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经济全球化下的中美经贸关系
毕 业 论
论文题目:浅析经济全球化下的中美经贸关系 姓 名:
指导教师: 年级、专业: 写作时间:
文
摘要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143个成员国。[1]我们花了13年进入世贸组织,到了2012年我们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2]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中美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截止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将近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3]但是,随着这种密切贸易的往来,两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中美在双边贸易上存在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突出。针对两国双边的经贸关系,自2009年以来,中美两国先后启动了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两国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相信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会更加的密切。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摩擦,互利共赢
目录
一、中美贸易的现状„„„„„„„„„„„„„„„„„„„„„„„
二、中美贸易的特点„„„„„„„„„„„„„„„„„„„„„„„
三、中美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四、如何增进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摩擦。美国联邦储备局和行政当局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指责中国故意压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其他诸多问题上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开放市场。[4]
二、中美贸易的特点
(一)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从1972年中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从1972年的1288万美元增加至1992年的174亿美元。由于这段时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曾一度停滞不前,就是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四人帮之后也不足10亿美金。这段时间实现了空前的增长。
1992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美两国的贸易额从1992年的174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04亿美元,年均增长18.5%,并且中国有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有了快速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二)中国不断优化对美出口商品的结构[5]
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增长的同时,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也在逐渐提高。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在一些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纺织、服装、玩具、鞋子、箱包类等。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因此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价格方面较美国本土市场的本土制造就具有价格优势,从而导致了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中国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国对美出口也有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三)中美两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
中国经济GDP中,出口大约占GDP的一半,而中美贸易将近占出口的一半,这也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远远高过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轻工业产品依赖度较高,中国生产的玩具、衣服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颇
中美两国贸易的发展,解决了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升级,也为中国毕业的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提供了就业。但是,任何事情有它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随着中美贸易往来的深入,贸易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中美两国都应该积极从自身出发,寻找两国互利共赢的贸易新道路。中国方面:
1.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光依靠出口,这会使中过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加大,中国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努力扩大国内需求。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出口成本低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同时,尽量的去做出改变,进出口一些中国在某些方面顶尖的技术产品,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
3.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保持汇率的稳定。最近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政府也提出了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若干建议。美国方面:
1.美国政府应该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不要把美国出现的问题归结于中国对美的贸易出口上,从美国国内查找问题的缘由。
2.美国应该放松对中国的贸易出口管制,充分发挥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弥补美国对华贸易的劣势,只有两国在贸易往来中相互体谅,贸易互补,才能达到改善中美贸易失衡的目标。[6]
参考文献
[1]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J] [2]博客中国商务工作年终述评之三 [4]美国财政部承认中国未操纵汇率 要求人民币再升值豆丁网[OL] [6]美国对华贸易制裁的效力分析国际贸易论文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体现了各国民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是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道德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它给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科学技术、资本、信息跨国界的流动、共享,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前所未有地加强。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很可能对别国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人员的跨国流动必然会弱化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多此一举。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并且永远不会过时,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其必要性:
