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名著《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来源:
导读教材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4年5月第一版“名著导读”部分(第95页---98页)。
二、导读教学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原著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2)、通过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3)、领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的个性化的阅读。(4)、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读、想、查、议、评等多种方法阅读名著,比较中外小说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点拔的作用。
⑵、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课前布置导读目标与导读要求,指导学生查找纸质资料与上网查找各种资料,让学生懂得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⑶、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与综合多方信息、整合不同意见及有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⑷、通过理性的文本阅读与感性的影视资料的比较、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写作特征不同之比较,深入挖掘小说的内涵,改变学生以往潜尝则止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感及其表现方式。(2)、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和善恶观。
三、导读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领会小说思想内涵,理解小说的美丑对照,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和善恶观。
四、导读教学难点: 小说篇幅较长,且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以及涉及15世纪法国社会与宗教生活的许多细节,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环境描写与大段的宗教描写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应加以引导,此外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课前可做好背景介绍,注意引导。
五、导读设想:
1.要求学生先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小说文本,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做成读书卡片,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通过自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初步体会人物形象,然后交流阅读心得,写成读后心得的书面材料。
2.教师课前作好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认真制作课件,以课件和视频材料的形式来展示),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有关资料以及读后心得的撰写。在学生阅读后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资料,加深对小说的直观感受。
3.安排一课时进行导读(课外安排一课时观看电影资料)
六、导读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影资料
七、导读内容及活动安排: 1.导入:
19世纪,法国有一位拥有60年文学生涯,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家的作家,他就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板书)。1885年6月1日,当这位文坛巨星逝世时,巴黎公社的参加者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葬礼,送葬者达二百万之众,法国人民为自己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遗体送到了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他有一部小说被誉为“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的“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巨人般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板书课题)。2.导读:
以下导读内容为课前要求学生重点查找的内容,课上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每项提请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来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这个过程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求他们讲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及引用资料的出处,教育学生研究课题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多媒体课件辅助)。
交流问题一:作者及其生活背景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出生于靠近瑞士的贝藏松城。祖父是木匠,从过军。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后被派往西班牙任职。雨果的母亲在政治了是波旁王室的拥护者,顽固地反对拿破仑。由于母亲的影响较大,雨果少年时期的政治观点是保皇主义的。
雨果天资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15岁时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20岁发表第一个诗集《颂歌和杂诗》,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这个时期写的中篇小说有《冰岛魔王》和《布格—雅尔噶勒》等。同时,他还进行了戏剧的创作,1827年写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183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与七月王朝妥协。1851年,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受到迫害,流亡国外,19年后才回到祖国。在流亡期间,他写了《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与窃国者拿破仑三世展开斗争。1861年—1869年完成了他的又一篇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社会政治生活。1870年,雨果回到祖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1885年去逝,引起全国各界人民的哀痛。
雨果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诗不但数量丰富,而且主题多样,形式完美,表现手法细致多彩。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雨果的创作对后来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放映幻灯片,供学生参考)交流问题二:故事情节(学生复述)
