而要像秤砣沉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去,真心拜群众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全力以赴为群众谋利益。

要多动脑。形势越复杂多变,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方法越重要。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以及现代科技,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只有心、脑、身一起行动,乐民所乐,忧民所忧,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筑起任谁都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和“钢铁长城”。

心中时刻亮起一盏“红绿灯”

“红绿灯”,是禁止与允许通行的交通标识,表明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一种警醒。有了“红绿灯”,行人与车辆才会秩序井然,免于事故灾难。

对于领导干部来讲,“红绿灯”就是做人、做事、做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只有心里有盏“红绿灯”,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才能做到做人不越界、办事不妄为、用权不违规。

领导干部手中握有权力,常常成为“糖衣炮弹”攻击的对象,一旦放任自身的情感、欲望和行为,很容易一失足铸成千古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或是权钱交易,疯狂敛财,不讲规则,不知廉耻;或是贪图奢华,沉溺酒色,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信仰;或是贪恋权位,沽名钓誉,大肆买官卖官,弄权擅权……在权力行使上一路给自己大开“绿灯”,恣意放纵,百无禁忌,最终丧失了从政为官的底线,甚至公然践踏党纪国法,不仅个人堕入深渊,也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伤害。这方面的反面案例俯首即拾,引人深思,令人警醒!心中常亮“红绿灯”,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经常照照镜子,时刻检点行为,认认真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真正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当好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自觉遵纪守法,清除特权思想,真正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个人不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总而言之,就是要时刻在意识深处设臵一个“底线”、划出一条“红线”、标明一片“雷区”,真正学会辨别“禁”与“行”的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内修其心,外正其行,知行合一,始终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3

抓民生要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原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重民生、解民忧。我们党执政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根本目的。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根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市委密切结合重庆实际,提出抓民生要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原则,既是对中央精神的深化细化,也是对过去民生工作的深刻总结,体现了一以贯之、接续改善民生的坚强决心。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尽力”表明的是为民的情怀,是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姿态;“量力”体现的是求实的态度,是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精神。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始终牢记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尽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又要从重庆市情出发,实事求是,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绝不超越发展阶段,喊空口号、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否则,则会弄巧成拙,无果而终,失信于民。

坚持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民生工作要做到当期与长远相统一,着眼长远谋划,立足现实推动,循序渐进实施,重点解决好当期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胸怀和境界,既重“显绩”更重“潜绩”,不图一时之功,不贪一时之利,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地抓,绝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寅吃卯粮、竭泽而渔,造成“一届光鲜后届苦”、“一人用钱大家还”的恶果。

坚持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水平。民生工作涉及面广,要突出重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有限财力用到刀刃上,重点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也要着眼从根本上提升民生水平,多做基础性、战略性、利长远、可持续的事情,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感受到更多温暖,推动民生不断改善。

坚持既抓实具体项目又建立长效机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民生之事尤其如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琐事,却是群众的大事要事。要从细微处入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办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以增进民生福祉。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加强教育、住房、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做到有规可遵、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坚持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重庆市情特殊,城乡区域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生需求千差万别。应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确保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又要把民生工作臵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使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生工作当成大事来抓,负起责任,加强统筹,确保各项民生实事推进有序、有力、有效。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杜绝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奢侈浮华,把民生实事落实到位、惠及百姓,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农村民生“小事”不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是民愿所系、民心所向,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重庆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历史欠账不少,部分生活在农村的群众条件还很艰苦,面临诸多困难。至今,全市仍有2600多个较大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农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瓜果难出山、有病难求医”;40万农户还住着危旧房,“冬天冰窟窿、夏天火炉子,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76%的山坪塘急待修缮,种田“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大批群众喝不上安全卫生的水,200万群众遇旱就喝不上水;100多万群众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较为贫困……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民生之艰难,群众之疾苦。农村饮水、出行这些民生实事,看似“小”,实则“大”。解决得好不好,折射出的是宗旨意识是否牢固、群众观念是否强烈、作风是否扎实,反映的是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

在一些人眼里,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具体到老百姓,件件关系切身利益,桩桩连着安危冷暖。小事情,大情怀;小细节,大意义。凡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俗话说,百姓心里有杆秤。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眼里。你把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事办好了,群众才会相信你、拥护你、爱戴你。反之,对这些问题不重视,不闻不问,或者解决不好,就会在群众中累积怨气,把小事拖“大”,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农村民生涉及面广、事情琐碎、任务繁多,而我们的财力却很有限。如果“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或“四面出击”,可能处处“不给力”。什么都抓,最终可能什么都抓不住、抓不好。要摸清轻重缓急,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用好有限的公共财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当务之急,要认认真真按照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全力抓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山坪塘整治修缮、村卫生室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农村客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等民生实事,千方百计纾解难题,以民生改善的实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深入农村和基层调研,“俯下身”来听民意,“弯下腰”来察民情,“静下心”来解民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回应,妥善解决;对影响群众利益的潜在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群众希望办的具体事情,即使不能马上办妥,也要引起重视,作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总书记指出“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集中力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农民们都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改善农村民生,需要我们沉下去,用尽心力,扎实从“小”事抓起,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办好每一件实事。只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就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成为大成,为百姓带来福祉,真正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稳定工作要抓早抓小抓苗头

春秋时期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诫我们,治病要趁早,除小疾易,如果小病不治,恐成大病、绝症,那就悔之晚矣。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就好像一个个病症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轻到重的演变过程。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解,就可能酿成大问题、大矛盾,再解决起来就难了。抓稳定工作,就要深刻汲取蔡桓公的教训,抓早抓小抓苗头,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于初始阶段,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抓早,就是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对稳定工作早部署、早安排,推动关口前移,对各类不稳定信息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对各类矛盾纠纷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早处臵。事实证明,矛盾在第一时间、第一环节解决,成本最小,效果最好。

抓小,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的小诉求当大事情来办,把小矛盾当大问题来解,把小隐患当大灾害来排,举轻若重,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焚于隙烟。只要我们认真及时排查化解小矛盾、小问题、小隐患,就能有效防止“堤溃”、“室焚”的大问题、大灾难。

抓苗头,就是要增强敏感性、预见性,把握矛盾问题发展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街谈巷议、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热点、群众信访和一些社会小矛盾、小纠纷中,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征兆端倪,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消弭于矛盾之未发、问题之未成。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问题,在发展初期都有一些苗头性表象。只要我们善知细查,见微知著,积极作为,就一定可以把矛盾问题化解于无形。

基层处于稳定工作最前沿,是感知矛盾问题的“第一触手”,是化解矛盾问题的“第一战线”。稳定工作要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思想,建立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推动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基层固,则天下稳、国家兴、百姓安。6

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人民政府的行动准则。各级政府都应该把为民、利民、便民作为自身职能的价值体现。

在走访基层时,常常会听到群众有“审批难”、“办事难”、“盖章多”的抱怨,总觉得是在花着冤枉钱,跑着冤枉路。这一方面是我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理念还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政府机构组织不够优化,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直以来,政府总是把自己当个“大管家”,把许多市场、企业、社会能办好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再去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办事效率自然跟不上,群众当然也会不满意。

新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科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合理分配和使用政府公共资源,革除一切不便于群众办事的烦琐程序,清理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一切从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设臵机构,订立职能。要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企业的归企业,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逐渐简政,专心抓宏观调节、抓市场管理、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对于政府该管的,如宏观经济调控、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政府不仅要管,还要管好管住,有权有责,权责对等。对于政府不该管的,要逐步退出或取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对于政府管得多的,要下放或精简整合,要大幅缩减行政审批权、价格管制权、资源控制权和对经济的干预权,做到管理不越位、服务不缺位、职能不错位。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更是紧密联系群众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快推动“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专心“掌舵”,少去“划桨”,主动为经济社会企业发展松绑,主动为科学发展营造更好的行政环境,才能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赢得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政府形象。7

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做任何事都要进退有度,方能顺应时势、扬长避短。转变政府职能亦如此,也需要处理好简政放权的“放”和收紧调控监管的“收”两者的关系,该放的要放,该收的要收。

“放”乃大势所趋。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各种影响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对于激发全社会发展和创造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是最大的“制度红利”。“收”为职责所在。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的利益、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是政府追求的最高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要当好“裁判员”的角色,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放”不是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而是要着眼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来放。为了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发展的动力,就要敢于坚决打破行政性垄断,推进公平准入,鼓励公平竞争,这方面要敢于放、放到位、放彻底。不能因为担心放了易乱,就畏首畏尾、不敢作为。

