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 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
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 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6.讲述布置要求:
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
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
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 3.学生描图,上色。
4.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
5.谈话:我们把书翻开,你们看这里的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正确地画到这儿吗?该怎么画? 6.讨论交流。7.在书上制作地图。
8.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9.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10.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四)、了解世界地形
1.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
3.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极应该在哪里? 4.学生回答。
5.小结:我们的世界一共有七大洲、四大洋,海洋在地球上占到了大部分,陆地上又是高原多,平原少。
(五)、认识地图
1.提问:今天,很多同学都带来了地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地图?(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几个图例,提问:你能看懂地图吗?这在地图上一般都表示什么? 3.讲解图例。
(六)、总结全课、拓展:
有句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就基本概括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情况。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水 岩石 大气层
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二课,基于学生的认识和需要,我对教材进行重组,学习目标定位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认识基本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知道地形图上各种颜色的含义,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各种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然后根据一些
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地形图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其次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带去去外地旅游的照片资料;与父母交谈获得的旅游地区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有学生负责介绍,学生相互认识,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形也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先出示中国地形图,后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地形图上各种颜色的含义,并且指认我给的一些高山、高原、盆地等,使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
1、语言组织上也组织得不好,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所以课堂显得不是很活跃。设计的环节也有点不紧凑。和学生的交流也不自然。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尽合理,导致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家乡的地形,更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地形去知道地形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还有,在处理地形图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地球的表面》评课记录
本节课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教师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信息技术有着资源强大、丰富、直观等优势,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的服务于科学学科的教学,使其能真正意义上的进行整合。
首先,学习资源的设计直观生动,内容丰富。在第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提供的教学资源中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选择合适的导游带领小组同学进行这一次的课堂旅游,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文字的介绍,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自己小组旅游的地方的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在第二个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提出任务,由小组同学再次经过分析、探讨然后填写报告单,得出小组最后的答案。通过两个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在一步步的完成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愉快、生动的氛围中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课堂上教师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采取了““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注重了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还有,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新颖、独特,深深吸引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课堂旅游之前,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观看自己最想去的5个地方的环节,让学生进行感知,激发兴趣。而今天课堂上的旅游,一定会成为以后学生旅游时的借鉴,时刻提醒学生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还注重了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正是科学学习的目的所在。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科学概念:
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
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节科学课好吗?
2、认识地形地球仪:今天科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地球仪)这个地球仪就是人类生存的浓缩的地球。、(板书地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世界地形图。这张图片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这张图片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什么?(生: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你发现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
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板书学生的内容)
3、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图片中发现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地球表面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
4、认识五种地形。
通过看中国地形图,你认为中国有哪些地形?
①盆地 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
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课件演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你认为盆地是怎样的? 盆地的四周怎样? ②高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课件演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课件演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④山地(回到中国地形图)
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山地的图片。山地是怎样的? ⑤丘陵(回到中国地形图)
还有什么地形?下面我们来看几张丘陵的图片。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课件演示: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比如:峡谷、湖泊等。
三、观察世界地形图,进行交流。利用ppt进行展示
1、同学们,刚才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能找到它。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帮助下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在地形图上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各种地形的,还有什么地形?你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
(1、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
3、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4、还有岛屿和半岛
5、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四、认识中国地形
1、大家想不想近距离观察一下地形图(分发中国地形图并提出要求)(1)认识了世界上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中国的这五种地形分布在什么位置上?(回到中国地形图)
高原、盆地、山地处在中国的中西部。平原、丘陵大多分布在中国的东部。(2)你认为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征?(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3)西部多是什么颜色?这说明什么?(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是什么颜色?这说明什么?(东部多平原、丘陵)
2、现在我们知道了各个颜色所表示的地形,那你们看我们的祖国,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呢?
