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找春天》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因此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潜心会文,充分与文本对话后,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当一个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是活泼的”,教师并未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会读书,会思考后,便锁定“活泼”这一感受,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想象。这一引一拨,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想象是如此的丰富,假如没有这一环节的停留、挖掘,学生只是肤浅、走马观花似的多元解读,那么课堂上情感迸发的镜头也就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还有赖于教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我也来说说”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拓展学生的语文空间。《找春天》一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春天说得更美丽,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充分利用文本来拓宽学生写话的空间。由此可见,教材不应是码头,而应是航船。
一直以来,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讲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生的潜能,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今天的课堂上,我听到的是多么富有童趣的声音,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独特感受,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的丰富想象!我感受到他们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极富创意的发言使我认识到:今天的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容小视。在课改的今天,学生勇于挑战的个性正渐渐地崭露头角。在充满想像和梦幻的儿童时期,充分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想像,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燃起一盏难以熄灭的明灯。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程过于封闭,过于注重语文知识,把学生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社会缺乏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科本位的现象必须改变。在课改教学活动中,看到有的语文课变着花样渗透各种活动,热闹非凡,不管课文的体裁与内容是否适合,也不管知识是否落实到位。我认为,融合也好,沟通也罢,语文课不能脱离其根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在课改实验中,我将古诗的背诵与学生认字结合起来,旨在通过课外自主地学习古诗,达到促进学生认字的目的。熟知学生却将古诗与所学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较和谐。它让我认识到两点:一是课标中所提倡课内老师的指导与课外自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
二度创作,掀起课堂小高潮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说句实话,从教这么多年来,我最怕教学古诗。虽然我本人比较喜爱古诗文,在大学里对古典文学的赏析曾受到授课教授的嘉奖,但如何让孩子们也能品味出诗的韵味,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却一直是我的苦恼。
今天又是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是宋朝杨万里的名作,他以白描的手法从正侧面描绘了暮春的美丽,一句“飞入菜花无处寻”,极生动、传神地勾画出
漫天的黄花,弥散着浓浓的晚春的美。全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是美极了,但如何使学生体会这种美,融入这种美却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任务一布置,一直略显沉闷的课堂一下炸开了锅,各个小组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活动起来。
看,肖鸾仪这组在她的组织下,中规中矩地按课文内容表演着,四个小组成员一人表演一句,表演后还相互评议,评出最佳演员;陈晨这组为了增强可观赏性,画了一只可爱的黄蝴蝶,由唐敏拿着在前面跑,陈晨则扮演追逐的小男孩,眼睛盯盯地望着蝴蝶,透过镜片我也能看到他眼里演绎的那份执着;谭子轩他们组站在椅子上来表演未成阴的树,还把碎纸纷纷扬扬地洒落,表现落英缤纷;最有趣的是廖沐真,别看他平时说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这下却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别出心裁,用一根橡皮筋把自己的头发扎起来,扮成古代孩子的模样,拍着双手追赶着蝴蝶,那如醉如痴的样子把大家都逗得前仰后合„„
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演绎着平时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诗,我不禁沉思:我们之所以总觉得古诗难教,是我们没有找准一个突破口,没有给孩子们一个适当的平台让他们施展,仅仅局限于对每个字词的机械的理解,自然气氛难以调动。而本课我的这个编演情景剧的小环节的设计,给孩子们提供了“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
其实你们不懂母亲的心 ──《笋芽儿》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学生兴趣较浓,也许是作者拟人化的写法吸引了大家的心,也许是大家被笋芽儿逐渐坚强的品质所打动。感觉学生学习很投入。
本文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流程:
1、揭题时板画了解笋芽儿。一下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个个想就笋芽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2、读完课文谈感受。
3、朗读理解。注重表演读,在读中感悟、体会,在体会中表演读。
4、质疑。
5、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出乎意料的是本课背诵人人爱背,背得快、背得流利。)
在本课第二环节教学(读完课文谈感受)时,有学生说:“我感觉到笋芽儿非常勇敢、坚强!”
(那么他一开始就是勇敢、坚强的吗?)
一开始是非常害怕的,不过在别人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勇敢、坚强了。
(很能体会)
这时,另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说:“我觉得课本中的笋芽儿就像是我们孩子,竹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总是阻止我们干我们想干的事,真不好!”学生们立刻表示有异议。
虽说童言无忌,但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我还是感到了一阵心酸──母亲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我们的孩子并非完全理解母亲的心。当时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会联想,同时反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妈妈为什么要阻止你们做一些事?”
最后,大家认为这是妈妈怕我们人小,受到伤害。所以才会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是妈妈爱我们的一种方式!当然如果你觉得不太好,也可婉转地向妈妈提出来!
当我写下以上话时,正是3月5日(周六)。周二是“三八”妇女节,我想布置一样特别的作业:
1、和妈妈长谈一次,了解妈妈对你的爱。
2、做一件令妈妈感到高兴的事,给妈妈带去温馨。
但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懂得母亲的心!
小问题 大收获──《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理性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由于生活积累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中,我非常感激这位同学,是他的这个疑问让全班同学对于小鹿兄弟间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他的这个疑问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仔细聆听学生心声的重要性。有时精彩就在那刹那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当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让精彩的火花处处绽放。
有趣的写话指导课──《口语交际·写一写》教学随笔
第一单元快学完了,《语文园地一》里有一个写话训练是观察并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北方的春天来得慢,初春已过,焦急的等待中,春天却一点影子也没有。缺乏形象的感知,写话无疑成了命题作文。二年级的孩子,回忆写话实在有些为难他们,但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试一试了。
早上一上课,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吧!”话一出口,许多同学皱起了眉头,教室里异常安静,我分明感觉到气氛的压抑。
“我们写不出来。”不知谁嘀咕了一句,有几个同学们面面相觑,接着传出窃窃私语。
我想:“这堂课肯定糟了!不如顺着他们的思路溜溜。”我立刻扭转了话题:“那你们说说,怎么完成这次写话训练呢?”
“要是有一副画就好了。”班长刘森喃喃地说。
“可是,现在我们没有画呀!”学习委员孙艺舒立刻接了过去:“我们可以自己画呀!”
对呀!我心头一亮,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画呢?我说:“同学们,请你们仔
细想想,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景物画到黑板上来!”
教室立刻热闹起来,小画家金宗璇踮起脚在黑板上房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接着,同学们陆续跑到讲台上,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上了黑板。这下可忙坏了我,只有不停地指导他们:小草应画得低一些!春天的树叶画小点!再想想,天上还有什么?春天,荷叶刚长出嫩芽,荷花还没长出来呢!„„孩子们乐呵呵的,我也俨然成了一名美术教师。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画作很快就完成了。抬头一看,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得惊人!整张黑板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浓浓的春意写满了黑板,写满孩子的笑脸,也充盈着整间教室。
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美吗?”
“美!”
“哪儿美呢?”
学生的回答让人拍手叫绝:“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
“小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来游玩。”
“冰融化了,小河唱着欢乐的歌奔向远方。”
“熊伯伯慢悠悠地从洞里走出来,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
“鸭爸爸带着全家出来游泳了。”
„„
最后,我不得不刹车了:“还有好多同学要说,可是时间不允许,请你们拿起笔把它们写下来给老师看。你们的画画得好,相信你们写的文章会更优美!”
