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理论说明(初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6: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理论说明(初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理论说明(初稿)》。

第一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理论说明(初稿)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想象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体会作者心境,感受课文的语言美。3.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模仿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进行片段作文练习。

4.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想象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模仿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进行片段作文练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朋友?你们认为怎样才算朋友?

李汉荣先生也交了一群朋友,“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既然是访友,又为何不带礼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叫做《山中访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揭题:“访”是什么意思?“友”是指谁?那“山中访友”呢?(到山中去拜访朋友)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作者将要去拜访一位怎样的朋友?(学生想象,畅谈,教师相机给予肯定)

3.留下悬念:朋友究竟会是谁?下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上幽径,跟随作者的步伐,到山中去会一会他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预习(老师在小组内巡视,做好预习指导)教师出示预习目标和预习方法指导: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感知课文大意: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明确:事情发展顺序,出门——访友——告别

②思考:作者到山中拜访哪些朋友?在课文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明确:古桥 鸟儿 露珠 树 瀑布 溪流 山泉 白云 悬崖 云雀 落叶 石头 雷阵雨 落花 作者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

明确:(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

翠)的树林

(洁

白)的白云

(雄

浑)的瀑布

(明 镜 般)的山泉

(小 诗 般)的溪流(玄

奥)的悬崖,(清

纯)的云雀

(慈

祥)的老柏

3.批注:作者笔下哪一处景物深深打动了你,找出来,作上批注,小组交流说一说理由 4.质疑:通过读书能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价值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自学收获,解决疑难

(三)师生集体交流预习收获和质疑

1.小组汇报好词,集体品读:出示课件,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带点字的字音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zhàn)蓝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玄(xuán)奥

清澈(chè)

禅(chán)心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cuì)

树冠(guān)

抽学生试读、齐读,对于生僻难写的字,教师做适当点拨并范写。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2.解决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并总结)3.交流心得体会,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或段落(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

三、细读感悟,体验真情

现在我们知道了李汉荣先生要拜访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眼前的古桥、树林、山泉„„是大自然中 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一鸟一石, 在让我们紧跟作者的脚步,走进大山,请大家轻轻的读一读1、2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随文入境,感受出门的好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请同学读,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教师提问:从刚才同学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吗? 3.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4.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齐读这段话。

(二)欣赏美景,体会“访友”情真

过渡语: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景物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作者优美的笔触下藏着的是怎样的情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拜访的第一位朋友——古桥。

1.感受桥的守候

①读课文,从语言文字领悟古桥的德高望重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的?他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读后教师引导解决如下问题)

A.作者把那座古桥称为什么?(“老朋友”)

B.在作者眼中桥仅仅是桥吗?是什么?(德高望重的老人)教师引导理解“德高望重” ②再读课文,从画面想象、畅所欲言中感受古桥无私奉献的伟大

师配乐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老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雨中守候,任劳任怨的画面;假如你就是作者,你最想对古桥说些什么?

③三读课文,从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情感

面对这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忠诚的,做出了贡献的老桥,作者心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呢?能不能把这种感情通过你的朗读传达出来?谁再来读一读?

提问: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什么?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又听出了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

A.为什么在作者眼里,古桥成了德高望重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B.作者在叙述古桥时在称呼上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④教师小结并引读:此时此刻,桥在作者的心中还仅仅是桥吗?是什么?

是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无怨无悔的躬身渡众人过河,河水滚滚流向远方,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唯有你------依然如旧;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唯有你------依然如旧!老桥,你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让我们再看你一眼,把你铭记心间,(教师引读“啊,老桥,你如一位„„”)

古桥是我的“老朋友”,那山中的其他景物又是我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第4、5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观察和描写方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感受树的凝望 ① 同桌互读,学生试读

作者在这里又遇见了哪些“朋友”? 树林是“我”的什么?

② 找准关键词“知己”,加深阅读感悟

你们认为怎样才算“知己”?(无话不谈的、亲密的至交好友)从哪个词语或者那一句话可以看出“我”与每一棵树都是知己? ③ 换位导读:同学们就是鸟儿,就是露珠,就是树林,换角色朗读 出示课件:

假如你是鸟儿:走进这片树林,我呼唤你的名字,露珠与你交换眼神。每一颗树都是你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你。

假如你是露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你的名字,我与你交换眼神„„ 假如你是树林„„

④ 师生对话;学生扮演鸟儿、露珠、树,教师扮演作者并引导对话 鸟儿,你呼唤我的名字,有什么知心话要对我讲? 露珠,你默默的眼神里还有什么话没说出来? 树林,你深情的凝望中,有什么心事想对我倾诉? ⑤ 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人树相融的画面

