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工程 ...[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6:2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工程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工程 ...》。

第一篇: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工程 ...

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建设与之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10几家。现有可使用的校内是训室10几个个(装潢工作室、材料实训室、工艺实训室、测量实训、画室、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脑室),使其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四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实训教学平台。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与质量,与各企业建设“融入式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产学互动、校企双赢。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保障实习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通过配置专业教师的学历、技术职务、层次和年龄结构,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到2018年,培养和引进2位专业带头人、4位骨干教师,聘请4位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培养青年教师12人。到2018年,专兼职教师人数达到16人以上,形成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龙头,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相融合的具有较成教业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合理、“双师结构” 的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设备和条件,为社会和行业开展技术培训、专题技术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等服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通过正规学历教育、企业订单培养、在职人员培训、下岗人员转岗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的社会性,最终实现“云南省装潢艺术设计行业最大的集教学、培训、职工技能提升、国际人证、装潢艺术设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装潢艺术类专业服务中心。

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指导思想,力图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成教教育教学改革特点,专业建设中有以下特色。

1、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云南省企业用人情况,制订适合云南省各企业对技能人才要求培养模式。

2、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建立“导生”制:选拔优秀学生,承担部分实训教学任务,学生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3、“理、实”融通,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采用“高学历提技能,高技能提学历”的方式,结合校本培训与校企合作培训,培养了一批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使“理论具体化,实践规范化”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第二篇: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化教学效果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 ...

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化教学效果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改革

由于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两级管理体制,我国高校可划分为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本文研究的地方普通高校是指非国家重点建设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实施普通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校。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1]高等教育地方化是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我国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了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化高等教育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数量的激增,高等教学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等教学质量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2]与部属高校及重点扶持的高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较低可以大致概括为几个因素:从教学投入看,地方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呈现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学校自筹、学生学费为辅的多样化形式,来自中央政府的教育拨款很少,这使得地方高校的新专业开设、科研、市场调研等缺少经费,因投入不足引起教学质量下降;从学校定位来看,地方高校在定位和办学思路上模仿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从师资力量看,师资力量薄弱,尤其缺少优秀教师和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从学生方面看,录取的新生高考成绩相对较差,总体素质较低。

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对应的是日渐突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一些规定,明确把就业率列为高校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许多高校把专业的增减与毕业生就业前景进行挂钩,如江苏2010年新增本科专业的设置方面就规定,原则上不再增设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3]地方高校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把就业率列为重中之重,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得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企业需求,缩减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时,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加能让毕业生有所谓“一技之长”的操作性和程序性较强的课程等。

二、职业化教学改革的利与弊

随着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操作性是当今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两大特点。因此,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职业化倾向有其现实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

职业化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这类学校一般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教学并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当普通高校都围绕“就业率”而采取职业化教育方式时,负面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过程的功利化

秉承“就业至上”的教学理念,近年来许多地方普通高校普遍加大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比重,缩减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使得多数学生只重视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随便应付自认为对就业帮助不大或与就业无关的内容,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潜在的、长远的、综合的功能。更甚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上课,将大部分学习时间用于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些都是与高等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高等教育的初衷是提供一种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教导一些表面看起来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专业技能。因为具体内容会过时,而能力和素质则不会。基本素质的养成,其价值远远要超过任何一门专门技术。

2.高等教育功能的弱化和片面化

从现有资料看,尽管“高等教育功能”尚未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上都是围绕高等教育的“能力、功用、作用”等展开。别敦荣教授认为正确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应当是: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辩证地统一于教育过程之中。[4]高等教育功能作为高等学校存在的内在依据,是高等学校职能的逻辑起点和基础。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是高等教育功能制度化的结果。具体而言,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在四大职能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才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解决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确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并非全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主体,还应承担引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地方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职业化倾向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而不顾其社会功能,认为上大学只是为找份“好”职业,混个有利于个人升迁的学历、学位,既不顾社会的需要,也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可谓切中当前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软肋。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既要重视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和生存的本事,同时也要重视教会学生治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要给学生们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思维与争鸣的空间、独到而有所启发的心理感受场所,这样有利于学生探求学问和激发灵感。

3.影响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即将发展方式从偏重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从偏重于追求硬指标显性增长,向致力于提升内在软实力转变。[5]

职业化意味着操作化、程序化,使得高校越来越像职业培训机构。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职业化倾向的教学改革会降低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性,阻碍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科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合理教改的建议