不出所料,同学们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泉水》的课后反思
这次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是我校第一次在全校青年教师中举行的以考核青年教师真实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大型教学活动。这次活动旨在测试各青年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它从得知上课的内容到正式上课中间只各了短短的一天时间。这一天。老师们要在没有教学参考、教案参考的情况下,独立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学生在课堂的各个训练点,并撰写出教案。相信每个老师通过这
次的活动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本次活动能够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培养教师对教材的独立把握能力,发掘自身的尚未发挥的能力,展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
本人在这次活动之后,也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本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泉水》一课。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因为是开课而忽视或省略了这个比较难教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诙谐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由此扩展到对“泉水还会经过,哪里帮助谁?”的想象说话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说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认读新词语的时候,本人用课件实行了一场竞赛:和屏幕上的小朋友竞赛。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非常踊跃。这样,本人从学生的角度运用了童趣的语言,和学生亲切地交流,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愿意读,愿意想的目的。
新课程对学生的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视,强调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一小
见大。本人在《泉水》这篇课文进行设计时,已经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但基于这堂课是第一课时,从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仍十分重要出发,决定第一可是侧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将训练学生能力这个方面的训练放在第二课时。就算这样的设置使第一课上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于学生来说,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第二课时本人的安排是要学生对这则故事编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要义的理解,对无私帮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过表演能使他们在无形中背会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课外的一篇文章,同样是童话的形式,但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帮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句。最后,将课文中所要体现的精神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学生能给自己的同桌写一句话,说说他曾经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对他加以表扬。
当然,从这次的独立备课上课中,本人也发现在朗读时对教学方法的处理还不到位,显得呆板,重复,“朗读要体现层次”这个原则还没有做好。即使和过去比已经有所进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下载链接:小语全册试题 小数全册试题 小语全册课件 小数全册课件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1、让孩子动情: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
让孩子动情呢?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我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
2、抓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识字规律,我让学生在课文中识字:
⑴ 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和读通课文。
⑵ 同桌交流学习。(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⑶ 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地进行识字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组内合作识字,养成交流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⑷ 用所认生字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⑸ 比较详细的教写“雷、锋、叔”3个生字。
教研员陈英老师给我的点评是整堂课总的感觉字、词教学比较扎实,采用课件、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识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识字积极性的调动,效果不错。但她认为低段识字教学不要集中识字。因为这样一堂课识字,识字量太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还有教写生字,二年级不要分析的太详细,要让学生整体观察字形的结构(左右、上下、半包围)。课的最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练习书写的机会,她说一节课要保证10分钟的书写时间。听了陈英老师的话,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以上这些不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的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思考,以寻求更好的识字教学方法。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1、这问题没有停留在问答的回答上,而是重视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程,留足较多的时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帮助别人”为题的说话训练,既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的过程。
通过学习、思考、回答、叙述。学生的认识提高,他懂得了,关心、帮助弱小是自己的快乐,也是别人的快乐。帮助了弱小的,我就是强大的,不要一味依赖别人的保护,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这样我们才可以骄傲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2、在词语教学上有很大收获,文中有形容雨大的词语:“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写雨大的词语呢?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到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熏陶。学习本课时我让孩子们从喜闻乐见的动物谈起,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学文的兴趣,也拉近了孩子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接着我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然后让孩子默读课文,并说说有什么感受。初步默读课文后孩子们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此时我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让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再交流。《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使学生在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则广告词。学生在感悟了文本内容,领略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后进行练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这是内化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体现。
《日月潭》教学反思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但是如果我能请孩子们从学习小组中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课堂气氛会更加好,教学重点就有了层次,也不会在汇报上浪费太多时间。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多媒体出示日月潭在“雾中、雨中、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让学生欣赏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葡萄沟》教学反思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我的感悟是从“读”入手。
一、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如可让学生读读全文进行整体感受,数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好在什么样地方?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结合理解“凉棚、五光十色”等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836-2.aspx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感受到葡萄成熟前和成熟时都是那么美;当有的学生提出他喜欢的句子“„„准会让你吃个够。”时,全体学生读读此句后,提问:那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准”一字就会快体会到葡萄的多,也很自然体会到了葡萄沟人的人情美。(若学生体会不到,让学生反复读读此句话再理解)通过反复的读品味到作品语言的准确与精美。
二、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语文教材很多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强大手段。通过读“凉棚、一串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字词的美妙,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通过读,让学生看到葡萄沟的人比葡萄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了人情的美,让他们在思想的森林中呼吸,使学生起率真的生命激情,思想得以升华,人格将得以崇高。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为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借史激“情”
通过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和为新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同时,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当中,我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也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这都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读文中悟“情”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 “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识字教学。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识字,通过教师熟练的电脑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通过几个有趣的电脑识字游戏,使学生真正地互动了起来,两人一个小组,配合及其默契,识字效果较好,达到了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的目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鼓舞下,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知道了许多北京的著名景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对北京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字里行间地抒发出了对首都北京的喜爱之情,这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教师本身来讲,我认为在课堂上还需进一步引发激情,只有教师的激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加强的。另外,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性也是很关键的,我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因为一句话语的失误,而让整节课显得不那么完美。可能除了我自身的这两个不足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缺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及时给予批评和指正。
放飞心灵──《动手做做看》教学札记
我觉得这节教研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孩子们课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致高涨。课上他们敢于与老师、同学争论,并在争论中学到知识。卢毅同学在张瑞同学对他提出读书的不足之后,勇敢的让张瑞同学为他做示范然后心服口服的坐下。在做实验时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为成功的做好实验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语文课标指出:要把语文课上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放飞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此外,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上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本堂课我有两处没有抓好时机对学生引导。如:卢毅在同学做实验时指出:“程伟同学是把金鱼扔进水里的。”我当时没有对他作出回应。其实这说明这个孩子看的很细心,我应该对他加以表扬,并让学生读出书中做实验的原句让学生知道伊琳娜是“放”进金鱼的,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伊琳娜生气的段落,张洪洋同学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他的看法是错的但他很坚持。此时我急于说服他,最后虽然他认同了我的看法,但似乎并未明白。如果当时我让他再读读第5自然段,然后做实验帮助他理解,效果会更好。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上《邮票齿孔的故事》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两个人物,我问了一个问题:一位先生与阿切尔,你喜欢谁?为什么?
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一个平时思维特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却说:“如果我是阿切尔,我就不发明什么打孔机,我用缝纫机走一遍,就裁好邮票了。”显然,这学生很善于动脑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说,而往往这样的发言总会搅得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觉得两难。一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怕打击学生积极性。为阻止转移话题,我只好抢过话头,我只好说:“听你的发言,老师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办法。看来阿切尔是不足以让你喜欢的啦?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就这样,我看到这孩子扫兴地坐下了,俨然没有了发言时的兴奋劲了。说真的,我真的很欣赏这学生的发言。后面的课确实如我所愿进行得很顺利,而我并没有成功的感觉,总想自己是不是少说了点什么?
少说了点什么呢?如果不是讨论课文的文字,或许我会由着学生的性子和他们一起海阔天空的。为什么语文课上得那么不和谐,总有老师意志和学生个性相冲突的地方。我还应该对学生说点什么?我此时如哽在喉„„
《画风》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画风之后,心中感想颇多。虽然第一次上语文课,但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第一,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它的学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必须要体现它的学科性质。第二每门学科虽然表面上无
关联,实际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师本身的积累很重要。通过老师们的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才发现其实要真正的把一堂课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脑思考,该怎么上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稚嫩是多么的不成熟,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师们学习。从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几个存在的问题。
一、科性不突出
语文的人文性没突出来,是这堂课的一个败笔。
语文的学科性可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中的灵魂,在写教案的时候我把这堂课在大体上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字教学,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是拓展,让学生创新绘画。在上课的时候,识字部分的教学也分为了两步,第一步是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这是必须会认会读的,这一环节采取了开小火车的方式,第二步就是让课文当中学生必须会认的词语,在这部分中,形式过于单一,就是让学生读,其实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可以老师讲词语的意思,学生猜老师所讲的是哪个词语,或者是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的词语来造句,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说句子的能力。在初读课文这一部分,只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朗读了课文,只做了表面的工夫,没深入到课文中的精髓,让学生在读课文中去品去思。就好象一根空心的竹竿,不实,从而也要狠狠的反思自己,做事情不扎实,浮在表面,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课文,只做了表面上的工夫。其实在教这个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把风画出来呢?也可以在他们找出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段落时,可以在后面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喜不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为什么?从而使小朋友去思考,因为这三个小朋友很聪明,很富有想象力,所以喜欢他们,如果这样一引导的话,这个课的人文性就突出来了。
二、语言不够精练
这一点其实也跟本身的积累很有关系,如果自己积累不够的话,脑袋里就没有这个资源。这得还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练,重复过多,词句不够优美,不够吸引小朋友,其实语文课也可以说是一堂很美的课,老师优美的语句能更加的吸引小朋友,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感受中学习。
三、评价性的语言不够灵活不够贴切
在这堂课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的可真好”到底他那里读的棒,到底他那里读的好,我都认为这样表扬很抽象,不够具体,也不够美。记得方老师是表扬学生的时候,词句是多么的优美,让学生听了都倍感亲切。“你的脸蛋就象一个红红的苹果”,在我的脑海中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想其实这也跟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以后还要多学多看。
四、拓展部分,形式太多于单一
在本堂课最后的部分是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风。小朋友的想象里真的非常的丰富,感觉他们的脑瓜里藏着那么多无穷无尽的创意,在小朋友们画完之后,就让他们把自己的画拿到台上展示。其实在这个部分可以增加一个说一说的环节,“风是„,风藏在„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画,再用这个句型说句子,既可以展示他们的画,又可以让他们练习说句型,也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其实这也跟自己的没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课,每个细节都要抓好,要落到实处。还要多想,多比较。
上面四点应该还只是一步份的感受,还有很多问题还待自己在教学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改进中才能让自己成长。在后面的教学中,自己该学的还很多很多。同时也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锻炼机会,也让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长必须的一步一个脚印来,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
让小朋友成为识字的主人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10到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略读课文《充气雨衣》时,本文要求认读生字16个,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学这些令人难记的生字,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头痛。我一改往日的角色,让小朋友分组学习,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有的小组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教他们、考他们;有的小组互相出字谜记生字,有的小组编顺口溜,如学“暑”字,有个小朋友是这样编的:太阳底下有来者。有的小组采取“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轮到小朋友汇报时,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俨然一位小老师,而且学习效率也很高。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可以让他们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促进他们的发展。
《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听课有感
这次能去同福参加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研活动,我真是倍感荣幸。今天上午总共开三节课,下午是课堂评点和专题研讨。
口语交际的公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836-3.aspx开课据说这是第一次开,能听到引领口语交际公开课的前辈们展示他们的风采。真是一种享受。听课让初出茅庐的我受益非浅。
上午第一位向我们展示的同福中心小学的淡秋洪老师。上的内容是二下语文园地四《我的小制作》。
今天三堂课都非常出彩。每位教师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层次非常分明。教师的教学理念新、课堂调控能力强,今天的课真是让我大饱眼福!让我学到了不少,见识了不少。
这位老师在上这课时,把原本介绍“我的小制作”这个主题以闯关的形势渗透在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一个生日联欢会,要求小朋友把小制作送给他们才能去参加联欢会这个情境中。茅小的老师评课时说得好:今天早上小朋友刚进教室还没上课时,可能已经把自己带的小制作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过了,那新鲜劲已过去了,如果课上就按照原来的模式上下去,可能激发起小朋友再次交流的欲望。而谈老师把“我的小制作”放到这个情境中去,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再次激发
了小朋友交流表达的欲望。分析透彻,说得入情入理,我想高人就表现在于此。真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得好好努力!
