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公文写作体会
什么是“公文”?《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机关相互往来联系事务的文件”。另外,还有两个最具权威 的分类定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 日印发,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 1987 年2月18日发布,1993 年11月21 日修订,以下简称《办法》两个法规规定的“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的公文”。《条例》规定,“党的机关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臵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办法》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 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 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臵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 的重要工具。”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公文必须姓“公”,并且为“公”所用;也就是说,公文的主体必须是“机关”,并且是用于“机关之间相互联系事物”,不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公文”。比如“讲话”,尽管在不少时候,讲话人是代表机关提意见、作部署,听讲人也是代表机关在学精神、领任务,可以勉强往来于机关之间,但讲话的主体不是机关,因此说它不是地道的公文,起码在“讲话”的当时不是,至于其以 后以“通知”的形式印发成“准公文”,则另当别论。再如,一些机 关给一些知名人士代发的函电,主体虽然是机关,但不
是往来于 机关之间,因此它们也不是公文(属日常应用文)。所以,学习研究公文,不要时不时地与“讲话”相联系,与一些普通的日常应用文相联系,拿它们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作过程作参照。
一、撰写公文是作“奉命文章”。写作前,一定要准确领会
领导意图。只有把领导意图领会准确,撰写的文稿才有可能得到
领导认可。
公文的作者是各级领导机关。撰写公文的目的是表达领导机关的意愿。这同作家搞创作、科学家写学术报告、记者采写新闻等非公务文书写作活动是有重大区别的。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的见闻,也不是为了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机关领导旨意,根据领导需要而撰写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公文就是作“奉命文章”,是“奉命”写作。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奉命”写作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形:一是机关领导人对起草公文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有明确的交代;二是根据领导层会议的决定而承办拟稿任务;三是以规章制度和先例为依据(如下级定期向上级总结报告工作),不待领导交办或请示领导,即可准备撰写;四是秘书人员提出预案而经领导批准。以上第一、二种情形是“奉命”自不待言,第三种情形看来不是“奉命”,实际上命令早载之于文字,制度化了。第四种则是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一种体现,是“奉命”的一种更高级形式。这四种情况中,第一、第二种比较常见,第三种一年中也那么有限的几次,但领导一般都很重视,第四种虽不常见,但若能做到恰到好处,很能赢得领导信任。所以,对其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要下大功夫学,下大功夫“写”,都不能搪塞应付。既然是作“奉命”文章,就应该首先
搞清楚要“奉什么命”,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要真正搞清楚、领会好领导的意图。领导意图决定行文目的,明确了行文目的,才能把握写作的主旨。
所以说,领会领导意图是公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平时,我们有的稿子能顺利过关,有的则三番五次通不过,为什么?除了起草者彼此之间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领导对文稿的要求、标准不一样等方面的原因之外,与撰写人员能否准确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也有很大关系。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导在交办起草任务时,都是只出一个题目,说明要写什么,至于为什么要写、达到什么目的,写到什么程度,则往往涉及不多,因此需要我们去细心体察。即使领导偶尔对写作的目的讲得详尽一些(往往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稿),也仍然有个正确、深入地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所以说,无论领导交代意图与否,也无论对意图交代得是否详细,我们都要用最大的气力去理解。领会领导意图,一般要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拟写公文的目的是什么,公文的主旨是什么;第二,与主旨有关的发文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和现实依据,也就是要弄清行文的客观必要性;第三,与公文内容相关联的发文对象、发文范围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文形式,使用什么样的文种。对于这些,在写作前,必须详细搞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领导之所想、言领导之欲言,写作思路才能与领导合拍;写成的稿子,才能得到领导认可,不会现现大的反复。那么,怎样才能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呢?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直接领会。在接受写作任务时,必须做到“洗耳恭听”,忘却其它一切无关的东西;同时,认真思考。在“听”的时 候,可以根据自己思考的深度,视情向领导提出询问,但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与领导授意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时,既要克服唯唯诺诺的依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克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忠诚接受领导的意见。接受任务后,对领导意图要尽可能简要复述一遍,大胆融进自己的见解。领导也是人,他们的思想也会存在一些局限,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考虑,有时也不一定清楚、不一定全面。这时,如果我们融进的见解,恰到了好处,很可能直接转化成领导的意图,这对我们的写作将大为有利,因为我们毕竟对建议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即使有的不被领导接受,也很可能使领导受到某种启发,促使领导把意图更 加明确地表达给我们,帮助我们领会。
(二)间接领会。有的领导平时说话掷地有声,不愿讲套话、重话、废话、碎话,传授意图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只把主要意思讲给我们听,其他完全由自己去把握。遇有这种情况,除了接受任务时仔细听、认真记、潜心揣摩外,我们可以通过“第三者”去间接领会。这“第三者”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同志:一是我们的科长、处长、主任、秘书长。由于所处的位臵和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对领导意图的把握,有时把握得更准确;二是我们周围的同志,特别是平时与领导接触较多或曾给领导当过秘书的同志。一般来说,他们对领导个性心理的了解、对领导意图的理
