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2

时间:2019-05-12 16: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2》。

第一篇:《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2

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文本细读:

什么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什么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这些问题,不但是值得孩子们去追寻的,而且也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认真思考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得到的答案就不相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本篇课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带领孩子们去追寻问题的答案,将深刻的思考演绎得轻松自如。在带给孩子们启迪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亲情、友谊、爱的体会感悟,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出美好的情感体验。

更为宝贵的是,这篇课文还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许多问题的答案要靠自己去追寻、去体验、去付出、去实现„„我们应该相信,这种探索意识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揉、殿、茅、逐、丘、谊、腔、”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案、胖、朗、茅、丘、翁、姓、谊、浪、挡、航”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的剧情,理清文章线索,感受亲情、友谊、爱的神奇与美好,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和伙伴合作表演剧本。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浓浓亲情、真诚的友谊,能学着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生活。遇到问题用心体验、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策略与方法:

抓住对话,读中感悟。“扶”“放”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表演,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三个问题”,指名学生读。

2、师: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大家都有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看看小木偶的问题,并来帮他解决,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孩子们,那么就先让我们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4、引导学生快速的默读,找出小木偶的三个问题。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师:大家了解了小木偶的三个问题了,你能帮他回答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调答案的正确统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2、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小天使也为小木偶作了解答,让我们看一看小天使的答案。

(1)首先找学生把小木偶的第一个问题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快速的默读第一部分,找到小天使的答案。后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2)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和课文对照,谈谈自己的想法。

3、合作表演,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认真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在小组中,分配角色,练习表演。在小组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机指导,把表演落到实处。最后,可以推荐比较优秀的小组在班上表演,也可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一同表演。

4、整体回顾全文,分角色的朗读,美读中品位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茅”:注意不要丢落最后一撇。“丘”:要注意和“乒、乓、兵”的区别,注意写正确。“案”和“翁”每部分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要把字写紧凑。

3、学生独立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写在问题本上,找自己的好伙伴是这解答出来。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剧本,有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排练演出。

第二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2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参对本课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有三: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

2、对好人物对话,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3、感受第三个儿子的孝心。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三个儿子》处于二年级下册偏后的位置,孩子们已经具备很多识字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对这6个要认的生字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有的字侧重字音,如:“嗓”平舌音,“拎”前鼻音;有的字侧重字义的理解,如“既”练习说句子。在写字上也力求做到有重点,如“胳膊”的这个词语的书写指导学生注意“笔画少的字要写得舒展,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运用“做动作、记形声字”等多种方法来识记6个生字,会写“聪、拎、桶、胳膊”这5个字。

2、学习“结合生活实际、换词”等方法来理解词语。

3、运用 “注意停顿和连读、关注标点符号”的方法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拓展“子路借米、黄香温席“等故事。

3、仿写句群,会写„停、晃荡、甸”四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用说句子的方法识记“既”,用归类的方法识记“拎”。

写字:写词语时学会笔画多的写紧凑,笔画少的写舒展。教学难点:学习“走进人物内心、关注标点符号”的方法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磁性田字格、贴画、话筒 课前提醒:口令、写字习惯、读书习惯。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1 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请孩子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书写课题。课题很简单,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做好,就能得到不简单的收获。

第23课,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生字读音。6 分钟

1、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读通顺,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借助拼音、不多字,不漏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评价:很不错的方法;你的方法值得推广;

我们就用上你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评价

2、课文中出现了这些拦路的水桶,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一人读一个,读得好的夸夸他,读不好的教教他。

3、开火车。火车火车哪里开?(卡片)相机指导轻声、平舌音、变调

三、学习课文1-6自然段,认识2个生字,写“聪”,读好对话。10分钟 过渡:读准了生字再来读课文就容易多啦!