“收”不是与市场争权、与民争利,而是要站在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维持健康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立场来收。像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以及保稳定、调结构等宏观调控,这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市场机制、社会力量管不了、做不好的事,恰是政府应尽之责,“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怕一收就僵。

“放”是“瘦身”,“收”是“健身”。政府职能不瘦身,管得过宽过泛,就会出现“越位”、“错位”问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只瘦身不健身,该管的事不去管,出现“缺位”问题,这样的政府也不是合格的政府。政府要有所不为,更要有所作为,只有收放有度、收放自如,才能全面正确地履行好政府职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8

法贵必行

《资治通鉴》有云“法贵必行,慎在深刻,裕其制以便俗,严其令以惩违。”唐代大儒王勃在《上刘右相书》中也主张“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讲的都是法令一经颁布,就必须严格实施。

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只有将法律条文由书本上“死”的文字变为公民中“活”的行为,将法律的威慑力由“沉睡模式”切换到“运行状态”,才能使人们对法律心存敬畏,自觉守法。没有实施,法律就犹如“黔之驴”,那些本不敢以身试法的人就如同“黔之虎”,以为法律“技止此耳”,敬畏之心就变成轻藐冷淡,于是“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法律便形如空文,沦为摆设,有法更比无法糟。借助实施,法律才有效力,其尊严才能得以彰显和捍卫,也才能焕发蓬勃生机。

法贵必行,行必坚决。法律是调整利益结构、创建新社会秩序的急先锋,一旦上阵,“虽千万人吾往矣”,断不能犹豫和后退。当前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一些新的法律要打破日积月累形成的旧结构,阻力可想而知。越是如此,越要以大无畏的勇气将法律实施到底。以《反垄断法》为例,今年以来,针对白酒、奶粉等行业的价格垄断祭出重拳,之前铁板一块的垄断联盟开始分崩瓦解,市场竞争秩序得到恢复,这就是法律得到坚决实施的典范。

法贵必行,行必严格。法律是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和准则,不是随意揉捏的面团。实施法律,必须唯法条至上、唯法理至上。古往今来,严格执行法律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其中用金钱腐蚀的有之,一些财大气粗的人公然贿赂法官,收买证人,有的更是拿钱捞人;用权力打压的有之,一些领导干部以权压法、知法犯法,以为刑不上大夫,仗着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玩弄法律于股掌之间;用人情软化的有之,遇到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犯法,便说客云集,希图让法律屈服于各种“关系”。正因为受到重重阻碍,法律的实施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始终坚守底线,不留空子可钻,做到“金钱不能淫、权力不能屈、人情不能移”。

法贵必行,行必为民。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之实施,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心里要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执法的第一风向标,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执法效果的第一标准,以实际行为捍卫法律尊严,维护公平正义。要进一步降低诉讼成本,让群众用得起法律、打得起官司。要严格约束执警执法人员的行为,强化执法中的人权保护,坚决杜绝刑讯逼供和野蛮执法,切实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我们就要真正让法律“行走”在社会中,“行走”在群众中,这样,法治理念才能树立,法律规范才能传播,法治目的才能最终实现。

对法律要心存敬畏

传说我国古代有种名叫“獬豸”的独角兽,每当有人争讼时,獬豸都会将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将罪该万死之人用角抵死。因其严厉不阿,令人敬畏,素有神兽之称,成为法律的象征。可以说,从一开始,法律就与“敬畏”二字密不可分。

作为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拥有不可辩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个以法为治的社会,要求其公民恪守法律至上的信念,对法律存有高度敬畏。相反,如果缺乏这种敬畏,公民就会丧失社会责任感,法律所倡导的权利、自由、公平、秩序等理念就会遭到漠视,社会就会失序。正如世界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法律以其“严”为人所畏。法律不是摆设,条文本身就对违法犯罪规定了严格的处罚。轻则罚款赔钱,重则锒铛入狱,对于罪大恶极之人甚至要剥夺生命,触犯法律必须付出惨痛代价。法律不是花架子,有一套完备的程序保证执行。那种“有钱能使鬼推磨”、“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已没有市场。任何人违法犯罪,不论其地位多高、资格多老、背景多深、功劳多大、影响多广,任你是重权高官,还是大腕明星、豪门巨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严惩,没有任何例外。

法律以其“慈”为人所敬。我们的法律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权利的保护。比如,对社会最低工资水平的规定,对企业职工劳动时间的限制,就体现出了对劳动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心。又比如,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规定,不能刑讯逼供,不得自证其罪,就算是临刑前的死囚,也能在最后时刻与家人相聚,享受一份温情时光,充分体现出法律仁慈宽容的一面。可以说,法律的“严”与“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法律的“敬”与“畏”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畏惧法律,人们才不敢以身试法;只有敬爱法律,人们才能奉法律为圭臬,从内心尊重法律,把法律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徒法不足以自行”。形成社会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围要靠大家。领导干部应带头作表率,保持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忠诚感,自觉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公检法系统、管理部门要首当其冲,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始终信奉“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彻底摒弃那种“只畏乌纱不畏法”的思想,坚决杜绝“以权压法”、“知法犯法”的行为,誓死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广大民众要多学法懂法,使法律渗透日常生活、浸润道德心灵,让守法尊法成为习惯和自然,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遏制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法治的建设才有希望,社会才能在法律的阳光下健康发展。

把好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

政绩考核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是推动工作落实、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办法。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市委在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好这一战略决策,关键之一是要发挥好政绩考核的方向性和指引性作用,让大家明白要干什么、该怎么干、如何干好,自觉围绕这根“指挥棒”,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

把好“指挥棒”,考核指标要科学。考核指标是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和核心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意义重大。全市功能分区战略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不能仅仅用经济发展的指标考核各区县,而是要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纳入考核,以引导各区县加快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把好“指挥棒”,在考核标准上不能搞“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定位各不相同,考核标准也理应体现针对性、侧重性和差异性,考核评价指标要导向鲜明、重点突出、务实管用,以更好地彰显公平合理。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建立各有侧重的考核标准体系,才能避免区县产业同质、竞争无序、评价趋同的问题,真正发挥好考核传导压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的作用,引导各区县按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持续发展。

把好“指挥棒”,要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毛泽东同志讲“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决策执行的好坏,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把评判干部政绩的大小、优劣交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防止考察失真、用人失误,最大程度地使真实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浮夸、无中生有、投机钻营的政绩无处藏身。

把好“指挥棒”,用好考核结果是关键。“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以实绩用人,自古而然。要坚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升降、去留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干部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是“两张皮”,考核就失去了意义,缺乏了约束力,丧失了公信力。只有正确运用结果,考核才能让人口服心服,起到激励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只有把好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我们才能扎扎实实、事半功倍地把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这一重大战略规划和部署落实到位。

辩证地看发展和民生这两个关键

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善用辩证法,切实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环节,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发展和民生就是全局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两个关键。

不过,现在一些干部对此认识还比较模糊,搞不清楚发展和民生应该先抓哪个应该如何科学地摆放有的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为了发展而发展,两眼只盯着GDP,忽视民生,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多,留下很多后遗症;有的超越发展阶段和经济承受力,在民生事业上“乱许愿”、“吊胃口”,涸泽而渔、焚林而狩,导致寅吃卯粮、负债累累,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有的将发展与民生对立起来,搞无谓的争议。这些做法或顾此失彼,或畸轻畸重,归根到底是缺乏唯物辩证的思维,没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问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办好重庆的事情最终要靠发展。重庆发展正处在“四个关键节点”,肩负着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再大的本事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富民兴渝”也就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毫不动摇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尽快扭转“两个欠发达”现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的事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不断增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异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要办的民生实事还很多,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现状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原则,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发展和民生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需要统筹兼顾。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全部工作的“牛鼻子”;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就抓住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民生,民生关乎发展。只有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这两个关键,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富民兴渝”才能美梦成真,尽早实现。12

抓住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大的偏差

在央视最近热播的文献纪录片《习仲勋》中,习老有一句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他讲道“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只有牢牢抓住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党的宗旨所在,又是政治责任、政治目标、政治追求。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大众。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意义。群众可能也关心GDP,但更关心衣食住行,关心就业社保,关心教育养老医疗,关心空气质量、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关心社会治安状况,等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做起,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让公平正义得以维护,让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护,使人民群众真正生活得更加富裕、更有尊严、更有保障、更有品质。

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只有在改革发展中,把民生作为重中之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以民生的改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的正能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我们要坚持不懈、接续努力、始终如一,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稳中求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建立健全民生工作长效机制,使民生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13