事件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大堂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一个祭司,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但是当他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之后,他的被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感蠢动起来,他的追逐变成了迫害。巴黎圣母大堂的敲钟人喀西莫多也爱慕爱斯美拉尔。喀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和弗罗洛的罪恶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弗罗洛,在他的罪恶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斯美拉尔送上绞架。与此同时,对弗罗洛十分忠实的喀西莫多,却被他主人的残暴和无耻所激怒,把弗洛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来。交流问题四:小说的思想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互为补充,之后教师放映幻灯片作参考。①揭露宗教的腐败、黑暗。人道主义作家雨果首先将笔锋刺向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克洛德形象集中体现了教会的残忍与罪恶。他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邪恶淫欲。正是他一手制造了将爱斯美拉尔送上绞架的罪恶,这真实地描绘了教会与王权勾结残害人民的真实画面。②批判王权的专制反动。国王易十一是封建王权的集中体现者。他专横残暴,“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一下,圣母院门前便血流成河;法庭上聋子审问聋子,暴露了国家机器的昏庸腐败;尤其是审讯爱斯美拉尔,让她穿上烧红的铁靴,施行非人折磨,终使无辜少女屈打成招,让人不寒而栗。③颂扬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德与抗争精神。爱斯美拉尔和卡西莫多是下层人民优秀代表,他们心灵纯洁,勇敢坚贞;巴黎流浪汉注重阶级友情,视死如归。“如果你们的教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的姐妹也是,如果我们的姐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们的教堂也不是。”这不仅是流浪汉的宣言,而且也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精神体现。交流问题五:人物形象
课前要求学生找出小说主要的人物,并体会人物形象的特征,用最简洁的词语对人物形象进行适当地评价。课堂上请几位同学上台讨论人物形象,教师归纳,总结。
卡西莫多: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被副主教弗罗洛收养,他身体畸形,外表极其丑陋,独眼、驼背、跛足、耳聋,但正是这样一个外形丑陋的敲钟人,却 一颗无比善良的内心,他有爱心,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与邪恶展开斗争,丑陋的外表与其善良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爱斯梅拉达:流浪人,善与美的化身,年轻、美丽,纯洁善良,能歌善舞,在小说中是一个被损害者的开象。
副主教弗罗洛: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阴险毒辣,其教主的身份和外表和善、满口仁义道德的伪装下是一颗极其卑鄙的内心。
弗比斯:忘恩负义、轻薄。甘果瓦:怯懦、苟且偷生。3.评读:
在前面交流了五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小说美丑对照的原则,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讨论问题不流于形式,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一个问题作深入探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与敢于提出不同看法。①讨论前的指导点拨:
体会小说的美丑对照原则主要应结合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看看他们身了存在哪些个性差异;二是领会对照手法的特性以及体现了小说的什么风格特色。
②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来回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多找对照点。③讨论结果展示:(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的美学对照原则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形象,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面。
在人物的对照方面:
一是同一人物的外形和内心进行对照。卡西莫多,外形奇丑,而内心十分美好、善良。弗比斯,外表堂堂,内心却极为肮脏、丑恶。
二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对照。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纯洁善良,同弗罗洛、弗比斯的自私、残忍、卑鄙;埃斯美拉达对爱情的坚贞,同弗比斯的轻薄、无情等。通过这些鲜明的对照手法,更加突出表现出作品的人物性格、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
其他方面的对照:
保护弱小者的美和善代表的奇迹王朝与残酷践踏人民的丑和恶化身的封建王朝对照;主持公道,一视同仁,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法庭与不顾事实,无辜的人坐在被告席上,而罪犯却坐在法官席上,并且用酷刑造成了千古冤案的封建王朝法庭的对照。
这种对照的原则体现了雨果小说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4.品读:
阅读了这篇小说,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地阅读。5.小结:
正如编者所说,一部书代代相传,任何一个国家都翻译出版,都受到欢迎赞美,都被人们当作心爱的东西传阅收藏,那就是真正的永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指的就是如《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名著。6.延伸:
①比较中外小说写法上的不同特点:(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踊跃提出不同看法)
中国小说重情节,重视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如《水浒传》);外国小说重视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
②观看了《巴黎圣母院》的电影,对比一下电影改编与小说之间的不同,思考一下电影改编的优缺点,课外写一篇影评,进行影评写作的指导。
第二篇:《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名著《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1.导入:
19世纪,法国有一位拥有60年文学生涯,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家的作家,他就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板书)。1885年6月1日,当这位文坛巨星逝世时,巴黎公社的参加者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葬礼,送葬者达二百万之众,法国人民为自己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遗体送到了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他有一部小说被誉为“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的“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巨人般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板书课题)。2.导读:
以下导读内容为课前要求学生重点查找的内容,课上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每项提请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来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这个过程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求他们讲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及引用资料的出处,教育学生研究课题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多媒体课件辅助)。