1、第一自然段,请个举手最快的孩子来读。师评价:

师边口述边贴画板书:故事发生在一口水井边,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简笔画水井,贴三个妈妈图),一位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贴老爷爷图)。

2、在井旁边,妈妈们谈论起了自己的儿子。B*PPT出示第一句。一个妈妈说:

指名读

第一个妈妈的儿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一个是。。。

第一个妈妈的儿子聪明、有力气的特点,课文用“既。。又”给连了起来。教室也有两个特点,你也用“既。。又”来说一说。你还能说“。。既。。又。。”

指4名说,再同桌互说。

你们也很聪明。“聪”是本节课要写的字,左窄右宽,“耳”做偏旁时横变提,“聪”字呀,就像你们一样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心里还会想。

请聪明的你们在书上写一个

课文中的妈妈却说,读:--指名读

预设:读得好的,大事表扬:孩子,你太了不起了,你不仅发音准,还注意 了长句子的中的连读和停顿。请你再读给同学们听听。

读不好的,评价:孩子,你读得很认真,要是能注意连读和停顿就能读得更好。请你和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

指名读

只有聪明的孩子才是一学就会。你很了不起,比刚才读得好啦!齐读

看,我们注意了长句子中短语的连读和停顿,就能将课文读得更好了。(板书:连读、停顿)

C*PPT出示第二句

又一个妈妈说:-----指名读(你的字音读得很准)

这句话中有我们要认识的字----“嗓”,再念----“嗓”。你怎样记住它(1个)。你能注意这句话中的连读和停顿吗? 齐读

D引读:可是另一个妈妈------E那两个妈妈问她:指名读

我听出了你的好奇?你能告诉我你读的时候是注意到了句子中的什么吗?是呀,朗读的时候关注标点符号,句子会读得更好。(板书:关注标点)

你也能像他那样读一读吗。指一名 可是这个妈妈说:

瞧:注意短语的连读和停顿、关注标点符号是多好的朗读方法呀。相信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读好7、8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认识4个字,写4个字。10分钟

1、学习课文7—8自然段,写“拎、桶、胳膊”四个字。A自己试试吧

B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三个要认的生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拎:请你读“拎着”,你怎样记住它

指导:拎 你能给它换一个偏旁变成其它字吗?指多名说。

同学们说得好多呀,我都记不清了。不过字典老师帮忙把这些字全都请了出来,细心的孩子,你发现他们的读音有什么不同吗?

只有“拎”和“邻”是前鼻音,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老师把他 编成了儿歌。

小司“令”,朋友多,很多偏旁手拉手。“拎”和“邻”,前鼻音,可“怜”读音很特殊 其余全是后鼻音。记少不记多,读音牢牢记。记住它啦,它念-----“拎着”。

我们也来拎一拎,请问:拎着水桶也可以换成-----提着水桶,是呀,做动作和换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妈妈们拎着的是------你怎样记住它?字理。

让我们把“拎和桶”字记在心里,也送回它的田字格家里。老师写,我也写 妈妈拎着的水桶太重啦!水直晃荡。谁会读。

你一定能记住它。你能给它组什么词?(组词就做动作:摇晃、晃动、晃来晃去)对,晃就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帮我们理解词语。

再读这个词“晃荡”,课文中还有一个轻声词-----“胳膊” 胳膊是我们本节课要写的词语。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有月字旁,都是左窄右宽,都是左低右高)它们当中哪个字比较难写?为什么? 笔画少的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笔画多的呢?是呀,读---

笔画少,写舒展,笔画多,写紧凑,大小均匀更漂亮。

笔画多的呀,我们还得把关键的地方看仔细。提示“横折钩”和“点”。你的提醒很重要。老师写 生写一次。生评。红笔星级评价。

生自己给自己评价,再写一次。

写好了生字,我想和孩子们一起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好7、8自然段。我读前半句-----我读后半句

引读

五、运用方法读9—11自然段,认识“甸”。5分钟

过渡:我们注意了连读和停顿、关注了标点,就把课文读得越来越好啦!描写三个儿子的三句话争着抢着跳出来了。赶紧大声地自由地练习练习吧,认真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奖励哟!