市民买菜打车如厕都不是小事

民生无小事。如今,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建筑越来越高大,但很多市民却抱怨街上厕所难找,买菜要走很远的路,打的要等半天,过街没有天桥,新居住区附近没有学校,等等。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的目的,最终要落到改善民生上来,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也许有人觉得,党和政府要抓要事、管大事,对市民买菜、打的、上厕所等“鸡毛蒜皮”的事,可以放一放或缓一缓。殊不知,正是这些“琐事”、“小事”,关乎每位市民的便捷舒适,体现公共服务的水平,考验执政者的能力,检验党员干部的作风,也最受老百姓的关注和期待。如果这些“琐事”、“小事”抓不好,老百姓就会有怨气、闹情绪,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民生“小事”不解决,损害的是党委和政府形象,破坏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动摇的是执政根基。对“小事”漠不关心,说到底是宗旨意识不够牢、党性修养不够强、工作作风不够实、与群众感情不够深。

前不久,我市确定了一批城市重点民生实事。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三无”老旧住宅电梯改造更新、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新增城市公厕、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和湖库污染治理等,这些件件都是群众心里的大事要事,也是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急事难事。“小事”非小。办妥每一件民生具体事项,就能推动和实现民生的整体改善。

抓好城市民生,重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这些民生实事,件件都是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要整合资源,增强责任意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整体推进。民生工作千差万别,既要把握好大的原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方式方法,针对每一件民生实事,制定好方案,设计出路线图、时间表,细化目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改善民生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着眼于长远,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使有效的做法制度化、管用的经验长效化,防止民生工作忽冷忽热、刮“一阵风”。民生工作不是靠嘴吹、空许愿,而是全凭实干,必须动真格、实打实。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持之以恒,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平安的生活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为人民群众保平安、谋幸福,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平安有了更多的期盼和更高的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平安的生活,就是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围绕群众所需所盼,保障好群众的衣食住行,保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平安与人民群众常伴常随。

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心。只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紧贴群众需求,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希望孩子上学安全,我们就要加强校园安保和校车安全,让孩子平安成长;群众希望吃得放心,我们就要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吃得安全;群众希望住得舒适,我们就要推动棚户区改造,维护电梯安全,确保居住安全;群众希望网络环境清朗,我们就要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不让网络成为藏污纳垢、恣意妄为之地;群众希望市场公平有序,我们就要严厉整治市场秩序,打击坑蒙拐骗,维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群众希望社会安定、正义伸张,我们就要布下“天罗地网”,打击威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犯罪分子意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群众希望生态环境更美好,我们就要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水源污染,加强粉尘治理,搞好地灾防治,保护好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

木之长在固其本,流之远在浚其源。保一方平安,根本在发展和富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建设,改善社会民生,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和财产,筑牢平安和谐之基。保一方平安,关键在有可靠的法治约束和制度保障。要坚持立足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平安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让平安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平安的生活,需要充分发挥好基层保平安、促和谐的重要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基层、打基础,是固本之法、长治久安之策。要在平安建设的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动真格,强化基层基础,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素质,推动平安建设深入每个社区、村落和单位,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确保人人平安、家家平安、处处平安。

全民、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是平安建设最坚定的依靠。要充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平安建设局面。人民群众对平安的追求永无止境,只有时刻把握人民群众的脉搏,不断从更宽领域、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深化平安重庆建设,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过上更加平安和谐、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时刻不忘按制度、按规矩办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规矩是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障。对按章行事、遵规守纪的人来说,制度是一种保护,可以防止行为失当和出错;对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制约。

我们党历来注重制度建设和按制度行事。革命年代,共产党就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要求每个军人和党员必须会唱,并牢记于心、以此为戒,很好地维护了党纪军纪,成为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在党内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防止了权力滥用。由此足见规矩、制度的重要性。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文明,规则和制度的作用越突出。按制度管权、管人、办事,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多数同志都能自觉做到讲规矩、遵章守制。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规矩意识”,把法律、制度、纪律、程序当摆设,有的在工作中信口定规矩、随手改规矩、动辄废规矩,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把规矩臵于个人权力之下;有的用江湖义气代替规矩,以个人感情替代规矩,甚至对那些按制度办事的人,视之为不懂人情、不通世故、不识时务。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滥权越界,滋生“潜规则”、“暗箱操作”、“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最终将使党和政府丧失人心,甚至亡党亡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越规者,规必惩之;逾矩者,矩必匡之。近年来,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各种违规逾矩行为,被纪律处分或者绳之以法的领导干部不胜枚举。不讲规矩、不按章行事,漠视制度、目无法纪,最终也必然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严惩。

规矩习于平日。要做到按制度办事,就必须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认真学习和掌握各项制度和行为规范,将制度和规矩入脑入心,潜移默化为一种工作和生活习惯,使之成为为人的“准则”、行动的“镜子”、做事的“指南”,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应该大力提倡、哪些应该坚决反对,做到知大知小、知进知退、知荣知辱、知是知非。如此,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遵守制度、按规矩行事,是工作所需、事业所需、发展所需,也是一名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始终以对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冷静、一种定力,以身作则、作好表率,时时讲制度、事事合规矩。“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惟有人人重制度、讲规矩,才能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推进。

党员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

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江山永不变色、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现实中,个别同志政治意识淡化,有的政治定力不够,犯自由主义,对中央决策和上级指示说三道四,甚至在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政治立场不稳,理想信念动摇;有的政治觉悟不高,党性原则不强,耽于低级趣味,对政治“笑话”和灰色“段子”等津津乐道……若放任自流,这些错误言行必然会败坏党内风气,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给党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领导干部来讲,增强政治意识是“必修课”,不容我们“绕道走”、做选择;是“持久战”,不容我们懈怠、“开小差”。党员干部要自觉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大局就是整体、全盘,事关战略部署,事关整体合力,事关长远发展。任何工作只有放到大局中去考虑和衡量,才能知道该不该做,如何去做。只有牢牢树立全国、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才能做到从长远和大局想问题、谋思路、作决策,进而卓有成效地推进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自觉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正确处理好本单位与外单位、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关系,做工作、干事情都要立足本单位本地区,放眼全局大局。

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纪律是“高压线”,“碰不得”,纪律面前没有“特殊”二字。严格执行纪律“软不得”。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就会“政出多门”、内耗不断,最终演变成一盘散沙,改革发展大局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凡是纪律要求做的,就坚决执行,不折不扣,不搞变通,不留余地;凡是纪律要求不能做的,就坚决不做,不抱侥幸心理,不打“擦边球”。重庆市委出台的政治纪律“八严禁”和生活作风“十二不准”,就是一条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全市党员干部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真正做一名遵章守纪的模范党员。

领导干部心里要时刻有群众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历史经验证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9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创造奇迹、铸就辉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关键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为人民福祉而不懈奋斗。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职务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好,但距离群众却越来越远。他们有的在思想上背离群众,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居高临下、装腔作势,热衷于攀“高枝”、傍“大款”,不以平常之心、公仆之身对待群众。有的在认识上忽视群众,不以群众的利益来考虑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善于调动群众力量干事创业。有的在工作上脱离群众,不汲取群众智慧,不倾听群众心声,不尊重群众意见,不愿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服好务,决策与群众需求不合拍。有的在感情上淡漠群众,对群众的切身利益、困难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都嫌麻烦,办事拖沓推诿、处处刁难。有的在生活上疏远群众,一点不顾及社会影响和群众感受,热衷物质待遇,贪图安逸享乐,与群众“不是一路人,难进一家门”。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脱离群众,我们的事业就如离水之鱼、无根之树,失去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尤其要树立群众观念、公仆意识,始终牢记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时刻提醒自己该“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心里时刻有群众,一是在感情上要“亲”。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将党群干群关系比喻为种子和土地,共产党人对群众的情感,应犹如种子对大地母亲的依恋。我们只有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才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与百姓“零距离”接触、“零障碍”交流,保持一条心,成为一家人。二是在态度上要“诚”。群众眼睛最雪亮,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一眼便知。要老老实实给群众办事,多干群众反映突出的事,多干雪中送炭的事,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多干啃“硬骨头”的事,干一件成一件。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虚心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压人,让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要自觉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采取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以民为镜常洗脸,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敬畏之心。三是在行动上要“勤”。只有多下基层常联系群众,才能听到呼声、知晓冷暖、增进感情。领导干部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难上,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嘘寒问暖、访贫问苦,都要直面“上门”群众,多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多到困难群众家坐一坐,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总之,干部心里要有群众,群众心里也才会有干部。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各项事业也才能蓬勃兴旺、无往而不胜。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总书记在出访俄罗斯时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河流没有源头不成其为河,支流不发达容易断流干涸,不穿越峡谷险滩难展大河雄姿。繁荣发展文化,需要牢牢把握文化的内在特征,尊重规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放中创新、在引领中前行。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源头,尊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血脉、剥夺生命,就会丧失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重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三峡移民文化底蕴丰富。要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接续传承中发扬光大。