交流问题一:作者及其生活背景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出生于靠近瑞士的贝藏松城。祖父是木匠,从过军。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后被派往西班牙任职。雨果的母亲在政治了是波旁王室的拥护者,顽固地反对拿破仑。由于母亲的影响较大,雨果少年时期的政治观点是保皇主义的。
雨果天资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15岁时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20岁发表第一个诗集《颂歌和杂诗》,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这个时期写的中篇小说有《冰岛魔王》和《布格—雅尔噶勒》等。同时,他还进行了戏剧的创作,1827年写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183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与七月王朝妥协。1851年,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受到迫害,流亡国外,19年后才回到祖国。在流亡期间,他写了《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与窃国者拿破仑三世展开斗争。1861年—1869年完成了他的又一篇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社会政治生活。1870年,雨果回到祖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1885年去逝,引起全国各界人民的哀痛。
雨果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诗不但数量丰富,而且主题多样,形式完美,表现手法细致多彩。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雨果的创作对后来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放映幻灯片,供学生参考)交流问题二:故事情节(学生复述)
事件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大堂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一个祭司,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但是当他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之后,他的被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感蠢动起来,他的追逐变成了迫害。巴黎圣母大堂的敲钟人喀西莫多也爱慕爱斯美拉尔。喀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和弗罗洛的罪恶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弗罗洛,在他的罪恶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斯美拉尔送上绞架。与此同时,对弗罗洛十分忠实的喀西莫多,却被他主人的残暴和无耻所激怒,把弗洛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来。交流问题四:小说的思想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互为补充,之后教师放映幻灯片作参考。
①揭露宗教的腐败、黑暗。人道主义作家雨果首先将笔锋刺向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克洛德形象集中体现了教会的残忍与罪恶。他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邪恶淫欲。正是他一手制造了将爱斯美拉尔送上绞架的罪恶,这真实地描绘了教会与王权勾结残害人民的真实画面。
②批判王权的专制反动。国王易十一是封建王权的集中体现者。他专横残暴,“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一下,圣母院门前便血流成河;法庭上聋子审问聋子,暴露了国家机器的昏庸腐败;尤其是审讯爱斯美拉尔,让她穿上烧红的铁靴,施行非人折磨,终使无辜少女屈打成招,让人不寒而栗。
③颂扬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德与抗争精神。爱斯美拉尔和卡西莫多是下层人民优秀代表,他们心灵纯洁,勇敢坚贞;巴黎流浪汉注重阶级友情,视死如归。“如果你们的教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的姐妹也是,如果我们的姐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们的教堂也不是。”这不仅是流浪汉的宣言,而且也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精神体现。交流问题五:人物形象
课前要求学生找出小说主要的人物,并体会人物形象的特征,用最简洁的词语对人物形象进行适当地评价。课堂上请几位同学上台讨论人物形象,教师归纳,总结。
卡西莫多: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被副主教弗罗洛收养,他身体畸形,外表极其丑陋,独眼、驼背、跛足、耳聋,但正是这样一个外形丑陋的敲钟人,却 一颗无比善良的内心,他有爱心,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与邪恶展开斗争,丑陋的外表与其善良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爱斯梅拉达:流浪人,善与美的化身,年轻、美丽,纯洁善良,能歌善舞,在小说中是一个被损害者的开象。
副主教弗罗洛: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阴险毒辣,其教主的身份和外表和善、满口仁义道德的伪装下是一颗极其卑鄙的内心。弗比斯:忘恩负义、轻薄。甘果瓦:怯懦、苟且偷生。3.评读:
①讨论前的指导点拨:
体会小说的美丑对照原则主要应结合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看看他们身了存在哪些个性差异;二是领会对照手法的特性以及体现了小说的什么风格特色。②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来回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多找对照点。③讨论结果展示:(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的美学对照原则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形象,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面。在人物的对照方面:
一是同一人物的外形和内心进行对照。卡西莫多,外形奇丑,而内心十分美好、善良。弗比斯,外表堂堂,内心却极为肮脏、丑恶。
二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对照。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纯洁善良,同弗罗洛、弗比斯的自私、残忍、卑鄙;埃斯美拉达对爱情的坚贞,同弗比斯的轻薄、无情等。通过这些鲜明的对照手法,更加突出表现出作品的人物性格、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其他方面的对照:
保护弱小者的美和善代表的奇迹王朝与残酷践踏人民的丑和恶化身的封建王朝对照;主持公 道,一视同仁,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法庭与不顾事实,无辜的人坐在被告席上,而罪犯却坐在法官席上,并且用酷刑造成了千古冤案的封建王朝法庭的对照。三是情节上的美丑对照
法国法庭的审判: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
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2、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追求离奇,出人意料,生动曲折。
3、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
4、小说语言带有诗韵味。
(四)电影片段与文本的比较,以此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1)爱斯梅拉达救助受刑法的卡其莫多(眼睛的描绘)(第六卷 四 一滴水 一滴泪)
(2)拯救爱斯梅拉达于绞刑架下(动作 心理)(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这种对照的原则体现了雨果小说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4.品读:
