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氓》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4号选手(汕头第一中学胡晓洁)上课《氓》材料教学实录
《诗经·卫风·氓》教学实录
汕头市第一中学
胡晓洁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诗经》中的经典名篇——《氓》。初中时我们已经接触过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学过什么篇目吗?(生)《关雎》和《蒹葭》。
(师)大家一起把这两首诗背诵出来。(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男子对心仪的女子强烈的思慕和热烈追求。那今天我们要来赏析的《氓》同样是一首爱情诗,它讲述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呢?下面请听老师朗读。听读过程请大家注意屏幕上的读音,并用心体会老师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读)(生鼓掌)
(师)大家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吗?(生)哀怨、悲伤„„
(师)好,下面请大家认真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节?(请一学生回答)
(生)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相恋,但后来男子变心,女子和他决裂。(师)那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女子被品德不端的丈夫抛弃的爱情悲剧。那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这段情感答题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呢?(生)三个:恋爱、婚变、决裂。(教师板书:恋爱——婚变——决裂)
(师)梳理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大家觉得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生)诵读„„
(师)对,就是诵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读出味道来。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这就需要结合人物的处境去体味其中情感。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这时女主人公正处于恋爱的阶段。恋爱时女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
(生)甜蜜、幸福„„
(师)对,那大家先一起来读一读前2段。看看是否能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生)没感情„„
(师)书上的文字是平面的,但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要让这些文字立体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还原一些场景。而这首诗有个意象可以作为我们想象的立足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三部分中,都有一条河贯穿其中。那就是„„(生)淇水。
(师)对,几乎每个场景都是发生在淇水边。请大家先把第一处找出来。(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师)这是怎样的情境呢?子是谁?(生)氓
(师)“涉”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渡过。
(师)女主人公送心上人渡过淇水回家去。送走了心上人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们可以想象到淇水边一个女子站在倒塌的墙壁上,眺望复关。那这一段最能体现恋爱中女子感情微妙变化的应该是哪一句?(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担忧、焦急。
(师)看不到他来,内心忐忑焦虑啊,他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而看到了,马上就破涕为笑。让我们试着将女主人公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不错。当她再次来到淇水旁她已经世易时移了。请找出第二处淇水的描写。(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师)此时的“淇水”是怎样的?(生)“汤汤”。
(师)“汤汤”是怎样的状态?
(生)水势浩大。
(师)水势浩大,把车帷幔都给打湿了。车上坐着谁呢?(生)女子。(师)她要去哪里?(生)回娘家。(师)为何回娘家?(生)丈夫变心了。
(师)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些年来在夫家遭遇的不幸一幕一幕又重新在女子的脑海浮现。她想到了什么呢?
(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矣”作为结尾。“矣”,什么样的语气?(生)无奈、叹息„„
(师)女子所有的哀怨化作了声声叹息。并且这一段应该是声声推进。到哪里达到情感的高潮?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我想这应该是女子最不堪的回忆。从前信誓旦旦的丈夫,婚后竟然对自己拳脚相加。而她的万般痛苦却无人理解,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于是渐渐地冷静下来了。好,请大家一起把她内心情感的起伏读出来。(生饱含深情地朗读)
(师)最后她再次在淇水边徘徊时,看到的淇水又是怎么样的情境?(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师)她由此想到了什么?淇水尚且有岸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的。如果在和这个男人过下去那我只会苦海无涯,还是算了吧。这一段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哪一句?
(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既然你违反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这样了结了吧。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生)果断、坚定。(师)好,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
(师)通过鉴赏,我们发现这三处淇水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她感情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这里淇水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生)见证者
(师)对,见证她爱情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比方说第二次淇水。女子在诉说自己的不幸时为什么要在这里突然插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一句?
(生七嘴八舌)写她回家时所看到的情景„„烘托情感„„
(师)景物描写一般是烘托人物的心理。这女子内心的愁思不正像这眼前的淇水一般汹涌澎湃吗?不仅是比喻,还借着淇水来引起下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诉说。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写法”,叫做兴。这里既有比,又有兴。这就是诗经常见的比兴手法了。因此淇水不仅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多么巧妙的写法啊。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恋爱的甜蜜应该用深情、舒缓的语气来读;第二部分婚变的痛苦则应该用哀怨、深沉的语调来表现;最后决绝的清醒应该读出果断、坚决的语气。好,请大家一起来把全诗读一遍。
(学生们一起朗读,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完,学生们为自己精彩的朗读而鼓掌。)
(师)经过了感性的读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理性的品。人物是叙事诗的一个核心要素。刚才同学们已经在朗读中和女子同欢喜、共悲伤。那么你们怎么评价这位女子呢?