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改革,其职业化倾向本身无法判定对错好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和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的专业、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该坚持培养社会需求、企业欢迎、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大改革的力度,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适应个别企业的当前需求。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受到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和积极性发挥程度的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各地方高校进行改革的重点,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地方高校应加大自身内部的挖掘潜力与培养力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中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送到高校、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深造培养,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使教师成为各个专业的行家,对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队伍结构的优化,应根据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引入或聘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塑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竞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部属院校相比,在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先天不足和后期积累的劣势,特色策略是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合理的学科结构和特色专业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整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时,应做到学科建设以生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专业建设以学科为依托。

学科建设要适合培养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一学科,地方高校的水平一般要低于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因此,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地方高校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水平,而是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对现有学科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生成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专业建设应以学科为依托,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现有学科的潜力,培植新专业与特色专业。特色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专业定位应以市场价值为前提,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占有情况和办学水平,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此外,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到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要了解各类产业对人才在数量、质量上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前景、趋势,就要注重专业领域的实际要求,并能对未来准确把握与预测,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

3.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强调的是能力的综合与实用,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完成。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第二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为了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一项有效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在老师或相关专家的带领下,学生在其中承担来自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既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又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紧密合作,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去工作,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4.实行弹性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与社会经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修完额定的必修课之外,再选修一门或几门系选课或校选课。这样学生不仅改善了知识结构,拓宽了知识面,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弹性学分制是地方高校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需要,它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另外,弹性学分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课。这会在教师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第三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其整体知识结构中,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专业常识,更需要切实的社会实践经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我国设计教育现行体 系之下,分析借鉴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中实践设计活动的关联性,构建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单位的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 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设计手段把具有艺术含量的构成形式有机的组合在某一空间中,使其达到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的空间环境造物行为。从某种角度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具体的一个艺术设计门类,其构成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构成。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室内外不同类型风格的物质要素,非物质形态则是指如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影响和指导人们行为方式和审美取向的精神因素。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利用设计构思使艺术品质和功能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构建各要素间平衡关系的环境系统。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征与教育现状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存空间环境的营造,要解决的主要有空间物质形象的艺术化、施工工艺、材料学、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几个方面。设计思想的产生,不可否认来源于设计师所把握的理论认识、专业素养,但风格和个性的形成也来自设计师不断进取的、开拓性的创新精神以及个人的实践经历、经验积累和智慧、灵感的显现,而这种能力的进发是无规律、随机的,也是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书本和课堂来传授的,必须要在设计的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浸润和磨练才能建立起来。知识可以传授、技术可以训练、艺术可以熏陶,唯有设计智慧必须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按照我们现行的设计教育模式,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经过了四年的本科设计教育之后,还必须经历几年的实践历练,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素养逐步转化为初步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设计师的专业教师也只能泛泛而谈地传授一般知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缺乏实质性的专业交互和经验传授。

比如说,设计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课题,假设现在要设计一个影院,音响要求如何满足。每个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师不能迷信书本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几家音响用品厂家,让他们提供设计方案,要多大的音响,摆放距离和方式怎么样,设计清单报价拿过来,几家的图纸拿过来,然后 一家家派自己最优秀的工程师来说服我,我只要请教一个公司就行了,几个方案,谁的好,影院管理人员一说我们的设计师就学会了,也就积累了关于影院音响设计的经验。所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正确办法,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解决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然而我们目前的设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

二 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型教学模式

设计的专业性质是把设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的物质形象的过程。因此,设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熟知生产过程,了解物质材料与成形工艺,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另外,如前所述,设计毕竟是属于个体智慧的劳动,设计思想需要传承和延续,师承之间必须经过 具体的时间与项目的磨合才能得到真谛,这是设计这门专业在学习程序和师承关系上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别之处。

注重并将这一理念贯注于教学之中的,除了包豪斯以外,还有大洋彼岸的赖特,他一 手创建的东、西塔里埃森不仅是其工作、生活的营地,而且是一所独特的学校。塔里埃森的现行教育与成立之初相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它己发展成为具备了完整的教学体制与学位评估条件。它独特的教育方法与体系吸引了来 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作为事务所,它至今依然承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塔里埃森的教育仍然从根本上迥异于其他学院。通过 “做而学”,在培养人的品质与提高人性价值的同时而使其成为建筑师,仍然是其办学的宗旨。建筑教育在这里更体现出其职业的特色,“学”在这里拓宽了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站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立场上对包豪斯实践性教学的大胆借鉴。其目的是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实践服务实践为教学提供验证,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教育提供一部分经费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正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强化实践能力综合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实践能力的、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设计人才,所以要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室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制作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设计实践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一种补充。工作室本身就具备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的场所,相对于企业而言,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增加艺术修养的机会,它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问题上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国际上有不少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工作室、研究所、事务所以及设计公司等,教学成果卓著而且也起到了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同时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这几乎己经成为办专业的国际惯例。