阅读了这篇小说,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地阅读。5.小结:
正如编者所说,一部书代代相传,任何一个国家都翻译出版,都受到欢迎赞美,都被人们当作心爱的东西传阅收藏,那就是真正的永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指的就是如《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名著。6.延伸:
①比较中外小说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中国小说重情节,重视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如《水浒传》);外国小说重视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
②观看了《巴黎圣母院》的电影,对比一下电影改编与小说之间的不同,思考一下电影改编的优缺点,课外写一篇影评,进行影评写作的指导。
六、教学反思
种种原因使得教学中名著的 “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变“导”为“教”。怎么“变”可以注意几点。首先要老师从理念上更新。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会有勇气的,老师要有 “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一了百了,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就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的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是老师要大胆引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再次是老师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点与面相结合” “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第三篇:《巴黎圣母院》导读
《巴黎圣母院》导读
一、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注:阿尔弗莱·德·缪塞,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出身贵族。早期受雨果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社。缪塞的诗热情洋溢,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更注重诗句的形式美,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他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大仲马(亚历山大·仲马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他曾自己主编过一份文学性质的报纸,名为《火枪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说和漫谈录。它是当时法国家庭妇女深深喜爱的读物。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二、《巴黎圣母院》简介
1482年巴黎圣母院居住着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罗洛和敲钟的畸形人卡西莫多。内心邪恶的弗罗洛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西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弗比斯。满怀嫉妒的副主教趁他们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她因而被判死刑,在临刑时被暗中爱慕她的卡西莫多救出,被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弗罗洛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她。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她并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弗罗洛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但遭到拒绝,弗罗洛便把她交给官兵。卡西莫多义愤填膺,把抚养他成人的副主教从高高的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找到少女的尸体,躺在公墓里与她一齐死去。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巴黎圣母院》简析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晦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弗比斯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助你获知 1.填空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 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人名)。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人名)为救女郎舍身。书中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在作家笔下构成一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 的对比。小说揭露了 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浪漫主义 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 善与恶美与丑 宗教)2.《巴黎圣母院》中,当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之后,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请作简要介绍。
(参考答案: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克洛德趁机威胁爱斯梅拉达姑娘,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克洛德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一个令你震撼的场面。
(参考答案:克洛德站在圣母院的顶楼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加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克洛德的狰狞面目,猛扑过去,把他从顶楼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来到刑场上,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4.讲述一个能表现加西莫多心灵的故事。(参考答案:愚人节后的第二天,受克洛德的指使,意图绑架爱斯梅拉达未成功而被巡逻队抓住的加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这个看起来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5.简述《巴黎圣母院》中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
(参考答案:愚人节后的第二天,受克洛德的指使,意图绑架爱斯梅拉达未成功而被巡逻队抓住的加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这个看起来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6.简介《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这个人物。
(参考答案: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心地善良。他因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的养育之恩而极其感激。在愚人节被选为“丑大王”,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在受刑时对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感动不已。他勇劫法场,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悉心照顾,并深深爱上了她。最后他杀死了邪恶的克洛德,自己也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而死。)