首先,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中活动的独立主体。经济全球化在为各民族国家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借机控制世界、控制他国,窃取别国的利益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目前,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权威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而且经济的全球化并不代表经济利益的全球化,各国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世界各国对于民族、国家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共识,并没有抹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界限,而是出于对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
再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以美为首的西方为了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目的,曾针对中国青少年制订了《十条戒令》,其中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 神。”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分裂、分化我们的目的表露无疑,它们利用资本、技术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试图将他们的价值观、文明观、生活方式强加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弘扬爱国主义,大力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粉碎西方国家的企图,维护国家的利益,进而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环节。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研究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可以发现虽然其社会背景、治国之策各不相同,但每篇都有唤起美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名言警句。肯尼迪曾号召全美国人民:“请不要问你们的祖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应问一问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克林顿的就职演说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像抚育其子女一样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奉献”,世界各国充分利用和挖掘国旗、国歌、传统文化、历史人物、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不同意识
形态的国家都在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应如此。只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青少年广泛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才能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才能在全社会树立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良好风尚。也只有将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民族和谐团结,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间文化竞争的软实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在校内,笔者认为,高校的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教育学生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一国公民到另一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难免受到他国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受到误解、责难。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觉维护中国的国格,在祖国还不够富裕强大的时候,增强自信,努力奋斗,绝不妄自菲薄;面对金钱、地位的引诱,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只有我们自尊、自立、自强、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还体现在自觉维护国家和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对于大学生来说,起码不说不利于民族统一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统一的事,要同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的事情做斗争。
(二)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技术,手段越来越隐蔽,企图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于我国来说,在引进外资时,要处理好资金引入和自力更生的关系,自力更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自力更生地发展民族工业才是真正爱国的表现。只有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才能够自觉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教师还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要让低年级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奉献祖国,服务社会的理想,培养其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高年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毕业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引导学生增强国防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已经日渐严峻,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也势在必行。大学校园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国防教育:如抓住新生入学军训的机会,采用国防知识竞赛、演讲、军事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意识,军训是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学校应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课程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除正规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军事科技成果展、瞻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让学生了解我军的优良传统,了解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献身国防的崇高志向;校园内可开设军事网站,定期开展国防讲座(武器装备、世界军事变革、军事题材电影)等。
