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1文化作业一V乡土文化资源,注重发掘校本土文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作业1: 通过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根据本地乡土文化资源,谈谈你在教学设计中是怎样发掘校本资源的,并总结这样做的意义。
通过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结合本地乡土文化资源,注重发掘校本土文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收到很好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是怎样做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开展有效的教学的。中
一采取多种形式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并运用到教学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石家庄地区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如赵县的赵州桥、柏林寺、石塔;正定的大佛寺;井陉拉花;藁城宫灯;鹿泉的封龙山、白鹿泉;平山的西柏坡,天桂山等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搜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
首先利用节假日参观名胜古迹。例如:通过组织学生游赵州桥,天桂山、大佛寺等让学生寻找恩华名胜古迹,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名山、对传统建筑及佛、禅文化的认识。其次利用假期搜集的家乡历史典故。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发生在家乡历史典故,并介绍给同学;同时邀请本地的老艺人、老红军、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知识讲座或表演,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乡土文化的薪火传承。
再次参与感受家乡的传统习俗:结合市民间花会,让学生了解本市流行较广的花会比如龙灯、花灯、高跷会、灯谜、拉花等,感受乡土文化丰富多彩。
最后推荐家乡风味小吃: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特色风味小吃,感悟家乡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藁城宫面。
二发掘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利用到教学之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其有效
第一、发掘利用乡土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内容太枯槽,“我们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政治课的话题太大太空,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这是一些学生对政治课的看法。乡土资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能够了解的东西,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课程中去,学生能不感兴趣!例如,在讲《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单元时,我就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民情,并在课上进行了相互交流。而且我还利用电视剧《我家住在南三条》导入新课。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乡土材料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发掘利用乡土资源,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缺陷。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政治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发掘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说明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
第三、发掘利用乡土资源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掘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亲自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自豪感,爱国爱家乡的民族情感另一面会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本地区快濒临灭绝的文化,自觉担当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任务;
第四、发掘利用乡土资源,有利于让学生亲自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乡热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育新人”的新格局。让学生们在自我感悟中提升,在自我历练中成长。
总之,乡土资源为丰富教学内容,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利用契机。把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校园弥漫乡土的芬芳,让课堂充满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且增强了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热爱家乡人人有情,建设家乡人人有责。“乡土文化资源”,指地方性的本土化的各种教育资源。凡是在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心理品质等教育中,可供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利用的一切本土化的东西,均可称之为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乡土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把乡土文化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会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课前5分钟激情展示和课前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迷人的欧洲风情》(《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资兴的哪些风土人情?从资兴旧俗、婚姻嫁娶、生辰寿庆、丧葬祭祀等方面说说。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是不是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一样?我们到迷人的欧洲去看看,体验那里的风情,好不好?这样,教学过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或其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设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引入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例如:教学《 世界真奇妙》(《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我用课件出示资兴兜率岩溶洞、程江口丹霞地貌图片,学生被那些鬼斧神工的擎天石柱,集奇、险、怪、幽于一体的程江风光所吸引。世界真奇妙,但奇妙的不光是这些地形地貌,还有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接着,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奇妙的世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去过资兴哪些景点?你觉得家乡哪里最美?然后,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介绍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资兴古八景、东江湖风景旅游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程江口丹霞地貌胜景等旅游景点,通过课件播放,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初步认识。