(生)忠贞、贤惠、坚强„„
(师)老师最近在看一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所写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刚好看到书上对《氓》这首诗的女主角有这么一句评价,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生:想!)他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大家赞不赞同这个观点?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请大家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来佐证你的观点。也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进行观点大碰撞。(学生讨论)
(师)好,大家在刚才的讨论中碰撞出了什么?(生)火花!(生笑)
(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来进行欣赏一下。请这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1)我赞同他的意见。因为女子在面对变心的丈夫时,她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师)好,不错。还有其他看法吗?(生2)我也赞同。女子对丈夫很忠贞。(师)从何看出?
(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师)“爽”是什么意思呢?(生2)差错,不专一的意思。(师)好。还有吗?
(生3)我也赞同。她结婚后非常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师)能翻译一下吗?
(生3)多年当你的妻子,没有家务不做。起早贪黑,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3)她还很坚强。面对丈夫变心坚决离开,不留恋。(师)好。坐下。问了几个同学都是赞同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沉默)
(师)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啊?(59个!)难道我们59个同学都是一个看法吗?(生)不是啊„„(师)那就来说说看呀。(大家推荐了一位同学)
(生4)我不赞同。我觉得的不完美在于她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很好地看清楚这个男子的本性,被爱冲昏了头脑。
(师)非常好。敢于发人所未发,角度新颖。其他同学怎么看呢?(生5)我也是赞同的。
(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是赞同鲍鹏山的意见。而刚才说她不够完美的同学主要是把矛头指向她婚前被爱冲昏了头脑。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作为一个恋人,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爱他所爱。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你看她在恋爱中是如何的?能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吗?
(生)体贴、温柔、多情。
(师)体现在什么地方?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十八相送,情意绵绵。氓因为她拖延婚期而生气,而她则好意相劝,并且私定了婚期。她的多情还体现在待嫁的等待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何等真率,何等痴情。就算没带眼识人,让爱冲昏头脑,这不也正好说明她爱得纯粹吗?而作为妻子,她是贤惠、勤劳、忠贞。虽然氓家境贫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没有怨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家。而最后遭遇丈夫背弃,作为弃妇,她没有产生仇恨、报复心理,撒泼弄刁,死搅蛮缠。而是在冷静思考后,她选择了离开。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自重。因此,不管是哪个角色她都是做得恰如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完美不为过。那既然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那我们不妨将他和其他一些跟他有类似遭遇的女子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这首诗。齐读(投影——
《诗经·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wù)兮,不寁(jié)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生齐读)
(师)什么意思呢?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口。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断。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忘。同样是弃妇,这两位有何区别?
(生)这个还妄想丈夫回心转意。
(师)是的,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有恨也有怨,但她并没有就此沉沦。既然丈夫已经不爱我了,那我又何必苦苦留恋呢?就这样算了把。并且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得出了一个教训?什么教训?找出来。
(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师)没错,她要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去告诫全天下的女性千万不要在恋爱中迷失了„„(生)自我!
(师)这实际上是这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板书)这种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所以《氓》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已经成
为一个典型。甚至对后代的女性和女性形象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怒沉百宝箱自己也投江自尽的歌妓杜十娘,在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我们都能看到这位卫国女子的影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最后最能显示她性格光辉的一段来齐读一遍。
(生)及尔偕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叙事诗的鉴赏要点:1.反复吟咏,感受音韵之美。2.结合情节,把握形象特点。老师给大家留个课后作业,并推荐2本书。安意如的《思无邪》和鲍鹏山的《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这两个作家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经典,相信同学们会喜欢的。最后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这节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们祝愿每个勇敢追求真爱的女性都能获得属于自己完美的幸福。好,下课!
第二篇:《归园田居》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9号选手(汕头金山中学南校曹丁丁)上课《归园田居》材料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高中部9号(周四下午第一节)【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600多年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性情高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思想深刻,为我们留下了桃源盛境;他隐居山林,采菊于东篱之下;千年已过,至今,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是谁呢?