吸收外来,就是广汇支流,学习、消化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因互鉴而繁荣,因交融而生辉。文化超越时空,跨越地域。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与生俱来就有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多种文化的融合下,重庆文化不断升华拓展。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动重庆文化更加枝繁叶茂,更加朝气蓬勃。

面向未来,就是与时俱进,瞄准、攀登和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要朝前看,登高望远。重庆要建设文化强市,就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人民的期盼,大力发展具有强烈时代性、广泛代表性和鲜明导向性的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正能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创新,激发文化活力,增添文化动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使重庆文化永远年轻。

不忘本来,体现的是一种尊重、传承;吸收外来,展示的是一种胸怀、吸纳;面向未来,激发的是一种精神、进取。只有不断承继,不断融合,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绚丽的光彩,文化的繁荣发展才会如滔滔江河,不断奔涌向前。19

扶贫工作要突出精准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这是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指针。重庆农村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很重。空喊口号、好大喜功不行,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也不行,要从实际出发,落实好精准扶贫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精准扶贫重在“准”。首先,扶贫对象要摸准。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要搞准确扶贫对象的人数、分布、状况,精准识别、精准管理,逐步建档立卡,采取分类指导,改“大水漫灌”为“滴灌”,逐村逐户消除贫困。其次,贫困根源要找准。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各地贫困问题不尽相同,致贫原因也各有差异,有的是历史问题、有的是现实问题,有的是发展问题、有的是民生问题;有的是客观原因、有的是主观原因,有的原因带普遍性、有的是个别原因。要科学分析,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病急乱投医。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对影响面广、带普遍性的问题最好集中想办法;对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要作为急中之急、优先解决;对陈积较久的贫困顽疾更不能疏忽,要加紧研究、妥善处理。第三,脱贫路子要选准。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贫困山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要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搞旅游,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切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要围绕“准”字下功夫,在思想上、举措上、政策上、行动上更加精细、更加务实、更讲效率,促进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稳定脱贫,使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20

选任干部要用好“五看”这把尺子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选什么人、不选什么人,是一个风向标。古人讲“用一君子,则君子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

现在,一些地方干部工作中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凭个人好恶用人,搞“小圈子”、亲亲疏疏、团团伙伙,封官许愿、公权私授,任人唯亲唯熟,导致一些德才素质不好、干部群众评价不高的人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干部为了位臵跑来跑去,拉拉扯扯,干得不多说得多,自我设计,在一个位臵没干几年就想动;还有的同志人为或习惯性地把不同区县划分为三六九等,或刻意安排或刻意争取,挪来挪去,没有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不利于干部相对稳定干事,等等。这种状况,模糊了干部评价标准,挫伤了不少好干部的积极性,也损害了组织的形象,必须认真、切实加以整改。

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精妙勾勒了好干部的“时代画像”,为新形势下选好人、用好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准绳。“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具体贯彻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关键是坚持“五看”一看党性。这是第一位的,是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大力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忠党爱民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党性不纯、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二看作风。这是干好事、干成事的前提。干部既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又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要大力选拔那些作风务实、埋头苦干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人。三看实绩。有为才有位,政绩是干部能力的重要体现。要大力选拔那些具有强烈改革精神、业绩突出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看摊守业、碌碌无为的人。四看操守。这是做人为官的底线。要大力选拔那些秉公用权、一身正气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为政不廉、宗旨意识不强的人。五看民意。这是选任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大力选拔那些组织满意、群众认可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口碑不好、难孚众望的人。

干部选用导向决不能简单化,不能只看一点一面,而必须坚持用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认识、评价和选拔干部,对拟提任的干部,都要用“五看”这把尺子认认真真地比一比、量一量,真正把人看准选好。通过严格标准,树立正确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和良好政治生态。21

正面舆论宣传关键是把握“时、度、效”

做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如果总是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群众就不爱听,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关键要把握好“时、度、效”。

把握“时”,就是要强化时机意识,在早和快上下功夫,始终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牢牢抢占时机制高点。

把握“度”,就是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边界和底线,做到尊重事实、准确无误,决不能与党的宣传方针相背离;就是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内在尺度,保证舆论引导的冷热均衡、疏密得当、深浅适宜,防止“分寸”拿捏不准、“火候”掌握不当。

把握“效”,就是从实际效果出发,坚持以受众为导向,遵循传播规律,注重传播艺术,改进传播方式,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产生共鸣。

只有真正把这三个方面都处理好了,才能增强正面宣传引导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感染力。

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把握好“四个结合”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公认度的治本之策。要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要把握好“四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发扬民主与严格组织把关相结合。必须把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组织酝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领导班子、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平时了解的情况,与干部的一贯表现,与班子结构、工作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考虑确定考察人选,不简单以票取人,真正让群众公认的干部“推得出”、德才兼备的干部“选得上”、低调实干的干部“不吃亏”。推荐票、测评票也是用人的重要参考,得不到大多数人拥护的干部不能重用。

第二个结合,常规选拔方式与竞争性选拔相结合。要合理确定竞争性选拔的范围和规模,改进考试测评的方式方法,全面衡量干部的考绩与实绩、口才与口碑、临场表现与一贯表现,引导干部既比考试与分数,更比干事与实绩,把竞争的着力点放在平时,放在工作上,放在提高真才实学而不是考试能力上,从而把真正能干的干部选出来。

第三个结合,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相结合。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抓紧抓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边远地区、艰苦岗位、复杂环境,接受多岗位、长时间、没有预设晋升路线图的锻炼,给他们搭梯子、给位子、压担子,进一步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不断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政策制度。另一方面,要防止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不能把干部年轻化片面理解为低龄化,简单以年龄划线。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将年长干部的经验和智慧与年轻干部的冲劲和闯劲结合起来,使各方面的干部都能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第四个结合,班子结构性需求与增强整体功能相结合。要重视班子结构,决不能简单翻名册、盘人头,为满足性别、党派、民族、年龄等结构需要而填空,甚至搞平衡照顾或者降格以求、“拉夫”凑数,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增强班子整体功能,综合考虑年龄、经历、专业和性格气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让发展得到最需要的人才、干部找到最合适的平台。要努力做到干部结构合理,加强对各类别干部的持续培养。选好配好班子,特别是选好“一把手”事关重大。要切实把那些思想政治过硬、能力素质突出、民主团结自觉、律己正人严格的干部选配到各级“一把手”岗位。

大爱为道 奉献为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对一个人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兴盛都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讲究道德涵养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道德底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坚实基础,是需要我们永远倡导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大爱,就是要坚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信念,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要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对人民怀有深厚情感,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花大力气解决好看病、上学、就业这些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下真工夫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竭尽全力、善始善终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是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担当责任,难题面前不绕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矛盾面前不躲避,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苟利国家生死以”,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修养维护集体的团结,接受批评时有闻过则喜的雅量,面对矛盾时有豁达大度的心胸,团结大家齐心协力干工作、谋发展。

奉献,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取向、美德情操和政治品格,是真正将天地大爱内化于心的德行。真正的奉献,是向国家、向人民、向社会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如《为人民服务》中所说的那样,“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将服务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奉献成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用奉献铺就自己的人生轨迹。要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个人回报,不为升官发财,始终如一为了人民,真心实意改善民生。要甘做铺垫,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心甘情愿做基础工作,也不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任劳任怨抓未成之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一张蓝图绘到底。要谦虚礼让,作出成绩不张扬显摆、居功自傲,而是始终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用整个人生作为丈量奉献的尺度,只要生命没有停息,为人民服务就不会停止。

先贤孔子设想过这样的理想社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理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积极践行民族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始至终为人民谋福,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积善成德、厚德载物的道德风尚。

许多事不缺说法,缺的是做法和担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道理。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最终遗祸国家社稷,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共产党人最讲实干,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曾讲“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就是实干兴邦最有力的诠释和最生动的写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做的事情很多,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来不得半点虚假。现在,很多事情不缺说法,往往也不缺认识,缺的是做法和办法,缺的是责任和担当。有的领导干部“唱功”比“做功”好,有说法、想法,却没有做法、办法,谈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一旦去落实,就一筹莫展、茫然失措,甚而“年年都有新口号,年年难见新成效”……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作风不扎实。