解往往更深刻。三是跟公文主题内容有关的业务部门的同志。业务部门的同志,一般都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有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单就某一文稿讲),他们最熟悉情况,最了解领导就他们部门工作发文的意图。当对领导意图吃不准的时候,我们最好
能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听听他们的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三)联系领会。就是说,要把方方面面的情况联系起来,对领导意图进行领会。联系的对象,通常包括四种:一是上级的指示精神。要搞清楚上级近一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级正在倡导什么,要求下级抓什么,保证我们起草的公文不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本地、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包括本单位目前正在重点抓什么,工作上有什么大的 措,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三是下面的情况。只有搞清楚基层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需要迫切解决的矛盾,才能保证我们撰写的公文文稿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四是领导近期讲话中讲得最多的内容。如果领导在一个时期,对某个问题讲得很多,则说明他在这个时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下一步对这个问题可能要有大的考虑。我们在撰写相关内容的公文时,就要尽可能多地把它写进去。联系领会,有利于准确把握领导思路,使文稿的内涵更加符合领导的意图,使起草的文稿更易得到领导的肯定。
(四)重点领会。领导在向我们交代行文意图时,一般都会有一些新鲜的、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思想、语言、观点。这些往往是领导感受最深、最想表达、也最为欣赏的东西,其中不少都能成为文稿的“画龙点睛”之笔,成为使我们拟写的文稿得以顺
利通过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聆听领导授意时,一定要紧紧
抓住这些语言,抓住这些思想、这些观点。如果领导的这些思想、这些观点尚不够完整、系统,我们还要合乎逻辑地进行扩充、丰 富、完善。
二、公文是具有“特定效力”和特定“规范格式”的特种文
书。这种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决定,撰拟公文必须遵循一定的程
式,满足一定的写作要求。
(一)关于撰拟公文的程式。公文的撰写过程同其他体裁文章的撰写过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即使都同属公文文体,不同种类的公文,其撰写过程也不尽相同,有简有繁,有长有短。内容较为复杂、工作量较大、撰写难度较高的,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
⒈ 调查研究。这一环节,在其它体裁文章的撰写中是没有的。小说、散文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周围环境的感受后,才萌动创作欲望,突现创作主题的,写作前,无许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虽然也有“体验生活”,但目的是绝然不同的);公文则不一样,一般地都要在主题确定之后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搜集材料的过程。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我们撰写好公文的一项最基础的物质保证。我们撰写公文,如果不以充分的、准确的材料作为依据,而靠一时的热情和主观想象去硬写;或者,虽然获取了材料,而不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必然流于“假、大、空”。调查研究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直接调查。通过深入到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去,到公文制发对象中去,了解第一手材料;二是间接调查。通过查阅有关的文书,获得第二手材料。调查结束,要用调查得到的材料回答四个问题:一是行文意图同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它是不是实践提出并要求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的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有些什么经验可资借鉴,还要采取什么措施;三是如何根据本单位实际,把中央和上 级机关的有关政策规定本地化、具体化;四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通过认
真回答这四个问题,保证公文所表达的意图、道理和引用的典型资料有可靠的依据,保证公文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保证公文所提出的解决 问题的办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当然,通过调研,我们所获得的材料,有的具有典型意义,将写进公文中去表达主旨;有的,有时是有相当一部分,对我们撰写公文是没有典型意义的,不能够写进去。虽然没写进去,但它们对公文的形成提供了背景资料,我们说它也同样是起作用的,只不过这种作用不太明显罢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影响,领导意图同实际情况有出入也是有可能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及时请示领导,向领导提出完善建议。这也是我们文字综合工作为领导提供参谋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应该记住一点,当我们提出的建议,没有被领导采纳时,不能强迫领导采纳,也就是不能写进公文。这其中,无论我们选用多么漂亮的语言、选择了多么恰当的时机、运用了多么正确的方法向领导进言,在领导没有改变意图之前,我们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领导的意图。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则,工作中必须遵守。否则,就是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的表现,也是机关工作绝对不允许的(当然,又允许暂时保留看法,在之后以正当的方式向组织反映)。
实际工作中,在不少时候,为帮助我们及时解决写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把公文写丰满、写充实,在写作前有针对性地、即时地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搜集材料,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材料要靠日常积累。古人讲“积学以储宝”,积累知识、材料要像储存宝物那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学”的“学”,包括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两个方面。因此,我们既要对古今中外的有关书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
