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教学设计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墨红镇中学荣泽科[最终版]
《乡愁》教学设计
富源县墨红中学
荣泽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图片配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播放《乡愁》视频朗读。
二、认识余光中(课件展示)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
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
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
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
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美读
1.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 明确: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2.这个环节分三步走,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首先,让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诗中低回怅惘的情感。其次,让用舒缓的节奏来传达诗中悠远的思绪。最后,让学生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3.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五、美析
1.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借以抒情的“物”,学生动笔记下来。
2.出示话题:欣赏《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提示:可从文学之美、时空之美、情意之美、复沓之美、意蕴之美的角度)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文学之美。这四重意象,表现了母子的相思之意、夫妻的离别之情、悼念遥寄之心、重归故土之憾。深情动人的乡愁走进人们的心灵,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3.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4.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情意之美。这四重意象满载着情意,分别象征着:幼年求学,母子分离;成年之后,离乡背井;母亲去世,生离死别;隔于海水,乡不能归。时空之美。四重意象,时序分明。每一节都在叙说一个久久的思念、苦苦的思念、深深的思念的故事。从小时候写到现在,时空无限。
复沓之美。四重意象,使全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跌宕起伏的乡愁深情。看起来,诗句的排列还有着建筑之美。听起来,有音乐的回环之美。
意蕴之美。四重意象,表现的是一个“隔”字,又有着铺垫之美,前三节是家愁,第四节是国愁,这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海外华人普遍情感准确而生动的概括。所以,我们的共同心声是希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六、美写
如果你现在来写《乡愁》,你会怎么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呢?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七、结束语
1.通过补写,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由此,也用心祝愿祖国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2.听啊,这样一曲时时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一分钟吧。
八、布置作业
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乡愁
意象
感情
美
邮票
母子深情
文学之美
船票
夫妻恩爱
时空之美
坟墓
生死悲痛
复沓之美
海峡
思乡哀愁
意蕴之美
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第二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富源县墨红镇中学荣泽科)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墨红中学
荣泽科
这一节课的设计理念是:美文需要美教。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得极美的课文,不管是从语言教学来看,还是从情感熏陶、语感培养来看,它都是非常有训练价值的阅读材料。对这样好的材料,如果用讲析法、谈话法、问答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都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将教学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进行这样的设计,可能达到如下目的:①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②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③对学生进行语感熏陶陶。
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教学内容之一:学习铺垫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由此导人课文。交代本课的学习任务:品味课中的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2.同学们自由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3.教师小结如下:
这是一篇对紫藤萝花有着非常精美的描写的美文。
这是一篇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十分雅致的美文。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令人陶醉、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的美文。
这是一篇即景抒情、托物寄意、言近旨远的美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3.学生自由发言并进行演读。4.教师小结,作者写花之美: 用比喻的手法写花之美丽。用拟人的于法写花之活泼。
用敷色的手法写花之柔静。(色彩本身并无感情,但如果在写作中赋予色彩以情感,它也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例如,当我们读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碧万顷、连天接日的荷塘景色: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层层的荷叶中间,挺立着朵朵盛开的莲花;朝阳把金灿灿的光芒映在荷花上,使它们红得透亮、艳丽无比。一“碧”一“红”,诗人对荷塘色彩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荷塘美景的联想,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用丰富的想象写花之可爱。
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的前六个自然段。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1.教师讲析:情在哪里?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2.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3.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教学中始终注意紧扣词句来说话。
4.教师小结:我们可从四个方面体 味文中的情感之美:
赞叹之情,喜爱之情,沉思之情,感悟之情。
5.同学们再朗读课文,注意体味文中的这“四情”。教学内容之五:品昧文中的意之美
1.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2.话题讨论:这篇美文有什么样的“意之美”? 3.同学们各抒己见。
4.教师进行课中讲析:
这篇课文,通过写花,既赞美了生命的蓬勃向上,又表达了对苦难、对生命的哲思。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原来作者吟咏、赞叹花之美好,是为了引发出文字隽永、哲理深刻的人生感悟;原来文中一切让人动心的描写,是为了这令人回味的“点题”的出现。于是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寄意,就是借物抒情,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在表现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每个人都是一朵小花,“小小的紫色的花舱”“满装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师生深情朗读课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段。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习小结
【助读资料】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的审美注意开始了。继尔,作者仔细观看了这一架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这是审美观察过程。在观察中形成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情感,而后,审美联想使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接着,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哲理,这就是审美理想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情感得到了净化,在一片光辉和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显然也是一种审美动作意识的苏醒。(摘自《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5期
韩雪屏《阅读教学十问》)
下面是一份很美的背读资料,他集中了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从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浅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穗花朵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装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装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的轻轻笼罩着我。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三篇:《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 顾盛红
《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 顾盛红
教学设想:
《乡愁》是一首经典的抒情小诗,短小但意蕴深厚,诗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乡愁,短短88个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厚重主题并非易事。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循序渐进,注重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一步步走进 “乡愁”意境;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体验诗人内心深处的浓重的“乡愁”。
由于我们的学生鲜少有离乡背井的经历,偶有离家也只停留于表层的体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加强学生的诵读与品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使他们的情感逐步丰厚起来,在课堂上有自己深刻、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理解诗歌的厚重主题。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厚重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诗歌蕴含的深情。
1.创设情境: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抬头眺望,不禁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师配乐朗诵] 2.请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要求:①请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②想一想:你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在滋味呢?