7.简述一个关于卡西莫多(敲钟人)的善良举止。
(参考答案:卡西莫多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金属小口哨对爱斯梅拉达说:“拿去吧。你需要我的时候,你想叫我来的时候,你不太害怕看见我的时候,就把这只口哨吹响吧。口哨的声音我是听得见的。”他把口哨放在地上便走了开去。)8.简要描述卡西莫多的外貌特征。
(参考答案:卡西莫多就像是把一个巨人打得粉碎,再把四肢百骸胡乱拼装起来的外表非常丑陋的人:四面体的鼻子,马蹄铁形的嘴巴,左眼上挡着浓密如茅草丛的红眉毛,一个大肉瘤完全遮住右眼,牙齿横七竖八,东缺一块西少一角,赛过城墙剁口,一颗长如象牙的獠牙伸出长着厚茧的嘴唇,下巴劈开。)
9.简述《巴黎圣母院》中一个感人的场面。
(参考答案:他口渴难熬,愤怒地吼叫:“给我水喝!”在人们无动于衷的哄笑声中,爱斯梅拉达走了出来,她把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犯人干裂的嘴边。于是人们看见加西莫多那一直干枯的眼睛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那也许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流出的一滴泪水。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这样垂怜于一个如此可怜而又难看和凶恶的人,无疑是一个动人的景象,而在绞刑台上,这个景象更是卓绝的。)
10.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①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他勇敢地解救了她。②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杀死了弗比斯,从而使她遭受了绞刑。)11.简述一个表现克洛德阴险毒辣的故事。
(参考答案:克洛德暗中跟踪弗比斯,当他看到弗比斯同爱斯梅拉达亲热地幽会时,不禁妒火中烧,趁机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在法庭上编造了所谓巫术的谎言,并对她进行严刑逼供。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判处绞刑。)12.请简述加西莫多最打动你心灵的一个场面。
(参考答案:爱斯梅拉达被押到广场行刑。弗比斯不敢站出来证明爱斯梅拉达的无罪。加西莫多从教堂里冲了出来,他挥拳打倒了刽子手,把爱斯梅拉达高举肩头,跳进教堂,用嘶裂的声音喊道:避难!加西莫多搭救了爱斯梅拉达并将她安排在钟楼塔顶。/加西莫多看着被绞死的爱斯梅拉达,悲痛万分。他终于识破克罗德就是害爱斯梅拉达的罪魁祸首。他抑制不住怒火向克罗德猛扑过来,把克罗德从顶楼上推了下去,最后他伴随着爱斯梅拉尔达长眠于墓窟之中,以身殉情。)13.简述关于爱斯梅拉达的一个故事。(参考答案:事例一: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当她看到卡西莫多在受刑台上干渴难耐的情形时,毫不计较卡西莫多相貌的丑陋以及曾经劫持过自己,走上刑台,大声质问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并拿起水壶给他喂水。
事例二:青年诗人格兰古瓦不经意闯入了乞丐王国,按照“奇迹法庭”规定,除非乞丐王国中有人认他为丈夫,否则将被处死。正当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们处以绞刑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为了解救他,答应与他结为夫妻,并摔罐为证,婚期四年。)14.请举例评析作品的离奇的情节。
(参考答案: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和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巴黎圣母院》导读
——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泉州师院教务主任教授 林文琛主讲
一、雨果的文学地位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小说家。
他14岁开始写诗,一生勤奋创作近70年。作品包括26本诗集、20部小说、12个剧本及21卷哲理论著,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文学地位:
17世纪,古典主义,莫里哀
(戏剧)18世纪,启蒙主义,卢梭
(小说)19世纪,浪漫主义,雨果(诗歌、戏剧、小说)
现实主义,巴尔扎克
(小说)自然主义,左拉
(小说)象征主义,波特莱尔
(诗歌)
20世纪,存在主义,萨特
(小说、戏剧)
二、生平概况
出生——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于贝尚松省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随拿破仑转战南欧,后来宣誓效忠波旁王朝。母亲信奉旧教,是王室的拥护者,对雨果产生深刻影响。
青年时代(1818~1847)——1826年以前,雨果政治上相对保守,同情保皇党;后转向资产阶级自由派,称颂法国大革命,但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政体。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国王路易·菲力浦授予他“法兰西世卿”。中年(1848)以后—— 1848年二月革命后,雨果坚决站到共和立场。1849~1851年,雨果成为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立第二帝国。雨果坚决反对。于年底流亡国外。经过19年的流亡生活,他才回到巴黎。
普法战争(1870-1871)爆发后,雨果表现了很高的爱国热情。当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大炮,为保卫巴黎而战。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雨果并不理解这次起义,但出于人道主义,他挺身为公社社员辩护,坚决反对凡尔赛刽子手血腥镇压群众。
雨果享有崇高的声誉。1881年2月26日,在巴黎有60万人从他窗前走过,为他祝寿。1885年5月22日因肺充血,不治逝世。昏迷中他吟出最后的诗句:“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这是他用诗的语言,对自己一生的描述。
雨果逝世后,法兰西举国致哀,6月1日,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百万人为他送葬。下葬于伟人公墓,他是巴黎规模最大的伟人葬礼。
[注:著名作家去世年龄:18世纪——伏尔泰(84岁)、19世纪——雨果(83岁)、20世纪——萨特(75岁)] 雨果传奇式的一生。
法国是欧洲19世纪政治变革的中心。雨果长寿,几乎与19世纪共始终,经历了19世纪法国所有重大事件(包括:拿破仑帝国兴衰、封建王朝复辟、1848年欧洲革命、第二帝国时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第三共和建立等)。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作最后决战,获得彻底胜利的时期。雨果思想的反复变化是阶级斗争迂回曲折、政治局面动荡不安的直接反映。雨果是一个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是劳苦大众的朋友,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民主主义者。
三、创作概况
雨果——人道主义者、民主主义者 思想源于——基督教的博爱教义,——启蒙主义自由民主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雨果的社会理想——
天庭不再有监狱,法律不再有牢房……不再有国境,不再有持剑的士兵,不再有国库,不再有形如十字架的利剑……科学、艺术、诗歌把全人类的束缚一扫而尽……神圣的劳动化成了和谐的乐曲。
雨果创作的几个阶段:
(一)20—30年代:开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雨果天才早慧,14岁开始作诗,15岁获法兰西科学院诗歌比赛奖,16-17岁又连续三次因诗歌得到国王嘉奖。20年代初出版第一部诗集《颂歌与民谣集》,歌颂王权和天主教。在文学创作上,青年雨果以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为楷模,立下这样的志愿: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夏多布里昂(1768-1848)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阿达拉》、《勒内》] 20年代——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政治上从保皇主义转向自由主义,文学上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标志——1827年,他发表《克伦威尔·序言》,树起了法国浪漫主义大旗。《克伦威尔·序言》(1827)——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抨击古典主义清规戒律和盲目模仿;主张创作自由,扩大艺术表现方法、范围;提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作家就是要运用“艺术魔棍”——想象、夸张、渲染强烈地表现这种对照。对照原则是浪漫主义创作论的核心。