1、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保证与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墓础,由授课教师按照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方向组成不同的课题方向研究团队,应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实力,因此,执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有能力很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负责人,要有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的学术团队作为教学师资支撑,这样既可以保证设计项目的到位,又可保证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设计和教学任务。工作室成立之初,可通过高校提供的一定的教研资金,维持教学、实践与科研并行的运转,步入正轨后即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盈利。

工作室的日常运转是在保证教学计划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向社会承接项 目、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与,把教学融入到实践项目和研究中去。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验证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形成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良性关系。同时,日常教学中通过实际项目对设计经验的不断归纳和总结,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如何解决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与实践的矛盾

工作室应具备研究的基础和实践设计的能力,包括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教师申请及院系和学校讨论、考核后 开设。工作室教学上实行双向选择的制度,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如专业基础能力、道德素质、学习态度等基础学习及考核,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方可选择指导教师进入工作室学习。

工作室将实行等同于企业单位执行的工作制度,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意愿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工作室部门的设置是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为依据,建立不同方向的专业部门,如方案部主要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艺术功底好以及对设计理念理解比透的学生适合方案部的训练。施工部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以及对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的掌握。室内陈设部主要培养学生室内陈设的设计能力,绘图部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电脑辅助工具将设计思想表达出来,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部门或者轮换进行学习。开放型的教学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提高设计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使学生深入了解现实中企业的运作、经营方法以及市场营销、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及人际关系等知识。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上由工作室各个方面的负责人统一安排,如课程的教学时间、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方法可根据实际的课题研究设置。艺术设计教学的安排最忌死板的“计划经济”,最忌讳大一统体系,所以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的安排上应该针对自己的需求和具体情况,有自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有足够的弹性,新项目的到位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原课程安排进度,在内容上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坚持灵活性,对教学培养的目标要求可以尽可能制定得严格些,但对教学的内容、课时数就应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而制定相应的安排,灵活调整,重结果不重过程。

结语

随着经济改革的迅速深入,国家的建设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以一种责任和义务感加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质,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道路》 杜华刚 《科教研究》 2007年 [2] 《设计的羽翼—关于艺术与科学理论的思考》 郑曙旸 《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4年

第四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浅议讲解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浅议

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的必然产物。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门类 , 已走进现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日益注重生存环境的今天 ,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顺应时代脉搏和市场需求而快速发展。据统计 , 目前全国有近两百所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其中高职院校就有一百多所 , 且呈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研究方向。这两个方向的人才社会需求大 , 招生与就业形势好 二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性和实践性强 , 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 因此在院校选择设置专业时备受青睐。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背后 , 也要看到其专业建设上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这种不足导致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毕业后在工作适应过程中的磨合期加长 ,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根据教育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 , 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据了解 , 大部分实践教学课基本上流于表面形式 , 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代课教师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 所有的实践教学全部在教室进行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 ,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 , 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 , 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 这就出现了 “ 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 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 , 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 ,它涉及很多具体的材料和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 ,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即使带学生参观装饰材料市场作为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也是不 够的。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了一番 , 回来不是忘了材料的名称 ,就是在设计中不知怎样使用它们。这种参观留下的片段式记忆使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很难形成主动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 ,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 计 任 务,设 计 作 品 经 常 犯 常 识 性 错 误 并 漏 洞 百出 , 到工作岗位后 ,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实践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 ,必须对现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目标在

于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能力目标模式的实现 , 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 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 以岗位群需要为依据 , 以行业和产业为依托 , 以技能· 和岗位能力为目标 , 打造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笔者认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为主 ,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 , 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 , 无法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是从传授知识和技能出发 ,全面增强学生的行为能力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学生在从事实践活动时能系统地考虑问题 , 清楚自己所完成工作的意义明确工作步骤 ,具备独立计划、实施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 , 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 , 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特别适合每