A出示三个儿子的句子,自由练读。B展示

练好啦?请自信的孩子来展示展示

第一句: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生评:他读得怎么样啊?你来评一评。齐读。

小结:这既聪明又有力气的孩子多讨人喜欢呀!(贴图)第二句: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第二个孩子呢?读(齐读)是呀,多好听的嗓子呀!(贴图)第三个孩子呢?指名读。

“沉甸甸”是一个ABB的词语,你还积累哪些这样的词?老师也积累了几个,请你自己读一遍,然后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写在“沉甸甸”的旁边。多积累好词好句,语言才更丰富。

六、巩固生字。音乐

5分钟

1、词语宝宝们也要钻进水桶和妈妈们回家去了,我们再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2、回到家,一位妈妈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儿子,可是信被妈妈感动的泪水给润湿了,需要你来帮她补充完整。

儿子:

cōng 妈妈知道你也是既明又有力气的,你也有唱歌好听极了的好嗓子。但是你在

l īn

tǒng

妈妈

着水

往前走,水直晃荡

bo 的时候;你在妈妈

都痛了,腰也酸

了的时候,你接过了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在那一刻,妈妈知道,你长大了。

爱你的妈妈

评价:孩子,老师欣赏你正确、规范的书写,也喜欢极了你通顺流利的朗读。

七、借课文12、13自然段,小结本课。3分钟

1、是呀,妈妈知道,你长大了。

所以当一个妈妈问,读------“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孩子们,你们学会了关注标点的朗读方法)

当妈妈骄傲地问:“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老爷爷才有了这样的表现,读-----

“三个儿子?” “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2、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简笔画书),(板书?)我们期待下节课在书中寻找答案。回家以后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三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万安县芙蓉小学 游小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照片引发的思考。

①出示建设路的照片:看到建设路的照片,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②理解棵数、间隔与间隔数:植树应该考虑到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棵数、间隔与间隔数,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③引出课题:植树中的棵数和间隔数还存在着数学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万安的建设路为素材,引出植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围绕植树这个话题,理解棵数、间隔与间隔数这些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①课件: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的,同学们从3个不同角度考虑,出现了3种可能种植的情况。)

②展示学生的猜想。③课件:

(两端都种,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2棵)理解:两端

④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解答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使全体学生体验到在不封闭的直线上植树会出现的三种常见类型。让学生在大背景下学习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运用分类与整合思想研究植树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引出、开展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一看到建设路的照片就想到了要植树,现在老师就给你提供一些有关建设路植树的具体信息。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建设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请你猜一猜。(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101;102)

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大胆的猜想一下!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可以怎样研究? 能用直观的图示方法来研究吗?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感觉怎样?

(学生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师: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师:同学们通过用画线段图的办法研究,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看来,画线段图确实能帮助我们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这是数学上常用的一种好方法。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让学生思考回答)师:看【课件】仔细观察

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整个研究过程,还记得我们是通用怎样的研究得出这条规律的吗?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那两端都种:10棵树有多少个间隔?20棵、50棵呢?

10个间隔有多少棵树?20个、100个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解决建设路的植树问题

在全长1000米的建设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过渡语:为了方便人们行走,我觉得还应该给建设路安装一些路灯,能用我们今天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吗?为什么?)

2、解决建设路的路灯安装问题

在全长1000米的建设路一边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如果要安装21盏路灯,那么每隔多远安装一盏路灯?

(过渡语: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其他问题)

3、做课间操时,10名学生站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那么从排头到排尾一共有多少米?