这样,通过巧妙利用乡土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品德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资兴有哪些特产?主要出产什么?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天地。在讲《家乡的风味小吃》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兴有哪些风味小吃,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说出了家乡的很多美食,而且还说出了家乡的许多特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同时也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更是存在众多的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机会,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乡土化的可能,每个知识点只要用心挖掘,都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实施传统美德——爱家乡教育。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第三篇: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定稿(范文模版)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富有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有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职高的政治教育不是凭空而生,而是与乡土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系。上虞乡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也造就富有上虞特色的政治教学方式的产生。教学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的课堂教学结合正符合这一人文性教育的要求。本文通过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上虞乡土文化等两方面阐述。教师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激发学生对家乡上虞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培养建设上虞的接班人。
一、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上虞传统文化再继承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同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人的尧、舜是中华孝德文化的伟大创始人,舜亲自倡导家庭中应遵循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孝德,自古孝德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课程教学能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上虞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师生在感受上虞文化这个过程中,能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品格,加深上虞传统文化、乡土的亲和感。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发源和发展的发源地,学生了解关于自己家乡上虞乡土文化的同时,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在学习中重温上虞乡土文化,继承和发展上虞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争取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二)上虞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又处于叛逆期。政治课堂教学如果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生活实际,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对于双差生的教育,政治是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的科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的特色,孝德文化渗透到政治教育中。舜“二十闻孝,三十被举于尧后,为唐尧所用。”上虞人民为纪念他的孝行与功德把他曾回乡隐居的地方称为“隐里”、“百官”。“孝女曹娥”的事迹感动人们,命名上虞的曹娥江以此纪念她。这些都是上虞传统文化忠义两全的人物,他们自身就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能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上虞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成长。
(三)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职高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教师可通过上虞乡土文化和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上虞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习惯,进一步达到爱家乡、爱祖国等政治教学目标。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点、采风,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社会服务单位广泛学习。开设活动的成员还根据自身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深入民间采风,收集史料、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图片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学生在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积极主导者,将富有上虞文化导入政治教学中,培养热爱上虞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人。
(一)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形成对上虞乡土文化传统积极的认同感。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熟悉的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二)开展乡土文化课外活动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是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职业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走出校园的这种方式的政治课。学生在对乡土文化探索中开阔视野,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更加自觉继承和弘扬家乡上虞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通过这个上虞文化发扬光大的契机,教师可以行动带动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忠孝。上虞民间有“家有不孝,囡难嫁,媳难讨”的说法,不孝的子孙难以在上虞立足,教师鼓励学生践行孝道为父母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上虞有许多民间修建的庙宇、亭、桥、路、堂、碑、匾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普通百姓的孝德人物故事。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游历、探访这些古迹,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兴衰,写出自己心得体会。
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由班级精心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政治的认识。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在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度尚弟子邯郸淳所作的《孝女曹娥碑记》,成为上虞乃至中国孝德文化史上的千古美文,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上虞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上虞的“族谱”就很有研究意义,上虞乡村几乎村村有祠堂,家家有祖谱。学生在研究家乡“族谱”更能切身体会到人类的起源及人类在传承中文化、精神在历史中的厚重感,油然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研究上虞文化乡土教育资源的活动,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的政治校本导学手册。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培养上虞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上虞的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四)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历史,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家乡的地理地形、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无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就生活在上虞乡土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上虞,从学生熟悉的上虞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上虞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上虞、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能力、热爱上虞乡土文化的人。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上虞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上虞人民聪明才智的灵魂和结晶,上虞民间“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2001 [2] 任顺元.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丽萍.发掘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 [4] 梁云, 杜辉, 胡雪艳等探索历史教学利用乡土资源的新途径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1): 68
