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

时间:2019-05-12 16:5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

董凤春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62页及63页练习十一四。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的难点:口算的算理、算法。教学准备: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1、走进情景。

a、观察主题图,收集数据(有三盒书,一盒十本)。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人为小组互相说一说。

2、汇报。

学情预设:三盒一共有多少本?

3、学生尝试解决。

4、板书:10+20 =30

5、揭示课题

a、观察算式,10、20、30都是什么数? b、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关注经验,以用明算。

1、交流算法。

(1)小组讨论10+20的计算方法。(2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e..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2、组织评议。

a、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b、小结计算方法。

3、师:接着我们看30-20=10,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二捆就剩下一捆,一捆就是10 生2:我是用看减想加的办法算出来的,因为10+20=30,所以30-20=10 生3:3-2=1,30-20=10

三、动手操作,感知算理,归纳算法

(1)摆一摆,算一算 40+20 60-20 60-40(2)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也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变成几加几,几减几,但是要记得添上0.四、巩固拓展,以算促用

1、学生完成“做一做”第二题。请孩子们独立完成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算式说,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时要注意用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

2、游戏:“鸭妈妈找孩子”

3、想想做做

4、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5、看算式说情境。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 30

1个十加2个十得3个十,是30

1+2=3

10+20=30 30-20=10

10+20=30

30-20=10

第二篇: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相互作用》主题单元设计

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活动一: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导入情景、①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人推开。问题: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联系日常生活中身边熟悉的实例 2.学生发表见解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思考:(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活动二: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提问:(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2)力的单位是什么?(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1.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2.学生归纳总结

活动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 1.导入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1.用身边现有的物品进行演示.请同学们积极思考,演示一:取一把刻度尺,支住它两头,在其上放一重物,刻度尺被压弯.演示二:取一根橡皮筋,下挂一串钥匙,橡皮筋被拉长.演示三:取一根细竹棍,把它压弯后可以把跟它接触的物体弹出去.问题:刻度尺、橡皮筋、细竹棍在各自的物理情景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在刚才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我们能看到物体明显的形变.把书放到桌子上,用手按压空玻璃瓶,书桌和空玻璃瓶能产生形变吗? 4.演示课本上微小形变的实验。总结:

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2.有的物体形变较为明显,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活动二:巧妙设问理解弹力。

1.用cai课件再创情境,深度理解形变(1)拉满的弓把箭射出去.(2)压弯的撑竿把运动员弹出去.(3)跳水运动员被压弯的跳板弹起.问题:①上述三个情景说明了什么?

②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什么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呢? ③弹力是怎么定义的?

2.学生分组对前面的演示实验及cai课件中的物理情景进行讨论 3.分析总结.活动三:探索弹力及其方向 1.展示下面三种情况下的弹力:

①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问题:书与桌面之间是否有弹力产生? ②在一根绳下挂一物体,分析物体与绳之间是否产生弹力作用? ③用手压或拉伸弹簧,感受弹簧的弹力作用 2.小组成员讨论下列问题 ①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呢? ②弹力的方向?

③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举例说明 3.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交流。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根据学生研究情况总结弹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活动四:

1.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问题:①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②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2.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可评价的要素

1、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判断静摩擦力方向

评价方法:使用量规(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①静摩擦力的存在的判断

②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③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④实验过程符合实验规程,态度认真

⑤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配合,体现出合作精神

2、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

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 ①最大静摩擦力

②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0<f≤fmax

③静摩擦力的应用

3.滑动摩擦力大小

评价方法:课堂展示+作业

评价指标:

①理解“相对运动”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

即: f=μfn

④分析总结能力,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专题四 力的合成与分解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四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同时全课设计了好几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并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多媒体模拟;在“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引导下,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预期学习目标是写一份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报告。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1.什么是合力及力的合成?