3.感受朋友问候

古桥是我的什么?(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知己)是呀,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

① 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自由读、小组成员互读,抽读)② 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室就是这片山,你身边的同学们就是白云、溪流、云雀„„就是山中的一切,你想和谁亲切的打打招呼?(学生读)

白云、溪流、云雀等将会怎样回答呢?(同桌练习对话)

③ 感悟写法,以读促写:将排比句以诗歌形式展示在课件上,配乐让学生齐读,体会排比的节奏、拟人手法以及第二人称的妙用。④ 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山中的一切,除了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还有谁?五彩斑斓的蝴蝶、勤劳的蚂蚁、绿油油的小草,青涩的果子、连绵起伏的山峰„„你想跟谁打招呼?(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你好,可爱的蝴蝶________________ 你好,勤劳的蚂蚁________________ 4.感受奇妙的境界 ①有感情朗读6、7段

②教师小结: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品读首尾,体会写法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①再读文章首尾,又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山中待了一整天,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那份亲密无间的感情。

②现在我们知道了李汉荣先生要拜访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眼前的古桥、树林、山泉„„是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一鸟一石,作者到山中明明是去看景,题目却叫“山中访友”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

明确:在作者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将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多么奇妙的境界,从这“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都能感受到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景物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作者优美的笔触下藏着的是他与这片山深厚的情谊,饱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

五、变换角色,练笔积累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作者笔下,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假设你就是山中的某一处景物,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你将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和作者说一说你的知心话。

1.同桌相互交流: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要求:①要尽量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②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2.将交流内容写成一篇小散文

3.将学生所写的片段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春天踏青,夏天漂流,秋天秋游,冬天踏雪„„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方案的理论说明

前言: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的是一种不讲求韵律的散体文章。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总是让人陶醉,让人喜爱。《山中访友》正是这样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并且诗意隽永、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进行心灵对话,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睦、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和崇敬之情。针对这样一篇独特的写景散文,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从“读”字入手,从默读、范读、引读到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小组读、表演读、再到比读、评读,以读为本、入境悟情,以读促写,情景交融,让琅琅的读书声响遍整个课堂。用“读”来引领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想象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用“读”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读”来使学生领悟其写法,以此加深其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设计理念展开理论说明:

一、读文解意,想象美

从古自今,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大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文章不在少数,然而,像李汉荣先生以如此独特的视角,充满童趣的笔墨来营造意境,倾诉情感的却为数不多。《山中访友》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支悠扬的歌,让人不忍释手,回味无穷:文中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作者展开联想与想象,大量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清爽的早晨,作者满怀好心情,出发拜访德高望重的古桥、问候青翠的树林、和山中的云彩、瀑布、山泉、云雀、等众多“朋友”互诉心声......教学如此优美的散文,若对文本进行仔细分解,让学生对文中的每字每句都理解透彻难免破坏了此文优美的意境。

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同时还强调“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基于此,在反复研读文本,充分预设学情的基础上,我以“读”为主线,教学本文时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来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朗读虽是最传统的阅读训练,但却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课文记忆、同化诗文情感、迁移知识技能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那么,对于《山中访友》这 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怎样读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怎样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味呢?

(一)抓“文眼”,读中解题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因此,我主要从题目着手,揭题后,由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要到山中去拜访朋友,这位“朋友”有点儿奇怪,看到这个题目,你想问点儿什么? ·山里到底是“我”的什么朋友?请同学们来猜一猜。

经我这么一问,学生读文本时自然会在脑海中寻找答案,轻松浏览完第一遍,他们大概 也就明白了所谓“友”便是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叶。但这时我不会立即帮助他们确认答案,而是在学生知道本文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的写景散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对比:

·你能回忆出我们学习过的写景的文章吗? ·轻读课文,体会本文和其他写景文章的特别之处。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然而即使是小学高年级,识字教学这一环 节也不可小觑,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阅读教学,但也提出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训练不容忽视。

(二)立目标,读中识字

欲读懂文章,必先掌握生字新词,这是对于所有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对于高段的学生的要求则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5—6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且要求有一定速度,所以在此部分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教师出示预习目标和预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

(三)想画面,读中明意

解决了生字词语,就为阅读教学扫清了第一个障碍,接下来,我带领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作者到山中拜访哪些朋友?在课文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作者笔下优美的画面,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或段落

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解决字词;再读时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上面三个步骤,基本从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总的说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有两个操作要领:其一,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二、品文入境,感受美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他认为领会作者的意境,想像中的境界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悦。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篇课文的意境的确很美,甚至这种美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而朗读则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课文创设的优美意境,但这种意境又需要通过想象来表现。形象感来自于想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既要注重语感,又要很好地去感知、想象具体的形象。

