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录象或看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可供选择播放或展示相关的挂图:(1)火箭升空,载人航天飞船运行过程和返回的过程。杨利伟在太空中书写日记、吃月饼,用胶布把摄象机贴在舱壁,物体在飞船舱内“飘”。(2)费俊龙在太空中翻跟斗。(3)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采取躺着是姿势。(3)下落的一滴牛奶呈球形。(4)太空中的一滴水呈球形。(5)在太空中制造有气泡的泡沫金属。(6)俄国人在太空中生活438天。2.问题的提出。演示下蹲过程体重秤的读数变化的实验。由于学生不一定注意到下蹲、站起的过程体重秤读数会发生变化。设计一个定性实验,通过摄像头把读数投影在屏幕。问题:“观察到体重秤的示数如何读数变化?”“老师下蹲、站起的过程重力如何变化?是老师变胖了?”问题来源于实验与学生原有认知发生冲突,对于学生的回答,这时可以不做过多的评价。
3.另一个实验,用纸带提起重物。如果迅速上提,纸带断了。这是为什么?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不忙着解释,只要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即可。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新课学习
1.体验性实验,了解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利用身边的物品、常用器材设计有关超重失重的实验,学生可以选做一个或两个实验。
(1)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跟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2)垫起泡沫板两端,把重锤在泡沫板上,使泡沫板加速上升,泡沫板断裂。老师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同时,学会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学生之间讨论,找到几个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拉力或压力变化。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原有的一些认识是错误的。强调失重和超重是指压力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2.探究性实验:弄清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1)回放老师称体重的录象,并适当应用慢镜头播放,看清读数的变化与老师下蹲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下蹲的初期、末期,读数比老师站在秤上不动时的体重大还是小。称体重的实验确实不容易观察清楚读数的变化与运动状态的改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介绍先进的实验手段,传感器、计算机与物理实验整合。
(2)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示数,测力计缓缓上下移动,测力计的示数,测力计突然上升或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的示数。提出讨论问题,如何准确读出测力计示数变化的范围?可以做必要的提示,如在测力计指针的上下各放一小团棉花,使指针在移动的时候带动棉花的移动,这样棉花就可以记录测力计示数变化的范围。这就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在身边。
(3)定量实验。还有更精确的实验方法吗?介绍传感器及工作过程。通过DIS演示电梯上升过程,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电脑描绘出支持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通过对图象的分析,知道超重失重只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有关,与运动速度无关。
3.理论分析,进一步认识超重和失重。选上述的一个实验进行分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释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得到超重和失重的动力学特征。
(1)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提纲,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给出思考问题,学生对原来的认识进行反思。
“体重秤直接测量的什么力?” “有同学观察到下蹲过程体重秤的读数变大,有的观察到下蹲过程体重秤的读数变小,如何评价这些同学的回答?”“下蹲过程,速度的方向总是向下的,加速度的方向也总是向下的吗?”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下蹲过程经历了加速下降与减速下降的过程,这些同学各自只观察到了下蹲的末期或初期的体重计的示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训练。
练习的形式不只是书面练习,用包含科学原理的趣味游戏,调节学习气氛。上课接近半小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巩固学习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的目的。
1.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反映了超重或失重现象?
(1)学生举例。如挑担子,由于扁担两边的物体有规律的上下振动,肩上的压力也就时大时小。又如蹦极运动中弹性长带对人的拉力也会时大时小。乘车经过拱桥或加速下坡时,乘电梯,玩过山车,荡“秋千”,荡“海盗船”有超重和失重的“特殊感觉”。
(2)老师也参加讨论。如从水井里提起一桶水,如果绳子的最大抗拉能力不够好,为了不使绳子被拉断,你认为应该怎么提水?一根细木棒的两端挂轻重不同的重物,从木棒中间提起,木棒呈倾斜状态。如果突然松手,木棒还保持倾斜状态吗?
2.选做以下游戏。
(1)手握橡皮筋,使橡皮筋下端的球振动,当你闭上双眼时,你可以准确说出球上下运动的情况吗?想好你的判断根据,再跟同学一起做实验。
(2)手中托着上下叠放的两本厚书或两铁块,它们之间压着一纸带,如何才能把纸带从它们之间拉出而不拉断纸带?
(3)手中拿一个纸环,下端夹一个铁夹,铁夹把纸环拉成椭圆。如果松开手,纸环下落过程会是什么形状?