三、爱国主义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除了搭建有效的两课教学平台,爱国主义教育还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特点,着重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学生理性爱国,不断提升自身爱国素质。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遇事头脑不够冷静,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2005 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热血青年烧日货、砸日车、围攻领事馆。2008年,针对法国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奥运圣火传递的失实报道,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又喊出了“ 抵制法货”的口号。其实,爱国诉求每个人都有,表达方式却因人而异。爱国诉求之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爱国观。爱国观的核心是隐含在言论和行为背后的价值判 断。这种专指的价值判断通常与每个人家庭教养、教育程度、民族文化、生活遇境、生存环境、个人遭际、认知能力、生活经历、思维积淀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审慎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思考两个事件的利弊得失,不管是抵制日货还是抵制法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爱国主义诉求的非理性表达,是一种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要使人们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经验和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的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爱国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懂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诉求,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既要爱国,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不断提升自己的爱国素质。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结合。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由此带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青年一代的观念中日益淡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偏低。笔者认为,只有在全球化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才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应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同时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样。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大学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培养出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列宁关于“ 爱国主义” 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N].人民日报,1985—10 —13.[2]袁贺,谈火生编译.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全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75.[3]鲁宁.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考[N].法制日报,2008—04 —22.[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0~141.[5]鄢姿.全球化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92.On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bstract:Patriotism is facing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How to strengthen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new patriotic educ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it in three aspects: the necessity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effective ways of patriotic education;the issues that need attention in the progress of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下如何发扬爱国精神
爱国这个话题,永远是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以悠久文明著称的的中华文明中,爱国一直是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历代典籍无不闪耀着爱国的光辉:《尚书》有言,“以公灭私,民允其怀”,胸怀天下是历代仁人一生追求的信条;贾谊也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国家的发展中,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国是一种天生神圣的职责,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美德,更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需。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普通大众的生活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生产的关系越发的密切。作为在校大学生,那在不远的将来,建设好祖国的重任我们必定当仁不让。这也要求我们立足时代发展的特点,紧随国际发展潮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促进民族健康前行的发展落脚点。
在我看来,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考虑爱国主义十分必要,我们应至少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选择。
第一,潜心学习,不忘奋斗。能历经高考的磨练来到大学,至少证明我们比别人付出了他们没有付出的东西。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素质很低,爱国意识不强,很多是被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扰乱心境。大学是我们人生已经为数不多的用来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每一所高等学府中,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储备。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各国的学习资源,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
第二,关注国际形势,紧盯发展潮头。也许这世上再也很少有人可以像大学生一样即时获取全球资讯,关注国际时事。一方面,我们拥有其它阶段的人没有的激情,精力与思维,我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接纳新观点,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正走向社会,拥有日渐成熟的头脑,有拥有大量供自我选择的时间,这些都为我们关注国际形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作为大学生,面对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学会抵制诱惑也显得必不可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各种各样消极,颓废,甚至违反道德法律的信息也四散开来。关注经济全球化,作为大学生,就必须保持一份内心的纯洁,一旦把握不好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极有可能毁掉自己经十几年苦心经验的所得,更就无从谈起爱国之志了。
