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斯图加特绍恩豪瑟公园(Scharnhauser Park)生态示范住区
德国斯图加特绍恩豪瑟公园(Scharnhauser Park)生态示范住区1
孟 刚
绍恩豪瑟公园(Scharnhauser Park)住区地处德国斯图加特东南部的奥斯特菲尔登(Ostfildern),距市中心约有20分钟轻轨车程。
图1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地理位置(图片来源:根据斯图加特市区地图绘制)
1.历史背景
绍恩豪瑟公园这个名字得自200多年前。1784年奥尤根(Herzog Carl Eugen)公爵在此建造了一座带有英式花园和小型宫殿的私人庄园。值得一提的是,新区的设计延承了英式花园的原始景象。
图2 英式花园的原始景象以及现存的宫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1注:本论文得到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研究基金赞助。图3 二战后作为军事基地的绍恩豪瑟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战后这里成为军事基地(Nellingen Barracks),驻扎有美军士兵3000-5000人,另有职员2000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9年美军撤出了该军事基地。2.改建规划
自1992年起绍恩豪瑟公园开始了重建筹划,并被纳入欧洲Polycity计划中。该计划已在斯图加特、巴塞罗那和都灵各设了一个实验区域,项目预算为17,000,000欧元。绍恩豪瑟公园被策划为以生态示范和家庭友好为发展目标的混合型市域中心,成为欧盟31个“生态示范社区”之一。
经过设计竞赛,扬森+沃尔夫鲁姆建筑与规划事务所(Janson + Wolfrum Architektur + Stadtplanung)获得了对绍恩豪瑟公园住区进行总体规划的资格。他们的工作包括规定建筑边线、建筑高度、密度、类型,还有确定入口标高、停车位、材料等等。除了总体规划以外,该事务所还具体负责所有室外公共空间和次要道路的设计,保证了总体思路的落实。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的建造工作于1996年正式开始,于2012年基本建成。
具体指标如下:
区域面积
140公顷
可售土地
48公顷
基础建设用地
25公顷
公共空间
25公顷
开放式景观
42公顷
总建筑面积
480,700平方米
计划建造住宅3500户
(其中80%出售,20%出租)最终容纳8000位居民,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 人口密度为150人/公顷
图4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Stadtteil Scharnhauser Park in Ostfildern)
规划平面基本延续了绍恩豪瑟公园住区作为军事基地时的理性线条,甚至保留了北部 部分营房。而东部重建的低层住宅区,虽然推倒了原来的所有营房,但其基本布局仍然套用了原先军营的布置方式。它有意识地保留了历史意象,可以说是以原基地为基础向民用化的再发展。
图5 绍恩豪瑟公园平面布局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整个区域的平面布局简单规整,最有特色的是中央南北向的景观台阶(Landschaftstreppe)。这是一个结合了地形景观与排水系统的室外公共空间,形状狭长,从南至北总长度达1.4公里,宽度为40米。景观台阶东西两侧是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最北端还有10座小高层住宅。3.建筑类型
如平面布局所示意,绍恩豪瑟公园住区建筑主体为低层、多层以及小高层住宅,辅以办公、商业、文教等公共建筑。
图6 多种类型的低层住宅,都是以连排别墅的形式出现(图片为作者自摄)
低层住宅位于轻轨线以东,其实就是一些平面结合比较紧凑的连排别墅。成行成列的军营式排布使得建筑表现出较多的理性色彩,但它们也不乏多样性,比如有些外墙使用了彩色涂料,有些采用了坡屋顶,还结合了一些苔藓类屋顶绿化。
图7 多层住宅均为五层高度(图片为作者自摄)
相比较而言,位于景观台阶以西的多层住宅更强调整齐划一,仅作了稳妥的色彩处理,以暖色为主调。这部分也是整个住区内开发最晚的地块。
图8小高层住宅,平面均为正方形(图片为作者自摄)
在整个住区的最北端,作为景观台阶的收尾,分前后两排排列着10座小高层住宅。这些小高层平面为正方形,其间穿插着改造后的营房。绍恩豪瑟公园住区里共有500套公寓是由原营房翻新改造而来(图8中的坡顶建筑)。小高层楼宇之间以车库相连,车库顶面做成了宅间绿化。
图9 办公、商业、餐饮等公共建筑(图片为作者自摄)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的公共建筑似乎并没有统一的风格,无论造型手法还是外观材料、色彩都各不相同。不过放在住区这个大环境里倒也不算混乱,成排成片的居住建筑为它们 创造了比较整齐的背景。
图10 位于东北角的学校(图片为作者自摄)