“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说法变不成做法就是“胡说”,想法变不成办法就是“瞎想”。只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不在层层抓落实抓推进上下功夫,再美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再好的决策也是一纸空文。

伟大的梦想、伟大的事业,来自于伟大的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需要我们力戒空谈、崇尚实干,需要我们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脚踏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广大党员、干部要谨记。

千方百计帮助和支持贫困大学生找到工作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就业是民生之本。让贫困大学生既上得起学,也就得了业,党和政府责无旁贷。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学生都寄托着一个贫困家庭的希望。许多贫困家庭举全家之力、甚至借钱送子女上大学,寄希望于教育改变命运。近些年,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已有所缓解。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果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或者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不稳定、收入过低,不仅会让贫困家庭失去信心,也会使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

防止贫困代际转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也是考量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尺。让贫困大学生实现充分的就业,体现的是社会温暖,检验的是责任担当,需要全社会倾注关爱、共同行动。党委政府要负起首要责任,千方百计想办法、拿措施,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帮扶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着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让贫困学子看得到希望、圆得了梦想。高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摸清情况、建立台账,优先考虑、重点帮扶,切实为贫困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平等录用贫困大学毕业生,用爱心助贫困学子梦想起航。贫困大学生也要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夯实专业技能,提高就业本领,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逐步实现更加满意、更高质量的就业。

创业是就业之源。要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完善扶持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强化技能培训、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投资融资等创业服务,支持创办小微企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贫困大学生勇于创业的社会氛围。

贫穷不是过错,歧视贫穷、漠视公平却不能容忍。要给每一个贫困学子公平发展的机会,给每一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四化”要统筹推进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四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彼此孤立,也不能单项突进,而是要在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四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一架飞机,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是两个机翼,两翼不平衡,就飞不高、飞不远;农业现代化是尾翼,尾翼不立,航向必偏;信息化是电子控制系统,可增强飞机的可控性和平稳性。四者相互协调,这架飞机才能飞得又高又远。

目前,重庆“四化”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不深,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够。“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种不平衡、不匹配,既对各自发展形成掣肘,也制约了整体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树立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坚持统筹推进“四化”,积极调整思路、完善规划、创新机制,不断在“四化”协调发展上有新作为、新成效。

推进“四化”,要在“统筹”上下功夫,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制定措施、出台政策,都要坚持“一盘棋”,防止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找准“四化”结合点,注重信息化带动、注重产城融合,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在“创新”上求突破,改革陈旧过时的观念,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推进工作,为“四化”协调发展不断增添新动力。要在“特色”上做文章,立足实际,根据各地不同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路子。

推进城镇化,关键是路子要正

城镇化是篇大文章,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经济又关乎社会,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推进城镇化,关键要把握方向,找准路子。

以人为本是核心。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了城镇化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来推进城镇化。若见物不见人,就背离了宗旨、偏离了方向。要从提升、富裕农民的高度,搞好产业、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配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化”同步是关键。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工业化是“火车头”,有了产业发展,“城”才建得好,“市”才兴得久,“人”才呆得住。要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联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动力。城镇化的关键是破除农民进城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臵的制度“瓶颈”。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深化农村产权、户籍、土地等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集约高效是原则。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保任务艰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路子,守住耕地红线,提升生态效益,减少环境承载,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统筹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应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基础条件,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为群众创造一个舒心舒身、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坚持“一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科学布局城市带、城镇集群和城市组团,搞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规”衔接,调控好城市、人口规模,安排好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品质特色是生命。重庆大山大水,历史人文厚重。只有充分彰显“山城”、“江城”风貌,让城市融入自然,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挖掘城市内涵,延续城市文脉,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坚持正确方向,遵循规律,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好。

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规律

城乡规划是一门大学问。一部好的规划,必须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规律,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辩证地统一起来,经得起历史、实践和时间检验。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尊重和保护我们自己。广阔天地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乡规划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坚持保护与改造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杰出智慧。现实中,一些地方搞城乡规划建设,不尊重自然,不顾惜生态,总想“改天换地”,热衷于劈山毁林、填湖填海造城,最终导致恶果,受到自然的惩罚。重庆因山而建、因水而兴,生态脆弱,资源紧缺。城乡规划更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珍惜每一寸土地、每一份空间、每一分能源,保护好蓝天绿地、碧水青山,促进山、水、人、城的和谐统一。

尊重人文,就是要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接续历史。人类文明只有充分得以继承和发扬,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向前进步。城乡规划,说到底是围绕人的规划,最终目的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必须以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为核心,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而决不能割断历史文化。如果城乡规划“见物不见人”,重建设轻保护,重建设轻人文,只重空间扩张,不顾居民需要,就会导致生产生活不便、乡土特色流失、历史文脉断裂,使城乡发展失去生命力。城乡规划一定要坚持从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出发,体现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眼建设舒心舒身、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努力使城乡居民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医其病、养其老。重庆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城乡规划除了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外,还要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要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在城乡风貌之中,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保存好老街区、古镇、村庄形态和名胜古迹,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

城乡发展是一个按客观规律自然演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好的规划一定要遵循规律、尊重科学。搞城市规划建设如果急于求成、盲目攀比,不惜举债,摊大饼、铺摊子;如果大兴土木、大动干戈,高楼林立却没有人气;如果大拆大建、贪大求洋,拆真古董、建假古迹,那么这样的规划建设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彻底失败的。重庆具有鲜明特色的市情,城乡规划更要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超越阶段、好高骛远。要学会尊重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顺应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趋势,宜放则放、宜收则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社会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

要像敬畏法律一样敬畏规划

城乡规划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建设、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本着对人民、对历史、对自然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学习规划、用好规划、遵守规划。

城乡规划是一项前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我市城乡规划中,还不同程度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人文、重发展轻环保、重建设轻管理、重轮廓轻细节等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现代规划知识,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甚至凭主观意志和个人偏好搞规划,导致遗憾,留下败笔。“风成于上,习化于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挤”时间钻研规划,学习规划理论,熟悉规划工作,研究规划问题,借鉴先进经验,拓宽眼界思路,说内行话、做明白人,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领导和指导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城乡建设上不能犯不可纠正的历史性、颠覆性错误。确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容不得半点疏忽,来不得半点马虎。城乡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规律,体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通过规划的引导、约束和规范,推动人口合理分布、产业科学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强化“规划就是法律”的意识。习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决避免热衷于“翻烧饼”、瞎折腾,搞“一届政府一张图”;坚决避免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规划建设“两张皮”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落实规划,不能随意变来变去,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规划描绘的是未来,演绎的是历史。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敬畏城乡规划,才能留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多留赞誉,少留遗憾。30

把握好公与私的界限

宋代大儒朱熹有言“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臶上,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能不能把握好公私界限,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纯不纯、作风正不正的试金石。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私”既是私利,也包含私心、私欲,不仅体现在物质利益上,还体现在精神状态上。党员干部固然有个人的正当利益,但决不能同私利、私心、私欲相混淆,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权力寻租,谋一己之私;决不能遇事首先考虑个人得失,爱惜羽毛、不敢担当,缺乏正视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决不能一干事情就打小算盘,挑肥拣瘦、拈轻怕重,满脑子“小九九”……“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如果只图自己舒服、只讲个人面子、只顾自身前程,就难免让“私”字大行其道,助长“四风”蔓延,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甚者,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混淆公私,拿职权当特权、公权换私利、原则做人情,不止个人在通往腐败深渊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身败名裂,更严重腐蚀党和人民的事业根基,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公私一念,兹事体大。只有把握好公与私的界限,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面对公私关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牢记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坚持克己奉公、秉公用权,公私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讲言之有物的话

古人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对领导干部来说,讲言之有物的话,是最起码的素质,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所讲的话要有思想有观点,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习惯讲空话套话,有的生搬硬套、不“接地气”,有的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有的冗长啰嗦、拖泥带水,有的兜圈子、入题太慢,有的绕弯子、离题太远,有的编顺口溜、凑“四六句”,有的听起来“精彩”、抓落实茫然。这类讲话,不仅贬损自身形象,还会误导听众、贻害工作,助长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不良风气。毛泽东同志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指出那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人民论坛》今年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将“领导讲话假大空”列为最反感的官场形式主义。