第四,新时期下,伴随经济全球化这一浪潮,爱国主义热情更要保持理性。在亦真亦假的报道和旁人恶意鼓吹下,大学生爱国必须考虑后果。前日的钓鱼岛事件中,许多大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这就是理性爱国。但少数不明智的大学生看到不法分子砸“日系车”,打开车司机,也一哄而上。最后才明白自己所追随的“爱国者”大多在公安机关备过案,但这时悔之晚矣!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性情易冲动,而国际社会上少数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和险恶用心何其叵测。如果我们不厘清事实,那我们的爱国热情就会为其所用。
爱国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五十六个民族如同手之五指,强烈的爱国热情将我们结成一个拳头,使我们不受外辱。一个国家,如果躯干,强烈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协调一致,愈来愈强。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
——谈中欧关系问题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古往今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人们所提倡的优良品质,它支撑中华民族走过风风雨雨数千载屹立不倒,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停的变化。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潮流覆盖全世界的时代里,爱国主义就理所当然的和经济全球化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今天我想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来浅谈中欧关系及国民爱国方式问 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世界经济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影响到了各国的政治、文化和国民生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在这样一个潮流里,自然需要和很多国家打交道,而和世界上和最大的经济政治集团欧盟打交道就显得必不可少 且举足轻重了。
中国与欧盟在多方面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需要向欧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而欧盟则需要中国来拉动经济发展。在当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阴霾下,中欧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显得重要和突出。
在合作的同时,当然也会产生摩擦,比如法国接见**、欧盟对中国商品实施反倾销等。这些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欧友谊,也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国人民有点抵触欧盟。
虽然有摩擦,但中欧关系还是以合作为主题的,双方密不可分,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而且中欧关系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唯有中欧关系良好稳步发展,才能使世界经济复苏,步入正轨。
所以中国人民应该重新评价爱国主义的含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应该过于激进,意气用事,比如对法、对日的打砸事件,这样不仅不能缓解国家间的关系,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而且会影响地方经济,影响人民生活,甚至使国家关系恶化。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我们应该服从国家的安排,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国家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永远辉煌。
2013年11月28日物理学院一班薛焓
第五篇: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焦点
中美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国,第五大直接投资国。我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海外国债持有者。两国经贸关系已经形成互利共赢格局,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将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问题。美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称,“布什政府相信,如果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有实质进展,将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
布什政府高度重视。
美官方估计,知识产权产业对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占美出口总额的一半,创造就业1800万个,工资高于平均水平40。美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称,“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优势产业十分重要,促进经济增长与出口”。美政府高层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维系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利益高度,将打击盗版和造假作为“首要优先目标”。国内,通过《防止假冒制造产品法案》,将运输假冒标识及包装纳入犯罪处罚对象,要求法庭没收造假收益及设备,并销毁假冒产品。国外,充分利用G8、OECD、APEC等多边与区域合作机制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计划。为统筹和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政策,布什总统任命伊斯雷尔为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协调官,整合商务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海关边境保卫局、国务院等多部门资源。
矛头直指中国。
重视执法效果。
在处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美采取“效果导向”政策,一方面承认我国所作努力,另一方面认为政策措施收效不佳。美认为,执法不力是我国企业盗版侵权屡见不鲜主因,要求我提高执法威慑力,并取得“实际与透明的成果”。为此,美专门制订对华知识产权战略,核心政策包括: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进行双边接触;利用各种贸易审议及WTO争端机制;在中美联合联络小组基础上扩大刑事执法合作;发挥私人企业的“耳目”作用。美对华知识产权保护持批评意见的行业有:药品制造协会、出版与软件产业、零售业等,其意见对政府决策有影响。
贸易失衡问题