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班级里的不同个体而言,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教师需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可能借助音乐朗读或者借助想象,而有的则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时在朗读教学中突出重点,有目的地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感受桥的守候:

·读课文,从语言文字领悟古桥的德高望重

·再读课文,从画面想象、畅所欲言中感受古桥无私奉献的伟大 ·三读课文,从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情感

·教师小结并引读:此时此刻,桥在作者的心中还仅仅是桥吗?是什么? 是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无怨无悔的躬身渡众人过河,河水滚滚流向远方,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唯有你——依然如旧;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唯有你——依然如旧!

老桥,你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让我们再看你一眼,把你铭记心间,(教师引读“啊,老桥,你如一位……”)

这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一次朗读的目标和方向都各有侧重,对朗读的评价也因人而评;与此同时,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当个别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以境悟情,回味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最忌讳直接将作者的情感,文章蕴含的意义直接告知学生,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会让他们失去自我探索的乐趣,久而久之,语文课就会变成教师单边的讲读课,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指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获得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创设了朗读教学情境,利用赏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话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披文入境,以境悟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全身心投入到作者笔下的意境,方能感受作者的心情。在前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的方式以及读出来的“味道”也大相径庭,于是我播放一段清爽柔和的音乐,伴着音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读罢,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想到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这一次是分角色读,假如同学们就是鸟儿,就是露珠,就是树林,变换人称来读;最后进行师生对话,即学生扮演鸟儿、露珠、树,教师扮演作者并引导对话:

鸟儿,你呼唤我的名字,有什么知心话要对我讲? 露珠,你默默的眼神里还有什么话没说出来? 树林,你深情的凝望中,有什么心事想对我倾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读得津津乐道,而且还能将文本中隐藏的对话挖掘出来,说得有声有色,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浓浓真情,也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

四、以读促写,展现美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的紧密联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言语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更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种思想情感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懂得运用语言,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学中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和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读写结合可采用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方式进行,针对本文作者采用的独特视角,让学生以山中某处景物的身份来和作者说说知心话。

我选择这样的视角来让学生进行练笔积累,主要原因如下:

(一)融合于文本画面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作者笔下,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作者在清爽的早晨出发,感受古桥的守候,感受树的凝望,问候山中“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还有那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不仅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还带回了一路月色,这一切显得多么惬意。于是我适时提问引导:“那如果你就是山中的山泉,亦或是那淘气的云雀,你想说点儿什么呢?”,学生在理解文本并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友谊后,在作者笔下的画面中继续徜徉,便是不难之事了。

(二)继承于文本写法

首先本文主要用第一人称,但随着情感的起伏,不时巧妙地插用第二人称,对朋友进行热情的表扬和夸奖。人称口吻的这种变换,使文气时紧时缓,情感时起时伏,委婉曲折,如涓涓溪流,越过田野,越过山冈,流向远方。其次本文除末段外,可以说处处运用拟人手法,连题目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文中赋予了“我”所见的事物以鲜活的生命,让它们有思想、有情感,和我在情感上不断地交流,使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情得以淋漓尽致表达。

让学生以山中某处景物的口吻来回应作者既是对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时省略的心理活动的补充,又是对文章拟人等手法的继承,如此一来学生的习作时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

(三)挖掘出文本情感

山中处处是景,景下处处有情,文本中流露的情感需要学生深入感悟方能体会。作者倾诉的对象是山中的一切景物,既然是心灵对话,情感交流,那作为山中的某处景物肯定也有话要说。如果单纯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能难度较大,但是在细读感悟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针对文中意境做了对话练习、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交流,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加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便能感受这奇妙的境界,心中的情感便能迸发出来,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真情流露,不会华而不实。

综上,我主要以“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分别从解题明意、读中入境、读中悟情、以读促写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读中重视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要求由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词到在读中体会作者欲表达的情感最后在读中想象画面从而以读促写,层层递进,目标明确,使阅读教学有效展开。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陈琦,刘儒德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欧阳芬,诸葛彪.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解曙昱.《山中访友》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7).[7]吴海林.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J].河北教育.2010(07).[8]于红梅.《山中访友》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09(08).[9]赵克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2009(06).[10]杨秀彦.《山中访友》教学反思[J].贵州教育.2008(03).[11]陈丽萍.“别有深意”究竟有何深意——《山中访友》教学片段及反思[J].现代语文.2007(05).[12]袁晓莉.引领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山中访友》教后感[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11).[13]陈啸剑.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以《山中访友》为例,浅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读与写杂志.2012(11).[14] 韩国萍.《山中访友》三个“妙”[J].小学语文教学.2012(09).[15] 王水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以《山中访友》为例[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0).