课这样如行云流水地上下来,课堂生动活泼,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让人喜爱。总体上我感觉不错。但有两点,我有点不同意谈老师的做法,可能我的想法太粗浅:谈老师在创设情境和学生进行互动时,做得很好,但是当说话练习深入到小组内,在小组内说话练习时,给小组练习的时间有点短,谈老师是拍手让大家停下来,说:“对不起,看来我得打断下大家了。”接下去就进入第四关了,过程有点仓促。再说,正当大家说得正起劲的时候,老师拍手叫大家停下来,虽然老师也说了对不起,但是,在潜移默化中,这与我们教育小朋友不要打断别人说话那是不礼貌的行为相矛盾了,我们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忽略了对学生养成教育。
还有一点:小朋友们自由练习后都想来进行对话表演,师说:“大家说得真认真,我要给每一组发一个小动物贴纸(较小的)作为奖励(乘老师发图片时生讨论第四关)。我觉得这个有些不妥。每一组(2人)发一个图片作奖品。如果换成是我们班的小朋友,老师在发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奖品上,还会引起小朋友间“地下的”争论,可能他们会举手说:“老师,我有问题,两个人只发一个图片那到底给谁啊?”有些还会因为要夺这个图片闹矛盾,而不用心听呢!我觉得这个奖励可以去掉。不知道这样是否得当。
这些课听下来,留给我许多思考和启示,我觉得这些上课教师的教法、理念还有点评老师一针见血的精辟点评,犹如一阵阵春风,为我的教学和日常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风,便有方向,感谢这场春风教会我从另一个角度打开思考的大门。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情”为主线,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绝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教学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学习第一首古诗的经验和方法了,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读诗意。“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来感受诗句,阐述诗意。“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画出诗意。“议一议”: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诗意。然后通过精读感悟,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有的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的画一边讲述着诗意,非常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既读又说,把一首古诗嚼得滚瓜烂熟,一堂课下来,一首诗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说出诗意学会运用了,但由于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很肤浅,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没有更深的层次。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回顾以下,雷雨时,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雷声轰隆隆。”有的说:“闪电咔嚓咔嚓响。”有的说:“先打雷,后下雨。”
二、看图学文
本文的两幅图画描绘了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学习课文时,可以先看图,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景象的句子。
三、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读读文,边读边画,找出来,感受一下。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四、抓动词
本课“压”“挂”“垂”“坐”四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好。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换词法,来感受词语使用得准确,同时,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五、遗憾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没到雷雨季节,学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课时,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库。
《最大的“书”》教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在上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迷了路,你会怎么做?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议论开了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问路,有的说打110,还有的说买张地图看一看就知道了──我一看不妙离题太远了,于是话锋一转,问:那么如果你是在野外迷了路,又会怎么做呢?这时同学们才真正开始了思索,回答的问题也很符合课文的内容了。
从这则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很少真正去动脑筋,如果教师没有认真设定问题,就会出现以上跑题的现象。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
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
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我在执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力图通过教学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感,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然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使学生充分发挥了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62836-4.aspx己的主体精神,合作意识,在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还超越了文本为学生多角度、有创意认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认一认”这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看玩具后面的秘密这个游戏中认读生字,更多地是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这一目的,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通过表扬认字多的学生从而鼓励其他学生多在生活中识字。
这节课学生有些紧张,因此课堂气氛不太活跃,老师还应加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圈画生字时老师应强调学生把已认识的生字教给同组的同学,把不认识的生字让同组的同学教给自己。
引导孩子关注生活──《玲玲的画》教学有感
生活中,因孩子的无知会很自然地做错一些事情,犯一些错误。学生做错事情的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并不是无法挽回的。我们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正如课文《玲玲的画》中提取的情节是:夜深了,孩子玲玲在收拾画画工具时不小心把明天要评奖的画给弄脏了,着急地哭了。于是,爸爸引导孩子:只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学习过程中重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
课堂上,我提出:“在平常生活中,你遇到像玲玲一样的问题吗?”学生在傻愣愣地呆了很久之后,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换个思考角度试试看吧。紧接着,我这样问:同学们,在家里你做错事了,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呢?”
“哇!我的爸爸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烦呢?过去!过去!” “太傻了!问爸爸去!”
“什么对不起不对不起,离我远点。” “你也太顽皮了吧!”
这些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农村的家长自身文化的素质水平并没有很快地随着教育潮流而前进。要想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家庭教育也急待引导。
深入想想,象玲玲类似的,因家长启发后,坏事变好事的经历会可能好吗?让农村孩子们从何说起呢?我们在面对常见的生活小事又该如何启发呢?家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想:我们应该在孩子的身上再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他们。启发孩子观察社会生活,不放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只有思考,才会闪耀解决问题的火花。
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应该对关照学生思考生活,意味着教育要
关注完整的生命,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因为大部分孩子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看懂,看透,看明白,不会思考真实的生活。孩子对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多多引导,多多启发。
《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内涵,是因为做到了:
1、构建了对话式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本课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始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⑴ 理解能力:
通过抓住4个关键词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⑵ 运用能力:
通过写便条挖掘文章空白点,来领会文本的内涵,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⑶ 评价能力:
通过对“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谈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事件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室
《爱迪生救妈妈》教后反思
教学《爱迪生救妈妈》后,我有这样一些零碎的教后感:
1、将重难点词语的理解和文本品读结合起来,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本课有“恍然大悟”一词,属于本文的重难点词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他们自主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答,有生提出“恍然大悟”这个词,我当时也请了一些同学尝试回答,但发现他们答非所问,于是我放弃了对这个词语的解释,因为这样只能是灌输式了。于是,我提出把这个词语放到后面去理解。在重点教学第四自然段后,我在让学生充分感知“爸爸”对爱迪生的误会和爱迪生想法之妙后,顺势对话,“爱迪生想出办法,使得病床一下子亮堂起来,这时,爸爸——”生接“恍然大悟”,师:“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就能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本文涉及到“镜子聚光”的科学常识,这也是理解难点,我并没有通过实物演示来向学生解释其中道理,只是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绘画讲解,解释镜子的聚光作用,我觉得,在语文课上,还是让学生重点感悟爱迪生想法之妙,能进一步理解爱迪生爱动脑筋的品质。但从学生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对爱迪生具体想了什么办法还是说不清楚,有些还说什么“镜子里发出光来”,真让人啼笑皆非。那么,在语文课堂上,确实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向学生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3、理解感悟爱迪生爱动脑筋是本文的重点,但亲情也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我尝试过让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感悟这一点,我说:“爸爸立刻骑马去请医生,爱迪生又一溜烟似的跑去想办法,从中能看出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是“说明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也就放弃了深究的想法,不去自己的感悟了,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帖呢?