3.请学生交流读完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4.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读出诗人的深深眷恋之感,师生点评。5.齐读全诗,感受深情。
二、品读赏析,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1.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物象)来表达乡愁的吗?(板书: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歌通常用形象来说话。)这种物象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的事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意象有怎样的特点?又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师生共同探讨:
(1)“小小的”邮票。
邮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删去“小小的”,味道会如何呢?读一读。
加上“小小的”,再读一读。
说说“小小的”中间有什么“大大的”?
——小小的邮票,大大的空间,长长的距离,深深的离愁。
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结: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诗人深深的依恋。(2)“窄窄的”船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着诗人绵绵的思念。(3)“矮矮的”坟墓。
清明时节的孤单和遥远让很多人扫墓的时候都会泪如雨下,而余光中呢,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又暗示了一些什么感情呢? ——“一方”的意思就是小,“矮矮”也是一样,坟墓这么小,但诗人和母亲的距离却是天人相隔,那样遥远。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痛。“矮矮”也表达出了诗人情绪上的极端压抑。
师结:一方矮矮的坟墓,寄托的是诗人悲哀的痛楚。(试着读一读,读出这种沉痛之感)(4)“浅浅的” 去掉这个词,“乡愁是一湾海峡”,有什么变化吗? 联系初一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定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为什么说天河是浅浅的?——浅浅的天河突出了阻隔之深,逾越之难,反映了牛郎织女相会艰难,可望不可即。
那么余光中用“浅浅的”一词想表达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小小的邮票可以寄去我对母亲的思念,窄窄的船票也让我有机会可以看到我的新娘,可就是这么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我和祖国分隔两头,站在海峡的这一头遥望,我甚至可以望见祖国大陆,可我无论如何就是过不去啊,这是一种多么沉痛而又无可奈何的乡愁啊!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全融在了“浅浅”一词当中。——一湾浅浅的海峡,寄托是诗人无奈的惆怅。
这里作者还用了一个特别的量词——“一湾”,海峡可以说“一道”或者“一个”,可作者为什么要用“一湾”来形容呢?
提示:“湾”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水流弯曲的地方。学生讨论明确:“一湾”包含了深厚的意蕴: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聚首,两岸人民翘首相盼却相见无望,一个看似简单的量词却深刻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和平统一之路是曲折惊险的,充满坎坷的。
师结:诗以一字为工。诗歌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感情。“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一方”“一湾”这些词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男女生咏叹式朗读)
3.由此我们发现,诗人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师:小时候,求学在外,乡愁是一种恋母愁,长大后,新婚离别,乡愁是一种思妻愁,后来啊,与母亲生死隔绝,乡愁是一种哀痛的丧母愁,而现在,与大陆隔海遥望,乡愁是一种沉重的恋国愁
问:这乡愁是随着什么而逐步加深、升华的?——时间的推移。
4.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诗人的这份怀乡之情愁日渐浓重,要知道,诗人二十分钟写就的乃是其一生的思乡之念想、民族之眷念啊!但我发现这一组词中有两个字并非是表示时间的词,你们发现了吗?(“啊”、“而”)我们试着去掉这两个字,读读看;再加上去,读读看,能读出什么意蕴来吗?