第四篇:浅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中学 周晓嫔
语文学科
浅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民间乡土自古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源头活水,针对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传统文化素质降低,人文知识缺乏,爱家爱乡情感淡薄的实际,挖掘本土浓厚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景美、物美、人美、民俗美。在绥宁乡土文化中寻找作文的契机,使绥宁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关键词:初中作文 乡土文化、源头活水、品味美、探求美、享受美、提升美、爱家爱乡
乡土文化历来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优良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更是源流不竭的语言宝藏。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的环境中,其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人伦观念构成了他生存着的生活。乡土文化与作文的融洽,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成为探索乡土人文资源的主体。
现在许多中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明显降低,人文知识缺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受现代社会不良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生养、培
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浓厚特色文化,在认识上产生了疏离感,厌恶感,甚至有“子嫌母丑”的苗头。久而久之会使他们道德精神贫乏,家乡情结、民族自尊心不足。
生活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乡土生活本身就是宝库。那么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写作时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呢?一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二是没有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类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研发,积极利用”。这就为中学生作文教学地域特色化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背景。在作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走出资源贫乏的窘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已所生活地区的地域文化,去体验社会生活,使学生关注家乡之美,感受家乡之美,描写家乡之美。对拓展学生作文空间,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有很大益处。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所教学的这片土地——绥宁,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如何把家乡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景观、文化名人等资源变成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途径去挖掘利用。
1、在别具一格的绥宁山歌中品味美
绥宁山歌中最主要的是侗族歌谣,源于远古时代。侗族人模仿蝉虫唱歌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无字歌。侗族人能歌善舞,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名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这些山歌是集民间打油诗词、歌谣民谚、散文音乐于一体,用精炼、生动、形象、古老简朴的仿生形态,表达本土文化的语言艺术,主要以劳动歌、情歌、敬酒歌等为基本内容。
每年三月三、四月八日、九月九我们侗族人齐聚侗乡,以侗族山歌为媒,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在山歌中大都以歌唱大自然的神奇、歌咏爱情、规劝孝道、表达诉求,渴望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十字歌》《十八妹歌》《相思歌》《敬酒歌》等
唱不尽的绥宁山歌,说不完的历史,品不完的美。许多学生把认识山歌当作不可思议的事,于是我常告诫学生:精神的家园的失落是最可怕的,绥宁山歌中有美、有哲理,爱绥宁山歌,也就是爱家乡。为此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或课余时间常谈论绥宁山歌、咏诵绥宁山歌,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绥宁山歌,进行咏诵绥宁山歌 比赛,创作绥宁山歌比赛,“收集” 绥宁山歌精品比赛,使学生从绥宁山歌中了解了绥宁文化,积累素材,在绥宁山歌中挖掘作文题材,从一首绥宁山歌中引出主题,在绥
宁山歌的鉴赏中挖掘哲理,提炼观点等。如一首颂父母恩德的歌:“娘怀十月受尽苦,磨得饥廋脸皮黄,莫把父母看轻了,赶快孝顺爹和娘。” 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了以“孝” 为话题的作文题;从《十二月唱花》中有的同学创作《季节颂》,从《唱新年》中引出主题写出了《我最快乐的日子》等优秀习作。
总之,品味绥宁山歌的美,不仅丰富了学生作文题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在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探求美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民风民俗确实是作文的好资源,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作反映生活,就不能不写民风民俗。如陶渊明、鲁迅、刘绍棠等,他们有哪个作家对民风民俗点滴不知呢?
民风民俗,是我们常说的“规矩”。绥宁民风民俗特别多,内容丰富多彩。如元宵佳节,舞龙灯;姑娘姐,吃黑米饭;结婚哭嫁等。打铜钱舞引人入胜,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常常显身于这些风俗之中,和乡亲们共享其中的快乐,时时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风韵和情调,那么,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学生作文所用呢?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这些节日学生可能只知道乡亲们是怎样过的。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些节日的来历如何?在本土是如何过的?有哪些特色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如侗乡农家过春节,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节俭了一年的农民常常是杀鸡鸭宰猪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搭戏台唱新年;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这样的风俗有趣,耐人寻味,它既表达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又反映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其间蕴含着关于真情、和谐、祈望、欢乐的氛围,都是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无疑是作文中不可多得的美丽话题。
其次,绥宁乡土文化中迎神、游神、送神活动及艺术节目,以及上表祈福、打签问卜、换鼓求雨等活动时,你的看法和体验如何?在新时代,家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是怎样办的?其中说明了什么?