领导讲话,是领导干部阐明思想观点、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所必需。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多讲实在管用的话,少讲虚话废话;多讲大白话,少讲书面话;多讲新鲜话,少讲陈词滥调。话风体现作风,讲话是否言之有物,是检验领导干部作风是否过硬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用此照一照、量一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讲言之有物的话,一要靠勤修身。言为心声,话如其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素养、锤炼品行修养,牢固树立起唯物史观、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话才能不偏离方向、不脱离正轨,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始终说实话、办实事、谋实效。二要靠勤拜师。基层蕴藏着最生动的实践,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基层和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走调,群众才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受用。三要靠勤实践。实践出真知,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只有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实战中获得丰富历练,讲话才会符合客观实际,有实用性、针对性,务实管用。四要靠勤学习。宋朝诗人黄山谷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人不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只有勤学善思,不断吐故纳新,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讲话才能有底气有高度有厚度。

检验讲话是否言之有物,不在语言多华丽,形式多严谨,内容多全面,关键看能否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领导干部一定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把话讲到点子上,把精力放在实干上,不尚空谈,求真务实。

有“民”才活

有“民”才富

有“民”才稳

春秋时期管仲曾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曰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在古代重农轻商的大背景下,这些古代先贤所讲的富民安国之道,主张用经济手段治国,提倡发展工商业,深刻揭示了发展经济对安民利国保天下的重要性。这对今天我们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仍具有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力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民”才活,民营经济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创新创业灵活,捕捉商机灵活,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自主创新创业意愿更强,承担风险能力更大。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早、较充分的地区和领域,其市场发育就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有“民”才富,民营经济是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创业是致富之源,我国浙江、福建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城乡居民也更加富裕。

有“民”才稳,民营经济发展关乎社会大局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帮助解决农业转移劳动人口、城镇新增劳动力和每年数百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要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准入门槛,破除体制障碍,落实公平待遇,做到一视同仁。优化政务环境,坚持多关心、多扶持、多服务,少检查、少评比、少添乱。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秩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优化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合法经营不受干扰。优化舆论环境,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使致富光荣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尊重和爱护企业家的浓厚社会氛围。33

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制度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治理最根本的途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

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一要求深刻阐明了法治对于改革的重要性。改革要讲创新、讲变革,法治要讲规则、讲稳定,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法治保障改革,改革完善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我们既要用不断完善的法治来保障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持续性,又要在法治框架内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现在,一些干部法律素养不高、法治观念淡薄,甚至轻视和践踏法律。有的认为法律条条框框阻挡和延缓了改革,是改革的“绊脚石”、“铁镣铐”;有的认为“改革要上,法律就让”,“不突破法律哪来创新”;还有人常常打着改革的旗号,以改革为借口,用红头文件、领导意志代替法律。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十分错误和极其有害的。从长远看,违背法律的做法会增加改革成本,加剧改革风险,扰乱改革秩序。

当前,改革已涉入深水区,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矛盾化解、均衡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等,都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思维,强化法治保障,凝聚法治力量,让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正确处理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的关系,把深化改革同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统筹抓好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实现先立后破,确保有序进行。要把先行先试和于法有据统一起来,突破现行法律、局部试点的改革都要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授权,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制度创新,不要急于求成、超前推进。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对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改革措施,及时进行纠正和制止,防止改革出现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的失误。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才能不跑偏、不走样,真正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34

善于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新机遇

“大数据”是指信息量巨大的数据集合。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来源广、规模大,更容易发现事物间的相关性,实现对未来的合理预测,也被赋予了更多期待。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也认为,“未来的世界是数据的世界。”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大数据作为一项重大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并产生深刻影响。不少专家学者把大数据喻为未来的“石油”、隐形的“金矿”、经济的“燃料”。谁利用得好,谁就能占据高地、抢得先机、决定未来;谁不善于运用,谁就会贻误时机、身陷被动、面临危机。一些发达国家将大数据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如美国政府推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英国展开“数据权”运动,韩国启动大数据中心战略等,大数据的国际竞争大幕已经拉开。

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大数据是一个新机遇、一种新动力。一些省区市已将发展大数据产业摆上重要日程。北京启动“祥云工程”,上海推出“大数据行动计划”,广东制定大数据战略,等等。深刻认识大数据的巨大价值、作用和潜力,牢牢把握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与“四化”互动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对于一个地区或城市保持竞争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意义重大。

重庆要实现国家赋予的一系列战略定位,建成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必须把握大数据技术这一重大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重视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努力在大数据发展浪潮中抢占一席之地。

要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的云计算基地,积极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公共无线网络、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满足大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管理的需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大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相关企业扶持力度,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为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有序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提高政府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变被动应对问题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加强产学研对接,为大数据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完善大数据管理,科学使用,防范风险,既要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又要防止侵犯隐私,既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又要避免数据滥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让大数据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中彰显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抓城市管理要眼中有活

一座城市运行良好,靠的是三分建、七分管。抓城市管理,关键是眼中有活,经常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怕有问题,就怕眼里没活,看不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我有时会利用周末去我们城市的一些地方走走看看,偶尔会看到令人不快的场面。比如,防火防灾、安全隐患不少,公共设施损坏无人修缮,车辆行进不讲规矩、乱停乱放,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小摊贩随意占道经营,公共场所“牛皮癣”随处可见,有的城乡结合部蚊蝇滋生、垃圾散布,等等。这不但影响了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不强、担当精神缺乏、工作作风不实、管理抓得不细。

城市管理工作,重在脚踏实地,贵在持之以恒。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俗话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万千事。铁人王进喜曾经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眼里有活,肩上才会有担当。对问题视而不见,对矛盾袖手旁观,对工作大而化之,走到哪儿都觉得满意,这是干不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期望越来越高,城市管理难度也在加大。

抓城市管理,重要一条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主动地、积极地找活干,开动脑筋多琢磨办法。要靠眼勤腿勤找活,走到哪儿看到哪儿,走到哪儿干到哪儿。要灵活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找活,整合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等资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广泛发动群众帮助找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管理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向背街角落延伸,老百姓反映的事就要认真办、及时办。

抓城市管理,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情绪视为信号,把群众需要视为责任,把群众满意视为追求。每一位城市管理工作者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扑下身子,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以实际行动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城市良好形象。

城市是全体市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城市管理也是市民的事情,是全社会的责任。广大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享受者,也是文明城市的创造者。每一个市民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多做举手之劳的事,多做献智出力的事,努力提高文明素质,养成文明习惯,践行文明新风,坚决克服和制止那些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加舒心。

城市不应过于喧嚣,要有静气

有品位的城市,既要“秀外”更要“慧中”。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很多地方在打造形象“秀外”上用心有余,在提升内涵“慧中”上则用功不足。对重庆而言,提升城市品位,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内涵上,让这座城市少一点喧嚣、少一点浮躁,多一分静气、多一分秩序。

城市应当是有涵养的,喧嚣与静气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底蕴。一个喧嚣的城市,只能吹发出五光十色的“泡沫文化”,虽锣鼓喧天、热闹一时,却不能积淀下来、传承下去。一个有静气的城市,才能承载起历史的厚重,才能孕育出经久不衰的文化。古人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是什么?是内涵、是境界、是大气,来自继承、包容、创新,就是要守得住历史、守得住文脉,既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城市应当是有品质的,喧嚣与静气反映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喧嚣呈现的是表面的繁华,静气彰显的是深厚的底蕴。这两种价值取向,实际上也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绩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决不能追求那些稀奇古怪“博取眼球”的东西,今天这里修一座“超现实主义大楼”,明天那里修一座“超五星级厕所”,后天又拆了真古迹搞一片“新古迹”,林林总总,劳民伤财,折腾来折腾去,在折腾中失去了本真。须知城市的品质绝非仅以物质化的标准来衡量,不是说你有“世界第一高楼”、满街跑的高档汽车,这个城市品质就高。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其品质应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想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内在修养。要让我们的城市有静气,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静下心来干实事,真正为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的人民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

城市是有性格的,喧嚣与静气反映的是不同的精神风貌。一个城市的居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塑造并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性格。建筑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喧嚣的城市,空气中总是夹杂着聒噪、虚浮和混乱的声响;有静气的城市,一缕微风吹过也会送来沁人的书香。要让我们的城市有静气,关键就在于让城市生机蓬勃、井然有序、和谐安宁,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充实淡定、安心做事、踏实生活,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每个市民都要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营造沉心静气干事创业的氛围,让我们的城市充满温馨、充满书香、充满活力。

政府公信力和司法公信力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

信乃治国之本。司马光曾讲:“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政府和司法公信力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政府和司法公信力一旦丧失,社会诚信体系的大厦就会倾倒。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有违公信原则,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人民群众所诟病。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为民才有公信。“令顺民心,则威令行”。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常怀为民之情,常思为民之策,常办为民之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正铸就公信。“先公后信,无公不信”。公正是提高人民对政府满意度的一杆秤,是司法永恒的主题。维护并实现社会公正,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客观需要。要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扫除影响公正的绊脚石,清理妨碍公正的潜规则,打破有悖公正的利益格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法治守护公信。法治是维护提升公信力的关键和重要保障。要坚决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廉洁赢得公信。腐败是公信的大敌。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司法廉洁才能赢得人心。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解决好“四风”突出问题,旗臶鲜明反对和惩治腐败。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切实提高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政府和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形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法治、讲诚信、讲规矩,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以实际行动为维护提升政府和司法公信力贡献力量。