门专业课程的实训部分 ,以小组方式进行 ,一般 人一组 , 每小组有一位学生负责。根据老 师给定的一个真实或模拟的设计项目,学生以组为单位制订小组整个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市场调查、方案产生、项目实施、检查、成果的评价展示五个阶段。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 与教师有效、必要的指导相结合 , 完成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一种开放而不失纲要、自由而不失约束、自主而又有指导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 ,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各有所长 , 思维开阔 ,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强 , 能动手 , 更适 应社会需求。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1)增加施工模拟操作环节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 在做中学 , 在学中做。装饰施工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施工模拟操作环节 ,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在施工模拟操作试验室 ,学生能看到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修构造、节点、做法等 , 了解水、电、消防等隐蔽工程与室内装饰设计的关系 , 了解与装修构造相对应的材料常态样式 , 从而加深材料与应用、装饰构造与工艺之间的认识。

施工模拟操作试验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工作实际中。在试验室备有装饰施工的常用器具 ,如开料锯、四面刨、电钻、钉枪类工具与五金辅料等。学生在实验老师指导下 ,根据教材上的范例或自己绘制的施工图 , 使用施工工具亲自操作。如顶面做轻钢龙骨、木龙骨吊顶的施工 墙面做轻质隔墙、大理石墙面施工 地面做实木地板、地毯的铺装练习等 , 熟悉常规的施工工艺 , 从而推敲自己设计作品的合理性。学生通过施工模拟操作环节的学习,能够把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为今后直接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打下基础。

(2)以工作室为中心进行项目教学

目前 ,有些高职院校建有专业工作室作为校内实训基地 , 可以以工作室为平台 , 围绕某设计项目, 真题真做 ,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 这样既完成了实践教学和实体创收 ,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新开发的住宅小区考察户型 , 允许的条件下 , 让学生与业主进行接触 , 了解他们的设计要求 , 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市场调研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针对设计方案学生再一次与业主沟通 ,并根据业主提出的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方案进行修改 ,直到业主满意为止 , 这其中包括装修预算。然后工作室出面与业主签合同 , 组织装修施工队进场施工 , 学生在施工现场根据设计图指导施工直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学生经过了接单— 方案设计— 业主反馈— 施工图设计— 装修预算— 现场施工指导— 竣工这样一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 ,全面了解了室内设计流程。在这个设计过程中 , 学生将完全脱离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而是变成教学体系中的主体 ,培养了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 充分发挥 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作意识 ,既激发了设计热情又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 , 毕业后即能上岗操作。(3)安排学生走进企业参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 ,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 ,如一些 “ 工程制图 ”、“ 装饰施工技术 ”、„ 装饰预算 ” 等专业课程。按照装饰公司的规模 ,一般很难同时容纳一个班的学生 , 可把班级学生分散到几个相关公司 ,让他们跟随设计师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如用 绘图 ,或做预算报表 ,或其他。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 ,学生不但能巩固专业知识 ,还能缩小课堂与社会的差距。对干设计实训、毕业设计这样一些综合实践课程 ,学生可以以实习的方式到产学合作单位或实习单位参与实际设计项目 , 以实际成果来完成毕业设计或设计实训。在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下 , 学生的应用 能力和动手能 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 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 , 为今后零距离就业打 下 基 础。

(4)实践教学评价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目前基本实行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这种方式适合理论课程的考核 , 对于实践课程考核则过于单一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评价不要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 , 而是要更注重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不限于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 还要参考企业专家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 ,可以从态度、能力和结果几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态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设计项 目认知和兴趣程度 ,以及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的学习态度情况 能力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 , 评价因素是独立、正确、协调、快速完成设计项目 结果评价主要看学生作品的合理性、新颖性和规范性。这种系统的评价方法 ,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

作能加 勺 训练放在重要位置 ,从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规律并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 ” 师资队伍 ,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俗话说 “ 名师出高徒 ” ,实践教学教师是否有实践教学的能力 ,是否有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是否有高水平驾驭实践教学课堂的能力 , 对于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至关重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小、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学校除了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外 ,教师自身也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 增强设计实践能力 , 从而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没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即工作室但按专业发展趋势 , 建立工作室制是当务之急。工作室架起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桥梁 ,使实践教学得以更有效地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着重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是实践教学的校外课堂。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难点 ,不是基地数量太少就是校企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因此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3、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试验室、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 ,运行过程中的情况以及运行后的效果如何 , 需要进行全面质量监控 , 以监控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和提高。质量监控主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检查、督导。一方面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 , 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掌握实践能力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反馈教学过程信息、, 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科学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检查 ,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四、结语

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的根本任务。专业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为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起一个相应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 是新时期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和迫切需要。