而位于住区东北角由LRO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带有一个小型体育馆的学校是住区内造型变化最丰富的一个建筑群,它也是住区里的一个异数。教学楼使用了红砖作为双层外墙的外侧部分,与一路之隔的小高层住宅色彩上有所呼应,而形体上的多种变化消除了巨大的体积感,带出了此地少见的少许乡土意味,更让人联想起意大利的某些当代建筑。4.景观台阶
毫无疑问,景观台阶是总平面里最引人注目的空间。它依地势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在基地中形成了一条长达1.4公里的开敞空间。景观台阶不仅仅在视觉和空间构成中发挥作用,还有更实际的功能:一是分隔东西两侧的居住组团与公共建筑群,二是雨水排放——这一点稍后详述。
图11 延续历史意象的景观台阶(图片为作者自摄)
景观台阶是由负责总平面规划的扬森+沃尔夫鲁姆建筑与规划事务所设计的。他们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设计手法,通过匀质空间的不断重复形成渐次延伸的绿轴。没有设置广场等集中活动空间,人们在此空间里的行动主要限定在线形的小路与台阶上,与轴线形成非平行即垂直的关系。轴线南端的对景是外部的自然环境。景观台阶两侧的橡树与当初奥尤 5 根公爵的英式花园采用了类似的列植方式,简单有效地呼应了历史文脉(对照图2)。
图12 景观台阶北端的“树阵”(图片为作者自摄)
景观台阶最北端,也就是在小高层住宅的南面,是一个沿用了同样设计手法的一个景观空间,名为“树阵”。线性的小路、台阶、硬质斜坡限定了一系列矩形空间,同样结合了交通和排水等功能。5.生态节能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既然是一个生态示范社区,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它在生态节能方面的总体策略与技术应用。5.1 技术策略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的开发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多种概念,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研究,比如环境兼容性,运输一体化,能源供应的新方式,雨水资源化管理,循环与多用途使用等。后来由于被纳入欧盟资助的Polycity计划,能源的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研究的重点。
主要的开发思路包括:
⑴ 将自给自足、自我维持作为该住区开发的总体目标;
⑵ 军用土地的民用化改造。共计有约160,000吨军营废弃材料被重新应用于道路和活动场地建设;
⑶ 建筑的低能耗化。建筑能耗标准为56kWh/m2/年,整个区域能耗比国家标准低30-38%,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总数的80%;
⑷ 优化整合区域供热网。创新性地使用废弃木材作为热电系统的原材料; ⑸ 公共交通500米内可达。5.2 太阳能技术应用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内大量使用了太阳能光伏板,不仅在住宅、学校、办公建筑上安装,甚至在发电厂外墙上也能看到一定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图13 屋顶及侧墙上的太阳能光伏板(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能对整个能源网络的介入有效地降低了这个区域的能源消耗。而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又尽量照顾到了建筑外观,不破坏原有立面的效果。事实上在住区内实地行走时人们并不会感觉到处处都是光伏板。5.3 生物材料发电供暖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的东端是一个热电厂,德语名为Holzheizkraftwerk,意即“木材发热发电厂”。这座热电厂由布拉特曼+奥斯瓦尔德建筑事务所(Blattmann + Oswald Architekten)设计,以采用生物质燃料为特色。所谓生物质燃料,常见的天然气即是其中一种,而这座热电厂主要使用了废旧木材作为燃料。
图14 为住区供能的热电厂(图片为作者自摄)
用作燃料的废旧木材有的来自森林,有的是建筑施工、家具制作等工艺流程中的边角废料,还有的是城市中的树木花草正常养护所产生的木材垃圾。
图15 热电厂的木材原料及供能原理(根据Gebäudetechnik.Gebäudebeheizung mit Holzhachschnitzel-Projektbeispiel öffentliche Gebäude资料整理)
在热电厂的工作流程中,ORC(即Organic Rankine Cycle)模块(见图14右一)起到了关键的转换作用。它令这个能源站不仅能发电,还能供热。5.4雨水排放与景观设计一体化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的雨水排放系统也很有其独到之处。负责该部分工作的阿特利尔·德莱赛特水景设计公司(Atelier Dreiseitl waterscapes)是一家知名的德国公司,擅长走景观与技术相结合的路线。绍恩豪瑟公园住区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在规划初期就着手进行了,目的就是加强排水技术与公共空间布局、外部景观设计的结合。