好教师,要靠磨出来的──《恐龙的灭绝》教学思考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内容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最后更引起人们深思: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
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
“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课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小品文一方面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和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出发,我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民,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本课我着力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师生一起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接下来我就我在教学中几个环节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我的识字教学环节中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先由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取直觉信息,再让学生带着“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个问题朗读,边读边思考,最后我以问引读,学生以读代答,如:
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请你快速找找课文中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交流反馈:你们找到了哪几种说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生便将相关内容读了下来,以读代答。而我便作相应的总结,冻死,饿死──既反馈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学生兴趣高。这样的形式还包括我后面出现的 :你是从哪里读懂恐龙被冻死或饿死,学生都可以以读代答。这体现了一个“构建以朗读感悟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以读为主,纵向推进,将朗读感悟作为一堂课的主线来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无论是全篇课文还是
一个段落,均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以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事物事理。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后,我将重点放在了冻死和饿死的两种说法之上。两种说法我均采用从整体入手找段,你是从哪里读懂恐龙是被冻死或是被饿死;再进入细节找句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恐龙被冻死或是饿死;最后细化从词语体会,你还能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些什么,学生讲到十分寒冷,突然,一片黑暗等等。这样教学非常的扎实,清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地思考和感悟。如在讲到恐龙被冻死的一个原因: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当学生讲到突然和十分寒冷这两个词时,就马上让他们读,通过读来体会到他们独特的感受。当讲到一片黑暗时,就马上用运用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再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这里我们一般采用先通读文字,再看画面的方式呈现,防止用看画面代替课文学习,所以这个先后顺序有讲究,我在写教案初稿时,就反过来了,先看画面,再来文字,当然效果是不佳的。合理运用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也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饿死之说,通过这一研究,需要理清与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我的备课第一稿,感觉上条理不清,好象怕学生理不清思路,自己拼命说很多,最后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那么现在我采用引读的方法,尘埃将太阳遮住了,正是因为没有阳光的照射,所以生──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师:正是因为植物大量的枯萎,死亡,所以生──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师:正是因为这些动物的减少,所以生──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并结合多媒体,很清楚,很有条理性,学生也很容易从这个结构图中去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也不用多说什么,很简单地过去了,也节约了时间,这样的方法我觉得是一举多得。遇到有类似结构的文章,在教学时我想这样的方法还是可取的。
最近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教学实施10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课内安排书面练习,每节谭书面练习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而且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即使我这堂课来不及,我也要让学生把生字写完,所以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保证。还有大力提倡课外阅读,我通过本课学习后,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当然以后还要组织好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这样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巩固识字,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这堂课的一点点想法,这次研讨活动,得到了教研员、名师及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他们,真的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让我真正明白,当一位好教师,是要靠磨出来的。
放飞想象的翅膀──《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想象就是创造。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儿童是富于想象的,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孩子们在幻想的世界当中,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学生的想象发展起来,很可能写出或说出令我们吃惊的东西来。
在《阿德的梦》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心中的未来世界讲给大家听?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到火星上建一座学校,这所学校的环境非常优美,教室里的设备非常先进,全都是机器人给我们上课。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你就是未来的校长。请你也来说一说。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要到月球上去修建一座“渡假村”,那里的房子造型很奇特,窗子是用一种特殊材料做的,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而且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任何东西,也听不见里面的任何声音。
师:你真是个爱幻想的孩子,老师预祝你成为一名大建筑师!请你来说一说。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我有一个机器人保姆。早晨,机器人会准时叫我起
床,给我准备好早餐;中午,机器人会给我送来可口美味的饭菜;放学了,机器人会开着汽车来接我回家„„
师:你们心中的梦想真是太奇妙了!同桌两人交流一下。生: 【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各个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教师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从而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阿德的梦”这篇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文 , 得到了应有的升华。
原来想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去引领孩子走进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尽情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呢?
一、增加学生文化底蕴,丰富知识积累
学生只有做好这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才能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积累,到了需要的时候,它会为学想象时提供大量的形象、材料和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每天阅读课外书半个小时,背诵优美片断;每周背一首古诗,并说一说古诗的意思;看看新闻,让他们介绍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举行各种语文活动,如:“科技汇报会”、“古诗背诵会”、“小知识汇报会”、“新闻汇报会”等,使学
生能够在实践中积累大量形象和语言。
只有在语言材料储存丰富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高处。
二、抓住机会,展开想象
老师要有抓住灵感的火花,随机地训练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次课前一分钟中,小曹背诵的《母亲》中把母亲比作蓝天,把孩子比作小鸟。我临时决定延长活动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母亲比作什么,孩子比作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其中精彩的不乏其多。如:母亲像那月亮。孩子像眨眼睛的小星星,围在妈妈的身边,听她讲那动人的故事;母亲就像广阔的海洋,孩子像小鱼,在妈妈的怀抱,自由地游来游去;母亲像广阔的大地,孩子像那一粒种子,在妈妈的怀抱中顽强成长;母亲就像花儿散发芳香,孩子像那小蜜蜂吮吸着母亲的蜜糖。
三、仿编儿歌,培养想象力
在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仿编诗歌,使其渐渐地进入诗歌的佳境。
如可根据儿歌“找夏天”仿编“找春天”、“找秋天”、“找冬天”。学生根据各季节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挥,效果较好。如:冬天在哪里?冬天在雪地,你滑雪,他打雪仗,冬姑娘悄悄地把雪花给大树披上白绵袄,望着世界好悠闲。青蛙哪里去了?青蛙在洞里冬眠了。小麻雀站在枝头盼着春天,这里的景色多迷人!
四、利用课本设计环节,进行想象
在《蜜蜂引路》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五、编写童话故事,写想象日记
学生根据头脑中的大量材料,形象展开联想,编写了许多优美,情节生动的故事,再举行汇报会,大家共同参与评一评,共同完善,更激活了他们想象的火苗燃烧升起。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画上一个圆圈,让孩童看看像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可谓丰富多彩,有太阳、皮球、西瓜、月饼等,多达二三十种。这个实验说明,儿童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最丰富、潜在智慧最易发展的最佳时期。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新课标》在阅读方面要求小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和“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习作上又要求一二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必须借助想象,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只有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新的形象便可诞生。拥有想象,是儿童拥有的最大财富。儿童的想象,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是鲜活的,可以和自己对话的,也是可以根据自己心愿变成现实的。想象展开了孩子的智慧,想象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新课标》“开发创新小学生潜能”的目标,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的思维自由驰骋,让他们的创新潜能由低到高、从幼稚到成熟,在一次次的想象之中不断得到开发和提升。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
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画风》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我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文章较长,识字量较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因此识字环节中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如:“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接力赛”。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这样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字音难记的特点,采用多种复现方式,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比较重视双基,有改句式、填空题。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比如:讲完到岩石的字时,出示小练习:岩石上,()、()、()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矿物3幅图,先出示图,再出示名称。讲岩石上的图画时,练习题一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开教学,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把课文中所介绍的四种天然指南针所在的时间,怎样辨别方向从书中找出语句进行填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孩子,每个学习小组的孩子积极交流。而后我让学习小组分派代表上台交流最喜欢的一种天然指南针,在交流的同时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稀、稠、沟渠、忠实、向导等,并解决了 课文中的难点:沟渠里的雪为什么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如何找到北极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 “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个情感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火红火红”、“特别”、“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在上画风这篇课文之前,没能及时与同年级科任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也没有经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好的建议,仅仅是自己个人看了几遍课文后,根据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来上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由于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上完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就本节课来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虽然自己基本上能按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上课,但由于课堂开始自己比较紧张,导入语没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反而也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紧张,课堂上出现冷常教师也没能尽快的`调整,课堂语言比较平淡,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准备了一些课件,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画风的图片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老师没能结合课件,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到风,并且把风吹物动的画面有感情地读出来。而且朗读的方式不够多,学生没能真正做到在朗读中感悟。
3、在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吹,风藏在-里”的句式说话时,因为模式差不多,但是教师采用训练的方式一样,单调,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用得不较少。
总之,这节课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好好吸收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很多宝贵的意见。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非常有儿童趣味的文章。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很容易进入角色。在读到“四海为家”一句时,孩子们都放慢了速度,当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说:地方很远很多,所以时间要花的多,所以应该读得慢些。看来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意义,可是他们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了,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来,我很开心。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岩石书》教学反思
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告诉我们: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岩石书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一、在交流中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是无声的组织教学,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距离,找到适当的楔入点。然后,以情为先,用最能发送教学信息的导语: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本很特别很特别的书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地融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二、在情趣中识字学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起步阶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随语境的变化进行独立识字。在集中识字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鼓励孩子们通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帮找不着家的生字宝宝圈出小房子,以便达到在语言环境里自主识字的预期效果。我认为,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升入中高年级独立识字学词作出较好的铺垫。事实上,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已促使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接着,师生在游戏中巩固字词:如对照实物找字卡“印”、“痕”,观看课件读准会意字“册”,猜字谜记忆“刨”……当孩子们思维被激活时,不失时机地放开手给足时间,让孩子们自由地做识字游戏。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刨根问底,通过反复读句自主发现“藏”的不同读音。
当然,识字教学应贯穿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初步掌握了生字词的音形义之后,我又把生字词重新送回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读文中领略语言文字
的魅力。
三、在自读中感悟“书”的内涵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承认学生在阅读中占主体,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教师的主导也不可忽视,应在自读尝试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两次自读尝试活动。分别这样营造氛围:①从题入手,自读解疑,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里面都有哪些内容?等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再读课文,②角色变换,合作探究。在师生分角色感情朗读1~4自然段后,我作为文中川川问:这本岩石书有字吗?有图吗?有用吗?如果你是地质勘探队员,该怎样告诉我?请拿起书,在小组里和同学商量商量吧!在这种生生互动的氛围里,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读句悟情,如:“岩石就是书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一句的朗读,我从标点!与?入手,告诉同学们!和?提醒大家读时注意他俩呢!让抽象的符号也拥有了活力与感情。我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反复地读书。在学生明了书是岩石时,随机指导书写生字“岩”。课文中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导语:放声读吧,想着看到的,读出看到的!在指名读后,我引导学生抓“很久很久”、“很多很多”进行感情朗读。至此,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领悟文情已是水到渠成了。对于生词“宝藏”的理解,则是请学生把它放进句子里,结合上下文在读中想:这宝藏指什么?之后,请学生帮省略号说“读懂了这本岩石书,还会找到什么宝藏?”从而润物无声地教给学生读文解词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书”的内涵,思维也得到发散。再以石油开采的热烈现场这一段录像掀起课堂高潮。让学生带着随之而发的自豪、兴奋、激动之情自读自悟最
后一自然段。
四、在活动中放飞思维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此时的学生正处于较疲乏状态,因此,我设计了轻松的课内活动。即:各抒己见谈理想,分角色放声读课文,自由读课后小知识,持放大镜研究石头,听音乐观看网上资料。还鼓励学生课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去读最大的书,让学生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放飞,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