第二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联想,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2.通过联想感悟、句式拓展、反复吟诵等方式,体会文章以拟人化的写法描写风景的方法,感受诗一样的景,诗一样的文,诗一样的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3.在感悟与品赏、朗读与表达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赞美自然、热爱自然、物我两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想感悟、句式拓展、反复吟诵等方式,体会文章以拟人化的写法描写风景的方法,感受诗一样的景,诗一样的文,诗一样的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那些“老友”

1.出示课题,读,说读后有什么想说的。

2.请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要求:把文章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请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明白了课题中的“友”指谁。

4.联系课题说说这篇课文在写什么。

二、体会“挚友情深”

师过渡:课文中具体写访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七自然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心地读读,去感受作者与大自然的浓情。

随机交流:

1.第三自然段。

(1)一生读,齐读。

(2)师:你读到“我”对古桥的情了吗?指名说。

(3)请生说说桥上桥下曾发生一幕幕怎样的情形。

(4)这古桥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

板书:敬爱的老人

以此理解:德高望重。齐读本段。

(5)师:我凝望着桥,桥也凝望着我,正如李白的诗所写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此时,我与桥不也正是如此吗?

2.第四自然段。

(1)一生读。

(2)指名读后半段联想的内容(多人)。

说说我这棵树靠在另一棵树上,会做些什么呢?

(3)请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友情。

板书:倾心的知己

(4)补充出示:我凝望着那些小鸟,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鸟——

我呼吸着那些花香,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花——

……

指名说。

3.第五自然段。

(1)一生读。说说这段在写什么。学生自读。

(2)师:这么多的朋友,让我们开火车与他们打招呼吧。

教师通过评价指点朗读的方法。

(3)齐读。

(4)师:选一朋友也来问候问候这个远道而来看望你们的朋友吧。

生写

指名与师对答。

(3)体会他们之间的亲切。

板书:亲密的朋友

再齐读。

4.第六自然段。

(1)一生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2)请学生也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从这段文字中感悟到了什么。

(3)师:落花曾经带给大自然一片芬芳,落叶曾经带给大自然一片翠绿,而如今却成了历史,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小小的石头,曾经经历了一次火山的炙烤与冲击,怎能不让人心生爱怜!

请生带着惋惜配乐读。

(4)可是著名诗人龚自珍曾有千古绝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着这样的诗句,再抚摸着这样的落花、落叶、石头,你仅仅感到爱怜吗?

指名说感悟。

板书:可敬的先躯

(5)请生带敬重与希望配乐读。

5.第七自然段。

(1)一生读。说说这一段写了哪位朋友。说说为什么不把雷雨比作狮子、骏马。

(2)师:站在侠客身边,我们会感到——;站在诗人身边,我们能体会到——,看来这雷雨也是他的好朋友了,正如作者所说的: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三、感怀“物我两忘”

1.师:读着这样的文字,你读懂作者的心了吗?

预设: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2.师:走进这样的文字,走进这样的自然,我久久不愿出来,于是读着读着,我把我的感受汇成了这样的文字,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

请生配乐读。

山中访友

黎明初晓,就着一片曙色,携着微风的手,与你们相约。

老桥啊!

你依旧搂着小河,默默凝望,品味多少聚聚合合?

绿树啊!

你默默守望,候我赴约。

你我相依,诉不尽欢欣坎坷。

最爱

清泉——那明镜般澄澈!

碧流——那如诗般吟诵!

飞瀑——那雄浑之放歌!

最敬

峭崖——那伟岸的智者!

白云——那高洁的雅士!

惊雷——那奔放的侠客!

披一身夕阳,与诸友挥别!

带回

满怀的好心情

好记忆

好月色!

第二课时

体会文章写作顺序,前后呼应。

体会散文与诗的共性:联想、排比、韵律、浪漫……

背诵喜欢的语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篇能打动学生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b、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及文章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来整体感知课文。

b、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词语和品味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恬淡安宁的小山村。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同时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分钟)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依次见到了哪些朋友?(1-2分钟)生: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归鸟。

三、精读课文,品悟感情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作者要拜访的朋友找了出来,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并和大家分享你读过之后的感受。

生:好心情(从哪些词语可以描述作者的好心情呢?喜悦、高兴。。)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师指名生朗读)师:作者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先拜访的是哪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古桥---老朋友)

问:在作者心中,古桥是什么样的朋友?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德高望重)那么,为什么说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古桥具有怎样的品质?(无私奉献)(作者对老桥的感情:怀念、无比崇敬、感激)

师:是啊,在作者的心中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作者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古桥,谁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师:拜别了老桥,作者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这片树林??树林中的鸟儿不是在鸣叫,而是在___________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___________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将露珠和鸟儿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表达出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师:那么树林在他的心目中又是什么呢?(知己)

提问: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相互称为知己?(师生互动,交流知己的含义)

树林是作者的知己,他们之间情谊深厚,他们彼此倾诉着心声。被友情包围着,静静地,作者甚至也变成了一棵树??就这样树为人友,人为树友,物我相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作者与山中友人之间的情谊了吗?