作和党的文献广泛涉猎,从这些书本中吸取营养,同时,又要注意经常深入社会生活,了解和掌握实际知识。无论学习哪种知识,都要做到眼勤、脑勤、手勤,多看、多想、多写。对于重要的材料,要勤于动手,进行摘记、剪贴,并定期整理分类。根据经验,下列几种材料是我们从事综合文字工作必备的:(1)中央和上级机关(包括党政机关以及有关业务部门)制发的重要文件;(2)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各种统计数字、文字总结材料、典型经验材料;(3)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公务活动有关的外界信息资料;(4)有关的报纸、杂志。在资料使用方面,我们提倡共享。每一个人都应该端正这样一种认 识,就是怕借给别人,让别人把自己的给“偷”走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留心的人,是不会经常向别人索要材料的;不留心的人,即使你把自己的材料和盘托出,他也很难从中发现问题。再退一步讲,如果能通过我把材料借给他参阅,帮助他提高水平,对全科室今后的工作不是很有益处吗?对自己又有什么害处呢?当然,每一个人在借阅别人积累的资料时,一定要尊重 别人的劳动成果,千万不要损坏、丢失,这是一种最起码的职业
道德要求。
⒉ 酝酿提纲。准确领会了领导意图,又掌握了必须的写作材料,解决了公文“写什么”问题之后,我们的写作,就可进入
酝酿、构思提纲阶段。“构思”,就是撰稿者为孕育文稿、在进入
正式写作之前,进行一系列理顺思路的过程。通过构思,要确定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阐述什么观点和
主张,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一个“怎么写”的问题。在理顺思路的过程中,要通观全篇,紧紧围绕文稿“主旨”如何展开、“结
构”如何安排两个问题来进行。什么是公文的“主旨”?主旨,就是公文的主要用意、主要目的,就是领导的意图。它不是公文的主题。公文的主题是公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什么是公文的“结构”?结构,概括地说,就是公文的组织构造。起草一篇文稿,如果能把“结构”设计好,可以说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因此,对“结构”的谋划、设计,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怎样安排公文的结构?一般要遵守这样三条原则:第一,先主后从。主旨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它要制约并支配整篇公文的材料、结构和语言。主旨一旦确定,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反复惴摩。是需要进行逻辑论证的,还是需要用材料加以证明的,还是需要说明道理的;哪些地方受文者容易接受,哪些地方不易接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搞清楚。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应考虑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主题如何展开,中间怎样过渡,结尾怎样照应。在材料使用上,与主旨关系密切的要安排在前,安排在显要位臵;关系不太密切的,则安排在后。最能表现主旨的,详写;其次,略写。第二,从里到外。公文的结构是公文主题的外化。因此,结构要体现公文所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内部联系。只有对公 文所陈述的客观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其因果关系,使认 识思路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我们对结构的安排,才能 线条清晰,各部分内容才能衔接有序。如果不顾客观事物的内部 联系,先着手安排外部结构,内容和形式就势必要脱节。第三,由整体到局部。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谋篇布局,先作总体设计,确定层次结构。然后,安排段落;同时,考虑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如果先从局部入手,反而行之,那势必要顾此失彼。经过以上的构思和对材料的组织、对结构的安排,提纲也就随之产生了。当然,构思不等于提纲,前者见之于思想,内容很丰富;后者见之于文字,文面很简约。列写提纲,应当“撮辞以举要”,用精当简练的文字去表现丰富的思想,列出文稿的要点,包括拟采取什么标题,要分哪几个问题去写,每个问题写几层,每层写什么,运用哪些主要材料。如果是重要文稿,提纲拟成之后,通常还要送主管领导同志修改审定。这样,可以使我们撰写的公文文稿更加符合领导意图,避免我们的写作走大的弯路。
⒊ 进行初稿撰作。这是撰写公文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要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写公文如同写别的文章一样,需要有一种不假外力的写作激情。如果说撰写公文是作“奉命文章”,开始时处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那么有了这种不假外力的写作心境以后,就能化为“我要写” 的主动进功态势了。撰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围绕主题,依照提纲列出的顺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力争一 气呵成,决不能“十步九回头”。平时,经常见有的同志提笔没有写多少,就回过头来大加修改或干脆推倒重来,结果往往陷于改 改写写、近似停滞的状态,难以拟就有的同志在写作中,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写写停停,东拼西凑,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必定 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上下语气不一致,前后意思不连贯。所有这些,都是应当坚决防止和纠正的。但是,提倡肆笔而就,提倡一气呵成,不是说可以不认真去对待初稿的撰写,仓促从事。相反,由于初稿是公文的“胚胎”,对之后形成公文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初稿的撰写反倒要加倍重视,努力做到初稿不“粗”,草稿不“草”。当然,撰写过程
中,有时也会碰上“拦 路虎”、有写不下去的时候。遇有这种情况,就不要挤牙膏似地去硬写,允许稍微放一放。但这时仅仅投笔是不够的,要静下心来分析写不下去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如果提纲有不足之处,要及时调整提纲; 如果是道理未弄清楚,要通过多方求教,弄明白; 如果是材料欠缺,就要做进一步的补充、完善。第二,要着笔部分,胸怀全局。公文构思时,一般是先全局后局部,也就是,谋篇在先,考虑段落层次在后;起草时则相反,要先词句,再段落、层次,尔后才到全篇。全篇文采焕发,在于每段没有毛病;各段明晰完美,在于每句没有缺点;句子清 秀挺拔,在于用字遣词恰适妥当。因此,在草拟公文中,我们一 方面要扎扎实实地写好每一句话、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段落;另 一方面也要注意句与句、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照应和协调。在 着笔部分时,要想到全局。这样写下来,才能防止离题万里、顺 序颠倒、前后重复,保证层次清晰、段落完整、全篇贯通。第三,要充分运用叙述、说理的方法,表明公文的制发目的。公文,特别是指导性强的公文的写作,一般都离不开叙事、说理、目的(或结论)三个方面。叙事,要掌握情况,提出问题,并围绕公文的中心思想,运用准确、具体、典型的材料,把事情 说清楚;说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道理讲明白。通过叙事、说理,表明一定的目的,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者对某一事项做出明确的结论。当然,这种初稿撰作的功夫要下在平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日常连字都写不对、词都用不准,单独起草一个材料酷似挤牙 膏似地、稿纸都写不满五页、常常自身都感到“江郎才尽”,只会在别人写就的现成材料上修修改改的综合
文字工作者,能写出高 质量的公文文稿?哪怕他整天自诩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号 称其“天天给领导写大材料”。