总之,本课教学,我追求一个“实”,即实在、实际、落实。本课的实,一是读文字内容,使之流畅;二是读文字含义,使之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单元训练重点融进了课堂教学,而且把读课文、品词句、悟感情的学习方法春风化雨般地教给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独立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学生对于雷雨这一天气现象比较熟悉,课文以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的顺序来写。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容易读懂。另外,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有助于学生去感受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垂、越”两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的兴趣。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自主识字、学生互学。在第二大板块中,先由学生自主提出学习子卡的步骤,再进行多种方法识字的交流,最后通过“哪个字最难记?”这一问题进行反馈。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明显体现,于是就顺势识记“垂”“越”二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主动提出后马上进行识字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
2、层次清晰,多法再现。在识字教学环节体现了层次清晰,例如“越”字的教学,从课文中的句子到短语训练,再到句子训练,掌握“越”字的含义,再到扩词,积累其它义项。再如“垂”字的教学,层层递进,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理解什么是“垂”,进而读好句子。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侧重地处理生字。如:借助图片识字法、换一换、减一减、猜字谜、形声字等方法。
3、朗读指导,体现个性。本课在随文识字后随即指导句子的朗读,并且主张个性化朗读。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你就是这只小蜘蛛,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读出着急、害怕的感受。再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学生有体会到害怕、压抑的感觉,并且读出了害怕。
4、指导书写,直观纠正。本课在指导书写时,层次清晰,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了直观的教学,学生在问题改正的基础上再写,就会记得更深,写得更美观。
教学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有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识字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主方法。通过领导的点评,明确了一节课的识字方法可以有多种,但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
2、有些方法不适合某个生子的教学,为学生识字提高难度。如:“乱”的教学,教师采用自理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记字的难度,应该从“乱”字本身出发,让学生想办法去识记,增更加容易。听了领导的建议,我才意识到教学手段的实施一定要有效,一定要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法”。
3、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时时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点拨,丢失了一次教育的机会。
非常感谢李欣烨主任、关校长和进修学校的白主任以及学年老师在此次评课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让我反思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我会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并及时改正,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由果找因、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1、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授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好文中插图,先让学生给图中人物命名,然后问为什么他们要跟秋学棋,这样很自然的导入文中的第一段。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抓住了“远近闻名”和“能手”两个词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由果找因。
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顺序教学,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提放到第二自然段前学习。这样将结果摆在前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向秋学习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在得知结果后,探求原因是这一课的重难点。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由此学生们自悟出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3、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例如:通过理解“能手”、“远近闻名”,然后提问“秋的棋艺这么高超,你能读出他的名气吗?”又如:理解“专心致志”一词时,没有单独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联系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朗读感悟,再从文中找出体现“专心致志”的三个动词 “听”、“看”、“问”,进而拓展“他上课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由此想到了“记”、“练”、“说”、“想”这些词,最后点拨:像这样边学边想,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就叫专心致志。学生不仅掌握了“专心致志”的意思,更了解了如何才能专心致志。这样的朗读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很容易就把意思读出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自己首先做回学生,做文章的第一读者,用心研读,吃透教材,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本意,然后细心地设想学生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第一步就去翻阅教参、花心思设计缜密的教学过程、寻找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语文课上出特色来,激发起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在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内涵,是因为做到了:
1、构建了对话式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本课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始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⑴理解能力:通过抓住4个关键词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⑵运用能力:通过写便条挖掘文章空白点,来领会文本的.内涵,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⑶评价能力:通过对“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谈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事件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3
本课故事反映了学生们自己的心理情境,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本文的教学,我感悟出在向学生们传授谋种理念时,首先应尽量去贴近学生们的思想,用他们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理念的本质,再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话语讲述给他们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结合学校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适时教育,例如本课中,小男孩玩的游戏的扔石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他们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在生活中玩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可以破坏公共设施。
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细节,比如笔顺的写法,要认真查阅资料,多向老教师请教。
在课堂上多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激情四射,学生也要配合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没有图片,没有书,我只好在黑板上书写了《黄山奇石》一课。一想到这么美的景色学生没有办法看到,我心中总是不能平衡。学校有这个课件,我记得还应该不错的,可是找不到了,多媒体教室这几天练节目也造得不成样子,所以只能让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中感觉了,我想他们感觉不到什么了。在几个怪石的样子讲解时,我让学生做出动作,或让一个学生在前面做动作,其他学生读文,只能这样的了。我看过的怪石其实各种名字只是神似,这一点如果不亲眼看到怎么能体会得到呢?所以我决定在过几天找个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下课件来弥补一下。这件事其实应该是我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提前打扫一下多媒体教室,找一下课件,就不会这样被动了。我原谅自己这几天是因为开学和弄课的事,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不能准备好课堂教学,那么出课是为了什么呢?所以以后要注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述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伊始,我出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在猜出谜底收获成功快乐之时出示课题,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唤起了求知的积极性。接着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书,教室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二、结合生活,识记生字。
语文来源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用”生活与课堂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识字量,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生字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读一遍课文回答:“谁在画风?”时,我出示文中插图,采用与他们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记住“宋、涛、”等六个字。学生在问好中认识了生字后,小组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熟悉的生活情景,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三、抓重点词句,以读为本。
《画风》一课,内容浅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为主线,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动手划出相关句子。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让学生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并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宋涛的兴奋、惊奇。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这一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读写结合、训练写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相结合。当学生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后,我这样引导:“我们班有爱动脑筋思考的孩子吗?有爱画画的孩子吗?如果让你也来画风,你会画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飘荡、画树叶飘落、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等等。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了学生写话的兴趣。
本节课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同学明白要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同时注重朗读的训练。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让学生说自己怎样画风时,面不够广。后来巡视中学生画的多,但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却少。同时发现有时问题问得太琐碎了。针对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进取,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趋完善。
《画风》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起初读到这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比较琐碎,都是一些对话,看似比较难上,但是细读之后,我想到每个小朋友画的'风生动有趣,跟学生的生活贴近,因此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激励性的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当学生提出“是谁在画风呢?”“为什么要画风呢?”“怎样画风呢?”我评价道:“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大海中的惊涛骇浪、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飘荡、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泉水》以儿童化的口吻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本课出现了比较几个难记、难写的.生字,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进行难写字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突破识字教学难点。
学生现在虽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但课文中让学生体会、模仿、自己揣摩泉水的“心态与神情”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在第一片段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泉水流过的诗一般美丽的意境,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实践对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此外,背诵课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学生背诵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背诵方法的指导。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本课是新开学的第一课,教学中注意了学法的指导,不仅让孩子熟悉课文,更让学生将生疏了一学期的学习方法加以熟悉。本课描写的是美丽的春天,可以用画图结合讲解,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开始就激发孩子求知欲,用疑问的语气说:小朋友,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有哪些话可以来赞美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找春天的课文吧。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打开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了。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这时我出示生字卡片,通过个别、男女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读准字音。通过动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顿时笑声一片,学生在愉快中体会字词理解字义。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听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触到了春天的什么?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法教师一样教字(一个一个的),可是行不通时间不太够。我想这是因为我原来没有认真教偏旁的原因吧,现在我把每个偏旁的写法都重新教一遍,希望学生能够有所得。也许这样教是慢了点,但我觉得当学生把偏旁的写法掌握了之后速度会快,而且自己会写得不错,我就不用面面俱到的讲了。我原来注重的是每个字的'写法,没有这样成系统过。这学期我还要利用活动课加大对写字训练的力度,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写得一笔好字。而且我加了一步:让学生板书,之后大家评。学生们很踊跃。不过他们有时会笑别人,而且因为不习惯板书写得不好看。我告诉大家我们应该以一种帮助同学的心理来看别人的字,心中想的应该是我怎么样才能帮助他写好字呢?虽然他们小,可是我觉得他们有一点点明白的。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画风》讲了一个关于三个小朋友怎样画风的故事,旨在让孩子们知道风与事物的关系,让孩子们知道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这是我作为实习教师讲的第一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较为流畅的将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来。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
第一,从整堂课来看,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第一课时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少了,第二课时一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好。
第二,指导朗读不到位,二年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案中设计的`一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把握好,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主要还是由于对教案把握不够透彻所致。
第四,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入,导致课文最后一段讲解不清楚,不透彻,学生理解出现问题。
第五,板书写得不规整,还要多练习写板书。
第六,口齿不清楚,吐字发音有些不标准。
第七,教学仪态不端正,不能抱着书过于频繁的走动。
第八,应该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样能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
这些问题都是我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要深入理解课标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一、用谜语导入,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同学们对猜谜语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用谜语导入。果然,我的谜语一出,同学们就兴奋起来,他们纷纷猜测谜底,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于是,我趁这个机会,引入了这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生字教学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生字教学中,我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字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读。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对生字有个初步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自读、齐读、指名读,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同学能很流利地把生字词读出来。不仅如此,我还用不同的方法帮同学们记忆生字。这样用总结的方式记生字效果非常好。
三、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还能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都参加到学习中。所以这节课我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先把问题呈现给大家,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再由小组长汇报。效果出乎意料每个小组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有更新的收获。比如,有的小组还想象了一下蜘蛛看到蜈蚣时的动作、心理等,充实了课文内容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在于,同学们对蜘蛛性格把握得不够准确,思考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字词教学中,对蜘蛛的形象把握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全方位把握内容不能顾此失彼。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课文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朴实浅近的语言中。因此,本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我把“自主朗读,读中感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相互交流,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理解寓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动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我认为,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感悟出来的寓意,比老师说教更让他们牢记。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寓意包含其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并学会正确用词造句后,我设计了一个采访学生的环节“假如你获得了冠军奖杯,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今后会有什么打算?为什么?”可是课文中的蜗牛不是这样想的更不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就以这样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们进入重点段落的学习。先是学生自主把段落读通读顺,然后我把重点句子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用自己愿意的方式再练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我问学生:谁能够满怀自信地把屏幕上的句子读一读?相机指点学生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我认为读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这里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到这个寓言故事蕴涵的道理“满招损,谦受益”!
