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时时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与古之先贤心心相应。自己修学不得力,正是因为对恩师、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缺乏恭敬心,才会让烦恼习气障碍自己。而恭敬心不够,也就证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够,自己是否时时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时时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自己身体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检讨仁、义、礼、智、信,自己没有一样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感恩“传统文化讲座”!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领导辛勤教导!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四年级:王明娟篇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
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 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现在很努力的在学校里学习这类的东西,传统文化好像没有必要学习。但是,传统文化会让你有一种有根的感觉,特别是在我自己渐渐的明白了一些话的道理明白了那些东西的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诅咒与漫骂使得我们早就失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涵养。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没有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更多的是人类的自大,觉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水平。这样我们谈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实现我们每一个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价值。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于我们大社会,更甚让我们置于宇宙,我们会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卑微。那么,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篇三: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学习心得]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其《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主题报告中,呼吁全社会注重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并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实现人的高度完美和国家、民族的腾飞。南怀瑾先生也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
可见,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作为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推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人注目的是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加大。以第一册为例,《高中语文(试验本)》阅读部分的古文名篇为12篇,占总量的一半,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则全部为古诗文。从总体上看,古典诗文占全部教材总量的50%,中国现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占20%,这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加入了歇后语、对联、谚语、古代诗词、寓言故事等的学习,每册书里面,要求背诵的篇目达10篇之多,而配套的故事,选自中国古今名家的作品也明显增多,在削弱政治性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的教育,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了,还是被柴米油盐的琐事湮没了雄心,湮没了学习的欲望呢?
最可悲的是这样一种老师,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这种预制件式的教育,误的不仅仅是一个班,可能是一代人、几代人。
而真正好的教师,他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他想让他的学生知道更多,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方法,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能力。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宣讲,而更多应该是引起学生课外阅读、讨论的兴趣。
而教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简单的,他本身必须具备传授的能力,而传授的能力,来源于他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好、钻研。不积硅步,不及千里。只有自己先充实自己,才能够在三尺讲台前,叱咤风云,为学生所爱戴,而不致误了自己,更误了人家子弟,抱恨终生!
为了让高年级的小学生爱语文,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我鼓励学生们去买《读者》、《意林》、《格言》,从一个个简单动人的故事中,从一句句格言中,他们学会了感悟,从而喜欢上了阅读,而作文也因此得益。
作为一个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保持一个清醒、好学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良师,孩子们愿意与之谈心的益友。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其《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主题报告中,呼吁全社会注重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并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实现人的高度完美和国家、民族的腾飞。
南怀瑾先生也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
可见,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作为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推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人注目的是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加大。以第一册为例,《高中语文(试验本)》阅读部分的古文名篇为12篇,占总量的一半,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则全部为古诗文。从总体上看,古典诗文占全部教材总量的50%,中国现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占20%,这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加入了歇后语、对联、谚语、古代诗词、寓言故事等的学习,每册书里面,要求背诵的篇目达10篇之多,而配套的故事,选自中国古今名家的作品也明显增多,在削弱政治性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的教育,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了,还是被柴米油盐的琐事湮没了雄心,湮没了学习的欲望呢?
最可悲的是这样一种老师,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这种预制件式的教育,误的不仅仅是一个班,可能是一代人、几代人。
而真正好的教师,他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他想让他的学生知道更多,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方法,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能力。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宣讲,而更多应该是引起学生课外阅读、讨论的兴趣。
而教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简单的,他本身必须具备传授的能力,而传授的能力,来源于他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好、钻研。不积硅步,不及千里。只有自己先充实自己,才能够在三尺讲台前,叱咤风云,为学生所爱戴,而不致误了自己,更误了人家子弟,抱恨终生!