师生讨论明确: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都在这“啊”字中了。读起来,有一种深深叹息的沉重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沧桑感。
一个“而”字,使诗的内容有一种转换,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递进,“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而现在”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对祖国民族之眷恋深情(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这样,情感上有起伏,而且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
5.男女生各一朗读三、四两节。
6.师结: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余光中先生以“小我之情”作铺垫,要抒发的是“大我之爱”,即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深思恋。
如果说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那么最后一个诗节则上升为了国愁。(板书:家 国)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的情感喷涌至高潮,我们的朗读也应该随之达到最深情的高潮。
7.分组朗读,配乐(每组一小节,最后一节齐读,加教师最后一节咏叹)。
三、拓展升华,理解诗歌的厚重主题。
过渡: 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动人,但似乎还是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
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1.【出示】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2.余光中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 【出示】“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3.问:余光中一念耿耿呼喊着的除了故乡的土地之外,还有什么?(祖国历史,民族文化)
是啊,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我们的朗读缺少一种人生沧桑的厚重感。的确,余光中的乡愁是厚重的,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他说:“后来我才慢慢地意识到,【出示】(齐读)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4.师:这是一份多么浓郁而沉重的乡愁啊!而像余光中那样,乡愁中既有个人的沧桑感,又有民族同根、文化同根归属感的老人还有许许多多,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另一位沧桑老人的画像。
【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 师: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故乡陕西。晚年的于老先生,特别想念大陆,想念妻女。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啊!但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
【课件出示,师生饱含深情的朗诵】(配乐):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shāng。”
师:《望大陆》表达的情感也许比《乡愁》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痛,因为那是一位迟暮老人临死前心底最强烈的呼唤啊!但两者情感中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却是一样的。
5.师结:我们发现,无论是余光中,还是于右任,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华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有多少华夏子孙在刻骨铭心地品味着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而永恒的情感。
让我们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再一次跟随着著名朗诵家陈铎老人深情地吟诵全诗。(播放朗读录音)
四、课后阅读作业(配乐)
师:最后把余光中先生的另外两首乡愁诗《乡愁四韵》和《当我死时》送给大家,请大家课后欣赏,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不论今后身处何地,都能用心去追寻我们自己心中土地的故乡、历史的故乡和文化的故乡!
第四篇:《古代神话六则》教学设计预案 公主岭市桑树台镇第一中学 代红伟
《古代神话六则》教学设计预案
吉林省公主岭市桑树台镇第一中学
代红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述和资料介绍,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是熟读成诵,(能背诵三则以上)。
3、情感目标:理解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学习原始人类不畏强暴、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要求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不读破句,语速得当,正确流利。
2、理解六则神话的内容。理解应包括对古汉语字词意义的识记,也包括对每则神话具体内容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难点:
1、扫除字词障碍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生动地讲述每则神话,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
3、理解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
1、在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预习提纲,指导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采用导读法和讲授法。
3、在突破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时,就采用朗读法。
4、在评价英雄人物时,给每个人以发言机会,则采用研讨法。
(二)、媒体设计:
利用现代媒体再现六则神话的情节或精彩画面,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及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神话的故事,课上交流。
2、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自学中初步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同时标出不懂不清之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神话资源更是丰富。在 原始社会,生产力异常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便以为这些都是神力在起作用,于是便产生了天神、太阳神、水神、雷神等等。这些描写神的故事被称之为神话。这些神话不仅具有鼓舞人、激励人的巨大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借鉴了古代神话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今天,我就带领你们穿越时间的隧道,一起探寻我们祖先足迹。
(分析: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神话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对神话进行解释,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知道神话的真正起源。)
(二)、整体感知
本课六则神话都熔铸了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斗志,具有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
1.《盘古开天地》
本则神话的第一段描写宇宙生成之前“天地浑沌如鸡子”,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盘古就在这核心中孕育而成。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之后盘古劈开了浑沌的世界,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而且盘古顶天立地与天地共同成长。“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进行比较,突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两个“万八千岁”揭示了宇宙生成的缓慢过程。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地”。
本则神话的第二段用“化”“成”和十三个“为”写盘古“死而不已”,以其整个身躯化育了自然和人类,创造了丰富、美丽、神奇的大千世界。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变”为全文的线索。