这个SUDS(即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排水系统贯彻 7 了德国当前常见的雨水资源化管理的理念。该理念提倡将降雨滞留在基地内并加以应用和回灌,以减少和降低雨水向建设区域外的排放量和排放速度。
图16 景观台阶中草地起到蓄水渗水的作用(图片为作者自摄)
公共空间中的排水主要通过敷设凹地—渗渠系统实现。来自建筑屋顶、院落和次级街道的雨水经由开敞沟渠以及水槽引导,在凹地—渗渠系统中得到净化、入渗并被暂时储存,而那些溢流雨水则在有植被的滞留空间(主要设置在住区东侧)中净化、入渗和储存,最后被排入东侧的溪流之中。
图16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横穿景观台阶的每条小径中央,都设计了溢水口。而每一块矩形草地,实际上都作了不易察觉的下凹处理(见右图)。当降雨量较大时,景观台阶便形成了一条长达1.4公里的连续瀑布群。
图17 “树阵”空间中的洼地清晰可见(图片为作者自摄)
“树阵”空间中的洼地更是清晰可见,有时它们还结合矮墙、斜坡等景观构件,形成了独特并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通过景观设计解决雨水排放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多专业协调合作的又一个成功实例。6.综合评价
进入新世纪后一些全球性的话题影响着各行各业、各个国家,他人的成果对我们也越来越具备了直接的借鉴意义。绍恩豪瑟公园住区作为一个当前在德国并不多见的大规模新建改建社区无疑具有显著的代表性。6.1历史文脉的功能性延续
绍恩豪瑟公园住区对历史文脉并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做了继承,而且将新旧功能的衔接当作延续文脉的一条重点线索。对照新旧平面可以发现,原先营房建筑比较集中的东部、北部在完成“军转民”改造后基本保留了原先的路网结构,建筑布局也如出一辙。这样既避免了浪费,也在功能上与历史相呼应。6.2技术先行的开发策略
整个住区的开发体现了对新技术的充分尊重。开发者以技术为主线整合规划、建筑与 8 景观,使绍恩豪瑟公园住区成为技术研发的载体,丰富和深化了设计的内容。它高度的综合性也为多方合作提供了实践的契机。事实上建筑分批投入使用数年来,各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统计数据。6.3亦收亦放的单体设计
在理性构架限定下的建筑单体,一方面严格遵循着总体秩序,比如居住建筑整齐排列,组团单体风格统一;另一方面不同组团的居住建筑以及公共建筑又明显地追求差异化,尤其是住区中央的几座行政、商业、文教建筑,几乎个个形象鲜明但又互不相干。它们采用了不同的造型手法,选择了不同的色彩、材料,在这个高度理性的空间中增加了感性的触发点。
虽然规模不小,但绍恩豪瑟公园住区并不是那种为吸引眼球而设计的社区。它抓取了各专业领域的基本要素,务实地融入了研究内容,而且低调地加以表现。无疑,它在这块从前用作军营的土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基。
参考资料:
1.Deutsche Akademie für Städtebau und Landesplanung.Stadtteil Scharnhauser Park in Ostfildern.Deutscher Städtebaupreis, 2006 2.William Bils.The History of Nellingen Barracks.http://www.xiexiebang.communities, Gdansk, Poland, 2006 4.5.6.David Bennett.The Art of Precast Concrete.Birkhäuser Basel, 2005: 86~89 Jochen Fink.Holzheizkraftwerk Scharnhauser Park.Deutsche umwelthilfe, 2007 Wirtschaftsförderung Region Stuttgart GmbH.Polycity Technik
Gebäudebeheizung
mit 7.Ingenieurbüro Schluler Energie-U.Gebäudetechnik.Holzhachschnitzel-Projektbeispiel öffentliche Gebäude, 2005 8.9.奥斯特菲尔登官方网站:http://www.ostfildern.de http://www.polycity.net 10.http://www.zafh.net
11.斯图加特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uni-stuttgart.de 12.刘姝宇,宋代风.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雨水排放系统规划与建设.给水排水,2009年第7期: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