课后,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下,我认识到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我是选择用实物蜗牛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然后告诉学生其实很久以前蜗牛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得过飞行冠军。这样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假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孩子们用心听歌词,明白蜗牛爬行速度非常缓慢,再告诉他们蜗牛还得过飞行冠军呢!效果会更突出的。另一个我感到教学比较吃力的地方在分析“生怕”和“唯恐”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我讲解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理解蜗牛那种得到冠军以后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的心理。课后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个分析不适合二年级的小同学,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过于追求完美课堂所造成的。第三,在这节课中我对写字的指导不够,今后会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体验的培养。二年级《笋芽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勇于进取。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并努力做到评价准确到位。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直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课前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各种人物(春雨姑姑、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小草弟弟)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雷公公的气势……”。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二、有效借助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迪学生的.情感。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投影片,并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万物复苏的春景,观察笋芽儿破土而出,最后长成苍翠青竹的生动景象。使学生在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训练了观察能力,受到美的教育。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笋芽儿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课件音乐,学生在笋芽儿前后的语言变化过程中,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例如:“瑟缩着身子”与“一个劲儿地往上钻”,“央求”与“自豪”,“不住嘴地说”与“急得大叫”等。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它向人们再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的奇与趣,让学生借助图片和作者的描写,来感觉黄山之石的“形”奇和“神”趣。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目标是通过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课堂一开始我利用课件进行了生字复习,感觉方式还有些单一枯燥。下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标练习。在第一段里借助“闻名”教给了学生在书上备注的方法,并在理解“尤其”这个词时,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练习。在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注完后加重语气读,通过反复的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片进行自读,然后当小导游对“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进行介绍,换一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另外三块巨石的名字,想像出它们的样子,小组讨论如何来介绍它,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对本组选中的怪石进行介绍,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想像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紧凑,注重了学生的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进行理解,但对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使各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有些前松后紧,同时也看到了自身对先进教学手段掌握上的不足,今后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小猫咪穿鞋子》教学反思
《小猫咪穿鞋子》一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叙述了小猫咪通过与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的对话;以及听了猫妈妈的话,通过自己的实践,明白了自己的爪子用处。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
这节课,我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或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去品味。同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想——读——议——说等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时刻注意蹲下看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并能在活动中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乐学为目标”的课程模式,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一改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传授为学生的主动来学习,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天地。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小学生喜欢看童话的特点,我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小猫的童话引入新课,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充分读文,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反复读文、同桌合作、交流,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个性化的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同时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3、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回忆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体验式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羡慕”和“好奇”这两个重点词,利用这两个重点词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能及时鼓励学生弥补不足,使学生的朗读有了进步。在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小猫咪的认识。又让学生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爪子作用,引导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使个人的知识达到了共享,教会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知道交流的好处。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然,号召学生多看课外书籍,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以读代讲,让学生在体验式朗读中去感悟小动物们爪子的作用。学生读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可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小猫咪的认识。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演一演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少年聂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聂耳非常喜欢音乐的事。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就提出了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聂耳非常喜欢音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几乎全篇字字句句都在向我展示一个喜欢音乐的聂耳,但学生如何从字的表面体会到它的内涵呢?这是这节课教师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默读后纷纷找出了答案。有的说,聂耳常常听木匠师傅吹笛子,而且听的时候眼睛一眨也不眨,还“侧耳倾听”,从这可以看出他喜欢音乐。这是关于聂耳神态的描写。一个“侧耳倾听”,让学生体会到聂耳听入迷了,听得非常认真。有的说,聂耳想让木匠师傅教他吹笛子时,用了“恳求”的语气。于是,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用“恳求”说一句话,最后再读出聂耳恳求的语气。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了聂耳想学笛子的迫切愿望。更多的学生从聂耳冒雨吹笛子中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他全神贯注地吹笛子,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让人欣喜的是,周围有那么多的人,也冒雨倾听,这是因为笛声太优美了,吸引住了行人而这美妙的笛声,正是聂耳勤学苦练的结果。
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而在语言文字的品析中,学生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读进去,又读出来了。由此我想: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应是我们在备课时要好好琢磨琢磨的。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关于“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早已熟悉。而曹冲称象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如,“司马光破缸救人”、“牛顿发明万引力定律”……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存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明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1、创造性思维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层次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性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大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思维过程,而学龄前儿童能续编故事结尾也是创造过程。只是创造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同而已。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密不可分。如,建筑师以创造性的构思设计新大楼时,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等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揉合在一起。
3、执着和目标明确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特点。当所要解决的创造性的问题象磁石对铁一般地吸引着人,使人着迷,使人忘掉周围的一切,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着了迷的人,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会使其迷恋的程度更深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达到入迷状态。他在一次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大树上将眼睛撞掉了,他连忙说?quot;别闹、别闹了。“这类事例很多。
4、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发散性思维,又含有集中性思维的成分,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经由发散性思维而表露于外显行为上的。如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
5、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成分,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做出预见和假设。虽然直觉思维所产生的还只是未经检验和证明的猜想、假设,但它促使一个人继续深入思考,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当然,单凭直觉思维是有局限性的,由直觉得出的假设,还需要经过实践以及逻辑推理来加以检验。因此,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就要重视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造欲望,重视直觉思维,发展良好的创造性个性。
《小作家》教学反思
这篇故事是一个孩子关于梦想的心里话,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孩子有了某个梦想或愿望时,他就会像文中的孩子一样天天盼着美梦成真。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知道了“我”有一个当小作家的梦。第一部分写的是小作家悄悄构思童话,深夜伏案写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爬”、“穿”、“走”、“拧”、“写”、“放”、“寄”,再让学生谈体会。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孩子为了实现愿望而付出的努力,从“悄悄”、“轻轻”这两个词中,又可以体会出,孩子做这些事情并不想让父母知道。
第二课时讲了“盼望”、“梦圆”两个部分。通过梦境表达了孩子急切盼望童话发表的心情。梦醒以后,同学的笑、老师的安慰是孩子经历了情感的波折。这一部分是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采用创设情景外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体会。知道读书时读出盼望——兴奋——难过的情绪变化。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我又可以为我的梦感到骄傲和自豪了”可以有两种理解:
1、我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童话终于发表了。
2、我在写作方面很努力,水平提高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大家称呼我为“小作家”。这两个点的思考是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没出现过的,开始还有的担心。后来引导学生不要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去想,想想别的方面。终于有个孩子跳出了思维的禁锢,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理解。
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答题的多元性,要解放学生的思维。
《比本领》教学反思
《比本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北师大版)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9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合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本课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写金丝猴与梅花鹿相互合作,摘到树上的果子的故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别人合作。
一、学习生字词
1.第一课时主要用来学习生字词。本课生字较多,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认识,因此我采用多种方法分批独立识字。
2.“象、垂、丧”练习查难检字笔画索引。“猴、俩、伯、棵、急、摘、呀”让学生合作练习分析字形。阅读理解时继续学习“考、垂、丧、急”。
3.写字有三个难点:一是“象”的笔画笔顺;而是“考”字容易错误多加一个横,下面写作“与”;三是“都、考”不易写好看。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这几个难点。
4.学生已经学会部首查字法,因此生字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查字典组词,课堂上让学生画出重点词语积累。
二、学习课文
语文课标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感情朗读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抓每一段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如 第一自然段通过找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来引导学生读句子,从而体会梅花鹿和金丝猴对自己充满信心。第二段重点理解“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急得团团转”等词语,朗读时要从语气中表现出梅花鹿由喜到忧的心情的变化以及金丝猴着急的心情。结尾重点抓课文的理解、想像。这样循序渐进使课堂有活力,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朗读热情比较高,学习氛围也比较好。第三、四自然段通过让学生合作互读,找出梅花鹿和金丝猴是怎么摘到果子的,体会它们的心情读课文,也引出“合作”。