本专题问题设计 2.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关系是什么?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正交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分组用(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量角器、铅笔)。演示用(分

常规资源 力、合力关系模拟演示器,钩码,自制教具)。系绳的小车一个、自制多功能木板一块(一面贴有

白纸)、三角板两块、橡皮条一根(系有绳套)、弹簧秤两只。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活动一:力的合成(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分别提同一桶水),说明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2.演示1:模拟上面生活中的实例,演示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

用效果是等效的。将生活实例搬入物理课堂来研究。

3.复习提问:初中已经学过一个力f与两个力f1、f2的效果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

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即用一

个假设的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替代后这一个力的效果与原来的几个力是相同的。但合 力并不客观存在,它是假想的力,是用来替代客观存在的分力的)。

二.推进新课 1.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复习提问:初中已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请同学们说一下合成方法。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和,方

之差,力的大小、牛,两侧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合力的方向跟较大力方向相同。提问: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其合力与分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1,并思考问题:5个钩码的重量是2.5两个拉力的合力大小一定也是2.5牛。问题是: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是f1=1.5牛、f2=2牛,f1、f2两个数值相加并不等于2.5牛。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到是合力小于两分力之和,合力f比两分力

f1、f2大,它们的关系总是如此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2:借助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用演示1的装置探究互成90度角的两个力f1、f2

的合成情况。(将两个分力f1、f2和合力f在黑板上用图示法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发现互相垂直

的两个分力的合成,其合力正好是以两分力为邻边做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引导说明:两个分力互相垂直时合成和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一样,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两

个分力互相不垂直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去验证自己

的猜想。

学生探究,分组实验

教师强调:实验进行前设计实验时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2.3.大小和方向

刻度,同时

怎样才能使合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分力f1、f2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直观简洁的把各个力的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适当的时候做些必要指导。指导1 为了保证效果相同,两次都要把结点拉到同一个位置。指导2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其零刻度及最小

要注意正确使用并正确读数。

指导3 在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时: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拉结点,使橡皮筋的结点伸长到o点;另一位同学先将o点做个标记,然后记下两弹簧秤的读数,这就是力的大小。沿细绳方向在适当位置定下两点,确定力的方向。得出结论

请做的较快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情况,是否找到两个力的合成规律,如果发现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如能配合自己的实验数据说明更好。对还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引导他们仿照别的同学做法重新做一下,看看合力是否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重合。

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总结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并用多媒体播放:

(1)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

力的有向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是矢量,矢量的合成规律都是相同的,所以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所有矢量

的合成。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如果是两个以上的力同时作用在物体

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

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就得到这些力的合力。

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并用多媒体演示几个力的合成方法.演示后强调:

能这样求几个力的合力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些力必须是共点力。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说明什么是共点力并小结:

(1)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或更多的力的作用,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些力就称为共点力。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2.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两个分力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有什么关

么?

→180变化

f

系?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什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演示:使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θ由0时,合力的大小由大逐渐变小,从而得到:(1)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2)当θ=0时,合力f有最大值fmax= f1+f2,当θ=180时,合力有最小值fmin= f1-f2。| f1-f2 |≤f≤| f1+f2|(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等于任意一个分力。活动二:力的分解(第二课时)

一 引入新课

请看屏幕:①〖视频展示〗大力士拉车

②〖视频展示〗单手拉校车

视频中的大力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动汽车,为什么视频②中的人用单手就能拉动?而且车上还坐满了人!是不是视频②中的人力气真的比大力士的力气大?单手拉动大车的奥秘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来探究力的分解。0000

二 讲授新课

问题1:大力士用绳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呢?让我们先模拟下大力士拉车。

学生活动1:(教师先示范)请同学们用书垫起软木板的两端,让木板水平,将小车放在木板中间,然后用绳拉动小车,观察车的运动情况和木板的形变情况。(实验必须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学生报告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进行评价。

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1把汽车往上提,一个水平的力f2使汽车前进,可见力f产生的效果可以与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力f1和f2就叫做力f的分力。(分别展示力f,f1.f2)