第五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33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教学则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是服装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教学环节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之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贯难度很大的问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成衣工艺与制作、纸样制作、服装 CAD 系统操作、服装材料学实验、企业顶岗实习、服装设计、毕业设计、服装市场调查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职业技能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挂职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

(3)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艺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实际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会不会”、“行不行”?上面阐述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目的和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实践教学质量如何,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因此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除检查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外,还应评价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状态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等相关要素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开展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地分析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教育来说,应突出以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实践教学的条件、状况和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促进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对实践教学经费的保证和场地建设的完善提供改进意见。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坚持以下原则:

(1)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而言,在评价体系中,首先要评价的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分)的1/3 以上。

(2)评价体系中要考虑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评价。因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训练的场所。

(3)产学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训练,才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工作意识,培养解决生产现场问题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4)在评价体系中,要科学地指定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明确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评价指标要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给出模糊的评价标准。

(6)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同时与各有关部门对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走过场,切实保证评价质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相关因素较多,而且,又相互制约、综合性很强的复杂过程。有许多因素是实践教学教师所力不能及的,但又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全方位的,要在教与学各自相关的主要因素上,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3.1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的确立(20 分)

为保证培养人才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设置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无论实践教学内容如何,都必须保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必须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

(1)实践教学计划时数一般不应少于教学总计划时数的 1/3。

(2)实践教学文件完备,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合理;有实践教学进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教材、指导书和参考书;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体系。

实践教学组织(10 分)

实践教学组织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编班编组、实践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实践教学师生比等。

为了确保工厂实习的教学计划顺利展开,服装专业的企业挂职实践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学生个人的意愿,将挂职实习分为定向挂职实习与不定向挂职实习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针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进行的挂职实习,参加这种定向挂职实习的学生通常已被挂职企业录用,实习的岗位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将理论、实践、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学生与企业的需要,也体现了企业投入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轻了学校组织挂职实习的负担,拓宽了校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后者是指针对学生就业工作岗位尚没确定,将学生安排到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以提高他们今后在服装企业就业的适应能力。工厂实习的计划与组织采取了以下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组织形式,整个实习计划由三方面紧密配合完成。二是企业、学生为主体,学校兼管的二主一辅的实习组织形式。

实践教学管理(10 分)

为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各实训室和对校外实践都应建立(1)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实践教学教师责任制;(3)实践教学学生守则;(4)实践教学安全制度等。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10 分)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教育的保证,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来讲,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因为该专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受办学规模的影响、市场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要完全具备这两类特征的人才是很困难的。

为了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任务的完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加强专职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再教育、下厂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管理思想、新的工艺与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是聘用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通常兼职的教师都是服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服装设计师,他们可以将服装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及最新的服装经营管理信息及服装市场流行信息及时地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10 分)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硬件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而是需要与专业教育要求相配套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设施,如果缺乏实践教学设施,负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就很难有特色,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教学硬件投入方面,能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及自身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施,这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水平能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专业在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了纸样实习车间与服装缝制车间,服装缝制车间是模拟服装企业一条生产线设计的,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第二阶段建立了服装表演厅、材料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展示学生服装作品及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及服装 CAD 实验室,并将服装缝制车间扩大了一倍,加强了服装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能力及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服装企业对服装生产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从而保证学院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40 分)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1)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2)学生学习过程考核;(3)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生产考核;(4)学生毕业设计成品;(5)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评价;(6)实习基地(单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意见。3.2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

从以上六个方面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需根据评价体系标准进行检查,即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1)评估机构的建立。(2)安排评估进度。

评估结束后,并不是整个评价工作的结束,而是新一轮评价工作的起点,将日常经常性的工作与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评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切不可图形式、走过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但根据我们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估,不应有一个标准的固定模式,而是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特点和要求,可分别采取口笔试、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对毕业实习,可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即有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综合考核。即由实习岗位所在部门主管根据日常考核情况进行鉴定和评分,另由实习学生本人进行自我鉴定、提交实习报告、记录,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抽查考核情况、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进行鉴定和评分,最后再将上述三个方面评定的分数,按规定加以综合,即为学生校外毕业实习的最终考核成绩。

对于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绩,也可采取学年技能学分制加以有效控制。具体来说,学年技能学分制是以强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学年制的计划性和学分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的。其特点是,在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操作技能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学年技能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学分才能毕业。用这种方法,也是进行实践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有些学校已采取这一评价方法,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教学实践评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该专业教育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各职校教学特色各有千秋,有许多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所以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可千篇一律,应当各有侧重。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最终要达到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下载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工程 ...[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工商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 云南工商学院质量工程 ...[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