(地形西高东低,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其中山地占大多数)
3、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家乡,通过这张照片我们更能确定我们的家乡山东菏泽属于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老师在进行补充。
四、动手制作
近距离观察了地形图之后,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一个地形。(出示提示)
小组展示并介绍制作的地形沙盘
五、扩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2、地形是一成不变的吗?又是什么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查找有关地震火山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下节课我们来研究。
五、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我们看过的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从地球表面我们能发现什么:
1.地球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3.地球上面海洋面积大。
………………………
第三篇: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2、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柳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课本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四篇: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并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记叙顺序。重点、难点:
试从写法角度指导阅读,走近人物精神世界。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读这段文字,猜“他”是谁? 2.“钱学森”(板书)。3.生谈谈对他了解,师小结。4.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新词。1.听写含生字的词语。额头赴美留学富裕诚恳贡献 重点指导“裕”(巧记字形、字意)2.对照屏幕同桌互相批改听写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或最有把握的一节。2.简要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探究语言,体会情感。
1.回顾写人文章的共同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人的经历等)。
2.画出文中钱学森的语言,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批注。3.交流。
预想:(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补充)想想现在钱学森他在哪?生活怎么样?他想回到那儿?
②齐读这一节,最让你心头一颤的字眼是什么?(出示:第4节)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
①比较两段话,扣住“我”“我们”细小差别言外深意。②假如你也是一名留学生,听了钱学森诚恳的话,你会怎么想?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两节。4.小结读书法。
5.找出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有何用意?(对比呈现,衬托写法)。
五、记叙顺序──例叙又妙用。
1.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读第1节,想想时间的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的开头?
(倒叙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再读第1节,(出示第1节)“想到前方……而是火箭的舱壁!”
六、回读颁奖词。
七、学后谈谈你对钱学森这个人怎么看?
八、作业。
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教学设想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淠河之滨,大别山下,目睹新秀风采,聆听名家点评。小语专家高林生老师回望当前阅读教育误区,细说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南湖一小潘校长执教精品课例《钱学森》则是对我在震惊之余,重新认识阅读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夯实基础,扎实阅读。
小语专家崔峦说过:小学语文姓小,干什么事?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通顺,这叫“基础”。我组织学生当堂听写,反馈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设计不同形式朗读,能根据语境写一段话。听、说、读、写,每一环节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这是语文的必修课,也是形成语文素养重要途径。这在秀“新”出“奇”年代里永不过时的旧招,虽老套但实在有效。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年段目标,从写法角度读文章。
《钱学森》一文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抓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写法,更要有篇章意识。”我在设计《钱学森》一文时,这篇写人的文章有它的独特性。它在叙述中采用倒叙手法,让人印象深刻,文中主要采用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使用衬托表现手法,我没有从零点开始,试以习作角度,根据以往写作经验进行阅读,让习作指导阅读,而在阅读后巩固习作方法,让阅读与习作进行长线结合。
以上两点是我在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最大的感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但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对阅读课一个新认识,一个新的阅读视角,让阅读手段化更清晰,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
第五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磁铁》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二、教学重点:制作铁钉电磁铁
教学难点: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如果我们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教师领做铁钉电磁铁
(1)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朝着同一个方向缠绕80圈左右即可。(两边各留出15——20厘米,以便和电池连接。)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以免松开。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测试铁钉电磁铁
去掉导线两端的绝缘皮,接到电池上试一试铁钉能吸起打头针吗?(可以)断电后还可以吗?(不可以)象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
板书:电磁铁
4、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同学们可以反复实验几次,观察电磁铁通电和不通电时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因为我们实验用的导线较短,这个电磁铁是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如果长时间接在电池上,电池很快就会耗干。)
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回答情况板书:
电磁铁的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断开电流磁消失
(学生做的铁钉电磁铁反复实验后,可能产生剩磁。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这是剩磁,只要轻轻敲一下铁钉,剩磁就没有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我们知道磁铁有南北极,那么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用盒式指南针测试)
将电磁铁的两端轮流从侧面漫漫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性相 的道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从而判断出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
板书: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
2、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同学们做的电磁铁中,同样是钉帽,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实验证明:
①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试一试。
②改变线圈绕向试一试。
根据实验结果板书:电磁铁的与电流方向有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亲手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断开电流磁消失。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了解了电磁铁南北极的变化规律。(五)、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会了任何制作电磁铁。想一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一样吗?怎样就大?怎样就小?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学习。请同学们回去后预习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六)、板书设计:
电磁铁
电磁铁的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
断开电流磁消失 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方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