(4)在矿泉水瓶的四周扎四个小孔,灌满水后水从四空喷出。如果把瓶子从黑板上方自由释放,水在下落过程中,水会喷到黑板上吗?也可以让两个同学相对站立,让这个瓶子从他们之间落下,掉到放在地面的水桶中。
(5)橡皮筋拉着矿泉水瓶(四周扎四个小孔)上下振动,观察喷水的情况。
(6)橡皮筋拉着矿泉水瓶(瓶口向下,用橡皮膜扎紧瓶口)上下振动,观察橡皮膜。
(7)站在体重秤上,两脚站直,两脚不能动,能不能想其他方法,使示数变小或变大?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使示数变化:挥动手臂,头动也可以。
(8)各组选一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称体重,设法让示数最小。请你说说,你们组会选谁呢?为了使示数最小,你建议他怎么做。
(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选做,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步完成。1.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下列哪些仪器不能正常使用?弹簧秤、天平、刻度尺、秒表、摆钟、电流表、温度计。
2.小木板上放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它们都静止。若让小木板从不太高处自由下落,小木板保持水平。则在下落过程中,磁铁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
A.始终为9.8m/s2 B.大于9.8m/s
2C.小于9.8m/s2
D.始终为0 m/s2。
3.数字信息系统(DIS)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它可以实时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并把实验结果用图象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一个玩具猫放在模拟升降机上,拉动升降机上升,通过DIS在计算机屏幕上画出玩具猫对力传感器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玩具猫重______N,升降机上升过程最大的压力为_______N,最小压力为______N。画出玩具猫运动的a-t图。4.假如你站在体重计上乘电梯,发现体重计的示数为50kg。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一下电梯的运动状态。说明判断的理由。(学生体重各不相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5.(1)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后利用体重秤观察电梯下降或上升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失重超重现象。
(2)医院里的医用电梯的加速度比普通电梯的加速度要小。你能用简单的实验证实一下吗?
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身边的物品做简便的实验,在乘飞机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飞机是否加速上升阶段或加速下降。7.做一做,想一想:(1)把普通的手电筒改造一下,里边装一段弹簧,竖直放置时电池压缩弹簧,电池不能跟灯泡组成回路,手电筒不亮。让手电筒自由下落,弹簧不压缩了,电路接通,手电筒亮了。(2)在透明塑料杯的底部钻一小孔,把两条比杯高略长的橡皮筋穿过小孔,并在杯底那端把橡皮筋打上结,使橡皮筋不被拉出,两条橡皮筋的另一端个系一个小球,并把球放到杯外。如果让杯子自由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研究物理学问题,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把评价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本节课设计提供较多的资源,上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注意控制上课时间。本教学设计的实验由定性到定量,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及时指导,还采用了传感技术,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习题训练也加强了口头表达和实验操作的训练。课堂氛围和谐平等,努力使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第二篇:《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二)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东北师大附中 付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超重和失重这一节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是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由于超重和失重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教材中,超重和失重是以知识内容呈现的,而在新教材中是以例题的形式呈现的,这反映了新教材的新的基本知识观。新旧教材在本节处理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本节在旧教材中是独立的一节,而在新教材中是作为第七节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二)的第二部分呈现的。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仍然把超重和失重作为独立的一节来设计,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教材以人在升降机中的真实物理情况为例,向学生示范了如何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去分析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变化情况。使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条件。通过这种实际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了解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班级是东北师大附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学生有较好的理科学习素质。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并进行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一)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动力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另外,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建模能力,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2.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利用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视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理解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
5.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总结超重和失重的基本规律。
(2)数字化实验与本节课的有机整合。(学生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清楚,对软件操作不熟悉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6.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创设情景-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实际应用”,实验教学法
7.教与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设计:电脑,实物投影仪,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重物,橡皮筋,钻孔水瓶
学习资源的设计:课堂探究学案;课后自助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活动建议三部分);教师上课及备课用到的电子资料(通过网络提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教材在本节的设计是以例题形式呈现的,利用多媒体视频将教材中的例题变成教师乘电梯感受超失重现象的生活实例,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感觉学习起点低,同时很好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首席参与者的理念。)
播放教师在电梯里做实验的视频,提出探究问题引入新课.板书: 超重和失重
(二)新课讲授
1.导入新课1.观察现象,记录观察结果.学生活动:观察电梯实验视频,记录电梯静止时体重计示数及电梯运动状态.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读出体重计示数,板书记录体重计示数,并引导学生分析体重计示数含义.学生活动:继续观察电梯实验视频,观察并记录电梯运动过程中的不同运动状态及相应体重计示数,并比较与真实体重的区别.2.分析记录数据
教师活动:结合体重计示数与体重的关系,得出超重及失重的概念.(板书:超重及失重的概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表格,并分析表格中数据规律.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分析规律,提出可能规律.3.归纳总结规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为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电梯一例中得到的超失重规律.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规律,互相质疑,互相评价.4.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在超失重的规律总结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完全失重的特点.(板书:完全失重及其特点)学生活动:分析得出完全失重的动力学特点,并尝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5.学以致用
DIS实验: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蹦极”实验.6.课堂小活动
想挑战吗:水瓶下落实验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从感知现象开始,认知分析,理解归纳,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最后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整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堂课给予了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感受和思考。本堂课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基本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的和谐课堂,师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
在本堂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2.改变学习方式
3.努力践行探究式教学法 4.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5.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6.增强实践意识,提供原始材料
信息技术在本堂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关于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应用,我有如下体会:
1.运用信息技术可为课堂高效的创设探究环境,同时使学生多角度多感官的感受理解知识成为可能.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要让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的同时,又不冲淡教学主题.3.板书,演示实验等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应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第三篇:论文浅谈《超重与失重》
浅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谈《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高中物理组 张楠