贸易失衡是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2005年中方顺差年增31.1,由297.4亿美元增加到1141.7亿美元,占我国全部顺差的152.5。据美商务部统计,2000-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年增19.65,由838.8亿美元(不包括服务贸易)增至2017.4亿美元,占逆差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18.5增到2005年的25.8,我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IMF估计,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8691亿美元,占GDP的6.6,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842亿美元,占GDP的7.2,中美贸易失衡将长期存在。1.贸易失衡成因复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拉迪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挑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开放的,平均关税已降到2005年10以下,低于印度的29.1、墨西哥的18和巴西的12.4。中国进口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5增加到2005年的34,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3倍。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有:(1)生产国际化。加工贸易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据拉迪统计,中国出口产品的本地生产附加值极低,由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占对美出口的65,其价值的2/3来自国外,但美在进口时将其全部计在中国名下。由于拥有大量非熟练低工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品的最终组装地,尤其是电子、信息与通讯设备。拉迪举例说,中国对美出口的笔记本电脑是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组装,零部件则来自不同地区:美国处理器芯片、日本硬盘、韩国显示器、台湾内存、新加坡声卡。因此,拉迪认为,传统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反映贸易收支的真实归属。中方统计数据同样说明这一问题。2005年,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58.3,加工贸易占54.7。在我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差1425亿万美元,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加工贸易顺差,我国逆差将为406亿美元。(2)东亚产业转移。拉迪指出,导致贸易失衡另一重要原因是,东亚地区产业大量转移。据拉迪统计,1985-2004年,美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占美逆差总额比重由50降到16,而对华逆差比重则由零增到24.4。然而,美对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比重整体下降9.6个百分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认同这一观点,其报告指出2000-2005年我国占美进口的比重由8.2增到14.8,增加6.5个百分点,而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占美进口比重则由21.1降为14.4,下降6.7个百分点。东亚整体占美进口总额比重由29.4降为29.2,略减0.2个百分点(见表1)。中方统计数据更能说明这一问题。2005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1141.7亿美元,但对我国台湾、韩国、日本和东盟则逆差1358.6亿美元。由此可见,昔日美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已变成今日对华贸易逆差。
国别/地区 2000年 2005年
比重变化
中国大陆 8.2 14.8 6.5 台湾 2.3 2.1-1.2 韩国 3.3 2.6-0.7 新加坡 1.6 0.9-0.7 香港 0.9 0.5-0.4 日本 12.0 8.3-3.8 总计 29.4① 29.2-0.2②
资料来源:牛津经济分析中心《中国效应》。
①原文数据为29.4,相加数据应为29.3。
②原文数据为-0.2,相减数据应为-0.3。2.储蓄与投资失衡是贸易失衡的关键。过去10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增加5倍,个人储蓄则由1980年的10.3降到2006年第三季度的-1.3,企业和个人储蓄率低于投资率6.3个百分点。(见表2)IMF估计,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6.6,总储蓄率占GDP的13.7,总投资率占GDP的20.2,总储蓄率低于总投资率6.6个百分点。一国为其投资活动融资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非政府部门储蓄、本国财政盈余和外国资本流入。在财政赤字与低储蓄率情况下,美只能依靠外国资本流入来弥补投资缺口。资本净流入意味着经常项目逆差。可见,投资与储蓄失衡是导致美贸易逆差的主因。
表2:美国宏观经济数据(1980年-2006年)单位: 年份
投资占GDP比例
企业储蓄占 GDP比例
个人储蓄占
可支配收入比
财政赤字
占GDP比例
贸易逆差
占GDP比例 1980 17.0 9.7 10.3-2.7-0.7 1985 16.5 10.0 9.3-5.1-2.9 1990 16.9 9.6 7.2-3.8-1.4 1995 16.8 11.2 4.8-2.2-1.3 2000 19.4 7.5 2.4 1.3-3.9 2005 16.8 11.0-0.5-3.7-5.8 2006(估计值)20.7 14.7-0.6-3.3-6.6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美国会联邦预算办公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贸易摩擦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在WTO中,美是对华反倾销的第二大户,中国则是遭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影响大的产业,制造业首当其冲,如钢铁业、纺织业、电器产业等,主要涉及由中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制品、纺织品、水产品、家具、电视机等。“非市场经济地位”与“过渡期产品保障措施”是中国外贸的“紧箍咒”。只要美方愿意,就会以此对我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或特保等措施。
美利益集团是经贸摩擦背后的推手: 1.产业集团批我干预市场,造成不公平贸易。美国制造业协会认为,“中国政府向企业提供大量补贴,形式包括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以及出口税收优惠等”,因此敦促国会将反补贴法适用范围扩展至非市场经济国家,要求贸易代表处对中国补贴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美国钢铁研究所、钢铁制造业协会、北美特种钢材行会和钢管进口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综合症》报告,诬我国钢铁产业政策违反世贸补贴规则和入世承诺,威胁美国经济稳定与安全,破坏全球环境,怂恿政府在WTO机制下采取行动。
2.劳工组织诬我国剥夺劳工权利,损害美国就业。2004年,美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曾以中国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护为由,要求布什政府采取措施,但遭到拒绝。2006年6月,该组织再次向政府提出类似申请,指责我国不遵守国际劳动标准,不执行国内劳动法,导致工人劳动条件不断恶化。该组织宣称中国劳动权益问题造成123.5万美工人失业,要求布什政府立刻对我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并与我国劳工保护状况挂钩。
两国贸易摩擦新动向值得关注: 1.摩擦重心由传统产业向知识产权类产业转移。古铁雷斯认为,保护知识产权若有进展,美中贸易关系才能持续。这意味着,美正在将对华贸易壁垒的重心转到知识产权类产品保护上,此类产品将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重点,并从个别产品转向整体行业。2.争端领域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扩展。在限制我国具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如纺织品、鞋类等产品的同时,美越来越关注我国金融、保险、电信、工程、建筑、政府采购、分销、批发、直销等服务行业。
3.关注焦点由微观向宏观层面延伸。近来,摩擦已由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扩展到政策、体制、行业等宏观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出口管理、税收改革、透明度等“制度性摩擦”将增加。