学生自己得出:求一个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拓展:〖课件展示〗拉黄包车、拉行李。

这些情景和大力士拉车的情景有共同之处,水平面上的物体都受到了斜向上的拉力,于是我们就把这类情景概括成这样的模型:

水平面模型: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

我们已经知道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向上提的效果和向左拉的效果,那么可以用竖直方向的力f1和水平方向的力f2来等效替代。

问题2:知道这两个分力的方向怎样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我用这条线段表示力f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请大家在探究报告上做图,并用f和?表示出两分力的大小。

展示学生作图及表达式

刚才我们探究了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拉力作用下开始运动的情景,如果把物体放在斜面上,不用拉力也可能运动。是什么力使物体运动起来了?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我们来体验一下。

学生活动2:用夹子把系有小车的橡皮条固定在木板一端,抬起木板的这一端,观察橡皮筋和木板的变化。

〖课件展示〗重力两个分力方向(这里有个转换,橡皮筋拉长了说明重力有把橡皮条沿斜面往下拉的效果,如果不用橡皮筋物体将会下滑)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探究报告上作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已知条件写两分力的表达式 〖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

拓展:如果增大斜面的倾角,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会怎样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倾角越大,sinθ增大,cosθ减小。使物体下滑的分力减小,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增大。实际情况如何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观察增大斜面倾角,指针刻度和橡皮条长度的变化。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问题3:这是物理学经常研究的斜面模型,模型是来源于生活的,请同学们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情景属于斜面模型呢?我在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两处情景的画面,你能分析出其倾角大小和斜面用途的关系吗?

〖课件展示〗1.螺旋状的盘山公路;2.公园的滑梯。

通过前面两个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力往往有多个作用效果,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可以指导我们增强或减弱它的某种作用效果,以利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在实际问题中常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力的分解的步骤。

问题4:视频②中手拉绳的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手拉绳的力与绳拉车的力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来模拟这个情景。

学生活动3(先视频展示操作)先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中点,记下结点的位置,这个力好比我用一只手拉绳的力。之后,用两只弹簧秤同时拉到该结点处,使弹簧秤与橡皮条在一条线上,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和细绳套的方向,这两个力好比绳拉车和树的力。请同学们在白纸上记下两分力的大小,画出两分力的方向(为方便比较同学们的测量结果,在用一只弹簧秤测量时统一用0.5n的力拉。)

〖展台展示〗学生测得的不同分力

同学们都是用0.5n的力从中点拉,为什么测量的分力大小会不同?比较两组同学测的分力。小组讨论得出:

合力一定、两分力大小相等的情况下,两分力夹角越大,分力就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我拉车之前要把绳拉紧的原因。从测量值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分力夹角很大的情况下分力可能远远大于合力。这说是我单手拉车的奥秘。

三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看屏幕。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这里我们探究了根据力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这样分解的目的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分解方法?这些就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课件展示(图片)引桥、滑雪

同学们,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我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画面。(图片最后停在拉链的图片)拉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其实它可以归入本节课学习的斜面模型。

可评价的要素

1、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评价方法:使用量规(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①明确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②明确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③实验过程符合实验规程,态度认真

④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配合,体现出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

2、平行四边形定则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

评价指标: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②在具体的题目中会做平行四边形

③平行四边形的的应用

3.力的分解

评价方法:课堂展示+作业

评价指标:

第三篇:一年级《春风吹》教学设计

一年级《春风吹》教学设计

一年级《春风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二)使学生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创造条件开展种植活动,为班级,为学校,为祖国作贡献。

(三)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突出春天特征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初识“春”。

1、一小朋友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怎么样。闭上眼睛仔细听你一定能看到点什么,听到点什么,闻到点什么。

天刚刚亮,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湖边的柳树开始发芽了,柳树下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发出一阵阵淡淡的香味儿。你们看,小河里的冰雪都融化了,这可乐坏了小鱼,它们在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你们听,柳树上的小鸟们正叽叽喳喳的唱歌呢。有的还展开翅膀飞向蓝蓝的天空。

——知道老师刚才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吗?