反映当时资产阶级追求创作自由的激情和文学创新的革命精神。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发表《克伦威尔·序言》开始,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30年,在七月革命前夕,法国文坛发生了著名的“《欧那尼》决战”。
《欧那尼》是雨果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浪漫主义特色鲜明
主题—反封建、反暴政;歌颂青春、自由和爱情。艺术—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勇武风流,对话激情奔放。《欧那尼》决战”——
《欧那尼》1830、2、15起在法兰西剧院公演,保守派威胁挑衅喝倒彩,浪漫派则热情欢呼捧场,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上演45场,对抗了45场。《欧那尼》赢得最后成功。宣告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宣告占据法国舞台200余年的古典主义寿终正寝。
《欧那尼》之后,雨果开始在小说方面实践他的浪漫主义创作理论,产生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
(二)40年代的创作
40年代,雨果思想处于矛盾状态,创作转向低潮。政治显赫(伯爵、院士、贵族院议员)拥护君主立宪政体 1834年《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败;创作相对消沉。(三)50-60年代:流亡19年,创作又起高潮
50年代,雨果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转向共和主义政治立场,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作涌起一个新的高潮。
1851-1870,雨果流亡国外19年。创作再起高潮。创作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1853)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
雨果人道主义理想深刻发展。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是体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部曲,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主张,即:人类应当从宗教的桎梏中、社会的压迫下、自然的蹂躏中解放出来。
(四)70年代:晚年创作,更臻炉火纯青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雨果重返巴黎。
诗集《凶年集》(1872),按月记录普鲁士军队入侵法国的见闻和感受,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激励人民的斗志,并预言抗战必胜。他对巴黎公社的态度在诗集中也有鲜明的反映,记下了他的怀疑、抗议和辩护。
长篇小说《九三年》(1873)。
《九三年》(1873)经过作家十年创作才问世。集中体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
《九三年》寄托雨果的革命思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革命就是人民掌握政权”。(郭文)
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革命不仅仅为从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
更寄托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
书中提出著名的口号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临死前,雨果总结自己的创作说:
我在我的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中向权贵和铁石心肠的人呼吁,替小人物和不幸的人鸣不平,恢复了小丑、听差、苦役犯的做人权利。
雨果是一个深得广大中下层人民喜爱的作家,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雨果一生精力过人、文思泉涌,创作近70年,小说、诗歌、史诗、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成果累累,合计有79卷之多。他是法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写道:时光埋葬了小丘和山冈,却淹没不了高峰。遗忘的大海吞噬了多少十九世纪的作品;但在这片忘海之上,雨果群岛却傲然耸起他那一座座巍峨挺拔、千姿百态的顶峰。
雨果小说艺术特色 抒情性 论辩性 史诗性
——浓墨重彩
强烈感人 ——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
四、《巴黎圣母院》简析
巴黎圣母院——欧洲伟大的教堂建筑。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伟大建筑
+ 伟大作品 = 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
一、故事梗概
时间:十五世纪路易十一时代,1482、1、6—— 地点:巴黎圣母院
人物:巴黎贫民——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敲钟人伽西莫多、格兰古瓦、乞丐王国穷人;
统治者——克罗德·孚罗洛副主教、弓箭队长弗比斯、法王路易十一等 情节:„„ 主题思想:
时代——十五世纪路易十一时代,封建势力强大的中世纪;
场景——巴黎圣母院: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权统治的象征,历史的见证; 事件——巴黎贫民与统治者的激烈冲突。
主题——抨击封建神权统治对人民的迫害;宣扬人道主义 博爱精神。
(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1)美丑对照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主要体现为:
1.情节场景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爱斯梅拉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构成,情节体现鲜明、强烈的美丑、悲喜对照。
爱斯梅拉达被抢(悲)——被救(喜); 爱情幽会(喜)——被诬告判刑(悲); 被救入圣母院(喜)——出卖杀害(悲);
愚人节歌舞、喜剧性的开场——被害徇情、悲剧性结局遥相呼应,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两种节日、演出场景的对照:
主显节——封建宗教节日,上演宗教神秘剧,呆板僵化,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死气沉沉
愚人节——贫民的狂欢节,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欢呼雀跃。——生气勃勃
接着,是两个“王朝”的对照:
封建王朝——以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镇压百姓,致使爱斯梅哈尔达遭尽凌辱与迫害。——专制残暴
“奇迹王朝”——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王朝”,虽衣衫褴褛,却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平等人道
还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 “怪厅”——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宗教法庭——对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的审判,随心所欲,制造冤案,草菅人命。
对伽西莫多的审判则完全是一场闹剧。预审官是一个聋子,可是他却装模作样地审问另一个聋子加西莫多,于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胡乱定罪了事。雨果讽刺说,耳聋对一个预审官“不过是轻微的缺点罢了”,“一位预审官只要装出在倾听的样子就行了”。