4.解决摩擦思路由限制进口向扩大出口转变。美商务部次长富兰克林·拉文强调,“美国增加对华出口,而不是采取针对中国商品的保护主义措施,是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最具建设性的途径。”最近,美就我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投诉。
5.我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新的摩擦点。我国很难完全避免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美国公司时的遭遇,加之“走出去”的多为国有企业,难免掺杂政治因素。今后,类似美政府干涉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公司事件将时会发生。
人民币汇率问题
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被视为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美国内指责我“操纵”人民币汇率时起时落。拉迪称,“人民币被低估始于2002年美元贬值。到2005年夏季,人民币低估幅度在20—40之间。”2005年7月,我国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并升值2.1,使美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暂缓。2006年以来,美国内保护主义浪潮再起,不满人民币小幅升值情绪抬头。最近,美积极利用国际机构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大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促IMF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监督。
人民币升值对平衡中美贸易影响很小。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报告坦承,人民币升值对美国进口影响不大,只会使美国出口有所增加,即使人民币升值25,两年内美贸易逆差最多只能减少约100—150亿美元。美财政部次长亚当斯也承认,“贸易失衡是长期问题,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直言:“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如果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那么原来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轻工业品、玩具和各种家用电器将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取代,对美国的就业没有丝毫好处。”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对日贸易逆差,美以“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1985-1988年,日元升值67,但日对美贸易顺差反由1985年的560亿美元增到1992年的1370亿美元,美贸易逆差则由1985年的1218亿美元增到1987年的1517亿美元。可见,汇率变化对贸易失衡影响极小。
美方缘何压人民币升值? 其一,转移视线需要。近年来,美从外贸中获益匪浅,居民整体收入增加,但主要被少数高收入者占有。中低收入阶层无法享受贸易带来的好处,收入增长落后于生产率增长,使一些受损者对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产生非理性抵触。
其二,政治之争需要。美对华经贸态度变化深受国内政治周期影响。一方面,部分国会议员为赢得声望,以对“选民负责”为由,炒作“人民币操纵论”,换取选举筹码。另一方面,白宫需要用强硬对外政策姿态以取得国内胜算。
其三,抑制东亚货币圈需要。美一贯顾忌亚洲形成独立货币圈,亚洲金融危机时,美曾制止日本欲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设想。2006年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出现新进展,亚行推出亚洲货币单位,且中国所占权重最大。
其四,遏制人民币做大需要。在实际汇率政策层面,因我国在东亚经济中位置越来越重要,许多东亚国家的货币汇率倾向于钉住人民币。美压人民币升值,可迫使东亚改变钉住人民币的汇率政策,由此动摇人民币地位,削减东亚货币圈的凝聚力。从趋势看,只要中美贸易失衡存在,只要美国内政治需要,人民币问题将是美“敲打”中国的工具。
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安全问题正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焦点。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国际能源市场和能源政治的重要力量。美对我国能源外交心存疑虑。1.担心我国挑战其国际能源霸主地位。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外依存度升到43(2005年)。美能源信息署预计,2025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1420万桶/日,其中75需要进口。巨大的能源需求使我国与主要产油国联系加深,触及美地缘政治利益。在中东,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关系密切,与伊朗、沙特加强能源合作;在中亚,上合组织对里海地区作用上升;在北美,我国加强与加拿大油砂开发合作;在拉美,我国与委内瑞拉、巴西等资源国关系密切。凡此种种引起美对华日益活跃的能源外交忧虑倍增。2.担心我国打乱由其主导的国际能源秩序。美依靠国际市场支配全球能源供应,维护其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领导权。美认为,我国有石油公司收购海外资源相当于“圈占”国际能源资源,使供应与市场隔绝,破坏国际能源秩序。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责,中国试图“封锁”国际能源供应是“固守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3.担心我国能源需求损害其经济利益。2002—2004年,我国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1/3,被美视作抬高石油价格的主要原因。4.指责我国与“问题”国家能源合作妨碍其外交政策。2006年初,在中央情报局、国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的协助下,美能源部公布了对华能源政策审查报告,认为我国与伊朗、苏丹、缅甸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接触,“与美国关键战略目标冲突”,批评我国为能源利益支持“专制政权”。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美具有共同的能源利益和合作基础。两国面临相同的长期能源安全挑战,包括避免全球供应中断、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尤尼科”事件之后,美国内开始反思对华能源合作,要求政府改变相对“随意、被动、消极”的对华能源政策:一是谋求与我国建立能源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3月,时任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格向国会提交《2006年能源外交与安全法(草案)》,要求政府将对外能源合作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尤其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合作,建立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从而确保经济和安全利益,并推动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二是引导我国在多边机制下发挥作用。美学者积极呼吁邀请我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使其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承担国际责任,停止“搭便车”。在G8内,美明显加大与我国等发展中大国的能源对话力度;在国际能源机构内,美寻求与我国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让我国实际参与机构决策过程。三是推动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合作。美密切关注中日东海油气之争,不愿看到俄利用中日能源竞争提高自身影响力,为此积极筹划各种东北亚能源合作形式,并争取我国支持。同时,美希望通过加强APEC合作机构,强化与中国等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