五、布置作业:作者明明是去山中观景,为什么要说成是“山中访友”?你有什么想法,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德高望重

树林

亲密无间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用“我喜欢,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 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境”,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境?那么今日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玄(xuán)奥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清澈(chè)树冠(guān)湛(zhàn)蓝凝(níng)静犬吠(fèi)吟(yín)咏憔(qiáo)悴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样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头,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仅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我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资料——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请概括上头第一节的资料。

⑵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活力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资料,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并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我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1、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境”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简便愉快的心境读完这篇散文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精读课文,把作者描述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言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主角,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一样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述(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辨字组词:

(激、邀)(俯、府)(暴、瀑)(俏、捎、消、哨)(驱、躯、岖)(津、律、肆)(狭、陕、峡、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学

农耕——畜牧文明海洋——游牧文明

崇敬亲近自然恐惧征服自然

《诗经》《离骚》《希腊诗话》《圣经》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山中访友》《溪水》虽为现代散文,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基因,表现中国人特有的在自然中灵动和谐美妙的诗化的生命体验。

因为两篇文章具有相似的主题和语言风格,因此,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学习主要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对《山中访友》和《溪水》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评价。在对比与评价之中,扬长避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养分。

二、限制性对比阅读

1、默读《山中访友》《溪水》,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完成下表。

《山中访友》

《溪水》

表现对象

使用人称

表达情感

主要修辞

行文线索

2、自主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最终版本并交流

第二人称表达效果:

①、更直接

②、更自然

③、更亲切

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三、拓展性对比阅读

1、请你再次阅读《山中访友》和《溪水》这两篇文章,着重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尝试结合具体的语句或现象,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2、自主阅读,整理成书面文字

3、小组交流

4、发表意见(每个小组中从未发表过的的同学)

参考意见:拟人、比喻、奇思妙想是两篇文章兼备的特点,但《山中访友》略显造作夸饰,不如《溪水》的灵动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毕业、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三、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

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导人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一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自云瀑布悬崖云雀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o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手工作和生活。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体验与反思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读课题,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自读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诵美文: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更有为之称颂的瑰丽的壮美诗篇。现在我们就边欣赏这奇山异水,边诵读这壮丽的诗章: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最,但余钟磬音。

欣赏着这些美景,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同学们,想不想到山中走一走(想)。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同行,去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众朋友及称呼,并思考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尽可能用文中的词句)

2、师生共同明确:`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坚韧

树——知已自己变成一株树

山泉——姐姐明镜、照出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邀我的唱和

白云——大嫂好女儿、好护士、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歌唱家、金噪子、不求回报

悬崖——爷爷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

云雀——弟弟纯洁的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小弟弟有缘分、患难兄弟

石头——时间的回声

落叶——命运的神秘的手相

小花——眼含柔情的女性

雷阵雨——侠客吼叫诗人的朗诵感动人

老柏树——慈祥给我避雨

师小结:在这里,作者用“朋友、知已、兄弟姐妹”来称呼山中的景物,用“德高望重、慈祥、从不说是非”等语句来评价山中的朋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赏析:

1、朗读指导:

师:所以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用饱含深情、喜悦的语调,较为舒缓的语速来朗读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2段。"

生:一齐有感情朗读。

师指导:语调:喜悦(结合文章内容)

语速:欢快(快:欢乐、激动、紧张慢:悲痛、低沉、抒情)

重音:撞、好清爽、哼、踏(突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生: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生评价。

师:指正、范读,学生跟读

2、赏析指导:

师:如果把第一段改为:“走出门,看见草上有许多露水,迎面吹来一股清风,送来桅子花的清香,好清爽!”你觉得怎么样?

生:原句运用拟人手法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撞”指本人拟之间在无意间彼此相撞,“满怀”则见撞教师很厉害。作者把饱含着露水和桅子花气息的晨风想像成富有感情的人与我相撞,既富有情趣,又让人觉得与之相撞清爽,女子惬意。

而改后的句子意思虽然正确,但少了那种拟人味,没了那份童真童趣,就像丢了魂的人,无精打采。

师:如果把第二段中的“哼”改为“唱”,“踏”改为“踩”你觉得怎样?