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春”:你能用它组那些词儿呢?两个字的、四个字的都可以!

春天、春风、春雨、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季、春节、春雷、春秋、春色、春意、春联、春风化雨、春风送暖、春风满面、春花秋月、春兰秋菊、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风拂面„„

2、咱们

一、6班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一个“春”字就能说出这么多词儿来。

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

只要有“春”字的词语,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春天的生机勃勃。

3、前两天刘老师请小朋友们去感受春风——你在哪些地方感受到春风了呢?(板书:春风)

操场;教室——推开窗户;河边;小区里;家里„„

4、春风扑面而来,它吹在我们的脸上,吹在我们的身上,你有什么感觉呢?

春风 的 的春风

(柔柔的、暖暖的、神奇的、慢慢的、轻轻的)——用动作表现一下吧

5、板书课题,春风吹。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春风吹来,会发生些什么事儿呢?

二、初读课文

1、小声把课文读两遍:注意——根据注音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练读:

柳树 桃花 燕子 青蛙 吹醒 轻轻地吹 细细地下 快来

3、分组比赛再读诗歌,读通顺。

三、理解全诗。

(一)、这是一首诗歌,一共有几节?

(二)、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边听边想:共有几句?又有几行呢?

2、分三个大组,一组读两行。

3、分行理解和扩展练习。

(1)“春风吹”说明什么?——为什么诗人要连续说两遍呢?(心情愉快)

(2)理解“绿”,“红”的意思,“绿”说明柳树发芽了,“红”说明桃树开花了。

吹绿了柳树: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柳树就变了,吹红了桃花:

春天一到,桃花就开了,一朵朵娇艳的桃花就像一张张粉红的小脸蛋,多迷人啊!

绿色的柳树,红色的桃花,不经意间,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给这幅美丽的图画取个好听的名字呢?

——柳绿花红、花红柳绿、绿树红花、桃红柳绿

指导朗读,总结:这两行诗是从植物方面介绍春天特征的。同学们,春天来了,还有哪些植物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3)学习最后两行。

抽读:这两行诗里,讲到了那些事物呢?春风一吹,它们又怎样了呢?

让学生抓住“来”,“醒”两个词理解,“来”——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来呢?燕子是被春风“呼”的一下吹来的吗?春风吹来之前,燕子在哪儿?(是因为燕子是候鸟,冬天到南方过冬,春风一吹,天气暖和了,燕子才从南方飞回来。)

“醒”——为什么是“吹醒”了呢?春风吹来之前,青蛙在干什么?(是因为青蛙是冬眠动物,就是冬天,青蛙藏在田间的地洞里,不吃不喝地睡觉,春天暖了,青蛙从冬眠中醒来,从地洞里钻出来,捉害虫。)

4、指导学生读第一节。春风真了不起!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世界!美美的读一读,赞美赞美春风吧!

学生试读,适当范读,指名读。

(1)你能仿照着这四行诗,自己来做一个小诗人吗?

春风吹,春风吹,吹(颜色)了(植物)

春风吹,春风吹,吹(走、化„„)了

(2)我要把这首诗改一改,意思一点也不便,你看行吗?

春风吹,春风吹,柳树绿了,桃花红了,燕子来了,青蛙醒了。

和课文比一比,哪一种表达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更美呢?

(3)指导学生背诵这节。

(三)学习第二节。

1、春风吹,春雨下,哦,春姑娘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要加上“轻轻地”“细细地”?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轻轻地”说一句话吗?我说一个情景,你能加上“轻轻地”说一说吗?