摘要 教学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想,使学生既扎扎实实打好物理知识基础又“学会”,而且“会学”,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字 超重和失重 设计 动脑、动口、动手 过程 现象
正文 教学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想,使学生既扎扎实实打好物理知识基础又“学会”,而且“会学”,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以《超重和失重》为例谈一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普通的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及学生自家的体重计设计一堂能够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新授课。本节课在设计时,并未采取动画演示超、失重现象,而是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得真实的体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主要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即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意义重大。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所以本节课我才用了很多小实验,让学习参与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且探究其原因。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应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典型性表现为,此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学生,学生已经学了牛顿三大定律,为本节课深入学习超重与失重打下知识基础。他们对生活中超重、失重现象已有所了解,但可能存在超重就是超过重力、失重就是失去重力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通过搜集航天器中的超、失重现象,了解我们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性。
3、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分析归总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分析归总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除了运用常规教学手段外,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反思】
1、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入手,因此要求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学生从运动和力这两方面去进行分析,如果疏于引导,就会拖延时间,导致后面教学被动。2、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用矿泉水瓶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本节课采用了让染红了的水射向白纸,再用实物投影帮助观察,亦可利用摄象机拍下,进行慢放,效果会更好。
3、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下落过程弹簧秤与钩码易脱节,老师要抓住这个微小环节,及时要学生分析脱开的原因。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体验,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仅掌握了应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资料:
《物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8页
《金版教程》高考科学复习解题方案,甘肃教育出版社,52页 第
第四篇:11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4.4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4)
教学目标:
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学会如何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
3、学会如何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教学重点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探究模式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解题规律的能力 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一一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 教学工具:
制作投影片
(一)复习
牛顿运动定律的两类应用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二)新课引入
关于斜面上物体的加速运动
例3一木块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10m/s2.
(1)若斜面光滑,求木块下滑时加速度大小;
(2)若斜面粗糙,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则当木块以某一初速度下滑时,其加速度的大小;
(3)若斜面粗糙,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则当木块以某一初速度上滑时,其加速度的大小;
(4)若斜面粗糙,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木块质量为3Kg,木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大小为25.8N的推力作用,则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5)其它条件同上问,若木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大小为4.2N的推力作用,则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分析与解答:
(1)对木块的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
进行正交分解后,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s2
(2)对木块的受力分析如图示2所示.
进行正交分解后,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3)对木块的受力分析如图示3所示.
进行正交分解后,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4)对木块的受力分析如图示4所示.进行正交分解后,首先判断摩擦力和加速度的方向:
∵
(N)<
∴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上.
∴
m/s2
(5)对木块的受力分析如图示5所示.进行正交分解后,首先判断摩擦力和加速度的方向:
∵
(N)>
∴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
m/s2
说明:(1)这是一道关于斜面上物体运动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要特别注意摩擦力方向的问题,必要时必须通过一定的运算才能确定(如本题).(2)在做第二问时可以进行讨论:设斜面倾角为,当 时,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当
时,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
时,物体沿斜面减速下滑;当 关于连接体问题的求解
例4 如图1所示,物体A和B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的推力,大小为10N,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2kg,物体B的质量为3kg,求物体A运动的加速度及物体A、B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与解答:
(1)由题意可知物体A、B将以共同的加速度运动,因此求解加速度的问题可以选用隔离法和整体法两种.
法一:用隔离法,分别以物体A和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9所示.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A:
对B:
联立解得:
(m/s2)方向:水平向右
法二:用整体法,以物A和B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0所示.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整体:
(m/s2)方向:水平向右
(2)求解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即求解图示中的 时,必须用隔离法.以物体A为研究对象,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m/s2)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6N.或以物体A为研究对象,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m/s2)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6N. 说明:
(1)这是一道关于连接体运动的基本问题,学生应该掌握关于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学会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
(2)在对这类题进行受力分析时,学生常会犯两类错误,一类是把力 画到物体 上,要让学生清除力是不可以传递的;
(3)在分析物体 受力时丢掉物体 给它的作用力,要强调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此题可以扩展为地面有摩擦的情况;或把、两物体摞在一起,用一个力推其中一个物体,并设计相关问题.
(5)如果学生情况允许,可以涉及整体加速度不同的问题,交给学生如何快速、简单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教后札记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第五篇:超重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 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③ 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
(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4、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力不变。(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上,首先由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在新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电梯的升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由浅入深,环节紧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学法: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抓住主要因素,建构物理模型。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三、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
1、由一组图片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2、根据前面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思想复习和引入超重失重的概念
3、讲解例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电梯例子来说明超重失重的原理和解题过程,更能吸引学
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板书
超重和失重
1、超重概念
2、失重概念
3、产生条件:
A、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F>G)B、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F C、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 (F=0) 4、实质:A、重力不变。 B、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课本习题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