(过渡语:在我们生活中,不仅物体与物体之间有间隔,时间与时间也有间隔。)

4、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通过不同层次的四个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就在课本上,打开看一看!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请你回忆一下,在研究植树问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一个学习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3、拓展延伸。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研究家的研究兴趣。

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课件】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 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获一个结论本身要重要。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梳理研究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这个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世界著名三大难题之一的“20棵树问题”结尾,引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美的一种惊叹与追求,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极大兴趣。

第四篇:三个问题

其一,“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其二,“有人要烧壶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大家一听,表示佩服。

其三,“古代有一人,想学立身的本领。经过反复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他拜名师,日夜苦练,终有所成。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老师摇头:“这个人一定会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同学们,好好想想吧,下课。

做人要争先

处事要灵活

做事要学以致用

第五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认识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赏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并结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读部分轻声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老爷爷的话,受到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体会文中第三个儿子的孝心。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资源: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在家你们都帮父母做过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的回答,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你们都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老师听了为你们感到高兴。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三个儿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现在咱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三个儿子,看看“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认读生词卡片上的“沉甸甸” “聪明” “晃荡” “胳膊” “拎着”。)

三、学习课文

过渡:故事中有三个儿子,他们在妈妈眼里是怎样的三个儿子呢?

(一)学习课文1-7自然段

1.自读课文1-7段,用“——”画出妈妈评价儿子的话

2.指名学生回答妈妈评价儿子的话(随机指导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一、二个妈妈的话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三位妈妈说的话

(二)学习第13段

过渡:现在,在家都知道了三位妈妈是怎样评价自己儿子的,那故事中的老爷爷又是怎么说的?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老爷爷说的话。(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

1.指名读老爷爷的话

2.读了老爷爷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指名答)

过渡:是呀,三个妈妈有三个儿子,对儿子也有三种不同的评价,明明三个儿子都在老爷爷眼前,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呢?难道他的眼花了?

(1)出示挂图,说说三个儿子在干什么?(指名答)

(2)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

(三)学习9——11自然段

1.自读课文9-11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来时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画出

2.指名学生答,全体读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

3.质疑: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指的是哪一个?

4.再读文中写第三个儿子的句子(指名读,之后齐读)

过渡:我觉得你们读“沉甸甸”最好,想一想,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知道水桶很重很重?(学生在第8自然段中找出了“沉甸甸”三个字)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8段(学生没有读出“沉甸甸”的意味。)

2.(让学生亲自提一桶水,感受一桶水的真正重量)让学生亲身感受一桶沉甸甸的水,引导读出感受。

3.师示范读。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有感情的朗读。

(五)升华主题

过渡:你看,多沉的水桶呀,小男孩可心疼妈妈了,只有这个孩子感受到妈妈的辛苦,他这样做(引读第11自然段)。

1.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心、关心、孝顺、懂事等词语)

2.想一想,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当三个妈妈非常疲倦地向三个儿子走来,一个有副好嗓子的儿子只顾着唱歌,既聪明力气又大的儿子却顾着翻跟头玩,这两个儿子做为孩子,他们都非常优秀,可做为儿子,在当时,他们只顾着表现自己,思毫没有理会已经非常疲劳的妈妈,只有这个没什么特别的儿子,跑过来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他也许不会翻好看的跟头,也许不会唱动听的歌,但他知道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分担生活中困难。所以,老爷爷觉得,只有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出示“真正的”字卡),大家明白了吗?

3.全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渡: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啊!学了这个故事,我们也知道了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水桶是不用你们提了,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来孝敬他们呢?(指名答)

四、课后总结,课后作业。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子女,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应从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所以老师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让我们都成为父母心中真正的好孩子。

下载《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2word格式文档
下载《25、三个问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小伙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三个小伙伴 1、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5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演一演。 3、理解课文......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精选)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渝北农业园区实验小学田梅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学习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

    教学设计:三个小伙伴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小动物吗?(学生一定会说喜欢),今天我们再来结识几种小动物,好吗?(计算机出示本课的第一幅图画)你认识这几种小动物吗?它们长的什么样子?谁愿意说给大家......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

    《三个伙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练习说话,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4、正确辨析三个伙伴的言行,知道应该向罗晨学习,教育孩子要用......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形象,鼓励学生探索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热爱劳动、互相......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从图画入手,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复述课文故事情节。通过本文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通过播放歌曲,吸引学生......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百善中心小学陈静 课前交流:齐诵三字经,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一导入 1、孩子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个小故事,他的名字是指黑板,读:三个儿子 2、不仅“子”......