2.《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它讲述在鸿蒙初辟的太古时期,“天地玄黄,日月洪荒”,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幸亏女娲挺身而出,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才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精神的赞歌。
3.《精卫填海》
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遭遇风浪,溺水而亡。她愤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青春,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发誓要填平东海,使它不再兴风作浪,危害人类。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鸟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常衔”却是锲而不舍精神的写照。全文66个字,既描写了精卫的外貌,也交代了她的来历,更突出了她不屈的意志和与自然斗争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故事悲切壮丽,凄美感人。
4.《刑天舞干戚》
刑天是神话中的断头之神,“与帝争神”,可见其叛逆和勇敢,“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表明“争帝”失败。之后作者又以“乃”字使情节急转而下,人物出乎意料地起死回生,并搏斗不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想象奇特,赞颂了刑天至死不屈、英勇强悍、凌厉无前的锐气。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叫他为“刑天”。不过也正因为他如此渺小,却敢于和黄帝争神,才使他的人格精神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
5.《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讲述了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这篇神话全文不足40个字,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夸父“与日逐走”、饮“河、渭不足„„道渴而死”、“弃杖为林”三个情节,形象生动感人。虽然“道渴而死”,给人功亏一篑的遗憾,但“入日”已显示了夸父的奋斗过程和成就。虽然“道渴而死”,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弃其杖,化为邓林”,却给奋斗者、追求者一个温暖的明证,也给继往开来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更向人们展示了夸父顽强不屈、死而不已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为战胜自然、造福人类而永远奋进。
6.《鲧禹治水》
本则故事是由《山海经·海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三段文字构成的。反映了远古洪水泛滥给原始人类带来的灾难,记述了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表现原始人类为战胜自然而世代相承、前仆后继、公而忘私、奋斗不止的顽强意志和勤劳、义勇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艺术地总结了原始人类在长期的苦斗中所积累的治水经验。
(三)、研习课文
1、检查预习:写出每则神话中出现的生字的正确读音。
霆tíng 髭zī 髓suī 抟tuán 暇xiá 颛zhuān 鸷zhì 攫jún 鳌áo 噬shì 鸠jiū 喙huì 堙yīn 鲧gūn 嵩sōng
2、读文,整体把握每则神话的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放声朗读。
个读课文,纠正其错误发音。
(分析:这是读的能力训练。熟读成诵是共同的达标要求,读,应贯 彻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复读文,以便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利于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分则标出每则神话中难词以及难句。采用查古汉语词典比赛的方式,和词语猜测的方式,扫除字词障碍。
集体讨论难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给与解答。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由于古今
(分析:词义和语法的巨大差异,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我把扫除字词障碍列为难点。我们应该看到,陌生与困难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少年来说,会引发出积极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就会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突破难点。)
4、复述每则神话故事
利用现代媒体再现六则神话的情节或精彩画面,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再现神话的形象或意境,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分析:这是“说”的能力训练。正确复述也是共同的达标要求,生动地讲述故事就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5、评价人物:
首先对神话进行归类。本文选编的六则神话
从内容上分:
(1)、有的是解释世界起源的,有《盘古》、《女娲》两篇。
(2)、有的是歌颂英勇不屈的英雄人物的,有《精卫》、《刑天》、《夸父》、《鲧禹》。(分析:这样分类有利于学生从内容上把握故事。)
从情节上分:
(1)、有的简单明了,如《夸父》、《刑天》、《精卫》。
(2)、有的跌宕起伏绘声绘色,如《盘古》、《女娲》。
(分析:这样分类有利于学生学习时不平均使用力量,合理分配时 间。)
其次,集体讨论人物形象。人物要点:
(1)、盘古:是一个献身济世的英雄,他用他的整个身体诞生了一个新世界,是人类的老祖宗。
(2)、女娲:抟黄土造人,是人类的始祖,她上补苍天,下治洪水、除兽害,热情地拯救人类。在女娲的身上,表现了原始人类乐观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3)、精卫:是一个意志顽强,英勇不屈的形象,它是远古人民在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时百折不回的精神的象征。
(4)、刑天: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对至尊的否定,闪耀着顽强、坚韧的光芒。
(5)、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走的英雄,虽然失败了,却至死不忘为后人造福,是一种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为后继者开拓成功之路的英雄。
(6)、鲧禹: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他为了治平洪水,而触犯了上帝的权威,以至于被杀害。他的儿子禹继承父志,战胜洪水,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分析:对故事以及人物进行评价,既培养“说”的能力,也培养初步的“议”的能力。更主张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相互交流搜集到的神话故事
方法:用讲故事比赛的方式,以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参加。
要求:
1、每组选派的代表每人只允许讲一则神话,不允许有重复。
2、讲者应做到吐字清楚,声情并茂,达到感染人的目的。
(分析:交流放在讲课之前,一方面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疏通文意以及分析神话人物作了准备。)
(五)、小结:
通过学习《古代神话六则》,我们认识了抟土造人的女娲,意志顽强的精卫,勇于挑战权威的刑天等等。原始人类不畏强暴、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积极态度,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去探寻新的人生。
(六)、答疑、布置作业
1、答疑
学生可能从知识上提出神话与传说以及与寓言的区别,从内容上可能提出神话与迷信的区别,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解答。鼓励并引导学生扣紧课文的重点学会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一一作答,贵在巧妙引导,既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使课堂失控。
2、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课后阅读《山海经》、《淮南子》等儿童版读物,并写读书笔记,课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强化本课所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2)、让学生通过绘画、想象、文字等再现某则神话的形象或意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其写作能力,(分析:作业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又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