上这节课,我始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极力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创设主要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充满活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男女分开读、分角色朗读来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朗读能力。根据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梅花鹿和金丝猴比本领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小青虫》教学反思
今天的故事《小青虫的梦》,我首先通过音乐较自然地进入到这个故事中,接着通过边讲边议故事,让孩子对故事的主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今天的活动来看孩子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讨论到“小青虫有去听音乐了,它可能会想一个什么办法呢?”由于有了前期的经验,大多孩子都说“它可以变成一只蝴蝶,那样小蟋蟀就会欢迎它了……”我在想,是否前期的经验太多了,不然孩子的思路可能更加广阔一点,想象也会多一点。
本次活动由于通过多媒体来开展,所以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有了一种较强烈的感受。特别在找找故事中美的地方时,孩子们的反应都是很热烈的,有的说“小青虫变成蝴蝶后很美的。”有的说“蝴蝶五彩斑斓的翅膀很美的。”有的找出了故事中语言美的地方,如“小青虫只好伤心得爬到一边掉眼泪,眼睛里映着满天冷冷的小星星。”有的地方我在开始的时候觉得孩子可能找不到,需要我引导的地方,可今天孩子也找到了,如薇薇说“我觉得小青虫没变成蝴蝶时它也很美的,它很可爱的。”我马上对她的话进行提升“对呀,小青虫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也是非常美和感人的,因为它的可爱才变得那么美丽。”另外,沈淑倩小朋友也说得很好:“我觉得小蟋蟀也有美的地方,它的琴弹得特别美。”“说得真好,小蟋蟀把小青虫赶走这是它不美的地方,可它优美的琴声给森林里的昆虫带来欢乐,这也是它美的地方。”我总结道。在让幼儿感受故事中优美的意境时,我选择了故事中的第一句“夏夜的草丛里,音乐响起来了,它和月光一样仿佛会流淌似的。”我让孩子闭上眼睛想想,听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一下子想说得很多,有的说“我听出来这是讲得晚上,月亮很圆。”有的说:“我觉得那一片绿绿的草丛很美的。”有的说:“我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只美丽的蝴蝶……”当然,如果音响更加好一点,在这之前让孩子先熟悉一下这个大屏幕(今天孩子看时有点兴奋),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加好一点。
《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学反思
《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学反思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小蜜蜂、小燕子、小鹿这三只小动物找寻“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这一答案的经过,使学生体会到“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结构清晰。
教学本课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本课教学,我感觉到,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还是要落脚于教育孩子读好书,写好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老老实实教语文,少一些花哨的东西会更好。还原课堂本真,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和品味课文的主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在导入时直接进入美这个话题,先挑起孩子说话的欲望。进而从课题做文章,一改平日里读课题的方式,而是先找一名同学读,再加标点符号找同学读,最后在“最美”两个字下面加着重号后让学生读。一步一步深入,引起学生学习欲望,自然导入文本学习。紧接着在两次读文后,引出本课中的三位选手,我以板贴的形式出现,孩子们看到后新奇不已。因为课文中在对三位选手的介绍时很别具一格,是采取换词和变换句式的方式出现的。所以,在此我以选词填空的方式出示,让学生填写,在齐读中让孩子体会变换句式的美。渗透给学生这种写法。
紧接着给出阅读提示,让学生用直线画出选手寻找美的过程,用波浪线画出找到的美是什么。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在分析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品读,体会三个小动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针对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做得好的地方我都进行了及时的点评。但在进行到分析从哪看出小燕子觉得累时,一个孩子其实答对了,但是因为和自己之前的预设不同所以被我否定了,这里自己要做个检讨,那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的不够充分,对文本挖掘得不够深入,即便是之前很努力地设计一节完整的课,可还是出现了自己意料之外的问题,更可笑的是当时自己还没有发现。这让自己想起了韩愈的《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句。
除此之外,这篇童话故事描写景色的句子也很典型,如果能让孩子抓住景色的描写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可能整个课堂会更有语文色彩。
在最后的让学生说说一颗友善的心还可以是什么,学生能够从生活中选取点滴素材,对文本的主旨又更深入人心了一层。孩子在学习中知道了不是只有能看到的和能听到的才是美的,更可贵的是行为美和心灵美。
在整节课中,因为环节环环相扣,所以孩子的注意力一直都能跟着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由此来看,课堂环节的科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对提升孩子注意力是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的。
一堂课,有收获,有思索,我相信每一次的反思都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进步。我愿意一直在进步的路上。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反思
说到读书批注,惭愧地说,我一直以来是不屑一顾的,认为书读了就读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非得写出来吗?是显示给别人这本书我读了而且是认真思考了吗?写批注多浪费时间哪,还会打断自己的阅读思路。
就在这种心态下,到宝应实小一个月的时间,我走马观花般地读完了《孩子们,你们好》和《给教师的建议》两本书。读完之后,总是感觉没有真正获得什么,真正在脑子留下什么。看到研究中心的干老师和魏老师开口说阿莫那什维利的教育箴言,闭口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原则,随处引用这两位教育家的话,心里就觉得纳闷,同样是读了的这两本书,为什么自己就说不出一句教育家们的名言呢,对这些话就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呢?读完这两本书后,我都不敢告诉别人我读过,因为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真正读懂。
一、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停留在浅表性的阅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过目既忘。而批注法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毛病,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
二、预习课文写批注,可以一改以前简简单单地抄写生字词的***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自学成果、分享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的过程。
三、批注式阅读应该以课文的核心目标为中心。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核心目标,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效果。
这些更是对自己今后读书的启示。回到宝应后,还应该将《孩子们,你们好》和《给教师的建议》认真阅读、细致批注一番,不敢再囫囵吞枣了,否则今后的专业阅读是很难真正提高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极力推崇的读书方法。我们要在读书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以求阅读时对作品作深入理解。
教 学 反 思
教学反思
莲花镇中心小学
董丽梅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月亮湾》这篇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让学生来体会感悟。学第一段,关键词是“美丽”,也是总揽全文的词语,下文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自己家乡的美丽而自豪的感情。
第二段写村前的景色。先让学生对照插图自学课文,再引导学生看图,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叙述时抓住“月牙一样”、“绕着”、“缓缓”等词语,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地形和地名的由来,体会月亮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再抓住“鱼儿”、“小桥”、“绿树”、“青山”、“桃树”、“桃花”、“农田”和“清清”、“倒映”、“一群群”、“灿烂”、“绿油油”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亮湾山青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三段写村后的景色,我抓住“一片”、“茶树”、“欢快”、“笑声”等词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湾满山茶树茂盛生长的景象,体会人们依靠辛勤劳动,改变家乡面貌的喜悦心情。
在指导朗读这篇课文时,我是朗读与细读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仅让学生想象月亮湾的景色美丽,还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月亮湾、热爱月亮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了背诵,效果较好。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在这课中,我们学习了两组新的形近偏旁“日字旁”、“目字旁”、“两点水”、“三点水”。两张表格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古今文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不同偏旁的意思。韵文12个词语再分别列出了带有以上四个偏旁的汉字,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带有“日字旁”的字大多是和太阳有关的;带有“目字旁”的字大多是和眼睛有关的;带有“两点水”的很多是和冰有关的;带有“三点水”的字再熟悉不过了,和水有关。每一个词语都配有插图,这又为孩子们的说话训练提供了素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选择文中的词语说上一句、两句话。
这让我挺欣慰的。当然,在交流“东海、黄河、长江”时,他们表现不是太好,介绍了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听到接下去想当然的一句东海是第三大河。看来有些孩子课前并没有做好预习作业呀!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教学完《谁的本领大》第二课时,寥寥几笔匆匆记下了最直接的感受。但总觉得表达的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又或许是我想表达的东西也并没有那么复杂。正如指导孩子学习课文,明白“各有所长”的道理一样,过程无需太复杂。
朗读,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理解与表达所需,同时,它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反思这一课,我在朗读的形式上,主要采用了自由读和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中是采取小组朗读的方式进行的。我在小组朗读之前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即“小组汇报角色分工情况”,这主要是强化小组成员的分工意识,也让小组的朗读更具方向性。然而,由于我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有些地方还是没有读到位,没有读“透”。如太阳说:“谁能脱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谁的本领大。”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到“太阳很自信”“太阳觉得自己肯定会赢”,我也相机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词。此处是课堂教学环节中自然产生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合理利用,就能顺势把课堂学习氛围催生成“熊熊烈火”,只可惜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还很不成熟,最后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很是遗憾。
等待学生,给予更多思考的时间,让小组学习不再流于形式。回想以往的公开课上,为了防止拖堂,我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总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过场。特别是小组活动,常常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它常常是课堂的一个“摆设”。这一次的课堂,我自己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小组学习。小组朗读时,在我将要喊停的时候,我甚至告诉自己,再等一会,再给学生一点时间。我给了学生“宽裕”的时间,学生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小组朗读时,孩子们的朗读超出了我的预计。在接着的小组表演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定。足够的时间,孩子们有了个性阅读的空间,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的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文明理,无需太复杂。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把更多学习时间留给孩子们,他们的表现,是对课堂最好的评价。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1】《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2】《秉笔直书》一文的教学,感觉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轻松愉快。
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
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天长日久”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视频,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通过近义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和“生怕”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如果你是蝴蝶、蜜蜂、蜻蜓,会对成天背着奖杯的蜗牛说些什么?你会对飞不上天的蜗牛说些什么?等等,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抓好文章的中心
通过层层的朗读、理解,学生明白了蜗牛由于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导致了现在这副摸样,让学生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五、不足之处
1.虽然这节课朗读的训练比较多,但由于学生长时间形成的不好的朗读习惯,导致朗读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指向性不到位。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课文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朴实浅近的语言中。因此,本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我把“自主朗读,读中感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相互交流,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理解寓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动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我认为,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感悟出来的寓意,比老师说教更让他们牢记。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寓意包含其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并学会正确用词造句后,我设计了一个采访学生的环节“假如你获得了冠军奖杯,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今后会有什么打算?为什么?”可是课文中的蜗牛不是这样想的更不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就以这样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们进入重点段落的学习。先是学生自主把段落读通读顺,然后我把重点句子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用自己愿意的方式再练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我问学生:谁能够满怀自信地把屏幕上的句子读一读?相机指点学生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我认为读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这里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到这个寓言故事蕴涵的道理“满招损,谦受益”!