为了让高年级的小学生爱语文,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我鼓励学生们去买《读者》、《意林》、《格言》,从一个个简单动人的故事中,从一句句格言中,他们学会了感悟,从而喜欢上了阅读,而作文也因此得益。
作为一个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保持一个清醒、好学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良师,孩子们愿意与之谈心的益友。篇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陈红林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通过培训学习,我才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刻地想法。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专门的学习、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古代的一些学问。然而,通过一天的讲座和学习,使我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中华优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论语》的思想颇为丰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中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
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4、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汪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今后,我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业余学习,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篇五: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在这次讲座中,手语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有一首歌我非常喜欢,正如歌词里写的“感谢黎明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多么温馨的话语啊,如果我们都像歌词里说的,对世间所有的一切常怀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勾心斗角,我们的生活何愁不会美好,我们的国家何愁不会繁荣昌盛,我们的世界何愁不会和谐、大同?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关爱,每一分每一秒对我包容的心态,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培养,让快乐与温馨陪伴我的成长;感谢我的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他们教我人生怎样去起跑,感谢他们传授给我知识与文化,让我能在社会中生根与发芽;感谢我的朋友对我的帮助,感谢他们在我困苦时贴心的关注,感谢他们永远会站在我的身边,用友谊去撑起那共同的明天。
我还要感谢每个夜晚,它给我疲惫后的依靠;感谢每个清晨,让
我可以向新的开始祷告;感谢每次失败,它让我品尝苦口的良药;感谢每次成功,它让我看到自己的微笑;感谢那些欺骗,它们让我增进了一些见识;感谢那些虚伪,它们证明了我的价值;感谢那些伤害,它们磨练了我的心志;感谢那些烦恼,它们是一把向前的钥匙;感谢那些徘徊,它们不断增强我的意志;感谢那些蔑视,它们激发了我的斗志;感谢那些欲望,让我认识欢乐与痛苦;感谢那些挫折,让我明白做事需要态度;感谢那些压力,让我经历从未有的忙碌;感谢那些恐惧,让我学会了面对危险;感谢那些耐心,让我明白凡事都有深浅,在迈出下步之前一定要再三考虑?? 以前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顺利或不如意的事情,我总是心怀抱怨,不但最后没有解决事情,反而还影响我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为,实在是太幼稚了。我今后一定要做到,在自己特别想抱怨的时候先想一想“抱怨能解决问题吗?”“抱怨之后对你有好处吗?”,我就不会再抱怨了。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遇到的对象比较复杂,而且要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可谓是“压力山大”。教师如果哪点做的不好了,就可能要接受舆论的批判和攻击。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抱怨声也随之而来。要缓解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就要首先从自己做起,保持阳光心态,不抱怨,要“活在当下,活好当下”。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的心态,还会去抱怨我们的工作、待遇、地位,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吗?
个人如何看待幸福很重要,幸福是由自己的思想、心态而决定的,它与人所拥有的财富、相貌、地位、权利等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的心可以创造“快乐的天使”,也可以创造“阴险的魔鬼”。正如罗曼·罗立曾经说过“要撒满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做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用积极的方向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学会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麻烦、挑战,让自己得到成功的体验。用阳光的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学会谅解,学会合理地调适情绪,多运动,听听音乐,与人沟通等等,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快乐。
教师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乐观的心理状态是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在现实工作中、生活中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时会陷入烦恼、苦闷、忧虑之中,如果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通,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应笑对困难,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这样才能有机会恢复心理平衡,才不被红尘的是是非非所淹没、所烦恼、所忧虑。
教师还要学会要学会情绪控制,合理宣泄、放松,保持良好的情绪。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
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如果你高声训斥,至少会带来以下几点害处: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优质课变成了垃圾课。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别重要,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要有一颗大度、宽容的心。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学校,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1)开设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2)每学期组织开展至少一次的经典朗读比赛;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并定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第二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机加组
**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通过培训学习,我才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刻地想法。
1.强化思想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专门的学习、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古代的一些学问。然而,通过一天的讲座和学习,使我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加强自身学习。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3.努力践行传统文化。《论语》的思想颇为丰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中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