(二)关于公文文体的写作要求。公文作为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一种法定应用文体,在写作要求上,既与一般的非法定文书有相同的一面,又因其所处地位和所发挥作用的特别,而具有明显不同于一般非法定文书的特殊一面。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⒈ 要写实、写客观。这是写作公文之第一的最基本要求。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上,公文要符合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上级机关的有关指示,同现
行公文相衔接。这是“讲政治”在公文写作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 是公文的生命所在。我们制发公文的具体目的,虽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 的法律、法规在本地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如果我们写作的公文 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那就不但达 不到这一目的,反而会对贯彻落实造成干扰和破坏,这也是党纪 政纪所绝对不允许的。同样的道理,公文写作又要符合上级机关的有关指示,要同现行公文相衔接。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学深学透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深学透上级机关的指示 和现行公文,具有较为丰富的“政策储备”。二是要真实地体现发 文机关的意图,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是公文赖以发挥效 力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认真听取机关领导的意见和要求,从 领导角度和工作大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保证完整、准确地体 现机关意图。这在前面,已经讲了许多,不再重复。另一方面,公文规定什么,提什么具体要求,要符合客观实际,立足现实可 行性,制定标准不能过高,提出条件不能过分苛刻,既不要“左”,也不要右;工作措施要创新、要发展,但也要符合省情、市情、县情,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保持政策上的连续性。
⒉ 要写短、写精粹。这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提出的明确要求。《条例》第四章规定:“行文应当确有需要,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可发可不发的公文不发,可长可短的公文要短”;《办法》第一章规定:“行文要少而精,注重实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探明主题。一篇公文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写作前一定要搞清楚。只有搞清楚这些,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谋篇布局。否则,就难免面面俱到,“把公文写短”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探明主题之后,通常要围绕主题打腹稿,列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梳理,分门别类,把统领全篇、能够提纲挈领的,放在第一位考虑,再分清主次,该详写的写深、写透,该简写的一笔带过。当然,做到这些,有赖 于前面说过的对机关领导意图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次,要精炼观点。俗话说,观点是“纲”,纲举目张,一个新颖别致的观点能胜过一打重复强调的话。因此,主题确定后,我们一定要围绕解决“重点问题”的需要,认真从搜集到的材料中 提炼观点。观点形成后,要紧紧围绕它去论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能字不够、话来凑,净揞些应景性的文字。比如,讲“提高认识”,不能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政治的高度”、“要 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
× × 的重要性 认识”;提“加强领导”,不能总是“要把×
× × 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 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主管领导要具 体抓”等。第三,要反复修改、润色。在谈到怎样写作时,契诃夫 有句名言:“写作的技巧,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 的地方的技巧。”鲁迅先生也明确指出,一篇文稿“写完后要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老舍先生则更干脆地要求“连一个虚字也不随便用”。要把公文写短、写 精粹,应该尤其注意修改。修改时,要注意把握两条原则:一是不说题外话,不说空话、套话,不空发议论,不绕弯子,不拖泥 带水。重复的话,应景的话,要统统删去(当然,也不排除整段 删除和进行段落间的重组)。二是学会长话短说,锤炼词句。同 是说一个意思,能用一句话说明的,就不用两句;能用一个字说清的,就不用俩字。
⒊ 要写准、写规范。这主要是指公文引用人名、地名、时间、引文要准确;使用汉字、数字、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要符合国家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文种、格式要正确、规范。容易出现问题的,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八种情况: ⑴时间、日期书写不规范。如将“1998 年 1 月 25 日”写成 “98 年 1 月 25 日”或“1998.1.25”、“1998年元月25 日”,将“20时40 分”写成“20:40 分”或“20 点 40 分”、“晚 8 时 40 分”。
⑵数字使用体例不一。如前边说“产值超百万元企业三百家”,后边又说“优秀企业20 个”;这里说“增加了 25%”,那里又说“下降了十二个百分点”。⑶标示层次的序号使用不当。按照有关规定,标示公文层次的序号,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⒈”,”,其后依次是“⑴”、“①”……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混用、乱用或错写的现象。有的第一层错用为“
(一)”或“⒈”,有的第 二层错用为“⒈”或“⑴”,有的将“
(一)”或“⑴”错写成“
(一)、” 或“⑴、”,有的将“⒈”错写成“1、”,将“第一条”错写成“第1条” 等。⑷引文不准确。如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1998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错引为“中共中央关于 1998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签发《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行证》有关问题的通知”错引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签发《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行证》问题的通知”,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 1997 年宣传思想工作和 1998 年的工作要点”错引成“中宣部关于 1997 年宣传思想工作和 1998 年的工作要点”,将“五四运动”错引成“五〃四运动”,将“×发 „1997‟1 号”错引成“省委„1997‟1 号”、“×发„97‟1 号”或“省 委 1 号”等。⑸汉字运用不符合国家规定。如将“一九九○年”写成“一九九零年”(若是机打稿,还要注意不能把“○”打成“0”),将“两个月”写成“二个月”或“2个月”,将“伍元”写成“五元”,将“阎”写成 “闫”。还有,把“像”写成“象”,把“地”写成“的”,把“树阴”写成“树