生:“哼”和“踏”,让人可以想像到我出游的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与第一段的好清爽相照应。而“唱”则显得不太轻松自在,“踩”不仅与原句内容不相符,而且也显得小心翼翼,与我轻松自在出游的心境不相符。

2、朗读比赛

师:根据老师刚才所教的方法,我们举行一次朗读比赛,请大家从3—7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的朗读。

要求

(1)评出本节课的朗读之星(2—3人),并说明理由。

(2)勾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子。

生:生择段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生:评出2—3朗读之星,并说明理由

师:恭喜你xx同学,被评为本节课的朗读之星。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读到好文章时,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品味欣赏:

对于好文章,我们不仅要声情并茂地去朗读它,而且要学会去赏析它。那么怎样才能欣赏它的美呢?

其实欣赏的办法也很简单,首先你觉得哪些语言写得好,就把它勾画出来,也许你还没有深入考虑,不过没关系,先跟着感觉走,因为你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接着你就想想,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好呢?尽可能给它说个“好”理由,来一点分析,那么,这就是赏析。

刚才,大家已经勾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给你所找的好词好句,说个理由,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2)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拟人手法,动静结合,饱含深情地赞美,写出古桥的古老而又坚韧的精神)

(3)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换”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4)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想像手法,与树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5)瀑布大哥!雄深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从古唱到今。

(写出瀑布雄深的气势,用男高音和歌唱家来形容它,赞美了他的奉献精神)

(6)“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年代远远悬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

(7)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写出了悠远的意境,让我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环境)

(8)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雷阵雨给人既感动人又吓人的感受)

(9)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拟人,写出了溪流声的悦耳动听)

(10)惟我站立在地方没有雨……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反问,突出了老柏树慈祥地为我避雨,给我恩泽)

师:找到好词好句,给它说明理由时,我们可以从修辞方法,饱含哲理,引人深思、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方面给它说说理由。

五、仿写

文章的情感美

师:领略欣赏了文章的语言美,要是能把这优美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该多好啊!下面我们先分角色朗读第5段(女生读一景,男生读一景),然后我们大家模仿照第五段的句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景物,写一句或一段话。

(提示: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景物特点选择内容和与它相符的词语,山泉清澈,比作明镜,照出我的浑浊)

生:仿写(先同桌交流)

师:巡回指导,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六、朗读结束全文:

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朋友,走出山涧,走出山林,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也顺便带回了一路的月色……

最后让我们朗朗的书声,告别山里的从朋友,带回这一路的收获……

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4、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法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难点】

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过的两篇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2、全班齐读文中导语。

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出示课件检察学生预习情况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投影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五、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先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并举例子说明。

3、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

六、分组进行片断朗读

七、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和好的词语写在你的笔记本上。

2、做一份文段阅读巩固课堂所获知识。

让学生产生悬念:《山中访友》是否也是写景的散文呢?

让学生明确学生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

学生根据思考题研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主动总结所学知识。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欣赏品位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位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⑴你能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吗?

⑵根据所给的解释说出词语。

2、听朗读录音,思考问题:

⑴作者在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⑵(按照顺序找)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

三、探究

1、赏析交流:

⑴静心默读,大胆想象。你最喜欢山中的哪位朋友?

⑵交流:

①请你饱含感情地朗读。

②然后说说你喜欢这位朋友的原因或在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2、探索活动:(小组讨论)

⑴作者为什么要把进山看风景称为“山中访友”呢?

⑵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体验反思:

寻找美、体验美与作者心灵对话。

四、拓展延伸

放飞心灵,为您的自然朋友写几句赠言。

五、总结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②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了解大概内容。

2、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三、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2、学路建议;

自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出门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路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两个“满怀”的意思相同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

(2)带着轻松愉快、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4、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在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交流讨论)

四、精讲点拨。

1、“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韵味。

2、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巩固拓展

继续读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先自学,再到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古桥。想一想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桥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深情。)

(2)读读句子,请想像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指名朗读,读出作者对古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第六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3、第七自然段

(1)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齐读一遍。

4、最后一段,首尾呼应。

5、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全文。

四、精讲点拨

老师随机指导。

五、巩固拓展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自己选择三个自然段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

热爱大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清爽()拜访()依然如旧()知己()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第三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博兴实验中学 王新伟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5.(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第四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

一、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德高望重”“知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通过想象表达情感的方式,并展开联想,动笔写写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 “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听写8个生字和14个词语;

3、围绕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情感。

4、背诵第3—5自然段。教学过程:

㈠揭题导入:

1、师:在初夏,一个美好的早晨,(播放音乐,出示字幕)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访问我的朋友。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李汉荣,一起走进——(出示课题,齐读)山中访友。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㈡初读课文,理解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生:(预设)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

师:这么多的朋友,其实都只是山中的景物,可在作者眼里却是—— 生:(预设)是有生命的人,能跟作者说话,能与作者交流,是作者的好朋友。师:是的,那是多么亲切,多么惬意啊!