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第三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第四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要学习传统文化起码要先接受先贤的世界观,你俩要先在一个语境里,才可能稍微明白点先贤在讲什么,而不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想要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基本的世界观,以及学习的方法。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1
文化是被广泛接受的艺术,艺术是情感的载体。传统文化,就是以往在中国这个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情感载体。如果想要了解以往那些人的情感,就要先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名为“传统”,除了表示它的历史以外,还说明它被传承了下来。现代人在有意无意间仍然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有些人想要一探究竟,就会去了解。字体如何演变?方言如何产生?成语有何典故?诗词有何背景?楹联有何内涵?窗花有何寓意?王羲之和颜真卿孰高孰低?顾恺之和吴道子孰强孰弱?春江水暖鸭先知,琵琶声停欲语迟。会当凌绝顶,自挂东南枝。
有没有意义呢?这种意义就像是我们受到宇宙规律的束缚而去了解宇宙学一样。探知原本就是人生的意义之一。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2
首先,这个不用专门学习,或者说不感兴趣也不用强迫自己去学习。我们的身边各种事物,接人待物的礼仪方式方法,书写的汉字,中餐,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就算古代,通读四书五经的人也是极少数,中华传统文化不也传了这么多年吗?只是近些年有点不同,范文网西方的工业和科技让我们只有在西方的体制和框架内发展才能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生存,所以了解西方变得更急迫,所以留学,英语就变得很重要。但学习绝不等于变成他们,实际上也很难变成,因为中国传统多数存留在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这方面想改还远得很,东方和西方的融合在自然而然的发生着,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与否,只是个人兴趣而已,无关乎民族的未来。
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喜欢传统文化。
首先,是一种天然的亲近。小时候喜欢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哪怕不知道佛教道教为何物,也知道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不会去质疑这些东西,就像西方人不去质疑上帝的存在一样。所以每次看外国的东西,就总觉得哪里不舒服,语境不对,看外国电影不能理会很多微妙的设计。
其次,喜欢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被诟病最多的是不喜欢创新,没有科技,这也许就是性格基因决定的吧。西方的所谓先进科技其实是笨办法,一个实验一个实验的做啊,就连心理学,哲学也搞出一套实验方法来,而中国哲学一下子通天地宇宙真理极限,什么都是道,中医也是有关人体平衡的哲学,而不是研究细胞和细菌,打仗是势的哲学,而不是研究新武器,书法国画也是道,而不是追求画得更像。感觉东西方完全是在不同层面上研究问题,他们暂时领先了,工作总结范文但暂时的领先不代表永远的领先,我总是很自豪的觉得中国思维的境界更高一层,有种通观全局的视野。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候的导师就感叹过,现代医学攻克癌症的速度还赶不上癌症变异进化的速度,他很欣赏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以一个整体看待,头疼不一定是头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系统的一个不平衡。
再次,我喜欢读思想哲学类的书,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么丰富的古代典籍,其他国家的语言几百年都已经变化巨大无法读懂了,可供我们去研究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以及思想的转变。我也选修过美国哲学系的课程,那上课的枯燥无味,完全是把哲学当科学一样的死板教学。读古代书籍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中文语言文字的意境内涵是外国语言不能比的,可能汉语表达没有英文法语精准,但汉语绝对是处在另一个维度的。儒释道三家,加上法家,墨家,兵家等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二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与其说是哲学,更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所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多半来自先秦诸子百家,其博大精深我恐怕穷其一生也不能完全领会。《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是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书籍之一,我看了一些英文的道德经,真的牛头不对马嘴,和我的理解大相径庭,很多都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想,理解东方哲学,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人。
最后,我来试着说说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我学习只是出于兴趣,也没有任何压力,如果真的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估计也不会有这么美好。对我来说,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对自我的精神提升。现在社会普遍浮躁,我的心中需要一块净土来耕耘,我选择了传统文化。它让我找到自己的根,一些仪式感的节日项目,如茶道,开笔礼,****礼,不仅提醒着我们从哪来,更是集体的归属感。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外国的很多文化和传统多来源于宗教,而中国传统力量之大几乎就是一个民间宗教。宗教是让让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又没有一个强力的宗教,如果不靠传统文化,估计社会会乱。这方面韩国做得很好,韩国人至今保持着对岁数比自己大的人鞠躬的习惯,很多我们不在乎的文化,他们都拿了去,并且大力宣传。所以,不是韩国要抢我们的文化,而是他们真的很重视这方面。
三,有志之士考虑如何传承并推动文化的自新。学习传统文化不等于开倒车,包容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是西方引进的,比如学位制,服装,阳历,这些东西不需要也不能摈弃,可以融合进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让文化中不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部分慢慢消失。不自新的文化不能长久,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哪些是需要发扬的,思想汇报范文哪些是需要剔除的。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
分享一段自己的读书笔记: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这句话绝对不是一句谦辞,而是说了一个事实,我最近就有这种体会,我起初因为对道家哲学感兴趣,进而对中医感兴趣,然后对佛学感兴趣。最后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这个历程让我明白现代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几个最大的障碍。
1.世界观障碍。我们的大脑里面预装的操作系统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传统文化很多内容其实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产物。建国后的教育体系和小学到大学的教材都是在一个大前提下定制的: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国家统一了意识形态。毛也曾自称是马克思+秦始皇。这使得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固执在一个侧面。总是以所谓科学的眼光看传统文化,不能发现其真正的价值。
2.虚幻的优越感障碍。现代人会站在21世纪所谓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俯瞰传统文化。认为那是落后的封建文化。是帝王的驭民术。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使得我们还没来得及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全盘否定了。我们说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没错,但是历史是不是一直沿着文化越来越先进的方向发展,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3.缺乏大师的引领。在民国时期,是有很多的大师的,他们学贯中西。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因为现在的教育土壤长不出学贯中西的大师。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就算有肯定也不是体制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现在专才多,专才与专才之间又互相隔绝。经常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我现在的认知是如果要做一个思想自由的人,唯物,唯心两个系统都要装,就像一台电脑一样,苹果系统和微软系统都装上,需要用哪个就用哪个,自由切换。