例:春风吹——吹风轻轻地吹 春雨下——春雨轻轻的下

小树摇动—— 柳枝跳舞——

雪花飘飞— 老师放下书——

同学打开门—— „„

有什么不一样?——动作很温柔,春风春雨的动作都很温柔,这就是春风春雨的特点呢。有一个词儿可以概括这春风春雨的景象哦,看看,是什么?齐读——和风细雨,再轻点,再柔点

2、抓重点词“快来种”反复理解。要引导学生理解:

风是那么柔和,雨是那么细微,这正是一个种花种树的好时节呀,小朋友们都在呼唤——齐读最后两行:

——这里用了两个“快来”,这是为什么呀?(春天是种花种树的大好时机,可不能错过了,赶快行动吧!赶快去种花种草吧!)

——为什么要呼唤大家都来种花种草呢? A.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春天的播种,才有秋天的收获。

联系生活实际:有很多一年生花草,是春天种植,夏天开花。一些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蔬菜,棉花,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B.人们呀,珍惜这春天的大好时光,赶快种植吧,只有辛勤地种植,才有秋天丰硕的收获。

四、指导学生的朗读背诵拓展。

1、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还带来了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全诗朗读一遍吧。

2、你能试着背诵一下吗?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背诵,一边在大脑中画一画这幅美丽的画吧

3、听到你们的背诵,老师也仿佛看到了:春风轻轻吹过,地上有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天空有可爱的小燕子,小河边有呱呱叫的小青蛙„„

我还看到了,河里一群大脑袋黑身体的——

我还看到了,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广场上——

我还看到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4、还有一位诗人,也为春风写了一首诗歌,很美很美的哦,想读一读吗?

【板书设计】

春风吹

绿——柳树

吹 红——桃花

来——燕子

醒——青蛙

种 花、树 美化环境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了解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正确读写钟面上的任何时刻。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4.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写几时几分。2.知道1时=60分。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呢? 生:钟表

师:对,你热爱生命吗? 生:爱。

师: 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生:那什么是时间呢?

师: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时间。

师:整时和半时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看这幅图,你能说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12时,6:30 师:今天的数学课以同学们喜欢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游戏马上开始,集中注意力。

第一关认识钟面

师:那我们首先要了解钟面上都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生:时针和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生: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师:每两个大格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呢? 生:(5小格)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从12到1中间有5个小格,从12到2中间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12到3呢?12到每一个数中间各有多少个小格,集体订正。一共是多少个小格?板书:60个小格(动态演示:钟面有60格小格)

师:分针每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你们看他从12走到1,是几分?从12走到2呢?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了几个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那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就是60分。

师:检查同学的掌握情况

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第二关认识时,分

师:同学们仔细观看闪动的时针,时针从12走到1.时针走了一个大格。经过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师:时针从1走到2是一小时,从4走到几是一小时呢? 师: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一小时呢?

总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 下面我们一起认识分针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

师:分针指着数字“1”是几分?为什么? 生:5分,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所以是5分 师:分针从12到4是多少分?从12到6是多少分?从12到9是多少分?从12到11是多少分?从12又回到12是多少分? 生:20分。45分,55分,60分。

总结:分钟走一小格,时间经过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间经过60分。体验1分钟能完成的事

对口令的游戏:分针指1,是()分

分针指2,是()分

分针指3,是()分 分针指4,是()分

分针指5,是()分

分针指6,是()分 分针指7,是()分 分针指8,是()分 分针指9,是()分 分针指10,是()分 分针指11,是()分 分针指12,是()分

通过感受1分钟,同学们应该知道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最好方法,就是珍惜每一分钟。希望同学们珍惜生命中的许许多多个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师:我们一起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看12:00时时针分针同时指着12.两个针同时从12转起,他们的速度是否相等?停止的一瞬间分别指着数字几? 生:速度不相同

生:分针指针从原点又回到了起点 生:时针指着1 总结: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所以1小时=60分