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2.人物形象的对照
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形成彼此间的强烈对照,深刻揭示了人物的灵魂和本质。
人物美丑对照
弗比斯:弗比斯是爱斯梅拉达唯一心爱的人。他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实际上,是一个轻薄负情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有口无心。他所感兴趣的是表妹李小姐,因为李小姐出身名门,又“有一笔诱人的嫁妆”。他用同样的辞令,时而向富家小姐求婚,时而向爱斯梅拉达求爱。雨果说:“弗比斯队长的心,就和那时的物理学一样,是害怕空虚的。”后来,他明知爱斯梅拉达无辜受迫害,却不肯去见一面。当爱斯梅拉达受害后,他倒得意地与李小姐办完了婚事。
弗比斯
英俊的外表——轻薄的心灵 弗比斯——爱斯梅哈尔达(对照)
虚情假意——真挚爱情; 外美内丑———表里如一
克洛德:克洛德原是虔诚的教士,恪守禁欲主义的教规。然而人的本能又使他“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一件丝绸衣裙的窸窣声就足够令他眼睛充血”。而副主教身份使他不能不忍受宗教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
克洛德遇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后,压抑了的情欲不可阻挡地爆发了。但教士的身份又不允许他公开自己的心事。因此,他对爱斯梅拉达便由淫欲难奈、指使抢人到妒火中烧、行凶杀人,从无耻求欢、威胁引诱到凶相毕露、残酷迫害,无所不用其极。十分凶险邪恶。
雨果细致地描述了克洛德的前后变化和灵魂深处的痛苦搏斗,揭示他的二重身份:既是害人者,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通过这个人物,作家控诉了封建教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民、对自然和真善美的摧残扼杀。
克洛德形象:
本人过去的虔诚善良——今日的虚伪邪恶 外表道貌岸然——内心丑陋淫欲; 自然人的正常欲求——神父的扭曲压抑; 克洛德——爱斯梅哈尔达(对照)封建教会——贫苦大众 邪恶——美好 黑暗——光明
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是个畸形儿,外貌奇丑,体形残缺,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好好拼拢来的巨人像”,人称“丑八怪”。他的内心原来野蛮空虚。但受到爱斯梅拉达人道主义点化后,美好人性得到复活。
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爱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抢救下来,进入圣母院避难,勇敢地保护她免受克罗德欺凌,成了美的保护神;并产生爱的感情。他把爱斯梅拉达看成“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最后为爱而殉情。
加西莫多——外丑内美
外形的滑稽丑怪——灵魂的单纯高尚 先前愚昧野蛮——后来善良人道 俯首帖耳——勇于反抗 充满兽性——富于人性
格兰古瓦:诗人格兰古瓦是个以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虽然他能编撰宗教剧,懂拉丁文,颇有知识才学,却“心灵混沌”,“无决断”,毫无丈夫气。
他是个毫无感情和思想主心骨的人,他说:“起初我爱一些女人,后来爱一些兽类。现在我爱石头,这也和女人同兽类一样有趣。”
他还是一个懦夫。爱斯梅拉达先前拯救过他,而当女郎受难时,他却无力为女郎抗争,更不敢主动赴险搭救女郎。
格兰古瓦形象也体现多重对照,即: 文人的外表——庸人的灵魂
格兰古瓦——爱斯梅哈尔达(对照)懦弱无能——爱憎分明
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美的形象 体态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外表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雨果认为,真正的美是永恒的,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的形式。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就是美的标志。正如加西莫多称颂的那样:美是完整的,美是全能,美是唯一不能半生存的东西。至于丑,则千变万化,变幻无穷。
爱斯梅拉达天真、纯洁、善良。在恶浊的环境中,她保持着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舞艺来谋生。她挺身而出,救下了格兰古瓦。她同情干渴难忍的加西莫多,给他水喝。这些都显示出她的善良,她是人道主义的化身。
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是封建王权教会邪恶势力的迫害造成的。这个形象,在中世纪妖魔四伏的黑夜里,犹如一束火炬,光芒四射,鲜亮夺目。爱斯梅哈尔达——伽西莫多 人道主义驱除兽行、启蒙人性 ——弗比斯
真挚爱情——虚情假意; 表里如一——外美内丑 ——克洛德 美好——邪恶 光明——黑暗
结局——邪恶摧残善良,黑暗扼杀光明。
从上述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雨果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
雨果相信,运用对照艺术,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美丑、善恶的本质。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照中,心灵美胜于一切。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
(2)史诗气质
《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为背景,全面再现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宏阔——修道院、王宫、贵族府邸、贫民街区、监狱、刑场; 事件重大——狂欢节、丐帮夜生活、法庭审判、教会阴谋、人民起义;
人物众多——国王、主教、大法官、军官、士兵、神甫、诗人、乞丐头目、流浪汉; 画面丰富——有对巴黎城市沿革、教堂建筑历史的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有对家庭、宗教、王公、贫民流浪汉生活及社会风俗的工笔描写,色彩斑斓;有对母女生离死别、爱情悲欢离合的深情刻画,丝丝入扣。
全书是一幅包罗万象的中世纪法国社会全景图。显示了雨果深邃的历史视野、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描绘宏大场面的高超艺术。
(3)情节传奇
小说以情节离奇曲折、惊心动魄为特色,强烈震撼人心。
伽西莫多力大无比,当街抢人,烈日下受鞭刑暴晒示众;劫法场;一人保卫圣母院;摔死克罗德;殉情。
爱斯梅哈尔达倾城的舞蹈,一句话救甘果瓦,给伽水喝;受审受刑;对弗比斯的思念;对克罗德淫威的拒绝;死难;两人死后死骨一分开化为灰烬,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等等。
充分运用夸张、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表,描写浓墨重彩,强烈感人。显示了雨果奇特的构思和想象力。(4)心理描写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的曲折过程,揭示行为的内在原因。
克罗德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种种念头:在宗教与现实、教规与情欲、灵魂与肉体之间苦苦挣扎的痛苦;对美的渴望,得不到美的嫉恨,占有美的邪恶,摧残美的凶残。(第九卷P435)爱斯梅拉达:单纯、善良、直观、略带孩子气、爱憎分明、强烈、表里如一的心理(对弗比斯的爱、克罗德的憎恶、对受难者的同情)
伽西莫多受感化后的心理:正直人的感恩、爱美、为爱牺牲自己的痛苦;摧毁邪恶的义无反顾,显示英雄气、壮烈美。
人物性格的强烈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心理变化的强烈起伏。(5)景物叙事
善于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庄重神奇、动人心魄,仿佛使富有灵性的活物。
第三卷:巴黎圣母院-前墙、神龛、阶梯、塑像、祭坛、玻璃窗、钟楼、历史上遭受的种种伤害(时间、宗教改革、艺术改造)、教堂建筑的历史沿革-古代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
“既永恒又多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
“是民族的宝芷,世纪的积累,人类才华升华的产物 ”“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