㈢拜访古桥:

1、过渡:迎着微风,闻着栀子花的气息,我来到古桥边,看到了我第一位老朋友(板书:访老友)他如一位——(生:德高望重的老人)

2、(出示:德高望重)请再读读这个词语。师:知道 “德高望重”的意思吗?

生:(预设)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受人尊敬的老人或长者。师:怀着崇敬之意,我们齐声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师:为什么把老桥称为德高望重的老人?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段,并在文中找出理由,每找一点理由就在旁边标上一个序号。待会交流的时候,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地说一说。学生读第三段,找理由。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预设)称老桥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它—— A、年代悠久(站了几百年);

B、贡献大(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

C、坚守(岁月悠悠,唯有老桥依然如旧)。

6、请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深情地读读这段话,自己读吧。(指名学生读。)

㈣走进树林:

1、师:告别老桥,踏着一条幽径,我走进了这片青翠的树林,和知己相遇。(板书:识知已)谁愿意为大家读读第四段。

2、师:同学们,这么亲切的语言,这么动人的画面,我们似曾相识。(出示两段话)请读读这两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很特别,平常读到很多的都是把事物比作人,这里却把人比作事物。

陶醉得把自己跟眼前的景物融在一起。都想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写得很美,充满了想象。

3、师:是的,这种情感就可以用这样的文字来抒发,让我们陶醉地读读,自己读吧!

4、指名学生读,老师范读,齐读。㈤流连山间:

1、过渡:和知已依依惜别,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板书:交朋友)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它们是——(逐一出示词语: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齐读。

2、师:请再读读,你读出了什么不同的感觉吗?(出示: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生:(预设)更加亲切,更加形象,更富有灵性。

3、师:接下来,我们就去会会这些朋友,和它们打打招呼,赶紧读读第五段吧。

4、师:作者热情的招呼声,朋友们都听到了。山泉、溪流也想回应作者呢!请两位同学读作者招呼山泉、溪流的话,我来当当山泉、溪流,其他同学认真听,山泉、溪流会说些什么呢?

生读: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师回应:是的,你一路走来,山风吹乱了你的头发,尘土沾满了你的脸庞,你快歇一歇,照照我这面大镜子,梳理梳理吧!

生读: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师回应:初夏的山林多么美好,难道你不想和我一起歌颂这美丽的景色吗!

师:听到山泉、小溪是怎样跟作者说话了吗?请你从下面的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这些朋友中挑一个自己喜欢的,也像刚才老师那样,来回应作者热情的招呼。先自己说说,再说给同桌听听。指名一位学生说,再指名练说同样内容的二三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听后比较哪一个说得好,好在哪?

9、师:下面,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动笔写写和它的对话。(学生动笔写对话。)

10、师:写得怎么样了,老师很想来听听。哪个愿意当当山泉?溪流呢?瀑布呢?充满智慧的悬崖在哪里?悠悠的白云呢?云雀呢?这六位同学,邀请你的同桌当作者,开始对话吧!

11、师:听了刚才这六位同学的对话,你们认为哪一位给你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12、师小结:同学们不仅会听,还会评点,真了不起。是呀,要想把这些对话写生动,得展开丰富的想象。下面就请好好修改自己写的对话。

13、师:你们还想再和山里的朋友对话吗?再请六位朋友,请你——(分别指名六位同学)其他同学就是——作者。

14、结束语:不知不觉,我们跟随作者,(指着板书)拜访了老友,结识了知己,还交到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心里好不舒畅!请记住这一路美好的感受吧!下节课,我们再去会会其他的朋友!

作业布置:

(1)抄默本课词语;

(2)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下列句子写得生动些。

早上一起床,就听到小鸟在树上叫。

洪水漫了上来。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喜爱山林,亲近自然和感情。

2、比较与前几小节不同的写法。

3、背诵6小节。教学过程:

㈠复习

1、听写一组词语。

2、说一说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几位朋友?

3、有感情地朗读3~5小节。〈可采用引读的方法〉 ㈡细读第六自然段:

1、引读第六自然段;

2、“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短暂而别有深意”?