荫”,把“捅娄子”写成“捅漏子”,把“坚忍不拔”写成“坚韧不拔”,把“精简”写成“精减”,把“做出”写成“作出”,等等。其中,有的 虽然不能算错,但算不规范。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如将“市委书记× ×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写成“市委书记× ×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将“通过创办新的经济实体、发展私营经济、加强就业培训等形式”写成“通过创办新的经济实体,发展私营经济,加强就业培
训 等形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写成“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将“760~
840 吨”写成“760—840 吨”。⑺计量单位不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如将“20 厘米”写成“20 公分”,将“430 公斤”写成“860 斤”。⑻文种、格式使用不规范。有的标题要素不全(如:关于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的通知、中共× 县委办公室通知),有的错用文种或使用不规范文种(如:× × × 关于表彰 1997 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 × 关于禁止畜力车入市的公 告、× × × 1997 年工作总结),有的“通知”、“通报”无主送机关,有的“决定”、“规定”、“意见”不在标题下方居中位臵标注成文日 期,有的把被批转(转发)件错当成附件而多余地标注“附:×××”,有的在发文机关署名与成文日期后的空白页多余标注“(此页无正文)”。以上八个方面,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情况的一部分。事实上,还远不只此。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说 出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对《条例》、《办法》等有关 公文写作和语言文字方面的法规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因此,避 免这些问题发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措施是进一步增强我们公文 写作人员的规范化意识,自觉按照《条例》、《办法》要求,切 实把公文写准、写规范。
三、与其它文体一样,公文写完后,也存在一个进一步修改的问题,只是公文的修改外延更大、内容更丰富、任务更艰巨。
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尤其需要发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
精神。
(一)要把握修改的主要内容。公文的修改,贯穿从起草人员撰作初稿到完成领导最后审核签发的全过程。其中,每一次
对公文的完善,包括《条例》、《办法》规定的公文文稿在送领导审批之前综合进行的“公文校核”,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格式上的;也无论是逻辑上的,还是语言表达上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叫做对公文初稿的“修改”。一般地,这一修改,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锤炼主旨。主旨是文稿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在起草中,由于酝酿准备不足或理解上的偏颇等原因,往往出现 主旨揭示不突出、不深刻、不连贯,甚至“跑题”现象。特别是初 稿由几个人分工起草的,这类问题更容易发生。因此,修改时,我们要把锤炼主旨作为首要问题,着力进行,以保证文稿在表现 主旨方面做到准确、突出、集中、深刻。二是修正观点。这是保证主旨得到更准确表现的重要一环。修改时,要检查文稿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论证是否符合 客观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看它阐述的道理是不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 点相违背,有没有不合逻辑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及时进行纠正。三是取舍材料。材料是立论的依据,文稿的观点要以材料为基础,而材料又要受观点的统率。如果我们起草的公文,材料不能说明观点,或者说观点不能统率材料,那就很难说是一篇 成功的公文。因此,修改时,一定要在取舍材料上下很大功夫。发现材料和观点脱节的,就要对材料进行删改;材料堆砌臃肿,前后重复的,就要忍痛割爱;材料不真实、不准确的,就要变更材料;行文空泛的,要适当增加材料、调整结构。在结构方面常见的毛病是,层次不清楚,段落安排不合理,过渡与照应不周全,各部分的详略不得体。每一次修改,我们都要根据主题展开的需要,围绕这几个方面,从文稿的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方面进行全
面检查。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四是推敲文字。历史上,有一个关于“推敲”的故事,对我 们很有教益。一日,唐朝诗人贾岛得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他觉得“敲”不如换成“推”字好,正在聚精会神、反复思索的时候,自己骑的毛驴冲进当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便被人抓到韩愈马前。韩愈讨问原因,他沉思很久后,却说:“还是?敲?字好!”这个故事,作为佳话,至今还广为传诵。其中,体现出来的贾岛严谨治学的一丝不苟精神,我们在修改文稿中应当很好学习。
特别是文稿经过一遍、两遍以至多遍修改后,在定稿前,更应“咬文嚼字”,采取逐字逐句仔细推敲的办法,对文字进行加工润色,把那些陈言套语、不准确的词句、以及多余的字、句,统统改正或删掉。
(二)要熟知一些常用的修改方式,掌握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对公文初稿进行修改,常用的方法有:增、删、改、调。
“增”,就是增添遗漏的或需要深化提高的内容和文字;“删”,就 是删去可有可无或重复的内容和文字;“改”,就是改正不确切的甚至错误的内容和文字;“调”,就是调整字、句、层次和段落的位臵、顺序。在进行这些工作时,要注意通观全篇,仔细揣摩。如果文稿的时限不急,我们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搁几天再改。文稿暂放一边,再找一些材料看看,找一些人谈谈,再改时就有可能发现新问题。具体的修改方式,则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宜。通常的,有这样三种:一是请人修改。自己改自己起草的文稿,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请别人改,往往能突破这些局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虚心向别人学习,包括向比我们职务低、年龄小、履历浅特别是部门的同
志学习的勇气。毛主席在“八大”的开幕词,先是他自己起草的,觉得不满意,就请他的秘书田家英修改,田家英下功夫修改后,文稿既丰满又精炼,颇得毛主席的称赞。毛主席尚能如此,何况我们呢?二是提交集体修改。将我们起草、修改过的稿子作为“讨论稿”提交科室集体讨论,让大家“评头论足”,然后再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三是请群众当先生,印制成“征求意见稿”下发修改。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机关为安排一些重要工作而起草的公文。在修改过程中,应该切记一点,这就是,无论采用哪种 方法、进行哪种类型的修改,都要注意正确使用规定的或约定俗 成的修改符号。