“人类的智慧在哪里凝聚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人民就是泥瓦匠。”
再通过伽西莫多有如神助的敲奏的美妙的钟声,激活这座建筑,使之有声有色(第四卷)更为神秘庄严。
又如对巴黎城的描写(第三卷)是一部伟大城市的编年史“一个中世纪建筑学与历史学的产物,一部石头的编年史。”
小说在景物描写中,往往都穿插激越的议论,通过这种直抒胸臆式的、政论式的议论,加深景物的历史内涵,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最后以巴黎“晨钟齐鸣”的诗一般的描写感受《巴黎圣母院》深沉的诗意。
第四篇: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
1、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请举例简述。
2、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加以说明。
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灵魂丑恶的具体表现。
雨果(1802一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正如作者在原版序中所说,这是一部叙说人的”命运”的作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纯洁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是作者心目中美和善的化身,却显得那么无助,无论她怎样挣扎,无论人们怎样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脱被绞死的命运。面貌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以及那些企图营救爱斯梅拉达的义民,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也没有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即使是那个面似庄严.却狡诈无比的副主教.损害了别人,自己也没有得到幸福,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的人统统灭亡。阅读这部作品,要把握这三个人的命运,思考悲剧背后支配着他们的命运。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值得我们扼腕叹息,但弗罗洛副主教的命运也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人格分裂。
《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抒情的特色:美就美得白壁无瑕,丑就丑得令人恐怖。爱斯梅拉达不仅容貌美得使弗比斯神魂颠倒,弗罗洛原形毕露,而且还有感人肺腑的美好心灵,所以卡西莫多甘愿为她献出生命.雨果选择她作为主人公不是偶然的。
这些崇尚自由和爱情,美丽而略带野性的吉卜赛女郎,正是当时浪漫主义者心目中向往 的形象。相反,弗罗洛不但目面扎阴森,而且灵魂也邪恶透顶,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恶的化身。
小说也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长两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同一个人物身上,也存在着对比,例如弗比斯虽然英俊潇洒,却不但风流成性,而且极为卑鄙,竟然在玩弄爱斯梅拉达之后,还率领弓箭队去追捕她。卡西莫多虽然丑陋不堪,但是心灵高尚,为了爱斯梅拉达的幸福,他不惜辆牲自己的一切。这些善恶相融、真假共存的描绘,在异乎寻常的奇特境遇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而卡西莫多的愚昧心灵被爱斯梅拉达的仁慈所感化,则显示了雨果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
第五篇: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29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
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
【教学重点】
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
2、化长为短,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为案例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
1、如何化繁为简地介绍中世纪的欧洲及法国。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既精彩幽默有时又有些罗嗦冗长的语言。
【课前准备】让同学进入教学博客,完成“讨论区——一吐为快”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辅助教学】教学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douyacai2007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
一、导入
课堂背景音乐: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单曲《美人》。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是动画片。《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 “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越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建议
1、问题一:拖沓冗长,难以继续
绕过障碍,先看故事。
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例如:这是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爱情、亲情、人格分裂(神性与人性的争斗)、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封建与反封建,奇迹宫廷的互相救助)„„ 概述小说情节 主线索 1482年
副线索 1482-16年 16年前的故事
2、问题二:如何欣赏小说中关于建筑、历史、政治以及新的技术近三分一的内容?(1)“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愈来愈少,人们似乎看着它们逐渐被侵吞,终于淹没在那些房屋之中,我们的祖先有过一个石头的巴黎,而我们的子孙将会有一个石灰的巴黎了。”
(2)这个将毁灭那个 十八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在当时已现端倪,文中预言印刷术将毁灭宗教、毁灭建筑的见地决非危言耸听,历史沿着雨果的思想和预言一步步地走了过来.(3)雨果在小说中有时候忍不住要说上两句,评论一番,写上一篇小论文。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往下阅读的时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真正的博学以及对世间的洞察能力。
3、问题三 情节的荒谬,不可理喻,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故事存在? 中世纪的欧洲——黑暗的年代 二位一体的封建专制统治
(三)欣赏文章的亮点
1、作为雨果个人文学艺术特色的最明显标志之一的是对照法的广泛应用,最为典型的要算是美与丑的对照。
课堂讨论:小说如何体现这些写作主张?(1)人物形象上的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无与伦比的美 卡西莫多的“美”
(2)情节上的美丑对照
法国法庭的审判: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
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2、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追求离奇,出人意料,生动曲折。
3、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
4、小说语言带有诗韵味。
(四)电影片段与文本的比较,以此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1)爱斯梅拉达救助受刑法的卡其莫多(眼睛的描绘)(第六卷 四 一滴水 一滴泪)
(2)拯救爱斯梅拉达于绞刑架下(动作 心理)(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
三、作业
课外从内容和人物设置上对《巴黎圣母院》和《达•芬奇密码》做一次有趣的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