让孩子们深入农家,了解这些风气习俗既可以陶冶他们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体验民俗乡情为内容,写家乡风俗,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美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乡情之浓,乡俗之美,在我的努力下,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字诸如《绥宁元宵文化记》、《红土风情在绥宁》、《绥宁节日》、《乡村习俗》、《家乡的风土情》等。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在
体验家乡风俗,感受乡情,沐浴真情的一次次洗礼中探求美的能力。
3、在美不胜收的乡景中享受美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应打开窗户……让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校园外的世界是广阔而美丽的,有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
特别是我们绥宁的大园、寨市古城、黄桑、长铺文化长廊,钟灵毓秀。这些古迹都是先辈们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基地。
美莫过于大自然,绥宁自然景色美不胜收,秀色可餐的自然风光,真令人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可是对于本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身边的美景便显得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鼓励学生去发现家乡的美景,去享受美,去享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蕴含的真切与纯情。从而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爱家爱乡情结。
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作文中,我就有目的地设臵一些写家乡风景的话题;或组织参观古迹,让学生写参观记,写体验,写感受;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家乡之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大
自然的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感悟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写下了《观文化长廊》、《我爱乡村的油菜花》、《我爱家乡的柑橘林》等优秀习作。每一篇学生习作就是一幅描绘美景的画卷,试想;如果不具有挖掘美的眼力,不具有热爱家乡的赤心,他们能描绘出如此令人心醉的美景吗?能写出如此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曾育出造绥宁的仁人志士,他比起教材上的其他名人是那样可亲可爱,那样的贴近生活,那样的可歌可敬,他们的成功和风范,他们的言行和事迹都成为莘莘学子汲取养料的宝藏,是永远学习的楷模,对提升学生人格美有很大的帮助,是学生写作时挖掘不完的“金矿”。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了更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我又相继设臵了《我最敬佩的家乡名人》、《从X X想到的》、《X X成功故事给我的启示》等作文训练。同一个题目,同一件名贤故事,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文章来,一颗颗表达向乡贤致敬,向乡贤学习,努力拼搏,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雄心跃
然纸上,既给予写作一片多彩的天地,又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品位。
“美不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曼罗兰)。
作为语文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与之朝夕相处的乡土文化,用稚嫩的笔触,把乡土的最美处向世人展示,为世人所欣赏,表达感恩之心,倾诉养育之情,抒发爱乡情感,让家乡这块宝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金矿”。
参考文献:
1、《(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
9、《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也谈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2011年1—2期 袁健)
11、《运用乡土文化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究与尝试》(张翠红)
13、《浅谈农村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田雅琴)
14、《让乡土作文大放异彩》(《中学语文》2007年第10期 聂长河)
绥宁县实验中学 周晓嫔
电 话 :***
2017年10月
第五篇:你在美术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你在美术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
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中心小学
林晓丽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的美术教学,还要是当地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作为美术教育工作一线教师,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怎样在美术教学中是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我十年来的美术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探索与实践,适当利用本地本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补充美术课中的不足。
家乡的自然资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但往往不被我们重视和利用。当我们将身边的自然资源运用到乡土美术创作中时,当一件件富有创意、漂亮的有着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同学们才发出由衷的惊叹,“哇!原来这些都是宝啊!”
在探索中有次我无意中发现校门口有一条小渠,每次附近农田灌水时都冲来一些沙子,沉淀在渠底,而且这些沉淀的沙子也几乎没有多少土,这不就是制作沙画的好材料吗?于是就和学生采集制做沙画的材料,通过采沙、筛沙、染沙、晒沙的分工和合作,彩沙制造出来了,也就有了我校的另一个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校本课程—沙画。
还利用农村秋收玉米后废弃的玉米皮来进行小手工艺品的编制,材料简单易寻,制作方便,创意无限。还有的学生通过和心灵手巧的邻居学习的草编技术,会随手利用手边可得到的枝条、草茎编制有实用价值的筐子、草篮;还会随手编制鸟笼,玩具等。有这样特长的学生,又被美术小组请来当老师,把草编技艺传授给其他同学。
农村中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村堡、里弄、牌楼,乃至生产工具、生活器用,都保持着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像民居陈设、服饰、玩具、直至图案装饰等,都是不错的美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