坚决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重庆市扶贫工作的任务很繁重,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有效性、精准性,防止贫困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家庭不断积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努力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斩断“穷根”,抓好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治本之策。全市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的教育,没有能力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这是导致贫困的根源。要办好各级各类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很重要,必须抓好抓实。教育扶贫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教育奠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加大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困难学生补助标准,解决师资短缺等问题,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好学、吃好饭,学到知识、健康成长。最近,在国家发布的各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名中,我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很让人揪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福泽一代。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能稳定就业,这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职业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关键一招。我市职业教育基础好、发展态势好,要继续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度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落实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练就就业谋生的本领。同时,要加大劳动力培训工作力度,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和指导,增强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还要扶志气、树信心。贫困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环境等影响,也有主观因素。无论是“输血式”扶贫,还是“送温暖工程”,都不能代替解决人们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进取精神、行为方式等问题。扶志气、树信心的重要手段就是用身边例子做示范,一个家庭有子女成才,不仅会点燃全家乃至几代人的希望,也会对邻里乡亲有促动、带动作用。要关心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走出的大学生,健全就学资助和就业促进政策,杜绝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避免因就业困难、发展受阻而返贫,让他们不仅能“站起来”还能“走得远”。要大力传播自立自强的正能量,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摒弃自暴自弃、“等靠要”思想,坚定依靠自身苦干实干、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从思想源头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

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虽是顽疾,但只要注重从根源上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必定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是要从根本上为贫困群众改变自己命运提供渠道、机制和保障,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过上体面生活。

抓住“两个责任”牛鼻子

人们常说,“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牵“牛鼻子”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所谓牵“牛鼻子”就是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抓要害、抓关键、抓薄弱环节。抓任何工作只要牵住了“牛鼻子”,就能举重若轻、破解难题,事半而功倍。认真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委履行好主体责任是核心,纪委履行好监督责任是关键,两者相互作用、浑然一体。落实主体责任是对党章规定的重申,是党委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各级党委要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守责任担当,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既“挂帅”,又“出征”,常研究、细部署、勤推动。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监督责任是党章赋予纪委的神圣职责。各级纪委要积极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找准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既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又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

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抓不出实效。一个地方或部门、单位,如果党风廉政建设出了大问题,党委的主体责任不可推卸,纪委的监督责任也难辞其咎。要加强对“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未正确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坚决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防止责任追究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落实“两个责任”,关键看行动。市委出台的“两个责任”意见,明确了各级党委和纪委的责任,规定了党委主要负责人、党委班子其他成员、纪委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清单”。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认真履职尽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真正把“两个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才有牢固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才有坚实保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当今时代,网络已全面深刻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网络有一定的虚拟性,但并非虚无、虚幻,它归根结底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依法加强网络监管,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也是网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强化网络监管,要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据有关资料,美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多达130多部,涉及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域名抢注、垃圾邮件处理等各领域各环节,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法律体系。重庆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善于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摸清网络发展运行规律,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苗头性问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地方立法,明晰网络社会主体的权、责、利,提高地方网络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管网、办网、用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强化网络监管,既要敢于执法、严格执法,也要规范行使执法司法权。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对恶意炒作、造谣诽谤、传播色情暴力信息、侵财和非法牟利等触碰法律红线、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同时,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司法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既保持网络运行的开放与包容,又保障网络行为的合法与有序,不断改进和规范执法司法行为,推进执法司法程序化和公开化,切实避免执法司法权力“任性”。宣传、政法等相关部门要协作配合,健全协同打击网络犯罪机制,切实增强执法合力,不断提高打击实效。

强化网络监管,要依靠专业人才队伍和先进技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网络监管力量;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广采用先进设备,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网络监管能力和效率。

维护文明法治健康的网络世界,是每一个网络主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各类网站要做依法办网的践行者,提高管理能力,不断自我净化,做到对社会负责、把关有力,不给虚假非法信息传播和蓄意炒作任何空间。网民是网络活动参与主体,要增强防范意识和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对有害信息的识别力、免疫力和依法维权能力,自觉遵纪守法、文明上网,积极参与网络监督,踊跃举报不法行为,自觉做依法用网的参与者、支持者、守护者。

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全面提高网络治理法治化水平,大力宣传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和上网用网的行为规范,引导各网络主体将敬法、畏法、尊法和守法内化为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敢抓敢管、主动出击、善于发声,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和驾驭能力,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41

文化既要巩固阵地,又要拓展市场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不管形式、载体如何,都应当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筑牢思想阵地,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两种属性”,能产生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文化要实现以文载道、以文立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必须遵从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巩固阵地与拓展市场的统一。

文化巩固阵地,就是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容不得丝毫含糊和半点偏差。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发出好声音。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始终都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阵地意识,坚定原则立场和基本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正确方向前进。

文化拓展市场,是由文化的商品属性所决定的。就是要科学把握文化产品和服务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的关系,消费文化的人越多,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阵地和思想基础才能更加巩固。一部作品只叫好不叫座,获奖之后就束之高阁,“养在深闺人未识”,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都是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输出了价值观、增强了文化软实力。要准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又面向市场求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优秀文化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各种文化共同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实现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潜力很大,正在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文化“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统筹发挥好文化阵地与文化市场的作用,深入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统战文化等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既有思想性、又有群众性的文化精品,既巩固阵地又拓展市场,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不忘本来,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想上有大智、伦理上有大善、艺术上有大美,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人的根与魂。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去摒弃和毁坏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要充满自信地将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下去,善于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立人、育人、化人。

文化自信的力量来自传统,也来自创新。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开放的环境、全球的视野、现代化的语境下进行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照搬照抄、照单全收,而是秉持科学而辩证的历史观,加强鉴别、有所取舍,既要坚守又要创新。文化发展繁荣,既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重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彩的文化资源、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抗战文化影响深远,三峡文化灿若星河,移民文化开放包容,统战文化聚力凝心,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一定不能割裂历史文脉,而要把民族的、传统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宝藏发掘利用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忘本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古城古镇、古书古木、传统戏剧等各类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十分多,它们都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凝缩,不能因时代变化就随意舍弃,更不能借推动建设之名而肆意损毁,要使我们自己的文化脉络、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得以保护和彰显。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加强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和传播,关心爱护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确保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发展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和人民期盼,将传统文化元素和重庆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与科技创新相适应、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与当代文化相协调,使传统文化保持永久旺盛的生命力。要宣传好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讲清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只有依托传统、立足现实,不忘本来、开拓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重庆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不要让开发建设把人文遗迹毁掉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陪都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等在这里交融汇聚,留下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遗迹。气势恢宏的古城墙古建筑,历史悠久的古镇古街,山水交融的古村落,青瓦白墙的巴渝民居,勾勒出历史的漫长岁月,彰显着这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这些遗址既是重庆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直辖以来,重庆在人文遗迹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人文遗迹保护正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拆一片建一片,泥沙俱下、玉石俱焚,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实际上也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有的地方保护性破坏比较突出,名为“保护利用”,实则拆旧建新、毁真造假;同时,人文遗迹管理体制存在多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一些干部保护人文遗迹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人文遗迹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蕴含着城市的文脉,彰显着城市的精神,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保护它们就是保存历史、保存文脉,毁掉它们就等于割断城市的精神命脉。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如果不尊重历史文化,不注重保护文物遗址,盲目拆建、任意破坏,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

保护人文遗迹,关键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城市开发建设,应当是细致有序的过程,而不是推倒重来的替换,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尊重人文,既重“新”、也重“旧”,既重“物”、也重“文”,推进量质并举,提升发展内涵。必须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科学规划,善加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到城市风貌之中,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有机结合,不断增强重庆这座城市的魅力。

保护人文遗迹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人文遗迹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平,不要把遗憾留给历史、留给后人。44

青年人应成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前不久,我到江北区微企创业园调研,与那里的年轻创业者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互动,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感触良多。重庆年轻人有追求梦想和创业致富激情,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在创业创新大潮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精彩人生。

