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6:2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愤(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愤(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书愤(公开课教案)

345303364.doc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

2、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345303364.doc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2)借古讽今(3)用典明志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五、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其它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

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再读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第二篇:《书愤》公开课[定稿]

《书愤》教学设计

易县第二高级中学

马国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器材]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成果展示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上进心强,乐于展示自我。通过第一单元部分诗歌的学习,学生已能按照“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本课在预习的基础上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前面我们了解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还知道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杜甫,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书愤》,来走进另一位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爱国诗人,他就是陆游。

二、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写作时代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2.在品读中感知内容。

(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让学生分小组展示预习的成果)成果展示:

1、我对诗句的理解。(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质疑)

明确:“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2、我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补充)

明确: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3、我所关注的手法。(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补充)

明确:(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4、我对主旨的阐释。

(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补充)

明确: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三)、自学质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三、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下面是陆游的诗作,理解其内容,思考一下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32岁

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48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85岁)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超市(自由选作)

1.唱一唱:根据自己所熟悉乐曲的旋律把古诗唱出来。

2.写一写: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诗词改成形象生动的短文。3.集一集:搜集爱国的名言及事例,整理议论文论据之《爱国篇》.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4.诗文欣赏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

第三篇:书愤公开课 教案

《 书 愤 》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步骤: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勤于创作,写诗六十余年,诗作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四、朗读诗歌

1.诗题解读。“书愤”是何意?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忧愤。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那么我们就一同来朗诵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心中的忧愤和不平。

2.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五、整体感知

诗题既然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书写了哪些事情,又是哪些事情让他愤愤不平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学海导航中的诗文翻译坊,疏通诗文大意。(5分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究竟所书何事?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里的“世事艰”是指“世俗尘世琐事的艰苦”吗?有的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明确:“世事艰”是指“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这位抗金名将抱定收复河山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最终却被冠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气如山”应该是指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所以作者在首联书写了:收复祖国河山之志。

2.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瓜洲

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楚汉相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此地北出关中。三国曹操西征张鲁,亦攻守此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3.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诗人曾经自许塞上长城,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位自许塞上长城者,“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檀道济一生征战,所率军队常使敌人闻风丧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他率兵攻打北魏,粮尽退兵,北魏军队竟不敢追来。因他功勋显赫,引起了宋文帝的宠臣刘湛、刘义康的妒忌。昏庸的文帝偏信谗言,于元嘉13年杀死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檀道济临刑前愤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意为这是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后来北魏人得悉这几位名将被杀,便毫无顾忌地派兵10万进攻宋,待宋军岌岌可危之际,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人。古代帝王建设长城正是用来镇守边疆,抵御外族。陆游也曾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只是比起年少时的意气奋发,如今诗人望着镜中的自己,年迈体衰,双鬓已然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所以诗人在这一联中,书写了何事呢?(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4.尾联: 我们提起出师表就不得不提起“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诗人对诸葛孔明又是抱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崇敬,敬仰)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千载谁堪伯仲间)。有人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诗人又是怎样形容这篇以“忠”闻名的《出师表》呢?(真名世)所以诗人在这

一联诗歌中传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敬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效忠国家的坚定志向。

六、问题探究(知人论世)

1.我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要如何做到知人论世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这些信息呢?

明确:看诗题 看背景(论世)看注释 看诗人(知人)

2.下面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来思考一下作者因何事而忧愤呢?(5分钟)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七、课堂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亘古男儿一放翁!”

第四篇:《书愤》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

环江高中 黄拉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

还有一首是《示儿》

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

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

① 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② 朗诵诗歌。(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 走进诗歌

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1.疏通文意。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

大意:年轻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在世的艰难,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心中的怨气堆积如山。想想先人刘锜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那种气势让人难忘,使人振奋)。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

2、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山”?

• 师: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

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

预设——第二种:练习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师:因此首联书的是什么呢?——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3、颔联中有哪些意象?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

• 内容上,它写出了当时战场上勇猛进攻、奋力抗敌时的壮阔场面。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结构上,这里都用名词,大家看一看,这有点像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那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呢?(ppt)

颔联这些意象的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意象两两相合,能够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能衬托出画面感。• 师:所以第二联作者想书的是什么?——两次抗金胜利的场面

4、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提问:颈联写的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在自己最能为国效力之时满腔报国壮志没有得以实现,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愤恨的。

• 作者背景:ppt出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 所以:这一段中作者书的是什么?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5、结合尾联,把握文章总体的思想感情。

师提问:首先我们来理解这句诗。

《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

师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表明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但是没有遇到明君。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④ 深入探究:

我们现在已经疏通文意了,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诗歌。师回顾:诗歌中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 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

合作探究: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A.忧愤国家B.忧愤朝政C.忧愤自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⑤ 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进行朗读。(两人)——全体师生诵读。()导语:让我们一起把陆游的爱国之心深情的表现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⑦(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⑨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②③⑤⑥

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板书:

书什么

感情基调

首: 恢复中原之志

豪情 •

颔: 抗金胜利场面

激昂

颈: 壮志未酬之情

沉郁 尾: 渴望建功立业

愤恨

第五篇:书 愤教案

书 愤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知人论世

(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朗读课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四、问题探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五、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 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白描(“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只用名词不着动词,纯属白描。)对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和二四两联叹惋),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 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六、延伸拓展

1、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明确】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下载书愤(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愤(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授课人 文思奇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分......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陆游及其作品。 2、理解作品内容,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 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和巩固......

    书愤 教案

    一.导入: 我们曾学习过陆游的诗歌,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

    书愤 教案

    《书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2.鉴赏词中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词中的艺术手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

    书愤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杨光秀 时间:2014.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5篇范文)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