二、正音,诵读课文。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
三、解读诗题,把握思路。
俗话说“眉目传情”,对一首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思考、明确: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误”“三十年”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官场的极端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之情。(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生平和社会背景体味)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爱丘山”体现了诗人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诗人清高孤傲的性格
一“恋”一“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诗人渴望自由和归隐田园的迫切心情。“守拙”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学生合作讨论,赏析其中的优美诗句。)
明确: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乡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回归田园后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诗人的田园生活充满静心,自由、闲雅的乐趣,从而使他心情舒畅,乐而不返。课堂小结:《归园田居》以“归”为诗眼,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四、自主探究。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这种人生选择?他对后世有何影响?
五、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
附1: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对回归田园的欢悦之情
附2:原文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三篇:《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其一)是陈与义的一首杰出的代表作品,作为一首千古佳作,该如何传授其蕴含的内在美?经一番思考,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我的教学思路如下:先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初读诗歌,感知诗意;初步感知意象,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紧接品读诗歌语言,通过鉴赏诗句,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个过程,从景到情,从易到难,由表及里,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按照教学思路授课下来,有收获亦有不足。
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老师引导。整节课自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10多分钟。
二、本节课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三、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加强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注重了诵读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包括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知文意)、品读(了解背景,披文入情,探究感悟)、诵读(试运用朗读技巧,读出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多个环节,注重了引导步骤,从引导学生赏析意象与意境入手,领略陈与义诗歌的风格特点,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当然,由于各方面因素所限,这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
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学生对于描绘诗境还是比较很模糊,基本上是一种翻译。赏析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引导训练。
二是对于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上不够具体,不够系统;问题引导不够到位,课堂时间也比较紧。
三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对于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涉及不多,对于诗歌内蕴的涵泳品味不够深入等等。
四是学生能讲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以诗论诗”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关的诗句对应起来。必然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五是师生双边活动还不够,课堂气氛稍显沉闷。特别出现是学生羞怯,不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形时,老师没有及时的改变发言方式,灵活的操控。
或许是因为个人细节未做好,加之教案局部编写不够完善。
这些都需要我不断学习,以便在课堂驾驭能力及业务水平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方能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静女》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1号选手(汕头市聿怀中学林闻粧)上课《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主讲:1号
时间:2012年10月24日上午第三节
地点:华侨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从诗句入手,去思考它们永恒生命力的原因的探究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主题。过程与方法:
探究诗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归纳人物形象的规范答题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品味纯真的爱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的形象美、情感美。【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抛出问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描写爱情的诗句你最喜欢那哪一句?
引入:形象美、情感美
二、讨论:诗歌的主角是男子还是女子?(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归纳人物形象)
穿插探究:探究
(一)静女不“静”?
明确:理由一:“爱而不见”,可见她是个顽皮活泼的女孩。
理由二:姑娘热情大方,主动赠物。
理由三:产生《诗经》的时代,古代约束妇女的礼俗还没有形成。闺中之女不必以“静”为美。
……
(二)既然静女不静,但为什么还以“静女”为题呢?
明确:《诗经》中题目大多是从诗的首句选取的,没有出自首句的篇章只有27篇。
“静”通“靓”
……
明确:
1、主角是男子 理由一: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理由二: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男子形象; „„
2、主角是女子
理由一:题目《静女》;
理由二: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塑造女主人公形象; „„
归纳:“诗歌的主角是男子还是女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其实谁是主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讨论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男主人公的形象:憨厚、淳朴、真诚 女主人公的形象:美丽、活泼、热情 这就是诗歌的形象美。形象=性格+身份
三、情感美
在男女主人公形象美的背后,《静女》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情感美。
探究: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美在哪里?
分解为两个小问题:
1、与西方《灰姑娘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对比,《静女》的情感美在哪? 明确:普通人的爱情、贴近现实生活
2、与现代的爱情——“宁愿选择坐在宝马里哭,也不选择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对比,又美在哪?
明确:纯朴、率真的爱情
四、课堂小结
《静女》塑造了一个憨厚、淳朴、真诚的男主人公形象和一个美丽、活泼、热情的女主人公,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纯朴的爱情和率真的感情。
明确:形象美、情感美
归纳人物形象的答题规范模式:性格+身份+情感。
五、学以致用(课堂应变)
《蒹葭》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主人公形象?
明确:《蒹葭》塑造了一个执着、永不言败的追求者形象,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悲伤和惆怅之情。
六、总结全文
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最美的,纯朴、率真的爱情也是最美的。这也是《诗经》中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七、作业 :收集古代描写爱情的诗歌,归纳传统爱情打动人的共性。板书设计:
静女
《诗经·邶风》
形象美 性格+身份+情感
情感美
静女 《诗经 ·邶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爱⑥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课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