(三)要注意向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形成的审定稿学习。一篇文稿,经过个人修改、集体修改、办公室主任(秘书长)核稿,之后再经过主管领导审定签发,就成了定稿。这时候形成的文稿,既是我们起草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也是包括核稿、审定签发领导在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进行再学习的珍贵教材,而且只有我们这些起草人员才有条件、有机会看得到。认真学习和研究审定稿,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领导意图,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而且,能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弱点和差距,促使自己进一步改进、提高。但实际工作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却误以为文稿一经领导审定通过,就算交了差,因而也就懒得再去看最后的审定稿,结果把一次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给白白地失掉了,很可惜!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同志一定要改正。那么,对审定稿又应该怎样学习呢?大家不妨从这样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下功夫琢磨修改的原因。要把别人(包括领导)修改过的文稿与自己起草的原稿仔细对照,看看
别人修改过哪些 地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这样改动后,比原稿好在哪里?这样一比较,我们往往会有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别人的修改点透了我们的“模糊点”。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陷入这样一种窘境:本来想好了一个观点、一种提法,可是由于站得不高、想得不深,或者笔力不济,心里想的东西往往无法用清晰而准确的 语句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经同事或领导一“点”、一 拨”,又恰好点拨到了我们的模糊点和症结处,就往往能帮助解 决很多问题,其中许多又都是我们冥思苦想都想不明白的问题。二是别人的修改填补了我们的“空白点”。由于我们起草文稿内容 的广角度,可以说社会各个层面无所不及,因此,我们在起草文稿时,往往会出现该想到的没想到,或想出的点子并不高明的情况。即使是写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同志,有时对一些事情也不一定 都能想得很清楚、看得很全面。这时,就很需要别人帮助充实、完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在帮助我们修改时,很有可能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提法和好的意见、建议,并顺手补充进文稿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新思想、新意见,能使我们的认识提高一步,思路拓宽一步。而且,这样所获得的印象,要比平常看书、看报、读文件获得的印象深刻得多。第二,要下功夫推敲改动的词句。在对审定稿和初稿进 行比较学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研究改动过的词语和句子,看看改动过的词语、句子同原来的有什么不同,想想修改者为什么要这样改?通过比较和掂量,搞清楚这样改动后比原稿究竟好在哪里。通常情况下,领导或同事对初稿词语、句子的改动大致有四种情况:⑴原稿中的一些词语虽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在一定的 语境下表意不够贴切,或者不够生动;⑵原稿
中使用的一些词语 在格调上不够质朴,不适合在公文中使用;⑶原稿中的一些提法过于生硬、绝对化,需要适当使用模糊词语,增加一些弹性(当然,这与前边提到的“公文要写准、写客观”是两回事儿);⑷原稿中一些句子的表现力不强或句子之间的关系不顺,等等。通过这几方面的改动,往往会抹掉一些词语的棱角,使文稿的宏观性更高、全局性更强,更像是“公家”的东西。这种改动,有时虽然只有聊聊数语,但颇能体现领导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与其说是修改文字,不如说是校正我们起草人员的思维方式和撰稿的站位角度。反复琢磨领导在这方面所做的改动,有利于缩短我们与领导 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增强我们驾驭公文语言的能力。第三,要下功夫研究增删的材料。我们在起草文稿时,对材料的取舍、例子的选用,通常都会动一番脑筋。也正是出于 这样的考虑,一般情况下,领导在审稿时,都不会轻易对文稿引 用的材料和例证作大的修改。可是,一旦有所改动,就可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特别重要的原因。对这种修改,我们更应悉心研究。改换的原因,可能是事例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也可能是领导从全局考虑,认为这个例子不适宜写入公文;还可能是这个例子所涉及的人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或背景太复杂,而我们又不知 底细;还有的是一些在前一段时间属于典型的东西,现在时过境迁,已变得不再“典型”,等等。而所有这些,又都是我们这个层次的人员很难达到的。认真研究领导对材料的增删,我们可以学到领导独特的思维方式,领略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学会他们全面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当然,学习公文写作的方法、途径很多。除了刚才所说的向审定稿学习和今天我们尚没有提到的向公文写作理论学习之外,学习、借鉴范文,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范文是写作理论的具体体现。如果说写作是抽象的文章,那么范文就是具体的理论。理论讲应该怎么写,但它还没有写出来;范文不讲怎么写,但它早已由高明的作者写了出来。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经常地用写作理论分析范文,同时,又反过来经常用范文来印证、说明写作理论,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古往今来,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公文名篇很多,古代的,像诸葛亮撰写的施政建议书《出师表》,李密撰写的回复性报告《陈情表》;现代的,像《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 <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的通知》,无论是在篇章布局,还是在语言运用,抑或是逻辑推理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很好的范例。至于在某一方面具有特色的,则更多。当然,我们的学习、借鉴,一定要把重点放在现代公文上。
以上,我围绕公文写作三个方面:“写什么?——要写领
导意图,写领导所思、所想”,“怎么写?——要遵循公文写作的
一般程序和要求,先进行调查研究,再酝酿提纲,最后,进行初
稿撰作,确保把公文写实、写短、写规范”,“怎么才能写好?——要注意修改,注意向经过反复修改后最终形成的审定稿学习、向 公文写作理论学习、向公文范文学习”,这三个大的方面,给大家罗列了一些体会。其中,由于时间关系,有很多都是点了点题,有的、更细、更具体的问题可能还没有涉及到,比如,公文字号 应该怎样标注,标题应该怎样制作,文种应该怎样选择,(转批转发)性通知怎样撰写,请示怎样回复,联合行文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公文的主题词应该怎样标引,等等,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感 性趣的话,下来后,我们可以接着一块探讨。最后,再一次声明 一点,今天所谈观点,有的仍欠成熟,有的还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第二篇:《常用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学而知之,行而成之!