创业创新是广大青年的时代担当。青年人的成长与进步,青年人的奋斗与事业,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有机结合,只有融入到时代潮流之中,才能找到最佳的人生坐标,让奋斗更有价值,让成功更有意义。年轻人创业创新,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历练,一种高境界的精神追求,一种高层次的价值体现。当前,以“互联网+”为重要特征的创业创新潮流风起云涌,新观念、新创意、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萌芽。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勇立潮头,积极投身火热的创业创新实践,催生更多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微企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示范成果,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之中,让青春在创业中闪光,让青春在创新中升华。

助推青年创业创新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支持青年创业创新,就是开创未来。目前,我市只有约3%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不小。因此,要努力在全市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青年勇于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青年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不折不扣落实好有关创业创新政策,为青年创业创新大开方便之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和各类孵化园,积极打造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青年创业创新搭建好平台。加快健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为青年创业创新开辟绿色通道。45

在扶贫一线看干部

最近重读焦裕禄同志事迹,他说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扶贫一线最能锻炼干部。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多、矛盾大,是锻炼干部的“大熔炉”。党员干部只有深入艰苦地区、艰苦岗位,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脚下沾的泥土多了,群众观点才会更强,干事能力才会更强。

扶贫一线最能识别干部。看干部、选干部,决不能拿着一本名册翻来翻去,而要注重在基层、在艰苦岗位中去发现、去识别。贫困地区发展怎样,扶贫攻坚成效如何,往往可以反映出这个地方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如果干部工作的路子正、作风实、干劲足,干几年下来总会给地方发展带来大的变化;相反,如果心浮气躁、大而化之,还整天夸夸其谈、想东想西,那就会耽搁发展、误了百姓。选人用人要坚持正确导向,看干部为贫困地区带去什么、留下什么,把实干家选出来,让空谈者靠边站。

所谓“干部”,“干”是第一位的。对那些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扶贫一线去经受锻炼。干出来了的、干成了事的,就应该大胆使用起来,压更重的担子。要形成一种氛围,干部到扶贫一线去,不是为“镀金”或“攒履历”,而是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增长自身才干的。

扶贫开发工作一线是各级干部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也是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的好平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眼睛向下,真正把在扶贫一线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用好互联网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倍增器”。认识和发展互联网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互联网是开放的,打破了时空局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只要连上互联网,就有了平等交流、交易的机会。过去,对于我市欠发达地区来讲,比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经济发展滞后,很大程度是因为信息不畅、渠道不通、市场不活。现在,互联网经济为这些地区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有利于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提高资源配臵的整体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活力。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经济的作用?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事物,要用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去对待。要加大对互联网经济的扶持力度,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当地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铺平道路。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思路,运用互联网经济去引领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通过互联网,推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鼓励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可以将农产品销售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把农产品更好地推介出去,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改善政府管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领域,也大有可为。

各级干部要踩准互联网经济的鼓点,多动脑筋、多做工作,推动互联网与本地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厚植发展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

扶贫攻坚要“点”“面”结合

打好扶贫攻坚战,既要抓面上的问题,又要抓点上的问题。面上问题带有普遍性,是共性问题;点上问题具有特殊性,是个性问题。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解决的方式方法也自然不同,要有机结合、“点”“面”结合,形成合力。

解决共性问题要系统谋划、整体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是我市贫困区县面上共性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多样,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滞后造成的。发展上不去,贫困就会积累,非但原有的贫困状况得不到改善,而且还会产生新的贫困,出现所谓“马太效应”。因此,一要在“统筹”上下功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弥补社会事业“欠账”,壮大特色产业“引擎”,疏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二要在“整合”上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集中各方力量,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等的聚合效应,从整体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解决个性问题要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不同贫困群众和困难家庭,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是不同的。要根据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家庭、每个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致贫原因,因地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到位。识别要精准,摸清对象、找准“穷根”,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措施实、效果好。管理要精准,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根据致贫原因和群众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施策要精准,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给予不同的支持,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当然,考核也要精准。

旅游开发要让老百姓得实惠

旅游开发要把惠民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让各方游客感到满意,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决不能把旅游开发搞得和老百姓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能把旅游开发搞成少数人垄断、少数人受益的“圈地运动”。

旅游开发要紧扣市场需求,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旅游消费需求也正由单一观光型向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转变。近年来我市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收入持续上升,旅游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旅游产业结构单

一、旅游服务水平滞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路,开发旅游新产品,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努力使旅游设施专业化、便利化,旅游产品多元化、特色化,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性化。

旅游开发要着眼于增加群众收入,为群众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消耗低、消费潜力大、就业空间广、产业关联度高,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民生产业。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产业融合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旅游资源垄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推动旅游业与特色效益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为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营造良好环境。要把培育发展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组织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努力形成“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

改革要讲究科学方法

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古人讲:“不谋而战,必为敌败”,“善谋势者,必成大事”。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有热情和干劲,还要讲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坚持关键突破带全局,坚持结果导向求实效,是谋划和实施改革的科学有效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存在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推进工作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估,找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找到制约重庆发展的现实问题,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分清轻重缓急,找到改革主攻方向,找到工作着力点。这样,改革目标任务才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坚持关键突破带全局。“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抓住要害,在关键环节上谋求突破。近年来我市推出的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和重点改革专项,针对性、带动性较强,“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抓“关键环节”的理念。“十三五”时期,要认真找准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抓七寸、补短板、破瓶颈、防风险,确保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取得决定性成果,带动各项改革全面深入推进。

坚持结果导向求实效。“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改革的方案、改革的过程和改革的效果,要让重庆的发展体制更优、活力更强、环境更好;要顺应群众的期盼,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推进共享公平,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能否做到这一点,应作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标准。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

中共中央关于***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财新记者关注到,此前,各省份自上而下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下称《通报》)。据《陕西日报》报道,11月7日上午,该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对薄案原因及其教训做了通报。

公开报道显示,此次通报范围甚广,涵盖了省级、地市级、县处级、乡科级单位。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关于***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的文件,文号为“中发电〔2013〕4号”,共分三大部分。

《通报》第一部分为***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案发原因,具体有五点;第三部分为教训警示,列举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由于该《通报》并未向社会公开,外界只能通过各地官方报道探知主要内容。

据《陕西日报》报道,11月7日上午,陕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主持会议。

同日,新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就薄案成因及教训做了通报。该机构党组书记杜鲁坤·托乎提主持会议,并代表该机构党组做表态发言。自治区发改委其他领导、援疆办副主任、巡视员、副巡视员,机关全体党员及直属事业单位、委属二级局单位副处级以上党员参加了通报会会。

公开报道显示,11月7日下午至11月8日,各省所属的地市级、县处级、乡科级单位也对就***案及其教训逐级通报,并刊发了相关消息。比如,11月8日下午2:30,位于湖北省东北部的大悟县高店乡就由乡纪委书记传达学习了《通报》。

从江西省南丰县建设局公开信息,中共中央《通报》的薄案“六点教训”包括:“必须加强党性修养,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主动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惩治和预防腐败。”

此外,各级通报会场各负责人的讲话也多提及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等表述。

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讨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图。

10月25日上午,山东省高级法院对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此前济南中院判处***无期徒刑的一审判决.

下载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二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刻反思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教训心得体会二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及其教训警示通报学习警示教育心得体会[大全5篇]

    按照厅党组的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姜国文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及其教训警示的通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警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要做到如下几点。一、加强政治学习,素质上过关。在......

    孙显才心得体会

    心系责任 爱岗敬业——学习孙显才精神的心得体会 我把孙显才同志的精神总结为如下六个方面: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执着不懈的坚毅品质;胸......

    学习孙显才心得体会

    学习孙显才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根据***向孙显才学习活动安排,我根据****工作分工,认真对些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对孙显才同志事迹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

    学习孙政才书记第十次党代会讲话

    学习孙政才书记第十次党代会讲话 心得体会 通过对孙政才书记的讲话报告的学习,使我初步领会此次党代会精神;更加充分地了解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也使我对未来五年宏伟蓝图......

    孙政才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

    孙政才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 当前,迫切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全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良......

    学习刘志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心得体会

    学习刘志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心得体会在学习刘志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后,确实感到深受震撼、深受教育。通过学习和反思,我感到,刘志军从一个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沦落为一名罪......

    娄霆严重违纪违法案例以案促改心得体会五篇

    娄霆严重违纪违法案例以案促改心得体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必须始终坚定。政治过硬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必须摆在首位。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涵养绝对忠诚的政治品......

    深刻汲取某严重违纪违法案的教训及其警示自我剖析(大全5篇)

    通过观看《无归之徒》,本人深刻汲取刘正华严重违纪违法案的教训及其警示,坚持问题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入地、彻底地进行反思和对照。以案件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