3、如果你是作者,面对一朵落花,一片枯叶,一块山石,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该怎么来读这段话?

4、比较与前几小节不同写法。

5、把第6自然段改变成第五自然段那样的“用打招呼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6、背诵第6自然段。作业布置:

(1)从文中摘录:AABC形式的词语,并仿写至少3个;

(2)从文中摘录最喜欢的拟人句、比喻句各一句。

板书:

山中访友

访老友

识知已

交朋友

第五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预习本科字词,熟读课文。教师:教学仪器。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因为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这 1

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适合同学们朗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感情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师: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二)请学生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一)教师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二)教师出示本课生字的课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教师择优推荐识字的好方法。请学生谈谈哪些生字容易读错音,写错字,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和小结。教师强调学生正确书写“瀑”的右半部分,“蕴”的下半部分。告诉学生用形近字的方法记字形,并当堂书写,加强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想: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他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三)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四)师问:作者喜爱大自然的感情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在学生列举词句时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四、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师: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打动了你?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一)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

(二)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学生汇报: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

五、发挥联想,交流感受

师: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

(一)请小组内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其余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二)教师尽量地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二)布置作业:

1.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一)听写部分字词。写后学生互相交流评价。

(二)教师注意对易错字的再指导、再强调。

(三)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拜访古桥,朗读体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生齐读第3自然段。

3.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4.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读后同学间交流。

出示课件:作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为什么是老桥?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学生带着对老桥的敬重之情朗读这些句子。

5.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6.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感悟“知己”,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师:作者写“树林”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自己写成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师生交流后,让学生带着人和树融为一体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模拟情景,感悟“友情”,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2.师:从作者的描写中,你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3.师生交流。

4.师创设情境: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5.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五段。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四)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师:在作者的笔下,落花、落叶、石头也有了情,也是作者的好朋友了。作者在写作时,进行了大胆的联想,他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想?你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联想?

2.学生回答问题。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自主练读,积累感悟

1.师:你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能不能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指名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3.其他同学评议朗读效果,看是否有值得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四、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师:再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什么? 2.学生交流后回答。

五、强化体验,拓展延伸

师: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 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六、积累词句,背诵练习1.积累好词佳句抄在积累本上。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

老朋友

树林

我知己

……

朋友

练习检测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hè hé)树冠(ɡuān ɡuàn)旋转(zhuàn zhuǎn)蕴含(yùn wēn)湛蓝(zhàn shèn)栀子(zhī zī)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1)隐蔽、僻静的小路()(2)道德高,名望重。()(3)很感兴趣地谈论。()(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4.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语段阅读

(一)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1.这段文字运用了新奇的________手法,使树的形象与“我”融为一体,充满了童心童趣。

2.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段中对“山中朋友”使用的叙述人称由第________人称变换为第________人称。

3.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一句中的“渡过”可以换为“度过”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用“‖”在原文中标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选文采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课堂反馈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

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四、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2.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参考资料 1.鼎尖教案 附:课件和微课视频 资源拓展 课文解读:

《山中访友》选自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作者李汉荣,20世纪50年代末生于陕西勉县,现在陕西《汉中日报》任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李汉荣曾说:“我童年的记忆是黯淡的”,“恐惧、孤独,过早地成为我的童年功课”。“我的童年几乎没有看见过什么艺术品,我唯一看见的艺术品就是阶级敌人‘狗头’上的高帽子„„”“小小的我诚惶诚恐度日如年”,“我恐惧地过着我的童年,我唯一的童年”。因此,李汉荣的内心特别渴望心灵的和谐,一种生灵之间的和谐,这种渴望使他富于想象,“童年的我,望着白墙,望着,一直望着。我默默地、幸福地流着眼泪„„”

苦难产生了深刻,陕西的泥土中诞生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造就了他诗人般的炽烈。李汉荣祈盼“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在来生里是一只阳雀鸟或知更鸟,9

几粒草籽几滴露水就是一顿上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时间飞翔和歌唱。我的内脏与灵魂都朴素干净。我飞上天空,不弄脏一片云彩;掠过大地,不伤害一片草叶„„”他放下人类的恩怨、转换角度,把目光都投向自然,并且将自然赋予诗意的色彩。他崇敬自然、热爱自然、对美的、善良的自然界生物给予了崇高无比的赞美和歌颂。他相信自然对人的净化,他相信自然对人的熏陶。文章来源:

hxzxhzl.blog.163.com

下载《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理论说明(初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理论说明(初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感情。 3. 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热爱自......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 山中访友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山中访友》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人录制的时间是春季开学的学期,为了避免上回头课,所以选择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个......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