---《常用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2012年8月11日-12日,我有幸被公司推荐,参加了《常用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专题培训,作为一名对公文写作全然无知的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培训学习期间,“一佳”博文老师为我们讲授公文写作基本知识,从写作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等重点部分,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课程中,用愉悦的授课方式,让其学生已南昌小吃命名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写作模式,并指出每个小组常见写作误区。带给我最具实用的公文写作培训体验。通过本次学习感觉受益良多,收获颇丰,现就此次培训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体会一:领悟写作要点
这次学习培训让我了解到公文写作的思想误区。过去我对公文写作的认识是一知半解的,总是怕写,写出来的也是一些应付过去就行的文章,根本不想去深究它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和写作要领等。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公文写作有了重新的认识,写作主旨单
一、准确、明确、简明、庄重、得体是公文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这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已写作水平。
体会
二、正确领会意图
公文写作有着很强的目的性,是一种能力的需要,是言语的表达方式,没有好的写作能力是不能完善自己的工作。它能促进自己的工作,能促进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交流,要想写好一篇公文,必须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准确的把握好领导的基本要求。如不能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公文写出来的也是含糊不清。
我最大的弱点就是领会不清领导意图。每次开会或是交谈,我总是把领导的意图理解错误。然而,写作也就成为了我最大缺陷。也就上面所讲,“怕写、写出来的也是草草了事”。今后要通过多问将这最大的缺陷弥补过来。如对某项问题不明白、不理解时,直接找机会,向领导请教。通过多听、多看、多问,收集领导观点,把握领导意图。体会三:自身写作实践及学习,是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一重要要素。
虽然通过听课可以开阔视野,更多、更准确地了解公文写作的各项要求,但如果认为听了课即可以使自己的公文写作能力自然获得提升,就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了。我个人认为写作要有一定的积累过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需多看、多听、多写、多读。多看上级文件,从中熟悉公文写作规范,提高思维层次。多听会议上领导的讲话、同事的发言,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写一些文字材料,好的一篇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要细心检查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文字措词,使文章简洁明了,用语得体。多读一些专业知识,了解公文写作的规范及技巧。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途径在于自身的反复实践,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体会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及文字精神。
体会四:今后还要不断努力学习,加强公文写作的能力。
两天的培训,也够我消化一阵子的了,让我发现自身的不足,感谢单位领导为我提供公文写作培训的机会,这次学习培训必定会让我受益终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公文写作,把博文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公文写作中。同时加强学习公文写作的能力,唯有不断充知识之电,苦练写作之功,才能做好文秘工作,才能为“葛佬”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借鉴博文老师讲的一段话: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善于在成功面前虚心请教。取长补短,在不断的意见交换中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技巧和水平。
办公室:杨珍2012年8月15日
第三篇: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2xxxx xxxx月1xxxx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区组织工作网络宣传暨公文写作培训会”。本次培训内容丰富,自觉收获颇多,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要做到“勤动脑”。网络信息宣传写作知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获得的。对自己所见所闻的各种事情要善于思考、整理,提笔之前,要动一番脑筋,通过自己的大脑加工思考,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写。就像黄龙镇组织委员齐俊说的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读、多看、多听、多问”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写作之前一定要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整体的脉络。此外,还要多积累素材,多研究上级文件,多留心领导的发言。保证完整框架的同时也要充实内容。
二要做到“勤动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多积累,多看优秀的文章是前提,最重要的是要勤动手,反复写反复修改,在不断的写作中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自己所获取的材料,变成一篇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稿,手还得多动、多写。坚持边工作边写作,信息写作是与我们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都要坚持勤写多练。此外,还要善于总结,每写完一篇文章要反复研究,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一段长时间的积累,总结,一定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三是要“勤动嘴”。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像身边的领导同事多学习,多请教。自己写好的文章多拿给领导修改,把修改后和修改前的文章做一个对比,查找差距,勤总结。领导、同事的写作经验丰富,通过他们的指导,自己的文章肯定会有提升。同时还要善于沟通,平时积累的好的素材,好的立意可以和有经验的同事讨论交流,交换思想,做好记录,做好整理,形成初稿。
四是要“勤动眼”。这就要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工作中处处是素材,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是一篇好的文章。掌握好素材之后就要做好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委组织部姚主任也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材料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在明确行文目的之后就要进行调查研究,没经过调查研究的文章是空洞的,是没有说服力的。此外,要多看,看一些相关的党报党刊,看车都张湾网,看党建网,学习别人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善于总结,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领导们的讲话也使我醍醐灌顶。当然也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继续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坚持做到“四勤”,不断努力,提升自我。)
第四篇: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宝鸡高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关于公文写作的心得体会