课后,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下,我认识到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我是选择用实物蜗牛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然后告诉学生其实很久以前蜗牛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得过飞行冠军。这样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假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孩子们用心听歌词,明白蜗牛爬行速度非常缓慢,再告诉他们蜗牛还得过飞行冠军呢!效果会更突出的。另一个我感到教学比较吃力的地方在分析“生怕”和“唯恐”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我讲解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理解蜗牛那种得到冠军以后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的心理。课后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个分析不适合二年级的小同学,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过于追求完美课堂所造成的。第三,在这节课中我对写字的指导不够,今后会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本课的生字学习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孩子,大胆放手,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自学生字。在小组学习中,孩子们交流了四个生字的读音,互相提醒“等、往”是后鼻音,不要发错音;有的孩子用对比记忆法,找到“往”和“住”的区别,学会了“往”;还有的孩子通过细心观察,提醒小伙伴写“忽”时,“心”的部分要铺开,三个点的高低分布要注意;有的孩子通过找反义词的方式,知道了“前”的反义词是“后”。这个环节,如果单纯是完全靠老师来讲,一方面老师会感到特别疲惫,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到很没意思。一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想把他们知道的东西都展示出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小组交流之后,他们就更有信心表现了。所以在,在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这个环节,课堂学习时非常有效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农村里来的,所以蚕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学片段:
有孩子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可以变成蛾。”“说的真不错。”又有孩子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恩,你说的是对的。”也有孩子说:“蚕会吐丝结茧,我们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孩子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你说的完全正确”。这样之后就没有孩子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励孩子谁能把刚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说,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还是不会。大概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孩子举手了,只是数量还是很少。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孩子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说。”此时,又有几位孩子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又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引导学生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与语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先彻底、周全地想清楚,在这之后,学生的说话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我上面的一个教学过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我鼓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知道什么说什么,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按照条理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此时我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要求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理顺自己的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
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配乐范读,自由练读,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读议结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读、想、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环节设计较好的是: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从谜底巧妙地引出“雨”,联系实际的季节自然地导出“春雨”,将春雨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很感兴趣。
2、采用随机教学法,指导精读,感悟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喜爱的诗句。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懂的词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演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诗中哪些词语用得美,丰富学生的语言。
3、拓展训练,启发想象。
(1)让学生想象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那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2)春雨使万物生长,如果你是动物、植物,想对春雨说什么?
4、质疑问难。
通过质疑诗的开头、结尾为什么出现两次“春雨沙沙”,体会作者的用意,理解诗的内涵。
5、推荐古诗。
扩展知识面,进行知识的延伸。
在本堂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 、教学思路不够开放。
在启发学生想象“春雨来临的时候,你想干什么?”时,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想法,用画笔来装点大自然。
2、过渡语言设计不够精练。
3、朗读训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
这首诗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可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练习仿写。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创造了光明,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爱迪生的智慧。同时也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节课是新授课的第二课时,在孩子们已经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首先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已学生字,学习、理解生词呻吟。会写四个生字。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在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中,第2点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而如果理解不了,就无法体会到爱迪生的智慧。所以,我把体会爱迪生的智慧设定为本课教学重中之重的教学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感觉,这节课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一、自主探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导入之后,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术明明是医生做的,为什么医生却说,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由寻找答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样,在识记生字时,我也让生自主记生字。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这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习能力。
二、角色体验,注重朗读能力的提高。
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角色,朗读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感受当时情况危急的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爱迪生的心情,抓住他紧攥的拳头,焦急的神情来读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读得绘声绘色。再比如,在感受爱迪生的智慧时,我通过动画的演示,用爱迪生的办法,让原本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起来。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同时,也体验着爱迪生的智慧与快乐,于是,接下来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无需赘述。读的方式上,采取个别朗读,另生评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教师情境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三、课堂练习,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本节课上,我一直坚持学生说完整的话,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给予及时提醒和说完整的机会,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理解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时,我设置练习:爸爸一边搓着手,一边说:__________。让学生练习说话。在手术成功之后,我又设置了练习,让学生想象妈妈会怎样夸儿子,再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夸他。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说完整话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诗歌以“我想变”的句式,充分体现了孩子眼中,心中的夏天。
在本课教学中,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时,通过欣赏雨滴、小河、荷叶等图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播放蝈蝈叫声感受蝈蝈快乐的心情;通过播放夜空弯弯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动画,感受夜空的美丽迷人;通过配乐创设朗读意境,渲染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我抓准了课文的重难点,注重词句的品析;抓住文本的训练点,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如在课尾让学生学当诗人仿写诗句,说说我想变什么,想变什么,有机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是充满童趣的:有的说,我想变成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欢乐的歌;有的说,我想变成蜻蜓,在荷叶上翩翩起舞;有的说,我想变小鸟,跟荷叶说悄悄话……
课文的最后一节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全文的题眼所在。提问学生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荷叶是因为荷叶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所以是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主要原因。
不足之处:
当学生提出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黑板贴画出大大的荷叶,同时出示荷叶的图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说说荷叶的样子,感受大大的荷叶的形象美。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在学习了《识字三》的基础上学习《识字四》,孩子们似乎已经对我的教学流程很了解了。先是了解偏旁的演变过程,再学习带有这些偏旁的字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都与偏旁有关。学生对字词的意思也掌握的很好。只是对“东海、黄河、长江”不太了解,虽然第一晚上还让他们回家查阅了资料。
后来通过我的讲述,他们了解了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补充习题中,他们也能学以致用。说明小朋友听得是挺认真的呢。值得表扬!呵呵。。这篇识字学完,还补充了几个成语,比如说表示冬天寒冷的: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写黄河长江的:波涛汹涌、翻江倒海等,小朋友们也听的很认真,我想平时坚持能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以后的写话也是有帮助的。对于一些本身就优秀的孩子来说,多积累成语、句子,能让他们出口成章呢。期待吧。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不大明白,摘入古诗时,编者为何将《春夜喜雨》改为《春雨》,诗题,即是理解古诗的钥匙:季节----春,时间----夜,对象----雨,心情----喜。
课堂上,在联系实际说春雨特点时,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春雨的“细”(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绵”(潜入夜,细无声),指导学生观察了当时教室外的雨,当时确为春雨绵绵,但孩子就是说雨有声,也大,(他们说的,是昨夜及前两天的雨,那给了他们太深的印象了吧,自己也在这时想起了以前课堂上不时出现的疙瘩: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自己都不大认同,但必须按教参中的要求传授,教给学生时,自然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感染力。)有些强迫着让孩子再听听雨声---没有,这节课就这样接着上了,扣着“好”,让孩子们理解了这首在上学期就会背了的诗。
今天,再打出这篇后记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当时,我怎么就不多花些时间,让孩子静下来呢,让他们静下来,用耳朵,去感受春雨,雨确是无声的啊,在倾听里,体会诗文,也体会那春。
再查资料,“《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怪只怪,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备得详尽。
明白了,教学时,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春雨,如诗人杜甫在诗中描写的那么好。而是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写成都的雨,是一场典型的春雨,当然,春雨,也有例外。
就这么简单的,明白了。自己的理解局限也局限了自己的教学。教者,要有多深厚的学识做为底蕴才能让自己的教学顺畅、睿智,才能不误人子弟呀!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识字4的教学内容和识字3的内容比较相近,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区分形近偏旁:日、目、两点水、三点水。其实还是用识字3中学到的形近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区分,所以小朋友学习时觉得驾轻就熟,比较简单,能利用偏旁表达的意思进行区别,后来的默写中也反映出小朋友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三个小朋友错了,只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我想识字教学要注重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学用结合。只有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了解偏旁本义,探究构字规律,才能将识字与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