体验一小时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第三关几时几分

师:注意读时间—时—分,写时间--:--第4关拨时游戏

1.动手操作,在钟面上拨出6是25分 2.小组合作。一人说时间,一人拨时间。

本节课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抽班上好、中、差的部风份学生说一说,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拓展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时间,精彩的瞬间。(画面)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就是一个魔法师,他使勤奋的人越来越聪明,使懒惰的人越来越愚蠢。我们在一分钟,一小时里能做许多的事情,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我们要掌握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8和9的应用

单位:丰南区钱营一小

姓名:董淑娟 联系电话:***

教材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56页、57页、61页。

教材分析:《

8、9的加减法》是在学习7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根据一幅主题图,让学生写出四个算式并计算得数,掌握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8和9,并且在6、7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了一幅图有加法和减法两种理解列式的思路,对本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思维训练。

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复习和巩固7以内加减法,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然后我通过采访学生,设立三关,让学生闯关这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关,我让学生观察恐龙图,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出“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二关,通过让学生摆圆片,列出四道版式并计算得数;第三关,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来计算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最后,我设计了各种游戏活动,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画的白色小猫。

3.教师准备2个邮箱、麦当劳优惠卡和礼物。学生准备小棒数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抢答夺喜洋洋。(给对的小朋友奖一只喜洋洋。)1.教师电脑出示口算题。

2+4= 1+5= 6-1= 2+2= 3+2= 4+3= 6-3= 7-2=

二、教学例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见喜洋洋吗?今天啊,喜洋洋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但他给小朋友设了三关,你们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见到喜洋洋,它还要送给你们礼物呢!

2.采访学生

师: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动物?(猫、狗、小白兔、小羊等)你们喜欢恐龙吗?

(教师走到小学生中进行采访)

(二)教学例

1、例2 1.闯第一关(电脑出示)

(1)我们来闯第一关,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请讲给你的同桌。

(电脑出示:在大森林里来了6只蓝恐龙,2只 红恐龙。)学生汇报(2)提问题

你们认识“?”是什么符号吗?(电脑出示“?”)有问号在说明小恐龙有问题了,你们回答出问题就能和小恐龙成为好朋友,愿意吗?

①、请看第1题: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解决吗? ●学生提出:6只蓝恐龙和,2只红恐龙,合起来是多少? ●谁来列式帮她解决? ●汇报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小组交流、汇报)

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组交流)汇报

板书:列式(8-2=6只)

②、请看第2题:请小朋友试着把四道算式写在纸上。汇报、板书:6+2=8 8-6=2 读算式 2+6=8 8-2=6 ③、请看第3题: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6+2=8 2+6=8呢?(小组交流)汇报师评价

④请看第4题:请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知道8-6=2 8-2=6? 汇报 2.闯第二关

学生摆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请看圆片图,试着一下写出四道算式。汇报板书:7+2=9 9-7=2 2+7=9 9-2=7 小结: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只恐龙?(8只)你们共摆了几个圆片?(9个)

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和几的加减法。(板书:

8、9的加减法。)3.课中操 4.闯第三关

电脑出示:5+3= 8-3= 5.小结:你们用智慧闯过了三关,看机器猫来了,它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在抽斗里),高兴吗?

三、游戏活动 1.邮递员

信有:6+2= 8+1= 9-1= 4+5= 1+7= 7+2= 3+6= 8+1= 老师有两个邮箱,一个是8号邮箱,另一个 是9号邮箱,拿信的小邮递员要算出信上的得数,就投进几号邮箱。

2.给小猫涂色

得数是8的涂成黄色,得数是9的涂成蓝色。小组合作,看哪个组涂得又快又好。

3.麦当劳

这棵树上有你们喜欢的汉堡、奶酪„„你们想要吗?你要算出你吃的东西要多少钱,老师就奖给你一张麦当劳优惠卡。

四、作业:回家仿照课堂上的一图四式先动手摆一摆再列算式。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指导学生进行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意义。 2.......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有时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