为提高公文写作基础,我公司组织员工积极参加了XX举办的的公文写作培训。通过此次培训,受益良多、收获颇丰。现将本次培训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在培训中,老师从公文的格式、行文规范、字号等多方面给我们做了细致讲解,通过结合大量案例,为我们全面细致地讲解了各类公文写作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了公文写作规范。就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树立信心。没有人天生是写作能手,都是不断写不断改磨炼出来的。正所谓“公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所以说首先要树立信心,有良好的心态。很多人怕写公文就是担心领导不满意,要不断修改。其实改是正常现象,领导要求改,改完之后我们要用心学习并揣摩:为什么领导要求这样改?改了之后好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的公文写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其次要多读多练。公文写作常用的好词好句来源于积累,如果平时缺乏阅读,写公文时就会经常词穷。一个公文写得好的人一定会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读报,或者浏览网媒,所以要写好公文,必须多读多学,学了之后还要多练,从模仿优秀范文到形成自己的行文风格,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再次要谋篇布局。动笔之前要理清思路,撰写框架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充分领会领导意图和组织发展战略,明确公文的主题,了解要突出的重点,理清重点和次要点,突出行文的层次,搭建结构框架,才能保证行文条理明晰。
最后要精雕细琢。写完要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是否通畅简洁、详略得当、表述清晰;是否用词精准、标点无误、格式规范。要让读的人读得懂,读起来不累。因此说,精雕细琢才能妙笔生花,匠心打磨方能铸造精品,通过不断的修改润色,一定能写出满意、优秀的公文。
此次培训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巧,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进步,切实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第五篇: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公文培训心得体会
7月26日至7月28日,甘肃省秘书学会在省委党校举办了第33期全省公文知识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授课的教师多为长期从事秘书写作研究工作的教授和国家党政机关办公室负责人,讲课的老师,深入浅出,把繁杂的公文写作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进行讲解,受益匪浅,现就学到的公文写作和如何做好秘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通过中办电子学院姬瑞环教授的讲课,我对公文写作的流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写作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接受拟稿任务后思考,围绕主题收集材料,构思总体框架,拟制写作提纲,在正式行文过程中,要善于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正式起草文稿过程中,要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安排好主题结构,确定好表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写作接受任务后要抓紧办理,根据提纲有条理的写作,联合发文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为了保障文稿更加准确、鲜明、简练,要做好文稿的审核修改,主要审读的就是主题、观点、数据等,实践证明,比较可行的审改方法有几种,即拟稿人读改,大声的读出来后,有些毛病就会自己浮出来,请同事代为修改法,集体讨论,冷处理,先放一段时间再作修改。
在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方面,要牢记四个要素:即准确(概念清楚,讲究分寸,符合语法,要素规范),鲜明(观点明确,用好标题,褒贬得当,段旨撮要),简练(锤炼语言,去除空话,控制篇幅,层次分明),得体(文体要求、书面语言,术语规范)。公文的写作要把握的规律:领导意图是立意根据和思维原点,要站在领导角度(即站在理论与政策高度、全局角度、未来角度、现实角度、实践角度、上下结合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这里说到的思维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超前思维、逆向思维,对向化思维,模式化思维。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受领导之命,代机关立言”。公文的内容更要符合行文的逻辑要求,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要多读国务院公报,人民论坛等官方比较权威的理论报刊。
日常工作中接触较多的就是领导的讲话稿的撰写,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吕发成副主任,在讲话稿的撰写方面,讲的比较全面。讲话稿主要分为六类,一是主题报告,如我们经常接触的在农业、教育、财政、招商等会议上的主题讲话。二是重点讲话,就是主要领导在大会上的讲话。三是主持词。四是致辞。五是说明,例如就某个事件作阐述性发言。六是发言,就是在学习会、座谈会上的讲话。需要注意的要点是:充分了解活动性质,把握活动主题,了解听众成分,把握听众特点。了解讲话者角色,把握讲话分寸。了解讲者个性,把握讲话风格。讲话稿的撰写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要言之成理,还要善于将各种事物渗透到亲切、自然地语言诱导中,便于消除听者的逆反心理。二是深入与浅出的关系,讲话语言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要懂得语言的艺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清讲者的意图。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根据讲话者特定的身份阐发观点,适当的变化角度,站在听众的角度来理解讲话的内涵。选择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四是庄重与幽默的关系,这里面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分清讲话的场合和听众身份。
吕主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提了几点建议:一是优化知识结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边缘知识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爱好和涉猎的范围也不同,很难同时掌握这么全面的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加深记忆和吸收精华。专业知识,包括本行业知识,对于文秘人员来说,专业知识包括秘书学,文书学,写作学等专业知识。边缘知识,主要是社会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领导科学,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学等等。这里面,吕老师特别提到了能力水平高的九个方面表现:即观察力透彻、记忆力牢固、注意力集中、反应力灵敏、理解力深刻、判断力准确、品评力精湛、思维力高超、表现力出色(主要是文字方面),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样样强、样样精。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人和人的差距主要是在业余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起业余时间,多积累阅读对提升自己能力水平的资料。更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的水平。要广读书,读书破万卷,功夫在诗外。要善于用脑,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动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常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多与不同的人交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积累社会经验,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明白了世事,掌握其发展的规律就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务,懂得道理,再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一篇好文章。
在没有进来办公室以前,我对秘书工作的理解比较简单,认为秘书主要就是写材料,为领导服务,在培训班的第一堂课上,姬瑞环教授,通过一系列事例,提出了秘书工作的三个方面任务,即办文、办会、办事,指出要通过日常工作的不断锤炼,提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使秘书成为坐下能写,站起能讲,行动能干,问策能对的多面型人才,这也应该成为每个文秘人员前进的目标。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带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多向同事请教,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