这三大障碍以前两者最大,用佛家的话说就是我执,放下我执,就是把杯子里面的水全部倒掉,重新装,重新回到小学时期,一张白纸的状态。心态开放的人90岁也是年轻人,心态封闭的人,20岁也是老年人。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4
追慕传统菁华,先宜安心静坐
近二十年,追慕传统之风愈发炽烈。
汉服被身抚筝琴,蒸煮草木捣药丸,背诵蒙学弟子规,抄写佛门金刚经,觅佛投胎生净土,不吃生冷研内经......,如斯者百千般。
以上情况,大多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膜拜和拙劣操弄。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持谨慎的态度。古书里不都是珍宝,其中有很多愚昧的观念和古人无意间挖的陷阱。古代生活也不都那么美好,你羡慕的生活方式和场景,往往是王侯、士大夫踩在底层民众身上摆出的优雅pose,或是传统文人的一种矫情。
我想强调的是,若你对传统文化有很大兴趣,就宜深入原典,以无求之心淡然展卷,无需谁人知道,无需装模做样,不必演戏自娱娱他,安心坐定冷板凳十年、二十年。
只读书还不行,范文写作如曾子所说,应配合修身实践。没有修身做基础,古代经典难以深入,绝无明悟东方哲学的可能,最终也只成了一知半解的“半桶水”。越是一知半解,往往越爱装模做样,越喜欢表演娱人。
所以,欲探秘传统文化菁华以成就人生,就不应停留在知晓理论上,还请从基础做起,实实在在的进行修身实践。或效法宋明儒家静坐,或学习唐宋禅门坐禅,甚而上探先秦诸贤哲(如管子、荀子)的修身锻炼方法。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舍此,尽是荆棘之路,无功而返者十之有九。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5
一、基础世界观
要学习传统文化起码要先接受先贤的世界观,你俩要先在一个语境里,才可能稍微明白点先贤在讲什么,而不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华夏先贤们书写的典籍出现在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科之前,是先贤言行的记录,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来学习华夏典籍窃以为不太合适。先秦元典代表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为方式,所以真正的传统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哲学、手机版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时期的干货,那么自然不包后来从天竺传来的佛教。
二、开蒙第一步
汉字表达了形声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华夏先祖对自然真实的认识。或者说,汉字是承载华夏先祖对自然真实认识的一种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一段动作,一个立体的场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实”。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后的自然真实含义,那么对经典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或者师心自用,自己胡编。
就比如《三字经》里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
习在《说文》里是“数飞也。”其实说的是小鸟拍打翅膀的样子。小鸟想要飞翔,需要不断的重复的拍打翅膀。所以习字其实代表着重复的不停的行动。所以这句话说得是后天的行动的积累是每个人变得不同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的意思。
所以当我们越来越贴近文字背后的自然真实含义,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古人言简意赅,好不夸张的说,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图书馆。
所以开蒙认字其实是第一步。在古代这是小孩子们的必修课。
三、学习套路
说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学习的方法。古人学习经典讲究师说家法。现代人没有这个条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学之以专。专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为专注,认真。而且这不是说简单的看书时认真,而是广义上的专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探索,这样才有可能触碰到典籍叙述的干货,或者说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点典籍在说什么。而不是浮皮潦草,看过一点就觉得自己咋样了的那种啦。夫子学琴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哈。
第二,学之以序。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序列。学习讲究序列,就像先学小学数学,然后才能学懂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数学一样。学习传统文化依然也需要讲究序列,从基础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骛远,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经》就算是基础啦,是开蒙的重要书籍。大家往往低估了严重低估了应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学之以勤。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勤奋。克服困难,努力前行。三分钟热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坚持不懈才能有点希望。“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第四,行而知之。我们之前说过,经典是先贤行动的记录。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时候学习的内容,就会发现古人先从扫洒应对进退之节开始学习,说白了就是具体的生活技能,然后才是学习典籍。
为啥?
因为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别人说了一堆以为明白了,但其实完全没有理解呢。最简单的道理,看美食视频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时候也难保不翻车。
TOP100范文排行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么再去听闻一些相关的道理时就会豁然开朗,理解很深刻。这其实也说明行动比简单的上课读书更重要。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光读书还不够,还要按照去做,去实践,在行动中体会具体的行为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证书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谓诚心行义则理。
最后,古人的学问有时候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而做出的表述,离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所以完全照搬并不会适合当今的情况。所以要通过行动体会析出典籍中的干货或者说实质,这样才能做好执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却不考虑时代情况。此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 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篇
★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篇
★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00字5篇
★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政治心得体会
★ 国旗下的演讲关于学习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5篇
★ 春节传统文化收获感受800字作文2021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心得感想五篇
以上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全部内容,主要描述传统文化、学习、一个,我们,所以,就是,文化、不是,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第五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
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罗景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